一、春天和孩子(组诗)(论文文献综述)
蒋红[1](2021)在《优化儿童组诗教学 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以儿童诗主题阅读《春天在哪里》教学为例》文中认为儿童是诗,诗是儿童。组诗教学可以拓展儿童诗教学的空间,丰富童诗教学的内涵,使课堂显得更加丰满而灵动,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也更加深刻而多元。笔者结合儿童诗主题阅读《春天在哪里》谈谈如何在组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一、精选组诗,发掘教学价值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各版本的教材中虽然都有优美的童诗,但大多是单篇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根"线",像"彩线穿珠"一样将几首诗串起来,同时关注诗歌"内在关联性",
于淼[2](2021)在《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世界图景》文中研究说明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1890-1960),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诗人之一,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歌巨匠。在俄罗斯诗歌进程中,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抒情诗创作贯穿整个现代文学史,为20世纪俄罗斯诗歌和世界诗歌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帕斯捷尔纳克以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和反映生活。他写诗注重诗歌的哲学表达,将自己对人生、爱情、大自然和艺术的领悟写入抒情诗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近20年以来,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兴起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理论——世界图景理论。该理论是源于物理科学的世界图景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发展与应用。文学研究中的世界图景理论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中作者世界感受的观念体系,考察作者对于人、自然、社会、政治等现实多方面的认知与理解。帕斯捷尔纳克在抒情诗创作中通过独一无二的诗歌形象概念化和范畴化现实,对他所关注的人的生活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大自然世界和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与评价,这就是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世界图景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借助世界图景理论,在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世界图景的四大构成要素——人生观、爱情观、自然观和艺术观进行研究,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按照文学理论家哈利泽夫(В.Е.Хализев)对世界图景类型的划分,判定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世界图景的类型。本论文由绪论、第一至第五章、结论和参考文献构成。绪论简述论文研究对象和选题依据,综述俄罗斯国内外对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的研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任务、意义和创新之处。论文主体部分由世界图景理论研究、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人生观、爱情观、自然观和艺术观五章组成。第一章对文学作品世界图景的概念、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明确本论文对于诗歌作品世界图景的定义和所采用的方法,阐明形象、观念和世界图景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研究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人生观,从成长、命运和使命三个方面阐释帕斯捷尔纳克对于自我的认知,论证其全盘接受的人生哲学。第三章研究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爱情观,分爱情-疾病、爱情-第二次诞生和爱情-永生三部分考察帕斯捷尔纳克对人与人之间隐秘关系的态度,揭示其观念体系中爱情与生活、生命的等同关系。第四章研究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自然观,从大自然的主体性、神性和艺术性三个维度理解帕斯捷尔纳克对大自然与人、大自然与上帝和大自然与艺术关系问题的看法,感受帕斯捷尔纳克对大自然的尊重、景仰与欣赏。第五章研究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艺术观,从艺术吸收生活、艺术认知生活和艺术使生活变形三个角度梳理帕斯捷尔纳克对“现实新范畴”——艺术的看法,破解其创作的美学原则。结论部分简要总结全文,对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形象体系和世界认知观念体系进行概述,判定其抒情诗世界图景的类型,并对帕斯捷尔纳克的世界感受做进一步溯源和阐发。最后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刘伟[3](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姜红伟[4](2021)在《海子年谱》文中研究指明一九六四年,出生。三月二十四日午时,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公社査湾村高桥屋,家庭出身贫农。属龙。因五行缺水,故取名査海生。父亲査正全(曾用名查振全),一九三三年九月十二日出生。农民。母亲操彩竹(曾用名操釆菊),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出生。农民。一九六五年-一九七八年,一岁-十四岁居住在家。一九六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大弟査曙明出生。一九六九年二月,在高河公社査湾大队永红小学分校入学,读一年级。一九七〇年九月十八日,
沉洲[5](2020)在《笔落斑斓起——宁德屏南县乡村文化脱贫的故事》文中研究说明1.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屏南双溪古镇位于鹫峰山脉中段,县城北部。1000多年前,当地陆氏先祖与中原南下移民一道,共同拓殖这块两条溪合流环围的小盆地,糅合了闽越土着与中原传统文化,为古镇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情民风。1735年,屏南从古田析出建县,县治因位处翠屏山之南,被皇帝赐名屏南。民谚"先有陆氏,后有双溪;先有双溪,后有屏南",说的就是
牛艳莉[6](2020)在《女性书写与诗学形态 ——翟永明诗歌研究》文中提出翟永明在中国当代诗坛被誉为女性诗歌的“领头羊”。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她始终保持旺盛的诗歌创造力,在每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重要的诗歌作品。论文以翟永明近40年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对其诗歌文本、诗学衍变轨迹、独异的诗学主题与艺术探索,进行了全面深入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她与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进程的深层关系。论文共四章。绪论从本论文的研究缘起、问题意识入手,进而对已有的翟永明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及相关研究发现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有研究尚存的不足及研究盲点,并就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学术预期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聚焦翟永明的人生道路与诗歌写作。翟永明的诗歌创作可分为:诗歌写作“喷涌期”(1984-1990),诗歌写作“裂变期”(1991-1999),诗歌写作“整合期”(2000-2020)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其童年强烈的“创伤经验”的喷涌。在青少年时期的文学积累和19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诱发下,翟永明以独具个性的“黑夜”、“死亡”意识、以结构精致完整的组诗形式出现在诗坛。这一时期她的写作具有明显的“独白呓语”的特点,其女性视角主要集中在女性个体的生命体验及其在男权世界中的苦闷与抗争。第二个阶段贯穿整个1990年代。在时代的急剧转型中,翟永明不断寻求诗歌写作的新变,她告别了相对单一的自我经验,而扩展至与现实、世界的对话与交流。翟永明这一阶段的诗歌有明显的“向外转”的倾向,在广泛涉猎“公共经验”的同时,对其进行“个人化”的经验甄别与提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复杂现实对话的新方式。这一阶段为翟永明诗歌写作的“裂变期”,在“无用”而“沉潜”中不断调整诗歌的书写策略,重新释放出诗歌的活力。第三个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写作。从“白夜”开始,翟永明的写作开始变得更为自由和开阔,不断地与现实、传统进行对话,甚至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式批评,体现了诗人此时期交流诗学的特色。可以说这一时期,翟永明进入到更自如、更综合的诗歌写作时期,回应现实、回归传统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书写内容;此时期她的诗歌形式也变化多端,诗歌语言趋于质朴,更加注重诗歌的节奏和语感。翟永明这三个阶段的诗歌既与时代语境的转型密切相关,更是其遵循内心、不断追求诗歌艺术精进的体现。第二章对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群像进行解读,研究其诗歌对女性经验的挖掘与书写。第一节首先从身体、生育等女性的性别经验入手,分析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身体经验。在此基础上,考察她在诗歌中与西方女性(以普拉斯、弗里达·卡洛为主)的对话,这是其精神症候的典型体现。最后,翟永明在诗歌中从“倾听和注视”出发,在对世界的体认中建构起女性主体形象。第二节分析翟永明诗歌中的母亲形象,以及抒情主体与“母亲”的精神交流。与母亲的对话和交流,是翟永明诗歌女性经验书写的贯穿性主题,这在从《母亲》到《十四首素歌》的诗歌文本中有所体现。翟永明对母亲的书写,经历了情感表达上的从独白到对话的方式演变,通过母女之间女性经验的重合与冲突,彰显女性生存的共同悲剧。第三节分析翟永明诗歌对中国古代女性的书写。通过时空并置、灵魂对话和文化透视的多元艺术形式,翟永明对鱼玄机、李清照、杨玉环、虞姬等展开书写,由此敞开了被遮蔽的女性经验,并由历史返观当下的女性诗歌。翟永明对女性的书写由自我隐秘经验出发,题材范围逐渐扩展,写作手法也不断调整,建构了时间跨度大、空间涉猎广的女性群像。她的女性经验不仅在其女性群像中得以表达,而且她也籍此建构了自身独特的女性观、诗歌观。第三章通过色彩诗学、空间诗学、时间诗学、戏剧性诗学等关键词对翟永明的诗歌及诗学特征进行解读,借此发掘翟永明诗歌的内在肌理和文本建构方式,这也是解读翟永明诗歌的关键入口。第一节为翟永明的“色彩诗学”,以《女人》为例,对翟永明诗歌中的色彩运用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黑色、白色、红色在其诗歌中的意蕴。翟永明的诗歌书写有效调动了颜色的暗示功能与隐喻意味,在诗歌中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色彩诗学”。第二节为翟永明的“空间诗学”,以法国思想家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为参照,解读翟永明诗歌的多重空间书写。从早期的幽闭空间如“黑房间”、“静安庄”,到消费时代的开放空间如“咖啡馆”、“酒吧”,翟永明的诗歌空间书写有明显的转向。而对“建筑”的兴趣与书写,则使得翟永明以“纸上建筑”的视野重铸诗歌观,深刻地影响了她1990年代后期以来的诗歌写作。第三节为翟永明的“时间诗学”,通过对作为时间意识的“黑夜”的考察,辨析翟永明诗歌中的时间观念。翟永明对时间的感知与书写经历了由紧张而至舒展的过程,由“性别化”的时间感知到“超性别”的时间感知方式,建构了基于自身经验而又极具包容性的“时间诗学”。第四节为“戏剧性诗学”,旨在考察翟永明诗歌的文体探索与结构意识。对其诗歌内部的“用典”、“复调”等进行解读与分析,考察翟永明组诗、长诗的结构技巧。翟永明自幼喜爱戏剧,她在后来的诗歌写作中将之发展、改造,并在与现实的对话中创造性地运用,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戏剧性诗学”。第四章为“当代诗歌史中的翟永明”,尝试阐释翟永明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中的位置与价值。第一节分析翟永明对女性诗歌理论、批评的参与及贡献。自“黑夜意识”提出以来,翟永明一直是女性诗歌的理论支撑者和反思者,她对女性诗歌的真知灼见,影响了当代女性诗歌的发展。除此之外,翟永明对中国传统女性颇有研究,她有多本散文集涉及古代女诗人,这其实是在对女性诗歌的历史进行溯源,对女性诗学的建构有着不言而喻的价值和意义。第二节考察翟永明与当代诗歌场的关系。40年来,翟永明一直随时代而变,不断矫正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并一直秉持个人化的独立价值立场和审美立场。与此同时,翟永明对绘画、建筑、电影等艺术领域多有研究,她也一直致力于诗歌与其他艺术的跨界融合,这在媒介融合的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翟永明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诗人,她既融入了特定的地域(四川)与代际(第三代诗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游离而出。翟永明相对于特定代际和地域的“溢出”与“飞翔”,使其成为一个难以被标签化的诗人。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也是对诗人翟永明在中国当代诗歌史的特殊地位与价值进行了总结。翟永明开启了当代诗歌的女性写作源头,之后以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作品持续参与女性写作,在新世纪又将其引向更加广阔的外部空间,超越女性自身,实现诗意升华,为女性写作在新诗史留下浓墨重彩。诗歌创作之外,翟永明对女性诗歌理论、批评的高度参与和重大贡献,对当代女性诗学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翟永明艺术涉猎广泛,其诗歌中其他艺术元素的渗透与融合,及其在戏剧、绘画、建筑、电影等诸多领域的跨界建构在媒介融合的当今时代具有相当意义。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翟永明都一直秉持个人化的独立审美和价值立场,以女人的细腻感知和女诗人的独特视角,用诗歌反映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为其诗歌创建了文学史意义!“完成之后又怎样”?让我们期待翟永明在未来的语境中为我们呈现更多的欣喜与奇迹!
张盟[7](2020)在《论方舟的诗》文中研究说明方舟(1966——),本名周柏,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南下”的诗人之一,也是南方“打工诗歌”的代表作家。他在诗歌创作初期受“朦胧诗”影响较大,后期逐渐趋向写实并创作了大量的打工纪实诗。方舟的诗立足生活现实但又不乏抒情与想象,他的诗得到同时代诗人杨克、郑小琼、叶延滨等人的认可,当代诗歌评论家们对其诗歌创作亦作过不少的研究与评述。作为一位寓居在南方都市东莞从事底层写作的诗人,方舟其人其诗显然很难跨越“精英史观”进入主流文学史的研究视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方舟诗歌缺乏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试图在详细整理方舟诗歌作品的基础上,采用访谈互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方舟的诗歌创作经历、诗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史意义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促进学界对方舟诗歌创作的全面了解。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绪论、结语和四个主要章节。《绪论》部分通过对方舟诗歌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指出方舟其人其诗被忽视和低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证方舟诗歌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一章《“南下者”的诗歌缘:方舟的生平与诗歌创作之路》主要谈方舟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经历。通过对方舟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的梳理,将其诗歌创作分为四个典型的阶段。即“大学时期”(1983-1987)、“南昌时期”(1987--1990)、“南下初期”(1990--1994)以及“南下后期”(90年代后期至今),并结合具体的史实与文本分析其人生行旅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多面”的社会纪实:方舟诗歌的主题内容》主要论述方舟诗歌的主题分类。首先按照文本内容将方舟的诗歌分为“自然灾害纪实诗”、“底层生活纪实诗”、“城市变迁纪实诗”三种主要类型;其次对每一种类型的诗歌给出划分的依据并详析其风格特征;最后综合方舟诗歌类型及风格特征来探究方舟诗歌所蕴含的“底层同情”意识与“现实主义”精神。第三章《反“意象化”的叙事:方舟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论述方舟诗歌的艺术特色,具体从“语言特色”、“创作手法”和“诗歌理念”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从方舟诗歌词汇和语法使用来探析方舟诗歌的语言特征;其次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式两个角度来总结探究方舟诗歌的创作手法;最后从方舟自述的诗歌观点以及和诗歌内在呈现两个方面来探究方舟“反意象化”创作的诗歌理念。第四章《“地方”与“底层”:方舟诗歌的文学史意义》主要从“地方写作”和“底层写作”两个层面来分析方舟诗歌创作具有的文学史意义。拥有“东莞诗人”和“打工诗人”双重文学身份的方舟,其文学创作和其所在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现实密切关联。方舟的诗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南方都市东莞的变迁历史,也映照了东莞打工人群的生存现实与精神面貌。方舟的诗歌在“地方文化”和“底层精神”两个层面与主流文学史书写存在对话的可能。改革开放后出现南下打工潮的大历史与打工诗人通过各种途径建构自主话语的努力,共同促进了“打工诗歌”的最终凸显。《结语》部分以方舟的诗歌创作为个案论述“打工诗歌”与新世纪“底层文学”之间互动关系,总结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审美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但向婕[8](2020)在《海子抒情诗歌语言韵律风格研究》文中指出海子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诗人中的一位,在这个中国新诗将要转型的重要时期,海子以他对诗歌持有的严肃、庄重的态度以及对于诗歌精神高度的追求而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对于海子的诗歌,曾有很多人从内容解析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但是仅仅从语言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很少,也没有人对海子诗歌的韵律风格进行过研究。因此本文将从韵律风格学的角度出发,对海子抒情诗歌语言的韵律风格进行分析探讨,主要是从海子抒情诗歌语言中声母的使用、韵母的使用、相同相似字词句的反复和书面排列形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每一章都进行小结,并在最后总结出海子诗歌的节奏层级和海子的抒情诗在韵律上体现出的语言风格。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步骤,同时介绍了诗歌语言韵律研究和海子诗歌语言研究的研究现状,以及语言风格学的意义和当前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声母的使用,介绍了中国诗歌中的“押声”现象和西方诗歌中的“头韵”,对海子诗歌中的押声情况进行了分类分析和讨论,指出押声手法有利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第三章韵母的使用,分析了海子的抒情诗中句尾的押韵、诗歌段落中的押韵和句中韵这三个方面,并由海子最常使用的韵辙——“江阳辙”得出海子诗歌语言热烈、激昂的特点。第四章相同相似词句的反复,从海子诗歌中相同相似词句在一行中一节中反复出现以及一首诗中反复出现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分类讨论,并且指出反复是诗人非常喜欢使用的一种手法,通过分析诗歌,探讨了反复手法与诗歌韵律节奏的关系。第五章书面排列形式,主要是从海子诗中跨行、标点和空格、长句、默行以及特殊诗行排列这几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外在形式与诗歌韵律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诗歌的书面排列形式可以形成诗歌建筑美、凸显重要词句、控制诗行字数、加深情绪、形成诗歌语言陌生化效果等多种作用。第六章结论部分对海子诗歌的节奏层级和从韵律上体现出的风格进行了总结,总结出海子诗歌的节奏层级建构,并指出海子诗歌语言在韵律的上体现出的风格特点:一是从尾韵的使用和反复的手法中表现出热烈与激昂的语言风格,二是诗歌语言不断的反复所表现出的简单与朴实的语言风格,三是在简单与复杂、流畅与拗折中体现出冲突与对立的语言风格。同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赵雅玲[9](2020)在《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短小精练,意蕴深远,在传承优秀文化、提升语言品味、渗透审美教育、滋润情感价值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2017年9月起,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本”)开始投入使用。新版教科书中的古诗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增加了小学语文低年段古诗教学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度依赖网络资源,没有真正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教学效果不理想,并未发挥古诗在儿童学习、成长过程中应有的价值。因此,笔者运用调查问卷法、文献分析法、实践、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小学语文低年段古诗教学进行了综合探讨,结合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现状的观察和实践提出一些如何使用好统编本教材进行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的策略。论文主体部分主要从四个章节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相关的概念界定,结合文献归纳出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的必要性:传承优秀文化、提升语言品味、渗透审美教育、滋润情感价值。在钻研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总结出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的可行性: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抓住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第二部分:通过查阅对比、统计分析等方法,从题材、体裁、语言、数量、呈现形式、插图、课后练习、框架结构等方面叙述统编本小学语文低年段教材古诗部分的选编特点:亲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单元结构缺乏系统性、课后练习缺乏灵活性、中高年段教学内容的下移。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的方法对小学低年段的古诗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现阶段古诗教学中的可取之处:教师和学生越来越重视古诗教学,古诗教学方法逐渐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学生由于文学常识和人生阅历的匮乏,学习古诗时仍存在很大难度;教师备课依赖性强,导致公开课和日常课差距过大;教师容易忽视学段目标;教学内容缺少课外拓展等。第四部分:通过上课、观课、评课、文献分析等方式对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提出了五点建议:借助情境,放飞想象;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利用VR,直面诗境;整合学科,提高素养;对比组诗,举一反三。结论部分归纳了全文的主要观点,指出了文中的不足之处。
倪赛凤[10](2020)在《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文中提出提到诸联,一般人都会想到他的《红楼评梦》,而对其生平交游及其他创作则鲜有论及。本文将重点关注诸联的家世、生平、交游及其所留下的另外几部作品,发掘这一位清代江南乡邦文人的多重色彩。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从史料入手,考察诸联的家世、生平以及交游情况。诸联出身于名门望族,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其自幼就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家道中落,他历经人事沧桑,遍尝人生百味。而其所结交的朋友则来自于不同的阶层,既有“苔岑诗社”这样的下层文人群体,也有王昶、袁枚等学界泰斗。诸联的家世、生平、交游情况对于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章的研究为之后两章的研究提供背景支持。第二章关注诸联的诗歌创作。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诸联所留下的两部诗稿的版本情况。接着探索诸联诗作中所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大致分为愁苦、愤恨、悲哀三大类。然后对于诸联诗作的主要特色进行鉴赏分析。诸联所生活的乾嘉时期,诗坛上流派纷呈。他为了迎合时代的主流风尚,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因而其诗作折射出了时代的共性。诸联是松江府人氏,受到家乡文化的影响,他的诗作同样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另外,诸联发挥自身优势,将绘画技法与小说技法移植到诗歌创作中。在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诸联的诗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最后简单探讨一下诸联的诗歌主张。对于诸联诗歌主张的把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他的诗歌创作实践。第三章关注诸联的笔记创作,以《明斋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节分析诸联辑撰《明斋小识》的意图,主要可概括为劝善惩恶、娱乐大众、补史志之缺三点。第二节探讨《明斋小识》的志怪特色。诸联笔下的神怪故事种类繁多,反映了其复杂的宗教观。第三节发掘《明斋小识》中的“奇”。诸联将目光投射到平凡生活中的奇人、奇物、奇事之上,这些奇人、奇物、奇事为全书增添了不少人间烟火味。第四节对于《明斋小识》的讽刺艺术和叙事笔法进行鉴赏分析。结语从时代、地域、个体三个方面出发,揭示诸联这一位清代江南乡邦文人的多重色彩。他的作品既折射出了乾嘉时期的主流审美风尚,也闪耀着松江府的地域文化光芒,同时也彰显了其个人的审美情趣。附录部分对于诸联的生平大事进行简单爬梳整理,以年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春天和孩子(组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天和孩子(组诗)(论文提纲范文)
(1)优化儿童组诗教学 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以儿童诗主题阅读《春天在哪里》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选组诗,发掘教学价值 |
(一)立足儿童视角,整合课程资源 |
(二)紧扣文体特征,寻找结构关联 |
(三)关注言语形式,触摸文本奥秘 |
二、优化设计,指向言语智慧 |
(一)诵读感悟,生发言语智慧 |
(二)想象品味,激活言语智慧 |
(三)创作表达,展现言语智慧 |
三、关注生成,提升语言素养 |
(一)发现“亮点”促思考 |
(二)点拨诱导促感悟 |
(2)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世界图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第1节 研究对象及选题依据 |
第2节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研究述评 |
第3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任务、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1章 世界图景理论研究 |
1.1 文学作品世界图景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
1.2 文学作品世界图景的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2章 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人生观 |
2.1 成长:苦痛与恐惧 |
2.1.1 伽倪墨得斯 |
2.1.2 灰姑娘 |
2.1.3 浮士德 |
2.2 命运:死亡与复活 |
2.2.1 角斗士 |
2.2.2 哈姆雷特和耶稣 |
2.3 使命:宇宙与时间 |
2.3.1 飞行员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爱情观 |
3.1 爱情-疾病 |
3.1.1 神经系统疾病 |
3.1.2 呼吸系统疾病 |
3.1.3 传染病和皮肤病 |
3.1.4 药 |
3.2 爱情-第二次诞生 |
3.2.1 诗人的诞生和重生 |
3.2.1.1 夜莺 |
3.2.1.2 书架 |
3.2.1.3 诗歌 |
3.2.2 世界的更新与希望 |
3.2.2.1 白色 |
3.2.2.2 光 |
3.3 爱情-永生 |
3.3.1 摇篮曲 |
3.3.2 心跳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自然观 |
4.1 大自然的主体性 |
4.1.1 谈论者 |
4.1.2 观察者 |
4.1.3 指导者 |
4.2 大自然的神性 |
4.2.1 圣歌 |
4.2.2 教徒 |
4.2.3 教堂 |
4.3 大自然的艺术性 |
4.3.1 艺术家 |
4.3.2 艺术品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艺术观 |
5.1 艺术吸收生活:海绵 |
5.2 艺术认知生活:大雨 |
5.3 艺术使生活变形:镜子,勃拉姆斯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3)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意义 |
特别说明 |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
第二节 文学家族 |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
一 生平轨迹 |
二 师承交游 |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
三 悼亡与追思 |
小结 |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
一 探寻流放之路 |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
四 训诫与期望 |
小结 |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
一 生平轨迹 |
二 师承交游 |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
致谢 |
(4)海子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六四年,出生。 |
一九六五年-一九七八年,一岁-十四岁 |
一九七九年,十五岁 |
一九八〇年,十六岁 |
一九八一年,十七岁 |
一九八二年,十八岁 |
一九八三年,十九岁 |
一九八四年,二十岁 |
一九八五年,二十一岁 |
一九八六年,二十二岁 |
一九八七年,二十三 |
一九八八年,二十四岁 |
一九八九年,二十五岁 |
一九九〇年,海子逝世一周年 |
一九九一年,海子逝世两周年 |
(5)笔落斑斓起——宁德屏南县乡村文化脱贫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
2.侏儒人沈明辉 |
3.脑瘫狂人杨发旺 |
4.脑溢血患者薛美兰 |
5.袖珍女孩杨夏妹 |
6.听力障碍者林苑松 |
7.广淘天下之沙 |
8.古镇的人文情怀 |
9.台前台后那些事 |
10.“名记”的乡村生活 |
11.乡村种子队营地 |
12.星空大戏拉开序幕 |
(6)女性书写与诗学形态 ——翟永明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思路、框架与方法 |
四、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翟永明的人生道路与诗歌写作 |
第一节 诗歌写作“喷涌期”(1984-1990) |
一、“创伤体验”与翟永明1980年代的创作心态 |
二、美国“自白派”诗歌与翟永明的情绪共振 |
三、“对抗”诗学与“组诗”形式:1980年代诗歌的阶段特征 |
第二节 诗歌写作“裂变期”(1991-1999) |
一、时代转型与翟永明1990年代的诗歌观念 |
二、公共经验的个人提取:诗歌经验的扩容 |
第三节 诗歌写作“整合期”(2000-2020) |
一、全球化语境下翟永明诗学策略的调整 |
二、消费时代的诗歌回应 |
三、“在春天想念传统”:古典诗心的回归 |
第二章 女性群像与女性经验书写 |
第一节 女性经验的敞开:身体、生育及其他 |
一、“身体”的言说:遮蔽与敞开 |
二、“生育”与女性的宿命 |
三、作为“镜像”的异域女性与艺术 |
四、“倾听与注视”:女性主体的建构 |
第二节 “通过母亲回溯过去”:女性命运溯源 |
一、《母亲》、《死亡的图案》中的母女经验 |
二、《十四首素歌》:追溯母亲的过去 |
三、“生者是死者的墓地”:领悟生命与死亡 |
第三节 翟永明书写女性群像的三重路径 |
一、“时空并置”:女性艺术的共时呈现 |
二、“灵魂对话”:遮蔽与发现 |
三、“文化透视”:“被书写”的历史 |
第三章 翟永明诗学多维透视 |
第一节 “颜色”的交错融合:翟永明的色彩诗学 |
一、《女人》组诗的色彩运用统计 |
二、“黑夜”及其扩散:男权枷锁与自我的深渊 |
三、“红”:来自生命内部的激情 |
四、“白”:澄明之境 |
第二节 现实空间与隐喻空间:翟永明的“空间诗学” |
一、“房间”隐喻与“家宅”诗学 |
二、“静安庄”与“南部地区”:孤独的诗学 |
三、“酒吧”“咖啡馆”:消费时代的精神驿站 |
四、“纸上建筑”:空间与形式 |
第三节 “夜”的思考与表达:翟永明的时间诗学 |
一、作为时间意识的“黑夜” |
二、《女人》的时间隐喻 |
三、去性别化的“白夜” |
第四节 文体拓展与“戏剧性”诗学 |
一、“用典”:文本内部的“镶嵌”结构 |
二、“对话”:诗的“戏剧化” |
三、长诗、组诗的多元结构探索 |
第四章 当代诗歌史中的翟永明 |
第一节 “女性诗学”的建构与反思 |
一、“女性诗歌”的理论建构与“在场”守护 |
二、寻找女性诗歌的历史源头 |
第二节 翟永明与当代诗歌“场域” |
一、诗歌与现实关系的不断矫正 |
二、“跨界”的艺术实践 |
三、地域与代际视野中的翟永明 |
结语 |
附录: 翟永明重要作品及活动(1986-2020)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论方舟的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方舟诗歌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2.本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章 “南下者”的诗歌缘:方舟简介与诗歌创作之路 |
1.1 方舟生平与家世 |
1.2 方舟创作之路 |
1.3 方舟早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
第2章 “多面”的社会纪实:方舟诗歌的主题与思想特色 |
2.1 方舟诗歌主题 |
2.1.1 自然灾害纪实诗 |
2.1.2 底层生活纪实诗 |
2.1.3 城市变迁纪实诗 |
2.2 方舟诗歌的思想特色 |
2.2.1 人文关怀:“底层同情”意识 |
2.2.2 审美内涵:“现实主义”精神 |
第3章 “反意象化”的叙事:方舟诗歌的艺术特色 |
3.1 方舟诗歌的语言特色 |
3.2 方舟诗歌的艺术手法 |
3.2.1 修辞手法 |
3.2.2 表现手法 |
3.3 方舟诗歌的艺术理念 |
第4章 “地方”与“底层”:方舟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
4.1 地方写作:“东莞诗人” |
4.2 底层写作:“打工诗人” |
4.3 对话主流文学:建构自主话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海子抒情诗歌语言韵律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1.1 研究内容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3 研究综述 |
1.3.1 诗歌语言韵律研究综述 |
1.3.2 海子诗歌语言研究综述 |
1.3.3 语言风格学研究综述 |
1.4 诗歌韵律节奏相关概念介绍与说明 |
2 声母的使用 |
2.1 押声与头韵 |
2.2 海子诗歌中的押声现象 |
2.3 本章小结 |
3 韵母的使用 |
3.1 句尾的押韵 |
3.1.1 句尾押韵情况 |
3.1.2 尾韵与诗歌风格 |
3.2 诗节中的押韵 |
3.3 句中韵的使用 |
3.4 本章小结 |
4 相同相似字词句的反复 |
4.1 相同相似字词在一行中反复出现 |
4.2 相同相似词句在一节中反复出现 |
4.3 相同相似词句在一首诗中反复出现 |
4.4 本章小结 |
5 书面排列形式 |
5.1 跨行 |
5.2 标点和空格 |
5.3 长句 |
5.4 默行 |
5.5 特殊的诗行排列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海子诗歌的节奏层级 |
6.2 海子诗歌的韵律风格 |
6.2.1 热烈与激昂 |
6.2.2 简单与朴实 |
6.2.3 冲突与对立 |
6.3 论文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的价值意义 |
第一节 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的相关概念 |
一、统编本语文教材 |
二、古诗 |
三、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 |
第二节 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的价值意义 |
一、传承优秀文化 |
二、提升语言品味 |
三、渗透审美教育 |
四、滋润情感价值 |
五、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
六、培养学生的语感 |
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
八、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第二章 统编本小学低年段古诗的选编特点 |
第一节 统编本小学低年段古诗的选文特点 |
一、古诗选文体裁分布 |
二、古诗选文题材分布 |
三、古诗选文的语言特点 |
第二节 统编本小学低年段古诗的编排特点 |
一、古诗编排的位置分布 |
二、古诗编排的数量分布 |
三、古诗编排的插图分析 |
四、古诗编排的课后练习 |
五、古诗编排的框架结构 |
第三节 统编本小学低年段古诗选编的基本评价 |
一、古诗选编的优势 |
二、古诗选编的不足 |
第三章 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
第二节 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一、低年段古诗教学中的可取之处 |
二、低年段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借助情境放飞想象 |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
二、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
三、情境教学法在低年段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利用VR直面诗境 |
一、VR技术的内涵 |
二、VR技术融入古诗教学的案例设计 |
三、VR技术融入古诗教学的利弊分析 |
第三节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
一、诵读法的内涵 |
二、诵读法的适切性 |
三、诵读法在低年段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
第四节 对比组诗,举一反三 |
一、整合主题,发现联系 |
二、抓住意象,体验情感 |
第五节 整合学科资源提高综合素养 |
一、古诗与美术学科 |
二、古诗与音乐学科 |
三、古诗与体育学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统编本小学低年段语文教材古诗选编情况 |
附录二:小学低年段古诗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三: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10)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方法与论文侧重点 |
第一章 诸联家世生平与交游考 |
第一节 诸联家世生平考 |
一 诸联家世考 |
二 诸联生平述略 |
第二节 诸联交游考 |
一 苔岑诗社文人群体 |
二 同窗挚友 |
三 前辈名公 |
第二章 诸联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诸联诗歌的情感世界 |
一 感时伤怀眉不展,颠沛流离夜无眠——诸联诗歌中的愁与苦 |
二 无人赏识空自叹,穷困潦倒终抱憾——诸联诗歌中的愤与恨 |
三 死生难料空自责,知交零落叹伶仃——诸联诗歌中的悲与哀 |
第二节 诸联诗歌的主要特色 |
一 诸联诗歌的绘画美 |
二 诸联诗歌的拟古与用典 |
三 诸联诗歌的散文化特征 |
第三节 诸联诗歌主张管窥 |
一 真情真性,自然流露 |
二 反对标榜,转益多师 |
三 诗贵有则,更重创新 |
第三章 诸联的笔记创作——以《明斋小识》为中心 |
第一节 《明斋小识》的辑撰意图 |
一 劝善惩恶 |
二 娱乐大众 |
三 补史志之缺 |
第二节 徘徊于迷信及反迷信之间——《明斋小识》中的“怪” |
一 对于神灵鬼怪的信与疑 |
二 对于宗教之“术”的迷与醒 |
三 诸联矛盾思想的原因解析 |
第二节 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妙趣——《明斋小识》中的“奇” |
一 奇人 |
二 奇物 |
三 奇事 |
第四节 《明斋小识》的艺术特色 |
一 诙谐幽默,寓讽于笑 |
二 简中有繁,朴中带丽 |
结语时代、地域、个体:诸联作为乡邦先贤的多重色彩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诸联年表 |
致谢 |
四、春天和孩子(组诗)(论文参考文献)
- [1]优化儿童组诗教学 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以儿童诗主题阅读《春天在哪里》教学为例[J]. 蒋红.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21(Z2)
- [2]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世界图景[D]. 于淼.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海子年谱[J]. 姜红伟. 东吴学术, 2021(01)
- [5]笔落斑斓起——宁德屏南县乡村文化脱贫的故事[J]. 沉洲. 福建文学, 2020(12)
- [6]女性书写与诗学形态 ——翟永明诗歌研究[D]. 牛艳莉. 山东大学, 2020(04)
- [7]论方舟的诗[D]. 张盟.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8]海子抒情诗歌语言韵律风格研究[D]. 但向婕.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研究[D]. 赵雅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诸联生平和创作研究[D]. 倪赛凤.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