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侵袭转移及MMP-2,TIMP-2表达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怡[1](2021)在《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根据Correa假说,胃癌发生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进展为胃腺癌,以上三个阶段癌变风险较高,因而被统称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基于此,阻断或延缓GPL进展至胃癌,成为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被称为“炎—癌”链,其中非可控性炎症在GPL“炎—癌”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GPL中应用抗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医学针对GPL的靶向药物仍是空白,虽然临床上常用药维酶素、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法、COX抑制剂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具有防治GPL恶变的作用,但存在服用时间较长、疗效不稳定等缺点,中医药对GPL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而其对GPL精准靶向防治却未得到总结。因此,本论文以胃“炎—癌”转变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深入探讨GPL发病机制及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效应和分子机制。目的:1.采用对致癌因子最为敏感的C57近交系小鼠Balb/c,利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水进行造模。通过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变化、GPL分子标志物的表达(Ki67、p53)及小鼠体重摄食情况,建立、筛选并鉴定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2.以课题组前期大量研究的中药复方健脾化瘀解毒方为代表方,探讨其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对胃“炎—癌”转化炎症的改善作用及深入机制;3.在前期研究健脾化瘀解毒方调控NF-κB活性改善胃“炎—癌”转化小鼠炎症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外观察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及细胞发生早期迁移情况,从NF-κB 信号通路下游深入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方法:1.从不同造模时间、浓度等因素探索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造模条件,创新该细胞模型造模方法,同时针对胃“炎—癌”转化上皮间质转化(EMT)机制,构建胃癌细胞EMT模型,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癌阶段EMT的干预作用,主要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PCR法检测EMT相关基因表达及划痕愈合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明确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对细胞迁移的干预效应;2.在前期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的基础上,结合GPL“虚毒瘀”病机,优化得出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健脾化瘀解毒方主要活性成分,将化合物标准品的保留持续时间和质谱、参考化合物的保留持续时间和离子色谱图与健脾化瘀解毒方匹配进行比较,以鉴定健脾化瘀解毒方中的主要成分,建立质量控制标准;3.通过化学诱变剂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使用JPHYJD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检测癌症标志物、炎症因子产生情况、炎性细胞浸润情况、NF-κ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4.通过化学诱变剂MNNG在体内外分别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细胞模型,使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存活情况、细胞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MNNG诱导GES-1复制构建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模型组细胞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形态多为梭形、纺锤形,并伴有伪足形成,同时细胞极性丧失、排列紊乱;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模型组细胞出现分子标志物表达变化,如Vimentin表达(上皮、间质表型标志物)、MMP2表达上调。2.通过HPLC-MS/MS分析对JPHYJD中的四种代表性组分进行鉴定并定量,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包括三七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和腺苷。此外,检测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腺苷,通过在前体离子的全MS光谱中提取具有最大强度的片段离子来进行定量,发现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3.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IHC)结果显示,MNNG可诱导Balb/c小鼠胃黏膜组织出现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异型增生等胃“炎-癌转化”关键病理改变,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健脾化瘀解毒方可缓解MNNG诱导的包括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改变、促炎Th1细胞浸润和胃黏膜上皮组织癌症标志物Ki67、p53 表达。4.Western-blot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逆转MNNG所诱导的NF-κB/IκB-α活化、COX-2、NADPH氧化酶家庭成员NOX2和NOX4蛋白表达的增加,qPCR检测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显着改善MNNG诱导的炎症因子产生(IL-6、TNF-α),此外,与阳性药维生素B12(VitB12)相比,高剂量的健脾化瘀解毒方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5.另外,NF-κB活化诱导产生“炎症因子风暴”,进而诱导胃“炎-癌转化”过程中发生早期细胞迁移的蛋白活化,Western-blot结果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早期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的活化,如E-cad、N-cad等,而健脾化瘀解毒方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这些蛋白的活化。结论:1.GPLCs发生EMT,可能参与胃癌早期转移,健脾化瘀解毒中药WPX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EMT相关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迁移,但疗效不显着,在此基础上,健脾化瘀解毒中药需进一步进行优化;2.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腺苷为健脾化瘀解毒方含量较高的四种有效活性成分,其中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提示以上化合物可视为健脾化瘀解毒方的化学标记物;3.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出现胃“炎-癌转化”,本次动物造模选用对致癌因子敏感的Balb/c小鼠进行造模成功,可稳定模拟胃“炎-癌转化”组织病理变化过程;4.健脾化瘀解毒方可以通过在胃黏膜中介导NF-κB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干预胃“炎-癌转化”进程;同时可能通过抑制其级联反应进而抑制细胞迁移,从而发挥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效应的潜能,进而预防胃癌发生。总之,本研究成功构建胃“炎-癌转化”模型小鼠。健脾化瘀解毒方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其活化导致的“炎症因子风暴”级联反应,调控其下游蛋白。从而在干预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基础上,干预胃黏膜上皮细胞受MNNG诱导所发生的早期迁移,进而发挥治疗GPL、预防胃癌的作用。
赵馨旭[2](2021)在《Bit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影响胃癌进展机制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2018年《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报道的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恶性肿瘤中,胃癌发生率列第5位,病死率列第3位。胃癌易发生远端转移。因此,寻求新的胃癌生物标志物,探究其潜在分子机制,对早期胃癌诊断、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失巢凋亡效应分子Bit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可发挥抑癌或促癌两种相反的作用。已有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初步显示:Bit1在正常胃组织中低表达,而在胃癌组织、非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增强,提示Bit1可能参与胃癌发生发展。但目前为止,尚无Bit1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及其在胃癌中具体机制的相关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Bi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首次阐明Bit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初步探讨Bit1高表达胃癌中Bit1影响胃癌进展的潜在作用机制,为探索以Bit1为靶点的胃癌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1.通过Western blot、WES、RT-q PCR、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生物信息学方法明确胃癌组织中Bit1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2.Western blot实验筛选内源性高表达Bit1的胃癌细胞系BGC-803;通过慢病毒转染BGC-803细胞,干预其内源性Bit1表达;通过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分析不同Bit1表达水平对胃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分析沉默Bit1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UNEL实验及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Bit1表达水平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不同Bit1表达水平对胃癌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影响。阐明Bit1在胃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胃癌组织中高表达的Bit1可能与EMT存在一定关联。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Bit1表达水平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分子及EMT标志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Bit1是否通过作用EMT影响胃癌进展。4.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胃癌组织中高表达的Bit1可能与MMPs及integrinβ1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Western blot验证不同Bit1表达水平对胃癌细胞中MMP-2、MMP-9及integrinβ1表达的影响,提示Bit1高表达胃癌中Bit1可能通过调节MMPs的表达,促进ECM降解进而影响胃癌进程。结果:1.胃癌组织中Bit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通过WES、Western blot、RT-q PCR检测原发性胃癌患者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中Bit1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Bit1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其对应癌旁组织;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结果表明Bit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胃癌患者肿瘤病理分级、淋巴侵袭密切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TRH2在胃癌中高表达,且PTRH2的表达水平与GC患者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及TP53突变等具有相关性;STRING数据库分析发现PTRH2可能与CDH1、CDH2、VIM、TJP1、MMP2、MMP9、ITGB1、VEGFC、FIGF、KDR、FLT1、FLT4等基因存在一定关联;通过RStudio软件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PTRH2与细胞外基质受体等相关通路呈负相关,与胆固醇代谢等通路呈正相关。2.不同Bit1表达水平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筛选出Bit1高表达胃癌细胞系BGC-803,通过Bit1 sh RNA慢病毒转染BGC-803,下调其内源性Bit1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对慢病毒转染成功的5个靶点进行验证,选择对BGC-803细胞内源性Bit1表达有较好干预效果的靶点Bit1 sh RNA1、Bit1 sh RNA5,用于进一步分析不同Bit1表达水平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WT、Vector组比较,24 h及48 h Bit1 sh RNA1、Bit1 sh RNA5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均显着降低,表明Bit1下调能抑制胃癌细胞迁移能力(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WT、Vector组比较,Bit1 sh RNA1、Bit1 sh RNA5组小室上表面侵袭至下表面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即Bit1下调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能力;CCK-8实验检测72 h内WT、Vector、Bit1 sh RNA1、Bit1 sh RNA5组细胞活力,结果表明,Bit1下调可显着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及TUNEL法检测不同Bit1表达水平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下调胃癌细胞中Bit1表达水平可显着增加胃癌细胞晚期凋亡数量及总凋亡率,促进胃癌细胞凋亡;电镜结果显示:Bit1下调可导致胃癌细胞线粒体重度肿胀,嵴扩张、断裂等损伤。3.Bit1下调可抑制EMT进程从而阻碍胃癌进展STRING数据库分析发现PTRH2可能与CDH1、CDH2、VIM、TJP1等编码EMT标志蛋白的基因存在一定关联。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沉默Bit1可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而下调增殖相关蛋白PCNA、Ki67及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Bit1表达水平可增强E-cadherin、ZO-1蛋白表达,而抑制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提示沉默Bit1可能通过抑制EMT进程阻碍胃癌进展。4.Bit1可能通过影响整合素及MMPs表达进而抑制胃癌进展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沉默Bit1可使MMP-2、MMP-9、integrinβ1表达下调,进而阻碍胃癌进展。结论:1.Bit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Bit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病理分级、淋巴侵袭密切相关。2.沉默Bit1可明显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抑制其迁移、侵袭、增殖能力,并破坏胃癌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3.下调Bit1可通过调控增殖、凋亡相关分子及阻碍EMT进程而抑制胃癌进展。4.下调胃癌细胞中Bit1表达水平可抑制MMP-2、MMP-9及integrinβ1表达,提示Bit1高表达胃癌中Bit1可能通过调节MMPs表达,促进ECM降解进而影响胃癌进程。
崔秀杰[3](2021)在《致瘤微生物HPV和H.pylori调控mTOR信号通路介导恶性转化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致瘤微生物(包括病毒或细菌)诱发的慢性感染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继而诱导恶性转化的重要因素。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WHO/IARC)的一项报告指出,世界上约17%癌症发生与某些肿瘤相关病毒或细菌的感染直接有关。研究已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PV)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是引发人类癌症的Ⅰ级致癌病原体(HPV和H.pylori占可以引发人类癌症的病原体比例分别为31.5%和22.0%)。宫颈鳞状上皮和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紊乱和恶性转化是环境因子(外因)与宿主调控应答(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解析HPV和H.pylori感染相关的炎癌转化机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对于有效降低宫颈和胃相关恶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始动因素。HPV转化基因E6和E7在组织中持续表达,介导宿主肿瘤抑癌蛋白p53和退化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的降解。此外,HPV感染可通过导致宿主基因的不稳定性增高、宿主基因甲基化模式改变、非编码RNA的失调等参与推进宫颈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H.pylori定植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可通过调控RUNX3、P53、E-cadherin和β-catenin等致瘤相关分子促进恶性转化,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此外,H.pylori感染后其毒力因子CagA通过Ⅳ型分泌系统将肽聚糖注入胃粘膜上皮细胞,引发胃区域感染炎症微环境、刺激宿主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是介导恶性转化的早期趋动力。探究HPV和H.pylori致病机制是早期识别和干预肿瘤的基础性研究工作。HPV和H.pylori感染可通过与宿主细胞中不同的模式识别受体以及信号通路相互作用诱导炎癌转化。HPV除了可以抑制p53和pRb基因表达外,还与主要的上游通路:生长因子受体、Notch受体、Ras和PI3KCA等相互作用激活和改变mTOR信号通路,刺激宿主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诱导感染细胞的恶性转化。H.pylori感染除了可通过刺激胃粘膜上皮释放细胞因子,还可通过识别NOD样受体、Notch受体和Toll样受体等多种模式识别受体活化NF-κB、Wnt、JNK和mTOR等信号通路,形成H.pylori促进炎性因子表达的正反馈环路,参与调节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宿主免疫应答和炎症响应,介导非可控性炎症增加炎癌转化的风险。研究证据表明,HPV/H.p感染通过影响mTOR信号通路中的基因突变以及上游信号分子的激活导致mTOR通路活化,而该通路的激活可进一步导致遗传不稳定、增殖失控、凋亡抵抗和代谢特性改变,最终导致感染细胞的恶性转化。mTOR信号通路可能在HPV和H.pylori感染所诱导的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探究HPV和H.pylori感染激活mTOR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以及该通路在HPV和H.pylori诱导恶性转化中的生物学作用,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监测防控,为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研究目的在于:(一)解析HPV-16转化基因E7通过调控miR-106a激活mTOR介导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功能与机制。(二)解析H.pylori通过调控髓系分化标志基因MYADM激活mTOR介导胃恶性转化的机制。第一部分:HPV-16 E7上调miR-106a靶向LKB1激活mTOR信号通路调控宫颈鳞癌细胞的异常增殖与自噬高危型HPV-16感染与宫颈鳞癌关系最为密切,其转化基因E6和E7的持续表达是导致子宫颈恶性转化的主要病因。E6和E7分别通过降解抑癌因子p53和pRb,导致细胞增殖紊乱、诱导细胞转化。E6和E7还可通过上调转录因子调控宿主microRNAs(miRNAs)影响宿主基因表达,进而破坏细胞生长和生存机制的稳定,导致宫颈恶性转化甚至宫颈癌。miR-106a是miR-17家族的一员,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似乎具有组织或细胞特异性。目前有关miR-106a在HPV相关宫颈癌,尤其HPV及其转化基因是否可以调控宿主miR-106a的表达尚不清楚。因此,研究miR-106a在HPV阳性宫颈癌中的作用及机制,对于揭示HPV致癌的分子调控机制,选择有效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价值。有文献报道mTOR(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激活可能与HPV病毒感染相关。研究表明,宫颈癌中HPV-16 E7能够降低抑癌基因LKB1的表达,而LKB1是mTOR上游关键的节分子。多项研究包括我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已报道,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在宫颈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抑癌因子LKB1通过激活其下游AMPK,负向调控mTOR,抑制细胞增殖、转化及迁移等。LKB1也能够通过调控PTEN影响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进展。然而,在HPV阳性宫颈癌中miR-106a的作用如何,其分子机制是否与LKB1/AMPK/mTOR通路有关?高危HPV-16感染能否对宿主细胞miR-106a表达发挥调控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探究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2.揭示miR-106a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与自噬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3.探究HPV-16转化基因E7对miR-106a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与结果1.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高表达且与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RT-qPCR结果显示,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显着升高。ROC曲线显示,miR-106a可以较好地区分宫颈鳞癌组织与非肿瘤组织。miR-106a高表达与宫颈鳞癌的肿瘤直径、高级别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呈显着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和脉管入侵等参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miR-106a高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淋巴管入侵等因素有关。提示miR-106a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2.LKB1是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的新靶点。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交叉结果获得98个miR-106a的潜在靶基因,其中LKB1引起我们的关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LKB1是miR-106a的直接靶点;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细胞HaCaT相比,宫颈癌细胞系(CaSki、SiHa和HeLa)中miR-106a表达升高,尤其在HPV-16阳性CaSki中升高最显着。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iR-106a可负向调控LKB1表达。RT-qPCR结果显示,LKB1在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显着降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KB1与miR-106a表达高度负相关。临床病理学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LKB1低表达与宫颈癌患者恶性病理学特征相关。以上结果显示,LKB1是miR-106a的直接靶点。3.miR-106a通过靶向LKB1促进宫颈癌CaSki细胞增殖。CCK-8、平板克隆和EdU实验结果显示,miR-106a显着促进宫颈癌CaSki细胞的增殖,而LKB1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但在宫颈癌SiHa和HeLa细胞(两者均LKB1表达缺失)中miR-106a促进增殖作用较弱。在CaSki细胞中采用LKB1的rescue实验进一步验证,平板克隆和EdU结果均显示,LKB1可逆转miR-106a对宫颈癌细胞CaSki的促进增殖作用。以上实验证实miR-106a通过靶向LKB1促进宫颈癌CaSki细胞的增殖。4.miR-106a通过靶向LKB1负性调控HPV-16阳性宫颈癌细胞自噬。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106a抑制宫颈癌细胞自噬,而LKB1促进宫颈癌细胞自噬;并且miR-106a可以抑制雷帕霉素、饥饿诱导的细胞自噬。但与CaSki细胞相比,在LKB1缺失的SiHa和HeLa细胞中,miR-106a对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不明显。进一步LKB1的rescue实验证明,LKB1可以逆转miR-106a对细胞自噬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说明,miR-106a通过靶向LKB1抑制HPV-16相关宫颈癌的自噬。自噬流检测结果显示,miR-106a可以抑制CaSki细胞中自噬小体(黄色斑点)和自溶溶酶体(红色斑点)的数量,且miR-106a明显抑制了雷帕霉素和饥饿所诱发的自噬流,而LKB1促进宫颈癌细胞的自噬流。以上结果说明miR-106a抑制CaSki细胞自噬是通过靶向LKB1实现的。5.miR-106a通过靶向LKB1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在HPV-16阳性CaSki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R-106a可以激活mTOR信号通路。LKB1的rescue实验显示,LKB1过表达减弱miR-106a对mTOR表达促进的作用;此外,敲低LKB1可部分逆转敲低miR-106a对mTOR水平的影响。说明在HPV-16阳性CaSki细胞中miR-106a通过靶向LKB1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6.HPV-16 E7激活miR-106a的表达并调控其功能。RT-qPCR结果显示,在HPV-16 E7稳定表达细胞系RPE1-E7和HaCaT-E7中,miR-106a表达显着增加;使用干扰组合(siRNA198和siRNA209)分别选择性地敲低CaSki细胞中HPV-16E6E7和HPV-16E6,观察干扰E7对miR-106a的表达影响。结果显示,与CaSki-siE6细胞相比,miR-106a在CaSki-siE6E7细胞中的表达显着降低。说明敲低E7部分抑制了 miR-106a的表达。此外,RT-qPCR显示,在HPV-16 E7阳性的宫颈鳞癌组织中,miR-106a表达与E7表达呈正相关。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载体(Vector)相比,上述两种E7-表达细胞中LKB1表达降低;然而,当E7细胞转染miR-106a抑制剂时,LKB1可部分恢复表达,说明E7通过激活miR-106a抑制LKB1表达。在E7表达细胞中,CCK-8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空载体细胞。而转染miR-106a抑制剂后,E7细胞的细胞增殖率降低。说明HPV-16E7可以激活miR-106a的表达并调控其增殖功能。7.HPV-16 E7通过激活转录因子c-Jun上调miR-106a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Jun在E7-表达的RPE1和HaCaT细胞中表达显着升高;CaSki敲低E7(采用的干扰组合策略同前),c-Jun表达降低,敲低c-Jun后,miR-106a表达随之降低。c-Jun的rescue实验显示,c-Jun可以部分逆转E7敲低后引起的miR-106a表达降低。CHIP-PCR实验结果显示,c-Jun可以直接结合到miR-106a的启动子区调控miR-106a转录。以上实验结果证明,HPV-16 E7通过上调转录因子c-Jun表达促进宫颈癌中miR-106a的转录。结论和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系统地讨论了 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而且与患者恶性病理学特征相关。研究发现抑癌基因LKB1是miR-106a的新靶点,miR-106a通过靶向抑制LKB1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抑制自噬进而发挥致癌作用。此外,HPV-16E7通过转录因子c-Jun可上调miR-106a的表达并促进细胞增殖功能。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HPV-16致癌的分子机制,寻找HPV相关宫颈癌的治疗新靶点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第二部分:H.pylori通过NF-κB上调MYADM激活mTOR信号通路介导胃恶性转化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引发的炎症是介导恶性转化的重要基础。H.pylori定植于胃粘膜上皮细胞通过上调NF-κB、AP-1和IRFs等转录因子,进一步诱导IL-1β、IL-8和TNF-α等炎癌跨越细胞因子产生,激活下游NF-κB、Wnt/β-Catenin、EGFR、FAK和mTOR等信号通路,形成H.pylori促进炎性因子表达的正反馈环路,增加炎癌转化风险。MYADM(Myeloid-associated differentiation marker,髓系相关分化标记基因)是近年来鉴定得到的一种在多能祖细胞中表达、并在髓系分化过程中上调的造血相关标记基因。相关研究显示,MYADM可编码蛋白酪氨酸激酶FAK亚家族,在多种炎症以及肿瘤中表达异常。例如,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从单纯性脂肪肝到脂肪变性、炎症和坏死再到肝硬化的演变过程中,MYADM的表达逐渐升高。MYADM在黑色素瘤、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以及结直肠癌等肿瘤中高表达且与肿瘤转移以及不良预后有关。然而,MYADM在胃部恶性转化中的表达变化和生物学功能,以及是否与H.p感染相关尚未有报道。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可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胃上皮细胞增殖。然而,在H.pylori感染的胃粘膜上皮组织、细胞中MYADM的表达以及功能如何?H.pylori感染能否调控宿主细胞MYADM表达以及调控机制如何?下游分子机制是否与PI3K/Akt/mTOR通路有关?目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探究MYADM在H.pylori感染相关恶性转化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探究H.pylori是否可以调控MYADM的表达以及其分子机制。3.揭示MYADM在胃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与结果1.MYADM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Oncomine、GEO、TCGA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MYADM在胃癌中表达显着上调。RT-q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YADM表达显着升高;与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YADM表达明显升高;MYADM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高于人永生化胃粘膜上皮细胞GSE-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相对应癌旁组织样本相比,胃癌组织中MYADM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以上结果表明MYADM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2.MYADM高表达与胃癌进展以及胃癌病人预后不良相关。IHC结果显示,MYADM表达随胃炎到胃癌进展过程呈现表达逐渐升高的趋势;与癌旁组织相比,MYADM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TCGA和GEO数据库(GSE15459、GSE62254、GSE15459,GSE62254 和 GSE22377)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YADM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RFS)再次进展生存期(PPS)显着低于MYADM低表达患者。以上结果显示,MYADM高表达与胃炎到胃部恶性转化以及胃癌患者不良预后之间具有潜在关系。3.MYADM促进体内外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局部浸润能力。平板克隆、CCK-8和EdU结果显示,MYADM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和划痕实验表明,MYADM促进胃癌细胞体外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YADM抑制胃癌细胞EMT过程。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显示,与对照组Lv-shNC相比,Lv-shMYADM组裸鼠皮下成瘤生长速度明显慢于Lv-shNC组,瘤体较小、重量较轻;RT-qPCR结果显示MYADM在Lv-shMYADM组裸鼠瘤体表达显着低于Lv-shNC组。裸鼠尾静脉注射实验显示,与Lv-shNC组相比,Lv-shMYADM组裸鼠肺转移灶较少,荧光信号明显减弱;HE染色显示,在Lv-shNC组出现瘤体包膜破坏和局部浸润现象,部分肿瘤侵犯到瘤体周围肌肉组织。而Lv-shMYADM组裸鼠瘤体包膜完整,没有明显浸润情况;并且IHC结果显示MYADM和ki67蛋白在Lv-shMYADM组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提示,MYADM与胃癌的异常增殖、迁移、侵袭相关,MYADM在体内可以促进胃癌细胞成瘤以及发生局部浸润、转移的能力。4.MYADM 激活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发现,敲低 MYADM 后,p-PI3K、p-AKT、p-mTOR、p-p70S6K 和 p-4E-BP1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I3K、AKT、mTOR、p70S6K 和 4E-BP1总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相反,过表达MYADM后,p-PI3K、p-AKT、p-mTOR、p-p70S6K 和 p-4E-BP1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I3K、AKT、mTOR、p70S6K和4E-BP1总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以上结果显示,MYADM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胃癌细胞功能。5.幽门螺杆菌感染上调MYADM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以不同浓度幽门螺杆菌(Hp11637和26695)分别感染GES-1、AGS和MKN-45细胞不同时间,结果显示MYADM在H.pylori感染后表达升高,并且具有感染的浓度和剂量依赖性。RT-qPCR、IHC检测发现,H.pylori阳性临床胃炎组织中MYADM表达显着高于H.pylori阴性胃炎组织。在幽门螺杆菌SS1单独/联合MNU灌胃小鼠模型中,发现H.pylori SS1单独/联合MNU感染组小鼠MYADM表达高于未感染组。以上结果显示,MYADM可能在H.pylori感染可以上调MYADM表达。6.幽门螺杆菌通过NF-κB信号通路激活转录因子c-Jun诱导MYADM表达。PROMO和JASPAR预测调控MYADM的转录因子c-Jun;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CHIP-PCR结果表明,c-Jun可以结合到靶基因MYADM启动子区,MYADM是c-Jun直接靶点;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明,c-Jun可以正向调控MYADM表达。H.pylori感染GES-1、AGS和MKN-45细胞诱导的MYADM表达上调,而敲低c-Jun可以部分抑制H.pylori感染诱导的MYADM表达上调。以上实验证明,c-Jun在H.pylori感染所介导的MYADM表达上调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探究H.pylori上调c-Jun激活MYADM的分子机制,Western blot检测GES-1、AGS和MKN-45细胞中H.pylori相关信号通路抑制剂对MYADM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NF-κB抑制剂Bay11-7082显着抑制H.pylori感染诱导的MYADM表达;RT-qPCR结果显示,Bay1 1-7082可以抑制H.pylori感染GES-1、AGS和MKN-45细胞诱导的MYADM表达上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加入Bayl1-7082后基本解除了H.pylori感染诱导的c-Jun和MYADM表达上调。以上结果证明,NF-κB信号通路是H.pylori感染后通过激活转录因子c-Jun诱导MYADM表达上调的重要途径。结论与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系统地研究了 MYADM在H.pylori感染相关的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MYADM与H.pylori感染相关的胃恶性转化的演进过程相关,且MYADM在H.pylori阳性胃炎以及胃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与胃癌病人预后不良有关。研究发现,H.pylori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上调转录因子c-Jun表达促进MYADM转录,进而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在体内外增殖、侵袭和转移的能力。说明MYADM可能是H.pylori相关胃恶性转化的潜在靶点。以上研究有助于阐明H.pylori致胃恶性转化的新机制,为制定有效的H.pylori相关胃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发现新靶点提供实验依据。
张静,袁果,孙义长,李进,贾云龙[4](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组织miR-19a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癌组织microRNA-19a(miR-19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5例胃癌患者,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n=87)和Hp阴性组(n=48)。记录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术前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癌组织miR-19a水平,蛋白印迹法(WB)检测Ki67、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核因子κB(NF-κB)和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表达。结果胃癌患者Hp阳性与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 Hp阳性组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19a水平均高于Hp阴性组(P<0.05),且癌组织中miR-19a水平与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 Hp阳性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和CRP水平均高于Hp阴性组(P<0.05),癌组织中Ki67、CDK1、MMP-2、p-NF-κB/NF-κB蛋白均高于Hp阴性组(P<0.05),TIMP-2蛋白低于Hp阴性组(P<0.05)。结论 Hp感染可以促进miR-19a表达,激活NF-кB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促进胃癌的恶性进展。
阳帆[5](2020)在《紫花牡荆素抑制胃癌细胞迁移与侵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紫花牡荆素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本研究旨在研究其对胃癌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从而为紫花牡荆素的抗肿瘤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Casticin对胃癌细胞的影响体外培养AGS和NCI-N87细胞,加入不同浓度Casticin后进行CCK-8、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及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qRT-PCR、WB检测MMP-2、9的表达,明胶酶谱检测其活性。2)Casticin抑制胃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紫花牡荆素处理AGS和NCI-N87细胞后,qRT-PCR和WB检测其对RECK表达的影响,BSP实验检测Casticin对RECK甲基化状态的影响;siRECK、RECK-OV转染胃癌细胞后,qRT-PCR、WB检测MMP-2和MMP-9表达变化,以明确胃癌细胞中RECK与MMP-2、-9间的关系;PP2A抑制剂(LB-100)和PP2A激活剂(DES)处理胃癌细胞后,qRT-PCR、WB检测细胞中RECK、MMP-2和MMP-9的表达,BSP检测RECK甲基化状态变化。LB-100和DES处理胃癌细胞后,WB检测DNMT1,MEK和p-MEK表达,以明确PP2A活化/抑制引起RECK表达变化的信号通路。qRT-PCR、WB检测Casticin对PP2A、DNMT1、MEK和p-MEK表达的影响;此外采用PP2A抑制剂处理后用Casticin处理,并通过回复验证明确Casticin对PP2A表达及下游信号分子的影响。3)移植瘤裸鼠模型评价Casticin的抑癌效果分别AGS、NCI-N87细胞移植于裸鼠体内,给予不同浓度Casticin处理,并设置对照组,期间持续观察肿瘤体积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WB检测MMP-2/9、PP2A,RECK 的表达变化。结果:1)Casticin对胃癌细胞的影响通过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DAPI染色、划痕实验、Transwell、qRT-PCR、WB和明胶谱实验的结果,发现不同浓度Casticin可以显着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和MMP-2/9的表达及活性,且呈浓度依赖性;而对人胃平滑肌细胞影响较小。2)Casticin抑制胃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qRT-PCR、WB和甲基化实验发现Casticin通过促进PP2A表达,进而抑制MEK活化和DNMT1的表达,削弱RECK甲基化并上调RECK表达,从而抑制MMP-2/9表达,最终使得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3)利用胃癌裸鼠成瘤模型评价Casticin的抑癌效果Casticin处理后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发现,Casticin处理后的肿瘤组织中MMP-2/9明显低表达,呈浓度依赖性;相反,PP2A和RECK的表达增高。WB检测发现Casticin处理后肿瘤组织中MMP-2/9蛋白表达量均有明显下调,PP2A,RECK蛋白表达量均有明显上调。结论:1)Casticin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2)Casticin通过促进PP2A表达来抑制MEK活化和DNMT1表达,进而上调RECK表达,导致MMP-2/9的表达下降,最终抑制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3)Casticin可明显抑制移植瘤小鼠皮下瘤的生长,且Casticin处理后肿瘤组织中MMP-2/9明显低表达,同时促进了肿瘤组织中PP2A和RECK的表达。
杨小进[6](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DANCR促进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第三种肿瘤类型,也是全球癌症相关致死的第四大因素。结直肠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普遍认为是环境因素和基因遗传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研究显示KRAS等多种肿瘤致病基因的突变、P53等抑癌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修饰、信号通路调节异常、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的多层面调控等多种因素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非编码RNA的主要类型,是一种至少包含200个核苷酸且不编码蛋白的RNA,通过基因表达调控在结直肠癌的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ncRNA-DANCR被证明在多种肿瘤中扮演原癌基因的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理不清楚。方法:我们依托所在医院收集了 20对结直肠癌旁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以及84个包含病人5年生存期的结直肠癌组织,然后利用RNA-FISH对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DANCR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DANCR的表达情况对DANCR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我们利用定量PCR对正常人结直肠上皮细胞和多株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中DANCR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利用RNA-FISH对DANCR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为研究DANCR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调控作用,我们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特异性的敲除SW480和HCT15细胞中DANCR的表达,然后在细胞水平利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流式凋亡检测和Hoechst染色对细胞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和凋亡情况进行了检测。在动物水平的研究中,我们利用稳定敲除DANCR的SW480和HCT15细胞分别建立了皮下移植瘤模型,然后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统计肿瘤重量。在明确DANCR促进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利用western blotting对稳定敲除DANCR的SW480和 HCT15 细胞中 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p53、cyto C、Bcl-2 和 Bcl-xL 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对SW480和HCT15皮下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 3、p53和cyto C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1)DANC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病人预后负相关:在对20对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RNA-FISH染色结果表明DANC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DANCR在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且主要表达在细胞浆中;进一步的生存期分析表明DANCR高表达的结直肠癌病人常伴随更差的5年生存期。2)敲除DANCR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发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DANCR稳定感染SW480和HCT15细胞能显着抑制SW480和HCT15细胞中DANCR的表达;稳定敲除DANCR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能显着抑制结直肠癌增殖和克隆形成,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发生;稳定敲除DANCR的表达在动物水平能通过促进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的发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3)敲除DANCR促进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敲除DANCR促进 SW480 和 HCT15 细胞中 Caspase 3、Caspase 8 和 Caspase 9 蛋白的表达,DANCR敲除的SW480和HCT15皮下移植瘤肿瘤组织中有更多Caspase 3阳性的细胞;敲除DANCR促进SW480和HCT15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DANCR敲除的SW480和HCT15皮下移植瘤肿瘤组织中有更多p53阳性的细胞;敲除DANCR促进SW480和HCT15细胞中Cyto C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Bcl-2和Bcl-xL蛋白的表达,DANCR敲除的SW480和HCT15皮下移植瘤肿瘤组织中有更多Cyto C 阳性的细胞。结论:DANC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病人的良好预后呈显着负相关。DANCR主要定位于结直肠癌细胞的胞浆中,敲除DANCR的表达能通过促进线粒体相关凋亡的发生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以上研究表明DANCR是一个结直肠癌治疗和预后的潜在靶点。
张艺[7](2020)在《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胃癌(GC)已成为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预后不良,在中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第三位和第二位。众所周知,胃癌肿瘤的浸润转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MT)是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的重要起始步骤。在中国传统药物(CTM)中,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已被用于治疗疾病。马钱苷(Loganin)是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e.)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癌和抗炎的作用,可以减少氧化应激,还可以提高记忆力。既往研究表明,Loganin在未来癌症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尚无有关Loganin如何影响GC中EMT的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马钱苷(Loganin)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并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探讨了其机理。方法:常规培养人胃癌细胞株AGS、BGC823及SGC7901。采用噻唑蓝(MTT)技术检测Loganin干预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Loganin对BGC823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GC823细胞株在药物Loganin干预前后相关基因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Loganin作用48h后,AGS、BGC823及SGC7901细胞的活性分别为(0.748±0.051)、(0.581±0.042)、(0.412±0.037),BGC823的活性最低(F=44.101,P<0.01)。随着Loganin剂量增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F=36.298、47.942,P<0.01)。与对照组比较,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下降,高剂量(200mg/L)Loganin的作用比低剂量组(50mg/L)明显(迁移:F=87.750,P<0.01;侵袭:F=85.749,P<0.01)。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侵袭迁移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发生改变,高剂量Loganin作用更明显(均P<0.01)。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EMT相关基因发生改变,高剂量Loganin作用更明显(均P<0.01)。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弱,p-PI3K和p-AKT的表达明显降低,高剂量Loganin的作用更明显(F=38.590、63.563,P<0.01)。结论:Loganin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上皮间质转化具有抑制作用,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而实现的。
夏泽方[8](2020)在《MIRNA-937-5p靶向RAB1A调控胃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miR-937-5p靶向Rab1A基因对于胃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用人胃癌细胞SGC 7901,MGC-803及胃正常上皮细胞GES-1,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三种细胞中miR-937-5p和Rab1A mRNA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采用免疫印迹检测三种细胞中Rab1A蛋白表达水平。其次采用miR-937-5p mimics及miR-937-5p inhibitor转染人胃癌细胞MGC-803后,荧光定量PCR检测Rab1A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Rab1A蛋白表达水平。此外,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937-5p是否靶向结合Rab1A基因的3’-UTR区。分别采用过表达Rab1A质粒及siRNA-Rab1A转染人胃癌细胞MGC-803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水平的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能力的改变;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并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CNA、MMP-2、MMP-9及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PCNA、MMP-2、MMP-9及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根据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可知,miR-937-5p高表达于GES-1细胞中,而在MGC-803细胞中表达较低;Rab1A高表达于MGC-803细胞中,而在GES-1细胞中表达较低。Rab1A在MGC-80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随miR-937-5p的升高反而降低(P<0.05),反之。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937-5p可以靶向结合Rab1A基因的3’-UTR区。3、过表达Rab1A质粒转染胃癌细胞MGC-803,由MTT、transwell、平板克隆可知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增强(P<0.05),流式细胞术提示凋亡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4、siRNA-Rab1A质粒转染胃癌细胞MGC-803,由MTT、transwell、平板克隆、流式细胞术可知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克隆形成能力降低(P<0.05),凋亡水平增加(P<0.05)。5、胃癌细胞中过表达Rab1A能上调PCNA、MMP2、MMP9表达,下调TIMP-1表达,而干扰Rab1A则有相反效果(P<0.05)。结论:1.相对于胃正常上皮细胞GES-1,miR-937-5p在胃癌细胞(SGC7901,MGC-803)低表达,Rab1A在胃癌细胞高表达。2.Rab1A可能是miR-937-5p靶基因。3.Rab1A能增强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龚琳[9](2020)在《Semaphorin 5A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感染可引起一系列胃癌前病变,是已知的胃癌最大的危险因素。Semaphorin 5A(SEMA5A)是神经轴突导向分子Semaphorins家族成员之一,我组前期发现SEMA5A与H.pylori感染对胃癌的侵袭转移有促进作用。个体间的胃癌易感性差异很大,而基因多态性为胃癌易感性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SEMA5A有多个多态位点,因此研究SEMA5A基因多态性对H.pylori感染以及胃癌发生风险的影响,有助于为胃癌高危人群的发现和胃癌早期预防诊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 的]研究Semaphorin 5A基因SNP位点6个标签SNPs(rs693487、rs6896702、rs788469、rs805153、rs1024489、rs2696371)在云南地区汉族胃癌患者和健康者的分布特点,以及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来探讨SEMA5A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及胃癌发生的关系,可为胃癌高危人群的发现、胃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初步探讨SEMA5A与H.pylori感染对胃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胃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 法]本文基于临床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胃腺癌的患者50例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样本血清中抗H.pylori特异性IgG抗体及尿素呼气试验以分析样本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离心吸附柱法试剂盒对样本基因组DNA进行提取;采用TaqMan探针法对两组的SEMA5A基因6个SNP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并用SNaPshot测序法测序进行验证。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基因型基因频率的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并对性别和年龄等因素进行校正,以分析幽口螺杆菌感染与基因多态性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交互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SEMA5A低表达SGC7901 与 H.pylori 共培养中 SEMA5A、TGFβ1、E-Cadherin、Vimentin 的表达水平以研究SEMA5A与H.pylori感染对胃癌细胞的影响。[结 果]1.病例组H.pylori感染率为58.0%,对照组的H.pylori感染率为35.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2.病例组及对照组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具有良好的人群代表性。3.rs693487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TT、杂合型TC、突变型CC)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2.0%、50.0%、28.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0%、35.0%、40.0%,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无统计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在对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校正和分层分析后,两组间也无差异(P>0.05)。4.rs6896702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TT、杂合型TC、突变型CC)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2.0%、38.0%、10.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5.0%、30.0%、15.0%,三种基因型及显性、隐性模型在两组的分布无差异(P>0.05)。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也无差异(P>0.05)。而在对性别的分层分析中,女性基因型CT减少了胃癌的发病风险,经多因素调整后OR值为 0.06(95%CI=0.05-0.97)。5,rs788469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CC、杂合型CT、变异型TT)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0%、54.0%、28.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0.0%、27.0%、13.0%,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无差异(P>0.05)。对性别的分层分析显示rs788469位点男性基因型CT减少了胃癌的发病风险,经多因素调整后OR值为0.24(95%CI=0.06-0.86)。6.rs805153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TT、杂合型TC、突变型CC)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8.0%、42.0%、10.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0.0%、38.3%、31.7%。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野生TT基因型明显增加患胃癌的风险,与突变CC基因型相比OR值为5.06(95%(CI=1.58-16.1),经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整OR值为4.86(95%CI=1.47-16.0)。而在隐性模型中,与CC基因型相比,TT+TC基因型明显增加患癌风险(P<0.05,OR=4.71,95%CI=1.42-12.2),经多因素校正后 OR 值为 4.26(95%CI=1.41-12.8,P<0.05)。以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显示:TT+TC基因型与CC基因型相比,明显增加男性胃癌的发病风险,经多因素校正后OR值为9.85(95%CI=0.92-1.03),相反,对女性胃癌的发病风险无影响。按是否感染H.pylori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当感染H.pylori时,TT+TC基因型明显增加患胃癌的风险,经多因素调整后OR值为7.51(95%CI=1.28-43.9)。7.rs1024489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TT、杂合型TC、突变型CC)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0%、34.0%、4.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8.3%、30.0%、11.7%,三种基因型在胃癌组与对照组分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ogistic回归中,经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整后,病例组与对照组间也无显着差异。对性别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后,女性CT基因型明显减少胃癌发生风险,经多因素调整OR值为0.04(95%CI=0.00-0.78)。8.rs2696371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CC、杂合型CT、突变型TT)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0%、38.0%、58.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5.0%、33.3%、51.7%。基因型在胃癌组与对照组分布无差异(P>0.05)。在经过多因素校正后,TC基因型P值=0.05,但分布还是无统计学意义。9.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SEMA5A低表达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和与H.pylori共培养的SEMA5A低表达组的SEMA5A、TGF-β1、Vimentin表达明显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结论]1.H.pylori感染和SEMA5A基因多态性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有作用。2.SEMA5A基因的rs693487、rs2696371 SNP位点与胃癌发生及H.pylori感染无关联。3.SEMA5A 基因的 rs6896702、rs788469、rs1024489 SNP 位点虽与胃癌发生及H.pylori感染无关系,但在性别方面与胃癌风险相关。4.SEMA5A基因rs805153位点与胃癌发生风险及H.pylori感染相关,TT基因型明显增加患胃癌风险,且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联。5.SEMA5A与H.pylori感染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有影响。
孔晋[10](2020)在《TIMP-4和MMP-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世界第五大常见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主要原因,近年来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胃癌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胃癌的及时治疗及预后判断非常重要。目前胃癌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30%,部分原因是肿瘤细胞的快速侵袭和转移,细胞转移相关基因(MMPs,TIMPs)的表达失调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蓄积是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进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ECM受蛋白质水解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内源性抑制剂TIMPs的调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4(TIMP-4)是一种抑制金属蛋白酶活性的蛋白质,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有调节作用。金属蛋白酶-2(MMP-2)参与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Ⅳ型胶原的降解。研究表明TIMP-4和MMP-2的表达与神经胶质瘤预后、分期及疾病进展相关。但是,这两种标志物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PCR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探讨胃癌中TIMP-4和MMP-2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关联性,为研究GC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分析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4(TIMP-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胃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75例胃癌组织及42例癌旁组织中TIMP-4蛋白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实时荧光PCR(RT-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23对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TIMP-4和MMP-2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TIMP-4和MMP-2与G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探讨两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获取Kaplan-Meier生存分析数据分析胃癌中TIMP-4和MMP-2的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1.75例GC组织中,TIMP-4蛋白阳性65例,表达率为86.67%,MMP-2蛋白阳性68例,表达率为90.67%。TIMP-4癌旁组织阳性22例,表达率为52.3%,MMP-2癌旁组织阳性23例,表达率为54.7%。TIMP-4及MMP-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IMP-4蛋白在75例GC组织中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及分期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MMP-2蛋白在75例GC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同时与胃癌分期在统计学上存在相关性(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无显着性差异。TIMP-4蛋白在GC组织中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及分期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3.23例新鲜切除GC组织中TIMP-4 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为2.240±0.728,23例新鲜切除癌旁组织中相对表达水平为1.691±0.772,两组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6,P>0.05)。23例新鲜切除GC组织中MMP-2 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为1.718±0.921,23例新鲜切除癌旁组织中相对表达水平为1.110±0.845,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3,P<0.05)。4.23对新鲜GC组织中TIMP-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为0.693±0.117,配对癌旁组织中相对表达水平为0.361±0.103,两组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114,P<0.05)。GC组织中MMP-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为0.682±0.198,癌旁组织中相对表达水平为0.371±0.136,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98,P<0.05)。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在23对新鲜GC组织中TIMP-4蛋白和MMP-2蛋白表达显着正相关(r=0.351,P<0.01)。6.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IMP-4、MMP-2的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TIMP-4和MMP-2蛋白均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均提示胃癌患者预后较差,可能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预测胃癌转移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侵袭转移及MMP-2,TIMP-2表达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侵袭转移及MMP-2,TIMP-2表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胃“炎—癌”转化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
一、胃“炎—癌”转化在胃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二、胃“炎—癌”转化中西医治疗现状 |
第二节 NF-κB信号通路与胃“炎—癌”转化及细胞增殖迁移 |
一、NF-κB家族及其信号通路 |
二、NF-κB信号通路与炎症发生的关系 |
三、NF-κB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的关系 |
第三节 肿瘤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 |
一、TGF-β/Smads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 |
二、EMT基因与分子标志物 |
第四节 基于胃“炎-癌”转化病理组织学进程的中医精准防治规律研究 |
一、中医药以健脾益胃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阶段 |
二、中医药以健脾益胃化瘀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IM阶段 |
三、中医药以健脾化瘀解毒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LGIN阶段 |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胃“炎—癌”转化关键关节发挥作用 |
一、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炎-癌”转化环节改善GPL病理组织结构 |
二、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有氧糖酵解及自噬凋亡等途径逆转胃“炎-癌”转化 |
三、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 |
四、健脾化瘀解毒方是临床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剂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胃痞消体外抑制GPL模型细胞和胃癌SGC7901上皮-间质转化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中有效活性成分的分析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炎—癌”转化小鼠病理模型的的干预效应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逆转胃“炎—癌”转化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胃癌前病变细胞的早期迁移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Bit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影响胃癌进展机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样本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主要抗体 |
1.4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Western blot实验 |
2.2 全自动毛细管Western blot(WES) |
2.3 RT-qPCR |
2.4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 |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6 细胞培养 |
2.7 慢病毒转染实验 |
2.8 细胞免疫荧光 |
2.9 细胞划痕实验 |
2.10 细胞侵袭实验 |
2.11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CCK-8法) |
2.12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
2.1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14 细胞透射电镜实验 |
2.15 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1.胃癌患者癌组织与其对应癌旁组织Bit1蛋白表达水平 |
2.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Bit1mRNA表达水平 |
3.IHC法检分析组织芯片中90例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Bit1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
4.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 与PTRH2 相互关联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图 |
4.2 PTRH2 在胃癌中高表达,且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相关 |
4.3 与PTRH2表达相关的信号通路富集情况 |
5.不同Bit1表达水平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5.1 不同胃癌细胞系中内源性Bit1表达情况 |
5.2 Bit1shRNA慢病毒转染胃癌细胞,沉默其内源性Bit1表达 |
5.3 下调Bit1表达水平可抑制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 |
5.4 下调Bit1表达水平可显着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能力 |
5.5 下调Bit1表达水平可显着促进胃癌细胞凋亡 |
5.6 沉默Bit1可损伤胃癌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 |
6.下调Bit1表达可能通过抑制EMT进程进而阻碍胃癌细胞转移 |
6.1 下调 Bit1表达可通过上调胃癌细胞Bax,下调 PCNA、Ki67、Bcl-2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
6.2 下调Bit1表达可抑制BGC-803细胞EMT进程 |
6.3 Bit1高表达胃癌中Bit1可能通过促进ECM降解进而影响胃癌进程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综述 胰腺癌细胞失巢凋亡相关抑制性分子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致瘤微生物HPV和H.pylori调控mTOR信号通路介导恶性转化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HPV-16 E7上调miR-106a靶向LKB1激活mTOR信号通路调控宫颈鳞癌细胞的异常增殖与自噬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补充附图 |
第一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H.pylori通过NF-κB上调MYADM激活mTOR信号通路介导胃恶性转化 |
前目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Western blot原始数据 |
(4)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组织miR-19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一般资料收集 |
1.2.2 血清炎症因子检测 |
1.2.3 miR-19a水平检测 |
1.2.4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癌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 |
1.3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iR-19a水平比较 |
2.3 miR-19a水平与Hp阳性胃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
2.4 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2.5 两组患者癌组织蛋白表达比较 |
3 讨 论 |
(5)紫花牡荆素抑制胃癌细胞迁移与侵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Casticin对胃癌发展的影响 |
1.1 绪论 |
1.1.1 胃癌 |
1.1.2 胃癌的发生与转移 |
1.1.3 紫花牡荆素(Casticin) |
1.2 主要实验材料 |
1.2.1 细胞株 |
1.2.2 主要实验试剂 |
1.2.3 主要实验仪器 |
1.2.4 药物配制 |
1.3 主要实验方法 |
1.3.1 CCK-8检测 |
1.3.2 细胞克隆检测 |
1.3.3 DAPI染色检测 |
1.3.4 FITC-Annexin V/PI染色检测 |
1.3.5 细胞周期检测 |
1.3.6 细胞划痕检测 |
1.3.7 Transwell侵袭实验 |
1.3.8 qRT-PCR检测Casticin对MMP-2/9表达的影响 |
1.3.9 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ticin对MMP-2/9蛋白表达的影响 |
1.3.10 明胶酶谱检测Casticin对MMP-2/9活性的影响 |
1.3.11 统计与分析 |
1.4 实验结果 |
1.4.1 Casticin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
1.4.2 Casticin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
1.4.3 Casticin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
1.4.4 Casticin诱导胃癌细胞周期阻滞 |
1.4.5 Casticin抑制胃癌细胞迁移 |
1.4.6 Casticin抑制胃癌细胞侵袭 |
1.4.7 不同浓度Casticin抑制胃癌细胞MMP-2/9 mRNA表达 |
1.4.8 不同浓度Casticin抑制胃癌细胞MMP-2/9蛋白表达 |
1.4.9 不同浓度Casticin抑制胃癌细胞MMP-2/9活性 |
1.5 讨论 |
1.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Casticin通过下调MMP-2/9的表达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 |
2.1 绪论 |
2.1.1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 |
2.1.2 MMPs和RECK的关系 |
2.1.3 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 |
2.1.4 蛋白磷酸酶2A (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 |
2.1.5 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activated 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 |
2.2 主要实验材料 |
2.2.1 细胞培养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2.4 药物配制 |
2.3 主要实验方法 |
2.3.1 si-RECK瞬时转染 |
2.3.2 过表达RECK瞬时转染 |
2.3.3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3.4 qRT-PCR检测 |
2.3.5 BSP检测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
2.3.6 统计与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Casticin通过消除胃癌细胞中RECK甲基化抑制MMP-2/9表达 |
2.4.2 PP2A表达增强可削弱RECK甲基化状态,进而促进RECK表达 |
2.4.3 Casticin通过促进PP2A的表达来抑制MEK活化和DNMT1的表达,进而抑制MMP-2/9表达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利用胃癌裸鼠成瘤模型评价Casticin的抑癌效果 |
3.1 绪论 |
3.1.1 肿瘤 |
3.1.2 胃癌 |
3.1.3 Casticin的抗肿瘤作用 |
3.2 主要实验材料 |
3.2.1 细胞株 |
3.2.2 试剂 |
3.2.3 仪器 |
3.3 主要实验方法 |
3.3.1 皮下成瘤 |
3.3.2 免疫组化检测 |
3.3.3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3.3.4 统计与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Casticin对体内胃癌肿瘤的抑制作用 |
3.4.2 Casticin可增强移植瘤小鼠体内PP2A/RECK的表达,抑制MMP-2/9表达 |
3.4.3 Casticin可增强移植瘤小鼠体内PP2A/RECK蛋白表达,抑制MMP-2/9蛋白表达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RECK基因与侵袭性癌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致谢 |
(6)长链非编码RNA-DANCR促进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及冻存 |
2.3.2 慢病毒制备及感染细胞 |
2.3.3 RNA提取 |
2.3.4 RNA的质量检测 |
2.3.5 定量PCR实验 |
2.3.6 蛋白提取 |
2.3.7 BCA蛋白定量 |
2.3.8 Western blotting |
2.3.9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2.3.10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2.3.1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3.12 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2.3.13 皮下移植瘤实验 |
2.3.14 TUNEL实验 |
2.3.15 免疫组化实验 |
2.3.16 FISH染色(细胞爬片) |
2.3.17 FISH染色(结直肠癌组织) |
2.3.18 siRNA瞬时转染 |
2.3.19 质粒瞬时转染 |
2.3.20 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lncRNA-DANCR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 |
lncRNA-DANCR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进展相关 |
lncRNA-DANCR在结直肠癌细胞中高表达,定位于胞浆中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发生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生长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中细胞凋亡发生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中Caspase凋亡蛋白表达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凋亡蛋白表达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中p53蛋白表达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抑制调控结直肠癌细胞中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表达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调控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表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主要缩略词表 |
致谢 |
(7)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介绍 |
1.2 主要应用试剂 |
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人胃癌细胞株 AGS、BGC823、SGC7901 细胞培养 |
2.2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
2.3 划痕实验(Wound Assay)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2.4 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基因mRNA表达 |
2.6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基因蛋白质表达 |
3.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4.1 Loganin对胃癌细胞株活性的影响 |
4.2 Loganin对 BGC823 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 |
4.3 Loganin对BGC823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
4.4 Loganin对BGC823细胞侵袭迁移基因的影响 |
4.5 Loganin对 BGC823 细胞EMT基因的影响 |
4.6 Loganin对 BGC823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的影响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MIRNA-937-5p靶向RAB1A调控胃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1.3 主要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SGC-7901,MGC-803及GES-1 细胞培养方法 |
2.2.2 加尾法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937-5p表达 |
2.2.3 荧光定量PCR检测Rab1A mRNA表达 |
2.2.4 免疫印迹检测Rab1A蛋白表达 |
2.2.5 PCR及 WB检测转染miR-937-5p模拟物/抑制物的胃癌细胞中Rab1A的表达 |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937-5p靶向Rab1A |
2.2.7 外源调控Rab1A对于胃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 |
2.2.8 外源调控胃癌细胞中Rab1A表达对于生物学相关基因的影响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细胞培养 |
3.2 加尾法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种细胞中miRNA-937-5p表达 |
3.3 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种细胞中Rab1A mRNA表达水平 |
3.4 免疫印迹检测三种细胞中Rab1A蛋白表达水平 |
3.5 PCR及 WB检测转染miR-937-5p模拟物/抑制物的胃癌细胞MGC-803中Rab1A的表达 |
3.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937-5p靶向Rab1A |
3.7 外源调控Rab1A对于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3.7.1 过表达Rab1A对于MGC-803 细胞增殖、凋亡、克隆形成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
3.7.2 siRNA-Rab1A对于MGC-803 细胞增殖、凋亡、克隆形成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
3.8 外源调控胃癌细胞中Rab1A表达对于生物学相关基因的影响 |
3.8.1 过表达Rab1A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8.2 siRNA-Rab1A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Semaphorin 5A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神经导向分子Semaphorin5A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TIMP-4和MMP-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免疫组织化学 |
2.4.1 试剂的配置 |
2.4.2 组织切片、烤片、脱蜡和水化 |
2.4.3 通透及抗原修复 |
2.4.4 免疫组化油性笔圈出组织并消除非特异性染色 |
2.4.5 孵育一抗、二抗 |
2.4.6 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及封片镜检 |
2.4.7 结果判断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2.5.1 实验准备 |
2.5.2 RNA的提取 |
2.5.3 RNA逆转录 |
2.5.4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反应 |
2.6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
2.6.1 试剂配制 |
2.6.2 组织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
2.6.3 配胶与灌胶 |
2.6.4 上样 |
2.6.5 转膜与封闭 |
2.6.6 一抗、二抗孵育 |
2.6.7 显影及条带处理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临床表达分析 |
3 结果 |
3.1 TIMP-4与MMP-2 蛋白在GC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3.1.1 TIMP-4 蛋白在GC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3.1.2 MMP-2蛋白在GC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3.2 TIMP-4及MMP-2 mRNA在新鲜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3.2.1 TIMP-4 mRNA在新鲜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3.2.2 MMP-2 mRNA在新鲜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3.3 TIMP-4及MMP-2 蛋白在新鲜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3.4 TIMP-4和MMP-2 蛋白在GC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3.5 GC组织中TIMP-4和MMP-2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3.6 TIMP-4和MMP-2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临床表达分析 |
3.6.1 TIMP-4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临床表达分析 |
3.6.2 MMP-2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临床表达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侵袭转移及MMP-2,TIMP-2表达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D]. 李思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Bit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影响胃癌进展机制初步探讨[D]. 赵馨旭.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3]致瘤微生物HPV和H.pylori调控mTOR信号通路介导恶性转化的机制[D]. 崔秀杰. 山东大学, 2021(10)
- [4]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组织miR-19a表达的影响[J]. 张静,袁果,孙义长,李进,贾云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09)
- [5]紫花牡荆素抑制胃癌细胞迁移与侵袭的机制研究[D]. 阳帆.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6]长链非编码RNA-DANCR促进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小进. 苏州大学, 2020(06)
- [7]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D]. 张艺. 河北大学, 2020(08)
- [8]MIRNA-937-5p靶向RAB1A调控胃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实验研究[D]. 夏泽方. 南华大学, 2020(01)
- [9]Semaphorin 5A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龚琳.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TIMP-4和MMP-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孔晋.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