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书法与河南​​书法创作——张海新书法座谈会综述

张海书法与河南​​书法创作——张海新书法座谈会综述

一、张海书法与河南书法创作——张海书法新作座谈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涛[1](2020)在《张帆风正好 艺海谱新篇——“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缘起张海先生勤于书法实践,数十年如一日,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艰苦跋涉,不断攀登。在其卸任中国书协主席之时,虽年过古稀,名满天下,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力耕不辍,潜心于书法艺术的探索创新。此次展览的80幅作品,是先生继2016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之后新创作的作品。时间正好赶在张海先生八十初度,故名"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

宋世瑞[2](2018)在《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文中提出笔记小说为古代说部之一种,具有子学的根本属性,它以载记、论议、考证、叙事为基本言说方式,以笔记为表现形式,具有“裨治体、助名教、广见闻、资考证、垂典制、供谈笑、益神智”的价值功能,并呈现出多种美学风格。目前学界或称其为“笔记”“小说笔记”“说部笔记”,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国学小说”,名虽异而实多同,要皆为一家之言、《汉志》以来史志中之谓也。笔记小说之着录兼该子、史两部,然以子部为权重、史部为支流,史部支流实亦子学之一种云。以时下之观念,大而言之,“笔记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它是一个分散的集合体,其内部体裁众多;小而言之,笔记小说为小说叙事之一体,是“小说四体”(章回体、话本体、传奇体、笔记体)之一。本文拟研究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余年间的笔记小说(部分论述延伸至嘉庆年间),在搜集、整理近五百种笔记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探讨了笔记小说的时代变迁、内部类别、作品体派、小说思想等多个问题,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的“正名”问题。在文献综述与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回溯、比较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民国、清代“笔记小说”的用语习惯,主张在清代小说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笔记小说”概念,考察笔记小说在清代初中期的变迁,从而进行类别、文体、思想等方面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创作的变迁研究,以康熙四十年与乾隆三十年为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时段,根据时代背景对每个时段笔记小说的内部诸类别之变迁进行描述,并总结其成就,概括每一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类别的研究,本章把笔记小说分为野史笔记、杂家笔记、地理杂记、稗官故事等四个类别,首先针对每一个类别进行学理探讨,其次是对此类别在本期的创获及其特征进行评述,并总结其特点。第四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体派的研究,也是文体学理论在笔记小说领域的一次运用。本章对该时期凸显出来的四个体派即“渔洋说部体”“板桥体”“说粤体”“聊斋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文体渊源,描述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各自的特征。第五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批评研究。清代前中期的笔记小说批评资源,主要集中于书目、序跋、评点三个方面。书目研究主要对笔记小说在清代诸类属的出入情况进行考察,序跋研究是清人对笔记小说的类别、性质、功能、审美等问题的探讨,评点则是对八种笔记小说的评点话语进行探讨。结语部分是对上述章节内容的总结,针对“笔记小说”的理解分歧,提出乾隆以后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段的笔记小说研究,应当建立起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水木清华[3](2017)在《“中原书风”体现了中国精神——浅议书法“道统”的传承与创新》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保护好。"确实,书法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2016年11月5日《河南日报》报道,11月5日,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揭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吴邦国为学院题写院名,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出任首任院长。郑州大学

吕章申[4](2016)在《一次成功的策展——张海书法展述评》文中指出由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的"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自2016年3月2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到5月10日圆满结束,历时46天,期间参观人流络绎不绝,盛况空前。此展以高水平的书法作品、精心的设计装帧、新颖的布展形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是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力推艺术精品的成功探索实践,展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一展览的宗旨与定位国家博物馆以收藏、展示古今中外文物和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为己任。书法艺术是我国独

蒙建军[5](2016)在《沈尹默承传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书法传播的视角看,当代书法文化已经发生了显着变化。书法传播的本体——书法艺术的实用性减弱,艺术性更加彰显。书法传播的媒介、方式改变了书法传播形态。书法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为显着。书法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改变了书法生存及传播格局。在加强文化建设的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书法文化,成为时代的必要课题。在这样的探寻中,沈尹默作为20世纪帖学书法的代表书家,书法实践与理论双修互证,自然成为了关键人物。研究沈尹默承传书法的目的,就是要借鉴他在书法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在书法发展中的贡献与意义。考察沈尹然承传书法活动,基本研究内容:沈尹然承传书法的内容。他通过创作体悟建立了一套以书写为基调的书学体系。其中,笔法、笔势和笔意构成了书法技法的主体内容,三者依次为基础的逻辑关系,形成沈尹然书法基础理论。笔法是书法艺术本体传播的基础,笔势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生发点,笔意是实现书法家审美理想和美育思想的理论根基。科学的执笔五字法、正确的运腕、合理的行笔在实现笔笔中锋的根本法则中,一统为笔法理论。笔势通过对书法点画的书写,创造出新的书法艺术形势。笔意从书法家实现个人美学追求的角度,引申出以帖学审美为基调的美学理想,蕴含着“活”的生命美学思想;从大众对书法艺术学习的实用角度,衍生出基于书法普及教育层面的具有实证精神的美育思想。沈尹然承传书法的变易。他的碑帖观念有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次是听到刺耳批评后,从喜欢帖学到学习碑派的自我转变。另一次是看到米芾书法照片触发而回归帖学,是科技发展传播的外部影响。建国后,沈尹然从事书法教育由人际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为主,书法创作由职业变为从事书法普及,书法展览活动由小厅堂的展出改变为大展厅的集中综合方式。书法承传的受众变化,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北大书法研究会、中国书学会和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代表,发生了教授学生——交游授徒——培训普及的转变。在书法承传的表达上,沈尹然文体上多用白话文,书体多写楷书、行书,追求明白、通畅的文风和端正、生动的书风。并且,他主要选择报纸等大众媒介来普及书法知识。沈尹然从书法艺术的求索者,转变为书法知识的传播者。沈尹默承传书法的不易。沈尹然始终不变的精神层面的坚守,时代精神起着总揽笼络的关键作用,也是沈尹默能始终处于时代前列的缘由。时代精神成为书法性质的要素之一,成为书法家融入时代,倡导时代书风的精神支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科学观念深深嵌入到沈尹默的思想之中,体现在他对书法所涉物理、生理、法理和道理等方面的探寻,也反映出他通过“合”的思维来进行实证的方式。书法启蒙思想发轫于北大书法研究会的书法传授,成为他建国后积极进行书法普及教育的思想渊源。书法普及教育活动是沈尹然启蒙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具体应用,书写了民国书法发展与新时期书法复兴之间的过渡历史。“沈尹然意义”是沈尹默承传书法活动的概括与总结。书法家自我建构、书法发展模式建构和书法文化建构是沈尹默意义三个主要部分。法度、个性和时代精神是书法家自我完善的三个方面,更是建构成功书法家的三大要素。沈尹默倡导成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建构了书法事业发展中理论研究、创作展览和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基本工作格局,对书法社团的成长和书法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新模式。沈尹然肯定书法艺术的文化身份,不仅使书法艺术拥有了与美术、音乐同等的艺术地位,甚至把书法艺术提升到代表传统文化的高级艺术。沈尹然建构了从书家自我成才到书法事业格局,从书法学科独立到书法文化生成的一条通途。以沈尹默传承书法为选题,考察其书法实践和理论,具有梳理书法艺术发展脉络、引导当代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现实意义。沈尹默追寻帖学书风的笔墨实践,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借鉴。书法理论是钻研传统和自身笔墨体悟的经验凝结,有助于深入学习晋唐书风。回顾沈尹默一辈书法家对书法社团职能建设的开拓创新,可以深入了解书法组织成立的初衷,明确当代书法家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沈尹默重视书法的时代精神,书法文化的建构意义。在国内外文化传播活动中,中国书法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张安华[6](2015)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除了在本国范围内的传递与传承外,还离不开对域外各国各民族的传播与交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包含了书法、篆刻、国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和园林。历史上不同的时期,针对域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门类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活动和海外影响力也不同。从传播学的视域出发来思考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动因、媒介、方式、路径和效果问题,结合古今重要的艺术传播现象和传播事实,对各门类传统造型艺术作综合性地宏观把握,当是研究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崭新视角。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动因是由审美、文化、政治和经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个人角度看,向域外传播艺术是满足审美需要、传达思想或谋生赢利的手段;从国家层面讲,则是为了宣扬本国文化、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或文化贸易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要实现对外传播离不开可以跨越时空界限传递艺术信息的传播媒介和有效的艺术传播方式,现阶段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印刷传播、影视传播和网络传播四种基本方式,随着技术进步、新媒体不断出现以及媒体融合的加剧,运用跨媒体、多媒体传播艺术信息的综合传播方式是大势所趋。现当代以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路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目前传统造型艺术可以依靠以下几种基本路径来实现对外传播:展示路径、市场路径、收藏路径、教育路径、旅游路径、艺术路径以及国际移民等路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效果是对国外受众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效应的总和。从微观的效果而言,一是域外的受众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批评、研究等认知意识显着增强;二是在认知意识增强的基础上,有可能会引发外国受众的观念乃至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域外的艺术家会主动效仿中国艺术风格。就宏观的传播效果而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除了要让国外受众了解、认识中华文化艺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增强中国艺术品的海外吸引力和中国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促使我国文化艺术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王艺璇[7](2012)在《近三十年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组织运作》文中指出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书法展示是当代书法活动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于古代书法审美活动的突出特征。书法展览和比赛是当代书法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近三十年来,河南通过对大规模的书法展示活动的有效组织,在较短的时间便一跃成为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产生了张海等一大批在当今书坛有影响的书法家,书法创作业绩长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河南近三十年来书法事业的迅猛发展,堪称新时期书法生产社会化的典范。河南书法组织展示活动日益丰富,但目前尚未有相关书法管理学专着面世。现代组织管理学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相关理论研究和研究成果丰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管理学,对组织领导、策划、监督、控制等组织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阐述,均可给予书法展示活动以理论上的支撑。另外,河南书家、书作、书法流派和地域风格等方面的评论文章很多,加之河南本地对书法的重视,书界资料保存相对完整,这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很有利的条件。本文研究主体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近三十年书法展示活动的系统梳理,将近三十年河南书法展示活动进行分期和分类;第二部分在对书法展示活动分期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书法展示活动的四大要素:书法展示活动的组织领导、组织策划、舆论监督和组织调控,并认为书法展示活动的组织领导、组织策划、舆论监督和组织调控是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的组织要素,是构成河南书法展示活动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组织运作的基础和实际载体;第三部分在组织要素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书法展示活动组织要素之间与书法展示活动类型的关系,将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的运作划分为省级展示活动运作、国家级展示活动运作、国际交流展展示活动运作以及其他书展形式运作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第四部分通过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的成效进行归纳和总结,从适应社会需求发展,促进书法人才培养,推动书法创作革新、书法展示活动多元化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指出河南在书法展示活动上所显现出来的弊端和缺点。本文在运用组织管理学的方法分析书法展示活动组织运作的过程中,将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的成效有所总结,希望能为书法艺术管理学的建立提供合理的参照。

周银洲[8](2012)在《论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书法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浓缩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善书者”作为书法创作者的优秀代表,其称谓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更。我国已发现的甲骨文是古代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也是水平较高的书法艺术,其作者“贞人”可以被视为最早的“善书者”;汉魏时,张芝已被韦诞称为“草圣”;唐代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使得书法空前繁荣,出现了“书圣”、“书家”;此后宋、元、明、清各代对“善书者”的称谓也都以“书家”为主;“五四”白话文运动前后出现了“书法家”的称谓。“善书者”称谓的变化是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的必然结果。本文以孙过庭《书谱》作为切入口,对孙过庭及其《书谱》进行介绍,辨析了孙氏的名字、出生地、生卒年、生平事迹以及与《书谱》的相关信息。简要地阐述了孙过庭《书谱》中谢安、师宣官、邯鄣淳、崔瑗、杜度、萧子云、羊欣这七位“善书者”,深入分析《书谱》中张芝、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四个典型的“善书者”,分别从正心与修身、励志与勤学、承古与创新、专精与博涉、个性与真情五个方面总结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并结合相关史籍材料加以重点论证,揭示孙氏心目中的“善书者”。最后,通过对中国书法家协会入会细则以及全国书法水平等级考试的分析,比较孙过庭“善书者”与现代“书法家”的异同,阐明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可为当今“书法家”提供参照与借鉴,这无疑对书法家自身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理应引起当代书坛的重视。

赵云[9](2010)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文中指出本文基于“文化”、“人”、“教育”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试图以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当代钢琴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证思考。对于当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的缺失与不足,试图探讨其文化原因并给予相应的钢琴教育解决之道。全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旨在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探析“文化”、“教育”、“人”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提出“文化一人一教育”这一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具体地揭示文化与钢琴教育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与潜在性,另一方面钢琴教育也同样通过选择、传播与创新来作用于文化。第三章将此三者间的关系放入历史进程中加以梳理与思考,研究通常分为两个过程:其一为社会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对钢琴教育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文化→人→钢琴教育),其二为通过钢琴教育活动进而对中国钢琴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钢琴教育→人→钢琴文化)。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在这里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第四章主要分析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为钢琴教育带来的较好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出的繁荣发展面貌。第五章则反观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一些令人担忧之现象,探解影响这些现象的文化之源。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实用主义”文化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钢琴教育的可行性解决之道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品质来实现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最后,笔者在总结全文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钢琴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形态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因此,无论面对当今钢琴文化中呈现的可喜成绩还是不足缺憾,都应始终保持客观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未来。其次,在“文化”“人”“教育”三者间,“人”是作为链接“文化”与“教育”二者的中介与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只要心中存在着纯净的灯塔之光,即有希望使文化和教育沿着健康的态势发展。最后,对于钢琴教育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应通过对钢琴教育根本目的的再审视,明确钢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心灵的指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输,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教育脱离当今一些社会文化带来的困扰,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刘灿铭[10](2009)在《中国现代书法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研究的“现代书法”不是现代人的所有书法,而是特指1985年10月“中国现代书法首展”所诞生的有别于传统书法的“现代书法”,这是一种创新的艺术形式。“现代书法”包含“学院派”书法、书法主义、先锋书法、源自书法、汉字艺术等名称。现代书法的诞生不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这是在各种条件下催生出来的。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研究。儒、道、禅为哲学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现代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中国书法创变的发展史说明了现代书法产生的历史必然。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快节奏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主流,政治体制的改革带来了人们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和平等,政治宽松,思想得以解放,人们可以想过去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随之外来文化不断进入,外来的现代艺术形式冲击了中国艺术,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首先在美术界得到了响应,出现了85美术思潮,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书法此时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动,因而爆发了85中国现代书法首展。现代书法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现代书法一直以其原创性、开拓性和前瞻性备受社会关注,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无法抹去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发现现代书法史与整个书法史一样,既是一部现代书法创作的承传演变史,又是一部现代书法的活动史,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书法理论观念、书法教育方式的发展史,因而,现代书法的活动、创作、理论及教育构成了一部完整现代书法史。本文试图以其为块面,采用史论结合,以客观史料为基础去深入而详细地梳理和研究。现代书法的历史虽然短暂,却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渐趋成熟的现代书法作品,产生了一大批致力于现代书法发展的书法人,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国内外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考察这段历史,为中国书法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创新之路,因此,极具研究价值。

二、张海书法与河南书法创作——张海书法新作座谈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海书法与河南书法创作——张海书法新作座谈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张帆风正好 艺海谱新篇——“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缘起
一、集腋成裘——“厘米大千——张海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
二、学者云集——“一厘米的马拉松——张海行草书创造力的实现恳谈会”
三、盛况空前——“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开幕
四、回顾展望——庆祝“河南省书协成立40周年座谈会”
五、继往开来——“昨天·今天·明天”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座谈会
结语

(2)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笔记小说”之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存在
        (一)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
        (二)目前笔记小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概念辨析
        (一)“笔记小说”概念缘起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研究
        (三)晚清民国学人关于“笔记小说”概念的分歧
        附:民国之“笔记”概念
    三、本文“笔记小说”之概念及适用范围
        (一)清代“小说”的多重意义
        (二)清代“说部笔记”“小说笔记”与今日之“笔记小说”
        (三)“笔记小说”在清代的适用范围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与变迁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
    第二节 顺治元年——康熙四十年:晚明小说的延续与新朝气象的展露
    第三节 康熙四十一年——乾隆三十年:杂家笔记的崛起与稗官故事的消歇
    第四节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六十年:野史笔记之外的诸体并兴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类别与着述特征
    第一节 野史笔记类
        一、野史与小说:叙事与“传闻异辞”
        二、野史笔记与“杂史小说”
        三、前四朝野史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四、小结
    第二节 杂家笔记类
        一、杂家笔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杂家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三节 地理杂记类
        一、地理杂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地理杂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稗官故事类
        一、笔记小说与“子部小说”
        二、前四朝稗官故事类小说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结语 笔记小说诸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体派之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渔洋说部体”
        一、“渔洋说部”的命名
        二、“渔洋说部”概念下之作品
        三、“渔洋说部”的特征
        四、“渔洋说部体”影响下诸作品
        五、小结
    第二节 “板桥体”
        一、“板桥体”之源头
        二、“板桥体”之形成
        三、“板桥体”之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三节 “说粤体”
        一、“说粤体”在康乾时期的存在情况
        二、清代康乾年间“说粤体”的基本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聊斋体”
        一、《聊斋志异》与其他文体的渊源
        二、《聊斋志异》之文本构成
        三、“聊斋体”的形成及乾隆年间之体派呈现
        四、小结
    结语
第四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批评之形式与内涵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书目
        一、前四朝书目概观
        二、笔记小说在本期书目之多样化着录及出现的问题
        三、本期书目中的笔记小说批评状况
        四、小结
    第二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序跋
        一、关于笔记小说的写作姿态、类别划分与功能指向
        二、关于笔记小说的批评:性质探讨与审美倾向
        三、小结
    第三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评点
        一、《玉光剑气集》
        二、《匡林》《谔崖脞说》《亚谷丛书》《稗贩》
        三、《楚庭稗珠录》
        四、《聊斋志异》《续板桥杂记》
        小结
总结
顺康雍乾笔记小说叙录
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作品表征图表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中原书风”体现了中国精神——浅议书法“道统”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张海先生的书法密码: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
2.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3. 对怀素来说,草书不是在写书法,而是一种宣泄,宣泄他过盛的感情,就像梵高忍不住半夜跑去临摹星夜的热情。
4. 书法一旦成为职业,就不是兴趣而是劳动了。真正的书法自由,恰恰无意于书。
5. 艺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无用”,和经营、钻营、蝇营狗苟之类营生无关。
6. 中国艺术最高境界就是顺其自然,法自然师造化。
8. 别说临摹王羲之行书“惟妙惟肖”了,即使王羲之本人,也不能写出第二幅《兰亭集序》。
9. 书法也是一种修行。人生的许多时候,你以为是前进了,其实只是在原地转圈,在重复自己。作家如是,书法家亦如是。

(4)一次成功的策展——张海书法展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展览的宗旨与定位
二展览准备精心充分,展览特点鲜明
三展览获得观众广泛赞许

(5)沈尹默承传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创新思考
        一、论文思路框架
        二、问题及创新的思考
第一章 沈尹然承传书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的根本:笔法寻绎
        一、笔法:笔笔中锋的原则
        二、执笔:执笔五字法
        三、运腕:腕随己左右
        四、行笔:正如行路
    第二节 “势”的创造:书写点画形势
        一、书写点画
        二、创造形势
        三、书写的意义
    第三节 “意”的拓展:审美理想与美育思想
        一、帖学的审美基调
        二、审美理想中“活”的生命美学
        三、美育的理论基点和目标
        四、美育思想的实证精神
第二章 沈尹默承传书法的变易
    第一节 碑帖理路之变
        一、转变的机缘
        二、转变的内容
        三、转变的原因
    第二节 承传书法途径之变
        一、书法教育:个人到大众传播
        二、书法创作:职业到普及
        三、书法展览:厅堂到展厅
    第三节 传授书法受众之变
        一、北大书法研究会:教授学生
        二、中国书学会:交游授徒
        三、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普及培训
    第四节 承传书法表达之变
        一、改变文体和书体
        二、改变文风和书风
        三、改变传播媒介
第三章 沈尹默承传书法的不易
    第一节 时代精神
        一、书法时代精神的提出
        二、书法时代精神的内容
        三、书法怎样反映时代精神
    第二节 科学观念
        一、科学观念来源
        二、书法之“理”的探寻
        三、书法之“合”的思维
    第三节 启蒙思想
        一、启蒙思想的来源
        二、书法启蒙的表现
        三、书法启蒙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沈尹默意义:尺度、模式与身份
    第一节 自我建构:树立书家尺度
        一、目标:成为书法家而非善书者
        二、途径:法则、个性和时代精神
        三、尺度:继承传统的书家榜样
    第二节 书法建构:实现发展模式
        一、成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
        二、开创书法事业新格局
        三、工作模式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文化建构:确立文化身份
        一、“书法是不是艺术”?
        二、书法的文化身份
        三、发挥书法的文化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沈尹默先生骨灰安放仪式悼词
附录二 沈尹默年表简稿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后记

(6)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
        1、中国传统造型艺术
        2、对外传播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对现状的思考及研究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意义
        1、研究方法
        2、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历史
    第一节 古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
        一、先秦——对外传播的最初尝试
        二、汉唐——对外传播的陆路繁盛
        三、宋元——对外传播的海路繁盛
        四、明清——对外传播的高潮衰退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
        一、晚清——被动对外传播的高峰
        二、晚清民国——中国的主动对外传播
    第三节 当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
        一、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崭新起点
        二、文革——对外传播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对外传播走向繁荣
第二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动因
    第一节 审美动因
        一、艺术创作是面向他者的审美创造
        二、艺术作品是召唤他者的审美对象
        三、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第二节 文化动因
        一、思想依靠艺术传播来传达
        二、宗教借艺术传播宣扬教义
        三、风俗习惯带动艺术的传播
    第三节 政治动因
        一、艺术家个人政治责任
        二、国家文化外交的手段
        三、文化软实力竞争需要
    第四节 经济动因
        一、艺术职业收益的需要
        二、对外文化贸易的推动
        三、经济地位提升的要求
第三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方式
    第一节 艺术媒介
        一、艺术媒介的形态
        二、媒介演进与艺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艺术的人际传播方式
        二、艺术的展示传播方式
    第三节 印刷传播与影视传播
        一、艺术的大众传播方式
        二、艺术的印刷传播方式
        三、艺术的影视传播方式
    第四节 网络传播
        一、艺术的网络传播方式
        二、艺术的综合传播方式
第四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路径
    第一节 展示路径
        一、艺术品外展
        二、开放性展示
    第二节 市场路径
        一、画廊的展销
        二、艺术品拍卖
        三、艺术博览会
    第三节 收藏路径
        一、博物馆收藏
        二、私人的收藏
    第四节 教育路径
        一、来华留学教育
        二、海外艺术教育
    第五节 旅游路径
        一、文化遗产地旅游
        二、旅游纪念品销售
    第六节 艺术路径
        一、借助传统表演艺术传播
        二、依靠现代设计艺术传播
第五章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受众意识的增强
        一、审美意识的增强
        二、批评意识的增强
        三、研究意识的增强
    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仿效
        一、东亚造型艺术的全盘“唐化”
        二、欧洲洛可可艺术的中国风格
        三、现当代西方艺术的中国基因
    第三节 文化软实力提升
        一、中国艺术品海外影响力提升
        二、中国艺术家国际知名度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1976-2014年兵马俑外展一览表
    附录B 2003-2004年法国“中国文化年”重点艺术展览项目
    附录C 全球中国艺术藏品丰富的收藏机构一览表
    附录D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主要学者及着述
    附录E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研究中国书法的主要学者及着述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7)近三十年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组织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近三十年河南书法展示活动历程
    2.1 近三十年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的时代背景
        2.1.1 政治、文化因素
        2.1.2 当代书法展示活动组织的成立
    2.2 近三十年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的过程
        2.2.1 发展期(1979-1989年)
        2.2.2 成熟期(1989-1999年)
        2.2.3 繁荣期(1999-至今)
    2.3 近三十年河南书法展示活动形式分类
    2.4 小结
3 近三十年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的组织要素
    3.1 书法展示活动的组织领导
        3.1.1 书协机构的设置
        3.1.2 组织人员的素质
        3.1.3 其他机构的协作
    3.2 书法展示活动的组织策划
        3.2.1 展示活动经费的筹集
        3.2.2 展示活动场地的选择
        3.2.3 展示活动人员的构成
        3.2.4 展览的内容、形式及整体吸引力
    3.3 书法展示活动的舆论监督
        3.3.1 组织外部监督机制
        3.3.2 组织内部监督机制
    3.4 书法展示活动的组织调控
        3.4.1 激励措施
        3.4.2 处罚措施
    3.5 小结
4 近三十年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的运作方式
    4.1 省级展示活动运作
        4.1.1 省级展示活动的前期准备
        4.1.2 省展运作程序的执行
    4.2 国家级展示活动运作
        4.2.1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4.2.2 第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4.3 国际交流展示活动运作
    4.4 其他展示活动组织运作
    4.5 小结
5 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组织运作的成效
    5.1 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
    5.2 促进书法人才的培养
    5.3 推动书法创作的革新
    5.4 书法展示活动的多元化
6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论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善书者”溯源
    2.1 “善书者”起源
    2.2 “善书者”称谓的变化
    2.3 唐代对“善书者”的几种称谓
第三章 孙过庭《书谱》与“善书者”
    3.1 孙过庭及其《书谱》
        3.1.1 孙过庭
        3.1.2 《书谱》
    3.2 孙过庭《书谱》之“善书者”概述
    3.3 孙过庭《书谱》之“善书者”典型
        3.3.1 张芝
        3.3.2 钟繇
        3.3.3 “二王”
第四章 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
    4.1 “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正心与修身
    4.2 “张芝精熟,池水尽墨”──励志与勤学
    4.3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承古与创新
    4.4 “专工小劣,博涉多优”──专精与博涉
    4.5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个性与真情
第五章 孙过庭“善书者”与现代“书法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9)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相关概念的界说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文化—人—教育"
    第一节 文化与人
        一、文化社会学中的"文化"与"人"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
        三、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与"人"
    第二节 教育与人
        一、我国教育智慧中的"教育与人"
        二、西方教育精髓中的"教育与人"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文化的流变与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关系
    第四节 对"文化—人—教育"的关系解读
        一、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起着中介转化作用
        二、从教育与人的关系看,教育是使人获得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第二章 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一节 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特点
        一、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
        二、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潜在性
    第二节 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
        一、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选择
        二、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传播
        三、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创新
第三章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人—钢琴教育"
    第一节 中西音乐文化背景与中国钢琴教育
        一、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比较
        二、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
        一、宗教文化传播与中国钢琴教育的初现
        二、早期的钢琴教育活动
        三、中国早期钢琴教育下萌生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观念比较分析
        二、中国首批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展现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四节 战争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战争时期的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二、战争时期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钢琴教育
        一、建国初期的各种钢琴教育形式
        二、建国十七年间欣欣向荣的钢琴文化
    第六节 "文革"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文革"时期的"伪文化"
        二、"文革"期间的钢琴教育机构
        三、"文革"时期的钢琴"改编曲"文化
第四章 当代中国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上)
    第一节 观念的变迁及其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一、全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中国钢琴教育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中国钢琴教育
    第二节 空前繁荣的中国钢琴教育局面
        一、规模空前的学校钢琴教育
        二、如火如荼的社会钢琴教育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绚丽多彩的钢琴文化
        一、优异的演奏成绩彰显出专业钢琴教育的先进水平
        二、多元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三、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
第五章 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下)
    第一节 当代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隐忧
        一、教育扩招后的高校钢琴教育问题
        二、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缺失
        三、当代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为钢琴文化创新带来的困惑
    第二节 探寻根源:聚焦"实用主义"文化
        一、利益追求中彰显的"实用主义"文化
        二、对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探源
    第三节 可行性解决之道:钢琴教育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
        一、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来实现
        二、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来实现
结语
    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
    二、以不变应万变:追寻心灵的灯塔
    三、寻找出路:再审视钢琴教育的根本目的
附录1 1951—1964年中国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情况
附录2 1979-2008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选手获奖名单
附录3 1979年——2008年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目录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现代书法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第一章 现代书法的发生
    第一节 现代书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现代书法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现代书法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现代书法的开端
第二章 现代书法的活动
    第一节 现代书法展览
    第二节 现代书法社团组织与研究机构
    第三节 现代书法出版物
    第四节 现代书法的中外交流
    第五节 现代书法活动群体
第三章 现代书法的创作
    第一节 汉字图画化模式
    第二节 汉字书写化模式
    第三节 汉字消解化模式
    第四节 汉字装置化模式
    第五节 汉字观念化模式
    第六节 汉字行为化模式
    第七节 汉字影像化模式
    第八节 汉字计算机化模式
第四章 现代书法的理论
    第一节 现代书法传统书学研究的延续
    第二节 运用新的文化视角研究现代书法的成果
    第三节 现代书法其它的研究成果
第五章 现代书法的教育
    第一节 现代书法高等教育
    第二节 现代书法业余教育
结论
附录一 中国现代书法年表
附录二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张海书法与河南书法创作——张海书法新作座谈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帆风正好 艺海谱新篇——“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综述[J]. 孙晓涛. 大学书法, 2020(05)
  • [2]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D]. 宋世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3]“中原书风”体现了中国精神——浅议书法“道统”的传承与创新[J]. 水木清华. 南腔北调, 2017(01)
  • [4]一次成功的策展——张海书法展述评[J]. 吕章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6(08)
  • [5]沈尹默承传书法研究[D]. 蒙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6]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D]. 张安华. 东南大学, 2015(08)
  • [7]近三十年河南书法展示活动组织运作[D]. 王艺璇. 郑州大学, 2012(10)
  • [8]论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D]. 周银洲. 湖南科技大学, 2012(05)
  • [9]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 赵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10]中国现代书法史[D]. 刘灿铭. 中国美术学院, 2009(11)

标签:;  ;  ;  ;  ;  

张海书法与河南​​书法创作——张海新书法座谈会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