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颅脑损伤70例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朝静[1](2021)在《汕头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特征及经济负担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汕头市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发生现况,明确致伤原因顺位及伤害的分布和临床特征,探讨重度颅脑创伤(格拉斯哥评分<8分)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儿童颅脑创伤住院医疗成本和结构,为儿童颅脑创伤防制和医疗成本分担改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汕头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20年5月至12月因颅脑创伤入院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取新入院病例,直至收集到计算所得的最小样本例数288例。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修订形成《汕头市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现况调查问卷》,由3名经过标准化培训的病区护士按照《调查员手册》收集资料。采用Office 365 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通过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重型颅脑创伤发生的组间差异进行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识别儿童重型颅脑创伤的影响因素并计算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基于Haddon矩阵模型对儿童颅脑创伤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涉及的宿主、媒介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强制干预、工程干预、经济干预、教育干预和急救干预措施的有关建议。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291例,其中男性189例(64.95%),女性102例(35.05%)。患者的平均年龄为(9.04±5.87)岁,其中小学高段占比相对较低(7.21%),小学低段(13.06%)、初中及相当年龄段(17.53%)次之。汕头市本地患者和外地市患者参半,超过九成(93.81%)与父母同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因颅脑创伤入院儿童的性别比为1.85:1,每日下午时段12:00~18:00是伤害事故的高发时段,农村儿童因颅脑创伤入院的占比高于城镇。道路交通事故、坠落和跌倒是儿童颅脑创伤的前三位致伤原因。2.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损伤以闭合性损伤为主,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是前四位损伤类型,多发性创伤(创伤类型数>2)发生率为41.24%,重型颅脑创伤占比为12.03%。1.37%出院评估存在植物生存可能,11.00%儿童可能面临残疾。3.致伤类型是儿童重型颅脑创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最高。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弱势道路交通使用者是颅脑创伤的主要受害者,头盔或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不足2.00%。缺乏防护或防护效果不佳是坠落的重要原因,纳入的因素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尚无显着影响。4.汕头市因颅脑创伤入院儿童的中位住院时间为12天,平均住院费用为8836元;291名儿童的总住院费用为804万元,造成的总误工损失为211万元。医保在道路交通事故致儿童颅脑创伤中的医疗负担分担人数比例仅13.91%。研究结论汕头市儿童颅脑创伤的前三位致伤原因依次为道路交通事故、坠落和跌倒,以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儿童重型颅脑创伤占比最高、医疗负担最沉重。弱势道路交通使用群体应成为主要的干预群体,佩戴头盔和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是推荐的防护措施。坠落和跌倒在随着城镇化加速,相关颅脑创伤也日益突出,其防制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在防制策略和措施上,建议以强制干预、立法干预和教育干预为重心,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儿童颅脑创伤。未来研究应采用随机、多中心、大样本等手段减少选择偏倚,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选择适用性更强的创伤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并对间接经济负担的评价指标进行更加精确的量化。
张晴[2](2021)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的10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2.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把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相关治疗情况,得出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绘制危险因素与患者死亡关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计算最佳临界值(cut-off)。结果:1.最终10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73例,女29例,男女比例2.52:1。年龄分布:15~84岁,平均年龄49.01±15.83岁,高发年龄段40~49岁(27.5%)。住院期间恶化及死亡20例,死亡率19.6%。致伤机制:交通事故伤62例(60.8%),高处坠落伤29例(28.4%),重物砸伤11例(10.8%)。按照Tile骨盆骨折分型:A型31例(30.4%),B型44例(43.1%),C型27例(26.5%),死亡率分别为:3.2%、22.7%、33.3%,各型死亡率间有统计学差异;A型平均ISS评分22.52±6.12分,B、C型分别为26.27±5.99和28.78±8.80分,A型与B、C型骨盆骨折的平均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型血管介入7例(22.6%),全部合并血管损伤,B型血管介入19例(43.2%),13例(29.5%)血管损伤,C型血管介入16例(59.3%),14例(51.9%)血管损伤,骨盆骨折分型不同,是否血管介入和是否合并血管损伤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ISS评分13~50分,平均25.79±7.22分,主要集中在21~30分,占59.8%;存活组ISS评分平均24.55±6.53分,死亡组平均30.90±7.80分,两组有统计学差异;24h内大量输血组ISS评分平均28.93±8.865分,24h内未大量输血组平均24.61±6.14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有合并伤,以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及腹部脏器损伤为主。2.单因素分析发现以下13个因素:年龄、入院时体温(Temperature,T)、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24h内大量输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入院24h内最差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APACHEⅡ)、肌酐(Creatinine,C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及乳酸(Lactic acid,Lac)与患者死亡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下4个因素: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Cr水平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分析示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Cr水平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5、0.731、0.908、0.799;最佳cut-off值分别为:48.5岁、27.5分、11.5分、105.8 umol/L。结论: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多为中年男性,以交通事故伤和高处坠落伤为主。Tile C型骨折最易合并血管损伤,死亡率最高。ISS评分越高,入院24h内大量输血可能性越大,预后越差。患者基本都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死亡率高达19.6%。2.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及Cr水平升高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患者年龄、损伤程度和脏器功能与患者预后相关。
蒋海涛[3](2020)在《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意义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专业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尤其对于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来说,其救治一直是国内外神经外科诊疗工作的重点、难点,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而且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经济负担。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TBI患者的数量最多,其中sTBI超过25%,发病率约为55-64/10万,每年可导致约10万人死亡,数十万人致残,TBI的死亡率约为13/10万,这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项研究结果表示,交通事故和坠落伤是TBI的主要发病原因。自2011年酒驾入刑以来,中国大数据显示机动车引起的TBI有所减少,而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涉及的TBI明显增加。急性期顽固性颅高压是TB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经过开放气道、镇静、止痛、脱水药物、过度通气、亚低温冬眠疗法等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恶性高颅压,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就成为TBI救治的终极抢救措施。DC通过去除部分颅骨,使肿胀、缺血的脑组织向减压窗方向膨出,缓解恶性颅高压对颅内重要脑组织结构的损害,从而达到救治患者的目的。DC的概念最早由Mareotte教授于1886年提出,1905年Cushing教授首次应用此术式治疗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颅内压增高,1977年美国Becker教授提出并首先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1997年Polin教授发表双额大骨瓣开颅治疗恶性创伤性脑水肿的报道,20多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家、学者从对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反对和争议到接受与应用,证明其在TBI急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和美国第四版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对我国TBI患者行DC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瞳孔散大情况、瞳孔对光反射性、中线移位、基底池形态、赫尔辛基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硬膜下积液、创伤后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PTH)、颅内感染和晚期颅骨修补术(cranioplasty,CP)等与TBI患者行DC的生存预后相关,DC后常见并发症有: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迟发性颅内出血、PTH、肺部感染、脑膨出、癫痫、手术切口嵌顿、颅骨缺损综合征、颅内感染等。但在临床实际救治工作中,DC在病例的选择、手术时机和技巧、颅内压监测、预后相关因素、术后并发症管理、手术疗效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相关文献研究报道不尽一致。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索研究112例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与短期和长期生存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危险因素对生存预后预测的有效性,为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指标和理论依据。该部分研究提示PTH是DC术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进一步探索研究92例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创伤后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脑积水形成的潜在关系,分析对比研究PTH的治疗方案和预后,优化PTH形成后的临床管理策略,旨在为PTH的发生发展、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第一部分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探索研究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对生存预后预测的有效性,为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指标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 12例行颅脑创伤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收集、汇总可能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流行病学资料、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术后临床资料、并发症和随访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短期死亡和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绘制影响入组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最佳阈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其预测短期死亡率的预测效能。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短期生存情况。研究结果:1.112例TBI患者行DC,男性70例(62.5%),女性42例(37.5%),平均年龄48.11±14.43岁;术前GCS评分5.24±1.97;89例(79.5%)手术在受伤24小时内完成,23例(20.5%)在受伤24小时后完成;96例(85.7%)行单侧额颞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13例(11.6%)行双侧额颞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3例(2.7%)行双额冠瓣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最常见的受伤原因是交通事故(70例,62.5%),交通事故中61.4%涉及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2.37例(33.0%)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0天内死亡,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难以控制的脑肿胀(64.9%)和术后大面积脑缺血、梗死(24.3%)。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短期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年龄(OR 1.139[95%CI 1.011-1.283];p=0.033)、入院时 D-二聚体水平(OR 1.366[95%CI 1.027-1.816];p=0.032)和术后高钠血症(OR 16.931[95%CI 1.772-161.822];p=0.014)。ROC 曲线定量分析显示评估预测短期死亡率时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的准确度分别为74.1%(阈值49.5岁)、67.0%(阈值67.4ug/ml)和77.7%;三项危险因素联合分析显示出特异性97.3%、敏感性97.3%和准确性96.4%。3.在6个月的随访期中,生存时间大于30天的75例TBI患者有48例(64.0%)结局良好,最终死亡率为45.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PTH(OR 672.702[95%CI 5.561-81370.584];p=0.008)的发生。研究结论:尽管去骨瓣减压术是TBI患者控制难治性颅高压的一种有效的终极治疗措施,但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患者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是影响TBI患者行DC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TH是影响TBI患者行DC长期良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DC患者的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可以评估其短期生存情况,制定准确的治疗策略来预防和控制PTH的发生与进展有助于提高其长期预后结局。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研究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探索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PTH的潜在关系,研究PTH临床精准管理策略,旨在为PTH的发生发展、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行去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9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TBI患者。收集、汇总可能影响PTH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资料、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术后临床资料、并发症和随访资料,探索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脑积水的潜在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PTH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对比研究PTH的精准治疗方案和预后。研究结果:1.92例TBI患者行DC,男性56例(60.9%),女性36例(39.1%);平均年龄47.03±14.27 岁(16-76 岁);术前 GCS 评分 5.47±2.05;中线移位距离 9.78±4.50 mm(0-23.4 mm);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43例(46.7%),纵裂积液21例(22.8%),脑室扩张44例(47.8%)。2.22 例(23.9%)TBI 行 DC 后出现 PTH,形成时间为 32.4±11.7 天(15-56 天);PTH形成前15例(68.2%)出现硬膜下积液,形成时间13.0±7.3天(6-31天);PTH形成前10例(45.5%)出现纵裂积液,形成时间18.7±9.9天(1143天)。DC后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与脑积水之间存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关联性。3.单因素分析显示DC的分级、中线移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脑室扩张、术后大面积脑缺血、梗死与PTH的形成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TH形成的独立预后因素是硬膜下积液(OR 3.392[95%CI 1.259-9.137];p=0.016)的发生。4.22例PTH患者,9例(40.9%)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释放脑脊液,10例(45.5%)行 CP,5 例(22.3%)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1 例(4.5%)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手术(lumboperitoneal shunt,LPS),2例(9.1%)行侧脑室外引流术(lateral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LEVD)。实施CP和/或脑积水分流术的患者(手术组)相比12例进行腰椎穿刺和/或腰大池引流和/或LEVD的患者(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组预后明显好于保守组(p=0.029)。研究结论:TBI患者DC后脑积水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早期识别要发生PTH的TBI高危患者将有助于改善生存和预后。DC后发生的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与脑积水之间存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关联性,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的进行性增大是脑积水形成的先兆表现,硬膜下积液的出现是PTH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进展性的PTH需积极行脑积水分流手术,通过科学调压寻找最适合的阀门压力,再根据病情适时行CP;缓慢进展性的PTH可先行CP,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平衡、缓解脑积水,随访观察,再根据病情演变必要时行脑积水分流术。PTH合并颅骨缺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来控制脑积水的恶性进展,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和预后。
尹娉[4](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目的是调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照顾者顾负担和心理弹性的状况,分析影响照顾者负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探讨照顾者负担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工作中的医护人员在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护理措施方面做出一定的指导,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减轻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提高照顾者心理弹性,能够使照顾者更好的照顾患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今后科研人员开展相关性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从威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33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为调查对象,通过一般人口学调查问卷、照顾者负担量表、心理弹性量表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中文版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分别应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等指标来描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照顾负担和心理弹性的现状,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在—般人口学资料中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照顾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P<0.05时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总分为(39.87±18.93)(满分88分),处于轻、中度水平,照顾者负担在年龄、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住院天数、自觉健康状况、患者进食方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方面上有显着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心理弹性总分为(63.67±19.91)(满分100分),心理弹性在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患者住院天数、自觉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因素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后得出结论: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377,P<0.01)。(4)本研究中照顾负担总分、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照顾者性别(女)、与患者关系(子女)、照顾者文化程度(专科)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心理弹性得分的25.8%的变异量。结论:(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属于轻、中度水平,心理弹性水平较好。(2)在一般资料上照顾者年龄、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住院天数、自觉健康状况、患者进食方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因素对照顾负担有影响;照顾者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患者住院天数、自觉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因素对心理弹性有影响。(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之间呈负相关,即照顾者负担越重心理弹性越低。照顾负担总分、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照顾者性别(女)、与患者关系(子女)、照顾者文化程度(专科)5个因素为心理弹性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照顾者的心理状态,满足及需求,减轻其负担,可以通过改善照顾者的照顾负担状况影响其心理弹性水平,从而提高照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段傲文[5](2019)在《基于人—车碰撞视频事故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国内民用汽车保有量也在不断攀升。汽车的普及在给我国人民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导致了道路交通事故数量的急剧上升,成为威胁我国公民生命安全的一个重大社会公共问题。在道路交通事故损伤中,创伤性颅脑损伤是事故人员伤害的主要类型,亦是导致事故人员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研究颅脑损伤生物力学,可以为道路交通事故中人员急救措施的改进、安全防护装置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汽车安全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研究人员开展的大量针对颅脑损伤的碰撞生物力学实验研究都是基于猴、猩猩等的动物实验、人尸体实验以及机械假人实验。但是,动物在解剖学上与人体结构相差甚远,人尸体具有活人头部的有效解剖结构但不具有其生理学响应特点,机械假人又将人体进行了过多的简化,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交通事故数据采集技术的完善,国内外学者尝试将每一例真实交通事故看作一次碰撞试验,通过真实交通事故案例来进行碰撞生物力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事故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保证了对每一起事故信息获取的完备性,特别是在监控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可以通过图像学技术重现事故发生过程。基于上述思路,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与结论如下:(1)重庆市2013-2018年道路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分析通过事故调查建立了包含最近6年重庆市部分道路交通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得到了交通事故各类损伤尤其是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其带来的一些公共卫生后果并提出相关交通事故预防措施。本研究共收集各类道路交通事故2131起,涉及2741人,其中驾驶员532人、乘员566人、摩托车驾乘人员606人以及行人1037人。道路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人数为1598人,其中85%的死亡原因都是颅脑损伤,同时79%的人员死亡发生在碰撞后2小时内,表明加强对颅脑损伤的应急救援能力是降低交通死亡率的最有效途径。对行人脑损伤风险的研究发现,被70km/h以上速度车辆碰撞行人的严重颅脑损伤风险是与40km/h以下的速度车辆的100倍。因此,限制车辆速度是防止行人在事故中遭受严重TBI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此外,研究发现在423名有详细颅脑损伤病情记载的受伤人员中,24.1%有颅内损伤但没有颅骨骨折,而没有发现有颅骨骨折但无颅内损伤的案例,这表明相对于颅骨骨折,颅内损伤可以更好地反映整体颅脑损伤。(2)人-车碰撞视频事故多刚体模型的建立与模型优化从建立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中挑选了33例有清晰视频记录碰撞过程的、损伤资料完整的人-车碰撞事故作为后续仿真的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要求,建立了一套使用多刚体模型进行人-车碰撞事故重建并优化模型初始参数的方法。首先,通过对人-车碰撞视频事故进行深入地调查和分析确定碰撞前的初始参数及范围,例如事故发生时人-车的相对位置、碰撞速度以及行人的姿势等,进而建立能够满足最终人-车距离、人-车角度等条件的多刚体基础碰撞模型。然后,通过选取不同初始参数进行组合作为输入,以仿真结果输出的颅脑旋转角度及人-车位置信息作为评判指标建立了基于熵权法的仿真优劣度评估模型实现对基础碰撞模型的优化。最终可以得到一个最优的参数组合作为多刚体模型初始条件,进而在多刚体软件XMADgic-7.5中提交计算并输出结果文件。以事故案例1为例详细演示了多刚体基础模型的建立和优化过程,结果显示行人速度为1.5m/s,小轿车车速为16m/s,行人旋转角度为10°时与真实碰撞过程具有最好的匹配性,其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误差为4.2%。(3)多刚体仿真模型的优化与结果提取的自动化实现多刚体仿真分析过程主要经过仿真建模、仿真计算和仿真结果评价三个步骤,需要不断修改大量的参数组合并提交至XMADgic-7.5计算,等待仿真计算完成后从结果文件中提取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后处理。重复进行几十上百次上述耗时耗力的流程,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针对上述仿真分析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本研究利用Python进行计算机编程实现了优化仿真参数的快速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在仿真分析过程中多刚体模型输入文件的批量生成以及运算平台的自动提交计算。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了多刚体运算后输出文件中速度、角度和位置等数据的保存格式后,进一步完善和实现了对后处理文件中结果文件的批量提取与模型的快速评价。这一套程序主要包含了参数组合仿真文件的生成、自动循环提交至XMADgic-7.5运算、计算结果的提取和仿真效果的评估这4个主要功能。通过对事故案例1多刚体基础模型的优化展示了使用该程序进行自动优化的过程并计算了最优模型的运动学评价准则的数值,计算出事故中人体头部GAMBIT、HIP、BRIC2011、BRIC2013、HIC和RIC的值分别为1.54、35734.07、1.41、0.58、3352.83和31919272.6,与真实行人的颅脑损伤相符。重复以上流程,完成了所选出全部33例行人头部撞击车辆前部的案例的事故重建并计算出其运动学评价准则数值。(4)人-车碰撞视频事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有精细结构的头部有限元模型,可以用来进行组织结构层面的颅脑损伤生物力学研究。在多刚体建模完成事故重建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丰田公司开发的THUMS头部有限元模型和经过验证的车辆前挡风玻璃模型对挑选出的33例人-车碰撞事故进行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行人颅脑损伤重建。以事故案例1为例,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损伤重建的过程以及演示了人-车碰撞过程中典型的颅脑损伤生物力学响应过程,最后通过有限元后处理软件Hyper View计算了本事故中颅脑CSDM、MPS和DDM的值分别为17.88%、38.05%和12.49%。重复以上流程,完成了所选出全部33例行人头部撞击车辆前部的案例的颅脑损伤重建并计算出其组织学评价准则数值。(5)颅脑损伤评价准则预测能力研究基于前述事故过程再现和损伤再现的计算结果,本文研究了目前主要的运动学评价准则和组织学评价准则对颅脑损伤的预测能力。根据AIS标准对33例事故中行人的弥散性脑损伤和脑挫伤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使用Logistic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了各评价准则与AIS4+颅脑损伤风险的关系,还计算了各评价准则与颅脑损伤MAIS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HIC的相关系数为0.69,它作为使用最广泛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有最好的颅脑损伤预测能力。同时,作为同时考虑头部线性和旋转运动的评价准则HIP同样可以有效地评价颅脑损伤,它的相关系数为0.59。在基于脑组织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中,相对于MPS和CSDM0.25,CSDM0.15和DDM与颅脑损伤MAIS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具有对弥散性脑损伤和脑挫伤较好的预测能力。最后,本文提出了综合时间作用的组织学评价准则HCSDM,并对其颅脑损伤预测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CSDM准则,HCSDM对本研究中的33例事故中的行人颅脑损伤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并且在积分时间为10ms时具有最高的相关系数0.62。本文首先通过对重庆市交通事故的调查,发现了加强对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可能是降低交通死亡率的最有效途径。其次,明确了相对于颅骨骨折,颅内损伤可以更好地反映整体颅脑损伤,开发基于颅内损伤的评价准则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最后,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的损伤预测能力,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考虑了作用时间的组织学颅脑损伤评价准则HCSDM并对其损伤预测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HCSDM对颅脑损伤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李景周[6](2019)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术后脑膨出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重型颅脑损伤(s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非常高,外科手术仍是抢救sTBI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尽早解除占位、有效降低颅内压是治疗sTBI的关键。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快速降低sTBI患者颅内压,具有暴露范围广、减压充分、止血方便、利于脑疝复位、术后顺利度过脑水肿高峰期等优点,已成为公认的挽救sTBI患者生命的标准术式。本文对比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和常规骨瓣开颅术对sTBI的治疗效果,旨在为外科医生救治sTBI患者提供参考。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脑膨出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sTBI患者35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202)和对照组(n=152)。实验组患者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炎性因子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及预后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和脏器功能,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死亡情况。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脑膨出分为脑膨出组(n=54)和非脑膨出组(n=300),采用统计学分析筛选术后脑膨出的影响因素。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颅内压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NSE、GFAP、MBP及S-100B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ean、PI及R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Qmean明显增加(P<0.01),且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6)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MMSE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9)实验组患者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SOF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2)实验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3)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CS较低、术前中线移位≥1 cm、术中未行人工硬膜减张缝合、术后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与术后脑膨出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是术后脑膨出的危险性因素(OR>1)。结论(1)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更明显地降低sTBI患者颅内压,减轻sTBI患者机体炎症状态,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sTBI患者身体健康情况及预后情况,保护患者脏器功能,降低死亡率,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2)术前GCS较低、术前中线移位≥1 cm、术中未行人工硬膜减张缝合、术后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是术后脑膨出的危险性因素,术中采用人工硬膜减张缝合可以预防术后脑膨出的发生。
房芳[7](2017)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病案数据库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回顾性分析近两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的临床病案资料,详细收集死亡病人的疾病构成、分布以及临床特征,探讨神经外科疾病的预后相关因素,为专科疾病预防、改善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参考资料。本研究从四川省人民医院病案科收集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2年期间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的病案信息和病历系统,疾病诊断采用ICD-10进行分类。在病历系统中逐一核对并补充所有病人住院期间的详细数据,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入院时的一般身体状况、意识状态、所患基础疾病、影像检查结果、手术情况、住院期间的疾病进展、并发症以及具体死亡原因等详细资料。根据所得资料对病人病情进行详细的评分与分级,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本论文实验结果如下,1)纳入分析病案6440例,男性3534,女性2906人,性别比1.22:1,年龄范围102天至97岁,中位年龄63岁,颅脑损伤1264例,脑血管疾病1901例,颅内肿瘤1508例,其他病变1767例。手术治疗3667例,平均住院时间16.00±17.43天,出院时痊愈2122例,好转3222例,未愈/其他892例,死亡204例。2)死亡组:男女比1.95:1; WHO年龄分段:青年组22例、中年组64例、老年前期61例和老年组57例;脑血管疾病(53.43%)和颅脑损伤(30.88%)死亡构成比较高,年病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主要死因依次为中枢性呼吸衰竭(58.82%)、脑疝(23.04)、多器官功能衰竭(6.86%)、心肺功能不全(2.94%)、肺部感染(2.94%)、感染性休克(1.96%)。3)外伤死亡:63例,男女比2.71:1,中年(28.57%)、老年(31.75%)偏高,致伤原因:摔伤(46.03%)和车祸(38.10%)。特重型(60.32%)者常早期(3天内52.63%)死亡。4)脑血管疾病死亡:109例,男女比0.95:1,多数患者(85.32%)起病1天内入院;出血脑卒中100例,缺血性9 例;Claassen CT 分级 3 级 11/23 例,Hunt-Hess 分级 3 级 7/21 例;ICH 评分 3 分34/77例;3h内死亡47例,3~24h死亡46例,其中GCS 3~5分分别为30,25例,脑干、基底节出血平均住院存活1.91h和6.18h。5)脑肿瘤死亡:20例,男女比0.82:1,中年(45.00%)为主,手术14例。6)预后相关因素:原发疾病与预后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组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败血症、急性肾功能不全、脑疝以及是否手术;血管组预后的相关因素为呼吸系统病史、败血症、急性肾功不全、脑疝以及是否手术;肿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肺部感染、继发性癫痫、电解质紊乱以及消化道出血。本论文结论如下,1)神经外科住院以男性、中老年病人居多,脑血管疾病、颅脑肿瘤、颅脑损伤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三大常见住院疾病。脑血管疾病和颅脑损伤具有较高的急诊入院率和病残病死率。2)死亡病人以中老年男性为主,脑血管疾病和颅脑损伤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最常见死亡疾病,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年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3)住院存活时间与脑干、基底节等生命关键结构损伤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中枢性呼吸衰竭与脑疝是最主要死因,其次是多器官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和肺部感染,强调在积极处理专科疾病同时加强并发症的综合防治;5)根据疾病分布特点进行个体化综合性防治。
谢正德,刘桂彪,李奋强,李松年,韦刚,曾祥博,池超超[8](2016)在《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因分析》文中认为0引言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2例,其中38例死亡,死亡率31.1%,现将其死亡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死亡患者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75岁,平均41岁,60岁以上6例,10岁以下1例。1.2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68.4%),坠落伤4例(10.5%),
李广兴,张继伟[9](2015)在《影响急诊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原因,探讨降低死亡率的可行措施。方法选取1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其脑水肿、脑肿胀、颅内高压等致死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入院后24 h内死亡36例(24.65%),24 h后死亡11例(7.53%),死亡率达32.2%。死亡原因主要有:合并伤伴休克(17.0%)、弥漫性轴索损伤(12.8%)、多发脑挫裂伤伴脑肿胀(48.9%)、原发性脑干损伤继发颅内损伤(21.3%)。结论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患者颅内高压、血肿及脑肿胀等并发症;对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并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是早期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韦耀刚,杨巧梅,周逸帆,顾克繁,张永福[10](2013)在《1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总结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l2个相关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及总结。结果 1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为67.58%,相关死亡原因中受伤原因、入院时GC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急救情况、损伤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的变化、基底池评分、手术情况、血氧水平、血糖水平、合并伤、并发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复杂,死亡率高,死亡因素与院前急救不及时、脑疝晚期、脑损伤程度、低血氧、高血糖、合并伤、并发症等有关;主要死亡原因是脑疝和肺部并发症。
二、重型颅脑损伤70例死亡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颅脑损伤70例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汕头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特征及经济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定义及内涵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病例的基本信息 |
3.2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伤害事故特征 |
3.3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临床特征 |
3.4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主要伤害事故特征 |
3.5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创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6 不同致伤原因儿童颅脑创伤入院的单因素分析 |
3.7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医疗负担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分布特征 |
4.2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伤害的临床特征 |
4.3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致伤原因分析 |
4.4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医疗负担 |
4.5 儿童颅脑创伤的防制策略与措施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第七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儿童颅脑创伤研究进展 |
附录2 汕头市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现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个人简历 |
致谢 |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急诊处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分析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1 |
英文文章2 |
(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性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
3.2 研究对象照顾负担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3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 |
3.5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回归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4.2 研究对象照顾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3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4 研究对象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相关性分析 |
4.5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基于人—车碰撞视频事故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颅脑交通伤研究内容 |
1.4 颅脑交通伤研究方法 |
1.5 本课题重点研究内容 |
1.6 本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
第2章 颅脑碰撞损伤生物力学 |
2.1 头部解剖结构 |
2.2 头部损伤类型 |
2.3 颅脑损伤机理研究 |
2.4 颅脑损伤评价准则和耐受限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研究 |
3.1 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3.2 事故总体特征描述 |
3.3 颅脑交通伤事故特征 |
3.4 颅脑损伤风险研究 |
3.5 结果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刚体仿真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 |
4.1 事故数据 |
4.2 人-车多刚体碰撞基础模型构建 |
4.3 真实人-车事故的碰撞参数优化 |
4.4 人-车碰撞视频事故多刚体建模举例 |
4.5 33例视频案例的运动学评价准则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 |
5.1 头部有限元模型简介 |
5.2 基于有限元颅脑模型的损伤重建 |
5.3 人-车碰撞视频事故有限元建模举例 |
5.4 33例视频案例的组织学评价准则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颅脑损伤评价准则预测能力研究 |
6.1 33例事故中行人颅脑损伤严重度分级 |
6.2 运动学颅脑损伤评价准则风险预测研究 |
6.3 组织学颅脑损伤评价准则风险预测研究 |
6.4 组织学颅脑损伤评价新准则HCSDM |
6.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体颅脑损伤机理及评价准则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术后脑膨出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病案数据库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颅脑外伤 |
1.3 脑血管疾病 |
1.3.1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颅内动脉瘤 |
1.3.2 自发性脑出血 |
1.4 颅内肿瘤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住院病人总体情况 |
3.1.1 性别、年龄、疾病构成比 |
3.1.2 死亡患者急诊、平诊入院情况 |
3.1.3 治疗情况 |
3.1.4 预后情况 |
3.1.5 各月份出院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 |
3.1.6 死亡原因构成及分布统计 |
3.1.7 死亡患者入院年龄与住院存活时间关系 |
3.2 外伤组患者数据统计 |
3.2.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2.2 死亡患者致伤原因与性别、年龄分布统计 |
3.2.3 基础疾病统计 |
3.2.4 死亡患者伤情分级与生存时间 |
3.2.5 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
3.2.6 并发症构成及分布统计 |
3.2.7 死亡病人血肿部位与手术情况统计 |
3.2.8 多因素预后分析 |
3.2.9 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
3.3 血管组患者数据统计 |
3.3.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3.2 基础疾病统计 |
3.3.3 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与就诊时间、预后关系 |
3.3.4 脑出血不同出血部位与生存时间差异分析 |
3.3.5 卒中类型、卒中部位的分布与手术情况 |
3.3.6 出血性卒中的评分与分级 |
3.3.7 并发症构成及分布统计 |
3.3.8 多因素预后分析 |
3.3.9 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
3.4 肿瘤组患者数据统计 |
3.4.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4.2 基础疾病统计 |
3.4.3 并发症构成及分布统计 |
3.4.4 病理类型与手术情况 |
3.4.5 多因素预后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神经外科住院病人流行病学特点 |
4.2 死亡案例分析 |
4.2.1 死亡患者月份分布 |
4.2.2 死因分析与并发症防治 |
4.3 颅脑损伤 |
4.4 脑血管疾病 |
4.5 颅内肿瘤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5.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 (68.4%) , 坠落伤4例 (10.5%) , 跌伤6例 (15.7%) , 打击伤2例 (5.2%) 。 |
1.3 伤后至入院时间。3h以内者26例, 3~24h者8例, 24~72h者0例, 72h以上者4例。 |
1.4 死亡时间。24h内死亡8例, 1~3d死亡15例, 3~7d死亡6例, 7~14d死亡6例, 14d~21d死亡1例, 21d以上2例。 |
1.5 临床表现。 |
1.6 CT表现。 |
1.7 治疗。 |
1.8 并发症。本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先后出现肺部感染7例, 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 肾功能不全3例, 颅内感染1例。 |
1.9 死因分析。 |
2 讨论 |
2.1 致伤原因。 |
2.3 颅脑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 |
2.4 并发症。 |
(9)影响急诊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一般资料 |
1. 2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1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四、重型颅脑损伤70例死亡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汕头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特征及经济负担研究[D]. 杨朝静. 汕头大学, 2021(02)
-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 张晴.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D]. 蒋海涛. 山东大学, 2020(08)
- [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研究[D]. 尹娉. 延边大学, 2020(05)
- [5]基于人—车碰撞视频事故的颅脑损伤评价准则研究[D]. 段傲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6]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术后脑膨出影响因素分析[D]. 李景周.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7]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病案数据库及预后分析[D]. 房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3)
- [8]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因分析[J]. 谢正德,刘桂彪,李奋强,李松年,韦刚,曾祥博,池超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6)
- [9]影响急诊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因素分析[J]. 李广兴,张继伟. 军事医学, 2015(02)
- [10]1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分析[J]. 韦耀刚,杨巧梅,周逸帆,顾克繁,张永福.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