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作曲三、音乐主题的发展方法

儿歌作曲三、音乐主题的发展方法

一、儿童歌曲作法 三、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续四)(论文文献综述)

张珲[1](2020)在《江定仙晚期艺术歌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定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被誉为黄自“四大弟子”之一。他一生钟爱艺术歌曲写作,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本文选取了其艺术歌曲创作中创作技法最成熟、风格特征最鲜明的晚期六首作品作为研究素材,以人物生平、歌词内容、歌曲旋律、钢琴声部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希冀从中较为准确的分析出其晚期艺术歌曲的选材理念与创作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江定仙其他作品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对江定仙个人的历史地位及艺术歌曲的价值做出客观评价。本文由绪论、结语和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对江定仙的音乐人生及创作进行概述。包括少年时期的音乐启蒙、早期音乐创作的初步形成、中期音乐创作的坎坷际遇以及晚期艺术创作的高峰四个方面,从而厘清作曲家的创作历程以及艺术歌曲的创作阶段。第二章,主要对江定仙晚期艺术歌曲的歌词特征进行分析。从歌词内容和“韵辙”规律两个方面探讨歌词内在的文化内涵及“韵辙”特点。第三章,主要对歌曲旋律的创作技法与演唱要求进行研究。从词曲结构特征和演唱要求两个角度,探讨歌曲旋律的艺术处理与演唱技巧。第四章,主要对江定仙晚期艺术歌曲钢琴声部的创作特征进行研究。从调性体系、和声语言、织体类型、节拍特征、节奏特色五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从整体上把握江定仙晚期艺术歌曲钢琴声部的创作技法。第五章,主要对江定仙艺术歌曲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创作、教育方面的角度出发,以期达到对江定仙及其艺术歌曲较为准确的评价。

米佳丽[2](2020)在《论红柯小说的音乐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性是红柯小说创作中独具特性的特征。红柯以自然之声、异域之声、家乡之声的美妙音符,弹奏出一曲曲优美动听的音乐之歌。其语言营造出激昂、雄壮、悠扬的音乐感,带动着波涛起伏的叙事旋律,跳跃着优美的“结构”之舞,欢唱出生命的热切呼唤、万物的平等、遥远记忆中人性的赞扬,谱写出中原文化的精魂,回旋在华夏大地的上空。本论文从小说的语言、叙事、结构和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主旋律及其意蕴四个方面分析红柯小说所具有的音乐性。本论文由绪论和正文四章构成。第一章论述红柯小说语言的音乐性。红柯小说语言的音乐性首先体现在词语的选用上。无论是不断重复着单音节的叠音词,还是描摹着自然万物之声的拟声词,它们都像是音乐的音符一般跳跃在红柯的小说中,谱写出一首首动听的音乐。其次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排比让句子结构整齐、语音和谐;反复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感;顶针使语言通顺流畅;通感则打通了各类感觉的屏障,让声音与各类感觉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有体现在不同长短句的选择和搭配上。在选择句子时,红柯擅长选择符合小说叙事速度的长句或短句,搭配之间形成小说行云流水之感。最后体现在大量诗歌与歌词的插入所营造出的音乐氛围。第二章论述红柯小说叙事的节奏感。红柯通过叙事中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差异,表现叙事节奏的快慢交替,并在时间的倒错中,使叙事变清晰的倒叙与像音乐序曲的预叙形成了叙事上跌宕起伏的音乐感。另一方面,小说通过概要与省略、停顿与场景的方式,快慢交织,组成了快慢交替的音乐节奏感。再次是,红柯以意象重复出现来表现回环往复的节奏之感,符合整个作品的叙事速度与他内在的思想情感。第三章论述红柯小说结构的音乐性。小说结构的音乐性,对于了解红柯小说似乎混沌一片的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红柯以复调结构及多声部的合唱,使小说结构具有了音乐的特性,体现出了结构的音乐性。同时,红柯擅长运用西域民歌的音乐性连接情节,结构长篇,使小说结构的节奏感不仅在于调节文本的速度,还在于作者将情感意蕴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达到心灵的契合。第四章论述红柯小说中音乐的主旋律及其意蕴。红柯远离了现代文明的嘈杂,他以广袤的西域所听到的一切自然声响,奏起万物平等观,以及自然所迸发出的生命力,拯救人类衰弱的生命。所以,自然之声可以说是红柯整个生命的主旋律,也是红柯几乎所有小说都会响起的旋律。“天山系列”是红柯写于陕西的异域之声,是他对远方西域记忆的呼唤和对西域精神赞扬之歌。家乡之声,同样也是根植于红柯内心深处的旋律。丝绸之路重新唤起红柯对繁华长安的记忆和蓬勃向上的中原精神,是红柯由于家乡的旋律引起的音乐之声,以此重振中原精神。学界大多认为红柯褒新贬陕,其实恰恰是红柯内心深处家乡之音的回响。红柯有幸生在精神文明丰富的陕西,远走新疆体验到不同于汉民族的异域之地的生命历程。红柯带着两种不同文化的身份为读者展现一个共同的声音——生命的大合唱。这是潜藏在红柯内心深处,也是现代文明下最易被忽略的声音。所以,论述红柯小说的音乐性不仅仅是分析红柯小说的技巧,也是揭示暗藏在他心目中的生命律动及对中原文化的绝唱。

代春凤[3](2020)在《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研究》文中认为谷建芬是中国音乐当代发展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她创作的作品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谷建芬在年近古稀之时,选择以古诗词为歌词,运用音乐的语言为中国儿童创作歌曲,为儿童创作国学与音乐相结合的音乐用以音乐启蒙教育。本文以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创作和表演艺术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分析,尝试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历程、创作手法,并结合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创作题材,总结出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价值,为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提供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支持。对于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音乐本体深入研究,分析作品的题材与创作技法,创作技法分析从节奏、旋律、衬词、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和配器伴奏六方面进行阐述,其中特点包含节奏特点、旋律特点、歌词特点和调式调性等以及内部存在的逻辑规律。对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演唱分析,主要从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的把握进行分析,其中演唱方法从朗诵、气息和咬字进行阐述。分析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艺术价值,初步研究谷建芬古诗词儿童的创作背景与历程和创作技法相结合,总结出创作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从对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推动儿童歌曲创作的发展三方面进行阐述。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笔者主要运用文献梳理和音乐型态分析等方法,整合前人对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研究以及运用得到的音频、视频资料,全面细致的对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演唱和艺术价值进行梳理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提供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支持。

徐文仪[4](2019)在《二胡“声腔化”演奏在《兰花花叙事曲》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是作曲家关铭根据《兰花花》这首陕北民歌改编而成(1)。作者运用自然的叙事手法,描述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山村姑娘兰花花在爱情的不幸遭遇。各作曲家都对《兰花花》进行二度创造,将此曲中融入二胡“声腔化”的演奏形式,“声腔化”演奏就是用乐器的去模拟人声中的唱腔特点,通过丰富的演奏技巧的运用,使得乐曲人物的情绪情感更加生动形象。随着二胡“声腔化”演奏再各乐曲中的运用,二胡“声腔化”演奏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词语。笔者选择二胡协奏曲《兰花花叙事曲》为研究对象,因为此曲是中国传统二胡乐曲中最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样也是本人音乐会重要演奏曲目之一。此曲情感丰富复杂,主旋律非常婉转动人。本文将从二胡演奏“声腔化”形成的背景、陕北民歌《兰花花》声腔化表现技法分析、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声腔化”演奏技法以及运用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并试图探寻二胡“声腔化”演奏艺术的价值和意义(2),从而更好的提升本人音乐会对该曲的演奏能力。

李娜[5](2019)在《麦新儿童歌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麦新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优秀的音乐家之一,也是儿童歌曲创作大军中的一员。他在歌曲创作、音乐理论、群众歌咏运动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贡献。麦新创作的儿童歌曲充满了浓烈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思想,语言简洁生动,贴切生活,善于展现儿童日常生活,表现社会现实境况。其对爱国主题的彰显及对音乐民族化的探索,都显露出麦新独特的创作风格及特色。因此有必要系统地考察和研究其儿童歌曲创作并总结创作特色及有益经验,这既对当下儿童歌曲的创作具有积极的参照作用,也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麦新及其儿童歌曲的认识。本文主体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章简述麦新其人其事。首先从麦新的家庭环境、学校生活、音乐学习之路及从事党政工作的革命之路对麦新的生平经历进行梳理,了解麦新是一位具有崇高的革命、爱国思想的战士,一位具有强烈责任感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充满童心、爱心的儿童音乐家。其次,从麦新的歌曲创作、社会音乐活动及音乐理论对其主要事迹进行考察,了解麦新不仅仅创作歌曲作品,还积极地从事群众歌咏运动的策划、组织、推广,编辑和发表音乐刊物,奔赴前线进行党领导的群众工作。第二章探讨麦新儿童歌曲的创作特色。通过词、曲两方面,对麦新的13首儿童歌曲进行音乐学分析,总结其创作特色。第三章简要论述对麦新儿童歌曲的几点认识。麦新的儿童歌曲创作展现战时儿童的精神面貌,富有强烈的爱国感召力,不仅在当时的中国需要这样有力量的儿童歌曲,在当代社会中依然需要具有传承爱国精神的歌曲,增加儿童责任感。其创作有益经验同样给现代社会的儿童歌曲创作带来一定启示。麦新对儿童生活进行了多方面的关注,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放牧儿童、流浪儿童悲惨的命运和内心对敌人的愤恨之情,展现出保育院孩子们天真浪漫、备受呵护的温馨生活,传递出解放区小战士的勇敢、无畏的爱国之情。麦新笔下极力地展现战时儿童的真实生活,对儿童歌曲的诠释更多地体现在历史的真实性,爱国主题的延续性,以及创作中对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故在中国儿童歌曲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对于现当代社会音乐工作者来说,我们更需要秉承的是其爱国思想在儿童群体中的宣扬与深化,关注儿童这一群体,为儿童创作更多具有童真童趣的优秀作品。

袁仁钢[6](2016)在《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和方法》文中指出歌曲"单二、三部曲式"的作品,是歌曲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种曲式结构类型,它们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它们的作品类型涉及到歌曲领域中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歌曲"单二、三部曲式"的作品,在歌曲的总量中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在歌曲创作的学习过程中,研究怎样让学生快速、熟练地掌握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的创作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邹宇颖[7](2016)在《新世纪以来中国校园歌曲创作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校园歌曲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生心境以及感受的创作作品。新世纪以来,由于流行歌曲与媒体音乐的快速发展,校园歌曲的发展则相对呈现出较为弱化的趋势。随着国家、社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校园歌曲再次被提到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通过校园歌曲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审美修养,让青少年获得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本文通过研究新世纪校园歌曲中最本质、最关键的作品,分别从作品的文学与音乐角度入手,作多侧面、深层次分析,探索校园歌曲的创作特征,提出校园歌曲的歌词应具有文学性、音乐性等特点;而歌曲的音乐创作不仅要有基本表现特征,还要重视整体表现特征和个性化表现特征。学校需要丰富多彩、充满青春朝气的校园歌曲去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学生需要适合自己的校园歌曲,因此如何繁荣校园歌曲的创作是非常需要重视的。本文就校园歌曲创作的繁荣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有效地指导和启发校园歌曲以及其他声乐作品的创作,用新颖而有魅力的作品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张赛寒[8](2014)在《呼格吉夫蒙古族儿童歌曲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呼格吉夫先生,蒙古族,1939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地区。1958年,呼格吉夫毕业于王府中学,在刚成立的喀喇沁旗组建的文化队(后改为乌兰牧骑)工作。在喀喇沁旗20年的积累与锻炼后考取了沈阳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回首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呼格吉夫的创作深深根植于赤峰这一片沃土上。赤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两条塞外名川,滋生哺育了红山诸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及蒙元文化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文明。驰骋中外的红山文化,被史学家们称为中国原始社会的顶峰,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并成为中华龙文化的初光之地。着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也曾为此留下“日出红山后,龙兴黄水源”的名句。本文以呼格吉夫先生的儿童歌曲为研究对象,从音乐鉴赏和审美的意义出发探讨了呼格吉夫先生的儿歌作品的主要创作手法、表现特征及创作风格特点等方面。揭示了儿童音乐创作中的各方面要素及其重要性,儿童音乐是其他音乐体裁创作的基础,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美感的认知等各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几十年来,我国在各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中,儿童歌曲是薄弱环节,优秀的儿童歌曲则更是寥寥无几。符合儿童心灵成长的儿歌作品不能满足当今儿童的需求。呼格吉夫充实了儿童音乐创作儿歌作品不足的现况。对蒙古族儿童歌曲作曲家的研究有助于开拓歌曲创作的新视野,也具有对以往的研究的补充作用。同时通过对呼格吉夫儿童音乐创作的研究,可以展开对儿童音乐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律等一些问题和关注和研究。呼格吉夫的作品反映了当今蒙古族地区的文化生活底蕴,并把民族性、艺术性和对象性融为一体,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格特点,同时他将蒙古族风格的旋律同儿童音乐形式相结合,为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儿童歌曲创作进行了探索,为蒙古族儿童音乐的创作做出贡献。本文赏析了他代表性的蒙古族儿童歌曲,从若干角度进行分析,涉及了音乐美学、儿童心理学、音乐学等学科进行了研究。儿童音乐在创作上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每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呼格吉夫儿童音乐的创作在多方面因素综合的整体意义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蔡海波[9](2014)在《儿童歌曲创作谈(七)(续四)——儿童歌曲的主要结构形式》文中指出(续四)(4)主、副歌形式的单二部曲式,是不带再现单二部曲式的一种重要形式。主歌作为单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常常为分节歌(同一旋律,多段歌词)形式。副歌作为单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具有对比、发展与概括的特点,多采用反复演唱一段歌词的演唱形式。大部分主、副歌形式的儿童歌曲,其记忆点都设置在副歌。副歌在节奏、旋律和情感上与主歌形成对比,歌曲的高潮往往在此出现,而高潮内容往往要求有概括性。

郑伊洋[10](2013)在《个体意识与权利的文化突围 ——施咏康早期管弦乐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特定时代与社会的产物,作曲家其创作行为,及其所依托的文化观念,自然会受制于其时的文化生态。然而,不管这些来自外部的约束有多么强大,也尽管他们很难,甚至根本无法摆脱那些制约。但作为社会个体的艺术家,或出于本能,或出于一种自觉的个体尊严意识,他们中的某些人,总会在这样一种约束中寻找出路。这种带有文化突围性质的自主冲动,也必然在社会义务(在20世纪50-60年代,更多地体现为政治义务)与个人文化权利(审美选择、艺术手法选择、艺术价值观的坚守与趋附选择)之间,形成了种种或显或隐的抵牾。也正是这种抵牾,昭示了艺术家个体某种权利诉求与个体尊严感。本文无力解读就解放初期17年间,中国音乐家群体在其时的社会或文化生态规限之间是以何种方式得以妥协的。而是试图通过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作曲家个案,以揭示这种困惑与个体选择。本文选择了该时代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施咏康的生活状况、及其早期三部管弦乐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作曲家的创作行为,和潜藏于早期三部管弦乐作品的音响表征,以及相应创作技法中具有前提性的音乐观念、审美趣味;继而,再将这些创作作为一个个体文化事件重新置放于宏大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加以把握与阐释。从而说明,一位有觉悟,有尊严感的作曲家,如何与十分过分,乃至严酷的社会规限之间,在有限妥协的前提下,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抗争,即所谓的文化突围。从而昭示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艺术家个体尊严与个体文化权利的隐秘诉求,也试图说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当代音乐家为弘扬音乐文化,展露自己的才华所面对的现实窘境与个体价值艰难的实现历程。

二、儿童歌曲作法 三、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续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歌曲作法 三、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续四)(论文提纲范文)

(1)江定仙晚期艺术歌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江定仙的音乐人生及创作概述
    1.1 少年时期的音乐启蒙——武汉时期(1912-1927)
    1.2 早期音乐创作的初步形成——上海时期(1928-1937)
    1.3 中期音乐创作的坎坷际遇——重庆、南京时期(1938-1949)
    1.4 晚期艺术创作的高峰——天津、北京时期(1949-2000)
第二章 江定仙晚期艺术歌曲的歌词特征
    2.1 歌词内容分析
        2.1.1 借景抒情
        2.1.2 赞美科技
        2.1.3 忠贞爱国
    2.2 歌词“韵辙”规律分析
第三章 江定仙晚期艺术歌曲旋律的创作技法与演唱要求
    3.1 旋律的创作技法
        3.1.1 “依字行腔”
        3.1.2 “依义行腔”
    3.2 歌曲的演唱要求
        3.2.1 演唱技巧
        3.2.2 咬字吐字
第四章 江定仙晚期艺术歌曲钢琴声部的创作特征
    4.1 调性体系
        4.1.1 西洋大小调式
        4.1.2 民族五声调式
    4.2 和声语言
        4.2.1 和弦结构
        4.2.2 和声进行
    4.3 织体类型
        4.3.1 单声部伴奏织体
        4.3.2 复调性伴奏织体
        4.3.3 和声性伴奏织体
        4.3.4 综合性伴奏织体
    4.4 节拍特征
        4.4.1 单一型节拍
        4.4.2 变化型节拍
    4.5 节奏特色
        4.5.1 连音节奏型
        4.5.2 震音节奏型
        4.5.3 民族化节奏型
第五章 江定仙艺术歌曲的价值体现
    5.1 江定仙艺术歌曲的时代价值
        5.1.1 音乐创作中体现爱国信念
        5.1.2 音乐创作中实现教育功能
    5.2 江定仙艺术歌曲的历史价值
        5.2.1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精心佳作
        5.2.2 中国首批独自音乐教育的结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江定仙先生年谱一览表
附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论红柯小说的音乐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一章 红柯小说语言的音乐性
    第一节 跳动的“音符”
        一、大量叠音词的使用
        二、大量拟声词的使用
    第二节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排比与反复的运用
        二、顶针和通感的运用
    第三节 句式的音乐美
    第四节 营造语言的音乐之境
第二章 红柯小说叙事的节奏感
    第一节 音乐节奏感般的叙事速度
        一、时序: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奏感
        二、时距:快慢交替的音乐节奏感
    第二节 回环往复的节奏感
        一、重复叙事的事件
        二、重复出现的意象
第三章 红柯小说结构的音乐性
    第一节 复调:生命的大合唱
    第二节 结构的音乐之感
        一、多线交织与错落有致的章节安排
        二、西域民歌结构长篇
第四章 红柯小说的主旋律与其意蕴
    第一节 自然之声:治愈衰弱的生命呼吁万物平等
    第二节 异域之声:紧扣主题之旨呼唤远方的记忆
    第三节 家乡之声:重走丝绸之路重振中原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谷建芬简介
    第二节 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创作历程
        一、第一阶段:创作起因
        二、第二阶段:出版与宣传
第二章 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创作分析
    第一节 儿童歌曲的创作技法分析
        一、旋律的特点
        二、节奏、节拍的特点
        三、歌词的特点
        四、调式调性的特点
        五、曲式结构的特点
        六、配器伴奏的特点
    第二节 创作题材分析
        一、田园风情
        二、亲情友情
        三、励志勉励
        四、家国情愁
    第三节 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创作风格分析
        一、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格
        二、清新独特的个人风格
第三章 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演唱分析
    第一节 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演唱形式分析
        一、齐唱
        二、合唱
        三、轮唱
        四、表演唱
    第二节 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演唱方法分析
        一、朗诵
        二、咬字归韵
        三、气息
    第三节 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代表性作品演唱分析
        一、《登黄鹤楼》
        二、《村居》
第四章 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的艺术价值
    一、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满足儿童对儿童音乐的审美需求
    二、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对当代儿童歌曲创作的启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二胡“声腔化”演奏在《兰花花叙事曲》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二胡“声腔化”演奏概述
    第一节 二胡“声腔化”演奏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 二胡“声腔化”演奏的含义和内容
        (一)二胡“声腔化”演奏的含义
        (二)二胡“声腔化”演奏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唱腔与乐曲结构分析
    第一节 陕北民歌《兰花花》唱腔特点
        (一)方言特征
        (二)衬词
        (三)歌曲中的音乐形态特征
    第二节 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乐曲结构、旋律分析
        (一)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二)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乐曲结构和旋律分析
第三章 二胡“声腔化”演奏在《兰花花叙事曲》中的运用分析
    第一节 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左手演奏技法运用分析
        (一)揉弦的运用
        (二)打音的运用
    第二节 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右手演奏技法的运用
        (一)长弓与连弓换弦
        (二)顿弓的运用
        (三)快弓的运用
    第三节 二胡“声腔化”演奏在《兰花花叙事曲》中的运用
        (一)声腔化演奏处理
        (二)演奏中对陕北“哭腔”的特色模拟运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第二场音乐会节目单

(5)麦新儿童歌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及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歌曲创作研究
        1.2.2 音乐活动研究
        1.2.3 个人传记及年谱
        1.2.4 纪念与缅怀性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麦新其人其事
    2.1 麦新其人
        2.1.1 家庭环境
        2.1.2 学校生活
        2.1.3 音乐之路
        2.1.4 革命之路
    2.2 麦新其事
        2.2.1 歌曲创作
        2.2.2 音乐活动
        2.2.3 音乐理论
    小结
第3章 麦新儿童歌曲的创作特色
    3.1 爱国主题
        3.1.1 抗战杀敌
        3.1.2 流浪生活
        3.1.3 热爱家乡
        3.1.4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2 童真、童趣的体现
        3.2.1 词作部分
        3.2.2 旋律部分
    3.3 民族化创作手法的探索
        3.3.1 旋律素材的挖掘
        3.3.2 “同头异尾”的写作方式
        3.3.3 宫调式的运用
        3.3.4 “起承转合”四句结构
    3.4 词曲结合紧密
    小结
第4章 对麦新儿童歌曲的几点认识
    4.1 麦新儿童歌曲的历史价值
        4.1.1 多角度展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儿童的精神面貌
        4.1.2 向战时儿童传递抗战爱国精神
    4.2 麦新儿童歌曲的当代启示
        4.2.1 爱国思想教育的传承
        4.2.2 儿童歌曲创作的有益经验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
    (一) 从盲目的无意识创作向计划性的理论指导创作转变
    (二) 以创作为依托, 全面提升学生规范的记谱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修养, 达到音乐语言积累的目的
二、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的创作方法
    (一) 基础性的乐段或一部曲式的创作方法
    (二) 单二部曲式歌曲的创作方法
        1. 带再现型的单二部曲式歌曲的创作方法
        2. 不带再现型的单二部曲式歌曲的创作方法
    (三) 单三部曲式歌曲的创作方法
        1. 带再现型的单三部曲式歌曲的创作方法
        2. 不带再现型的单三部曲式歌曲的创作方法
三、结语

(7)新世纪以来中国校园歌曲创作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关概念
    1.2 历史回顾
        1.2.1 上世纪初至建国前时期
        1.2.2 建国后至六十年代中期
        1.2.3“文革”十年动乱时期
        1.2.4 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新世纪校园歌曲创作概况
    2.1 新世纪校园歌曲创作发展历程
        2.1.1 创作薄弱期
        2.1.2 创作成长期
        2.1.3 创作发展期
        2.1.4 小结
    2.2 新世纪校园歌曲创作基本特征
        2.2.1 歌词的基本特征
        2.2.2 音乐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新世纪校园歌曲歌词创作特征
    3.1 歌词的文学性
        3.1.1 歌词的意象
        3.1.2 歌词的意境
        3.1.3 歌词的结构
        3.1.4 歌词的体裁
    3.2 歌词的音乐性
        3.2.1 歌词的声韵
        3.2.2 歌词的节律
        3.2.3 歌词的辞格
第四章 新世纪校园歌曲音乐创作特征
    4.1 基本表现特征
        4.1.1 曲调调性特征
        4.1.2 节拍节奏特征
        4.1.3 速度力度特征
    4.2 整体表现特征
        4.2.1 主题发展特征
        4.2.2 曲式结构特征
    4.3 个性化表现特征
        4.3.1 引用经典名曲素材
        4.3.2 采用特色乐器效果
第五章 新世纪校园歌曲创作的思考
    5.1 不足之处
        5.1.1 创意体裁较为狭隘
        5.1.2 创作手法较为单一
        5.1.3 创作力量较为薄弱
        5.1.4 宣传推广较为滞后
    5.2 对应措施
        5.2.1 丰富歌曲表现形式
        5.2.2 提升歌曲创编水准
        5.2.3 拓展歌曲编创团队
        5.2.4 加强歌曲宣传力度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呼格吉夫蒙古族儿童歌曲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一、呼格吉夫(汪景仁)艺术生涯
    (一)声乐作品
        1. 儿童歌曲
        2. 抒情歌曲
    (二) 器乐作品
        1. 民族器乐
        2. 民族器乐作品
    (三) 戏剧与舞蹈音乐
        1. 蒙古剧音乐
        2. 戏剧音乐
        3. 舞蹈音乐
二、呼格吉夫儿童音乐主要创作手法
    (一) 主题动机类型与特点
        1. 动机中大跳式进行
        2. 动机中小跳式进行
    (二)旋律整体特点
        1. 重复、模进发展手法
        2. 对比性发展手法的运用
    (三)词曲融合
        1. 儿童歌曲词曲结合的节奏关系
        2. 词曲的风格关系
        3. 与衬词的搭配
三、儿童歌曲的表现特征
    (一)音乐语言的风格特点
        1. 体现强弱对比的力度关系
        2. 激动与平静的变化的速度要素关系
    (二)内在情感的表现
        1. 赞美草原、家乡风情类
        2. 表现生活与集体活动类
        3. 表现鲜明艺术形象类
    (三)儿歌的蒙古族音乐元素
    (四)儿童心理要素及其特点
    (五)艺术形象的塑造
        1. 人物形象的塑造
        2. 模仿儿童心理特征
        3. 空间感的塑造
    (六)儿童歌曲创作的形式
四、呼格吉夫儿歌创作的风格特点及意义
    (一)蒙古族风格的儿歌创新与发展
    (二)儿童歌曲的创作及其教育意义
        1. 儿童情感与想象力的培养
        2. 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
        3. 儿童心智和品格的培养
        4. 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10)个体意识与权利的文化突围 ——施咏康早期管弦乐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三部管弦乐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手段与音乐观念
    第一节 音乐表现手段的个性化探索
        一、 体裁特征
        (一) 交响诗
        (二) 交响曲
        (三) 协奏曲
        二、 表现题材与音乐主题
        (一) 主题形象
        (二) 主题发展手法
        三、 曲式特征
        四、 和声形态
        (一) 五声纵合性和声的运用
        (二) 西方 19 世纪末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及 20 世纪初的现代和声手法
        五、 乐队音色组合与音乐织体
        (一) 竹笛与西洋管弦乐队的融合
        (二) 音色作为结构发展的因素
        (三) 喜好运用装饰性色彩乐器
        (四) 对木管组音色的细腻处理
        (五) 室内乐性编制向交响性编制的过渡
        (六) 灵活的复调织体写法
        (七) 圆号配以五声性调式曲调
        (八) 场景式的配器
        (九) 充分发挥弦乐组多样的演奏技法
        (十) 弱化节拍重音的音乐织体
        (十一)“面”型转换的音色节奏
    第二节 作品蕴含的音乐观念
        一、 音乐风格观
        (一) 民族性
        (二) 新颖性
        (三) 抒情性
        (四) 描绘性
        (五) 幻想性
        (六) 艺术理性
        二、 音乐价值观
        三、 音乐民族观
        四、 音乐审美观
    小结
第二章 三部作品与其时外部文化环境的关联
    第一节 1949 至 1957 年期间的国内文化环境与文艺方针
        一、 “双百方针”与“全国音乐周”
        二、 中外音乐交流活动
        (一) 音乐教育
        (二) 演出交流
        三、 西洋管弦乐队的发展状况
        四、 专业音乐院校的生活
        (一) 在“上音”的学习概况
        (二) “下乡”生活
        五、 音乐出版及评论
        六、 音乐消费
    第二节 1957 至 1965 年期间的国内文化环境与文艺方针
        一、 中外音乐交流
        二、 建国十周年之际的音乐活动
        三、 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创作手法
        四、 “上海之春”
        五、 西洋管弦乐队发展状况
        六、 专业音乐院校的艺术实践
        七、 音乐评论
    第三节 苏联专家阿拉波夫对施咏康的影响
        一、 作曲技术理论的影响
        二、 音乐审美意识的影响
        (一) 强调音乐的“现实主义”
        (二) 批判无调性音乐
        (三) 重视民族风格创作
    第四节 作曲家个体创作心态与受众群的审美心态
        一、 作曲家个体创作心态
        (一) 贺绿汀、丁善德对作曲家的影响
        (二) 群众运动对作曲家的影响
        二、 特定社会环境受众的音乐审美心态
    小结
第三章 施咏康早期管弦乐创作的文化取向
    第一节 对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主流的疑惑
        一、 早年生活阅历对其日后艺术选择的导向
        (一) 在教养院的生活
        (二) 在育才学校的生活
        (三) 受苏俄革命歌曲的影响
        二、对“音乐只能是武器”的疑惑
    第二节 对现实文化限定的个体突围
        一、 尊重个体的创作自主权利
        (一) 创作选材的自主
        (二) 表现形式的自主
        (三) 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的自主
        二、 “音乐创作者”、“教师”之社会角色的定位
        (一) “音乐创作者”的定位
        (二) “教师”的定位
    第三节 基于民族本位的文化自觉
        一、 折中处理音乐的“中西”关系
        二、 折中处理音乐的“雅俗”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三部作品的微观技术形态分析报告
附录二:关于施咏康的个人资料
附录三:施咏康先生访谈录

四、儿童歌曲作法 三、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续四)(论文参考文献)

  • [1]江定仙晚期艺术歌曲研究[D]. 张珲. 江南大学, 2020(01)
  • [2]论红柯小说的音乐性[D]. 米佳丽.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3]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研究[D]. 代春凤.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二胡“声腔化”演奏在《兰花花叙事曲》中的运用[D]. 徐文仪. 吉首大学, 2019(02)
  • [5]麦新儿童歌曲研究[D]. 李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6]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和方法[J]. 袁仁钢. 艺术评鉴, 2016(05)
  • [7]新世纪以来中国校园歌曲创作特征研究[D]. 邹宇颖. 江南大学, 2016(02)
  • [8]呼格吉夫蒙古族儿童歌曲创作研究[D]. 张赛寒.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2)
  • [9]儿童歌曲创作谈(七)(续四)——儿童歌曲的主要结构形式[J]. 蔡海波. 儿童音乐, 2014(01)
  • [10]个体意识与权利的文化突围 ——施咏康早期管弦乐创作研究[D]. 郑伊洋. 星海音乐学院, 2013(08)

标签:;  ;  ;  ;  ;  

儿歌作曲三、音乐主题的发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