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World Population(1)(论文文献综述)
朱翠明[1](202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我们再一次面对的新时代转折的关口,这个关口不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作为普遍性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突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抓住“全面超越的历史机遇”,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前导与示范作用。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简称,本文将老龄化作为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研究在社会不同的阶段下,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动特征的原因,只有找寻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进而对老龄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应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连续转变,而使人与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现代化与老龄化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侧重点与前期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区别,虽然分析侧重的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客观认识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确实无法脱离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所发生的连续转变,而孤立地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与人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度挖掘。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探寻社会中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因”着手,找到最为准确和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助力。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老龄化的研究现状。老龄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在老龄化的理论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后,指出了创新与不足之处。由于研究侧重角度的不同,得到了一些较为有新意的见解,提出了未来人口衡定论,推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铅笔型形态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主要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介绍国外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着手,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关系,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和共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总结了在不同人类社会阶段下体现出的不同人口特征,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深层挖掘归纳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教训。第四章在世界步入老龄化背景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变动情况及老龄化形成历程,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关系变动的原因,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原因,以及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化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章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得到实际数据支撑,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黄金分割规律,推论出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并预测了中国至2050年各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第六章基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优化人口政策、完善养老制度、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等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措施。
毕忠鹏[2](2018)在《新人口年龄分组的理论依据与实证观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年龄”①作为人口的基本标识,通常成为人们评判生命的一个重要指标。年龄虽是人口自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现,但与此同时年龄亦蕴含着不同的社会规范,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一直以来,关于年龄界定、划分标准及社会认同等问题也成为学界讨论与研究的热点问题。当然,对于年龄组的认知与划分标准应该同所处时代人口背景相适应,时代不同,关于年龄组的划分标准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做出新变化。以往三大年龄组(2)的划分方式自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提出之后,一直被学界沿用,但是随着近年来人口发展特征的一些新变化,三大年龄组划分越来越不合时宜,很多新的年龄划分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其中“五大年龄组”(3)的提出便是其中的最典型的代表,同时也是本文中所指“新人口年龄组”。在新年龄分组还未得到广泛讨论,新人口年龄组划分的人口条件是否成熟、划分标准是否合理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和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为分析视角,阐析了新年龄组划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通过考察人口预期寿命、高等教育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初婚及生育年龄等人口统计指标的变动,指出人口工作年限减少、生育周期缩短、老年生活周期延长等现象的现实状况及变化趋势,说明新年龄组划分的人口现实背景如何。同时在对相关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新人口年龄组提出的人口条件已经成熟,划分标准趋于合理的结论。以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将定性描述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将为新年龄组划分提供一种新的合理性解释并作出进一步的学术思考。新年龄组的提出因其现实性,会对当前传统的年龄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对现行的人口政策也将提出挑战。本文仅基于人口学视角,结合当前人口现实探讨新人口年龄分组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加润国[3](2017)在《全球信教人口有多少》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有多少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们的地区分布和发展趋势如何,这是分析国际宗教形势必须回答的问题。由于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哪些文化现象属于宗教、哪些思想行为属于信教、怎样给众多的思想信仰分类等基本问题上存在分歧,以上问题很难找到统一答案。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统计数据主要有三种,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
余谋昌[4](2016)在《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国新人口问题及人口生产》文中研究说明人口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人口爆炸"不是真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力量的重要表现。但是,几十年后中国不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新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4-2-1"家庭,这种家庭过去也有,但并不普遍,现在成为普遍的。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它导致中国新人口问题,例如老龄化问题、少子化问题、失独家庭问题、未富先老劳动人口减少的问题、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十八届五中全会调整为,"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以应对人口问题的挑战。人口是生产力,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力量,这是人口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遵循人口生产的规律,对人口生产进行生态设计,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学的重要使命。
黄文政,李建新,王亚娟[5](2015)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跌入了多少个误区》文中认为2011年1月20日,在被问及中国是否会在2050年成为最强大国家时,基辛格回答说:中国每年保持9%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中国将由于计划生育而在2030年开始出现巨大的人口危机,这种人口危机是其他国家都未曾有过的。因此,不能根据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简单地推测中国将成为强国,没有理由认为美国将落后于中国。
梁建章,黄文政,李建新[6](2015)在《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 刻不容缓》文中研究表明百多年来,中国在救亡图存和奋发图强的道路上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成为中国几代人追求的理想。尽管经历无数挫折和失误,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习近平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和引领中国人民阔步前进。而厘清中国梦与人口梦、中国梦与生育梦的关系,则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张雨浓,陈锦浩,劳稳超,张智军,仇尧[7](2014)在《多类单输入多项式神经网络预测能力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多项式神经网络是根据函数逼近理论与多项式插值建立的一种以线性无关或者正交多项式为隐层神经元激励函数的前向神经网络。分别利用Legendre多项式、Hermite多项式、第一类Chebyshev多项式、第二类Chebyshev多项式、Bernoulli多项式及幂函数构造相应的单输入多项式神经网络,设计出一种适用于该六类神经网络的增长型权值与结构确定算法以确定其相应的最优网络结构与连接权值。基于该算法,深入研究了采用不同的隐层神经元激励函数时多项式神经网络的学习和预测能力。仿真结果表明,除了由Hermite多项式和Bernoulli多项式构建的神经网络的学习和预测能力相对一般外,其他四类神经网络都具有较为优越的学习和预测能力。最后,利用第一类Chebyshev多项式神经网络对世界人口趋势进行了仿真预测。
李建新[8](2013)在《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文中提出当今世界人口正处在人类史上的转折时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如此。在一个超大时空的背景下,基于2021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变迁二元格局的梳理,大国硬实力和软实力背后人口要素重要性的比较,人口替代规律与大国实力兴衰之间微妙关联的分析,重新认识和审视中国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长期均衡的走向,有助于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及时走出人口困境。
蔡泳[9](2012)在《联合国预测:中国快速走向老龄化》文中指出最新发布的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本》对中国人口的评估和预测作出了重大调整,预测中国人口在2026年达到峰值13.96亿后迅速下降,到2050年时下降到12.95亿。预测表明中国快速迈向老龄社会大势已定,无法逆转,生育率能否尽快走出低谷是决定中国人口未来的关键。人口预测只是人口决策的参考而不应该是人口决策的目标。鉴于中国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达20年之久,现在已经到1.5以下,再不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极有可能掉入"低生育水平的陷阱"。
潮轮[10](2012)在《人口70亿 世界压力大》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10月31日,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世界人口达到70亿!子孙繁衍可喜可贺,但地球就这么大,不会随人类人口的膨胀而膨胀。世界人口增长到10亿,经历了漫长的年代;从10亿增加到20亿,人类用了130年;从20亿到30亿,用了30年;而从50亿到70亿,只用了20余年!相对于不变的地球,人口增长过于迅速了。
二、The World Population(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World Population(1)(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现代化概述 |
2.1.2 人口老龄化 |
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内容 |
2.2.1 “两种生产”理论 |
2.2.2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
2.2.3 人口再生产理论 |
2.2.4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
2.3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2.3.1 中国领导人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
2.4 国外关于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理论 |
2.4.1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
2.4.2 保罗·埃里奇的人口爆炸论 |
2.4.3 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
第3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
3.1 工业革命促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 |
3.1.1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
3.1.2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转变 |
3.2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
3.2.1 死亡率和出生率变化是表层原因 |
3.2.2 人与社会关系变化是深层原因 |
3.3 现代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共性影响 |
3.3.1 导致人口生育率降低 |
3.3.2 使人与社会矛盾尖锐 |
3.3.3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3.3.4 将促使生产关系调整 |
3.4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不足 |
3.4.1 使人的生产屈从于物质资料生产 |
3.4.2 强调老龄化措施作用忽略根本矛盾 |
3.4.3 忽视中产阶层对人口结构调整作用 |
3.4.4 社会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生育率低迷 |
第4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
4.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老龄化的形成历程 |
4.1.1 1950-1970 年:农业经济形态人口进入爆发增长期 |
4.1.2 1971-1980 年:工业经济形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 |
4.1.3 1981-2010 年:人口增速下降并向老龄化趋势过渡 |
4.1.4 2011-2020 年:服务经济形态促使老龄化程度加深 |
4.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特殊性原因 |
4.2.1 50-6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
4.2.2 计划生育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转化 |
4.2.3 可支配收入低造成生育欲望下降 |
4.2.4 主体经济结构变化促老龄化形成 |
4.3 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 |
4.3.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
4.3.2 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 |
4.3.3 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枯竭 |
4.3.4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分化 |
4.3.5 社会文化逐渐趋于保守 |
4.4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4.4.1 将对传统经济增长依存点产生强烈消极影响 |
4.4.2 促使区域间发展失衡加速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
4.4.3 长期看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蝶变 |
第5章 人口结构隐含规律与中国老龄化走势及展望 |
5.1 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黄金分割 |
5.1.1 “两种生产”理论决定了人口黄金分割的必然 |
5.1.2 人口黄金分割揭示了死亡率与出生率博弈关系 |
5.1.3 人口黄金分割解释了现代化国家的繁荣与衰退 |
5.1.4 人口黄金分割失衡对“两种生产”产生反作用 |
5.2 以人口黄金分割推论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 |
5.2.1 过去-人口扩张型的金字塔形态 |
5.2.2 现在-出生率收缩型的菱形形态 |
5.2.3 未来-人口衡定型的铅笔形形态 |
5.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
5.3.1 2021-2025 年老龄人超过0-14 岁人口 |
5.3.2 2026-2035 年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
5.3.3 2036-2050 年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 |
5.4 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目标和原则 |
5.4.1 老龄化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 |
5.4.2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
第6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
6.1 优化人口政策 |
6.1.1 提倡适度放开生育政策 |
6.1.2 以人口黄金分割结构平衡为调整基准 |
6.1.3 政策需考虑与社会各因素的动态匹配 |
6.1.4 追求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
6.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
6.2.1 统筹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互补 |
6.2.2 改进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多渠道增值 |
6.2.3 健全企业年金制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
6.2.4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覆盖面 |
6.3 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 |
6.3.1 改变生养抚育造成的财富挤出效应 |
6.3.2 提升人口素质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 |
6.3.3 扶持“成人二次教育”推动多维就业 |
6.3.4 建立就业公共信息体系提供引流服务 |
6.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
6.4.1 推动以信息科技化为载体O2O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
6.4.2 建立含医疗、教娱、关爱及监控的综合服务中心 |
6.4.3 建立社区互助体系鼓励适龄老年人发挥就业余热 |
6.4.4 发展以基层社区为主干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
6.5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 |
6.5.1 多渠道扶持与支撑家庭养老模式 |
6.5.2 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 |
6.5.3 注重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体建设 |
6.5.4 培育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养老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新人口年龄分组的理论依据与实证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论文创新与特色之处 |
第二章 以往人口年龄组的形成与新人口年龄组的确立 |
一、三大年龄组划分的规定概述 |
(一)“桑德巴模式”的形成 |
(二)联合国三大年龄组初步形成 |
(三)联合国三大年龄组的确立 |
二、三大年龄组划分的利弊 |
(一)三大年龄组划分的优势 |
(二)三大年龄组划分的不足 |
三、新年龄组划分的提出 |
(一)年龄分组的早期探索 |
(二)五大年龄组的提出 |
第三章 新人口年龄分组的理论依据 |
一、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论证 |
(一)工作年限与退休生涯 |
(二)个体生命周期的完整性 |
二、人口转变理论提供的合理性解释 |
(一)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新特征 |
(二)第二次人口转变开始扩展 |
三、队列分析法的特点与解释 |
第四章 新人口年龄分组的实证观测 |
一、全球人口老龄化挑战现行老年人口年龄界标 |
(一)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与老年年龄标准偏低的矛盾 |
(二)老年劳动人口年龄实高与退休年龄虚低 |
(三)地区老龄化差异及内涵分化与老龄标准统一的矛盾 |
二、教育与婚姻对劳动年龄界定的影响 |
(一)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与劳动人口年龄界限 |
(二)初婚年龄的变动的影响 |
(三)妇女平均生育年龄向后推移 |
三、新年龄组划分的评价标准与聚类分析 |
(一)新年龄组划分的标准 |
(二)新年龄组划分标准的聚类分析 |
第五章 新人口年龄组划分的影响及意义 |
一、新年龄分组的影响 |
(一)转变人们传统年龄观 |
(二)人口学指标的新变动 |
(三)丰富个体关于生命历程的认识 |
二、新人口年龄组划分的意义 |
(一)可替代三大年龄组进行人口结构的合理划分 |
(二)可进行组群人口的队列分析和代际比较 |
(三)可直观判断人口年龄组的集中趋势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
一、研究结论 |
(一)新人口年龄分组的人口自然条件已然成熟 |
(二)新人口年龄分组的评价标准趋于合理 |
(三)新人口年龄分组符合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
(四)预设评价指标存在一致性差异 |
(五)新人口年龄组有更丰富的人口统计学内涵 |
二、相关思考 |
(一)老龄化现象依然严重 |
(二)高龄化率可替代老龄化率 |
(三)年龄分组应随人口条件的变化而调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国新人口问题及人口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文明的人口生产的生态学分析 |
(一)工业文明的人口生产的伟大成就 |
(二)“人口爆炸”问题的生态学思考 |
1. 什么是人口爆炸? |
2. 人口不是炸弹 |
3. 人口没有爆炸 |
4.“二马”的人口思想 |
二、中国人口问题的生态学思考 |
(一)“多子多福”,中国人口思想 |
(二)中国人口太多和太少的“两颗炸弹” |
1. 中国人口的“两颗炸弹” |
2. 中国放弃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 |
(三)中国新的人口问题 |
1. 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
2. 人口“少子化”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
3. 失独家庭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
4. 未富先老,劳动人口减少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
5. 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
三、生态文明的人口生产的生态设计 |
(一)生态哲学——人口生产的理论基础 |
1. 人口生产在世界物质生产中的地位 |
2. 人口生产力的生态学分析 |
(二)遵循生态规律设计人口生产 |
1. 马尔萨斯的人口生产规律 |
2. 遵循人口规律设计人口生产 |
(5)人口问题上,我们跌入了多少个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西方语境下的“人口问题” |
“人口爆炸”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 |
大国博弈中的人口因素 |
21世纪的大国实力竞争 |
人口规模优势恰恰是中国最核心的优势之一 |
人口与资源、环境、拥堵的关系 |
华人生育率全球垫底 |
亚洲各地是如何应对“人口危机”的 |
中国人口思想和政策的变迁 |
西方对中国人口政策的态度 |
(6)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 刻不容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进入“人口危机”时代 |
(一)触目惊心的人口形势 |
(二)中国的低生育率 |
(三)为何低生育率趋势难以逆转? |
(四)全面放开生育后的人口趋势 |
二、人口与自然资源 |
(一)中国人均资源是否太少? |
(二)中国水资源够吗? |
(三)限制生育对降低资源消耗有多大意义? |
(四)自然资源会不会越来越昂贵? |
(五)自然资源与国力是何种关系? |
三、人口与粮食安全 |
(一)必须保持粮食自主生产能力 |
(二)保证粮食安全与鼓励生育并不矛盾 |
(三)减少人口不能提高粮食安全冗余 |
(四)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危机在哪里? |
四、人口与环境 |
(一)人口对环境的影响 |
(二)空气污染的人口因素 |
(三)人口如何通过经济发展影响环境? |
五、人口与拥挤 |
(一)拥挤是否因为人口太多? |
(二)城市拥挤与全国人口的关系 |
(三)全国人口衰减对拥挤的影响 |
六、人口与经济发展 |
(一)人均财富 ——— 人口是分母还是分子? |
(二)财富是流量 |
(三)就业机会 ——— 人多有利还是不利? |
(四)抚养压力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
(五)低生育率对养育和养老的影响 |
七、人口与社会和家庭 |
(一)男女比例失调 |
(二)家庭失独 |
(三)成长困境 |
(四)养老危机 |
八、人口与人力资源 |
(一)人口质量 |
(二)不应担心贫寒家庭多生 |
(三)限制生育是对人口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打击 |
九、人口与科技发展 |
(一)中国科技近代为何落后了? |
(二)人口规模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
(三)人口众多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优势 |
(四)人口结构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
(五)中国科技能否赶上甚至超越西方? |
十、人口与大国兴衰 |
(一)竞争中的世界大国 |
(二)大国博弈 |
(三)国家安全之忧 |
(四)人口兴衰决定文明兴衰 |
十一、反思“基本国策” |
(一)西方的人口思想和策略 |
(二)中国人口观念和政策的变迁 |
(三)中国人口政策的迷途 |
(四)中国适度人口七八亿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
十二、如何应对“人口危机”? |
(一)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
(二)人口政策逆转机不可失 |
(三)全面放开并及时鼓励生育 |
(8)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世界人口变迁的二元格局 |
1.世界人口规模增长 |
2.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
大国软硬实力较量背后的人口因素 |
1.与大国硬实力相关的人口要素比较 |
2.与大国软实力相关的人口要素比较 |
人口替代规律与国力兴衰 |
结语 |
(9)联合国预测:中国快速走向老龄化(论文提纲范文)
联合国人口预测对中国人口形势的误判和纠正 |
生育率变化决定中国人口未来 |
人口决策:应把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放在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上 |
(10)人口70亿 世界压力大(论文提纲范文)
多国指定“第70亿个宝宝” |
世界各国面临“人口挑战” |
资源和环境危机不断加剧 |
全球20亿人面临水危机 |
非洲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和紧迫 |
四、The World Population(1)(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D]. 朱翠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人口年龄分组的理论依据与实证观测[D]. 毕忠鹏. 云南大学, 2018(01)
- [3]全球信教人口有多少[A]. 加润国.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第5辑·2015), 2017
- [4]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国新人口问题及人口生产[J]. 余谋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 [5]人口问题上,我们跌入了多少个误区[J]. 黄文政,李建新,王亚娟. 世界知识, 2015(19)
- [6]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 刻不容缓[J]. 梁建章,黄文政,李建新. 决策与信息, 2015(02)
- [7]多类单输入多项式神经网络预测能力比较[J]. 张雨浓,陈锦浩,劳稳超,张智军,仇尧. 系统仿真学报, 2014(01)
- [8]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J]. 李建新. 探索与争鸣, 2013(05)
- [9]联合国预测:中国快速走向老龄化[J]. 蔡泳. 国际经济评论, 2012(01)
- [10]人口70亿 世界压力大[J]. 潮轮. 生态经济,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