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心单亲中职生心理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纪若玲[1](2021)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校园欺凌行为在中职学校里频繁发生,这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危害到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中职学校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区,更应该引起社会各主体的关注以及重视。因此,为了让中职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进行预防治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展开研究,旨在了解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分析影响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治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建议。本研究结合文献梳理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编制了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通过对广东省部分中职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最终获得1125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5版软件对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s回归验证,得出以下结论: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中发现:(1)当前广东省中职学校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关系欺凌。(2)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对欺凌行为的认知程度较浅;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处理欺凌行为时无法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3)欺凌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均呈现显着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欺凌行为,中职一年级显着低于中职二年级和中职三年级。同时,在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因素,包括中职学生的生理影响、性别差异、性格问题、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不足以及道德法规意识淡薄;二是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不一、家庭结构失衡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三是学校因素,包括校园风气不良、师生关系紧张、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监管制度与防治机制的缺位;四是社会因素,包括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大众网络不良传播、社区治安管理不当、法律规范不足。基于以上的原因,并参考优秀的中职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措施,提出了以下针对性预防与治理建议。在预防方面,主要是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在治理方面,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惩罚力度、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赵红丽[2](2021)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技工教育同时肩负着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和民族地区技能扶贫的要务。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入学校将面临着种种不适,个体必须与外界环境重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行为、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等,否则会出现严重的适应障碍。本研究旨在探索解决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有助于推进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方式,运用《技校生学校适应问卷》对贵州省七所技工院校1522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1494份。采用半开放式访谈,对40名在校学生进行访谈。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的学校适应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建议。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总体较差。在职业适应、情绪适应、师生关系亲密性、学习适应维度得分最低。在学校适应差异性调查中,性别、民族、年级、生源地、家庭结构、家庭交流用语、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八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而在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从访谈调查结果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存在学习兴趣不高、情绪调节能力差、职业定位不准、师生互动不足等适应问题。学习兴趣不高表现为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喜欢随大流,缺少归属感;情绪调节能力差表现为缺乏调适方法和调适技巧;职业定位不准表现为盲目选专业,职业理想不明确;师生互动不足表现为与教师关系疏远,学生回避教师。究其原因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基于结果分析,从个人、学校、教师、家庭、社会五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相关建议:学生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合理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学校要传承红色基因,构建多元文化,构建长效适应教育,开展心理辅导,优化校园环境;教师要走近学生,关爱弱势群体,营造特色班级氛围;家庭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社会提供多面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许芝平[3](2021)在《山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对高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中职学生面临极其严峻的社会压力。他们经常被贴上“差等生”、“没前途”等负面标签,使得他们产生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认同感和自卑感等心理问题。尤其当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爆发这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职学生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更加凸现,进而可能衍生各种心理问题。基于以上现象,本研究以山东省15所中职学校的63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咨询意愿、咨询需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为了更加深入和真实地了解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对山东省15所中职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中职学生心理辅导与帮助方向最迫切的需求是职业指导和人际关系。学生的咨询意愿、咨询需求,接受心理咨询的方式与其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求学意愿、学习成绩等有关。女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辅导需求大于男生;城镇学生更加愿意参加团队辅导;隔代抚养的学生接受面对面咨询的意愿度更高;一些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的学生更愿意接受虚拟平台咨询;家庭富裕的学生更愿意接受面对面心理咨询;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意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低的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意愿度较高;学生的求学意愿与心理咨询意愿呈正相关;学习成绩与咨询意愿呈正相关。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硬件严重不足,师资匮乏,财力支持严重不足等情况。本研究分析了山东省中职学校在顶层设计方面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在师资培养方面教师专业培训不足;在教学管理方面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不能满足需求;学生自身方面,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不平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有偏差;家校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原因。研究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科学规划;重视师资培养;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对症下药,精准辅导;搭建平台,建立家校协调机制,动员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张琼[4](2020)在《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总体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纵观以往研究,多针对普通中小学生,对中职生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表明,共情是影响欺凌角色行为的重要因素,且已有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参与者多为学生在校的同伴,因此,本研究采用测量法,考察了共情、同伴关系和欺凌角色行为的基本现状,研究了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同伴关系在共情与欺凌角色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并提出教育建议。具体结论如下:(1)针对青少年修订包含46个题项、5个维度组成的《青少年欺凌角色行为量表》结构稳定、信效度等指标均达到心理学测量要求,可以作为青少年欺凌角色行为的测量工具。(2)中职生校园欺凌角色行为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保护者行为、被欺凌行为、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促进欺凌行为且两两存在显着差异。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共情、同伴关系、欺凌角色行为存在性别、年级、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差异。(3)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欺凌角色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共情及各维度与同伴关系中同伴接受维度显着正相关,共情及各维度、同伴接受与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被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显着负相关,与保护者行为显着正相关,同伴关系中同伴恐惧自卑维度与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被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显着正相关,与保护者行为显着负相关。(4)中职生认知共情对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被欺凌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保护者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置身事外者行为无预测作用;情感共情对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保护者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被欺凌行为无预测作用。中职生同伴接受对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被欺凌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保护者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中职生同伴恐惧自卑对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被欺凌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保护者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置身事外者行为不具有预测作用。(5)共情对欺凌角色行为具有预测作用,同伴接受与同伴恐惧自卑在它们之间分别起中介作用。在共情对欺凌行为、促进欺凌行为、保护者行为与置身事外者行为的影响中,同伴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共情对被欺凌行为的影响中,同伴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
李笑晨[5](2020)在《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中职生的生存状态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探讨中职生的生涯适应力影响因素,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压力,提高生涯适应力,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生涯适应力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有必要探究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特点,以及这些变量对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内在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江苏省中职学校中职生512人使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生涯适应力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了测量,考察了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和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中职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因素下差异显着;中职生的生涯适应力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生涯控制维度不高,在年级、生源地因素下差异显着;中职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不高。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下差异显着。(2)父母的情感温暖和中职生的生涯适应力总分显着正相关,父母的拒绝、父亲的过度保护和中职生的生涯适应力总分显着负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和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显着正相关;中职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自信显着正相关。(3)中职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情感温暖维度可以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4)中职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拒绝和父亲的过度保护对中职生的生涯适应力有负向预测作用。(5)中职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其生涯适应力。(6)中职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教养方式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有中介作用。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既可以直接影响中职生的生涯适应力,也可以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其生涯适应力。
张嘉媚[6](2020)在《中职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展鹏[7](2020)在《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X农校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同时他们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正确引导,他们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校园暴力,很可能导致他们畸形发展,小则会给校园带来危害,大则会严重影响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和谐。因此针对中职生校园暴力问题进行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五个部分对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通过对国内外中职校园暴力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国内文献的研究方向侧重于校园暴力的成因、防范对策、防范机制;国外文献则是侧重于校园暴力的对策研究。国内外对于中职校园暴力的现状涉及较少,故笔者以此作为研究方向。第二部分是分析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类型、特点及危害。根据不同的界定标准,校园暴力有不同的分类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按照暴力行为侵害对象进行划分,分为财物暴力和人身暴力;第二种方式是按照暴力行为实施方式进行划分,分为工具暴力和非工具暴力;第三种方式是按照暴力行为后果进行划分,分为严重恶性暴力和一般暴力;第四种方式是按照暴力主体的行为方式划分,分为语言暴力、身体暴力、性暴力。本文采用第四种划分方式,即按照暴力主体行为方式的划分方法,因为这种分类方式与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形式最为接近。通过对校园暴力统计数据进行对比,进而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入学前的生活背景进行分析,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特点具有低龄性、突发性、反复性和严重性。根据这些特征,结合中职生的自身素质、社会舆论、家庭观念来探索校园暴力对受害者、校园风气以及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第三部分是以石家庄X农校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详细了解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现状,并对暴力发生时间、地点、频率、发生形式、成因等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的结果来了解暴力事件的规律,为找到校园暴力解决对策指明了方向。第四部分是结合班主任访谈内容分析导致中职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从而找到防治校园暴力的对策。经分析校园暴力有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中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没有精神追求,爱结交各类社会朋友,语言冲动,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做事不计后果;再者是学生的家庭因素,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疏于管教,家庭结构失衡或者受经济条件的影响,任由学生发展,对其行为不加以约束,长此以往,待发现问题时再进行约束,为时已晚;还有学校的因素,学校管理制度有漏洞,对外使得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对内没有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有社会的因素,社会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欠缺,网吧等场所中不良信息充斥着社会青年的头脑,使中职生与其接触时盲目跟风,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五部分是通过对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现状及成因进行梳理,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根据学生因素的分析,加强对其人格的培养,不仅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要教会其防止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袭。其次是家庭环境的改变,通过增强父母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给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再者学校应加强学生管理力度,形成校园暴力防治机制,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和法律教育。最后结合社会力量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对娱乐场所、网吧等灰色地带进行严管甚至取缔,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社会习气对中职生的影响。多方齐抓共管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的发生,还学生一个健康的校园。
卢翰琳[8](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感研究 ——以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的情绪问题层出不穷,自卑感便是突出表现之一。中职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认知水平更低,自我评价更为消极。自卑感导致他们怯于大胆肯定自己的价值,错失自我发展的良机,也阻碍了中职学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达成立德树人,尤其是“树人”根本任务的脚步。因此,有必要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卑感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选取大连市四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卑感状况进行调查,进而剖析中职学生自卑感的具体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利用教育学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感的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男生自卑感比女生更强;不同年级学生自卑感的表现不同;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自卑感严重。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入手分析,分别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不到位;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恶劣;中职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薄弱。最后,针对中职学生自卑感的具体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消解中职学生自卑感的教育对策:学校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社会要摒弃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家庭要为子女营造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中职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林伯胜[9](2020)在《社会支持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基于陕西省L县职教中心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学习投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专注和努力。学习投入好的学生往往在学业表现上更好。而社会支持对学生的学习投入的影响不可忽视。但是,在社会支持与学习投入的研究中,对于中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试图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社会支持与中职学生学习投入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研究采用自编的《中职学生社会支持量问卷》和《学习投入教师评价问卷》,对陕西省L县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展开调研,对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家庭人口结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居住地、班级类型等因素对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具有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对学生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对学生学习投入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学校和老师支持、父母和家人支持、其他人支持对学生学习投入影响较大。为明确社会支持对学生学习投入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对学习投入不同、社会支持不同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根据研究发现,论文提出如下建议:父母和家人应多加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并正确引导各类学生群体;学校需要合理地分配学习资源并与实训企业应更好的对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时必须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政府及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外部舆论环境。
胡国桢[10](2020)在《中职生家庭结构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鉴于国家政策大力倾斜中职教育,社会经济也更加需要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已形成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人从事中职教育,发现中职生家庭结构存在单亲、重组、留守的特殊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整个中职生群体也存在大量的行为问题如懒散、打架、抽烟、无上进心等现象,所以我们推测家庭结构可能影响学生的应对方式。那么,这种影响的内在机理可能是什么?本研究共分两个阶段进行探索:第一阶段探索中职生家庭结构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并考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第二阶段则进一步探索中职生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一采用自编《中职学生家庭结构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调查重庆工商学校10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901份,得到以下结果:家庭结构和自我效能感,家庭结构和应对方式都显着相关,比较而言,一般家庭结构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更高,应对方式上也更积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简易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总应对倾向有显着正相关,即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积极应对得分也越高,总的应对倾向也更加积极。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在家庭结构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研究二采用自编《中职学生家庭结构调查表》,《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SS-A)》《简式父母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重庆工商学校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46份,结果显示:家庭结构对中职生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没有显着影响;家庭结构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不存在显着相关,与母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方面有存在显着负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会在家庭结构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由研究一可和研究二的中介效应结果,可构建链式中介效应,即家庭结构会影响父母给予学生的情感温暖,进而影响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再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应对方式。家庭结构→父母情感温暖→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应对方式。具体的影响效应因研究二无应对方式的数据,所以需要进一步证实。教育建议:注重家庭教育,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家庭环境,从家庭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安全感;父母应具备良好的处事风格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做好榜样,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促使学生积极应对社会事件。特殊家庭结构的家长应尽可能做到对学生成长的陪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情感温暖,以提高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能够展现自我的机会,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有更多途径获取自信。重视学生客观合理的自我认知,避免盲目自我评价。
二、关心单亲中职生心理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心单亲中职生心理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
二、国内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
三、相关成果评述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校园欺凌的基本内涵 |
二、中等职业学校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研究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过程 |
一、确定调查目的和访谈目的 |
二、选择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三、选择调查对象与访谈对象 |
四、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 |
五、分析和统计调查问卷 |
六、访谈实施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结果 |
一、欺凌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 |
二、欺凌行为现状的频数分析 |
三、欺凌行为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现象的调查与访谈小结 |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二、欺凌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因素解读 |
一、家庭因素 |
二、学校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四、个人因素 |
第四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防治建议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预防建议 |
一、做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
二、提高中职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 |
三、优化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
四、建设中职学校内外的安全防范制度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治理建议 |
一、采取有效的惩罚制度 |
二、做好欺凌者跟踪调查工作 |
三、加强被欺凌者心理辅导与干预 |
四、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机制 |
第五章 结语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理论基础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四、研究有效性检验 |
第二节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调查 |
一、学校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
二、学校适应的差异性调查 |
第三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调查结果讨论 |
第一节 调查结果讨论 |
一、学校适应总体水平不良的原因分析 |
二、学校适应的差异性调查结果讨论 |
第二节 小结 |
第四章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建议 |
第一节 学生自身方面的建议 |
一、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
二、合理调节情绪,营造健康氛围 |
三、关注专业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
第二节 学校方面的建议 |
一、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三观” |
二、构建多元文化,促进各族学生和谐发展 |
三、完善学生档案,构建长效适应教育 |
四、健全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 |
五、优化校园环境 |
第三节 教师方面的建议 |
一、走近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二、关爱弱势群体,助其健康成长 |
三、营造特色班级氛围,增强集体凝聚力 |
第四节 家庭方面的建议 |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
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
第五节 社会方面的建议 |
一、家校企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
二、政府和社会提供多面支持,提高学生适应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山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
1.1.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 |
1.1.3 个人经历及研究兴趣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等职业学校的概念 |
2.1.2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
2.2.2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
2.2.3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
2.2.4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第3章 山东省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现状 |
3.1 研究思路 |
3.2 调查对象 |
3.3 数据统计 |
3.4 调查工具 |
3.4.1 问卷调查法 |
3.4.2 访谈法 |
3.5 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意愿分析 |
3.6 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调查分析 |
3.7 学生心理辅导需求分析 |
3.8 心理咨询室具备情况分析 |
3.9 经费投入状况分析 |
3.10 心理健康培训和教材分析 |
3.11 师资情况分析 |
第4章 山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分析 |
4.1 顶层设计方面: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
4.2 师资培养方面:教师专业培训不足 |
4.3 教学管理方面:教学安排不合理 |
4.4 学生自身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
4.5 家庭方面:家校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
第5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5.1 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
5.2 重视师资培养:打造优良师资队伍 |
5.3 规范教学管理:建立起科学的考核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 |
5.4 对症下药: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
5.5 搭建平台:建立家校协调机制 |
第6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校园欺凌 |
1.2 欺凌角色行为 |
1.2.1 欺凌角色行为的概念 |
1.2.2 欺凌角色行为的影响因素 |
1.3 共情 |
1.3.1 共情的概念 |
1.3.2 共情的影响因素 |
1.4 同伴关系 |
1.4.1 同伴关系的概念 |
1.4.2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
1.5 共情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 |
1.5.1 共情与欺凌行为 |
1.5.2 共情与旁观者行为 |
1.6 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 |
1.6.1 同伴关系与欺凌行为 |
1.6.2 同伴关系与被欺凌行为 |
1.6.3 同伴关系与旁观者行为 |
1.7 共情与同伴关系的关系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方法 |
2.5 研究创新 |
2.6 研究意义 |
第3章 青少年欺凌角色行为量表修订 |
3.1 欺凌角色行为量表(BPBQ)的简介 |
3.2 .量表翻译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结果 |
3.4.1 项目分析 |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3.4.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3.4.4 信度分析 |
3.5 结论 |
第4章 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共情、同伴关系的现状调查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共情 |
4.3.2 同伴关系 |
4.3.3 欺凌角色行为量表 |
4.4 研究结果 |
4.4.1 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现状 |
4.4.2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情况 |
4.5 讨论 |
4.5.1 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的总体情况分析 |
4.5.2 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
4.5.3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
4.6 结论 |
第5章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工具 |
5.3.1 共情 |
5.3.2 同伴关系 |
5.3.3 欺凌角色行为量表 |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4.1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对欺凌角色行为的相关分析 |
5.4.2 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对欺凌角色行为的回归分析 |
5.4.3 同伴关系在共情与中职生欺凌角色行为的中介作用 |
5.5 讨论 |
5.5.1 中职生共情对欺凌角色行为的影响成因分析 |
5.5.2 中职生同伴关系对欺凌角色行为的影响成因分析 |
5.5.3 中职生同伴关系中介作用分析 |
5.6 结论 |
第6章 总结论与建议 |
6.1 总结论 |
6.2 教育建议 |
6.2.1 内外联动,强化意识,减少校园欺凌 |
6.2.2 家校结合,多元活动,提高共情能力 |
6.2.3 知行统一,自主建构,改善同伴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5)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综述 |
2.1.1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 |
2.1.2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
2.1.3 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 |
2.1.4 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2.2 生涯适应力的研究综述 |
2.2.1 生涯适应力的概念 |
2.2.2 生涯适应力的理论模型 |
2.2.3 生涯适应力的测量 |
2.2.4 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研究 |
2.3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
2.3.1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2.3.2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2.3.3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2.4 家庭教养方式、生涯适应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
2.4.1 生涯适应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2.4.2 家庭教养方式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 |
2.4.3 家庭教养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2.4.4 现有研究的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5 研究程序 |
3.6 数据处理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研究 |
4.1.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不同性别差异检验 |
4.1.2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年级差异检验 |
4.1.3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生源地差异检验 |
4.1.4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
4.1.5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单亲差异检验 |
4.2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研究 |
4.2.1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不同性别差异检验 |
4.2.2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不同年级差异检验 |
4.2.3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生源地差异检验 |
4.2.4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
4.2.5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是否单亲差异检验 |
4.3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 |
4.3.1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同性别差异检验 |
4.3.2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同年级差异检验 |
4.3.3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生源地差异检验 |
4.3.4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
4.3.5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否单亲差异检验 |
4.4 家庭教养方式、生涯适应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
4.4.1 家庭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
4.4.2 生涯适应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
4.4.3 家庭教养方式和生涯适应力的相关性研究 |
4.4.4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生涯适应力总分的相关性研究 |
4.4.5 家庭教养方式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
4.4.6 家庭教养方式对生涯适应力总分的回归分析 |
4.4.7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生涯适应力总分的回归分析 |
4.4.8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家庭教养方式、生涯适应力中介效应检验 |
第5章 讨论 |
5.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 |
5.1.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
5.1.2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
5.1.3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 |
5.1.4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
5.1.5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
5.1.6 关于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是否单亲家庭差异分析 |
5.2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特点 |
5.2.1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总体状况 |
5.2.2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
5.2.3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
5.2.4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
5.2.5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
5.2.6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是否单亲家庭差异分析 |
5.3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5.3.1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
5.3.2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
5.3.3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
5.3.4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
5.3.5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
5.3.6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是否单亲家庭差异分析 |
5.4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生涯适应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 |
5.4.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讨论 |
5.4.2 中职生生涯适应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讨论 |
5.4.3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和生涯适应力的关系讨论 |
5.4.4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家庭教养方式和生涯适应力的中介作用 |
第6章 结果与结论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结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7)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X农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中职校园暴力的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中职学校校园暴力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五、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思路 |
第一章 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类型、特点及危害 |
一、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类型 |
(一)身体暴力 |
(二)语言暴力 |
(三)性暴力 |
二、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特点 |
(一)施暴主体低龄化 |
(二)暴力事件突发性 |
(三)暴力纠纷反复性 |
(四)暴力后果严重性 |
三、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危害 |
(一)对中职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
(二)对校园风气形成不良的影响 |
(三)容易引发家庭及社会矛盾 |
第二章 石家庄X农校校园暴力现状调查 |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二、调查数据分析 |
三、调查结论 |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暴力成因分析 |
一、自身因素 |
(一)交友不慎 |
(二)不良心理因素 |
(三)法律意识淡薄 |
二、家庭因素 |
(一)父母管教方式不当 |
(二)家庭结构失衡 |
(三)家庭经济状况影响 |
三、学校因素 |
(一)学校管理不善 |
(二)德育教育缺失 |
四、社会因素 |
(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
(二)新媒体的不良宣传导向 |
(三)对校园暴力的惩治力度不够 |
第四章 有效抑制和防范校园暴力的对策 |
一、培养健全的人格 |
(一)明确学习目的,多途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二)拓展兴趣爱好,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
二、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一)家长增强法律意识 |
(二)改变家长观念,增强家长教育意识 |
三、营造良好职教环境 |
(一)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力度 |
(二)学校多渠道提升管理水平 |
四、社会校园齐抓共管 |
(一)净化中职院校周边环境 |
(二)教育学生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
(三)公安机关与中职院校联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感研究 ——以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感状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中职学生基本信息调查结果 |
(二)中职学生自卑感差异分析 |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感的问题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感原因分析 |
四、消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感的教育对策 |
(一)学校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 |
(二)社会要摒弃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 |
(三)家庭要为子女营造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
(四)中职学生要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社会支持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基于陕西省L县职教中心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2.2 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
2.3 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实施 |
3.3 参照组的选取及测量 |
3.4 统计分析工具 |
第4章 中职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投入的调查分析 |
4.1 中职学生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 中职学生学习投入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5章 社会支持与中职校学生学习投入相关性分析 |
5.1 社会支持与中职学生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
5.2 社会支持与中职学生学习投入的回归性分析 |
5.3 社会支持和中职学生学习投入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6章 社会支持与中职学生学习投入的访谈调查 |
6.1 访谈的目的 |
6.2 访谈对象的分类 |
6.3 访谈内容 |
6.4 访谈案例分析 |
6.5 访谈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班级学生学习投入评分表 |
附录B 中职学生社会支持情况问卷(初测问卷) |
附录C 中职学生社会支持情况问卷(正式问卷) |
附录D 普通高中学生社会支持情况问卷 |
附录E 学生访谈 |
附录F 教师访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中职生家庭结构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文献综述 |
2.1 应对方式 |
2.2 家庭结构 |
2.2.1 家庭结构分类 |
2.2.2 家庭结构的变化 |
2.2.3 家庭结构的相关研究 |
2.3 家庭结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2.4 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2.5 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3.研究框架和意义 |
3.1 研究框架 |
3.2 研究意义 |
研究一:中职生家庭结构、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
4.研究方案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2.1 家庭结构调查问卷 |
4.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 |
4.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
4.3 研究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中职生家庭结构、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
5.1.1 中职生家庭结构的总体情况 |
5.1.2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 |
5.1.3 中职生简易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
5.2 家庭结构、一般自我效能感、简易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
5.3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结构和简易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分析 |
5.3.1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结构和积极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 |
5.3.2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结构和消极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 |
5.3.3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结构和总体应对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 |
6.分析与讨论 |
6.1 中职学生家庭结构、应对倾向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 |
6.2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结构、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 |
研究二:父母教养方式、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家庭结构和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作用 |
1.问题提出 |
2.研究方案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2.1 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
2.2.2 简式父母教育方式量表 |
2.3 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
3.2 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矩阵 |
3.3 父母教养方式、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家庭结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3.3.1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家庭结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分析 |
3.3.2 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分析 |
4.分析与讨论 |
4.1 中职生家庭结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状态 |
4.2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间的作用讨论 |
5.总讨论 |
6.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关心单亲中职生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D]. 纪若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D]. 赵红丽.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山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 许芝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职生共情、同伴关系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研究[D]. 张琼.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李笑晨. 扬州大学, 2020(05)
- [6]中职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D]. 张嘉媚.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7]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X农校为例[D]. 展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卑感研究 ——以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卢翰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社会支持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基于陕西省L县职教中心的调查[D]. 林伯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职生家庭结构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胡国桢.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