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用英语100句(二)(论文文献综述)
耿芳[1](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刘利[2](2020)在《新形势下英语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是新形势下高校商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近年来,随着中国深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技术竞争进程,劳动力市场对财务管理岗位中英双语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日渐增长。然而新形势下英语在实际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缺位、课程定位不合理、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系统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新形势下英语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发掘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将微课程引入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英语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着力培养复合型教学师资队伍;推进职业化体验教学改革;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育资源建设,培养符合新形势下人才市场需求的既有财务管理专业背景知识又能将英语应用于实际工作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
霍杨[3](2020)在《基于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的《天声人语》的日译中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日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上展开的合作和交流日益紧密,国人对于日本的兴趣也日渐高涨。在此背景下,想要了解日本社会,阅读新闻和社论,尤其是《天声人语》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天声人语》是日本权威报纸《朝日新闻》编辑部集体撰写的时事类短文,其内容涉及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在中国国内包括《人民网》等官方网站和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非官方的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天声人语》为代表的日本报刊专栏文章的中文译文。笔者发现这些译文的质量参差不齐,且目前对于报刊专栏文章的日中翻译方法策略所做的先行研究也比较少。本报告基于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中的七个技法和其他两个翻译技巧,来对《天声人语》日中翻译策略进行考察。《天声人语》是《朝日新闻》上长期进行连载的专栏,也是报刊专栏文章的代表。笔者对于从2019年1月11日到2019年8月26日期间的76篇《天声人语》做了日中翻译实践,本报告即基于此翻译实践写成的。第一章序论介绍本报告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中,因为《天声人语》属于报刊专栏文章,所以笔者先分析了报刊专栏文章及其翻译的特点。其中专栏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角色性”,即每个专栏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文风。因此第三章分析了《天声人语》的“角色性”,即从标题、正文的内容与表达两个层面来分析《天声人语》的特点。第四章中,引入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的翻译的七个“流程”以及其他翻译技巧,并将原本探讨英法翻译的该模式结合F日中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五章中,结合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分析的报刊专栏文章的特点和《天声人语》的特点,通过《天声人语》的具体实例,运用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来探讨《天声人语》的日中翻译技巧,并思考该模式在提高以《天声人语》为代表的日语文章方面发挥的作用。第六章中,总结了前五章得出的结论,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本报告的结论,最后阐述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郑航[4](2020)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编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存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广义来说,所有表示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的句子,都可称为存在句。存在句是汉语中经常使用的句子,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句式。表示存在的句式多种多样,每种句式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以“在”字句、“有”字句、“是”字句和“V着”句这四类为主。本文从教材入手,研究四种教材中存在句的编写情况,并通过研究分析,针对存在句在教材中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存在句的本体研究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情况,并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第二部分是存在句的偏误分析和难易程度分析,通过收集到的语料对存在句的难易程度和容易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确定存在句的学习顺序;第三部分是存在句的四种类型在语法大纲和教学大纲中的分级情况以及初级教材存在句的编写情况分析,主要从存在句在初级教材中的呈现顺序、语法界定和练习设置入手对存在句在初级教材中的编写进行分析,并说明这几种教材存在句编写的优缺点;第四部分是在前文结论的基础上尝试对存在句教材编写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李娜[5](2020)在《《纽约时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新闻报道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不但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加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体验,还能创造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及工作岗位。这些与国家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本次翻译实践选取了美国报刊《纽约时报》中的12篇关于5G的相关科技新闻。希冀此次汉译实践能够帮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社会对5G的看法,普及关于5G的知识。科技新闻类文本为体现其专业性和简明性的特点,专业名词较多,句子逻辑缜密,句式丰富,这些特点给翻译实践带来了挑战。针对词汇层次上的英语多义词词义选择问题和英汉词性偏好造成的语内连贯问题,笔者提出合理引申词义和依语境转换词性的解决办法;针对复合句逻辑转换和语态转换导致的语内连贯问题,笔者提出复合句综合译法和被动句结构转换的翻译方法。希望此次翻译实践,能为其他译者翻译类似科技新闻文献提供一定的借鉴。
湛谌[6](2020)在《英语母语者“是……的”句式习得偏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是……的”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习者极易造成偏误的句式。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问卷测试、日常教学中的语料,运用对比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以及偏误分析理论对英语母语者习得“是……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是……的”分为强调过去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事实的“是……的”句(一)和表示肯定的语气的“是……的”句(二),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并结合英语母语者的习得情况及偏误语料的收集情况,将其分为“主语+是+状语+动词/动词性词组+的”、“主语+是+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动词/动词短语+的”、“主语+是+(能愿动词)+动词+的”、“主语+是+动词+可能补语+的”、“主语+是+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的”六类下位句式。其次,通过中介语语料及调查测试考察英语母语者的偏误类型及不同下位句式的偏误情况,发现遗漏偏误出现的频率最高,下位句式中“主语+是+(能愿动词)+动词+的”出现偏误的频率最高。将英语母语者出现的偏误与日本、印尼、泰国和越南国籍的学习者进行对比,发现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学习者习得“是……的”句式虽有一定差异,但却很多一致的地方。接着,对英语母语者出现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中英结构差异、目的语知识泛化、学习者交际策、教材都会对学习者习得该句式产生影响。最后,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者偏误,从教学方法和教材两方面提出建议。教学方法上,应重视语言对比,对学习者进行对比教学,培养学习者“框式结构”的意识,同时还需加强语感训练;教材上,应对“是……的”下位句式进行分层编排,同时加强课后练习的针对性及合理性。
薛鋆阳[7](2020)在《语言学着作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Chapter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第二语言的学习也变得越来越流行。在当今时代,在语言学背景下研究二语教学是一个热点的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语言学研究也需不断吸取并学习国外的优秀成果。因此,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美国着名二语习得教授迈克·朗(Mike Long)在2015年出版的应用语言学学术着作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二语习得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第5章作为翻译文本。这部着作的内容与课堂语言教学有关,在本文本中,作者所提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与传统的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内容观点比较新颖,可以为从事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借鉴方案;除此之外,该语言学类着作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中频繁出现类型丰富的抽象名词以及比较结构。针对上述情况,译者分析不同的抽象名词和比较结构,并从语篇角度上进行了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总结归纳了不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希望此次翻译实践活动能为今后该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冯剑鹏[8](2020)在《《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加工食物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非文学翻译占据中国翻译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且大部分译者也主要从事非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涉及经济、政治、科技等等领域。本篇实践报告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以《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加工食物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为源文本进行翻译实践研究。这篇文章被归为非文学文本,之所以选择医学类的文献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健康越来越重视。从西方国家直接引入相关的医学理论以及前沿的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显然,医学翻译十分重要。笔者首先对医学英语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源文本语言正式严谨、专业性较强,因此笔者将其归纳为信息型文本。在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的指导下,笔者对医学英语翻译技巧做出总结:词汇层面,医学英语术语的翻译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句法层面,要对医学英语中出现的定语从句、长难句的句子结构进行调整;篇章层面,要对医学英语的篇章结构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本篇实践报告旨在提升笔者在翻译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由于医学英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也提升了笔者对非文学文本翻译的认识。最后,笔者希望所总结的医学英语翻译策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帮助,同时提升医学英语的语言服务质量。
黄金龙[9](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逄金雪[10](2020)在《菲律宾学生四个汉语常用关联词偏误分析 ——以菲律宾光启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词的教学始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关联词的教学更是难点中的难点。“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是汉语学习者最常用的关联词,这四个关联词在书面语出现频率较高,学生也会出现不少偏误。为了减少学生使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出现的偏误,也为了更好地开展汉语关联词的教学,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菲律宾光启学校十年级学生的两次作文语料,主要运用偏误分析法,对菲律宾学生习得四个汉语常用关联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的语料进行了搜集,对偏误类型进行了分类,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菲律宾学生学习“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的教学建议。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关联词“虽然”“但是”的偏误分为误加和误用偏误。“虽然……,但是……”关联格式的偏误分为误加、误用、缺失和语序偏误。关联词“因为”的偏误分为无因果关系、因果颠倒、“因为”后语义残缺、关联词误用。“所以”的偏误可以分为无因果关系、一因两果、语意重复、其他偏误。“因为……,所以……”搭配使用的偏误分为误用、缺失、因果关系、语序偏误2.菲律宾汉语学习者在使用四个关联词出现偏误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学生、教师、教材、学校。3.本文最后从教师、教材、学习者三方面出发,提出了减少菲律宾学生“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偏误的建议,并进行了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为四个常用关联词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通用英语100句(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英语100句(二)(论文提纲范文)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视角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意义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汉语语气研究 |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
2.3 日语语气研究 |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
2.5.1 人际功能研究 |
2.5.2 人际隐喻研究 |
2.5.3 汉语语气研究 |
2.5.4 日语语气研究 |
2.5.5 语气对比研究 |
2.6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
3.2.1 系统 |
3.2.2 功能 |
3.2.3 精密度 |
3.2.4 盖然率 |
3.2.5 体现 |
3.2.6 例示 |
3.2.7 语境 |
3.3 语气系统 |
3.3.1 语气类别系统 |
3.3.2 语气语势系统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1 引言 |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2.1 精密度对比 |
4.2.2 句法手段对比 |
4.2.3 词汇手段对比 |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3.1 精密度对比 |
4.3.2 句法手段对比 |
4.3.3 词汇手段对比 |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4.1 精密度对比 |
4.4.2 句法手段对比 |
4.4.3 词汇手段对比 |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5.1 精密度对比 |
4.5.2 句法手段对比 |
4.5.3 词汇手段对比 |
4.6 小结 |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1 引言 |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2.1 精密度对比 |
5.2.2 句法手段对比 |
5.2.3 词汇手段对比 |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
5.2.5 语场特点对比 |
5.2.6 语旨特点对比 |
5.2.7 语式特点对比 |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3.1 精密度对比 |
5.3.2 句法手段对比 |
5.3.3 词汇手段对比 |
5.3.4 语场特点对比 |
5.3.5 语旨特点对比 |
5.3.6 语式特点对比 |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4.1 精密度对比 |
5.4.2 句法手段对比 |
5.4.3 词汇手段对比 |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
5.4.5 语场特点对比 |
5.4.6 语旨特点对比 |
5.4.7 语式特点对比 |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5 小结 |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
6.1 引言 |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
6.2.1 精密度对比 |
6.2.2 句法手段对比 |
6.2.3 词汇手段对比 |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
6.3.1 精密度对比 |
6.3.2 句法手段对比 |
6.3.3 词汇手段对比 |
6.3.4 语音手段对比 |
6.4 结语 |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
7.1 引言 |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
7.6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
附录3 文中语料 |
(2)新形势下英语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形势下的应用现状 |
(一)教材 |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
(三)教学师资和成绩考核 |
三、存在的问题 |
(一)人才培养目标缺位 |
(二)课程定位不合理 |
(三)缺乏适合中国国情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材 |
(四)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系统化 |
(五)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 |
(六)专业英语教学效率较低 |
四、产生的原因 |
(一)很多高校不重视专业英语教学 |
(二)教学任务重,教师缺乏激励 |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
(四)高素质的双语师资力量不足 |
五、新形势下提升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
(一)明确教学目标 |
(二)遴选和改编符合学生语言特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英语教材 |
(三)加强基础知识考核 |
(四)强化锻炼本科生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
(五)不断学习积极创新,发掘新的教学模式 |
(六)大力将微课程引入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中 |
(七)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法,丰富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式 |
(八)大力培养复合型教学师资队伍 |
(九)推进职业化体验教学改革 |
(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育资源建设 |
六、结语 |
(3)基于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的《天声人语》的日译中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要旨 |
1. 序论 |
1.1. 研究背景と问题提起 |
1.2. 先行研究 |
1.3. 研究方法と研究目标 |
2. 新闻コラムの特徴と翻訳について |
2.1. 新闻コラムの概説 |
2.2. 新闻コラムの特徴 |
2.3. 新闻コラムの翻訳 |
3. 「天声人语」とその特徴について |
3.1 「天声人语」について |
3.2 「天声人语」の特徴 |
4. ヴイネイとダルべルネのモデル论 |
4.1 ヴィネイとダルべルネのモデル论の概説 |
4.2 七つの「手顺」とその他の翻訳方法 |
4.3 ヴィネイとダルべルネのモデルと「天声人语」の日中翻訳 |
5. ケーススタデイ |
5.1. 「 借用(borrowing)」 |
5.2. 「语义借用(なぞりcaique)」 |
5.3. 「直訳(literal translation)」 |
5.4. 「転位(Transposition)」 |
5.5. 「调整(Modulation)」 |
5.6. 「等価(Equivalence)」 |
5.7. 「翻案(Adaptation)」 |
5.8. 「言叶を増やす?减らす」 |
5.9. 「损失、添加と补偿」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付录 翻訳实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编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成果回顾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存在句易出现的偏误及难度分析 |
第一节 存在句易出现的偏误 |
第二节 存在句的难度分析 |
第三章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编写分析 |
第一节 语法大纲与教学大纲中的存在句 |
第二节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呈现顺序 |
第三节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界定 |
第四节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练习设置 |
第四章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编写建议 |
第一节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呈现顺序建议 |
第二节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界定与讲解建议 |
第三节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练习设置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纽约时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新闻报道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翻译任务描述 |
2.1 任务来源 |
2.2 任务背景 |
三、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1.1 原语文本分析 |
3.1.1.1 词汇特点 |
3.1.1.2 句法特点 |
3.1.1.3 语篇特点 |
3.1.2 翻译工具 |
3.1.3 制定术语表 |
3.2 翻译过程 |
3.2.1 初译阶段 |
3.2.2 改译阶段 |
3.2.3 审校阶段 |
四、实践报告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
4.1 翻译问题 |
4.1.1 .词汇层次的语内连贯问题 |
4.1.1.1 多义词的词义选择问题 |
4.1.1.2 英汉词性偏好差异问题 |
4.1.2 句子层次的语内连贯问题 |
4.1.2.1 复合句的逻辑转换问题 |
4.1.2.2 语态转换问题 |
4.2 解决方案 |
4.2.1 词汇层次的语内连贯问题的解决方案 |
4.2.1.1 合理引申词义 |
4.2.1.2 依语境转换词性 |
4.2.2 句子层次的语内连贯问题的解决方案 |
4.2.2.1 复合句综合译法 |
4.2.2.2 被动句结构转换 |
五、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总结与收获 |
5.2 翻译实践的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原文 |
附录2:译文 |
附录3:术语表 |
致谢 |
(6)英语母语者“是……的”句式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语母语者“是……的”偏误情况考察 |
第一节 “是……的”句式分类 |
一、本体研究中的下位句式划分 |
二、英语母语者习得的下位句式选取 |
第二节 基于语料库和调查问卷的“是……的”偏误情况 |
一、“是……的”在语料库中的偏误情况 |
二、“是……的”下位句式在测试中的偏误情况 |
三、与其他语言背景学习者的偏误情况对比 |
第二章 英语母语者“是……的”偏误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中英强调语义及判断语义的表达差异 |
一、“是……的”与“It be……that/who |
二、“是……的”与“do/does或did+v |
三、“是……的”与“be”动词 |
第二节 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 |
一、“了”的混用 |
二、“是”字句的混用 |
三、“是……的”的省略 |
第三节 学习者交际策略的过度使用 |
一、回避 |
二、简化 |
第四节 教材编排的不当 |
一、“是……的”在教材中的编排情况 |
二、“是……的”在教材编排中的问题 |
第三章 有关英语母语者“是……的”习得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
一、重视语言对比 |
二、培养学习者“框式结构”的意识 |
三、强化语感训练 |
第二节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分层编排“是……的”下位句式 |
二、加强课后练习的针对性及合理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语言学着作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Chapter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题材分析 |
二、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
一、翻译目的 |
二、翻译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同类翻译理论成果 |
(二)国外同类翻译理论成果 |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一)国内同类翻译实践研究成果 |
(二)国外同类翻译实践成果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一)翻译工具准备 |
(二)参考文献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三、翻译策略选择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三、应急预案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一)自我校对 |
(二)他人校对 |
二、译文评价 |
(一)自我评价 |
(二)同学互评 |
(三)导师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抽象名词的翻译 |
一、词性转译 |
(一)转译为动词 |
(二)转译为形容词 |
二、增译范畴词 |
第二节 比较结构的翻译 |
一、同等比较结构的翻译 |
(一)语义增译法 |
(二)顺译法 |
二、差等比较结构的翻译 |
(一)调整语序法 |
(二)反说正译法 |
三、选择比较结构的翻译 |
(一)分译法 |
(二)正说反译法 |
第三节 主位推进模式的翻译 |
一、保留原文主位推进模式 |
二、调整原文主位推进模式 |
(一)调整语序 |
(二)转换隐性主语为显性主语 |
(三)被动变主动 |
(四)拆分重组 |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
第一节 翻译经验 |
第二节 翻译体会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原文、译文 |
附录2 :平行文本 |
附录3 :术语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
(8)《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加工食物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背景 |
1.2 翻译实践意义 |
第二章 项目介绍 |
2.1 医学英语特征 |
2.2 任务文本介绍 |
第三章 翻译指导理论 |
3.1 翻译理论的必要性 |
3.2 翻译目的论介绍 |
3.3 翻译目的论与医学英语翻译 |
第四章 翻译过程介绍 |
4.1 译前 |
4.1.1 查找专业术语 |
4.1.2 目标读者分析与阅读平行文本 |
4.2 译中 |
4.2.1 源文本分析 |
4.2.2 译文表达 |
4.3 译后 |
4.3.1 自我校审 |
4.3.2 同行校审 |
4.3.3 专业人士校审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词汇层面 |
5.1.1 医学英语术语 |
5.1.2 交叉学科词汇 |
5.1.3 一词多义词汇 |
5.1.4 长难副词 |
5.2 句法层面 |
5.2.1 被动句 |
5.2.2 定语从句 |
5.2.3 长难句 |
5.3 篇章层面 |
5.3.1 语篇中的衔接 |
5.3.2 语篇中的连贯 |
第六章 结语 |
6.1 翻译实践总结 |
6.2 翻译实践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文 |
附录二 译文 |
附录三 术语表 |
致谢 |
(9)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标号说明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
四、研究史回顾 |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
三、南、北曲牌界说 |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
余论:曲牌论 |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
参考文献 |
附录编制说明 |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後记 |
(10)菲律宾学生四个汉语常用关联词偏误分析 ——以菲律宾光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虽然”的本体研究 |
1.2.2 “但是”的本体研究 |
1.2.3 “因为”“所以”的本体研究 |
1.2.4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中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光启学校概况 |
2.1 光启学校师资情况 |
2.2 光启学校的学生情况 |
2.3 光启学校的教材 |
2.4 光启学校十年级汉语教学概况 |
第三章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的偏误 |
3.1 “虽然”的偏误 |
3.1.1 误加 |
3.1.2 误用 |
3.1.3 “虽然”偏误小结 |
3.2 “但是”的偏误 |
3.2.1 误加 |
3.2.2 误用 |
3.2.3 “但是”偏误小结 |
3.3 “虽然……,但是……”固定关联格式的偏误 |
3.3.1 误加 |
3.3.2 缺失 |
3.3.3 误用 |
3.3.4 语序偏误 |
3.3.5 “虽然……,但是……”固定格式偏误小结 |
3.4 “因为”的偏误 |
3.4.1 无因果关系 |
3.4.2 因果颠倒 |
3.4.3 “因为”后语义残缺 |
3.4.4 关联词误用 |
3.4.5 “因为”偏误小结 |
3.5 “所以”的偏误 |
3.5.1 无因果关系 |
3.5.2 一因两果 |
3.5.3 语义重复 |
3.5.4 其它偏误 |
3.5.5 “所以”偏误小结 |
3.6 “因为……,所以……”连用时的偏误 |
3.6.1 误用 |
3.6.2 缺失 |
3.6.3 因果关系问题 |
3.6.4 语序 |
3.6.5 “因为……,所以……”偏误小结 |
第四章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的偏误原因 |
4.1 学习者自身原因 |
4.1.1 母语负迁移 |
4.1.2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
4.1.3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
4.1.4 学习者对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好 |
4.1.5 练习巩固不足 |
4.2 教材方面 |
4.3 教师方面 |
4.4 学校方面 |
第五章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的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 |
5.1 加强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找出区别,建立联系 |
5.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
5.3 充分备课,注重引导,进行有效操练 |
5.4 合理编排教材,使语言点清晰 |
5.5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教学设计 |
5.5.1 关联词“虽然”的教学设计 |
5.5.2 关联词“但是”的教学设计 |
5.5.3 关联词“因为”“所以”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通用英语100句(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新形势下英语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刘利.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 [3]基于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的《天声人语》的日译中策略探究[D]. 霍杨. 山东大学, 2020(11)
- [4]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句编写研究[D]. 郑航. 青岛大学, 2020(02)
- [5]《纽约时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新闻报道的汉译实践报告[D]. 李娜.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英语母语者“是……的”句式习得偏误研究[D]. 湛谌. 扬州大学, 2020(01)
- [7]语言学着作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Chapter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薛鋆阳.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8]《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加工食物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冯剑鹏.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9]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10]菲律宾学生四个汉语常用关联词偏误分析 ——以菲律宾光启学校为例[D]. 逄金雪. 兰州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