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膦酸盐的研究进展及合理应用

双膦酸盐的研究进展及合理应用

一、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合理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珩,何悦[1](2022)在《MASCC/ISOO/ASCO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实践指南解读》文中指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MRONJ)是与抗骨吸收药物或抗血管生成药物等相关的颌骨不良反应。随着癌症治疗过程中骨改良药物使用的增加, MRONJ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不仅干扰肿瘤的正常治疗, 也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2019年, 癌症支持疗法多国学会(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MASCC)/国际口腔肿瘤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ral Oncology, ISOO)及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对2003至2017年间癌症患者的MRONJ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 共纳入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及回顾性研究等132项, 形成《MASCC/ISOO/ASCO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实践指南》。本文就该指南进行解读, 旨在为诊治癌症患者的MRONJ提供参考。

鲍宏宇,吕冬梅,何芸,夏德林,陈俊良[2](2022)在《颌骨和股骨缺损模型大鼠注射唑来膦酸后骨坏死发生率的差异》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双膦酸盐类药物可导致颌骨坏死,但是双膦酸盐类药物对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产生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对同一个体有创伤和无创伤的颌骨或者股骨的影响也是不明确的。目的:对比唑来膦酸对大鼠颌骨及股骨缺损愈合的影响,为临床指导唑来膦酸等药物的使用和预防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8周龄雌性SD大鼠共40只,其中20只腹腔注射唑来膦酸溶液,20只注射生理盐水。给药10周后于大鼠左侧下颌骨及股骨做一2 mm×2mm×2mm骨缺损,右侧不做任何处理,即可分为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唑来膦酸+股骨缺损组、唑来膦酸+颌骨未处理组、唑来膦酸+股骨未处理组、生理盐水+颌骨缺损组、生理盐水+股骨缺损组、生理盐水+颌骨未处理组、生理盐水+股骨未处理组。术后观察颌骨和股骨的愈合情况,术后第8周取材并行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1)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中有16个观察区域术后见下颌骨缺损愈合不佳,局部牙龈红肿、溢脓,术后8周软组织仍未完全愈合,颌骨术区仍可见死骨,骨坏死发生率为80%;其余各组均未见骨质坏死;(2)影像学结果: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中发生骨坏死标本的X射线片显示,颌骨缺损区域未发生骨愈合,有骨质溶解性破坏;唑来膦酸+股骨缺损组缺损区域密度与周围骨组织相似;生理盐水+颌骨缺损组和生理盐水+股骨缺损组骨缺损处密度较周围组织稍低;(3)组织学结果: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中发生骨坏死标本的组织学切片可见细胞核消失,骨小梁结构紊乱,并可见少量纤维组织;其余标本未见明显异常;(4)提示腹腔注射唑来膦酸后大鼠下颌骨缺损骨坏死的发生率很高,而股骨缺损及无缺损的颌骨和股骨不会发生骨坏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3](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指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王丹[4](2021)在《67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及用药特点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影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同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疗该类疾病的用药特点。旨在为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过程中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达到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肿瘤的进展。2.研究方法2.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通过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2010年01月01日至2021年03月0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符合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系统性回顾收集其一般资料包括确诊乳腺癌的年龄、性别、月经状态、肿瘤最大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骨转移的部位及数量、是否伴随其他部位转移、骨转移的时间、骨转移治疗情况、患者的生存期、中药使用情况等,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可能影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的因素,将p<0.2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寻找可能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生存曲线描述通过Kaplan-Meier法,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2.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收集2010年01月01日至2021年03月0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符合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中62例口服处方中药,以乳腺癌患者首次骨转移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开具处方和病情变化明显、用药更改幅度较大记录在案的中药处方为主,将85首处方数据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利用系统“统计报表”、“数据分析”两个板块中根值的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功能,将数据进行统计,挖掘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方剂中组方用药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对组合、核心组合,最终挖掘出潜在的新处方。其他类型中药治疗及西医治疗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后采用频率统计,并制作统计图。3.研究结果3.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死亡人数45例(67.2%),生存22例(32.8%),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8个月,平均生存期107.6个月。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月经情况、分子分型、ER与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而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病理类型、临床分期、PR、HER-2、骨转移数量、伴其他部位转移与之无关。将P<0.2的因素年龄、月经情况、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ER、HER-2、肿瘤大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示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分子分型、ER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3.2.1现代医学及中成药治疗分析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治疗包括镇痛药、放化疗、手术、双膦酸盐、中医药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等。67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镇痛药治疗32例。规律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58例,通过放疗治疗的6例,手术治疗2例,伽马刀治疗1例。使用中成药者50例。3.2.2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药物分析本研究共纳入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其中62例口服处方中药,共85首,录入数据后,根据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常用的药物分别是茯苓、陈皮、柴胡、生黄芪、半夏、党参、鸡内金、白芍、生甘草、炒白术、赤芍、鳖甲、丹参、枳壳、郁金、砂仁、生白术、麦冬、当归、厚朴、炙黄芪、石菖蒲、三七。(2)用药特点以温性药(39.2%),寒性药(35.2%),平性药(21.5%),苦味药物(38.2%),甘味药(35.6%)和辛味药次(29.1%)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肺、胃、心、肾经为主。(3)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组方规律”分析,设定“支持度个数”为10,“置信度”设定为0.7,进行“用药模式”统计分析,按照出现频度从大到小排列。得到频次在12以上的常见药物组合有“陈皮、茯苓”、“半夏、茯苓”、“半夏、陈皮”、“白芍、柴胡”、“柴胡、茯苓”、“陈皮、炒白术”、“党参、茯苓”、“半夏、党参”、“党参、炒白术”、“当归、茯苓”、“半夏、柴胡”。(4)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设置“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常用的2味药药对包括“薏苡仁、陈皮”、“仙鹤草、生黄芪”、“当归、茯苓”、“石菖蒲、陈皮”、“三七、生黄芪”。(5)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得出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核心组合10条,“党参石菖蒲炒白术”、“鳖甲炙黄芪丹参”、“大枣葶苈子枇杷叶”、“大枣葶苈子防己”、“葶苈子白芥子芒硝”、“葶苈子白芥子防己”、“生黄芪三七陈皮”、“生黄芪桂枝灵芝”、“肉苁蓉川贝母火麻仁”、“川贝母知母茯苓”。挖掘5个新方分别是①党参石菖蒲炒白术鳖甲炙黄芪丹参;②大枣葶苈子枇杷叶防己③葶苈子白芥子芒硝防己;④生黄芪三七陈皮桂枝灵芝。⑤肉苁蓉川贝母火麻仁知母茯苓。4.研究结论4.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1)本研究显示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8个月,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常见的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盆骨、胸骨、四肢骨。(2)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分子分型、ER是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发病年龄大于50岁,绝经、ER阴性,分子分型中HER-2高表达型、三阴型是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4.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以中西医结合并重、中西药并用为特点,以综合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同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坚持辨证论治体系,以健脾补肾为基础,佐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疏肝理气、通络止痛、强筋健骨等治则,攻补兼施,主证次证兼顾,用药轻巧,灵活变通。使中西医有机配合,互相补充。

张念军[5](2020)在《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证明骨宝丸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证实骨宝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疗效;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骨宝丸通过调控BMP通路促进骨生成作用而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明确其抗骨质疏松机制;明确BMP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与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并寻找其可能的作用鞭点,为骨宝丸BMP通路促进骨生成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80人,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阿仑膦酸钠)和治疗组(骨宝丸联合阿仑膦酸钠)各40例,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骨密度检测、血清ALP及骨钙素,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实验二:选SPF级Balb/c种小鼠,共24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造模),正常对照组、观察组(维甲酸造模),观察两组一般情况观察、胸腺指数、检测骨密度,确立建立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方法。实验三:采用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模型组和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维甲酸(100 mg/kg)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同时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药物溶液进行防治,连续30天。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股骨,称取质量、测量股骨直径和股骨长度;利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股骨组织变化;利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OC、BALP分泌水平。实验四:将选取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活性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WB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BMP-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骨宝丸促进成骨的作用机制。结果:实验一:6月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ALP及骨钙素持续降低,治疗组更加明显(P<0.05)。实验二:1.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活动度及进食量显着下降,毛发失去光泽,实验结束后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P<0.5)。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比较在实验期间多数情况下活动度及进食量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束前一周有所减少(无显着差异)。此外,实验结束后模型组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图1B)。2.与造模前相比较,环磷酰胺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维甲酸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无明显差异。3.与正常组比较,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有减少趋势,但是并无统计学意义;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较正常组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1.骨宝丸对维甲酸导致的小鼠股骨的质量、直径、骨密度和骨髓组织减少有防治作用;2.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小鼠血清促进OC和P1NP分泌增加。实验四:1.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几乎无毒副作用,且在剂量1-8 mg/ml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2.骨宝丸对MC3T3-E1的ALP活性有显着增强的作用(P<0.05或P<0.01),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3.骨宝丸显着提高了MC3T3-E1细胞ALP蛋白和BM-2蛋白生成水平,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1.骨宝丸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效果明显,短期内能够提高骨密度和骨转换率。2.维甲酸诱导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可靠性高,本课题后续研究将采用维甲酸造模。3.骨宝丸可防治维甲酸诱导的小鼠骨质疏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4.骨宝丸可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

刘永海[6](2020)在《三种双膦酸盐药物对PKP术后患者疗效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患有骨质疏松症并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术后分别给予阿仑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唑来膦酸钠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比治疗后的综合效果差异,为PKP术后患者的后续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选择及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且行PKP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1例,按患者治疗意愿自动进入阿仑膦酸钠治疗组(A组42例)、伊班膦酸钠治疗组(B组39例)、唑来膦酸钠治疗组(C组40例)。自PKP术后,A组:晨起饭前半小时口服阿仑膦酸钠片(70mg/片,1次/周),服用一年;B组:静脉输注伊班膦酸钠(2mg/2ml,1次/3月),治疗一年;C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钠(5mg/100ml,1次/年)。同时嘱三组患者口服钙尔奇D片600mg、骨化三醇0.25ug 1次/日。统计三组患者术前、术后2小时、术后6个月、12个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三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骨密度;统计三组患者术前、术后次日,术后6个月、12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统计三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AVF)发生率;统计三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时间内急性期反应(Acute-phase response,APR)发生率、治疗依从率。用SPSS23.0软件统计分析以上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选用配对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VAS评分:组内:A、B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四个统计节点依次降低,术前、术后2小时、术后6个月的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个月与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的VAS评分四组随访数据两两相比均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术前、术后2小时、6个月时的VAS评分三组组间无差异,在12个月随访时C组VAS评分最低,有统计学意义。2.ODI指数:组内:三组患者术后2小时的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较术后2小时评分亦有下降,P<0.05,但幅度较前明显减小。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三组患者各随访节点ODI指数C组均值较A、B两组均低,但无统计学意义。3.骨密度:组内: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数据均较术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12个月A、B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数据无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C组患者骨密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椎体高度:组内:三组患者术后次日椎体高度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与术后次日无明显差异。组间:三组各随访节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AVF发生率: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均有椎体再发骨折,组间比较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药物不良反应:C组患者发生率最低,A组最高,B组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依从性:C组的治疗依从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仑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唑来膦酸钠均可有效提升PKP术后患者的骨密度、降低VAS评分及ODI指数,维持术后椎体高度,可综合改善患者因骨质疏松症带来的不良影响,均可以推荐到PKP术后的患者后续治疗中。但本试验结果显示,唑来膦酸钠较阿伦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更能有效提升骨密度,且仍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在降低VAS评分方面也较其他两组表现优异、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依从性方面亦有较好表现,如无特殊禁忌,可将唑来膦酸钠作为PKP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中双膦酸盐类的优先选择。

李美露,薛雷,孙宁宁,乔祺惠,周青[7](2020)在《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16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16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早期仅表现为牙龈不适,后期表现为颌骨疼痛、牙龈组织肿胀溢脓,其中有6例患者颊部肿胀并有瘘管形成,10例患者死骨裸露,4例患者张口受限,3例患者下唇麻木,1例患者发生颌面部多间隙蜂窝织炎。CT显示11例患者发生溶骨性骨质破坏,5例患者出现骨小梁增粗、结构紊乱,5例患者有死骨形成并与周围骨组织分离。患者进行手术综合治疗6例,保守治疗10例。治疗3个月后,手术综合治疗患者疗效评分明显高于保守治疗患者。结论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主要临床特点为颌骨疼痛,多数病例可见死骨裸露,CT显示很可能发生溶骨性骨质破坏,手术综合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林雅静,王燕[8](2019)在《对双膦酸盐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双膦酸盐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来在某三甲医院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年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种类、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等。结果:在这10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其中,46~55岁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所占的比例(P<0.05);唑来膦酸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流感样症状、骨骼或肌肉疼痛等,绝大部分的不良反应在停药或对症处理后消失。有1例患者因自身存在食管炎在口服阿仑膦酸钠后出现严重的消化道不适,在停用该药,并予雷贝拉唑等护胃1周后,消化道症状仍未缓解。结论:某院双膦酸盐类药物在临床使用的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是流感样症状、骨骼或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预后大体良好。其中大部分的流感样症状、骨骼肌疼痛,出现在用药3天内,症状较轻,在停药后逐渐消失,个别患者在给予非甾体类药物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临床医生应重视阿仑膦酸钠所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的预防,在选药前应加强对患者是否存在胃炎、食管炎等消化道疾病的评估,对存在以上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选用该药。

吴宇龄,于萌[9](2019)在《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采取骨化三醇与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采取骨化三醇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5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37例)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骨化三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骨密度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密度对比,对照组显着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不良反应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骨化三醇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疾病患者效果显着,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骨密度,促进疾病预后。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0](2019)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文中研究说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5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6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二、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合理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颌骨和股骨缺损模型大鼠注射唑来膦酸后骨坏死发生率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3.1 实验动物
        1.3.2 实验试剂
    1.4 方法
    1.5 主要观察指标
        1.5.1 大体观察
        1.5.2影像学检查
        1.5.3组织学观察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2.2 大体观察结果
    2.3 X射线片影像观察结果
    2.4 组织学观察结果
3 讨论Discussion

(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4)67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及用药特点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乳腺癌骨转移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乳腺癌及乳腺癌骨转移的流行病学现状
        2 乳腺癌骨转移机制
        3 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
        4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 乳腺癌骨转移的生存期及预后因素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研究进展
        1 乳腺癌骨转移的病因病机
        2 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随访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1.8 免疫组化指标检测及分子分型
    2 研究结果
        2.1 骨转移患者的基线资料
        2.2 骨转移临床特征
        2.3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预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发生时间与部位
        3.2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骨转移的西医治疗
        2.2 其他剂型中药情况
        2.3 处方中药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骨转移的西医治疗
        3.2 常用中成药
        3.3 中药处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一、骨质疏松症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则
        二、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三、中药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一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分组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分析
        五、结果与分析
        六、讨论
    第二节 实验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第三节 实验三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第四节 实验四 骨宝口服液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三种双膦酸盐药物对PKP术后患者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选取对象
    2.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一般资料
    2.4 研究过程
    2.5 统计指标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比较
    3.2 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
    3.3 骨密度(BMD)比较
    3.4 椎体前缘高度比较
    3.5 邻近椎体再发骨折(AVF)比较
    3.6 急性期反应(APR)比较
    3.7 治疗依从性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
    4.2 PKP的机制及效果
    4.3 PK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问题
    4.4 双膦酸盐类药物应用现状及意义
    4.5 双膦酸盐类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4.6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研究
    4.7 研究不足与可拓展方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1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检查方法
        1.3.1. 1 临床检查
        1.3.1.2影像学检查
        1.3.2 治疗方法
        1.3.2. 1 保守治疗
        1.3.2.2手术综合治疗(三联疗法)
    1.4 疗效评价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2.2 治疗效果分析
3 讨论

(8)对双膦酸盐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这100例患者年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
    2.2 这10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与药物使用具体情况
    2.3 这100例患者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
    2.4 这100例患者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
3 讨论

(9)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采取骨化三醇与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
    2.两组骨密度变化比较:
    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讨论

(10)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绘制动态增强曲线
        4.3.2. 5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
    4.4 诊断报告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
    6.1 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
    6.2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和规范
        6.2.1 一般项目
        6.2.2 手术标本情况
    6.3 组织病理学诊断内容
        6.3.1 原发灶
        6.3.1. 1 组织学类型
        6.3.1. 2 组织学分级
        6.3.1. 3 肿瘤大小
        6.3.1. 4 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
        6.3.2 淋巴结状态
        6.3.2. 1 区域淋巴结
        6.3.2. 2 SLNB
    6.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容
    6.5 病理科医师签名、报告日期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期、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保乳治疗后与局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适应证
        1 0.1.2. 2 禁忌证
        1 0.1.2. 3 治疗前谈话
        1 0.1.2. 4 治疗前准备
        1 0.1.2. 5 辅助化疗方案与注意事项(附录Ⅵ、Ⅶ)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表5)
        1 0.1.3. 1 适应证
        1 0.1.3. 2 治疗前谈话
        1 0.1.3. 3 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绝经前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与注意事项(附录Ⅷ)
        1 0.1.3. 5 绝经后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及注意事项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适应证
        1 0.1.4. 2 相对禁忌证
        1 0.1.4. 3 治疗前谈话
        1 0.1.4. 4 治疗前准备
        1 0.1.4. 5 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新辅助治疗的适宜人群
        1 0.2.1. 1 一般适合临床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
        1 0.2.1. 2 对隐匿性乳腺癌行新辅助治疗的可行性
        1 0.2.2 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新辅助治疗前的谈话
        1 0.2.4 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常用的含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附录Ⅵ、Ⅶ)及注意事项
        1 0.2.4. 3 疗效评估及治疗的疗程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处理
        1 0.2.5. 1 手术分类
        1 0.2.5. 2 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检查及病理学疗效判定
        1 0.2.5. 3 术后辅助治疗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指南
        1 0.3.1. 1 适应证
        1 0.3.1. 2 治疗前谈话
        1 0.3.1. 3 内分泌药物
        1 0.3.1. 4 内分泌一线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5 内分泌解救治疗(二线及以上)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适应证(具备以下1个因素即可考虑首选化疗)
        1 0.3.2. 2 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治疗前准备
        1 0.3.2. 4 化疗方案和注意事项(附录Ⅵ、Ⅶ)
        1 0.3.3 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3. 1 适应证
        1 0.3.3. 2 相对禁忌证
        1 0.3.3. 3 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治疗前准备
        1 0.3.3. 5 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下文14.2章节内容)
        1 0.3.3. 6 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液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 1.1 随访和评估
        1 1.1.1 随访频率
        1 1.1.2 随访检查项目
        1 1.1.3 随访评估项目
        1 1.1.3. 1 上肢功能评估
        1 1.1.3. 2 并发疾病风险评估
        1 1.1.3. 3 生活方式评估
        1 1.1.3. 4 心理和社会支持评估
        1 1.1.3. 5 性生活和生育评估
    1 1.2 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 1.2.1 患侧肢体功能的康复
        1 1.2.1. 1 循序渐进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1 1.2.1. 2 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
        1 1.2.1. 3 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
        1 1.2.2 并发疾病
        1 1.2.2. 1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管理
        1 1.2.2. 2 骨折风险管理
        1 1.2.3 生活方式管理
        1 1.2.3. 1 体质量管理
        1 1.2.3. 2 营养与运动
        1 1.2.3. 3 吸烟饮酒、保健食品和膳食补充剂
        1 1.2.4 心理和社会支持
        1 1.2.4. 1 心理支持
        1 1.2.4. 2 社会支持
        1 1.2.5 性生活和生育
        1 1.2.5. 1 性生活
        1 1.2.5. 2 生育及生育功能保留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 2.1 乳房重建的目的
    1 2.2 乳房重建的指征
    1 2.3 乳房重建的类型
    1 2.4 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 2.5 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 3.1 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 3.1.1 定义与分类
        1 3.1.1. 1 LCIS
        1 3.1.1. 2 DCIS
        1 3.1.2 自然病程和预后
        1 3.1.2. 1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
        1 3.1.2. 2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因素
        1 3.1.3 诊断
        1 3.1.3. 1 LCIS的诊断
        1 3.1.3. 2 DCIS的诊断
    1 3.2 LCIS初诊的治疗
        1 3.2.1 手术治疗
        1 3.2.2 非手术治疗
        1 3.2.3 预防性治疗
        1 3.2.3. 1 药物预防性治疗
        1 3.2.3. 2 预防性双乳切除术
    1 3.3 DCIS初诊的治疗
        1 3.3.1 局部治疗
        1 3.3.1. 1 手术
        1 3.3.1. 2 放疗
        1 3.3.2 系统性治疗
        1 3.3.2. 1 化疗
        1 3.3.2. 2 内分泌治疗
        1 3.3.2. 3 靶向治疗
    1 3.4 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 3.5 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 4.1 标准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
    1 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 4.2.1 治疗原则
        1 4.2.2 方案选择
    1 4.3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原则
        1 4.3.1 辅助治疗适应证
        1 4.3.2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用药推荐
        1 4.3.3 曲妥珠单抗在辅助治疗中的心脏毒性
    1 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含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 5.1 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 5.2 诊断
    1 5.3 治疗原则
        1 5.3.1 保乳术后同侧乳房复发
        1 5.3.2 乳房切除术后复发
        1 5.3.3 胸壁复发
        1 5.3.4 孤立的腋窝淋巴结复发
        1 5.3.5 锁骨上淋巴结复发
        1 5.3.6 内乳淋巴结复发
        1 5.3.7 放射治疗技术
        1 5.3.8 全身治疗策略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4.1治疗目标
        16.4.2治疗方案
        16.4.3治疗原则
        16.4.4放射治疗
        16.4.5手术治疗
        16.4.6镇痛药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6.5.1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16.5.1.1作用原理
        16.5.1.2适应证
        16.5.1.3临床用药及使用方法
        16.5.2双膦酸盐的使用适应证和用药时机
        16.5.3双膦酸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6.5.4用药时间及停药指征
        16.5.4.1用药时间
        16.5.4.2停药指征
        16.5.5生化标志物
        16.5.6临床资料和专家观点
        16.5.6.1双膦酸盐预防骨转移的作用
        16.5.6.2双膦酸盐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用药
        16.5.6.3乳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骨丢失
        16.5.6.4发生SRE后是否换药预防SRE再次发生的问题
1 7乳腺癌患者BRCA 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7.4.1检测前咨询
        17.4.2突变检测及验证
        17.4.3检测后咨询
        17.4.4 BRCA1/2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指南
附录
    附录Ⅰ遗传性高危人群
    附录Ⅱ乳腺X线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Ⅲ超声检查报告范本
    附录Ⅳ乳腺MRI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Ⅴ乳腺病理学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Ⅵ乳腺癌常用的辅助/新辅助化疗方案
        1.不含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2.含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附录Ⅶ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常用的化疗方案
        1.联合化疗方案
        2.单药化疗方案
        3.HER2阳性患者化疗方案
    附录Ⅷ绝经的定义
    附录ⅨVNPI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修订小组成员

四、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合理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MASCC/ISOO/ASCO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 陈珩,何悦.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02)
  • [2]颌骨和股骨缺损模型大鼠注射唑来膦酸后骨坏死发生率的差异[J]. 鲍宏宇,吕冬梅,何芸,夏德林,陈俊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1)
  • [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4]67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及用药特点回顾性临床研究[D]. 王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D]. 张念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三种双膦酸盐药物对PKP术后患者疗效对比分析[D]. 刘永海. 河北大学, 2020(02)
  • [7]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16例临床分析[J]. 李美露,薛雷,孙宁宁,乔祺惠,周青.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0(01)
  • [8]对双膦酸盐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分析[J]. 林雅静,王燕. 当代医药论丛, 2019(22)
  • [9]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采取骨化三醇与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J]. 吴宇龄,于萌.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19)
  • [10]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19(08)

标签:;  ;  ;  ;  ;  

双膦酸盐的研究进展及合理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