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佛教文物研究的两个问题

收藏佛教文物研究的两个问题

一、馆藏佛教文物研究二题(论文文献综述)

魏瑞芳[1](2021)在《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圆明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园内建设了众多的祭祀信仰空间,分布在园内各处,在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更加全面地、正确地了解圆明园中的祭祀信仰空间,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考证、归纳整理、现场调研和建模分析的方法研究圆明三园的祭祀信仰空间。首先,对《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日下旧闻考》和清代帝王的御制诗文以及样式雷档案图等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圆明园百景图志》、《圆明园内等处各座殿宇匾额》、《圆明园匾额略节》等编辑史料进行考证整理归纳分析;其次,以表格、图文结合方式,梳理并展现三园中祭祀信仰空间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时期的建设历程;再次,在研究祭祀信仰空间的建设历程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对祭祀信仰空间类型进行分类,根据房间数量、空间的尺寸和建筑之间的组织方式,将三园内祭祀信仰空间分为祭祀信仰建筑群、单体祭祀信仰空间以及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并对祭祀信仰建筑群、单体祭祀信仰空间、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的室内空间布置进行推测研究。以上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皇帝园居生活中祭祀信仰与理政、寝居、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关系以及祭祀信仰空间在皇家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圆明三园内祭祀信仰建筑的形式、尺度、组合方式、与周围山水环境关系等,同时,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概念、时间、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方法和框架等做出了解释和说明。第二章主要内容在于追溯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的建设历程。根据圆明三园的建设历程和清代帝王与皇权的更替,将祭祀信仰空间的建设历程分为五个时期:雍正时期、乾隆时期、嘉庆时期、道光时期和咸丰时期,对这五个时期的祭祀信仰空间建设历程进行详细系统地分析总结。同时,为三园中祭祀信仰空间类型的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的类型。从建筑学的空间角度将圆明三园中的祭祀信仰空间分为祭祀信仰建筑群、单体祭祀信仰空间、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并对其分布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对圆明三园中部分祭祀信仰空间的室内空间布置分析。分别选取祭祀信仰建筑群、单体祭祀信仰空间以及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的室内布置进行研究。第五章全面总结全文。对三园中的祭祀信仰空间建设历程和空间类型以及选取的部分祭祀信仰空间的室内布置进行详细系统地归纳与总结。

郭鹏宇[2](2021)在《河北金代佛教寺院研究》文中提出金初,受战乱等影响,河北佛寺饱受摧残。在社会稳定之后,河北佛寺在继承前朝的深厚信仰基础上继续发展。金朝迁都燕京之后,得益于政治地位的提升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北佛寺发展更为迅猛。后随着金末战争和政治中心的转移,发展势头逐渐放缓。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受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条件以及自然地理情况和佛教信仰传统等影响,佛寺分布广泛,中西部密集、东部较少,形成了以真定府和大兴府为中心的两大密集分布区。从寺院建筑配置上来看,河北地区金代佛寺中,除鼓楼外,后世常见的山门、佛殿、法堂、经藏、佛塔、经幢、僧堂、斋堂、厨房、钟楼、丈室、库房等建筑在河北佛寺中均有出现。寺院建筑多以佛殿为中心,以塔和阁为中心的佛寺较少,反映了这时佛教中国化程度的加深。建筑布局受宋代禅寺布局影响较大。从佛教宗派上来看,这时期的河北地区受辽代和宋代影响,禅宗和密宗盛行。河北金代佛寺建筑的兴建,离不开皇室贵族、官员、普通信众以及僧人等各个群体民众的积极参与,其中既包括汉族信众,也包括女真族信众。受战争、社会治安、水火灾害、自然风化、雷暴等影响,河北地区金代佛寺也饱受摧残。此外,寺院开展了讲经说法、浴佛节、传戒大会、无遮大会、水陆大会等丰富的宗教仪式活动,对于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抚慰世俗人心、增添生活趣味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寺院还通过积极地活动,在社会中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如赈灾救济、收纳流亡、铺设桥梁、施药救人、寄存灵骨等。此外,河北金代寺院还开展了各种经营活动,如借贷、典当、种植经济作物等,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通过以上考察和分析可以得知,迁都燕京对于河北金代佛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说明政治权力是影响佛寺建设和佛教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出政治中心对周边地区影响之大。在参与寺院修建的各个群体中,僧人对于寺院的修建发展起关键作用,而其中女真信众的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时女真族的佛教信仰状况。寺院在宗教与世俗两种角色间的转换灵活,表明此时佛教在社会中承担着多种责任,对于社会稳定发挥着独特作用。对于河北地区金代佛教寺院的研究,不仅旨在全面了解河北地区该时期佛寺的分布、修建等情况,同时也是以河北地区为样本把握金代佛寺乃至金代佛教的发展状况,并且对于了解河北“京畿文化”的早期发展演变也颇有价值。

石雪梅[3](2021)在《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区县级博物馆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地方文化、娱乐地方百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事实上,从目前来看,我国基层博物馆相较于省、市级的博物馆而言,各方面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基础设施、藏品管理还是陈列展览、社会服务等均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本文以济宁区县级博物馆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济宁地区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状况进行实际调研,发现济宁市非国有博物馆虽数量多,门类齐全,但是总体上发展状况不佳,由于人才、资金匮乏而导致藏品管理水平低下、陈列老旧、知名度不高、社会公共服务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着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区县级博物馆的发展之路迫在眉睫。虽然各区县有各自的地理文化差异,但总体相差不大,因此笔者希望学习通过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发展比较好的博物馆经验,结合济宁地区地域文化,探索出一套济宁地区特有的博物馆发展策略,对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提供借鉴,给予非国有博物馆更清晰的定位,也为国内其他地区区县级博物馆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文主要从博物馆基础设施、藏品管理、陈列展览、公共服务四个方面介绍济宁地区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找出一条适合济宁区县级博物馆特有的发展之路。

王绮[4](2021)在《身份、立场与观念:早期汉学家福开森的艺术史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早期汉学家约翰·卡尔文·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及其中国艺术史论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尽可能穷尽式地收集与福开森相关的文献资料,缕析福开森在中西艺术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多重身份,作为理解其立场与观念的背景;其次,以《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36卷)、《中国科学与美术杂志》(China Journal of Science&Art)(38卷)中所收录的福开森美学类文集为中心材料,梳理其看待中国艺术的基本观点,以及与西方的中国艺术史论研究之间的分歧;最后,结合福开森的身份及其在汉学研究中的选择、行为和态度,梳理其向西方阐释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立场和观念,并探析其“中国中心”艺术观对于海内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影响和意义。本文的路径与方法:注重文献的积累与整理,以报刊中百余篇原始文献为基础梳理福开森的中国艺术观;关注中西文化与艺术交流领域内的已有研究、学术动态,以及相关学科之成果,开阔跨学科的研究视野;通过文献资料,将福开森及其艺术观还原至历史语境之中,探析其学术影响和意义。希望通过本文达到的目标:梳理福开森的生平经历和复杂身份及其在华的艺术参与情况,并拟编写《福开森(1866-1945)年谱简编》;整理《亚洲文会》、《中国杂志》中所收录的福开森文集,拟编写《福开森(1866-1945)着述目录》,并对其部分中国艺术研究文选进行首次翻译;从身份、立场与观念的角度,梳理福开森的艺术史论研究,并将其“中国中心”艺术观放置于海内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背景中,以探析其学术价值。

张重洲[5](2021)在《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文中认为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佛教势力的发展及寺院经济兴衰问题,一直是吐鲁番佛教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高昌国建政及对初期佛教的政策,奠定了佛教发展和寺院经济的基本走向。佛教地理决定了寺院经济的根本发展模式和路径,但高昌国佛教经济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之间,呈现出相近及相悖的两种趋势。高昌国的寺院经济以佛教主导,同时包含有多种宗教下的经济成分,其在高昌国内兴衰与发展均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素支撑。高昌国的寺院经济是以佛教寺院和僧尼寺户为主体,围绕这两个主体所产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形成了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形态,寺田在性质、数量、来源等方面均与世俗社会保持一致,经营门类和方式也大致相当。寺院经济具有宗教性、社会性、封闭性、地域性四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寺院内部财务收、支平衡,兼营多种经营门类,有完整且成熟的“常住”管理制度与财务核算方法。国家设置有专门的僧务机构,形成了僧官阶层,两种制度和体系共同运行管理寺院财产。此外,还通过《僧尼籍》来管理寺院僧尼及其附属人口,按照一定标准征收赋税劳役,其征收标准随着经济体制而发生改变。寺院内部僧尼群体间地位高低和财产分化明显,存在“中层僧尼”群体,普遍在寺院之外还从事着各自的经济活动,与豪门望族往来密切,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高度的世俗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尼僧群体、货币支付、国家体制、社会动荡等诸问题均与寺院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均加剧并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和寺院经济的固化。唐西州建立后,寺院经济并没有发生“衰落”,而是逐步在改革中转型重构,最终逐渐适应新政权的改革并完成自我革新。总体而言,高昌国寺院经济自身是一个闭环的完整链条,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最终至衰落的全过程,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共同体。

张琰[6](2020)在《2019年泰山文化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泰山文化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儒学、宗教、封禅、文学、石刻、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泰山研究等方面。这些成果拓展了泰山文化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产生了一些新观点,有力地推动了泰山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徐世平[7](2020)在《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石拓片,在金石学产生、兴盛、发展、复兴的过程中,拓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拓片不仅为金石学研究提供了史料,也是古人临池的范本类型之一。随金石学而兴起的拓片题跋,从最初的卷册形式为主,到清代乾嘉金石学复兴、碑学兴起,整纸拓的题跋、悬挂、欣赏,逐渐成为新的时尚。历来对于金石拓片题跋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史料的价值,兼及书法品评。而以现代的设计角度来观照这一传统的艺术样式,则有许多新的发现。金石拓片的题跋作品中,拓片是主,题跋为宾,围绕拓片展开的题跋,毫无疑问是学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通过对宋、元、明、清、民国以来留下的大量金石拓片题跋作品的分析、研究,在看似不经意的题跋中,却蕴含着诸多的设计因素。由此可知,拓片本身既有金石的设计基因,又有拓片的传拓工艺,还有文人为了题跋而预留空间的设计。至于题跋中的设计因素就更加丰富了,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设计。内容包括题跋文体的选定、叙述的角度、文字的长短等。形式则包括题跋书体与风格、位置与大小都要遵循一定的形式构成规律,不是简单的叠加或填空。对称与平衡、变化与统一、调和与对比、渐变与突变、节奏与韵律、动感与静感、比例与尺度等设计原理均为拓片题跋提供了支持。而世俗的伦理次序,一定程度上支配着题跋位置的前后、高低、左右、上下等,对形式的影响不可忽视。印章从印文拟定、印风印式及钤盖都充满了设计,对于题跋形式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有时会起到点睛的作用,使画面醒豁,神采斐然。题跋纸墨色彩及界格的设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题跋空间一般在原拓纸和另纸两层为多,也有和绫纸形成三层空间的题跋,这对于设计的要求就更高了。金石拓片题跋的经典设计案例,结合了配画、临帖、钩摹等手段,经过精心的装潢设计,使拓片题跋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对《兰亭序·兰亭诗》《石鼓文》手卷、《熹平石经》《四欧堂》册页、《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以及全形拓中六舟的《博古清供图》《古砖花供图》《剔灯图》《六舟礼佛图》、吴大澂《愙斋集古图》的拓片题跋解析,进一步印证了设计不可或缺的作用。总而言之,金石拓片题跋综合了金石拓片作为文字和图像载体本身具有的审美,还有传拓过程中产生的传拓工艺之美,最后融合文人艺术家诗文、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之美。而能将这些因素巧妙糅合的关键就在于设计,没有设计的统摄,将是散乱无序的。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或过于随意或过度设计,不免潦乱繁琐,我们正可引以为戒。如何运用设计把握好度的分寸,妙为布白,留有余地,处理好虚实关系,使拓片与题跋浑然一体,便成为当下现实的关切。

马丛丛[8](2020)在《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山东灵岩寺存留碑刻数量众多,佛教史领域的研究对此关注并不多。本文建立在对碑刻实物拍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早年拓片的影像资料,对灵岩寺的碑刻内容作了整理与研究。由一手材料出发,完整而详实地研究了灵岩寺的历史,并将其分为以下阶段:一、晋唐灵岩寺的兴起与发展。山东佛教的开拓以前秦皇始元年(351)僧朗入泰山、居金舆谷为开端。僧朗建造的朗公寺在隋代时更名神通寺。灵岩寺山上有巨石,远观类老和尚持锡杖,后附会“朗公说法、顽石点头”。唐李邕碑刻记载,晋宋之际法定禅师创立灵岩寺。方山之阴的神宝寺则由明法师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始建。后人多将神宝寺的建造年代误以为灵岩寺。隋文帝赐华阳王为施主重兴灵岩寺,入唐以来逐渐兴盛。垂拱四年(688)慧赜的塔记,是寺院现存最早的碑刻。北宗禅神秀的弟子降魔在灵岩兴起饮茶之风。唐武宗灭佛,灵岩寺山下寺院被毁,方山证明功德龛尚存。住持从惠重建寺院。二、宋金时期的十方灵岩寺。宋初灵岩寺施行甲乙制,即师徒相传的住持制度。延珣受学志雅,琼环传位重净。熙宁年间,灵岩寺改为十方制:不拘一宗一派,采取由各地推举、朝廷任命的方式。永义、行详先后住持。熙宁六年(1073),云门宗仰天元公为初祖,灵岩寺开启代际传承体制。其后临济宗黄龙派主导灵岩寺。重确正觉为黄龙慧南的弟子,第八代妙空净如、第九代定光道询、第十代寂照法云皆为黄龙派。第十一代大明法宝嗣法青州希辩,为曹洞宗第十六祖。曹洞宗在灵岩寺逐渐站稳脚跟。惠才、浦涤皆传法曹洞。三、元代曹洞宗大盛。万松行秀为金代朝廷所重,入元后门下弟子有雪庭福裕、林泉从伦、清安德方、复庵圆照等人。雪庭独立门庭,创“福慧智子觉”等七十字辈传承体系。其余万松门人字辈相同,元代时有“正思惟妙”,暂称林泉系。两条体系在灵岩寺各有传承,分别独立宗统。宗统的字辈传承,在僧人出家时,由所取的法名体现。法统由僧人的授记师父传授,开堂时须禀明师承并传法,所收弟子的辈分以法统为准。宗统与法统是贯穿宗教生活的两条重要系统。四、明清宗派的衰落与转折。元代末年,寺院经济实力下降,曹洞宗逐渐衰落。秋江洁在灵岩寺继续弘扬曹洞宗,弟子雪轩道成入其门下。道成在明前期受诸位皇帝青睐,默照禅也受到尊重。道成传法本空通悟,其后字辈排行有“至理妙悟”,暂称秋江系。各地僧官的设置,层级更加严密。游方的僧人减少,本地出家众增多,佛教僧众逐渐纳入儒家伦理体系。成化四年(1468),灵岩寺重开山,更名崇善禅寺。古奇至珎为第一代住持。明代的僧人以雪庭系与秋江系并存。雪庭系的主要力量是“周洪普广宗道”字辈的弟子。明代后期各地民众兴起朝山进香、斋供灵岩的风俗。民众组成香会施斋供僧。他们希望借斋供仪式达到积累功德、护国佑民、荐祖祈福保安的目的。斋供僧人以曹洞宗雪庭系为主。除此之外,第五章主要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涤公开堂疏的阮元题记内容,不仅有补于现存《阮元年谱》,作为段松苓乙卯年赴灵岩寺访碑的实证,还可正先前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甲寅年五月灵岩山题名”一说。(二)结合灵岩寺与戒台寺两通同新塔铭,得出同新嗣法清安德方,而非此前误传的林泉从伦。(三)根据少林寺与灵岩寺留存的两通息庵碑、墓塔林的贞公塔铭等碑刻,可以发现灵岩寺的息庵碑并非日僧邵元“撰并书”,而是由定岩改写、野云篆额并书。(四)依据《慧公禅师道行之碑》与《方山璧公禅师寿碑》两通碑刻,可以明确定岩住持灵岩时间为1335-1348年。这在学术史上首次提出定岩住持灵岩寺的下限,进而断定大元国师法旨碑立于1341年。

魏倩文[9](2020)在《博物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开封市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作为集文物陈展、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教科书内容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家乡史的了解,具有重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本文以开封市博物馆为例,将其馆藏资源与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进行整合研究,进一步探讨博物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求丰富历史课堂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文章主体结构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中学素质教育建设的影响,以及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弘扬地域文化、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作用。第二部分,对开封四所示范性高中应用博物馆资源的现存问题及原因,进行调查、梳理和分析。虽然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在课堂上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持肯定态度,但由于利用博物馆资源费时费力、部分博物馆资源与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不匹配等原因,所以现实课堂教学中对地方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的较少。第三部分,以开封市博物馆为例,对其馆藏内容进行汇总,并结合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整理出可供历史课堂使用的博物馆资源。第四部分,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开封市博物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应用策略,如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课堂史料补充教学,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馆藏文物和文博知识讲座走进学校,建立线上和线下馆校双方合作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机制。第五部分,具体以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为例,探讨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力求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借鉴。

高元宦[10](2020)在《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文中认为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久远,文化资源丰富,碑刻即是历史留给山西的宝贵资源。山西历代流传碑刻众多,且多丰碑巨碣。北宋时,山西成为重要的文化重镇和经济强路,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存留大量重要碑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山西北宋碑刻存目962通,现存197通,这些碑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为我们研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山西古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以山西北宋碑刻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出发,意在考察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及探究山西北宋碑刻的特点、内容与价值,为进一步呼吁重视碑刻、保护碑刻打下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首先追述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进而分析山西碑刻产生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探究山西碑刻发展的条件,并对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整理与概述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分两节阐述。第一节主要分析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并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存留状况进行叙述;第二节则着重对山西北宋碑刻进行综合考察,包括山西现存碑刻的统计、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把握山西北宋碑刻的数量、分布及特点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内容做铺垫。第三部分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和重点,即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进行探讨。首先根据碑刻的性质与内容,将山西北宋碑刻分为记事述颂、哀悼纪念、寺观庙宇、题名题记、其他等五大类,针对每一类碑刻都相应举例说明,简述其内容。其次则是挑选3通具有代表性的北宋碑刻对其进行碑文释读、内容解读等深层次的剖析,既而努力将碑刻所蕴藏的深层次内容挖掘出来。第四部分是探讨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因山西北宋碑刻内容丰富,包含乡规民约、典章制度、诗歌散文、歌功颂德等,是集历史、文化、书法、雕刻等多重价值于一体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山西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这些碑刻留存数量较少,许多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正加速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要想让它们能够长久保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保护。

二、馆藏佛教文物研究二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馆藏佛教文物研究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1)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引言
        1.1 概念、时间和范围的界定
        1.1.1 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界定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清代皇家祭祀信仰空间相关研究
        1.3.2 清代皇家祭祀建筑室内空间陈设研究
        1.3.3 圆明园祭祀信仰空间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凡例
第二章 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建设历程
    2.1 雍正时期
    2.2 乾隆时期
        2.2.1 乾隆时期圆明园祭祀信仰空间
        2.2.2 乾隆时期长春园祭祀信仰空间
        2.2.3 乾隆时期绮春园祭祀信仰空间
    2.3 嘉庆时期
        2.3.1 嘉庆时期圆明园祭祀信仰空间
        2.3.2 嘉庆时期绮春园祭祀信仰空间
    2.4 道光时期
        2.4.1 道光时期圆明园祭祀信仰空间
        2.4.2 道光时期绮春园祭祀信仰空间
    2.5 咸丰时期
        2.5.1 咸丰时期圆明园祭祀信仰空间
    2.6 小节
第三章 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类型
    3.1 祭祀信仰建筑群
        3.1.1 圆明园祭祀信仰建筑群
        3.1.1.1 月地云居
        3.1.1.2 日天琳宇
        3.1.1.3 舍卫城
        3.1.1.4 慈云普护
        3.1.1.5 方壶胜境
        3.1.1.6 鸿慈永祜
        3.1.1.7 同乐园的永日堂
        3.1.1.8 广育宫
        3.1.1.9 汇万总春之庙汇
        3.1.1.10 北远山村观音庵
        3.1.1.11 若帆之阁关帝庙
        3.1.2 长春园祭祀信仰建筑群
        3.1.2.1 法慧寺
        3.1.2.2 宝相寺
        3.1.3 绮春园祭祀信仰建筑群
        3.1.3.1 正觉寺
        3.1.3.2 延寿寺
        3.1.3.3 惠济祠和河神庙
        3.1.3.4 延英论道龙王庙
        3.1.4 小节
    3.2 单体祭祀信仰空间
        3.2.1 圆明园中的单体祭祀信仰空间
        3.2.2 长春园中的单体祭祀信仰空间
        3.2.3 绮春园中的单体祭祀信仰空间
        3.2.4 小节
    3.3 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
        3.3.1 圆明园中的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
        3.3.2 长春园中的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
        3.3.3 绮春园中的单间或多间祭祀信仰空间
        3.3.4 小节
    3.4 小节
第四章 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室内布置分析
    4.1 祭祀信仰建筑群
        4.1.1 正觉寺
        4.1.1.1 概述
        4.1.1.2 正觉殿内部使用与陈设
    4.2 单体祭祀建筑
        4.2.1 长春仙馆
        4.2.1.1 概述
        4.2.1.2 建筑室内陈设
        4.2.2 映水兰香天神坛
        4.2.2.1 概述
        4.2.2.2 建筑室内陈设
        4.2.3 九洲清晏东西佛堂
        4.2.3.1 概述
        4.2.3.2 建筑室内陈设
        4.2.3.3 相关活动
        4.2.4 晏安殿
        4.2.4.1 概述
        4.2.4.2 建筑室内陈设
    4.3 单间或多间祭祀建筑
        4.3.1 洞天深处东西佛堂
        4.3.1.1 概述
        4.3.1.2 佛堂室内陈设
        4.3.2 接秀山房观澜堂佛堂
        4.3.2.1 概述
        4.3.2.2 佛堂室内陈设
        4.3.3 九洲清宴慎德堂佛堂
        4.3.3.1 概述
        4.3.3.2 佛堂室内陈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成果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河北金代佛教寺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河北金代佛寺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金以前河北地区佛教及佛教寺院发展概况
    第二节 金代河北地区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 河北金代佛寺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节 经济发展对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河北地区金代佛寺分布的其他因素
第三章 河北金代佛寺建筑及其修建与毁废
    第一节 寺院建筑
    第二节 寺院的修建与毁废
第四章 河北金代佛寺的社会活动
    第一节 作为宗教场所的河北金代寺院
    第二节 作为世俗空间的河北金代寺院
结语
附录一 部分金石录文
附录二 史料中所载河北金代佛寺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理论方法
第二章 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概述
    第一节 济宁地区文化资源概况
    第二节 博物馆数量及空间分布
    第三节 类型划分
第三章 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节 建筑与环境
    第二节 博物馆安全
    第三节 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思考
第四章 济宁区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藏品管理现状
    第二节 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建议
第五章 济宁区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陈列展览现状
    第二节 博物馆陈列展览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关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建议
第六章 博物馆教育和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现状
    第二节 博物馆教育和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提高各类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的建议
结语
附录 博物馆陈列展览观众满意度调査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身份、立场与观念:早期汉学家福开森的艺术史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福开森的研究
        二 关于福氏研究的再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多重身份的中西艺术文化研究者
    第一节 自诩“中国通”的福大人
    第二节 中西艺术交流的中间人
        一 艺术品交易与海外中国艺术观的建构
        二 书画鉴定、文物收藏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业余汉学家:挑战西方普遍的审美观念
第二章 中国艺术的物质性
    第一节 绘画的媒材与技法
        一 纸绢笔墨:设色与留白的呼应
        二 题跋和印章:书者与观者的纽带
    第二节 中国艺术的表象与内在
        一 书与画:作为情感表达方式的笔法
        二 摹仿与复制:同一题材的重复诠释
    第三节 散点透视与绘画的观众
        一 空间语言:线性透视与图像真实
        二 观看:开放的构图与自由的精神
第三章 分歧与重构:反思中国美术史的叙事形状
    第一节 画史观:文人身份的审美话语权
        一 流派:知识分子的权力游戏
        二 画史:上层文人的审美导向
    第二节 美的本质:艺术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审美意象:中国艺术的文化表征
        一 思想:儒释道的中国艺术
        二 象征:形式的可能性涵义
第四章 “中国中心”观与西方中国艺术史观的关系
    第一节 启蒙时期的“中国热”:从异域猎奇到学术研究
        一 想象:欧洲趣味的中国艺术
        二 异质:乌托邦属性的的异托邦
        三 交流:平等的对话与研究
    第二节 独立于“亚洲美术”的“中国美术”
        一 混乱的黄金时代:东亚艺术收藏
        二 权威的转移:中国美术的独立性
第五章 福开森及其艺术观的学术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中国洋人:多重文化语境的无意识投射
    第二节 审美互鉴:“中国性”何为
        一 对内:打破异域文化的视阈局限
        二 向外:确立“中国”的立场与标准
    第三节 比较美学:交融与汇通的多元视野
        一 理解“中国”:摒弃偏见与权威
        二 跨文化对话:作为文本证据的汉文献
        三 起点而非终点:海内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再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福开森(1866-1945)年谱简编
    附录B:福开森(1866-1945)着述目录
        一 专着
        二 期刊
        三 《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文集
        四 《中国科学美术杂志》文集
    附录 C:福开森(1866-1945)中国艺术研究文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史概述
    第三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昌国佛教及寺院经济的结构
    第一节 高昌建国前后对佛教的政策
    第二节 寺院经济与佛教地理
    第三节 寺院经济的概念及与其他宗教
    小结
第二章 高昌国佛教寺院的经营模式及财务收支
    第一节 高昌国寺院的基本经济模式
    第二节 寺院日常收入
    第三节 寺院日常支出——对《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解斗帐历》再探讨
    小结
第三章 高昌国的僧官、僧众和寺户
    第一节 僧官阶层的执掌及管理
    第二节 国家政权对僧众的管理及其赋税劳役
    第三节 寺户制度及依附人口
    小结
第四章 高昌国僧尼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僧尼个人的私有经济
    第二节 释门群体与豪门望族间的往来
    第三节 佛教僧尼的宗教活动与社会角色
    小结
第五章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和衰落
    第一节 多维视野下的寺院经济与高昌社会
    第二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
    第三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衰落再探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2019年泰山文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泰山历史研究
二、泰山儒学研究
三、泰山封禅研究
四、泰山宗教研究
五、泰山文学研究
六、泰山石刻研究
七、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八、海外泰山研究
九、泰山音乐研究
十、泰山精神及泰山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
结语

(7)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术语阐释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术语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考证
        (二) 图像分析
        (三) 物质文化
        (四) 数据整理
    三、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现实意义
第一章 拓片与金石学
    第一节 传拓的产生
        一、传拓技艺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二、传拓技艺的产生
    第二节 拓片的传播
        一、石刻拓片
        二、铜器铭文拓片
        三、刻帖拓本
    第三节 以拓片为中心的金石学
        一、史传和遗刻互考
        二、对书法的品评
        三、研究的成果
    第四节 拓片题跋风气的形成
        一、已有的题跋种类
        二、从卷、册到整纸的题跋
第二章 拓片的设计
    第一节 拓片工艺的设计
        一、拓片中的金石工艺设计
        二、传拓法中的设计
    第二节 文人对拓片的设计
        一、精拓
        二、构图形式的设计
第三章 题跋的设计
    第一节 题跋内容的设计
        一、解读拓片是设计的前提
        二、题跋内容的设计
    第二节 题跋形式的设计
        一、书体与风格的设计
        二、形式设计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印章的设计
        一、印风与印式的设计
        二、钤印的设计
    第四节 色彩在题跋中的设计
        一、墨色的设计
        二、纸色的设计
第四章 拓片装潢及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第一节 拓片装潢形式的设计
        一、诸多设计因素的植入
        二、拓片常见装潢形式的设计
    第二节 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一、原纸题跋的设计
        二、拓纸以外第二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三、第三层绫纸的空间设计
第五章 拓片题跋经典设计案例解析
    第一节 手卷题跋设计举例
        一、刻帖手卷题跋的设计——以《兰亭序·兰亭诗》卷为例
        二、碑学以后的手卷题跋设计——以《石鼓文》为例
    第二节 从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到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一、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册页的设计
        二、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三、册页设计的全面升华
    第三节 四明本《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题跋的设计
        一、题跋人物及年表
        二、世俗伦理观对于题跋形式的影响
        三、视觉形式影响下的题跋设计
    第四节 全形拓题跋设计举例
        一、全形拓常见形式的题跋设计
        二、全形拓与绘画三维空间的设计
结论
尾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图版目录
表格目录
附录
后记

(8)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方向
    第三节 研究资料及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第一章 晋唐灵岩寺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朗公传说的由来
        一、僧朗入泰山
        (一) 僧朗生平
        (二) 泰山金舆谷
        1、金舆谷之争
        2、玉符山之辨
        3、金舆谷之会
        二、灵岩寺与朗公石
    第二节 法定祖师与隋唐灵岩寺
        一、法定祖师
        (一) 李邕与《灵岩寺碑颂并序》碑
        (二) 法定建寺
        1、法定其人
        2、建寺年代
        二、隋唐灵岩寺
        (一) 隋代灵岩寺的复兴
        (二) 唐代前期灵岩寺的兴盛
        1、慧赜
        2、降魔藏
        3、慧崇
        4、小龙虎塔及其散石
        5、李邕碑中的唐代灵岩寺
        (三) 会昌灭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金时期的十方灵岩寺
    第一节 从甲乙徒弟院到十方寺院
        一、北宋初期的甲乙制
        (一) 延珣
        (二) 琼环
        (三) 琼信
        (四) 重净
        二、十方体制的确立
    第二节 代际传承的开创
        一、临济宗黄龙派
        (一) 重确正觉
        (二) 妙空净如
        (三) 定光道询
        (四) 寂照法云
        二、曹洞宗的开启
        (一) 大明法宝
        (二) 惠才
        (三) 浦涤
        三、其后的住持
        (一) 法仁
        (二) 广琛
        1、结交达官仕宦、文人墨客
        2、守护常住寺产、图画四至
        3、厘定灵岩寺史、刊之有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元代曹洞宗大盛
    第一节 万松行秀
    第二节 雪庭福裕系
        一、足庵净肃
        二、足庵净肃门人
        (一) 古岩普就
        (二) 智举
        三、古岩普就门人
        (一) 无为法容
        (二) 息庵义让
        (三) 子贞
    第三节 林泉从伦系
        一、林泉从伦及其门下
        (一) 桂庵觉达
        (二) 桂庵觉达门人
        1、定岩德慧
        2、方山思璧
        二、清安德方及其门下
        (一) 月泉同新
        (二) 宝峰顺及其门人
        1、涌泉智慧
        2、思让
        3、思泉
        4、思亨
        (三) 正广
        三、复庵圆照门下
        (一) 广福
        (二) 月庵福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宗派的衰落与转折
    第一节 曹洞宗的衰落与僧制加强
        一、曹洞宗的衰落
        (一) 曹洞领宗峪溪海常
        (二) 秋江洁
        二、僧官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 儒家伦理化下的谱系传承
        一、本空通悟
        二、无疑至信
        三、达宗本通
    第三节 明代中期的重开山
        一、古奇至珎
        二、诺庵理然
        三、净堂洁公
    第四节 明代后期的朝山与斋供
        一、朝山斋僧
        二、集体斋主——香会
        三、斋意
        四、受斋僧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灵岩寺诸问题研究
    问题一 新见灵岩寺阮元石刻题记及其价值
    问题二 元僧月泉同新新证
    问题三 灵岩寺息庵碑托名邵元考
    问题四 大元国师法旨碑年代补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灵岩山图
    2、历代住持一览表
    3、年表
    4、碑刻目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博物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开封市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博物馆资源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历史课程资源及博物馆资源概述
        (一)历史课程资源
        (二)博物馆资源
    二、博物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弘扬地域文化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第二章 开封示范性高中应用开封市博物馆资源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调查结果
        (二)教师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开封市博物馆资源与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结合
    一、开封市博物馆馆藏资源
        (一)开封市博物馆概况
        (二)开封市博物馆馆藏资源
    二、开封市博物馆资源与高中历史教科书结合的具体内容
第四章 开封市博物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课堂史料补充教学
    二、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
        (一)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二)参观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博物馆资源走进学校
        (一)馆藏文物走进学校
        (二)文博知识讲座走进学校
    四、建立馆校合作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机制
        (一)线上馆校合作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模式
        (二)线下馆校合作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模式
第五章 开封市博物馆资源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一、课内教学设计——《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二、课外教学设计——专题参观“开封记忆”展
        (一)教学活动背景
        (二)教学活动目标
        (三)教学活动场所
        (四)教学活动准备
        (五)教学活动流程
        (六)教学活动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拟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拟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
    第二节 碑刻产生的自然人文条件
    第三节 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山西碑刻
        二、魏南北朝时期的山西碑刻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山西碑刻
第二章 山西北宋碑刻述略
    第一节 北宋山西社会环境及碑刻概况
        一、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
        二、北宋山西的碑刻概况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综合考察
        一、山西现存北宋碑刻列表
        二、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
        三、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
第三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分类
        一、记事述颂
        二、哀悼纪念
        三、寺观庙宇
        四、题名题记
        五、诗词
    第二节 重点碑刻内容解读
        一、《女娲庙碑》
        二、《汾阴二圣配享碑铭》
        三、《狄青碑》
第四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文学价值
        三、书法艺术价值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保护
        一、保护现状
        二、保护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馆藏佛教文物研究二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圆明三园祭祀信仰空间研究[D]. 魏瑞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河北金代佛教寺院研究[D]. 郭鹏宇. 河北大学, 2021
  • [3]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研究[D]. 石雪梅. 山东大学, 2021
  • [4]身份、立场与观念:早期汉学家福开森的艺术史论研究[D]. 王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D]. 张重洲. 兰州大学, 2021(09)
  • [6]2019年泰山文化研究综述[J]. 张琰. 泰山学院学报, 2020(06)
  • [7]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D]. 徐世平. 苏州大学, 2020(06)
  • [8]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D]. 马丛丛. 山东大学, 2020(09)
  • [9]博物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开封市博物馆为例[D]. 魏倩文.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D]. 高元宦.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收藏佛教文物研究的两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