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电力技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古代电力技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中国古代权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谢丽芳,杨丽[1](2022)在《领导权术转变为领导艺术的价值取舍与路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领导权术和领导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心术上,阴谋与阳谋之别;手段上,非正当与正当之别;品质上,私德与公德之别;运作上,私权与公权之别;影响上,破坏与优化之别。把传统的权术理论转化为当代可用的领导艺术理论,应借鉴权术中的用心价值、驭人术中的用人价值、《仕经》中的平衡价值、《厚黑学》中的成事价值。借鉴领导权术提升领导艺术,应提升决策艺术,塑造主观谋略转化为客观策略的"工匠心";提升形象艺术,树立以道德力量实现担当作为的"示范岗";提升用人艺术,构建以公道之心举贤任能的"展示台";提升沟通艺术,建造不结党营私而整体团结信赖的"和谐家";提升聚力艺术,转变"笼心术"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聚能环"。

杨慧敏[2](2020)在《清代山西州县官宦绩研究》文中指出州县官,即知州知县,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之正印官。所谓天下事莫不起于州县,州县官员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安定。本文主要以清代山西部分州县为例,借助方志、正史、以及官箴书等文献资料,采用文献解读、定量统计等方法尝试性地研究清代山西州县官的所作所为,其主要内容为州县官员在辖区之内对农业钱粮、刑名治安与教育教化诸政举措。本文五章,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与第一章:绪论主要为概念界定、选题缘起、选题价值以及学界研究动态、本文研究方法、创新点等进行说明。第一章主要就清代山西省州县行政区划、州县正印官——知州、知县官两大问题进行论述分析。尤其是知州知县作为本论文的主体人物,对他们的面貌做一基本的概括,为后文州县官宦绩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二、三、四章,是为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清代山西州县官员与其辖区的农业发展和钱粮征收、刑名治安、教育教化分别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农业发展方面,为促进农业发展,州县官主要采取劝课农桑、鼓励农业发展、积极稽修水利等措施。州县官员都十分很重视农业发展与水利设施的建立、维修。其次是利用方志,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分析出清代山西部分州县钱粮征收的情况。各州县官员仅凭一己之力(虽有佐贰杂吏的帮忙但州县正印官为最终负责人)要对全州县数量众多的土地征收赋税,且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取消人丁税之前还要征收如此庞大人口的人丁税,可以看出州县官员治理地方之不易。最后是州县官为时刻保证各地钱粮征收,还要主持粮仓的修建。灾荒发生之后,大多州县官员积极赈荒,且努力为民请命减免赋税。刑名治安方面,主要是刑、民事案件、晚清教案的审理与地方治安方面的内容。这三类案件审理有典型的特征,民事案件审理应服从律法,但州县官常常秉着劝民息讼的理念;刑事案件较为重大,州县官往往亲力亲为,但仍旧逃脱不出人情二字;晚清教案处理更为复杂,涉及方面较多,州县官往往力不从心或许会成为教案牺牲品。有事处理案件,无事则保持地方安定。前期之保甲与后期之团练也是州县官要利用保持地方稳定的重要倚助。州县官平时虽然不亲自带领操练保甲团练,但也积极主导鼓励保甲团练的建立与发展。且若地方遇难,州县官员往往与民共进退,甚至与民共生死。教育教化方面,分为对读书之人的教育与对非读书人的礼节教化两部分。对于州县官来说,人心正否对地方治理尤为重要。因此,他们不仅仅按照国家政策主持县试辅助乡试,还积极督办学校优待学子,甚至拨田捐款修建义学、社学,清代后期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立新式学堂。除此之外,对于非读书之人,州县官一方面通过礼仪规范外在行为,一方面通过移风易俗导向内在心理,内外兼施,使其辖区内百姓都变成良善之人。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亦即第五章,内容为清代山西州县官宦绩特点与评价。有清一代,山西州县官员之所作所为有着典型的特点。首先,州县官员宦绩所涉及领域如此广泛,州县官并无多少可以实际意义上利用的人来帮助自己处理这广泛庞杂的政务,也使得州县政府成为“一人政府”;其次,就宦绩本身来说,也有很大的突出与偏颇性,钱刑方面的成就远远大于教育教化方面的成就;最后,无论从时间还是地域上,都有其典型的不均衡性,清朝前、中期的州县官员的成就明显大于晚期;省治所、府治所所在县与首县州县官员的成就往往大于普通州县的官员。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除去州县官本身的能力与知识的不足外,很大部分还是由于清代政府一些政策的狭隘性。但从总体上来讲,山西州县官在有清一代,不仅仅促进了当地的稳定与发展,也对国家整体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王拓[3](2019)在《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先秦法家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先秦法家思想中蕴含的法治、改革、富强精神为前提,以先秦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为逻辑起点,以历史性遵循与创造性转化为目的;运用管理学的方法,站在哲学的高度,全面审视先秦法家思想的内涵实质与核心要义,通过对先秦法家文献的梳理与综合,探究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主旨概念、生成过程、内在结构、作用机制、及当代转化,以求深入挖掘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及人类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深入研究以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理论,提炼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全球化进程中彰显中国管理哲学的魅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思想体系,是本研究的宗旨与基本目标。法家作为先秦子学中的晚出学派,其生成过程包含了对于先秦诸子思想的吸纳和继承,在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功用,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了它的理论价值与管理效用。先秦法家管理哲学的核心是通过“法”的管理手段完成“治”的管理目标,主张“一断于法”,重视建章立制,强调破陈出新,提倡富国强兵,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之道、管理之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渊源来看,先秦法家管理哲学经历了由实用法学向法哲学演进的发展过程,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实践经由韩非的总结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而先秦诸子的学说也为法家管理哲学的形成提供了外在驱动: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儒家贵贱有等的治理模式为其提供了实践参照,墨家的尚同思想为其提供了方法论保障。就理论内涵来看,先秦法家遵循“一断于法”的管理准则,凭借“严罚厚赏”的管理手段,结合“循名责实”的管理权术,形成了“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从管理思想史角度来看,可将其视为当代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就实践效用来看,通过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爬梳,系统审视其中涉及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规律等内容,归纳总结出其独特的管理人性观、管理控制观、管理行为观以及管理认识论、管理方法论和管理价值论,能为我国新时代的管理实践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先秦法家思想中包含的法治精神、改革精神、富强精神和权力制约观念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如下逻辑线索:第一章是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概念的简述;第二章在梳理了时代背景、内在基础、外在驱动之后总结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第三章着重探讨先秦法家在管理人性观、管理控制观、管理行为观等维度的理论观点;第四章主要探讨先秦法家的管理认识论、管理方法论、管理价值论,用以指导实践;第五章基于上述对于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探讨,深入挖掘这一思想遗产的合理内核,并从价值层面对其进行反思、纠偏、补救,从而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对于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构建而言,如果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能提供某种启示,那么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是其中绕不过去的智识资源。以新时代的法治建设为语境,在对以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合理要素,对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理论参考与路径借鉴意义。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管理哲学应有其相应的话语、理念和贡献。如果缺失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融合,那么世界管理思想将因局限于西方管理传统而欠缺丰富性与普世性。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研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支撑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文化自信,并为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提供传统智识资源,这亦是中国管理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路径方法与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冯应清[4](2019)在《仲并《浮山集》笺注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仲并,字弥性,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主要活动在南宋前中期。早年以学官身份步入仕途,历任教授、通判、知州等职,晚年知蕲州,主掌一州之政。仲并诗文兼擅,在江南一隅颇有文名。仲并《浮山集》由其外孙孟猷编订,原本已佚,现世文献依据《永乐大典》辑佚,存为十卷。本文拟以仲并《浮山集》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在维持文本原貌的前提下,通过注解的形式对《浮山集》进行整理,以疏通文义,其次在注解的基础上作综合研究。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研究,共有三章。第一章,概述南宋初期仲并所处的时局环境和文坛变化;第二章,仲并生平探考,包括生平概述、联姻、社会交际及个人思想;第三章,围绕《浮山集》文本进行研究,分为文献考述和内容研究两部分,前者包括文章辑佚与阙文辨疑,後者包括诗歌、文章的内容阐述和文学特征分析。第二部分为注解,首先,对文本的疑难字词、典故、名物、人名、地名等进行注释;其次,尽量结合史料撰写题解。仲并的诗歌可分为酬寄、送别、生辰、题诗、闲适、行旅、感怀等主题。就其文学特征而言,吟咏情性,力尽其笔描写诗中之景,抒发景中之情,情思畅达;入典化意,丰富诗歌内容,加强陌生化效果;轻车绝尘,不染世俗尘气,清新拔俗。而他的文章体裁丰富,涉及到求仕谋政、论事陈理、孝友慈爱等方面。古文高简有法,内容充实,富含文理,结构行而有法;四六文叙事紧密,属对工整,散行排偶,铺彩摛文;其杂文典雅,联姻之书简明实际。仲并崇尚循吏之治,以民生为本,主张简政,为政以身作则,兴利除弊。其早年受到胡安国影响,主张仁义之理与经世之用结合,躬行实践。究其一生,诚而如一的儒家精神在仲并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王宏强[5](2019)在《韩非君道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先秦诸子大多将重建秩序和实现治世寄托在“明君”身上,他们的“治道”因而往往最终落实在“君道”上。所谓君道是思想家对理想君主所赋予的政治目标、政治原则以及政治规范。有别于其他诸子,韩非试图为“中主”设计一套为君之道,意在使资质平平的君主也能够实现高效统治。如何确保君主权位的恒久稳固,并能够有效运用绝对化的权力,使国家机器高效运转,是韩非君道论的核心问题。韩非一方面反对“必待贤而治”,刻意遮蔽中主极易沦为暗主的问题,为中主进行集权统治提供了合理性说明;另一方面反对任何形式的君臣易位,将君主永享国祚视为天经地义。运用“法治”进行社会控制是韩非君道论的重要内容。从先秦礼法转变、儒法之争和驱民于农战三个维度看,韩非的法治具有“绝对性”的特征,即一方面君主绝对控制臣民,另一方面臣民绝对顺从君主。官僚控制是韩非君道论最独特的部分,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君主对官僚系统的整体控制,二是君主对官僚系统中重臣的重点控制。所谓“整体控制”是指君主将官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以“法术”来选拔、课考和规范官僚,使官僚系统得以高效运转,从而成为忠实贯彻君主意志的工具。所谓“重点控制”是指君主将重臣作为重点控制对象,以“术”来防范、伺察和严惩重臣,消除对君权直接或潜在的威胁。君主的社会控制和官僚控制归根结底均是对“人”的控制,“人情”便是君主控制臣民最切实的着力点。韩非的“人情”仅仅指人趋利避害的本性,缺少“人之为人”的内涵。“因人情”实际上是君主“用人情”基础上对“人”进行控制的方略,具有鲜明的将“人”工具化的倾向。韩非君道论本身呈现出君主由自我控制向自我膨胀演化的轨迹,这一演变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专制君主从自信自律向自圣自负演变的趋势,即“体道守法”和“虚静无为”势必朝“依道弄法”和“贪躁妄为”的方向演进,这样“因人情”最终必然逻辑地转变为“逆人情”。总之,韩非君道论的要旨是君主简便高效地控制官僚系统进而控制社会,意在构建一个强大到极致的君主权力系统和一个萎缩到极致的编户齐民社会,从而以富强之资一统天下。研究韩非君道论既有助于理解周秦之变的历史趋势,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得君行道”的政治思维和理论困境。

闫书昌[6](2020)在《中国智谋文化心理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大心理学观”研究理念,展开对中国文化中智谋文化的心理学研究,以期获得契合于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智谋文化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规律。通过字形字义综合分析法(汪氏语义分析法)、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理论构建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或手段,探讨了中国人重智谋的缘由,智谋、智谋心理、智谋文化的内涵,智谋心理学思想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中的演进,中西智谋文化的差异,智谋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智谋心理的结构、特质、机制、道德性,并对中国智谋文化进行了心理学理论构建。本文研究发现:(一)农耕文化、战争文化及相关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人重视智谋缘由。(二)对“谋”“智”“计”“策”“术”“算”“韬”等汉字的语义分析之后发现,认为智谋在中国文化中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思维、决策过程,其中蕴含内在心智计算过程、问题解决的目标性和指向性,以及智谋本身的隐蔽性,和相互作用的双方在利益上的增减性。(三)通过对智谋相关词语的词汇学分析发现,中国智谋文化中谋的基础是智慧,智慧外化为谋略,并表现出功能性。智谋的内在过程是计算、计划的过程,其发生场所具有特定的私密性。(四)中国智谋文化经历了从雅文化向俗文化的转换和发展过程。以兵家、纵横家、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中国雅文化展示出中国智谋文化思想的多元格局:兵家重“奇正”“诡道”;纵横家重“权借”之谋;儒家重“智”少谋;道家追求出乎于道,重视辩证的大智谋;法家强调“术”,重视法度的智谋。(五)中国智谋文化向俗文化转换后,以更为贴近民众日常生活与实践的形式,表现在“三国文化”、《智囊》、“三十六计”“厚黑学”以及当代谚语等文本之中。“三国文化”是智谋从雅文化到俗文化转变的重要环节,其中的“三国”“诸葛亮”“曹操”均已经成为中国智谋文化的象征性文本或形象。《智囊》则开创了才智的形态和层次研究的先河,并提出了才智与德行相互独立的思想。“三十六计”是中国智谋文化的隐喻性表达,它是一种象思维、应事思维的非逻辑性体系,其中隐含着中国人迂回性思维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思想观念。“厚黑学”中的权谋论是智谋在特定领域的极端形态,它并不能代表智谋文化主流观念和思想。当代中国谚语表现出智谋崇拜心理,将智谋视为人类行为活动中的终极手段。中国谚语智谋文化表现出经验主义智谋观,将智谋视为经验的产物。谚语智谋文化认为智谋既受情绪的激发,又受限于情绪。(六)尽管西方文化中存在着智谋的理念和实践,但是存在着轻视智谋的倾向,没有形成鲜明的智谋崇拜心理。中国智谋文化影响了中国人“一切皆有可能观念”,并实用主义理性、非线性思维的方式。(七)中国智谋心理的结构表现为内智外谋,即基础是智慧,智慧外化为谋略,并表现出功能性。智谋的主要心理特质有奇、诡道和隐蔽。智谋的心理机制是反心理理论。智谋本身不具有道德性,但是其行为主体和目的具有道德性。(八)中国智谋文化是基于实践经验的观察,其展示出的是不同情境、不同行动阶段发挥认知启发的工具,这可能阻碍着中国智谋文化中一套单一行为模式的构建。本文提出的中国智谋文化理论模型认为,以雅文化、俗文化为载体的中国智谋文化既是中国人智谋崇拜的结果,又是促成崇拜的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循环性。智谋是一个从初始状态指向目标状态的内部决策,并表现出行为倾向性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一切皆有可能”理念、非线性思维、实用主义思维、迂回性思维的影响,中国人智谋实践中表现出象思维的特点,在历史智谋实例的原型启发之下,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指向最终目标状态。智谋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在于“奇”与“正”的转换,通过“反心理理论”能力,以突破对方思维的框架。

汤浩[7](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冯志峰[8](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颜英[9](2018)在《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视角,分析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的历史背景、理论、范畴、方法、书写方式、特点、参照、得失及原因等。认为西方学术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疑古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老子哲学思想研究、经济思想研究、政治思想研究受到西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老子思想研究受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影响。老子的考据学研究受到疑古话语体系的影响。个案研究重点研讨了章太炎的老学话语体系变迁的过程、方向及其原因。认为章太炎的老学话语体系变迁反应了近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转型建构与社会应对的互动。个案研究还探讨了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建构过程中对《老子》第十三章的新解析,分析了古代、近代与当代学术话语体系理解的不同及其原因。认为古代与当代学术话语体系强调“贵身”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而近代学术话语体系则强调“无身”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处于救亡图存的历史环境之中,需要每个人忘却个人利益与个体生命,以成全民族国家之大生命。近代老学话语体系具有对传统老学话语体系的承续性。第一,就理论与观点的承续性而言,老子南面术、养生术、神仙术、阴谋术、愚民术、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与观点继续被承续与发挥,但开始与西方的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挂起钩来。第二,就范畴的承续性而言,传统老学话语体系的基本范畴,如道、德、物、有、无、神、知、有名、无名、阴阳、无为、有为等仍然在继续使用,但近代学者努力使其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范畴,如本体论、宇宙观、知识论、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认识论、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人生哲学等会通。第三,就研究方法的承续性而言,传统老学话语体系的研究方法也仍然被继续使用,如以老解老、以韩解老、以庄解老、以黄老解老、以玄解老、以儒解老、以道教解老、以佛教解老等,但多数近代学者并不只是使用一种方法,而是中西多种方法并用。第四,就书写方式的承续性而言,传统的考据、训诂、注释、学案等在继续使用,但不少学者往往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书写方式、章节体书写方式结合使用。近代老学话语体系更具有对传统老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性,首先是使用新的理论、方法与范畴。在理论与方法方面,源于西方的进化论、功利论、民主论、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被采用,源于西方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的方法被采用,源于西方的理论与学科的范畴被广为采用。其次是有了新的参照、观点与论断。近代老学话语体系多以西方理论、范畴、观点、书写、方法为参照,其新的观点与论断多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疑古话语体系相关联,也与救亡图存、富强的民族国家目标相适应。再次是采用新的书写方式,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书写方式与章节体的书写方式被广为采用。近代老学话语体系之所以异于传统老学话语体系,源于近代西方学术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疑古话语体系的强大影响,也源于近代学人面对强势的西方民族国家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得不进行新的回应,以图摆脱贫穷落后、被动挨打地位而走向独立、平等与富强。这也是传统老学话语体系不得不向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根本原因。本文从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之中,进一步深思近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转型的合理性及其得失。认为中国传统学术话语体系向近代学术话语体系转型,有其必然与应然之势。就其必然性而言,那就是需要积极应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积极应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积极应对一系列来自西方的进步与文明话语。就其应然性而言,那就是亟需解决中国的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问题。近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转型建构,顺应了近代中国大变革时代的社会需求,积累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吸纳了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丰富营养,推动着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近代化转型与创新。但亦有其局限性,就是对中国传统学术话语体系的合理性、承续性思考不足,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区域性、局限性认识不足,对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创新性思考不足。

郑东华[10](2016)在《“力命之争”的近代转向 ——以19、20世纪之交的观念变迁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目标是以“力命之争”为中心,探讨19、20世纪之交的观念变迁。“力命之争”是中国哲学中由来已久的哲学辩题,其核心是关于自由问题的讨论;但是,传统的观念总是将人置于“命”的主宰之下,在价值上抑制对“力”的运用。近代以来,西方的侵略将中国推至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人一方面在寻求“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时不得不追求力量;一方面又由于我们的对手“西人以动力横绝天下”,开始在抗争中反思我们为何缺乏力量,探索西人力量强大的根由。“力命之争”的价值天平产生了方向性的逆转:就“力”与“命”何者具有更大的力量、何者居于主导性地位而言,价值天平从传统主流强调“命”对人的主宰、人对“命”的顺应,变革为强调人的自由限度和本质力量能够争取甚至反制客观限制、影响自身命运;就“命”之主宰与“力”之效用的主体关系而言,观念结构从传统由“命”向下作用的垂直向度转变为“力”的主体(人)的自身挺立和对“命”的抗争,以及主体之间的横向互动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一过程展开为批判以“命”为代表的一系列核心范畴,如:“天”、“道”、“理”等,解构其神秘性,将其作为可以认识和加以把握的规律性和规范性范畴,如:“规律”、“公理”(“公例”)等;在此过程中,主体性得以高扬,主体的能力得以伸张、并在“知”、“情”、“意”及道德的诸多方面得以丰富。传统“力命”辩题笼罩着的意义世界获得了理性化、明晰化的说明,被分析为自然观方面的科学规律性与人的认识能力、历史观方面的历史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政治领域的的合法性(通过有效性和公正性加以说明)与参与性(或竞争性),和伦理领域方面的道德宿命论与道德自主性等多重意蕴。这种意义的分化和观念的变革,一方面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观念上的投射,一方面又是思想家在寻求出路之际对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更明晰化认识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思想家为近代的观念谱系注入现代性意义上关于主体和自由的价值肯定和丰富理解,这代表着“力命之争”在近代的创获。

二、中国古代权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权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领导权术转变为领导艺术的价值取舍与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导权术和领导艺术的本质区别
    (一)心术上,阴谋与阳谋之别
    (二)手段上,非正当与正当之别
    (三)品质上,私德与公德之别
    (四)运作上,私权与公权之别
    (五)影响上,破坏与优化之别
二、领导权术转变为领导艺术的价值取舍
    (一)权术中的用心价值
    (二)驭人术中的用人价值
    (三)《仕经》中的平衡价值
    (四)《厚黑学》中的成事价值
三、借鉴领导权术提升领导艺术的路径
    (一)提升决策艺术,塑造主观谋略转化为客观策略的“工匠心”
    (二)提升形象艺术,树立以道德力量实现担当作为的“示范岗”
    (三)提升用人艺术,构建以公道之心举贤任能的“展示台”
    (四)提升沟通艺术,建造不结党营私而整体团结信赖的“和谐家”
    (五)提升聚力艺术,转变“笼心术”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聚能环”

(2)清代山西州县官宦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及选题缘起、意义
    二、学术前史回眸
    三、研究方法及其史料征引
    四、研究内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清代山西行政区划与州县官
    一、清代行政区划与山西州县政区
    二、清代地方官制与山西州县官
第二章 清代山西州县官员与其辖区的农业发展、钱粮征收
    一、清代山西州县官员与其农业发展
    二、清代山西州县官员与其钱粮征收
第三章 清代山西州县官与其辖区的刑名、地方治安
    一、清代山西州县官与民、刑事案件的审理
    二、清代山西州县官与其地方治安
第四章 清代山西州县官与其辖区的教育教化
    一、清代山西州县官与教育的施行
    二、清代山西州县官与教化的推行
第五章 清代山西州县官宦绩特点与评价
    一、清代山西州县官宦绩特点
    二、清代山西州县官宦绩的成效
    三、清代山西州县官宦绩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界定
        一、管理哲学的内涵与中国管理哲学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主要内容
        三、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分类与体系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分类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体系
    第三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理论特征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实践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
    第一节 时代背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一、宗法制的特征
        二、历史文化特征
        三、氏族统治特征
    第二节 内在基础:先秦时期的重大社会变迁
        一、井田制瓦解促成了新的管理实践活动
        二、奴隶制崩溃催生了新的管理形态
        三、礼法分离、以法去礼形成了新的管理理念
        四、成文法运动总结了管理哲学的规律
    第三节 思想资源: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影响
        一、道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儒家及墨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三、名家及兵家对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理论维度
    第一节 “自利自为”的管理人性观
        一、“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逻辑起点
        二、“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主要内容
        三、“自利自为”管理人性观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一断于法”的管理控制观
        一、“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逻辑起点
        二、“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主要内容
        三、“一断于法”管理控制观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
        一、“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逻辑起点
        二、“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主要内容
        三、“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行为观的总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实践指向
    第一节 “事异备变”的管理认识论
        一、“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二、“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三、“事异备变”管理认识论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不法常可”的管理方法论
        一、“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二、“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三、“不法常可”管理方法论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贵法不贵义”的管理价值论
        一、“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逻辑起点
        二、“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三、“贵法不贵义”管理价值论的总体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现实维度与创造性转化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现实维度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与深化改革及依法治国
        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借鉴
    第三节 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与现代化国家治理
        一、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与现代化宏观管理
        二、先秦法家管理哲学与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仲并《浮山集》笺注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与价值
    二、仲并及其诗文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体例
第一章 南宋初期的时代环境
    第一节 宋政权的迁移与时局变化
        一、政权的迁移
        二、时局的变化
    第二节 南宋初期文坛的文风变化
        一、南宋初期的散文
        二、南宋初期的诗歌
        三、南宋初期的词
第二章 仲并生平探考
    第一节 仲并的生平与交际
        一、仲并的生平
        (一) 生平概述
        (二) 联姻说略
        二、仲并的交际活动
        (一) 仲并的诗文交际
        (二) 仲并与杨韵
    第二节 仲并的思想
        一、仲并的简政思想
        二、仲并的循吏理想
        三、仲并的儒家思想
第三章 《浮山集》研究
    第一节 《浮山集》文献考辨
        一、文章辑佚
        二、翰林院抄本与四库全书阙文辨疑
    第二节 《浮山集》的诗歌研究
        一、诗歌的题材分类与内容描写
        (一) 酬寄与送别
        (二) 生辰诗
        (三) 题诗
        (四) 行旅与感怀
        二、诗歌的文学特征
        (一) 吟咏情性
        (二) 入典化意
        (三) 轻车绝尘
    第三节 《浮山集》的文章研究
        一、文章的主题书写
        (一) 求仕谋政
        (二) 论事陈理
        (三) 孝友慈爱
        二、文章的文学特征
        (一) 古文行而有法
        (二) 四六散行排偶
        (三) 杂着典雅庄重
结语
凡例
卷一 五七言古诗五言律诗
    五言古诗
        早起偶成
        寒食日归吴兴寄鲁山
        题大明寺诗
        送大理金少卿赴阙,以老成耆德重於典刑为韵,兼寄呈刑曹徐侍郎
        钱检法及代期以诗告别因次其韵
        七月二十日过王村,几到岸,遇和中袭明舟回,相拉宿於陈氏庵中,蚊甚盛,达旦不能寝
        奉和陈德召游惠山见寄三十韵
        祝子权以诗见招,勉继其韵
        送周元特侍郎守宣城
        和何枢密题楚颂亭韵
        同祝子权游虎邱
        志师自通州访我於仪真,因携之至长芦,留语数日,及其归也,作诗以送之
        舟过仁王寺因口占一首
        戏李彦平、李德邵
    七言古诗
        元宵微雨十六夜雨止见月
        舟行用前韵怀祝子权
        建昌守杨吉老得居湖州山间,作亭於上,名曰弁辉,为长句以记之
        陈行之得之因震泽旧居,辟小阁面列洞庭山,客有名以尊经者,江都仲某为长句以纪之
        避暑报恩观
        外舅庄子尚生辰
        代人上师垣生辰三首
        沈正卿得男以诗庆之
    五言律诗
        咏竹
        游灵岩诗
        舟行再用前韵
        觉华山居三首
        岁晚泊姑苏用吕居仁舍人韵二首寄孟信安
        泰兴道本上人少时颇留意诗律,已而遍历诸方,卒无终岁之宁。今垂五十矣,自淮乡过余於吴兴。翌日来辞,曰道本欲自越趋天童,或自温趋江心,问道於觉了二士(觉为横智,了为真歇)愿闻一言,为书五字诗以送之
        韩侍郎
        送致政节推朱子发归无锡二首
        送泉州周尚书
        送张持国省干归山阴三首
        送刘大谏赴漳州四首兼寄建州太守赵左司
        代人上叔母张氏生辰三首
卷二 七言律诗
    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
    日暮系舟
    中秋不见月
    四老堂诗(并序)
    题赵有翼丛桂小山
    题吴氏旷远亭
    後数年登旷远亭用前韵再赋
    和马丈游刘园
    李彦平寄题静海吏隐堂二诗甚佳,因赋一篇
    题李德邵蘖庵
    再呈德邵
    祝子权见寄时欲卜居合溪飞云寺
    李孝叔、赵有翼、赵存中、黄子登、沈正卿、曾同季有观梅道场之约,仆偶过西山,不得陪六客之末,归读衆作因继韵
    和沈正卿诸公西湖赏梅
    和耿时举梅雪二首
    舟过吴江谒臞庵翁少留为赋二诗
    陪王枢密饭坐间示新诗因次其韵
    用前韵别寄耿时举二首
    沈国録席上用赵监丞韵
    翌日早起再用昨夕韵呈二丈
    对雪用曾丈韵呈徐丈
    再用前韵答徐圣可
    继韵耿时举寄示往岁梅雪
    怀沈文伯
    郑悴德兴,平江官满有诗见寄,次韵以叙老怀惜别之意
    刘乾耀绍原昔同里巷以贫见过愧无以副其意辄成四韵为别
    归自江阴寄蒋知郡汪签判
    和孟蠕之诸公游虎邱一首
    用前韵奉寄孟峤之
    再用前韵呈陈得之诸公
    呈彦平
    用汪彦章内翰诸公韵二首呈信安
    用方叔韵寄蘖庵老人
    和臧陆二秘书
    送郑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
    送高提干暂过行在诗
    再和高提干见寄
    送平江守蒋宣卿奉祠归宜兴
    送智道者
    次韵答友人四首
    上孟郡王生辰三首
    外舅庄子尚生辰
    平江太守生辰二首
    上枢密生辰
    胡枢密生辰
    上平江李侍郎生辰
    代人上师垣生辰
    提举生辰
    白氏夫人生日二首
    代同舍上黄相生辰三首
卷三 五言排律 五七言绝句 词
    五言排律
        用孙仲益尚书韵二首呈孟信安
    五言绝句
        对竹
        假山
    七言绝句
        官满趋朝留滞吴门即事书怀十首
        平江守祷晴即应时近元夕矣,寄呈五绝句
        夜抵德清县偶题
        再过宜兴,舟中见芍药数枝,忆淮乡此花之盛,为之怅然,辄成三绝
        薄暮游潘登仕园,园有堂三间,榜曰一枝。盖湖公枢密两取庄周却就之语,既以嘉潘,亦以勉潘之二子,因用其意,各赋一绝
        芜城
        有客来,从阳羡闻元绩离家已月余,由昆山过临安桐庐,计今合归矣。元绩当不惜迂路,一访仆於苕霅间也,戏为一绝招之。元绩纯孝人,每在道念亲殊切
        感时
        晚坐和韵
        次韵病起二首
        送阎少隐同其弟伯子、宣子赴试淮南,为一月之别,某以病起不及饯送,为三绝
        题章伯深臞怪图
        画枯木
        次韵耿荐可催菊三首
        奉陪舅丈秘书彦平主簿兄游慧聚,终日小饮,上方待月,再历妙峯诸胜处,用前人韵得二诗,是日尝微雨作
        句
    词
        忆王孙(秋闺)
        忆王孙(赠外孙猷)
        前调(示孟氏女)
        前调(和李达才韵)
        菩萨蛮(和赵有逸坐上韵)
        好事近(宴客七首,时留平江,俾侍儿歌以侑觞)
        忆秦娥(木樨)
        画堂春(和秦少游韵)
        大圣乐令(赠小妓)
        浪淘沙(赠妓)
        前调(即事)
        鹧鸪天(为鲍子山侍妾燕燕作)
        前调(赠外孙夔)
        蓦山溪(有赠)
        水调歌头(赵制置见招归,用东坡中秋韵,以见微意)
        芰荷香(中秋在毘陵不见月,作数语未成,後一日来澄江,途中先寄赵智夫)
        八声甘州(木樨和韵)
        念奴娇(冬至夜作)
        前调(和耿时举赋雪韵)
        前调(王守生辰)
        瑞鹤仙(春日咏怀)
        水调歌头(浮远堂)
        念奴娇(浮远堂)
        画堂春(即席)
        浣溪沙(即席)
        眼儿媚(同孙尚书赴孟信安平江群宴席上)
        武陵春(元若虚总管席上)
卷四 奏议 书 序 跋 记 赞 行状 墓志 祭文
    奏议
        蕲州任满陛对剳子
        第二剳子
        代平江守劝农文
    书
        上宰执书
    序
        原弊録序
        赠笔工序
    跋
        跋蒋颖叔兄弟与其侄宣卿诗
        题吴兴沈师所藏米老帖
    记
        後乐堂记
        赵公远祠记
    赞
        黄夫人传神赞
    行状
        故左朝请大夫权发遣抚州庄公行状
    墓志
        夫人陈氏墓铭
    祭文
        祭泰伯至德庙文
        祭社祈晴文
        祭五龙文
        祭李尚书若水文
卷五 表
    天申节贺表
    贺皇太后还阙表
    蕲州到任谢表
    代谢郊祀加食邑三百户表
    代谢郊祀加恩表
    代辞免郊祀加恩表
    代谢给事中表
    代镇江守臣到任谢表
    代平江守臣到任谢表
    代郡守到任谢表
    代淮郡守臣到任谢表
卷六 表
    代谢赐御书石刻表
    代谢赐御书御制文宣王及七十二子赞表
    代平江守谢赐府第表
    代淮西守臣到任谢表
    代南安军守臣到任谢表
    代建康守谢降诏不允再乞致仕表
    代谢给假还乡表
    代辞免转官表
    代服阕欲赴朝见表
    代郡守谢传宣表
    代建康守臣除在京宫观侍读谢表
    代建康守进职真除谢表
    代谢落职表
卷七 启
    贺正启
    贺冬启
    贺执政启
    贺枢密启
    贺直院阁学士启
    贺李参政启
    贺张参政启
    贺给事启
    贺除给事中启
    贺建康王帅启
    贺荆南方的启
    贺章尚书知平江府启
    贺郡守除次对启
    贺新知平江府李侍郎启
    贺湖州张吏部启
    贺权府李都运启
    贺越帅张参政到任启
    贺郡守到任启
    宫祠书考谢宰相启
    谢枢密启
    谢监务杨秀才启
    谢杨参政启
卷八 启
    上宰相陈情启
    上宰相启
    上宰执启
    上湖州王侍郎启
    上孙参政启
    与方帅启
    与夔路王帅启
    与方帅启
    与湖州王给事启
    与蕲州张倅启
    问讯左史兼中书舍人启
    问候太守启
    问候平江守启
    回谢及第人启
    回第二人启
    回交代苏计议启
    回蕲州教授启
    与教授启
    回江阴薛知军谢到任启
卷九 启
    代执政谢贺新除启
    代贺漕除户侍启
    代人贺阳奉使启
    代考功郎中谢宰执启
    代镇江守谢宰执启
    代人宫祠谢宰执启
    代平江守落职除宫祠谢宰执启
    代湖悴谢宰执启
    代郡守谢侍从启
    代谢监司举荐启
    代李司理启
    代人贽见婺守启
    代宋帅回张魁启
卷十 杂着
    祈雨文
    谢雨文
    祈晴文
    为妻保安青词
    代杨韵诞日醮词
    天申节功德疏
    乾龙节疏
    乾龙节疏
    光孝寺报恩疏
    广化寺募衆建观音殿疏
    迎请光福观音疏
    平江雍熙画罗汉疏
    泰兴建护城神祠疏
    为枫桥藏经求经复带疏
    请云辨住赵村坟淹疏
    请昇老住平江高峰疏
    请修老住平江明因疏
    代张忠甫请理老住金坛笃忠显庆功德院疏
    住院茶榜
    住院汤榜
    太乙宫上梁文
    湖州开元寺上梁文
    回孟郡王姻礼书
    答孟郡王姻事报日书
    为五弟问姻王氏书
    为妹回蔡氏姻定书
    子舍姻定书
    代为外孙女孟氏作姻事言定李仲简书
    代王氏姻礼书
    代人姻事定书
    代石仲泽姻事定书
附録一 诗文辑佚
    (一) 《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上》
附録二 传记资料
    (一) 《夷坚志·夷坚甲志卷十·红象卦影》
    (二) 《水心集·卷九前集》
    (三) 《山中白云词疏证·卷五》
    (四) 《文忠集·卷十七》
    (五) 《万姓统谱·卷九十一》
    (六) 《宋诗纪事·卷四十五》
    (七) 《宋史翼·卷二十列传二十》
    (八) 《玉照新志·卷六》
    (九) 《夷坚支志·庚卷九》
    (十) 《水心集·卷十三》
附録三 历代着録
    (一) 《直斋书録解题·卷十八》
    (二) 《二程遗书》
    (四) 《宋中兴题名·中兴东宫官僚题名》
    (五) 《建炎以来系年要録·卷八十》
    (六) 《浮溪集·卷二十七》
    (七) 《古文集成.前集·卷二十五前丁集四》
    (八) 《文献通考·卷二三九·经籍考六六》
    (九) 《吴兴金石记·卷九》
    (十) 《四库全书考证·卷八十一》
    (十一)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録·卷二十三集部五》
    (十二) 《蕙风词话·卷二》
    (十三) 《攻媿集·卷一零八》
附録四 来往诗文
    (一) 《毗陵集·卷十五》
    (二) 《于湖集·卷七》
    (三) 《云庵类稿·卷四》
    (四) 《剑南诗稿·卷一》
    (五) 《芦川归来集·卷一》
    (六) 《灊山集·卷二》
    (七) 《昆山杂咏·卷中》
附録五 历代评论
    (一) 周必大《浮山集》序
    (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韩非君道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韩非研究述评
        一、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法家与韩非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的韩非研究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港台地区的韩非研究
        四、国外的韩非研究
        五、韩非思想的专题研究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韩非其人其书及韩非思想的背景
    第一节 韩非其人其书
        一、韩非的生平
        二、《韩非子》一书的编纂、传承、版本与真伪问题
    第二节 韩非君道论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韩非君道论的思想背景
第二章 韩非君道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道理论与以道论君
    第二节 变化史观与新圣登场
    第三节 矛盾观与敌对意识
    第四节 人情论与君臣市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韩非的“势”论与绝对君权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以赏罚权为核心的君主之“势”
    第二节 韩非“势”论所内含的绝对尊君意识
    第三节 追求明主、批判暗主与绝对尊君
    第四节 韩非绝对尊君的原因探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韩非的“法治”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从礼法转变看韩非“法治”的社会控制
    第二节 从儒法之争看韩非“法治”的社会控制
    第三节 从驱民于农战看法家“法治”的御民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韩非的“术”与官僚控制
    第一节 韩非的“法术”与君主对官僚系统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 韩非的“术”与君主对重臣的“重点控制”
        一、重臣对君主的壅蔽
        二、君主的防壅之术
    第三节 韩非官僚控制理论的内在悖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韩非的“因人情”与君道论的建构
    第一节 不以“人之为人”为内涵的“人情”
    第二节 “因人情”与“人”的工具化
    第三节 有关君之“人情”的问题
    第四节 余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韩非君道论的政治逻辑与内在矛盾
    第一节 体道守法与依道弄法
    第二节 虚静无为与贪躁妄为
    第三节 顺人情与逆人情
    第四节 韩非君道论的内在逻辑
    第五节 余论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智谋文化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部分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部分 文献综述
    2.1 智谋思想与智谋学研究
    2.2 “三十六计”研究
    2.3 小结
第3部分 研究构思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方案
    3.3 研究方法
第4部分 中国人重智谋的缘由
    4.1 农耕文化及相关文化观念
    4.2 战争文化及相关文化观念
第5部分 智谋、智谋心理、智谋文化的内涵
    5.1 智谋相关汉字的文字学研究
        5.1.1 “谋”
        5.1.2 “智”
        5.1.3 “计”
        5.1.4 “策”
        5.1.5 “术”
        5.1.6 “略”
        5.1.7 “算”
        5.1.8 “韬”
        5.1.9 智谋相关汉字的语义分析法研究总结
    5.2 智谋相关词汇的词汇学研究
        5.2.1 “智”的词汇学
        5.2.2 “计”的词汇学
        5.2.3 “谋”的词汇学
        5.2.4 “算”的词汇学
        5.2.5 智谋相关词汇的词汇学研究总结
    5.3 智谋、智谋心理、智谋文化的内涵
        5.3.1 智谋
        5.3.2 智谋心理
        5.3.3 智谋文化
第6部分 雅文化载体中的智谋心理学思想演进
    6.1 中国智谋文化载体的二元性
    6.2 雅文化载体中的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6.2.1 兵家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6.2.2 纵横家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6.2.3 儒家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6.2.4 道家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6.2.5 法家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
        6.2.6 《三国志》的智谋论
        6.2.7 中国雅文化中的智谋心理学思想研究总结
第7部分 俗文化载体中的智谋心理学思想演进
    7.1 俗文化:走入世俗生活的中国智谋文化载体
    7.2 俗文化载体中的智谋心理学思想及智谋文化心理研究
        7.2.1 “三国文化”中的智谋文化心理研究
        7.2.2 《智囊》的才智文化心理研究
        7.2.3 《三十六计》的智谋文化心理研究
        7.2.4 “厚黑学”的权谋文化心理研究
        7.2.5 谚语中的智谋文化心理研究
        7.2.6 中国俗文化智谋文化心理研究总结
第8部分 中西智谋比较视域下智谋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
    8.1 中西智谋文化的简要比较与分析
    8.2 智谋的无规则意识及“一切皆有可能”观念
    8.3 智谋与中国人实用理性思维
    8.4 智谋与中国人非线性思维
    8.5 智谋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得与失
第9部分 智谋心理结构、特质、机制、道德性及智谋文化心理学理论构建
    9.1 智谋的结构性分析
        9.1.1 内在心智
        9.1.2 外谋行动
    9.2 智谋心理的特质
        9.2.1 奇
        9.2.2 诡道
        9.2.3 隐秘
    9.3 智谋的心理机制:反心理理论视野下的“奇”
        9.3.1 “奇正”:反心理理论与心理理论
        9.3.2 智谋“奇正”的实现策略
    9.4 智谋心理的道德性
        9.4.1 智谋的“阴”与“阳”
        9.4.2 智谋主体道德性问题
        9.4.3 智谋目的道德性问题
    9.5 智谋文化心理学理论构建
        9.5.1 智谋的行为模式问题
        9.5.2 中国智谋文化心理学理论模型构建
第10部分 总讨论、总结论、研究总结与展望
    10.1 总讨论
        10.1.1 中国重视智谋的缘由
        10.1.2 智谋、智谋心理、智谋文化的内涵
        10.1.3 雅文化载体中智谋心理学思想演进
        10.1.4 俗文化载体中智谋心理学思想演进
        10.1.5 中西智谋文化比较视域下智谋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
        10.1.6 智谋心理的结构、特质、机制及其道德性
        10.1.7 中国智谋文化心理学的理论构建
    10.2 总结论
    10.3 创新与不足
        10.3.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2 本研究的不足
    10.4 未来展望
        10.4.1 深入探索中国智谋观念与思想的历史形态及其发展
        10.4.2 继续拓展智谋文化心理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10.4.3 探索智谋在社会各种领域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出版的着作
致谢

(7)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6.3 湘军创制评析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9)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思路与方法
    四、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近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转型的背景、成就与问题
    一、背景与原因
    二、成就与经验
    三、问题及原因
第二章 西方哲学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一、西方哲学范式的影响
    二、西方哲学范畴的影响
    三、西方哲学书写的影响
    四、西方哲学方法的影响
    五、西方哲学观点的影响
    六、西方哲学话语的参照性
第三章 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二、西方经济学范畴的影响
    三、西方经济学方法的影响
    四、西方经济学话语的批判性
    五、西方经济学话语的参照性
第四章 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一、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对近代老学话语体系的影响
    二、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影响下老学话语体系的转型
    三、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影响下老子形象话语的转型
第五章 学术话语与社会因应:章太炎对老学话语体系的转型建构
    一、从批判老学到表彰老学
    二、从西方视觉到本土视角
    三、从重政治走向重道德
    四、从佛老会通走向儒老会通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一、辩证唯物论对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二、唯物辩证法对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三、历史唯物论对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第七章 疑古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一、老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书写中的后置化
    二、老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书写中的轻量化与虚无化
    三、疑古话语影响下的老子话语之一:批判性话语
    四、疑古话语影响下的老子话语之二:集成性话语
    五、疑古话语影响下的老子话语之三:进化性话语
第八章 从出土文献与时代精神看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建构的特点——以《老子》十三章为例
    一、“无身”:近代老学话语体系对《老子》十三章的解析
    二、“贵身”:出土文献中的《老子》十三章及其新解析
    三、近代“无身”解析的社会根源
结语
参考文献
    1.民国文献
    2.着作
    3.论文
    4.国外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10)“力命之争”的近代转向 ——以19、20世纪之交的观念变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为什么是“力命之争”?
    第二节 、“力命之争”的哲学内涵
    第三节 、“力命之争”的古今之变
第一章 天之天与人之天
    第一节 、苍苍者无与焉
    第二节 、大宇之内,质力相推
    第三节 、士以智为先
    第四节 、人元在天前
第二章 天行与人治
    第一节 、势生道,道生理
    第二节 、进化之公例
    第三节 、变之权操诸己
第三章 国权与民权
    第一节 、道在去其害富害强
    第二节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第四章 天理与人欲
    第一节 、天地生人,本来平等
    第二节 、人道以苦乐为究竟
    第三节 、善恶由我主张
参考书目
后记

四、中国古代权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领导权术转变为领导艺术的价值取舍与路径探索[J]. 谢丽芳,杨丽. 领导科学, 2022(02)
  • [2]清代山西州县官宦绩研究[D]. 杨慧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3]先秦法家管理哲学思想研究[D]. 王拓.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4]仲并《浮山集》笺注及研究[D]. 冯应清. 广西大学, 2019(01)
  • [5]韩非君道论研究[D]. 王宏强. 兰州大学, 2019(08)
  • [6]中国智谋文化心理学研究[D]. 闫书昌.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7]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D]. 汤浩. 湖南大学, 2018(06)
  •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研究[D]. 颜英. 上海大学, 2018(03)
  • [10]“力命之争”的近代转向 ——以19、20世纪之交的观念变迁为中心[D]. 郑东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中国古代电力技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