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谢榛诗歌审美艺术风格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林[1](2021)在《蒋鸿翮《寒塘诗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若柳[2](2020)在《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格调”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一个极具集成性与包容性的概念,一直贯穿中国古代的诗学理论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格调”并非从一开始就以自觉、成熟的形态存在,而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萌芽与唐宋元的沉淀,直到明代格调诗论才成熟与完善,“格调”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其具体内涵亦不同。为此,本文以“格调”为研究对象,对古代诗学进程中的“格调”进行细致梳理,注重把握不同阶段“格调”的内涵变化,明确茶陵派格调论在格调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茶陵派领袖李东阳及其成员的格调理论,探究李东阳格调论乃至于整个明代格调诗论的理论作用与历史意义。本文的绪论首先明确了本论题的研究缘起,对以格调与茶陵派为对象的研究着作、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厘清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与成绩,进而表明了本论题的研究空间与价值意义。本文的第一章先对“格”与“调”的基本涵义进行梳理、阐释,对“格调”一词的涵义进行初步界定。进而从众多文论专着中爬梳“格调”一词的发展变化,明晰“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进程中的演变历程。该部分以明代格调理论为界,将古代格调诗学分为三段:前格调诗学、明代格调诗学与后格调诗学。其中,前格调诗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四部分梳理;明代格调诗学以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为主线贯穿明代格调理论发展进程;后格调诗学主要阐释清代格调派代表沈德潜的诗学理论。通过梳理格调诗学的发展演变,明确茶陵派的格调理论在整个格调理论发展史中的关捩地位。本文的第二章具体阐释格调论视野下茶陵派的格调理论,以分析李东阳的格调论为主,兼考察茶陵派其他成员的格调理论。通过分析茶陵派的格调论,明晰茶陵派,尤其是李东阳的格调论在整个格调诗学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本文的第三章将格调论与风骨论、意境论进行对比,从古代诗学的大视野中评析格调理论的特色与价值,并探索格调理论对明清诗学的实践贡献与意义。
陈亚[3](2020)在《严羽“入神”诗论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严羽于《沧浪诗话·诗辨》篇中提出“入神”这一诗学理论,并将其视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境界。“入神”作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入神”说作为严羽诗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妙悟”“兴趣”“入理”“入圣”等诸诗论有着密切关联,具有丰富的诗学意蕴和历史价值,给予了后世诗人、诗论家以多方启发。本文以严羽“入神”这一诗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从严羽“入神”说的历史渊源、与其它相关诗学理论的关系、诗学意蕴以及诗学影响四个层面展开论述。本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论述严羽“入神”说的历史渊源。“入神”一词经由“神”的原义延伸并上升到哲学与美学领域,进而向文学艺术观念转化,并随着诗学的自觉渗入诗学领域。严羽继承了前人关于“神”的丰富论述,并建立起以“入神”为中心的诗学体系,将“入神”视为诗歌审美的最高标准,将“诗而入神”的意义弘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章分析严羽“入神”说与“妙悟”“兴趣”“入理”“入圣”几者的关系。“入神”与“妙悟”“兴趣”等共同构成了严羽的诗学理论体系,几者有密切关系。“妙悟”为“入神”的必经途径,而“兴趣”则为“入神”的审美表现。同时,严羽批驳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的做法,并强调“理”是诗歌得以“入神”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另外,“入神”“入圣”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入神”高于“入圣”,而由“圣”亦可“入神”。第三章探究严羽“入神”说的诗学意蕴。“入神”说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毫无依托的诗学概念,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而严羽的“入神”说是一个无法简单地用一句话就能界定清楚的诗学概念,其包蕴着“词理意兴,浑融无迹”“境生象外,余韵无穷”以及“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三个方面的诗学内涵。又严羽将李、杜二人视为诗而“入神”的典范,这与严羽所处的时代背景、严羽的诗学主张不无关联。李、杜的诗歌虽皆可达到“入神”之境,然二人之诗“入神”的主要表现又明显不同。第四章探讨严羽“入神”说的诗学影响。严羽的“入神”说无论是对后世的诗歌理论,还是对后世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严羽的“入神”说给予了后世诗人、诗论家以多方启发,为后世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诗论家建构自己的观点、主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元明清时期的诗论家对于严羽“入神”说诗学内涵的理解与体悟,相应地促进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进步发展。此外,严羽的“入神”说由于表露出明显地“尊唐抑宋”的诗学倾向,对后世诗歌理论、诗歌创作亦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隋晓聪[4](2020)在《谢榛《四溟诗话》诗学观研究》文中提出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谢榛,一生“惟诗是乐”,除了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诗歌遗产,还留有一部理论价值颇高的着作《四溟诗话》。这部理论着作是谢榛一生诗学思想的结晶,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其中的诗学观点客观、全面,对明代及后世的诗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理论专着。本选题以《四溟诗话》为研究对象,联系其作者谢榛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个人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并结合其自身的诗歌创作实践,力图客观、全面地对其诗学观点进行探究。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概括阐明本选题的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介绍当前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探讨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对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认识与看法。于创作主体而言,《四溟诗话》提出了“作诗勿自满”,“心神渺然”,“贯乎经史、粹乎旨趣”的要求,即要求诗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作诗应秉持谦虚的态度,并强调诗人在注重自身先天“想象力”的保持和运用的同时,还须注重后天的勤奋努力,要求诗人饱读诗书,有丰富的学识储备。而对于创作过程,《四溟诗话》提出了“以兴为主”的要求,强调“兴”对于作诗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兴”的特征及产生的条件,同时又认识到“以兴作诗”的负面效应,进而提出了“改诗”的措施。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还就情景问题提出了作诗应“情景适会”的主张,且从情景的契合关系及表现方式,情景的主次关系,虚景的创造三方面系统、深入地探究了“情景适会”的内涵。此外,《四溟诗话》还提出作诗要“袭古而弥新”的要求,即主张作诗应在继承中获得创新,并针对如何创新提出了具体的作诗方法。第三部分论述了《四溟诗话》对于诗歌风格的看法。谢榛在明代复古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崇尚盛唐,推崇“气象雄浑”的审美风格,主张诗歌应体现如盛唐时期雄浑高远的时代风格和昂扬向上、豪放大气的创作个性。同时,谢榛深受道家思想及当时重真情、重自然的文学思潮的影响,对“自然美”较为欣赏,他在《四溟诗话》中倡导“自然高妙”的审美风格,要求诗歌语言要平易流畅,情感要自然真实;此外,中国儒释道思想中渗透的“中和”的美学思想也对谢榛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崇尚“中和”之美,在《四溟诗话》中主张“中正温厚”的审美风格,并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思想情感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体现这一风格。第四部分探讨《四溟诗话》中的诗歌价值理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适情之具”的观点,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此外,他还在《四溟诗话》中提出了“以诗讽谏”的观点,强调诗人应通过诗歌反映现实生活,以发挥诗歌的讽谏功能。第五部分为结语,对全文所论问题及谢榛《四溟诗话》的地位价值进行概括总结。
姜立松[5](2020)在《谢榛的诗歌创作实践及其诗学理论主张》文中指出谢榛是明代诗坛中创作和理论并重的诗人。谢榛终身布衣,长年游幕藩府,以诗市尊获利。谢榛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皆宗法盛唐,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对比较高的诗歌创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对游幕苦旅的挣扎与倾诉来表现诗人漂泊之苦与心灵的压抑;二是在对明代边防与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中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三是在对友情和别情的眷恋中显示出他对诗友的赤诚之心和渴望从友谊中获得心理抚慰的强烈渴望;四是他的参禅悟道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承担与释放、自尊与求乞的彷徨中努力寻求解脱和超越的心路历程。在熟参盛唐基础上,谢榛诗歌艺术追求率意起兴,漫然道之的自然主义,讲究意随辞起,兴赋并举,情景交融。谢榛的诗学理论主张是他60余年驰骋诗坛的创作心得与熟参盛唐的心法的提炼与理论升华。他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他诗学理论主张的艺术实践,他的作诗实践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他的诗学理论主张,二者存在彼此相关和协调。他的诗歌创作对语言形式的重视与良好实践基本印证了他强调字句锤炼,警句依托,以及四关三等的诗学理论主张。他主张养气培德,而其个性的豪侠与诗歌中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盛唐诗歌的浑沦与悲慨。谢榛力法盛唐而求自成一家的创作实践中也出现很多违背他称道的盛唐家法的诗作,力求创新与拟古的矛盾、自然为妙与雕琢太甚的矛盾,以及宗法盛唐与盛唐兴象缺失的矛盾阻碍了谢榛诗歌艺术成就的进一步提升。
刘新敖[6](2019)在《时空观念与清代诗学的演进》文中研究指明人是时空中的存在物。人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探寻、追索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方式,并以此来处理社会生活,投射到社会秩序之中,这成为古代社会思想的重要背景。这种人类文明之思,最终积淀为文化传统,融入艺术活动之中,中国古代诗学正是产生和发展于这种思想背景之中。中国古代的诗道、诗艺、诗评,无不与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首先,人们逐渐在时空的感性体验中确认自身的存在,并把日常经验中对时空的理解上升到了抽象层面,直接影响着中国哲学和审美意识的发生、延续。其次,诗学的时空本体,使古代诗学理论话语的表达,在想象与构思、文本结构组织和语言或范畴等方面,也表现为时空的形态。再次,古代诗论以时空意识作为方法的理论思维方式,形成了特定的表达时空意蕴的范畴。在这些体现作为中国文化本根意义的时空观而存在的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作为物理空间秩序在社会心理领域实现象征和转换的“兴”,作为社会心理秩序由艺术结构来呈现的“意境”,以及体现对自然、社会和审美时间理解的“神韵”,在时空思维影响下,中国古代的诗学范畴,基本都围绕物理时空的体察、社会历史伦理时空的建构和审美时空的体验而展开。因此,本文拟选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诗学的发展,来管窥时空观念影响下,诗学的传承发展以及其理论形态的表现。无疑,清代诗学为这种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样本。一方面,从诗家主体的角度来看,清代诗家所面临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样本,更具参照,可以清晰的观照诗家作为主体与社会和主流价值的距离,并进而呈现诗歌的位置感;另一方面清代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诗学传统的总结期,也是现代诗学的启蒙时期,在这一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发掘诗学传承的逻辑脉络,无疑更具价值;此外,清代诗论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和理论资源,足够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本文力图从时间蕴藉和空间形象感的角度出发,从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清代初年的王士祯、清代中期的袁枚以及清末民初的王国维所标举的诗学范畴中,寻找其内在的逻辑理路,从诗学产生的外部思想文化环境与诗之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距离,从诗学内部分析时空意识对其理论构建的作用。王夫之是清初诗学的代表。船山标举“现量”,通过整体化、生命化的创作,表现时间蕴藉和空间感觉。初清而入鼎盛的王士祯,标举“神韵”,时间与人生情思合一,谓之“神”;在空间感中展现诗境、宇宙本体同一,谓之“韵”,在时间与空间的各种组合方式中,在“人—诗—宇宙”的融合过程中,“神韵”天成。袁枚的“性灵”说,成长于乾隆以来思想解放的复兴之中之中。“性灵”是主体较社会之“远”,是与自然妙同,在大自然中感受时间之妙,在形象空间中感受审美之境。盛世之后,帝国日薄西山,彼时的王国维标举“境界”,其“隔”与“不隔”、“无我之境”、“赤子之心”等,交织着主体的生命空间、历史时间意识、艺术的审美空间等等诸多命题,将传统诗学得以传承和创造。概而言之,清代诗学的时空观念呈现了清代诗学演进的特点:从思想基础来说,清代诗学上承儒家的社会理念,在社会秩序中重新规范了诗学与社会政治的位置,更为谨慎地追求个体与社会秩序的复归,是在传承美学精神的基础上,重建社会、思想学术文化环境以及艺术个体追求的协同统一发展,是对传统人生伦理与秩序规范的新的阐发;从主体条件来说,清代诗家主体意识觉醒,使清代“诗”家更为敏感地注重诗歌及诗话写作与学术文化的距离,追求心理感悟的时空形式,尤其在清中叶以后,主体的觉醒胜过以往,诗艺及其审美意味的追求因而也更具有主体性的思辨意味;从诗学的理论形态来看,诗话写作仍以时空意识为逻辑基础,呈现出时空化的审美形态,诗论也就逐渐呈现出现代哲理与诗学审美形态融合的新趋势,体现出新旧交替、转换的时代特征。
崔洪爱,山秀坤[7](2019)在《《诗家直说》研究综述》文中认为《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是谢榛的文学理论着作,从《诗家直说》版本研究、诗学思想研究、校注研究等方面综合讨论《诗家直说》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前论研究侧重于对其美学思想及其诗法论的分析,而对其诗论与作品的关系论者研究寥寥。后之研究者应当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走得更远,坚持理论研究与作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同时,也要加强谢榛与其他诗论家的比较研究。
谢云洁[8](2019)在《谢榛《四溟诗话》的审美趣味研究》文中认为《四溟诗话》是明代着名诗人、诗论家谢榛集一生诗歌创作经验之精华而成的诗学理论着作,共四卷,总计四百一十余则,内容上涉及写诗、论诗、品诗、评诗等,较为全面而完备地体现了谢榛精深的诗学思想,在中国古典诗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四溟诗话》从方方面面渗透了谢榛浓厚的个人色彩,对于谢榛的美学思想有着最为直观的呈现。因此本文在分析《四溟诗话》文本的基础之上,努力尝试对谢榛的美学思想尤其是他的审美趣味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与准确的把握。首先,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美学史上的相关的“趣味”和审美趣味的理论梳理,阐述了审美趣味是主体在无目的、无功利的审美判断中所展现的一种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愉悦感受的理论内涵,并认识到审美趣味的形成受多方面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一方面,通过对《四溟诗话》的文本细读与分析,结合谢榛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阐述了在明代轰轰烈烈的文学复古运动的大浪潮影响之下,谢榛提倡“作诗当以盛唐为法”、重“气格”、尊“李杜”、以盛唐境界作为其诗学所毕生追求的终极审美理想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着重对谢榛思想意识的分析,论述了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文人,谢榛受儒、道、释三家文化的影响甚深,在《四溟诗话》中提出了“造语天然”“吐出心肺”“工则浑然”等诗学思想,他重视诗歌语言风貌、情感表达、精工的浑然天成,展现了他追求诗歌的“自然之妙”的审美理想。其次,阐述了谢榛在尚“盛唐境界”“自然之妙”的审美理想的影响之下,融合儒家的昂扬进取、胸怀大志的精神,倡导“气贵雄浑”的审美趣味,对富于力量与气势的阳刚之美情有独钟,故而偏爱雄浑的气格与刚健的气骨;同时,也在道家的清守无为和禅学的透悟超脱的熏陶之下,提倡“志在古雅”,在趣味上崇尚古朴典雅的审美风貌,将高古的韵致与清雅的意趣视为心头好。此外,谢榛还喜好诗歌外在的吟诵听唱之美,主张“句法浏亮,可以咏歌矣”,在审美趣味上追求诗歌的音乐美感,钟爱清亮和谐的音韵美。最后,在稳定而高雅的审美趣味的引导之下,谢榛在绚烂无垠、包罗万象的诗歌世界中不断发现美,在心境上体悟到无边的美感愉悦,令他在困窘的生活中依然能以此安然自乐的涵养方式,排遣愁苦、怨艾,丰富自己内向性的精神追求,体察到人生的诸多乐趣,为当下众多迷茫无措的失意者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充实内心世界提供一定的启迪帮助。同时,在多样性的审美趣味的引领之下,谢榛的美学思想更为开放,视野更为广阔,这有助于他体察到明代诗坛中复古派理论的局限,从而修正其弊端,并为“童心说”“性灵说”的形成提供了有效启发和借鉴。当然,审美趣味是主观产物,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从宏观角度而言,谢榛的审美趣味也存在尊唐抑宋的缺陷,导致他的品诗标准相对呆板。此外,谢榛为了满足自身的趣味,好改名诗,却因过于斟字酌句、审音度情,忽视了原诗审美风貌的全面性,反而破坏了原诗的精华之美。整体而言,本文主要围绕谢榛《四溟诗话》审美趣味的产生渊源、趣味类型、价值与局限等方面展开,对谢榛的诗学和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对《四溟诗话》的美学特征与审美风貌做了较为深入地探究。
李媛媛[9](2019)在《中国传统诗味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诗味”是我国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影响深远的传统美学范畴之一。许多古代评诗者都曾用“味”来批评诗歌,这为我国诗歌形成特有的民族风格发挥过较大的作用。论文拟阐释传统“诗味”的概念,总结诗味的来源、构成、特征和形成机制,并尝试分析诗味在现代语境中的转型问题。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诗味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等。正文分为四章,分别从诗味的历史溯源、构成与特征、形成机制和现代转型四个方面来探析这一范畴。第一章从历时性的角度梳理“诗味”概念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这一章分为两小节,主要阐释“味”是如何从生理感觉走进诗歌批评领域的,以及从文化和思维表达等方面探析诗味是如何逐渐被运用到诗歌批评当中的。第二章从诗味的构成要素和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阐释。论文从情感、语言、理趣和时空等四个要素来分析诗味的构成。我们认为诗歌的情感是诗味的灵魂生命,语言是诗味的想象空间,理趣是诗味的哲理因素,时空是诗味的生成场所;同时认为“味”在从生理感觉走进诗歌批评领域的过程中,将味觉感受转化为审美感受,具有含蓄蕴藉、主客互动性和审美延时性等特点。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对诗味作出的进一步探索,主要从作者、文本和读者的角度来探析诗味的形成机制。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作家的内觉体验、审美知觉和超越性感觉是创作诗味的基本心理活动;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模糊的语言、贴切的意象、和谐的意境和平淡的风格是诗味在文本中的具体呈现;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说,联觉体验、完形心理和高峰体验则是读者产生诗味的心理机制。第四章主要分析诗味的现代转型问题,讨论传统诗味所面临的语境,分析诗味转型的必要性,并尝试探析诗味转型的可能方向。结语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重申诗味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总之,诗味从饮食文化走来,在传统思维表达的影响下成为一种审美范畴,不仅代表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研究传统诗味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典诗歌的创作活动和批评活动,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语境中传统文论的转型之路。
李春霞[10](2019)在《傅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傅玄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傅玄是魏晋之际重要的作家代表,他不仅创作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子书《傅子》,而且有数量较多的诗、赋、文等文学作品存世。历来对傅玄的研究,关注局部的较多,系统化研究的较少。因此,对傅玄进行综合性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上编傅玄及其《傅子》研究和下编傅玄文学创作研究两大部分,各四章,共八章。第一章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和着述情况考论。傅玄人格精神具有崇儒尚学、奖掖后进,务实建言、机敏通变,刚直火暴、缺乏雅量的特征。其人格精神的形成除受傅氏家风传承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经历的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傅玄一生经历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时期,高平陵政变之后,他在学术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利益一致性的双重作用下转投司马氏集团。他务实建言,对时政多有匡扶,实现了由寒素位至通显的人生逆转。傅玄着述丰富,不但着有数十万言的子书《傅子》,而且创作卷帙宏富的诗赋文集。但由于《傅子》与《傅玄集》在后期散佚严重,后人对其展开辑佚工作。《傅子》的辑佚工作开始于清代,辑本中较好的有方濬师本、叶德辉本、严可均本等,以严氏本运用最广。《傅玄集》的辑佚整理工作开始于明代,清代辑佚者在明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工作。第二章傅玄《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傅子》创作与当时的学术思想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曹魏时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对傅玄创作《傅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魏晋时期,随着法、道等思想的抬头,儒学不再如两汉定为一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特征。《傅子》在思想上呈现出对各家思想兼容博取的特征,是与这一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魏晋统治者不但重视法纪,多次讨论肉刑废兴问题,而且在人才任用上,针对汉末吏选弊端与魏初人才政策得失围绕才性“四本”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魏晋时两次政权更迭,基于政权建构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礼学建设成绩显着。以上内容也都在《傅子》中有重要反映。由于魏晋世风浮华,《傅子》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特征。《傅子》虽具有对各家思想兼容的多元化特征,但在思想性质归属上,《傅子》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兼取名、法等其它各家思想的特征。第三章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学,在汉末吏选危机、社会纲纪混乱以及两次党锢之祸中逐渐走向衰落。魏晋时,儒学虽不再处于一尊地位,但其在政治上的实际影响力并没有下降。针对汉末儒学弊端,一方面,傅玄等人吸收名、法思想,建立起德才兼备、量才与督责并重的新的人才吏选思想,对传统儒家人才思想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傅玄在前人对礼法、刑赏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援法入儒,建立起以儒融法、儒法相济的礼法政治思想,使魏晋儒家政治思想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更加具有兼容性与通变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第四章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傅子》具有浓郁的文学性,从《傅子》中直接体现的文学观点来看,具有明显的宗经意识与重视文采的特点。从《傅子》中不同体例内容来看,内篇属于政论文的部分,不仅具有主题明确、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特点,而且具有构句之法形式多样、善于辩难与语言质朴朗畅的特征。其它有关“三国人物传记”的内容,在叙事思想上具有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的特点;在叙事方法上具有直接叙事与推衍叙事相结合的特征。第五章傅玄诗歌研究。傅玄诗歌在主题上可以分为庙堂雅诗、女性主题诗、纪实诗与咏怀诗三个部分。傅玄是司马氏集团的得力干将,他本身博学解钟律,这使其成为西晋开国制礼作乐的不二人选。傅玄创作了数量较大的庙堂雅诗,这些诗歌具有颂美、劝谏与征实相结合的创作特征。傅玄女性主题诗歌具有关注视角深广、重视教化的创作特征。而且,傅玄柔婉情深的女性诗歌与其刚直、儒行的人格精神具有内在渊源上的一致性。傅玄纪实诗与咏怀诗真实、直接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世界。与建安诗歌清刚劲健的充实之美相较,傅玄诗歌一方面在艺术感染力上呈现出“风力”下降的“力柔”趋势,这是傅玄诗风不同于建安诗歌的地方;另一方面,在诗歌创作中,傅玄重视人工“思力”而使其诗歌呈现出“采缛”的特征,这对西晋诗风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引意义。第六章傅玄辞赋研究。傅玄现存辞赋约六十篇,内容以咏物为主。在汉魏求实诚、讲真美的世风与魏晋尚实才、重博物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傅玄辞赋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征实化特征。魏晋之时,随着文士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出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上逐步贴近文士自身的日常世俗生活,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技巧的展示,从而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世俗化、繁缛化的创作倾向。傅玄辞赋中出现的世俗化、精致化的创作特征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显露出来的。傅玄辞赋体物细腻,重视生活气息和情趣等特点,不但对汉代咏物赋有所超越,而且也影响到西晋咏物赋的风貌。魏晋时期诗歌句式与散文的骈偶化文风对赋体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建安时已经出现杂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魏晋之际傅玄的赋作中更是较早的出现了以整齐的七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这对刘宋之后大量诗体赋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七章傅玄散文研究。本章主要以傅玄创作的箴、铭、奏疏和赋序为研究对象。傅玄箴、铭文大部分作品延续了这一文体传统的警戒功能。由于傅玄是一位较为传统的儒者,他大量的箴、铭作品均表现出君子戒己修身的内容特征。这与《傅子》中表现君子修身的内容可以相互发明。傅玄箴、铭作品整体上体现出温润义雅的艺术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傅玄的铭文作品,在大部分延续传统的规诫功能以外,又有部分作品表现出较单纯的赋物写景新功能,在这部分题咏式铭文作品中,传统的铭刻行为开始弱化,作品整体上呈现出由非文学应用文向文学美文过度的特征。傅玄奏疏文在内容上主要是针对时弊提出的建议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体现了傅玄的儒家忧世情怀与务实作风。第八章傅玄文学理论研究。傅玄文学理论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与文体论两个方面。傅玄的文学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两个方面。“承流而作”侧重宗经与模拟,“引源而广”注重通变与创新。受其影响,傅玄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模拟与创新共存的特点。此外,在文学创作倾向上表现出教化与娱乐兼具的特征。而且,不同文学体裁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再者,魏晋时期,傅玄较早在其作品序文中表现出对文体的关注,并形成了系统的文体论。傅玄文体论的生成与其重视模拟的文学创作特征密切相关。而且,傅玄文体论在研究内容上已涉及到源流论、风格论、作家作品论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已具有“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选文以定篇”的最初形态,已初步架构起文体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傅玄文体论对之后的文学批评着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谢榛诗歌审美艺术风格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谢榛诗歌审美艺术风格论(论文提纲范文)
(2)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写作思路与论文的难点、创新点 |
第一章 格调的渊源及发展 |
1.1 格调的涵义 |
1.1.1 格的基本含义 |
1.1.2 调的基础义项 |
1.1.3 格调综论 |
1.2 格调的生成与发展 |
1.2.1 前格调诗学——格调的萌芽与积淀 |
1.2.2 明代格调诗学——格调的繁盛 |
1.2.3 后格调诗学——格调的复兴 |
第二章 格调论视野中李东阳及其茶陵派的格调诗学 |
2.1 李东阳的格调论 |
2.1.1 李东阳的生平及着述 |
2.1.2 李东阳的格调理论 |
2.1.3 李东阳格调论对后世的影响 |
2.2 茶陵派其他成员的格调论 |
2.2.1 茶陵派成员考 |
2.2.2 茶陵成员的格调论 |
第三章 明代格调论的理论作用及历史意义 |
3.1 古代诗学视野中的格调理论评析 |
3.1.1 风骨论与格调论 |
3.1.2 意境论与格调论 |
3.2 格调理论对明清诗学的实践贡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严羽“入神”诗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严羽“入神”说探源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有关“入神”说的溯源 |
一、“神”渗透哲学领域 |
二、“神”进入艺术领域 |
三、“神”渗入文学领域 |
第二节 严羽对“入神”说的继承与发展 |
一、借“禅”入“神” |
二、由“兴”入“神” |
第二章 严羽“入神”说与相关诗学理论的关系 |
第一节 “入神”与“妙悟”“兴趣” |
一、“入神”的必经途径:“妙悟” |
二、“入神”的审美表现:“兴趣” |
第二节 “入神”与“入理” |
一、画中求“理”,造理“入神” |
二、以“理”入诗,融理“入神” |
第三节 “入神”与“入圣” |
一、“入神”高于“入圣” |
二、由“圣”“入神” |
第三章 严羽“入神”说的诗学意蕴 |
第一节 “入神”的基本条件 |
一、学而“入神” |
二、“虚静”而“入神” |
三、“变”而“入神” |
第二节 严羽“入神”说的诗学内涵 |
一、词理意兴,浑融无迹 |
二、境生象外,余韵无穷 |
三、物我交融,浑然一体 |
第三节 “诗而入神”的李、杜典范 |
一、严羽“入神”说推尊李杜的原因 |
二、李白诗之“入神” |
三、杜甫诗之“入神” |
第四章 严羽“入神”说的诗学影响 |
第一节 对后世诗学理论的影响 |
一、开拓“以神论诗”的传统 |
二、推动诸多诗论的产生 |
三、发扬“李杜不当优劣”论 |
第二节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
一、追求自然天成之美 |
二、重视含蓄蕴藉之作 |
三、主张情性抒发之“真” |
第三节 严羽“入神”说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4)谢榛《四溟诗话》诗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述评 |
1.3 选题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2 谢榛《四溟诗话》诗歌创作观 |
2.1 “作诗勿自满” |
2.2 “心神渺然” |
2.3 “贯乎经史,粹乎旨趣” |
2.4 “以兴为主” |
2.5 “情景适会” |
2.6 “袭古而弥新” |
3 谢榛《四溟诗话》诗歌风格观 |
3.1 “气象雄浑” |
3.2 “自然高妙” |
3.3 “中正温厚” |
4 谢榛《四溟诗话》诗歌价值观 |
4.1 “适情之具” |
4.2 “以诗讽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谢榛的诗歌创作实践及其诗学理论主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谢榛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布衣之身忧国忧民 |
第二节 游幕苦旅的挣扎与倾诉 |
第三节 友情抚慰与别情眷恋 |
第四节 参禅悟道:断舍离的苦恼 |
第二章 谢榛诗歌率意起兴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率意道之,漫然起兴的艺术追求 |
第二节 谢榛乐府诗歌漫然起兴,自然道来的艺术本色 |
第三节 率意起兴,辞意双美 |
第四节 谢榛情景交融的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 |
第三章 宗法盛唐:谢榛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主张的结合 |
第一节 谢榛诗法盛唐“浑沦”境界的艺术实践 |
第二节 谢榛诗歌创作中的宗法盛唐理论 |
第三节 谢榛宗法盛唐的诗歌实践与诗学理论的矛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时空观念与清代诗学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述评 |
一、课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及研究方法 |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结构与创新点 |
一、本文的基本结构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时空观与诗学时空观的形成 |
第一节 诗学的时空依据:时空观与诗道 |
一、经验的时空: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秩序 |
二、抽象的时空:从人生体验到文化本根 |
三、审美的时空:从宇宙之思到诗学之道 |
第二节 诗学的时空形态:时空观与诗艺 |
一、时空心理与诗学想象 |
二、时空超越与诗学构思 |
三、时空结构与诗学文本 |
第三节 诗学的时空范畴:时空观与诗论 |
一、兴的源起:空间秩序的内在转换 |
二、意境的形成:社会时空的艺术呈现 |
三、韵味的把玩:诗学理解的时空历程 |
第二章 时空观与清代诗学时空观的形成 |
第一节 清代诗学展开的时代背景 |
一、清代诗学展开的历史背景 |
二、清代诗学展开的学术之风 |
第二节 清代诗学展开的理论路径 |
一、清代诗学的理论路径 |
二、清代诗学的理论特质 |
第三节 清代诗学的发生及其时空观念的生成 |
一、对于明代诗学的批判和反思 |
二、清代诗学的重建 |
三、清代诗学时空观的形成 |
第三章 时空观与艺术思维:王夫之“现量”说 |
第一节 王夫之及其诗学研究探源 |
一、船山诗学的家学渊源 |
二、船山诗学的研究探源 |
第二节 “现量”:时空化的思维特征 |
一、心目即会:时空化的构思方式 |
二、通天尽人之怀:时空化的创造方式 |
第三节 “气”“势”与“景”“意”:时空化的形象思维 |
一、“气”:形象思维的本体特征 |
二、“势”:形象思维的外在特征 |
三、“景”:艺术境界时空转换的依据 |
四、“意”:时空之境的统领 |
第四章 时空观与风格形成:王士祯的“神韵”说 |
第一节 “神韵”批评论的理论渊源 |
一、“神韵”的主体条件 |
二、“神韵”的历史源流 |
第二节 “神韵”时空意识的形成 |
一、“味”外空间的探寻 |
二、“象”中时间的体味 |
三、心理机制的形成 |
第三节 “神韵”时空蕴藉的凸显 |
一、“神韵”的风格形成 |
二、“神韵”的风格显现 |
三、“神韵”的风格旨归 |
第五章 时空观与真情抒写:袁枚的“性灵”说 |
第一节 “立世”与“立言”:文化坐标的找寻 |
一、盛世和晦暗中立世的近与远 |
二、勃兴和压抑下思想的破与立 |
第二节 “真”与“情”:主体的时空存在 |
一、“性灵”之辨:主体生存的诗意境界 |
二、“性灵”之真:主体与社会张力形成的驱动 |
三、“性灵”之情:主体与社会张力空间的充盈 |
第三节 “味”与“天籁”:艺境和生存的时空延展 |
一、“味”:审美时空的韵味余长 |
二、“天籁”:自由妙境的生成 |
第六章 时空观与审美意蕴:王国维的“境界”说 |
第一节 “赤子之心”的生命伦理空间 |
一、“赤子之心”的悲剧人生历程 |
二、“身”与“欲”的身份张力 |
第二节 “隔”与“不隔”的诗学时空形式 |
一、“境界”时空形式的基本内涵 |
二、“境界”时空形式的主体维度 |
三、“境界”时空形式的内外结构 |
第三节 “有我”到“无我”的审美人生至境 |
一、艺术和人生境界之“道”的本源 |
二、艺术和人生境界的主体之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诗家直说》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版本研究 |
二、诗学思想研究 |
(一)诗法研究 |
(二)审美鉴赏思想研究 |
(三)比较研究 |
三、近现代校注整理研究 |
(一)《四溟诗话别裁》 |
(二)《历代诗话续编》 |
(三)《四溟诗话》 |
(四)《诗家直说笺注》 |
四、结语 |
(8)谢榛《四溟诗话》的审美趣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 研究概况 |
一、谢榛及其《四溟诗话》审美趣味的思想渊源 |
(一) “趣味”的理论内蕴 |
1.西方美学史上的“趣味”说 |
2.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趣味”说 |
(二) 谢榛及其《四溟诗话》审美趣味的形成渊源 |
1.复古运动的浸润 |
2.儒道释文化的熏陶 |
二、谢榛及其《四溟诗话》的审美理想 |
(一) 盛唐境界 |
1.崇盛唐:“作诗当以盛唐为法” |
2.重气格:“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数” |
3.尊“李杜”:“若子美太白,皆行大步” |
(二) 妙在自然 |
1.“造语天然”:语言艺术的天成 |
2.“吐出心肺”:情感宣泄的自然 |
3.“浑然天成”:精工的极致 |
三、谢榛及其《四溟诗话》的审美趣味 |
(一) “气贵雄浑”:崇尚雄浑刚健之美 |
1.雄浑的气格 |
2.刚健的气骨 |
(二) “志在古雅”:偏爱高古清雅的情致意趣 |
1.高古的韵致 |
2.清雅的意趣 |
(三) “可以咏歌矣”:诗以和谐的乐感为美 |
四、《四溟诗话》的价值与局限 |
(一) 《四溟诗话》的理论价值与审美意义 |
1.尚“自然”的审美理想对“格调说”的修正 |
2.对“童心说”“性灵说”的启发 |
3.谢榛审美趣味的美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
(二) 《四溟诗话》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传统诗味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诗味的内涵与外延 |
二、研究现状 |
三、选题意义 |
第一章 诗味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诗味的发展历程 |
一、感官之“味” |
二、哲学之“味” |
三、审美之“味” |
第二节 诗味的形成原因 |
一、“味”的诗学延伸 |
二、传统的思维表达 |
第二章 诗味的构成与特征 |
第一节 诗味的构成要素 |
一、情感:诗味的生命灵魂 |
二、语言:诗味的想象空间 |
三、理趣:诗味的哲理因素 |
四、时空:诗味的生成场所 |
第二节 诗味的审美特征 |
一、言外之意:含蓄蕴藉 |
二、天人合一:主客互动性 |
三、咀嚼不尽:审美延时性 |
第三章 诗味的形成机制 |
第一节 诗味创作的主体条件 |
一、创作主体的内觉体验 |
二、创作主体的审美知觉 |
三、创作主体的超越性感觉 |
第二节 诗味生成的文本要求 |
一、模糊的语言 |
二、贴切的意象 |
三、和谐的意境 |
四、平淡的风格 |
第三节 诗味接受的途径 |
一、接受主体的通感体验 |
二、接受主体的完形心理 |
三、欣赏主体的高峰体验 |
第四章 诗味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诗味现代转型的语境 |
一、诗歌转型的影响 |
二、外来思想的冲击 |
第二节 诗味现代转型的必要 |
一、现代新诗的发展 |
二、文学批评的诉求 |
第三节 诗味现代转型的方向 |
一、传统“味”内涵的延伸 |
二、面向他者的阐发 |
三、传统诗味与现代诗味的结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傅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上编 傅玄及其《傅子》研究 |
第一章 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及着述情况考论 |
第一节 傅玄人格精神形成背景与表现特征 |
一、傅氏家风视阈下傅玄人格精神的形成背景 |
(一) 傅玄家族谱系述论 |
(二) 崇尚武力、果敢机智的远祖——傅介子 |
(三) 勇敢、刚直、忠义的祖父——傅燮 |
(四) 见识深远,恪守道义的父亲——傅干 |
二、傅玄人格精神形成的地缘性因素 |
(一) 郡望北地 |
(二) 出生于邺城 |
(三) 避难于河内 |
(四) 入太学于洛阳 |
三、傅玄人格精神的表现特征 |
(一) 崇儒尚学,奖掖后进 |
(二) 务实建言,机敏通变 |
(三) 刚直火暴、缺乏雅量 |
第二节 魏晋皇权转移环境中傅玄的仕宦道路考论 |
一、曹魏时期 |
二、司马氏掌权时期 |
第三节 傅玄着述之着录与辑本流传考论 |
一、《傅子》着录、辑本情况 |
(一) 唐代之前《傅子》着录情况 |
(二) 唐代之后《傅子》着录情况考论 |
(三) 《傅子》重要辑本考述 |
二、《傅玄集》着录及辑本情况 |
(一) 着录情况 |
(二) 总集、选集、类书选录情况 |
(三) 明清人辑录情况 |
(四) 诗歌补遗情况 |
三、傅玄其他着作辑录情况 |
第二章 《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 |
第一节 《傅子》创作的学术思想环境 |
一、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 |
二、魏晋子书着述风气的盛行 |
三、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
第二节 《傅子》创作的社会政治环境 |
第三节 《傅子》的思想特征 |
一、《傅子》思想的多元化特征 |
二、《傅子》思想的社会批评特征 |
(一) 对奢靡无度社会风气的批判 |
(二) 对虚诞谈玄、不婴世务的士人为官行为的批判 |
三、《傅子》思想性质考察与定位 |
第三章 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 |
第一节 汉末社会流弊与儒学的衰落 |
一、名实相乖的吏选之弊 |
二、法纪松弛之弊 |
三、党锢之祸加速儒学衰落步伐 |
第二节 曹魏政权对汉末社会弊病的反思与矫正 |
第三节 傅玄《傅子》对魏晋之际儒学的修正与丰富 |
一、魏晋之际人才问题的讨论 |
二、傅玄以德行为本、量才与督责并重的人才观的形成 |
三、傅玄之前关于礼、法关系的讨论 |
四、傅玄礼法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 |
第四章 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 |
第一节 《傅子》的篇章特征 |
一、《傅子》篇章主题特征 |
(一) 主题鲜明、篇首举题 |
(二) 主题纯正,一以贯之 |
二、《傅子》篇章论证方法与特色 |
第二节 《傅子》的句法、辩对及语言特色 |
一、形式多样的构句之法 |
二、善于辩难的论说艺术 |
三、质朴朗畅的语言特色 |
第三节 《傅子》的叙事特色 |
一、叙事思想: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 |
二、叙事方法:直接叙事、推衍叙事 |
下编 傅玄文学创作研究 |
第五章 傅玄诗歌研究 |
第一节 庙堂雅诗 |
一、庙堂雅诗产生的背景及创作情况 |
二、颂美、劝谏、征实兼具的内容特征 |
(一) 颂美 |
(二) 劝谏 |
(三) 征实 |
三、古雅的艺术特征 |
第二节 女性主题诗 |
一、广深的关注视角 |
二、重视教化的创作倾向 |
三、女性主题诗歌创作与傅玄人格精神之关系 |
第三节 纪实诗与咏怀诗 |
一、纪实诗 |
二、咏怀诗 |
第四节 傅玄与魏晋之际诗风变革 |
第六章 傅玄辞赋研究 |
第一节 傅玄辞赋题材论 |
一、辞赋题材类型 |
(一) 花木瓜果类 |
(二) 动物类 |
(三) 器物类 |
(四) 天象时序类 |
(五) 朝会都城类 |
二、辞赋题材特征及其影响 |
第二节 汉晋时代背景下傅玄辞赋创作特征论 |
一、汉魏世风转变与傅玄辞赋创作的征实化特征 |
二、魏晋文学自觉与傅玄辞赋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
三、魏晋华美文风与傅玄辞赋创作的精致化特征 |
四、汉晋诗赋文体互融与傅玄辞赋的诗化特征及导引意义 |
第七章 傅玄散文研究 |
第一节 重视警戒的箴文 |
第二节 规诫与题咏兼具的铭文 |
一、规诫性铭文 |
二、题咏式铭文 |
第三节 义多规镜的奏疏 |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序 |
第八章 傅玄文学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 |
一、“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共存的文学创作思想 |
二、教化与娱乐兼具的文学创作倾向 |
第二节 文体论 |
一、模拟与文体论的生成 |
(一) 重视模拟的时代风气 |
(二) 拟作过程与文体论的生成 |
二、文体论的内容与影响 |
(一) 文体论的内容 |
(二) 文体论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谢榛诗歌审美艺术风格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蒋鸿翮《寒塘诗话》研究[D]. 张秋林.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2]格高调逸 ——历史维度中李东阳的格调诗论及其理论价值[D]. 杨若柳. 山西大学, 2020(01)
- [3]严羽“入神”诗论探究[D]. 陈亚.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4]谢榛《四溟诗话》诗学观研究[D]. 隋晓聪.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谢榛的诗歌创作实践及其诗学理论主张[D]. 姜立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时空观念与清代诗学的演进[D]. 刘新敖.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7]《诗家直说》研究综述[J]. 崔洪爱,山秀坤.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05)
- [8]谢榛《四溟诗话》的审美趣味研究[D]. 谢云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9]中国传统诗味论研究[D]. 李媛媛. 江南大学, 2019(01)
- [10]傅玄研究[D]. 李春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