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马剑辰[1](2020)在《基于DSP的无刷直流电机反步滑模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无刷直流电动机(Brushless DC motor,BLDCM)因其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诸多优点,在工业制造、电动汽车、军用设备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无刷直流电机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ID)进行控制,然而无刷直流电机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的系统,采用PID控制易受到参数摄动及外界干扰影响,无法在一些对控制要求较高的场合使用。因此,开展无刷直流电机的先进控制方法研究具有实际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对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反步控制的研究现状和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无刷直流电机双闭环控制系统。研究了反步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设计转速环反步控制器,考虑到突加负载及参数扰动的影响,引入鲁棒性较强的滑模控制,设计了反步滑模控制器并对控制器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反步滑模控制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但存在抖振。为了削弱抖振现象,利用二阶滑模控制方法设计切换函数,设计了自适应反步二阶滑模控制作为转速环控制器,对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并与PID控制、反步控制和反步滑模控制进行了对比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反步二阶滑模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强且系统抖振现象得到有效改善。搭建了无刷直流电机实验平台,以TMS320F28335为主控芯片,设计了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编写了电机控制程序,开展了实验研究,在转速环中实现反步滑模控制以及自适应反步二阶滑模控制。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所研究的反步滑模控制及自适应反步二阶滑模控制方法具有实际可行性。
张健[2](2020)在《高铁塞拉门电机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铁从走进人们视线到被大众所熟知,可以说发展非常的迅速。各个国家都把高铁做为高速铁路研发的重中之重,同时高速动车以安全性,舒适性,快捷性得到每个轨道行业专家一致的认可。而高铁塞拉门是高速列车的重要构造之一,它对列车的安全运行有非常大的重要性,最为重要的是它是旅客上下车的通道;如果发生意外情况,也主要通过它来疏散乘客。由此可见其作用十分的重要并且不可替代。如今高速列车的运行正在追求更快、更安全,这对塞拉门就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塞拉门各子系统的选择也越来越规范,一旦塞拉门出现问题,引发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电动塞拉门具备高智能化、高密封性、工作效率高、高可靠性等优点,所以电动塞拉门成为目前高速列车的第一选择。其中电机是高铁塞拉门中重要的构成,对高铁塞拉门系统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电机性能好则塞拉门性能好,动车在运行过程中才会越安全。换句话说,旅客乘坐列车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将直接由塞拉门电机运行状态的好坏决定。所以,对高铁塞拉门电机的仿真研究十分的重要。本文的驱动电机选择无刷直流电机,并通过软件对电机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研究。首先对高速列车的塞拉门系统结构和原理进行简单的介绍,塞拉门主要由驱动、传动、控制三大装置组成。机构中的每个装置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且每个装置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来完成塞拉门的开启和关闭,任一装置的损坏都会让塞拉门停止工作。同时分析了塞拉门电机仿真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对目前塞拉门电机研究现状进行介绍,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高铁事业的时期。而后对塞拉门电机的结构以及其工作原理做了进一步简述,并对选择无刷直流电机作为塞拉门驱动电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一般无刷直流电机进行了建模分析其是否达到速度要求。塞拉门电机的控制系统章节就控制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对控制系统的原理介绍;直流电机的三种调速方法以及其控制方式和原理分析等。最后结合塞拉门电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和控制原理,利用MATLAB软件对塞拉门电机控制系统建模同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了高速动车塞拉门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塞拉门常见的故障、造成塞拉门故障的几个外部因素、引发故障的内部原因等,提出了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及解决措施,这对降低塞拉门故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许晓丹[3](2020)在《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电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线控转向(Steer-by-wire system,SBW)系统取消了转向系与车轮之间的机械连接,完全由电控系统实现转向,在改善汽车主动安全性能、驾驶特性和操纵性的同时也对转向电机核心控制策略提出了新要求。在转向系统中车轮对驾驶员意图响应的驱动力完全由转向执行电机提供,转向电机的控制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环节,所以根据线控转向系统的特点设计符合SBW系统的转向电机控制策略,对实现SBW系统迅速完成驾驶员对汽车转向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电机(无刷直流电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Improved Artificial Fish Swarm Algorithm,IAFSA)优化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实验论证了其控制精度和抗负载能力。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无刷直流电机双闭环控制策略的研究。基于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电机调速系统的各个模块,完成了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模型的搭建。同时针对传统PID控制方法的不足,基于对神经网络的理论学习,将径向基神经网络引入到PID控制器的参数调节中,设计了基于RBF神经网络参数自整定的PID控制器,并在MATLAB中对电机在速度突变和负载突变两种工况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具有较强的抗负载干扰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电机转速的变化。(2)基于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PID控制策略的研究。通过对智能算法的学习,了解了人工鱼群算法的寻优原理后,针对人工鱼群算法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将全局最优信息加入人工鱼的位置更新公式中,并引入了人工鱼的跳跃行为和吞并行为,来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然后将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应用到RBF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中,利用IAFSA的全局搜索能力对RBF神经网络的初始参数进行训练,得到最佳初始参数,以期提高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及收敛速度,经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此种融合控制算法的优越性。(3)试验台搭建及控制策略验证。首先搭建了基于DSP芯片TMS320F28335的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实验台,在完成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 IAFSA优化RBF—PID控制算法的嵌入式代码实现,并于Code Composer Studio 6.1软件平台进行调试,最后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后又根据线控转向工作原理搭建了基于xPC Target线控转向系统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台,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Car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基于所研究的IAFSA优化RBF—PID控制的转向执行电机控制策略,开展了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再次验证了控制算法的优越性。
魏群[4](2020)在《基于线反电动势的高速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刷直流电机(Brushless DC Motor,BLDCM)是一种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因为其结合了交流电机结构简单和直流电机调速性能优良的特点使得这种电机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传统的无刷直流电机采用位置传感器对转子位置进行检测,进而控制交流电机本体部分实现换相。与之相比,新出现的无转子位置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调速控制系统,体积小、精度高的优势日益明显。本文主要将对高速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的控制进行分析并设计优化控制系统。首先,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在高速、无位置传感器检测方法、转子位置校正方法与控制算法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搭建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无刷直流电机产生转矩脉动的原因、抑制方法及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导通方式。然后从数学模型出发,提出了基于反电动势和的转子位置校正方法与基于相电流的转子位置校正方法,同时给出了基于相电流的转子位置校正的比例积分控制(Proportion Integral,PI)设计方案,并验证了所提方法与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其次,深入分析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法中的三三导通与两两导通方式,在研究基于端电压与基于相电压的位置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线反电动势的位置检测方法,对采用该方法的无刷直流电机无感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总体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与优越性,通过对比反电动势、电流与转矩波形,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校正方法的高效性。最后,给出了基于线反电动势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以TMS320F28335为核心主控芯片,在给出控制系统设计结构框图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中各部分硬件电路,并给出基于线反电动势检测的高速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程序流程图,验证了高速无刷直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系统的可实施性。
王辉[5](2020)在《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控制器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纯电动汽车所需电能可再生、行驶零排放无大气污染,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轮毂电机直接驱动车轮行驶将是未来电动汽车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无刷直流电机采用电子换向取代机械电刷换向,彻底解决了机械电刷易磨损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寿命与可靠性。本课题将针对某微型电动物流车的轮毂无刷直流电机研发一款简单实用的电机驱动控制器,控制器采用硬件设计,硬件完全替代软件程序运算处理器工作,可降低控制器的制造成本,同时提高了控制器的响应灵敏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模拟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了轮毂电机的构造、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以及调速控制策略。2、在Matlab/Simulink的环境下建立了电机仿真模型,对控制器的各个模块进行了仿真运行,测试验证了控制器电机调速控制的可行性,证明了电机控制器各功能模块设计的合理性。3、根据电动物流车驾驶的基本操作要求,研究确定电机控制器总体设计方案。4、选取SGM6332等硬件集成电路芯片,完成相应功能模块的整体电路设计,并完成了样机的制作。其中重点针对电机工作电流变化大,容易烧损控制器及电机的问题进行限流保护功能的硬件电路设计。5、对控制器各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调试与验证,通过示波器有效捕获各模块的控制电压信号,进一步验证了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再通过实物轮毂电机运行测试验证控制器工作的可靠性能。6、最后利用ADVISOR建立电动物流车仿真模型,重点仿真分析在取消传动系统部件后,车辆采用轮毂电机直驱的动力性能。
朱承平[6](2020)在《无刷直流电机滑模控制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电机控制在工业生产、航天航空等领域里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对电机控制的研究一直是控制领域里的重点研究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控制性能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如何进一步提高电机的控制性能一直是国内外研究重点。针对无刷直流电机,本文提出了三种新的控制策略。本文首先介绍了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数学模型,以及PID、滑模以及预测控制算法。以PID、滑模和预测控制算法为研究背景,结合分数阶PI(FOPI)控制与滑模控制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FOPI趋近律的分数阶PI滑模控制(FOPISMC)算法,并对其到达性、存在性加以证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算法具有抖振小、响应快、鲁棒性强等优势。在FOPI趋近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变速趋近律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FOPI趋近律的改进型FOPISMC算法,并证明其可达性与存在性,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的动态性能有所减弱,但进一步减小了抖振。由于滑模控制大都以不确定系统作为研究前提,而预测控制则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精度,并具有约束处理能力。因此,考虑将预测控制思想加入到滑模控制算法中,结合两者优点,使其既有滑模控制的鲁棒性,又有预测控制的约束处理能力。对滑模预测控制算法的稳定性进行论证,并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能够有效的减小抖振,提高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最后,本文介绍了所使用的DSP实验平台,并基于DSP实验平台对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分别进行无刷直流电机调速实验。将PI算法、SMC算法、FOPISMC算法、改进型FOPISMC算法以及滑模预测算法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OPISMC算法比PI算法和SMC算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而改进型FOPISMC算法则进一步减小了抖振,滑模预测算法在减小抖振的同时提高了响应速度。
黄毅韬[7](2020)在《基于双余度BLDCM的飞机主动杆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主动驾驶侧杆系统(Active Side-stick System,ASS)是飞行员驾驶飞机的操纵装置和操纵指令输入器,是飞机的关键机载产品,其可靠性和控制性能直接影响飞机的安全性和操控品质。为满足某飞机主动杆系统的功能要求,本文研究了主动侧杆系统在使用单、双余度电机时的可靠性,基于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Brushless DC Motor,BLDCM)技术,对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及其在主动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一款基于DSP的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了电机转速仿真与主动杆位置伺服仿真,设计硬件电路、编写软件程序实现了电机的控制,搭建了原理样机,并进行了性能试验,验证了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为了进一步分析双余度电机对主动杆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使用GO-FLOW法建立主动杆系统可靠度分析模型,据此计算使用不同电机时系统的可靠度,并证明了选择双余度电机的必要性。确定所使用电机后,对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电机的数学模型。其次,基于PI控制和模糊控制的工作原理,依据飞机主动杆系统的特点,提出使用模糊PI控制方法对电机进行控制。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仿真模型和主动杆系统位置伺服仿真模型后,使用传统PI控制和模糊PI控制就转速模块分别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两种控制方法在正常情况、转速变化和负载变化时的转速与负载的响应曲线,以及位置伺服仿真模型的响应曲线。仿真结果显示,模糊PI控制能够表现出更好的静态和动态性能。再次,在理论和仿真的基础上,以DSP芯片TMS320F28335控制器为核心,对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硬件设计部分包含主电路、霍尔信号处理电路和电流、电压检测电路设计。软件设计部分主要为利用C语言在CCS平台中进行的电机控制程序编写,使用主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互相配合,完成了电机启动、电机换相、转速计算、转速模糊PI控制和电流PI控制等功能。最后,设计了针对主动杆系统双余度电机的上位机检测软件,并在样机上进行了电机转速试验、位置伺服与跟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余度电机控制系统是合理的和可靠的,具有较好的调速特性,将其应用于主动杆系统中可以保证精确的位置控制,能够满足飞机主动杆的功能需求。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飞机主动杆系统驱动电机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姚记亮[8](2020)在《无刷直流电机全速范围内无位置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通过位置传感器获取换相信号和速度反馈信号进行控制。但位置传感器的存在使电机体积增大、引线增多、可靠性降低,限制了电机在很多场合的使用,所以无位置控制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另外,随着无刷直流电机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控制系统经常受到外部不确定扰动和内部参数摄动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新型的高性能控制算法,以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品质。本文在上述目标的要求之下,着眼于提高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讨论和研究。首先,简述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分析了电机通过线反电动势换相的原理和转速计算公式,为无刷直流电机线反电动势滑模观测器算法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提供了研究基础。其次,结合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和滑模控制理论,推导了可直接观测出电机线反电动势的传统滑模观测器。针对传统滑模观测器系统抖振过大造成的电机换相信号不准确问题,提出一种改进滑模观测器,该观测器采用光滑连续的sigmoid函数作为系统切换函数,并根据Lyapunov定理推导出可随转速变化的滑模增益。将线反电动势观测值计算出的速度信号用于电机速度闭环控制时,针对传统速度闭环控制中PID调节器易受外部扰动和电机参数变化的影响,设计了基于幂次趋近律的速度滑模控制器,实现了电机的速度鲁棒控制。同时,无位置控制时电机无法自启动,采用了适合本控制系统的三段式启动方式。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以DSP-TMS320F28335作为控制核心搭建了控制系统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滑模观测器相比,改进滑模观测器在400r/min和3000r/min时线反电动势观测误差峰值分别降低了70%和54.8%,获得了准确的换相信号;同时,相较于速度PID控制,速度滑模控制响应快、超调量小,对电机内部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有很强的鲁棒性,提高了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系统的性能。
陈胜新[9](2019)在《基于模糊控制的跑步机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跑步机调速系统主要使用直流有刷电机和感应电机,直流有刷电机采用机械换向器和电刷,导致运行噪音大、可靠性差;感应电机则存在功率密度低,运行效率不高和体积大等缺点。人们希望采用噪音小、效率高和可靠性高的电机来提高跑步机调速系统性能和降低噪音,并能提供准确的运动信息。本论文从跑步机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和可靠性进行优化,分析跑步机的负载特性;采用效率高、噪音低和体积小的永磁同步机设计基于模糊控制的跑步机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无温度传感器的跑步机调速系统过热保护策略: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法在线估算定子绕组温度,基于电机电流提取人在跑步机上的运动信息。结合定子估算温度、IPM内部温度和运动信息制定过热保护策略,提高了跑步机调速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2.提出了跑步机调速系统模糊控制算法:分析跑步机负载特性和人在跑步机上行走特性,形成调速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然语言产生模糊控制规则库,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提升调速系统的平稳性。3.基于模糊控制的跑步机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设计基于DSP芯片的跑步机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硬件方案,基于CCS软件开发环境构建调速系统整机测试平台,通过监测系统速度、电流和运行噪音,在线优化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参数。通过跑步机整机综合测试验证,提高了系统动态性能和降低运行噪音。本文研究传统跑步机调速系统的不足,提出基于模糊控制的跑步机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提出无温度传感器的过热保护策略,在系统硬件构成和软件控制算法互相配合优化,有效提高跑步机调速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商用价值。
徐敬成[10](2019)在《无刷直流电机远距离调速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田、矿井等一些操作空间不理想、铺设线路困难的场所,或是在建筑电气改造、智能家居等难以重新架设网络的环境下进行无刷直流电机远距离调速控制,需要考虑单独铺设信号线或者无线通信模块存在的技术与成本问题。论文提出一种以可控整流波的形式在提供电功率的同时发送速度控制信号的方法。可控整流波由若干单周期交流波和整流全波组成。通过数字信号编码技术,设置其中的单周期交流波、单周期整流全波分别与二进制信号码0、1,或者是1、0对应。信号码由引导码和数据码两部分构成,其中引导码起提醒接收的作用,数据码则包含电机速度大小、方向和启停等信息。可控整流波的发送和接收分别由可控整流波速度信号发送电路和接收电路来实现。可控整流波速度信号发送电路根据给定速度,控制可控整流模块电路中双向晶闸管的有序通断,发出一组可控整流波,经过两根专用受控电力线远距离传输后,被速度信号接收电路接收和识别。论文还进行了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为提高调速精度,设计了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其中速度环采用优化后的模糊PI调速算法,借助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电机速度控制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通过搭建可控整流波速度信号发送与接收实验电路,验证了以可控整流波形式发送和接收速度控制信号的可行性。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调速系统的调节时间为1.9 s,系统响应超调量为2.6%。达到了电机在3 s内稳定至给定转速以及空载时的启动超调量不超过5%的设计要求。
二、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SP的无刷直流电机反步滑模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概述 |
1.3 反步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 |
2.1 无刷直流电动机组成结构 |
2.2 无刷直流电机的运行原理 |
2.3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设计 |
3.1 无刷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 |
3.1.1 双闭环调速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
3.1.2 无刷直流电机PID控制仿真结果 |
3.2 反步控制 |
3.2.1 反步控制器设计 |
3.2.2 反步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
3.2.3 反步控制器仿真结果 |
3.3 反步滑模控制 |
3.3.1 反步滑模控制器设计 |
3.3.2 反步滑模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
3.3.3 反步滑模控制器仿真结果 |
3.4 自适应反步二阶滑模控制 |
3.4.1 自适应反步二阶滑模控制器设计 |
3.4.2 自适应反步二阶滑模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
3.4.3 自适应反步二阶滑模控制器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1 电源电路 |
4.1.2 逆变电路 |
4.1.3 电流检测电路 |
4.1.4 位置检测电路 |
4.1.5 通信电路 |
4.2 DSP程序开发 |
4.2.1 控制系统主程序 |
4.2.2 电流、电压检测模块 |
4.2.3 位置及转速检测模块 |
4.2.4 电流环控制模块 |
4.2.5 串口通信中断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平台搭建及结果分析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2.1 PID控制实验 |
5.2.2 反步滑模控制实验 |
5.2.3 自适应反步二阶滑模控制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情况 |
(2)高铁塞拉门电机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塞拉门概述 |
1.2.1 塞拉门系统结构简介 |
1.2.2 塞拉门各结构作用 |
1.2.3 车门驱动传动装置 |
1.2.4 塞拉门优点 |
1.2.5 高铁塞拉门发展现状 |
1.2.6 高铁塞拉门发展趋势 |
1.3 高铁塞拉门电机 |
1.3.1 电机仿真意义 |
1.3.2 塞拉门电机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1 论文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塞拉门电机系统 |
2.1 塞拉门驱动电机选择 |
2.2 无刷直流电机 |
2.2.1.无刷直流电机结构组成 |
2.2.2 无刷直流电机系统组成 |
2.2.3 功率驱动方式 |
2.3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2.4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2.5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模型建立 |
2.5.1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 |
2.5.2 电机模块选择 |
2.5.3 总线模块选择 |
2.5.4 MATLABFunction模块 |
2.5.5 仿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塞拉门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3.1 塞拉门系统控制原理 |
3.1.1 塞拉门开关状态与速度信号的关系 |
3.1.2 塞拉门正常开关门的过程 |
3.1.3 紧急情况下开门 |
3.2 控制单元 |
3.3 直流电机调速原理 |
3.3.1 改变电枢电压调速 |
3.3.2 弱磁调速 |
3.3.3 改变附加电阻调速 |
3.4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驱动电机系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4.1 MATLAB软件 |
4.1.1 软件简介 |
4.1.2 仿真步骤 |
4.2 驱动电机的控制simulink建模 |
4.2.1 直流电机模型及参数 |
4.2.2 多功能桥得选择及参数 |
4.2.3 电机PWM脉宽调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设置 |
4.2.4 控制环节建模 |
4.2.5 控制器模块 |
4.3 无刷直流电机仿真研究 |
4.3.1 双闭环模型的仿真结果 |
4.3.2 双闭环模型的仿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塞拉门常见故障分析 |
5.1 塞拉门常见故障 |
5.2 外力对塞拉门的影响 |
5.2.1 机械阻力 |
5.2.2 空气阻力 |
5.2.3 密封橡胶条弹力 |
5.3 环境对塞拉门的影响 |
5.4 塞拉门故障分析 |
5.4.1 开门阻力过大故障 |
5.4.2 站台间隙补偿器故障 |
5.4.3 “门98%关闭”限位开关故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电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转向系统发展概况 |
1.3 线控转向系统结构组成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线控转向系统研究现状 |
1.4.2 无刷直流电机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线控转向电机的控制原理 |
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 |
2.2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2.4 无刷直流电机的调速策略 |
2.5本章小结 |
第3章 线控转向电机控制策略的研究 |
3.1 无刷直流电机的调速控制系统 |
3.1.1 PID控制策略研究 |
3.1.2 无刷直流电机的智能控制策略 |
3.2 RBF神经网络PID控制策略研究 |
3.2.1 RBF神经网络概述 |
3.2.2 RBF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3.2.3 RBF神经网络PID整定原理 |
3.3 基于RBF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BLDCM控制系统仿真 |
3.3.1 MatLab仿真软件简介 |
3.3.2 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模型的建立 |
3.3.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IAFSA优化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策略研究 |
4.1 人工鱼群算法介绍 |
4.2 人工鱼的四种基本行为 |
4.2.1 觅食行为 |
4.2.2 聚群行为 |
4.2.3 追尾行为 |
4.2.4 随机行为 |
4.3 人工鱼群算法的寻优原理 |
4.4 人工鱼群算法的改进 |
4.4.1 鱼群行为的改进 |
4.4.2 跳跃行为 |
4.4.3 吞并行为 |
4.4.4 改进后的人工鱼群算法流程 |
4.5 改进AFSA的性能测试 |
4.6 基于改进人工鱼群算法优化RBF—PID控制器 |
4.7 仿真实验及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台的搭建及控制策略验证 |
5.1 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试验台的搭建 |
5.1.1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5.1.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 线控转向系统试验台的搭建 |
5.2.1 硬件在环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
5.2.2 SBW系统试验台硬件组成 |
5.2.3 SBW系统试验台软件部分 |
5.2.4 试验台主要功能特点 |
5.3 实验验证 |
5.3.1 速度突变下电机运行实验 |
5.3.2 负载突变下电机运行实验 |
5.3.3 方向盘转角跟随控制效果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线反电动势的高速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高速直流无刷电机研究现状 |
1.2.2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现状 |
1.2.3 转子位置校正方法研究现状 |
1.2.4 无刷直流电机起动方法研究现状 |
1.2.5 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算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与分析 |
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
2.1.1 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 |
2.1.2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 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分析 |
2.2.1 产生转矩脉动的原因 |
2.2.2 转矩脉动抑制策略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刷直流电机改进转子位置校正方案及仿真 |
3.1 改进转子位置校正方案 |
3.1.1 基于反电动势和的转子位置校正方法 |
3.1.2 基于相电流的新型转子位置校正方法 |
3.2 PI控制的设计 |
3.2.1 PI控制 |
3.2.2 PI调节器设计 |
3.2.3 仿真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刷直流电机改进位置检测方法及仿真研究 |
4.1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式 |
4.1.1 PWM调制方式 |
4.1.2 端电压检测方法 |
4.1.3 相电压检测方法 |
4.2 导通方式 |
4.2.1 两两导通方式 |
4.2.2 三三导通方式 |
4.3 基于线反电动势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
4.3.1 线反电动势过零检测原理 |
4.3.2 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
4.4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仿真 |
4.4.1 无刷直流电机本体建模 |
4.4.2 双闭环控制建模 |
4.4.3 逻辑换相建模 |
4.4.4 线反电动势检测建模 |
4.5 实验及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无刷直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系统设计 |
5.1 总体控制方案 |
5.1.1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案 |
5.1.2 硬件模块设计及器件选型 |
5.2 软件设计 |
5.3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5)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控制器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
1.3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驱动技术现状 |
1.4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驱动技术主要发展趋势 |
1.5 国内外电机控制器发展现状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2 轮毂无刷直流电机构造及调速原理 |
2.1 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2.2 轮毂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2.2.1 轮毂无刷直流电机构造 |
2.2.2 霍尔位置传感器基本原理 |
2.2.3 电机换相控制原理 |
2.3 无刷直流电机调速控制原理 |
2.3.1 调速方式 |
2.3.2 调速控制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1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3.1.1 电机电压方程 |
3.1.2 |
3.1.3 机械运动方程 |
3.2 基于Matlab/Simulink |
3.2.1 电机本体模块 |
3.2.2 调制调速模块 |
3.2.3 换相逻辑模块 |
3.2.4 逆变器模块 |
3.2.5 速度电流双闭环控制模块 |
3.2.6 限流停机安全保护功能模块 |
3.2.7 制动停机安全保护功能模块 |
3.3 仿真结果分析 |
3.4 双电机控制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电机控制器硬件电路的设计 |
4.1 电机控制器总体方案设计 |
4.2 电源电路的设计 |
4.2.1 主降压芯片选择及功能介绍 |
4.2.2 主降压芯片周围电路的设计 |
4.2.3 次降压芯片电路的设计 |
4.2.4 电机供电电路的设计 |
4.2.5 电源前端电路的设计 |
4.3 信号检测电路的设计 |
4.3.1 晶体三极管 |
4.3.2 信号放大电路的设计 |
4.4 调制调速电路的设计 |
4.4.1 三角波信号产生电路的设计 |
4.4.2 加速信号电路的设计 |
4.4.3 PWM信号产生电路的设计 |
4.5 换相逻辑运算电路的设计 |
4.5.1 逻辑电平转换电路的设计 |
4.5.2 正反转功能电路的设计 |
4.5.3 PWM信号加载电路的设计 |
4.6 功率驱动电路的设计 |
4.7 限流保护停机电路的设计 |
4.8 制动断电停机电路的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5 控制器调试与测试分析 |
5.1 电源电压测试 |
5.2 电机转子位置信号测试 |
5.3 PWM信号测试 |
5.4 功率驱动电路测试 |
5.5 电机运转调速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ADVISOR的轮毂电机驱动整车动力性能仿真分析 |
6.1 ADVISOR仿真软件介绍 |
6.2 整车仿真模型建立 |
6.2.1 整车参数定义 |
6.2.2 电池参数定义 |
6.2.3 传动部件、电机、车轮参数定义 |
6.3 CYC_NEDC工况仿真 |
6.4 仿真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无刷直流电机滑模控制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刷直流电机研究现状 |
1.2.2 电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刷直流电机系统分析 |
2.1 电机结构 |
2.2 电机工作原理 |
2.3 电机数学模型 |
2.4 电机转速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策略研究 |
3.1 控制算法概述 |
3.1.1 PI控制算法 |
3.1.2 预测控制算法 |
3.1.3 滑模控制算法 |
3.2 FOPISMC算法 |
3.2.1 BLDCM离散滑模系统 |
3.2.2 一般趋近律的滑模控制 |
3.2.3 基于FOPI趋近律的滑模控制 |
3.2.4 电机调速系统仿真 |
3.3 改进型FOPISMC算法 |
3.3.1 基于改进型FOPI趋近律的滑模控制 |
3.3.2 电机调速系统仿真 |
3.4 预测滑模控制算法 |
3.4.1 滑模预测控制算法 |
3.4.2 电机调速系统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SP实验平台介绍 |
4.1 控制系统硬件简介 |
4.2 硬件电路结构介绍 |
4.2.1 嵌入式主处理器 |
4.2.2 DSP芯片及其外围接口 |
4.2.3 外围电路介绍 |
4.3 系统软件介绍 |
4.3.1 CCS软件介绍 |
4.3.2 主程序及中断子程序介绍 |
4.3.3 电机控制原理 |
4.4 转速环控制设计 |
4.4.1 滑模控制设计 |
4.4.2 滑模预测控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电机实验系统 |
5.1.1 硬件设备 |
5.1.2 电机型号与参数 |
5.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双余度BLDCM的飞机主动杆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飞机操纵杆的发展历程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飞机主动杆研究现状 |
1.3.2 无刷直流电机研究现状 |
1.4 论文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2 飞机主动杆系统可靠性分析 |
2.1 主动杆系统工作原理与分析 |
2.2 GO-FLOW分析方法概述 |
2.2.1 GO-FLOW法信号和时间点 |
2.2.2 GO-FLOW法操作符与分析过程 |
2.3 主动杆系统可靠性分析 |
2.3.1 主动杆系统GO-FLOW模型建立 |
2.3.2 系统可靠度计算 |
2.3.3 系统可靠度变化规律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原理 |
3.1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3.1.1 无刷直流电机基本构成 |
3.1.2 单余度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3.1.3 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3.2 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构建 |
3.2.1 单余度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3.2.2 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3.3 控制系统原理 |
3.3.1 无刷直流电机调速原理 |
3.3.2 PID控制原理 |
3.3.3 模糊控制原理 |
3.3.4 模糊PID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4 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建模 |
4.1 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建模 |
4.1.1 电机本体模块 |
4.1.2 速度控制模块 |
4.1.3 电流控制模块 |
4.2 模糊PI控制器设计 |
4.2.1 确定输入输出量及模糊化 |
4.2.2 确定模糊控制规则 |
4.2.3 解模糊与论域转换 |
4.2.4 模糊PI控制器建模 |
4.3 电机本体仿真结果和分析 |
4.4 主动杆系统位置伺服仿真建模 |
4.5 本章小结 |
5 双余度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2.1 控制芯片选择 |
5.2.2 主电路设计 |
5.2.3 霍尔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5.2.4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1 软件开发环境 |
5.3.2 主程序模块 |
5.3.3 中断服务程序模块 |
5.3.4 控制程序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6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及性能测试 |
6.1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6.2 电机转速试验 |
6.3 位置伺服试验 |
6.4 位置跟随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无刷直流电机全速范围内无位置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与应用 |
1.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 |
1.2.2 无刷直流电机的应用现状 |
1.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1 无位置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2 调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4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 |
1.4.1 滑模变结构控制概述 |
1.4.2 滑模变结构控制设计过程 |
1.4.3 滑模变结构控制动态品质 |
1.4.4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抖振现象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无位置控制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
2.1 无刷直流电机基本结构 |
2.1.1 无刷直流电机本体 |
2.1.2 位置检测装置 |
2.1.3 电子换相线路 |
2.2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工作原理 |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2.3.1 电压方程 |
2.3.2 转矩和运动方程 |
2.4 “线反电动势”法换相原理及特性分析 |
2.5 PWM调制方式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3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系统研究 |
3.1 无刷直流电机滑模观测器设计 |
3.1.1 改进滑模观测器设计 |
3.1.2 改进滑模观测器的增益选取 |
3.1.3 无刷直流电机的转速和位置估算 |
3.2 速度滑模控制器设计 |
3.2.1 状态空间方程 |
3.2.2 滑模面的选择和控制率的设计 |
3.3 电机的启动 |
3.3.1 预定位过程 |
3.3.2 外同步加速过程 |
3.3.3 外同步向自同步切换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4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4.1 仿真模型的搭建 |
4.1.1 滑模观测器模块 |
4.1.2 换相模块 |
4.1.3 转速计算模块 |
4.1.4 速度环控制模块 |
4.1.5 PWM生成模块 |
4.1.6 启动模块 |
4.2 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DSP的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1 电源电路 |
5.1.2 逆变桥电路 |
5.1.3 驱动隔离电路 |
5.1.4 母线电压检测电路 |
5.1.5 采样电路 |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1 电机启动程序 |
5.2.2 ADC采样程序 |
5.2.3 换相程序 |
5.2.4 双闭环转速调节程序 |
5.2.5 系统可靠性设计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模糊控制的跑步机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架构 |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相关技术 |
2.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技术现状 |
2.1.1 矢量控制 |
2.1.2 模糊控制 |
2.2 永磁同步电动机坐标转换及动态模型 |
2.2.1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 |
2.2.2 永磁同步电机的动态模型 |
2.2.3 坐标系转换 |
2.2.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调制技术 |
2.4 本文研究方案 |
第3章 跑步机PMSM调速系统运动信息提取和过热保护策略 |
3.1 问题描述 |
3.1.1 基于PMSM定子电阻温度估算 |
3.1.2 PMSM定子电阻估算 |
3.2 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PMSM在线定子温度估算 |
3.2.1 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 |
3.2.2 自适应律设计 |
3.2.3 定子电阻测量仿真 |
3.3 基于电机电流的运动信息提取 |
3.3.1 电流采样滤波 |
3.3.2 行走步数计算 |
3.4 跑步机调速系统过热保护策略 |
3.5 小结 |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模糊控制算法 |
4.1 问题描述 |
4.1.1 跑步机调速系统负载特性分析 |
4.1.2 人在跑步机上行走特性分析 |
4.1.3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4.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中的模糊控制器 |
4.2.1 增量式PD模糊控制器设计 |
4.2.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4.3 算法仿真验证 |
4.3.1 搭建PMSM模糊控制仿真平台 |
4.3.2 永磁同步电机模糊控推理系统 |
4.3.3 算法性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跑步机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实现 |
5.1 搭建跑步机PMSM调速系统实物仿真平台 |
5.1.1 基于DSP的 PMSM矢量调速系统硬件设计 |
5.1.2 跑步机PMSM调速系统实物仿真平台 |
5.1.3 跑步机PMSM调速系统硬件测试 |
5.1.4 步数计算测试 |
5.2 控制算法的调速性能验证 |
5.2.1 模糊控制快速查表法 |
5.2.2 电机启动阶段算法比较 |
5.2.3 低速负载突变阶段算法比较 |
5.2.4 高速脉冲负载算法比较 |
5.2.5 算法比较的结论 |
5.3 调速系统综合性能验证 |
5.3.1 系统调速性能验证 |
5.3.2 系统综合性能评估 |
5.3.3 调速系统温度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无刷直流电机远距离调速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机远距离调速控制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无刷直流电机结构原理与模型分析 |
2.1 无刷直流电机基本结构 |
2.2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2.3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2.4 无刷直流电机特性分析 |
2.5 无刷直流电机调速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控整流波远距离调速原理研究 |
3.1 可控整流波远距离调速总体方案 |
3.2 可控整流波组成方案举例 |
3.2.1 不含方向码和开关码的可控整流波 |
3.2.2 包含方向码的可控整流波 |
3.2.3 包含开关码和方向码的可控整流波编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控整流波速度信号发送与接收电路设计 |
4.1 可控整流波速度信号发送与接收电路总体方案 |
4.2 速度信号发送电路设计 |
4.2.1 变压器模块 |
4.2.2 控制电源模块 |
4.2.3 单片机控制模块 |
4.2.4 速度给定模块和过零检测模块 |
4.2.5 触发控制模块 |
4.2.6 可控整流模块 |
4.3 速度信号接收电路设计 |
4.3.1 调节电源模块 |
4.3.2 主控模块 |
4.3.3 数模转换模块 |
4.4 软件设计 |
4.5 可控整流波通信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5.1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5.2 硬件电路设计 |
5.2.1 调节电源模块 |
5.2.2 DSP控制模块 |
5.2.3 波形取样模块和光电隔离模块 |
5.2.4 数模转换模块 |
5.2.5 电机驱动模块 |
5.2.6 功率驱动和逆变器模块 |
5.3 调速控制系统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5.3.1 PID控制与模糊控制 |
5.3.2 模糊PI调速控制器设计 |
5.3.3 无刷直流电机传递函数 |
5.3.4 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
5.3.5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建立与仿真 |
5.3.6 仿真结果分析 |
5.4 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附图1 可控整流波速度信号发送电路图 |
附图2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电路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SP的无刷直流电机反步滑模控制研究[D]. 马剑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2]高铁塞拉门电机仿真研究[D]. 张健.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3]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电机控制策略研究[D]. 许晓丹.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4)
- [4]基于线反电动势的高速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策略研究[D]. 魏群.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5]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控制器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 王辉. 西华大学, 2020(01)
- [6]无刷直流电机滑模控制研究与应用[D]. 朱承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7]基于双余度BLDCM的飞机主动杆控制系统研究[D]. 黄毅韬.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无刷直流电机全速范围内无位置控制[D]. 姚记亮. 郑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模糊控制的跑步机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设计[D]. 陈胜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19(02)
- [10]无刷直流电机远距离调速控制系统研究[D]. 徐敬成.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