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款奥迪A6电控系统及其维修(三)——节气门控制单元的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金宗庆[1](2020)在《石墨烯@二茂铁微观仿生非光滑表面制备及摩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发动机作为汽车心脏,其正常运行对汽车至关重要,而发动机机油润滑性能的优劣则对发动机的寿命与效率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机油添加剂已成为提高机油润滑性能及发动机效率的有效手段。目前机油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多数是含磷或含硫的,而同时具备高润滑性和环保性的机油添加剂较为缺乏。在自然界中,非光滑表面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一些典型动植物的非光滑表面提出了仿生非光滑概念。仿生非光滑表面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光滑基体表面存在至少一种可以引起仿生非光滑效应的因素的宏观区域表面。应用仿生非光滑表面的宏观产品,如仿生非光滑犁壁、仿生非光滑缸套活塞系统等,可以有效地减阻耐磨,提高生产效率,然而仿生非光滑理论尚缺乏在微观层面的构建与应用。石墨烯具有特殊的二维纳米层状结构、高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导热性,并且是碳质固体润滑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二茂铁是最早被发现的夹心配合物,其分子结构为一个铁原子处在两个平行的环戊二烯环之间。本文基于前人对宏观仿生非光滑表面的研究,提出将仿生非光滑表面理论运用到微观纳米级分子设计,利用石墨烯与二茂铁分子之间的π-π叠加作用将二茂铁分子结合到石墨烯片层表面,构建石墨烯@二茂铁纳米复合物。二茂铁的引入可以使石墨烯片层在微观上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降低摩擦磨损,提高润滑性能。本文首先制备了石墨烯@二茂铁纳米复合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所得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的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理化表征。之后将所得石墨烯@二茂铁和三组对照(二茂铁、石墨烯、物理共混的二茂铁和石墨烯)分别添加到机油中,利用销盘摩擦磨损实验,初步确定了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在机油中具有良好的润滑摩擦性能。随后,研究了二茂铁质量分数和石墨烯@二茂铁添加剂量对机油润滑摩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在固定石墨烯用量的前提下,二茂铁的最佳质量分数为20 wt%,而石墨烯@二茂铁在机油中的最佳添加剂量为0.4 g/L。在研究过程中为实现接近实际工况下的检测,设计并搭建了两套装置: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和汽油消耗量快速测量装置。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可在多种负载条件下对发动机耐久性、功率输出、扭矩、运行温度等进行全方位测试。汽油消耗量测量装置可在5%误差范围内实现汽油消耗量的快速、低成本测量。本文最后对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在机油中的润滑降耗性能进行了台架测试,验证了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在机油中具有一定的降低油耗作用。本文的研究为开发兼具高润滑性和环保性的机油添加剂,提供了一种应用仿生非光滑表面理论的新思路。
李成[2](2017)在《汽车ESP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控制系统是一种主动安全控制系统,它可以根据驾驶员的操纵目的、路面的情形以及当前车辆的速度等行驶状况来对汽车进行调节控制,避免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因此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汽车的运行安全,增强了车辆的操纵性。当车辆在极限工况的道路上高速行驶时,车辆容易出现侧滑、甩尾等不稳定状况,汽车ESP控制系统根据对车辆行驶的状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然后由控制器进行数据运算处理,通过对不同车轮制动力的分配以及对发动机转矩输出的调节来实现汽车行驶稳定性调节控制。本文先是对车辆的动力学运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以魔术公式为基础的非线性轮胎模型,同时建立了车辆的七自由度模型以及理想状态下的二自由度模型。通过对汽车的动力学研究确定了汽车ESP控制系统的两个控制变量即: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同时对控制变量与汽车稳定性之间的表征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借助仿真软件MATALAB/SIMULINK,将汽车的各个动力学模型转化成了相应的图形仿真模块。本文采用了模糊控制原理的方法,设计了以模糊控制为策略的汽车ESP模糊控制器,分别根据车辆ESP控制系统的控制变量设计了三种改变汽车稳定性控制的方案。最后设定方向盘转角为正弦输入信号,通过MATLAB仿真环境对设计的三种控制方案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汽车ESP模糊控制器能够对汽车的行驶稳定性进行很好的调节控制,达到了相应的控制要求。当汽车行驶在极限工况下时,通过设计的汽车ESP模糊控制器能够将汽车的质心侧偏角以及横摆角速度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使汽车能够沿着期望轨迹行驶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能。
齐忠志[3](2015)在《自动变速器检测试验台设计与研制》文中提出自动变速器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点众多,深受众多消费者的偏爱,各大型汽车厂商也广泛使用自动变速器。与手动档变速器不同,自动变速器具有结构复杂、精密度高、零部件多及成本高等特点。自动变速器的维修是汽车在售后维修服务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在部分仪器的协助下我们已经能够对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常见故障进行自我诊断,但这种自诊断技术只适用于检测电子元件本身。故障诊断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不能诊断自动变速器总成的内部机械故障以及液压系统方面故障。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诊断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成为提高汽车维修效率的一大瓶颈。本研究主要是对自动变速器结构原理及其相关测试诊断技术的分析,探索使用检测试验台对自动变速器进行测试的试验方法。检测试验台是集机电与液压于一体的设备,应满足多种型号自动变速器的维修与测试,基本台架上要有可装备发动机前置前驱与后驱等形式对应的自动变速器装夹机构、自动变速器动力输入和负载加载装置。但目前国产自动变速器检测试验台多为手动、响应速度慢和测试精度低;进口设备价格昂贵,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和企业,这种状况无法满足汽车制造及维修企业的需求。根据上述情况,设计研制了自动变速器检测试验台,主要涵盖硬件结构部分与软件测控部分。其中硬件结构部分包含设计检测试验台总体方案、分析动力装置和加载装置;软件测控部分包含设计检测试验台控制系统、测试系统、选择传感器和测量参数等。最后利用自动变速器检测试验台对自动变速器进行性能测试。将所获得故障现象进行了逻辑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合理逻辑组合,有效确定出故障源,证明了利用台架试验进行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具有高准确度、低成本的优点。
曾玮裕[4](2015)在《汽车无级变速器在线标定与测控系统开发》文中指出近年来,无级变速器(CVT)在乘用车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应用,尤其是在北美、日本和中国市场,CVT在整车上的匹配比例逐年大幅提升!有关CVT变速器的结构原理及新技术、油压控制及控制策略等的研究及成果在国内早已见诸报端,屡见不鲜,而有关CVT变速器的标定测试及性能评价方面则报道甚少,几乎检索不到。目前国内企业及研发机构标定的方法主要是手动标定,因此研究开发汽车无级变速器在线标定与测控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来自沈阳越士达汽车无级变速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纯机械电子式无级变速器(EMCVT)。目前的手动标定,实验周期长,需要现场搭建的电路多,实验设备多、杂。不利于汽车无级变速器的量产。因此本文根据现场实验情况,开发了用于EMCVT初期标定实验所用的测控与标定系统。它能够迅速的完成对某个变速器箱体的标定。并且能够实时的显示采集数据与变速器的运转情况。根据EMCVT机械结构和变速原理,测控系统就是要控制速比电机、离合器电机和档位电机。标定的任务就是建立各传感器与检监测对象的物理联系并确定三个电机实时状态与控制参数的对应关系。针对EMCVT的控制系统和现场实验,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EMCVT、现场标定实验,EMCVT的控制系统做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离合器和变速机构的数学模型。研究了 USB2817数据采集卡的使用方法参数设置等。其次本文开发了该系统基于LabVIEW软件和USB2817数据采集卡的直流电机控制程序,编写了基于LabVIEW的汽车无级变速器标定程序中的数据采集程序。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该程序的正确性。最后编写了人机友好交互界面,方便、清晰的显示当前标定的状态。并通过实验运行程序证明本系统的可行性。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输入电压值与速比关系成二次曲线关系的结论。
施林[5](2013)在《汽车维修技术信息》文中研究指明1全新帕萨特轿车喷油器清洗后的基本设定方法全新帕萨特轿车采用TSI缸内直喷技术发动机,清洗过喷油器后必须要做基本设定。方法为:起动发动机,运转至正常工作温度,用故障检测仪进01(发动机控制单元)→04(基本设定)→200(通道号)→确定→根据提示同时把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踩到底并保持,等到数据块1区由数字变到0,基本设定完成。全过程大约10 min。
黄志勇[6](2012)在《轿车电子节气门的维护与基本设定》文中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喷发动机管理系统采用电子节气门(EPC),EPC实际上是一个系统,他包括节气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节气门控制单元、节气门调节器、节气门指示灯以及发动机控制单元等,所有用于确定、调整和监控节气门位置的零部件都属于电子节气门系统。1.电子节气门的基本原理电子节气门与加速踏板之间不存在机械连接,加速踏板的位置信息由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采集。驾驶员希望加速、减速或恒速等意图不再通过拉索直接操纵节气门,而是依靠EPC进行间
熊荣华[7](2011)在《专家门诊》文中提出Q熊老师,您好!我接修了一辆荣威750,一开空调发动机怠速不稳,出现游车现象。关掉空调又恢复正常。路试时,加速有时发抖,在颠簸路面故障现象最明显。检查气缸压力正常、燃油压力正常、点火正时与点火能量都正常
李明诚[8](2011)在《车载电脑编码的认知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车载电脑是电控汽车的控制核心。大多数车载电脑(又称为电控单元、控制模块)采用CAN-BUS数据总线传输信息,并且具有可编程的特点。车载电脑的编码操作被视为汽车维修中的尖端技术,要求汽修人员具有比较高的水准。1.车载电脑编码的概念
熊荣华[9](2011)在《专家门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读者免费咨询电话:13971609317咨询时间:周二、三、四、五上午8:30-10:30特别提示:由于熊荣华老师工作繁忙,请不要在其他时间电话咨询,以免影响他的工作和休息,敬请谅解!如不是很紧急需要回答的问题,也可通过e-mail咨询:editor@motorchina.com读者免费咨询电话13971609317
李明诚[10](2010)在《电控汽车容易接错的插头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插接器及真空管路的接头数量繁多,这些插接器或接头的形状和大小相差不多,而且距离很近。如果接错了位置,往往引发意想不到的故障,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二、新款奥迪A6电控系统及其维修(三)——节气门控制单元的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款奥迪A6电控系统及其维修(三)——节气门控制单元的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二茂铁微观仿生非光滑表面制备及摩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1.1.2 机油及其添加剂的重要作用 |
1.1.3 非光滑表面的仿生原理与应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油添加剂的研究和发展 |
1.2.2 仿生非光滑表面的研究和应用 |
1.2.3 基于石墨烯的润滑材料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路线图 |
第2章 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研究思路、仪器与试剂 |
2.2.1 研究思路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 |
2.3 制备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
2.3.1 反应溶剂选择 |
2.3.2 反应温度选择 |
2.3.3 反应方式选择 |
2.3.4 反应时间选择 |
2.3.5 反应流程的确定 |
2.4 石墨烯@二茂铁的表征 |
2.4.1 石墨烯@二茂铁的形貌表征 |
2.4.2 石墨烯@二茂铁的红外分析 |
2.4.3 石墨烯@二茂铁的拉曼光谱分析 |
2.4.4 石墨烯@二茂铁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2.4.5 石墨烯@二茂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4.6 石墨烯@二茂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思路 |
3.2.1 实验机油选择 |
3.2.2 摩擦实验参数设定 |
3.2.3 实验设备与试剂 |
3.2.4 实验样件的制备 |
3.3 不同添加剂对机油摩擦性能的影响 |
3.3.1 摩擦实验机油的配制 |
3.3.2 摩擦实验结果 |
3.4 二茂铁质量分数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
3.4.1 摩擦实验机油的配制 |
3.4.2 摩擦实验结果 |
3.5 石墨烯@二茂铁添加剂量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
3.5.1 机油样品的配制 |
3.5.2 摩擦实验结果 |
3.6 不同工况对机油润滑性能的影响 |
3.6.1 机油样品的配制 |
3.6.2 摩擦实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动机测试台架与汽油消耗量测量装置的搭建 |
4.1 引言 |
4.2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搭建 |
4.2.1 搭建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目的 |
4.2.2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设计 |
4.2.3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软硬件 |
4.2.4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功能 |
4.2.5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测试方法 |
4.2.6 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4.3 发动机汽油消耗量测量装置的搭建 |
4.3.1 汽车燃油箱的基本构造 |
4.3.2 汽油消耗量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功能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墨烯@二茂铁仿生非光滑表面材料的台架测试 |
5.1 引言 |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3 汽油消耗量测量装置与发动机性能测试台架的连接 |
5.4 不同浓度的机油添加剂对汽车发动机油耗的影响 |
5.4.1 机油样品的准备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及参与项目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授权发明专利 |
参与项目 |
(2)汽车ESP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汽车ESP控制系统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汽车ESP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汽车ESP控制系统 |
2.1 ESP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 ESP系统的基本组成 |
2.2.1 ESP系统中的主要传感器 |
2.2.2 电子控制单元 |
2.2.3 ESP常用传感器接口设计 |
2.2.4 液压调节器 |
2.3 汽车ESP系统控制变量的选取 |
2.3.1 汽车失稳的原因 |
2.3.2 稳定性控制变量选取 |
2.3.3 横摆角速度 |
2.3.4 质心侧偏角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动力学模型 |
3.1 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简介 |
3.1.1 轮胎模型建立 |
3.1.2 制动力学特性 |
3.1.3 转向力学特性 |
3.1.4 转向制动结合力学特性 |
3.2 七自由度汽车车身模型 |
3.3 理想状态下参考模型的建立 |
3.4 控制变量名义值的确定 |
3.4.1 名义横摆角速度的计算 |
3.4.2 名义质心侧偏角的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图形建模及模糊控制器设计 |
4.1 汽车整车图形建模 |
4.2 模糊控制介绍 |
4.2.1 模糊控制应用概况介绍 |
4.2.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4.2.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
4.3 ESP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
4.3.1 模糊控制器结构设计 |
4.3.2 模糊集、论域、量化因子、比例因子的定义 |
4.3.3 定义各模糊语言变量的模糊子集 |
4.3.4 模糊控制规则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ESP系统模型仿真分析 |
5.1 控制变量分析 |
5.2 横摆角速度模糊反馈控制 |
5.2.1 横摆角速度模糊反馈控制器设计 |
5.2.2 横摆角速度模糊反馈控制仿真研究 |
5.3 质心侧偏角模糊反馈控制 |
5.3.1 质心侧偏角模糊反馈控制器设计 |
5.3.2 质心侧偏角模糊反馈控制仿真研究 |
5.4 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联合的模糊反馈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
致谢 |
(3)自动变速器检测试验台设计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自动变速器工作原理与故障诊断 |
2.1 自动变速器类型 |
2.2 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
2.2.1 液力变矩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2.2 行星齿轮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3 换挡执行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2.4 液压控制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
2.2.5 电控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
2.3 自动变速器的运转过程分析 |
2.4 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及其诊断分析 |
2.4.1 机械系统部件失效分析 |
2.4.2 液压控制系统元件失效分析 |
2.4.3 电控系统的失效分析 |
2.4.4 基于性能测试的故障诊断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变速器检测试验台设计研制 |
3.1 检测试验台的基本设计方案 |
3.1.1 检测试验台的功能 |
3.1.2 检测试验台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3.2 检测试验台动力系统 |
3.2.1 动力装置的特性分析 |
3.2.2 动力装置控制选择 |
3.3 检测试验台加载系统 |
3.3.1 加载装置特性分析 |
3.3.2 加载装置选择与控制策略 |
3.4 选择变频器及主电路 |
3.4.1 选择变频器 |
3.4.2 变频器的主电路接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变速器检测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 |
4.1 检测试验台测控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1.1 试验台控制系统设计 |
4.1.2 变速器控制系统设计 |
4.1.3 测试系统设计 |
4.1.4 测试系统的程序设计 |
4.2 检测试验台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
4.2.1 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 |
4.2.2 数据采集的流程设计 |
4.3 试验参数值测量 |
4.3.1 转矩参数值测量 |
4.3.2 转速参数值测量 |
4.3.3 油温参数值测量 |
4.4 检测试验台抗干扰措施 |
4.4.1 干扰产生原因 |
4.4.2 抗干扰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变速器的安装及性能测试 |
5.1 自动变速器的安装流程 |
5.2 自动变速器的性能测试 |
5.2.1 基于台架的手动性能检测 |
5.2.2 基于台架的全自动性能检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汽车无级变速器在线标定与测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现状 |
1.2.1 自动变速器的种类及技术 |
1.2.2 CVT技术发展的国外现状 |
1.2.3 CVT技术发展的国内现状 |
1.2.4 无级变速与自动变速器的用户反馈 |
1.3 课题的意义 |
1.4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EMCVT的机械结构及控制要求 |
2.1 EMCVT的机械结构 |
2.2 EMCVT的变速原理 |
2.3 EMCVT的控制系统任务及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EMCVT控制理论及其方案设计 |
3.1 离合器模型的建立 |
3.1.1 离合器动力学模型 |
3.1.2 离合器起步评价指标 |
3.2 速比模型的建立 |
3.2.1 变速机构的受力情况 |
3.2.2 推力比的计算 |
3.2.3 速比模型的建立 |
3.3 执行电机的选择与控制方案的确定 |
3.3.1 执行电机的选择 |
3.3.2 直流调速电机工作原理 |
3.3.3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特性 |
3.3.4 直流调速电机调速方法 |
3.4 信号参数的选定与采集方式 |
3.4.1 采集信号参数 |
3.4.2 输出信号参数 |
3.5 整体标定与测控系统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控与标定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 |
4.1 数据采集卡的选用 |
4.2 USB2817数据采集卡 |
4.2.1 功能概述 |
4.2.2 信号输入输出连接器 |
4.3 EMCVT信号处理电路 |
4.3.1 速度信号处理电路 |
4.3.2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
4.3.3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 |
4.3.4 电机驱动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在线标定与测控系统的软件系统设计 |
5.1 在线标定与测控系统的开发工具-LabVIEW |
5.2 软件系统设计 |
5.2.1 通用接口 |
5.2.2 模拟读入函数 |
5.2.3 脉冲量的采集函数 |
5.2.4 脉冲量的输出函数 |
5.2.5 登录界面设计 |
5.2.6 参数设置界面 |
5.2.7 锥盘位置控制电机标定程序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在线标定与测控系统的实验及实验分析 |
6.1 标定的必要性与概念 |
6.2 现场实验过程 |
6.2.1 光宇1号锥盘位置传感器标定试验 |
6.2.2 光宇2号锥盘位置传感器标定试验 |
6.3 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
6.3.1 光宇1号实验数据分析 |
6.3.2 光宇2号实验数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轿车电子节气门的维护与基本设定(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节气门的基本原理 |
2.积垢对电子节气门的影响 |
3.电子节气门的清洗维护 |
4.电子节气门清洗维护后的基本设定 |
(1) 桑塔纳轿车 |
(2) 一汽马自达轿车 |
(3) 东风本田思域轿车 |
(4) 上海通用别克君越 |
(5) 上海通用凯越轿车 |
(6) 东风雪铁龙爱丽舍轿车 |
(7) 东风标致307车 |
(8) 日产轿车 |
(8)车载电脑编码的认知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车载电脑编码的概念 |
2.大众车系电脑长编码的编制规则 |
3.对车载电脑编码的重要意义 |
4.对车载电脑编码的前提和方法 |
5.无法编码和编码失效的解决方案 |
6.编码其他注意事项 |
(10)电控汽车容易接错的插头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容易插错的传感器插接器 |
⑴爆燃传感器的插接器 |
⑵氧传感器的插接器 |
⑶自动变速器输入轴转速传感器和输出轴转速传感器的插接器 |
2. 容易接错的软管 |
⑴废气再循环 (EGR) 系统的真空管 |
⑵燃油蒸气排放控制 (EVAP) 系统的软管 |
3. 容易接错的自动变速器电磁阀插头 |
4. 其他容易插错的接头或插接器 |
5. 防止插接器、电磁阀或真空管接错的几项措施 |
四、新款奥迪A6电控系统及其维修(三)——节气门控制单元的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二茂铁微观仿生非光滑表面制备及摩擦性能研究[D]. 金宗庆. 吉林大学, 2020(08)
- [2]汽车ESP控制系统研究[D]. 李成.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3]自动变速器检测试验台设计与研制[D]. 齐忠志.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 [4]汽车无级变速器在线标定与测控系统开发[D]. 曾玮裕. 东北大学, 2015(07)
- [5]汽车维修技术信息[J]. 施林.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3(05)
- [6]轿车电子节气门的维护与基本设定[J]. 黄志勇. 汽车维修, 2012(11)
- [7]专家门诊[J]. 熊荣华.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1(11)
- [8]车载电脑编码的认知与实践[J]. 李明诚.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1(08)
- [9]专家门诊[J]. 熊荣华.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1(03)
- [10]电控汽车容易接错的插头及预防措施[J]. 李明诚.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