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经济要腾飞 科技教育必先行(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萍[1](2021)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日报》报道中的东莞城市形象变迁(1978-2020)》文中研究表明
吴光福[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娇[3](2021)在《90后农民工孝德培育研究 ——以四川省大英县福兴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贾保营[4](2021)在《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文中提出对于中国乡村而言,贫困是个历史性窠臼。晚清民国以来,为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实践,但均以失败告终。集体化时代虽然没有出现“减贫”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改革开放后乃至当前的减贫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考察时发出“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可以为当前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因此,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极具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昔阳县为例,以报纸、地方史志与基层档案为主体资料,并辅以田野口述,尝试揭示环境、技术、制度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较为全面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减贫实践。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昔阳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了解昔阳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制度、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集体化时代国家重要文献的梳理,找出国家对贫困的理解以及反贫困措施。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是国家不同阶段反贫困措施在昔阳县的实践效果。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土改如何在昔阳展开以及土改后昔阳农村的状态。通过对土改前后的昔阳县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重大意义,又可以理解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与实践逻辑。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农业合作化与技术改革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以摆脱贫困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论述的是农业水利化与农业机械化。第七章以井沟为例,进行了微观史的研究。第八章则是呈现集体化后期昔阳的面貌,总结分析昔阳反贫困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共产党以制度优势为依托,以技术为发展引擎,通过积累偏高、消费偏低的方式带领中国人民跳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公社体制虽未彻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技术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积蓄了潜能。集体化时代改造传统农业的举措,使农民的能力、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培育了人力资本。这看似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相似,但其改造传统农业的具体路径则与舒尔茨所提倡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集体化时代的中国,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极度稀缺,传统的农民却数量众多,市场机制并不能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的力量,将稀缺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下沉到乡村,并借此改造了传统农业,培育了人力资本,积累了国家资本,摆脱了恶性贫困循环。这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改造传统农业,极具启发意义。
马立辉[5](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民族要着力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产业兴旺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不断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通过田野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大理州银桥镇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目的是从银桥镇产业发展透视民族地区乡村有哪些产业、如何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典型经验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规模不突出、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不明显、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从业人员结构有待调整等。并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来加以改进,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在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环境下,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在新形势下实现突破性发展;二是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大理州银桥镇从事不同产业的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支撑研究结论;三是银桥镇作为“民族团结示范镇”、“生态文明示范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着丰富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和操作空间,研究其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唐闻晓[6](2021)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自力更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深入,改革开放语境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改革开放语境下,自力更生是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一对辩证统一关系,但在理论界、实践中,不乏有各执一端的异音,或过分强调对外开放,或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将自力更生置于改革开放语境中,对自力更生的理论支撑、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作出梳理,才能为在改革开放语境中如何继续坚持自力更生提供实践路径。文章共分为五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与强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政策与实践的进程推动着改革开放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语境逐步形成并得以强化,呈现出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既注重整体谋划又强调重点突破以及既注重对外开放又强调自力更生的特征。第二章,改革开放语境下坚持自力更生的理论支撑。从自力更生中包含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出发,追本溯源,探求自力更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中汲取的理论营养,从改革开放与自力更生辩证关系出发,回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经验,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中探寻理论指导。第三章,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抵御自然灾害的历史史实与辉煌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文化基因;梳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创新精神以及十八大以来伟大的奋斗精神之中,体现着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经济腾飞、科技突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等改革开放以来自力更生的主要成就彰显了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逻辑必然。第四章,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现实依据。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坚持自力更生的现实需要,新时代的国际环境则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才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第五章,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走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之路”就是需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最终要在“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史慧敏[7](2021)在《农地确权的农业生产绩效研究 ——以粮食主产区为例》文中指出农地确权旨在通过稳定地权,加速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地集约经营、提高农地产出效率和农户收入。截止2018年底,我国农地确权任务已基本结束。在农地确权基本完成的大环境下,国家提出要切实巩固拓展和运用农地确权成果,促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考虑到人地要素资源配置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农地确权—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考察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对农地确权成果的巩固运用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具有一定意义。首先,本文在产权理论、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对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并根据已有文献中的不足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对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绩效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现阶段农地确权存在的问题;并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探讨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假说。然后,选取粮食主产区340个县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DEA方法测定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以表征农业生产绩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Bootstrap检验、PSM检验等方法进行稳健性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到的研究结论有:(1)农地确权能够显着促进农业生产绩效的提高;(2)农地确权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3)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农地确权现状和实践调研结果,提出政府要强化落实政策引领,重视农地现存及潜在遗留问题,增强确权的长期积极效应;相关部门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平台建设,提高土地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农业多功能价值;农户从自身实际出发维护和最大化自身权益等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要素资源配置为切入点,探讨在县域层面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机制,及农地确权通过农业劳动力转移作用于农业生产绩效的传导机制。
申小宇[8](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农业成为了三大产业中相对弱势的产业,“三农”问题逐渐成为政府的重点关注领域。为了更好发挥财政的作用,各地政府都逐渐增加对“三农”的财政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作为一个受到国外冲击越来越大的产业,在自身发展条件被满足时也需要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所以各地政府必须要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的方式来支持当地农业的发展,从而维护好整个社会甚至是国家的稳定。虽然我国在涉农资金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就,但就我国目前涉农资金的使用状况来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投入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使用效率却逐年下降,有些地区涉农资金存在多渠道、多项目、多管理等杂乱情况,甚至有些地区出现涉农资金“渗漏”的现象,农民可以真正拿到的资金少,财政涉农资金应有的杠杆效应也没能充分发挥。尤其在当前精准扶贫政策背景环境下,如何保障财政资金在涉农投入中最大效率的解决农村贫困,顺利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展,完成国家对农业农民脱贫致富的战略任务,给目前涉农资金的使用整合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2014年泰安市精准识别出省级贫困村354个、市级贫困村251个,贫困户12.9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26万人。针对贫困人口现状,近年来,泰安市整合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74亿元,发展产业扶贫项目1231个,精准帮助28.26万人全部实现脱贫,较好的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目标任务。本论文从当前国家精准扶贫的宏观大环境背景入手,分析当前环境下涉农资金整合的意义和必要性。以泰安市为例,通过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政策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精准扶贫相关理论及泰安市实际情况,对泰安市涉农资金使用现状及整合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当前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资金管理机制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统筹意识不强、资金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包括完善涉农资金管理机制、规范涉农资金工作程序、优化资金整合模式、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等,从而为泰安市乃至山东省在制定涉农资金的整合工作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以期在今后其他国家战略背景下涉农资金的整合工作提出新思路。
张梅[9](2020)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中国乡村进入现代化阶段的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更需要从文化层面对中国的乡村发展做出系统地梳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的文化建设问题不是内容的缺失,更不是障碍有多难解决,而是乡村文化发展需求的转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推进乡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乡村全面振兴就要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全面提升,乡村文化要展现崭新的、现代化的精气神,为农民的新生活、新奋斗保驾护航,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为研讨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揭示出乡村文化对于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文化理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二,对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相关概念的解读、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以及现实意义。第三,对乡村文化建设思想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历史变迁和内在动因,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第四,从乡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当下乡村文化建设实践视角,分析了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第五,分别从政府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文化人才等方面构建乡村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充分发掘和建设乡村文化发展平台载体,依托乡村原有传统文化资源,开辟乡村未来文化,通过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升级,论述了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陈炳杰[10](2020)在《浙江省瑞安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首要任务要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国家决策贯彻落实,才能够全面实现党的方针路线和各项政策。这一论述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农情和国情现实,立足于长远未来,做出的以党建工作基础核心促进全局整体发展的重要部署和决策安排。振兴农村不仅仅对于国家和党的整体发展和事业推进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对于怎样弥补农村发展短板,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是我国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重大战略,在我国乡村发展甚至于全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然留下浓墨重彩。实施这一战略对于我国各地乡村有重要影响。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推进乡村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乡村地区的农作物储存、空间布局安排、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饮用水的规划分配等各方面条件还非常原始,有必要进行整体规划安排,改变现有布局,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涉及到水电供应、文化教育、卫生、水利、邮电、交通等各个领域,主要是涉及到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各方面生产的基础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经济活动的组织与发展,是乡村经济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构成部分,需要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协调适应。换言之,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基础建设都需要同步推进不断完善,需要切实改善乡村条件和人居环境。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条件。本研究第一部分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制定的背景,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瑞安农村基础建设的现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部分对国内外开展乡村基础建设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基于第二三部分的研究,针对瑞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结合运用了实地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两种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结合课题有关的理论,基于已经掌握的资料信息,参考中外研究成果,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逻辑分析,借鉴参考中外已有成功案例经验,同时获取专家论证建议,对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总结了中外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整体情况,分析了不同开发模式的异同和特征,针对本次瑞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的问题,给出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法。
二、农村经济要腾飞 科技教育必先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经济要腾飞 科技教育必先行(论文提纲范文)
(4)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昔阳县自然社会状况 |
第一节 生态环境 |
(一)多山少土 |
(二)交通闭塞 |
(三)灾害多发 |
第二节 社会制度与生活水平 |
小结 |
第二章 贫穷的本质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减贫实践及其失败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
(一)土地改革与道路选择 |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技术革命” |
(三)技术赋能 |
小结 |
第三章 土地革命:穷富拉平 |
第一节 昔阳旧貌 |
(一)人口与土地 |
(二)农民生活 |
(三)生态环境 |
(四)农民与农业 |
第二节 土改过程 |
第三节 土改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技术革命:提高产量 |
第一节 组织起来与学习技术 |
第二节 技术革新的路径 |
(一)培育良种 |
(二)合理种植 |
(三)改良土质 |
(四)工具改革 |
第三节 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张力 |
小结 |
第五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
第一节 “秃岭”遇“山洪” |
第二节 水利建设 |
(一)改造“三跑田”与闸沟垫滩 |
(二)修建水库 |
(三)治河与打井 |
(四)机电灌溉 |
第三节 水利工程与粮食增产 |
第四节 治水与“育人” |
小结 |
第六章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
第一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实践 |
(一)土壤改良 |
(二)良种培育 |
(三)密植与管理 |
(四)水利灌溉 |
(五)道路与运输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 |
小结 |
第七章 减贫的微观史研究——井沟村 |
第一节 井沟的基本状况 |
第二节 “默汉”的消逝 |
第三节 “井沟学大寨,大寨帮井沟” |
第四节 机械灌溉 |
第五节 减贫的效果 |
小结 |
第八章 昔阳县减贫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
一、集体化时期昔阳县取得的历史成就 |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昔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四、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
五、相关概念的要义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产业发展 |
(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必要逻辑 |
第一章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提出的背景与依据 |
(一)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重要论述 |
(二)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 |
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一)国家层面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
(二)云南省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
第二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
一、银桥镇基本概况 |
(一)地理状况 |
(二)民族成分 |
(三)民族经济 |
(四)民族文化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
(一)农业发展状况 |
(二)大理石产业发展状况 |
(三)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
第三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
(二)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 |
(三)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 |
(四)从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产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
(二)产业发展保障力度不够 |
第四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
一、推动产业融合,以调结构促产业振兴 |
(一)整合银桥镇农业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
(二)发掘银桥镇民族文化,发展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
二、发展大理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以品牌促产业振兴 |
(一)打造大理石画文化名片,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
(二)发展白族文化创意产业,凸显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
三、完善合作化组织体系,以政策保障促产业振兴 |
(一)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扶持的利好 |
(二)坚持招商选商,继续引进和培育有代表性企业 |
四、培育专业人才,以人才振兴促产业振兴 |
(一)重视民族教育对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二)落实能人返乡政策,吸引技术人才扎根乡村 |
五、依托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一)以“产业+环境提升”促生态宜居 |
(二)以“产业+乡土文化”促乡风文明 |
(三)以“产业+基层党建”促治理有效 |
(四)以“产业+共建共享”促生活富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自力更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改革开放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自力更生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主要不足 |
第一章 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与强化 |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实施与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 |
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重大意义 |
3.改革开放语境的形成 |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改革开放语境的强化 |
1.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 |
2.改革开放语境的强化 |
第二章 改革开放语境下坚持自力更生的理论支撑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
1.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
2.列宁的相关论述 |
第二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改革开放与自力更生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 |
1.毛泽东的重要论述 |
2.邓小平的重要论述 |
3.江泽民的重要论述 |
4.胡锦涛的重要论述 |
5.习近平的重要论述 |
第三章 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历史逻辑 |
第一节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
1.中华民族凭借自力更生精神战胜了频繁不绝的重大灾害 |
2.中华民族凭借自力更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
第二节 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
3.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
4.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自力更生的主要成就 |
1.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成就巨大 |
2.科技进步:以航天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为例 |
3.民生改善: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为例 |
第四章 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 |
2.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3.我国具有自力更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巨大潜能 |
第二节 新时代的国际环境 |
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经济形势与国际秩序 |
2.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
第五章 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
第一节 “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就是“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
1.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与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 |
2.以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自力更生的能力 |
第二节 走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之路需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
1.通过参加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自力更生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
2.通过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效提升自力更生水平 |
3.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自力更生成果实现世界共享 |
第三节 在“更高水平自力更生”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1.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
2.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必须依托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农地确权的农业生产绩效研究 ——以粮食主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农地产权 |
1.2.2 农地确权 |
1.2.3 农业生产绩效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权理论 |
2.1.2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农地确权的相关研究 |
2.2.2 农业生产绩效的相关研究 |
2.2.3 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绩效的相关研究 |
2.2.4 文献总评 |
3 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绩效的现状分析 |
3.1 农地确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1 农地确权的由来 |
3.1.2 农地确权的现状 |
3.1.3 农地确权存在的问题 |
3.2 农业生产绩效的现状 |
3.3 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绩效的现状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4 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4.1 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绩效 |
4.2 农地确权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
4.3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绩效 |
4.4 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
5 农业生产绩效的测度与分析 |
5.1 测算方法的选取 |
5.2 相关指标及样本的选取 |
5.2.1 相关指标选取 |
5.2.2 样本选取 |
5.3 测算结果分析 |
6 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数据、变量与模型设定 |
6.1.1 数据来源 |
6.1.2 变量选取 |
6.1.3 模型设定 |
6.2 实证结果分析 |
6.2.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
6.2.2 稳健性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政府强化落实政策引领,发挥引导作用 |
7.2.2 重视农地遗留问题,增强确权的长期积极效应 |
7.2.3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平台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7.2.4 发挥农业多功能价值,促进农民收入提升 |
7.2.5 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精准扶贫的概念 |
2.1.2 精准扶贫理念变革 |
2.2 涉农资金相关概念 |
2.2.1 涉农资金概念 |
2.2.2 涉农资金整合概念 |
2.2.3 涉农资金整合范围 |
3 涉农资金整合必要性分析 |
3.1 涉农资金使用情况 |
3.2 涉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涉农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 |
3.2.2 涉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
3.2.3 涉农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 |
3.2.4 涉农资金绩效评价不完整 |
3.3 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
3.4 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
4 泰安市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现状分析 |
4.1 泰安市涉农资金使用现状分析 |
4.1.1 泰安市财政收支总体状况 |
4.1.2 泰安市涉农资金规模 |
4.1.3 泰安市涉农资金结构 |
4.1.4 泰安市涉农资金类型分析 |
4.1.5 泰安市涉农资金支出情况分析 |
4.2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现状分析 |
4.2.1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范围 |
4.2.2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现状 |
4.3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典型案例及扶贫成效分析 |
4.4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模式分析 |
4.4.1 以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 |
4.4.2 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 |
4.4.3 以发展规划引导涉农资金整合 |
4.4.4 社会资本参与模式 |
5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问题分析 |
5.1 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 |
5.1.1 涉农资金来源分散 |
5.1.2 涉农资金整合协调不畅 |
5.1.3 管理环节存在纰漏 |
5.2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
5.2.1 资金使用精准性不高 |
5.2.2 资金使用时间效用性不强 |
5.3 资金整合统筹意识不强 |
5.3.1 项目管理不规范 |
5.3.2 资金整合额度不够 |
5.3.3 思想认识不到位 |
5.4 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
5.4.1 监管合力未形成 |
5.4.2 监管方式有待完善 |
6 泰安市涉农资金整合现状改进对策研究 |
6.1 完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 |
6.1.1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 |
6.1.2 加强部门内外资金整合 |
6.1.3 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
6.2 规范涉农资金工作程序 |
6.2.1 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 |
6.2.2 完善项目推进程序 |
6.2.3 规范涉农专项资金政策目标设置 |
6.3 优化资金整合模式 |
6.3.1 密切结合政策导向 |
6.3.2 突破资金所有制界限 |
6.4 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 |
6.4.1 加强涉农资金监督管理 |
6.4.2 强化涉农资金绩效考核制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特色 |
7.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 |
2.1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相关概念 |
2.1.1 文化 |
2.1.2 乡村文化 |
2.1.3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 |
2.2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
2.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乡村文化建设思想 |
2.3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
2.3.1 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文化支撑 |
2.3.2 为深化农民对乡风文明认同感 |
2.3.3 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搭建文化桥梁 |
2.3.4 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栖息地 |
3 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历史变迁与内在动因 |
3.1 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3.1.1 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 |
3.1.2 城市喧嚣的心理理疗 |
3.1.3 集体文化根源意识的追寻 |
3.2 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 |
3.2.1 建国初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 |
3.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文化建设 |
3.2.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文化建设 |
3.3 乡村文化变迁的动因分析 |
3.3.1 传统乡村的保守性封闭性引发的内源性文化危机是乡村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 |
3.3.2 现代开放的外源性文化注入是乡村文化变迁的外在动力 |
3.3.3 大数据时代的技术革新是促使乡村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 |
4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
4.1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就 |
4.1.1 农民精神风貌焕发新气象 |
4.1.2 乡村文化建设意识逐渐增强 |
4.1.3 农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裕 |
4.1.4 农村教育状况得到改善 |
4.2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面临的机遇 |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4.2.2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开始全面实施 |
4.3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
4.3.1 培育文明乡风 |
4.3.2 兴盛乡村文化 |
4.4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4.1 乡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 |
4.4.2 乡村文化建设体制不合理 |
4.4.3 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匮乏 |
4.4.4 乡村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
4.4.5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受阻 |
4.5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问题成因 |
4.5.1 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
4.5.2 乡村空心化严重,乡村文化建设后继无人 |
4.5.3 乡村教育落后,乡村文化建设者素质相对较低 |
4.5.4 村民缺少文化自信,参与积极性不高 |
4.5.5 不良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夹击,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发展 |
5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
5.1 强化引导,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
5.1.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5.1.2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5.1.3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5.2 政府重视,搭建好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
5.2.1 基层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
5.2.2 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 |
5.2.3 善于挖掘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制订乡村文化建设方案 |
5.3 依托产业,加快乡村经济健康发展 |
5.3.1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
5.3.2 发展乡村经济 |
5.3.3 拓宽引入资金的渠道 |
5.4 重视教育,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5.4.1 重视乡村教育 |
5.4.2 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5.4.3 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
5.5 重视传统,创新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载体 |
5.5.1 承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村文化资源 |
5.5.2 关照乡村现代文化,创新文化发展平台 |
5.5.3 开辟乡村未来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浙江省瑞安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优点及不足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农村基础设施 |
2.乡村振兴战略 |
(二)理论基础 |
1.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3.平衡发展理论 |
二、瑞安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瑞安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
1.生产生活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
2.社会发展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二)瑞安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
1.生产生活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
2.社会发展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瑞安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合理 |
(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滞后性 |
(三)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的有限投入 |
(四)政府干预与村民自治的协同阻碍 |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的欠缺 |
四、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借鉴 |
(一)国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案例 |
1.韩国的新村运动 |
2.日本的造村运动 |
(二)国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案例 |
1.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 |
(三)经验和启示 |
五、促进瑞安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一)打破城乡二元机构体制约束 |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前期规划 |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 |
(四)正确处理政府和农民的关系 |
(五)改进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农村经济要腾飞 科技教育必先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日报》报道中的东莞城市形象变迁(1978-2020)[D]. 陈丹萍. 广西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研究[D]. 吴光福.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3]90后农民工孝德培育研究 ——以四川省大英县福兴村为例[D]. 吕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D]. 贾保营. 山西大学, 2021(12)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D]. 马立辉. 大理大学, 2021(09)
- [6]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自力更生研究[D]. 唐闻晓.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7]农地确权的农业生产绩效研究 ——以粮食主产区为例[D]. 史慧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12)
- [8]精准扶贫背景下涉农资金整合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申小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9]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D]. 张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浙江省瑞安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炳杰.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