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

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

一、加强汉文化研究 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秀团[1](2021)在《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以云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戏剧作为多种因子融合互动形成的综合性艺术,承载着丰厚的族际交往信息,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从而共创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研究,是我国戏剧界必须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围绕此议题,以云南为例展开讨论,可推动相关研究的范式创新。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研究,应从三大维度入手:从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出发,整体观照多民族戏剧交融的发生;从剧目互鉴与母题共享出发阐释多民族戏剧交融的本体;从认同逻辑和达成路径出发,分析多民族戏剧交融现象所具有的中华文化认同功能。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之实例既反映了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历史事实,也体现出各民族相互认同的文化心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王晶[2](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竞逐的角力场。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复兴之路究竟该以何作为科学的价值引领?近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海洋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沿用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这表明中国学术界在海洋研究领域缺乏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质疑否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或海洋文明,并依循西方海洋文化或西方海洋文明范式来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甚至还以此来指导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海洋文化有其自身发展历程与独特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其底蕴、梳理其源流、探寻其从发轫之初一直延续至今的价值基因,既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亟需面对的问题,也是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合浦海上古丝路文化底蕴深厚”,合浦及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所孕育的合浦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为其提供了典型样本。合浦海洋文化是指自西汉为加强岭南地区政治军事统治而设立合浦郡以来,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汉民族、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各民族之间通过内河、近海、陆路等途径,在交通贸易、生产交流、文化交往等具体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开放包容、和合交往为核心价值的一种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合浦海洋文化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海外文化汇聚合浦交融而成,合浦当地出土的各种古代器物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主要标志。同时根据这些古代器物可以推断,“合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辐射至东南亚、南亚各地区与各民族。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或文明的一般原理,审视汉代合浦郡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融合。为此,在论述展开的过程中,按照“器物—符号—价值”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的方法、跨学科研究与跨地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通过梳理源流、勾勒轮廓、抽象符号、挖掘价值、凝练精髓、总结规律,重新探讨合浦海洋文化过去已经贡献什么、现在及未来能够贡献什么等问题,以此揭示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不仅在于论证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就已经逐步发展出海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尝试突破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学术观点方面,提出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与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与“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合浦海洋文化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了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等新观点;二是学术思想方面,探讨构建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作为科学评价体系、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挖掘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基于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及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海陆一体始源价值基因的基础性意义;三是研究方法方面,形成了“器物—符号—价值”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范式。综上,通过深入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揭示其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所蕴涵的价值基因,由此对以合浦海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进行话语重构与价值重塑,从而树立中国海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为当前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价值基础与理论支撑。

王若岩[3](2021)在《传统装饰纹样MR游戏化传播设计研究 ——以汉代铜镜为例》文中认为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4](2020)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早在西汉时期,汉语就传入了越南,随后不断与越南历史、文化、社会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相互交流,汉语自然就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语之一。汉字(ch?Hán)、汉喃辞(t?Hán N?m)、汉越词(t?Hán Vi?t)成为越南语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备受重视。然而,当前越南汉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对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与线下(O2O)的教学融合,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如何寻求一条适合越南学生的有效汉语学习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越南高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主能力较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适用于越南高校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Online/Offline)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适合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越南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O2O教学模式的文献分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依托O2O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及结合越南高校本土教学实情,构建了面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O2O教学模式适合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将会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有利因素作用的发挥,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制定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为后续模式验证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2)设计实施O2O对外汉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本研究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模式架构,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创设了支撑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且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O2O汉语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两环境的功能、架构及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了验证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Edmodo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河内首都大学外语系汉语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化》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实践。采用设计研究的思路,开展了包括模式的初步应用、模式的细化应用、模式的强化应用三轮迭代案例实践。通过三个学期教学模式迭代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对187名学生的线上跟踪、课堂观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学生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汉语学习观念、自我意识、信息素养、社区归属感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显着提升,从而也验证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应用在越南刚刚兴起,必然会挑战各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更加凸显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用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他们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尽管本人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深感汉语教学远比其他语言的教学难度大得多。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一种提升。期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促进自己未来汉语教学的提升,也为他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张洋[5](2020)在《初中语文“文化自信”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基础教育阶段坚定“文化自信”教育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文化内涵丰富,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作为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语文教育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亦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阵地。鉴于此,本研究以初中语文“文化自信”教育为研究主题,思索当前初中语文“文化自信”教育的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并探求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本研究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阐释了研究初中语文“文化自信”教育的选题缘由和研究的意义,说明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并结合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对“文化自信”教育做了相应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初中语文“文化自信”教育的特殊性与根本依据。从初中生是“文化自信”教育的特殊群体,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纲领解读,及语文课程中实施“文化自信”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第三部分则通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文化自信”的分析维度,然后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进行分类统计与整理,对文化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进行细致解读。第四部分立足于初中语文文化自信培育现状,采用调查问卷手段,了解“文化自信”教育中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认同、课堂文化氛围、师生文化实践活动的实况,归纳出当前初中语文“文化自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教师视阈和学生视阈探析其原因。第五部分则从提高教师群体文化素养、灵活运用教学新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有效培育初中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策略。

凯德丽亚·阿尔肯[6](2020)在《《西游记》在新疆多民族地区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游记》是作为一部古典小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瑰宝,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数百年风行不衰,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从唐代之初的《大唐西域记》,经历了杂剧改变等多种途径的衍化完善,直到明清的吴承恩完善的《西游记》,其成书过程有迹可循,遵循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之后,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载体,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被越来越广泛的传播。本文主要研究了《西游记》在新疆多民族地区的传播。本章分三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第三部分是结论。正文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整理了在新疆多民族地区搜集、收藏、出版以及多民族语言翻译出版和研究《西游记》情况进行综述;挖掘和研究解放前《西游记》在新疆多民族地区以回鹘文,托忒蒙文、锡伯文、满文传播的情况以及在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流传的情况;分析了解放后新疆多民族地区以维吾尔文、哈萨克文、锡伯文、蒙古文等多种语言在当代的文本翻译传播情况。第二章主要整理分析了《西游记》图像、壁画、连环画的传播研究;图像传播作为多民族地区可直观接受的艺术形式对《西游记》的传播。我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版《西游记》连环画的创新创作和出版模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第三章主要分析《西游记》在当代的影视、网络、自媒体等新媒体传播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影视、网络等先进传播途径,对于提升《西游记》的传播速度,同时便于对其故事进行改变,多种多样途径和方式,让中华民族经典走进现实文化生活中,这样各民族群众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也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交流作用。《西游记》在新疆多民族地区的传播研究,我们将看到《西游记》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其实证体系不仅能够被各族人们轻松掌握,而且能够快速传播。这得益于其在西域多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对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视以及他们善于学习和吸取兄弟民族长处的精神。通过整理出版其祖先曾经视为精神瑰宝的这些古籍文献,来继续弘扬先辈的优良传统文化,迎来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新高潮。通过对《西游记》在新疆的传播研究,不管如何,《西游记》在新疆已经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其积极的作用,还能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王玮珩[7](2019)在《文化传承视角下西安大兴东路街道风貌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关于历史遗址周边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中国西安通过的《西安宣言》首次阐明历史遗址周边环境的含义,正式把遗产环境的重要性提到与历史遗址同等地位。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历史遗址本体息息相关的周边街道空间遭到高强度开发,致使所形成的街道风貌难以体现出遗址文化特色,暴露出经济建设迫切性与遗址文化延续性之间的矛盾。汉长安城遗址作为规模宏大、文化内涵深厚的国家级大遗址,其周边街道风貌处于特色普遍孱弱的态势,传承与复兴遗址文化迫在眉睫。本文正是依托于这种现实背景,以文化传承这一历史遗址保护理念为视角,审视汉长安城遗址周边街道风貌相关问题,探讨文化传承下大遗址周边街道风貌提升方法,进而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大遗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论文将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南侧大兴东路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对国内外大遗址周边区域风貌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大遗址保护观念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进行总结,指出大遗址周边街道风貌的特性与价值,并论述大遗址与周边风貌的关系。其次,对汉长安城遗址片区历史风貌背景进行认知,且以此为切入点引申至大兴东路街道风貌现状解析,归纳相关街道风貌问题。再次,明确大遗址文化传承的理念、目标及原则,剖析大遗址文化传承要素与街道文化传承载体,从整体保护下街道功能定位、历史空间格局保护与渗透、街道空间形态整合与延续、街道文化场景重塑与刻画、街道风貌管控与引导机制构建五方面架构文化传承下大遗址周边街道风貌提升方法。随后,确立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传承要素的提取方法与标准,从历史空间格局、总体形态结构、建筑文化符号三方面分别进行挖掘、提取,并总结汉长安城遗址传承要素的空间设计手法。最后,文章基于以上理论方法研究,提出文化传承视角下大兴东路街道风貌提升策略。本文总结提出了文化传承下大遗址周边街道风貌提升方法,并以汉长安城遗址南侧大兴东路展开实证研究,希冀可为其他相似地段的街道风貌营造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尹诗[8](2019)在《横尾忠则插画作品中装饰性语言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横尾忠则作为日本现代着名艺术家,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他的作品对日本乃至世界插画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常常借以日本浮世绘和本民族鲜明的文化符号进行创作,将独特而温暖的民俗审美文化与多元文化互相碰撞产生了火花。在表现形式上善于运用拿来主义和拼贴手法,不断寻求传统绘画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进行创作。本文从横尾忠则的装饰性语言研究出发,以徐州彭城文化插画设计为着脚点,探索横尾忠则装饰性语言的特征及表现,用于插画创作实践当中。通过详细研究横尾忠则装饰性语言形成的过程和基本特征,分别从平面设计和传统绘画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其各时期插画作品中对装饰性语言进行提取与研究,探索横尾忠则插画装饰性语言形成的原因,认识他的装饰性语言产生的艺术价值。逐步探讨横尾忠则装饰性语言中民俗审美文化的表现形式。结合本次彭城文化插画设计,将横尾忠则装饰性语言的技法提炼并适用于彭城汉文化插画设计当中去,从而创作出既具横尾忠则装饰性语言特征又蕴含彭城文化韵味的插画作品。并将其优秀的装饰性语言也能服务于其他插画设计者。该论文有图53幅、表2个、参考文献47篇

张成慧[9](2019)在《白族传统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文中认为白族生活于我国西南边疆,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一带,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则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历史脉络的发展史。从人类社会产生早期的顺应自然到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再到现代社会反思自然的历程,无一不昭示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识,也是研究主体的转换过程。随着全球范围内出现生态危机,我国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处理生态问题时反思和借鉴发达国家生态理论与生态决策时,也可从我国古代先民们的思想中吸取有益的成分,来丰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中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展示了特有的文化魅力,从更深层次体现出白族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光芒。经历了古代的过渡、近代向现代的传承、转换、创新以及发展,源源不断为白族传统生态观注入时代活力,同时也给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白族文化传统为基点,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脉络对白族传统生态观进行整体把握,重点阐释白族传统生态观所蕴含生态文化内涵,在现代语境下,理解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内容及特点,揭示白族传统生态观的价值追求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现代意义及如何现代化。具体内容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基于白族生态观的考察,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分别是对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由来及形成原因进行文献梳理和比较分析以及民族考察,其中白族生态观的由来又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崇尚巫教及对本主、图腾的崇拜。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延伸和提炼出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内容和特点。具体阐述白族社会的居民对当地生态自然的敬畏,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以及如何与自然、自然资源和谐相处等,其中不乏流露出白族社会传统生态观的特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又蕴含着白族居民对于生态保护的独特方式。第三部分是白族居民对当地生态发展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具体体现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方面。白族传统生态观的价值追求包含两个大方面为自然价值、社会价值,自然价值分别是白族传统生态的自然工具价值、白族传统生态的生态价值;白族传统生态的社会价值分别是白族传统生态的文化、经济价值。第四部分是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现代意义。主要包括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理念有机统一的意义,分别为白族传统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和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的内在统一性的意义。其次,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必须推进白族传统生态观的转型,实现其现代化,即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推进实践的理性诉求,分别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白族社会的现代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引领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现代化;合理认识自然界的先在性,合理取材自然界的约束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现代意义,分别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式;促进白族居民自然情感的培育;促进白族社会有机发展,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白族社会生态和谐;潜移默化促进个人生态道德提升。最后提出在合理推进白族传统生态观发展中如何保持其鲜明的特色,并且给予了个人的看法。白族传统生态观是白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具有民族性,且影响着白族社会的风俗、道德,因此,对其进行发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梳理白族传统生态观,继承和弘扬优秀的白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彰显生态文化自信。

路睿[10](2019)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依据笔者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近一年的实践教学经历,通过实际调查,从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运用和效果的分析,以及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反映大学真实的教学现状,并由此指出大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为今后在西班牙大学中开展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策略。西班牙大学的汉语专业教学历史尚短,因此,本文的调查研究才更意义和借鉴性。

二、加强汉文化研究 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汉文化研究 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以云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化交流与戏剧发展: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的发生学表达
三、剧目互鉴与母题共享: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的本体表征
    1. 剧目互鉴
    2. 母题共享
四、认同逻辑与达成路径: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的中华文化认同功能
    1. 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的认同逻辑
    2. 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的认同路径
五、结 语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与发展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与文明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
        一、海洋概念
        二、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三、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构成
        一、海洋文化的主体
        二、海洋文化的客体
        三、海洋文化的中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发展理论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路径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动力
        三、海洋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合浦海洋文化的兴起
        二、合浦海洋文化的繁荣
        三、合浦海洋文化的延续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一、合浦地理位置的海陆一体特征
        二、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
        三、合浦是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影响
        一、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深植经济文化交往厚谊
        二、向东南亚、南亚诸国传播和合交往理念
第三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第一节 合浦器物文化符号的主要标志
        一、蚕桑丝绸业是汉民族生产方式的器物文化符号
        二、玻璃烧制技术是海外生产技术的器物文化符号
        三、羽纹铜凤灯是生活用具的器物文化符号
        四、南珠与奇石异物是海上贸易的器物文化符号
        五、钵生莲花器是佛教传播的器物文化符号
        六、宝石珠饰形制是审美价值的器物文化符号
        七、叠涩穹窿顶墓是丧葬习俗的器物文化符号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融合符号
        一、海陆一体是合浦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符号
        二、辐射影响是合浦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符号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符号
        一、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开放包容的价值符号
        二、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和合交往的价值符号
第四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与学术意义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精髓
        一、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
        二、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
        三、合浦海洋文化是“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核心价值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
        一、对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批判
        二、对中国海洋文化失觉的反思
        三、合浦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双重展望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二、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发展理念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现实展望
        一、为中国海洋文化夯实发展基础
        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三、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外汉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关注
        1.1.2 O2O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支持
        1.1.3 越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自主学习能力
        2.1.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演进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制约因素、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
    2.2 对外汉语教学
        2.2.1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2.2.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2.2.3 信息化对外汉语教学
        2.2.4 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2.3 越南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2.3.1 越南汉语教学发展足迹
        2.3.2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概况
        2.3.3 越南高校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2.4 O2O教学模式
        2.4.1 O2O教学模式诞生的背景
        2.4.2 O2O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4.3 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2.4.4 O2O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2 新建构主义理论
    3.2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设计
        3.2.1 O2O模式设计原则
        3.2.2 O2O教学模式模块及功能
        3.2.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3.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
        3.3.1 O2O对外汉语学习环境
        3.3.2 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3.4 O2O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流程与条件
        3.4.1 教学流程
        3.4.2 教学条件
    3.5 O2O教学模式评价设计
        3.5.1 评价目标
        3.5.2 评价维度设计
        3.5.3 评价方案
4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4.1 案例简介
        4.1.1 案例简介
        4.1.2 案例研究过程设计
        4.1.3 案例评价方案
    4.2 第一轮实践:模式的初步应用
        4.2.1 对象简介
        4.2.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2.3 实践结果分析
        4.2.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3 第二轮实践:模式的细化
        4.3.1 对象简介
        4.3.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3.3 实践结果分析
        4.3.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4 第三轮实践:模式的强化
        4.4.1 对象简介
        4.4.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4.3 实践结果分析
    4.5 案例总结与讨论
        4.5.1 案例总结
        4.5.2 讨论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论文的贡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越南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使用EDMODO平台之前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越南高校汉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初中语文“文化自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初中语文实施“文化自信”教育的特殊性与根本依据
    第一节 初中生作为“文化自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第二节 初中语文实施“文化自信”教育的根本依据
    第三节 语文课程“文化自信”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第二章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文化自信”内容及其教育价值
    第一节 “文化自信”内容宏观统计分析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统计分析
    第三节 “革命文化”选文统计分析
    第四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选文统计分析
第三章 初中语文“文化自信”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文化自信”教育现状调查
    第二节 问题总结
    第三节 原因分析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课程“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策略
    第一节 提高教师“文化自信”素养
    第二节 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新方法
    第三节 完善“文化自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语文课程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初中语文课程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C: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6)《西游记》在新疆多民族地区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选题目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创新点
        3.1 研究目的与应用价值
        3.2 研究方法
        3.3 论文构想与基本思路
        3.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 《西游记》文本翻译传播
    1.1 《西游记》早期的版本发展和传播
        1.1.1 《西游记》成书过程
        1.1.2 新疆多民族地区翻译传播概况综述
        1.1.3 《西游记》的解放前翻译传播
    1.2 当代《西游记》文本翻译传播
        1.2.1 维吾尔语翻译的研究
        1.2.2 哈萨克文翻译的研究
        1.2.3 锡伯文翻译的研究
        1.2.4 蒙古文翻译的研究
    1.3 本章小结
2 《西游记》图像传播
    2.1 雕塑、连环画传播研究
        2.1.1 解放前新疆及周边地区图像传播
        2.1.2 当代新疆地区图像传播
    2.2 本章小结
3 《西游记》新媒体传播
    3.1 影视作品传播分析
        3.1.1 《西游记》影视传播概况
        3.1.2 《西游记》新疆地区的影视传播
    3.2 网络传播介质分析
        3.2.1 自媒体的加速传播
        3.2.2 派生传播整理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文化传承视角下西安大兴东路街道风貌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3 城市背景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遗址周边区域风貌研究
        1.3.2 汉长安城遗址周边区域风貌研究
        1.3.3 文化视角下街道风貌营造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文化传承
        1.4.2 街道风貌
        1.4.3 大遗址
        1.4.4 大遗址周边街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大遗址与周边街道的风貌关联性研究
    2.1 大遗址风貌保护观念的发展
        2.1.1 保护范围扩大——大遗址本体至周边环境
        2.1.2 保护方式转变——被动保护至主动利用
        2.1.3 保护对象增加——单一物质要素至历史人文环境
    2.2 大遗址周边街道风貌特性与价值
        2.2.1 大遗址周边街道风貌特性
        2.2.2 大遗址周边街道风貌价值
    2.3 大遗址与周边街道风貌的关系
        2.3.1 核心与场
        2.3.2 共生并存
        2.3.3 触媒体与媒介载体
    2.4 小结
3 西安大兴东路街道风貌现状研究
    3.1 汉长安城遗址片区历史风貌背景
        3.1.1 历史空间演进
        3.1.2 遗址风貌现状
        3.1.3 遗址风貌保护区划
    3.2 大兴东路发展概况
        3.2.1 历史沿革
        3.2.2 功能变迁
        3.2.3 与遗址的空间关系
    3.3 大兴东路街道风貌现状分析
        3.3.1 空间形态格局
        3.3.2 沿街建筑风貌
        3.3.3 景观环境空间
        3.3.4 街道基础设施
        3.3.5 节庆文化活动
    3.4 大兴东路街道风貌问题归纳
        3.4.1 空间肌理形态失序,界面尺度失宜
        3.4.2 沿街建筑风貌断层,整体协调性差
        3.4.3 景观空间品质低下,文化特征缺失
        3.4.4 基础设施风格混乱,文化符号生硬
        3.4.5 文化活动互动性弱,感知程度不高
    3.5 小结
4 文化传承视角下大遗址周边街道风貌提升方法建构
    4.1 大遗址文化传承理念的提出与目标
        4.1.1 大遗址文化传承理念的提出
        4.1.2 大遗址文化传承的目标
    4.2 大遗址文化传承原则
        4.2.1 真实性原则
        4.2.2 区域整体原则
        4.2.3 动态持续原则
        4.2.4 以人为本原则
    4.3 大遗址文化传承要素与街道文化传承载体
        4.3.1 文化传承要素
        4.3.2 街道文化传承载体
    4.4 文化传承视角下大遗址周边街道风貌提升方法
        4.4.1 整体保护下街道功能定位
        4.4.2 历史空间格局保护与渗透
        4.4.3 街道空间形态整合与延续
        4.4.4 街道文化场景重塑与刻画
        4.4.5 风貌管控与引导机制构建
    4.5 小结
5 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传承要素提取研究
    5.1 提取方法与标准
        5.1.1 提取方法
        5.1.2 提取标准
    5.2 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传承要素
        5.2.1 历史空间格局
        5.2.2 总体形态结构
        5.2.3 建筑文化符号
    5.3 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传承要素的空间设计手法
        5.3.1 协调保护与渗透共生
        5.3.2 延续控制与修补整合
        5.3.3 解构借鉴与转译重塑
    5.4 小结
6 文化传承视角下大兴东路街道风貌提升策略
    6.1 整体保护下大兴东路街道功能定位
    6.2 汉长安城遗址历史空间格局保护与渗透
        6.2.1 遗址复合廊道搭建
        6.2.2 土地利用性质协调
        6.2.3 遗址生态空间渗透
    6.3 大兴东路空间形态结构整合与延续
        6.3.1 街道空间结构整合
        6.3.2 空间肌理形态延续
        6.3.3 空间界面尺度控制
    6.4 大兴东路文化场景重塑与刻画
        6.4.1 景观环境空间重塑
        6.4.2 沿街建筑风貌修葺
        6.4.3 基础设施符号刻画
        6.4.4 节庆文化活动展示
    6.5 大兴东路风貌管控与引导机制构建
        6.5.1 构建风貌管控体系
        6.5.2 平衡社会多元利益
        6.5.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6.6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附录:大兴东路沿街建筑现状调研表

(8)横尾忠则插画作品中装饰性语言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2 插画作品中装饰性语言的相关概念
    2.1 插画装饰性语言概念界定
    2.2 横尾忠则插画中装饰性语言的形成
    2.3 横尾忠则装饰性语言的艺术价值
    2.4 本章小结
3 横尾忠则插画中装饰性语言的特征及其审美表现
    3.1 横尾忠则插画中装饰性语言的表现特征
    3.2 横尾忠则插画中装饰性语言的审美表现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横尾忠则装饰性语言的设计展开与应用实践
    4.1 设计定位和创意构思
    4.2 以彭城文化为主题的设计前期分析与调研
    4.3 以彭城文化为主题的插画设计应用实践
5 结语与展望
    5.1 结语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白族传统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白族传统生态观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历史渊源
    2.1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一般问题
        2.1.1 白族基本状况
        2.1.2 白族传统生态观内涵解说
    2.2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理论渊源
        2.2.1 崇尚巫鬼教
        2.2.2 本主崇拜
        2.2.3 图腾崇拜
    2.3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形成条件
        2.3.1 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2.3.2 文化传统塑造
        2.3.3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2.4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发展历程
        2.4.1 古代白族社会生态观产生
        2.4.2 近代白族社会生态观发展
        2.4.3 现代白族社会生态观转换
第3章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内容及特点
    3.1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内容
        3.1.1 敬畏自然
        3.1.2 遵循自然规律
        3.1.3 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特点
        3.2.1 内容的淳朴性
        3.2.2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第4章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价值追求
    4.1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契合
        4.1.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4.1.2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4.1.3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契合
    4.2.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价值
        4.2.1 白族传统生态的自然价值
        4.2.2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社会价值
    4.3 白族传统生态观所蕴含的价值追求
        4.3.1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自然价值追求
        4.3.2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社会价值追求
第5章 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现代意义
    5.1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的建构
        5.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白族文化的现代化
        5.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白族社会现代化
        5.1.3 终极需求:白族传统生态观的现代化
    5.2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的有机统一
        5.2.1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理念有机统一
        5.2.2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有机统一的体现
    5.3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践行有机结合的诉求
        5.3.1 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先在性
        5.3.2 合理取材自然界的约束性
        5.3.3 共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4 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统一的现代意义
        5.4.1 丰富绿色发展的现实诉求
        5.4.2 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式
        5.4.3 促进白族居民自然情感的升华
        5.4.4 促进白族社会生态系统和谐
        5.4.5 增强个人生态价值观念
    5.5 推进白族传统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5.5.1 如何立足白族社会的实际促进白族传统生态观的发展
        5.5.2 白族传统生态观在发展中保持鲜明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汉语教学情况概述
    第一节 萨拉曼卡大学基本情况
        一、萨拉曼卡大学的历史
        二、萨拉曼卡及萨拉曼卡大学的汉语教学历史
    第二节 萨拉曼卡大学汉语教师队伍
        一、汉语教师总体情况
        二、本土汉语教师情况
        三、汉语志愿者教师情况
    第三节 萨拉曼卡大学汉语教学对象
        一、学生基本情况
        二、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
        三、学生汉语学习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萨拉曼卡大学汉语教学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汉语课程设置情况
        一、学制与学分
        二、班级与课时
        三、教学内容
        四、课程分配
    第二节 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一、教材基本情况
        二、汉语专业班教材使用情况
        三、非汉语专业班教材使用情况
    第三节 教学方法运用和效果的分析情况
        一、直接法
        二、翻译法
        三、情景教学法
        四、多媒体教学法
        五、游戏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萨拉曼卡大学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过程及结果
        一、问卷调查目的及意义
        二、问卷设计及实施步骤
        三、问卷调查结果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试题分析
        一、客观题部分
        二、主观题部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方面
        二、课程设置方面
        三、教材方面
        四、考试方面
        五、学生学习方面
        六、其它方面
    第二节 教学建议
        一、师资方面
        二、课程设置方面
        三、教材方面
        四、教学内容方面
        五、教学方法方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新实用汉语课本2(课本、练习册、教师用书)
    附录二 :HSK标准教程1
    附录三 :Chinese Learning Questionnaire
    附录四 :汉语学习调查问卷
致谢

四、加强汉文化研究 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以云南为例[J]. 董秀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D]. 王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传统装饰纹样MR游戏化传播设计研究 ——以汉代铜镜为例[D]. 王若岩.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5]初中语文“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 张洋.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6]《西游记》在新疆多民族地区的传播研究[D]. 凯德丽亚·阿尔肯.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7]文化传承视角下西安大兴东路街道风貌提升策略研究[D]. 王玮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8]横尾忠则插画作品中装饰性语言的应用研究[D]. 尹诗.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9]白族传统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D]. 张成慧.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路睿. 黑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