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ISO14000认证的思想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宫颖[1](2014)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污染是21世纪地球人所面临的三大危机之一,如何保证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伤害我们的家园是全人类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商流离不开物流,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更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目前,国外这一理念渗透较为深入,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差距甚远。中国进入WTO后,物流经营管理水平相对完善的国外物流企业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不小冲击,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其必要的选择。文章以沃尔玛绿色供应链管理为例,重点分析了我国绿色物流存在的差距,同时提出一些改变现状发展绿色物流的设想。
张智[2](2010)在《“徽商精神”在JAC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盛行不衰。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结合日益明显,文化力已经成为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中,市场机制与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重利轻义、缺乏诚信与人本精神,缺乏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消费者保护意识,经营增长、道德滑坡等,影响着社会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奉行市场伦理的同时,更需要有先进的文化来引领企业发展。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文明资源,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对安徽企业而言,如何运用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为其文化建设服务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索的课题。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商精神为切入点,通过对传统徽商精神挖掘、批判、继承和发扬,试图着力提炼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徽商精神特质;并结合JAC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探讨分析了JAC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应用新徽商精神特质,提出优化JAC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以及相应的改进建议与对策。
封明超[3](2010)在《G公司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是当今影响最大的两个管理模式,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试图找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同时吸取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的优点,并试图超越它们。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对精益六西格玛理念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实际运作中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1+1>2的效果。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是介绍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的内容和方法,然后,通过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二者的方法比较分析,指出企业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可行性。论文提出关注系统、以流程管理为中心等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关键因素。最后对精益六西格玛理论的要素和基本定理内容进行了阐述。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对精益六西格玛的实施应用进行研究,提出了包括定义、测量、分析、解决方案、标准化控制五步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确定问题的焦点,对实施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步骤和各阶段的工具进行了说明。论文第三部分,通过G公司在项目培训、项目选择、项目审核等方面为企业实施精益六西格玛所作的准备,并结合G公司消除客户抱怨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的精益六西格玛的实际应用项目,总结出成功精益六西格玛的管理模式。
黄亦君,李晓兰[4](2008)在《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精神》文中研究表明时代精神是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在社会生活领域的集中反映,它主要体现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中。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则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锻炼出来,体现民族特点、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顺应并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时代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体现,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精神极为丰富,文章从以人为本、知识经济和生态环保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朱文忠[5](2008)在《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指一个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需承担对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和环境等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法规和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支持慈善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企业社会责任通常可以分为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自愿的四个层次。对任何企业来讲,承担社会责任,避免伤害他人,努力造福社会,是其应尽的义务。当今商业社会已进入关系时代,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构建与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社区以及社会大众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关系,这是所有企业未来长期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造福社会同样也会造福企业。当代企业应把社会责任,特别是伦理的和自愿的社会责任,作为一种长期的战略目标始终贯穿于一切经营活动之中,以从根本上确保投资人利益的长期最大化。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已经基本结束,海内外公开上市也已经完成,以董事会为核心、产权明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制度正在完善之中,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完成,这些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即可能不再像国有独资企业那样为国家承担众多的社会责任,而是把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或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事实上,我国一些银行吝惜助学贷款,一些银行违反规定乱收费,一些银行贷款支持污染企业,或一些银行通过信贷行为暗中操作操控股市或房地产价格,这些现象均显示商业银行存在社会责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如何认识和平衡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为股东赚取利润的同时,如何为其他各方利益团体做出贡献,从而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对其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另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业银行国际化,商业银行在国外市场的利益相关者日趋扩大化和多元化,在这一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反思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深入研究我国当代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与构建机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事关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大局。在国内市场,它可能成为商业银行外部形象和销售业绩好坏的晴雨表,在全球化背景下,它正在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贸易壁垒”或市场准入障碍;二是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标准有别于普通企业的社会责任,而目前尚没有相关标准和机制,因此非常值得专门进行研究和制定;三是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表现具有特殊重要性。商业银行,作为地位独特的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比一般企业更加重要的作用,它除了直接影响银行本身的外部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外,还可以通过绿色信贷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客户或其它行业企业,如地产业企业的价格问题、制造业的环保问题、食品和医疗企业的产品和质量安全问题,以及通过暗中操控股市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本研究通过对中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的回顾与反思,通过实地调查、实证分析深入研究当代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和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概念和“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价值观的树立,制度安排重于战略考量”的基本观点以及制度推动力理论的核心观点,基于对国外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分析结论,指出了当代中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独特内涵,制定了一套符合中国商业银行具体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该标准包括管理制度和实际表现两个大类,共有11个评估指标名称,50个分配有不同权重的子项目;提出了一套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的机制,该机制认为,由于我们商业银行的内外部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在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立法部门需要逐步建立一套日趋完善的法制制度来约束,政府需要制定一套良好的政策来引导,行业协会及非政府组织需要积极制定标准来规范;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来控制,以及一个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来巩固。也就是说,对商业银行内外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将对其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李菁[6](2006)在《基于精益思想的企业绿色制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在为人类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造业必须尽可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制造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一种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成为市场竞争的胜者,就必须通过实行绿色制造,培养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精益生产和绿色制造是并列的两种先进的生产制造模式,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比较,发现其在思想上的共同之处:即不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浪费,污染也是一种浪费。因此作者提出用精益思想消除浪费的原则来指导绿色制造,并贯穿于整个绿色制造过程当中,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精益思想和绿色制造的整合,需要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来实现。因此,本文主张在企业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及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体系的整合,从而建立一套精益化的管理标准体系。 绿色制造的目标是实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影响最小,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同样包括原材料获取、产品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理等多个环节,所以绿色制造单靠一个企业和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供应链企业间以及用户的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同样,精益生产方式要求不仅是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要实现成本降低、库存减少,才能实现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了精益思想指导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制造模式。 本文通过对丰田、大众、宝马、诺基亚、海尔等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例研究,证实了绿色制造不仅能通过对过程的改进,从多方面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的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还证实了作者将精益生产和绿色制造结合开展实施的可行性。
张颖洁[7](2006)在《地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工业企业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其目前普遍性的高能耗、高污染运作方式给区域环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与影响。从当前地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问题现状出发,对造成其落后、乏力现象的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推动地方工业企业实施环境管理、采取环境友好运营策略的对策建议,这些举措对改变区域工业性环境污染恶化的局面具有实际意义。
王慧[8](2005)在《论企业社会责任(CSR)》文中指出企业社会责任(CSR),是目前经济伦理学或企业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20 世纪以来凸现于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焦点问题,也是学科交叉性最强的课题,备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虽然“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极高,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界说也颇多,但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定义。鉴于此概念的复杂性,非常有必要梳理一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作一番剖析,以便深刻理解它的内在涵义。企业社会责任于20 世纪80 年代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提,并形成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分化、劳资冲突、社会贫困等而产生的全球伦理化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进程,也需要积极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必然发展趋势,同时避免它的新贸易壁垒倾向。“企业社会责任”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投资者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包括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意味着人权、健康、安全、社会和环境。它是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有力克服,人类社会要求企业做一个负责任的良好公民,对社会责任作出积极回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提出有无合理性的根据?怎样看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这一来势汹猛的潮流,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怎样应对?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本身既是一个理论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运动,因此文章从理论的、实践的两个层面来进行探讨。
丁天舒[9](2002)在《嘉兴地区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虽然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获取认证是任何组织的自愿行为,但是研究作为相关方之一的地方环保部门,如何在本区域内更好地引导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推广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嘉兴市11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嘉兴市企业获取ISO14001认证的动机及需求,以及不少企业对实施ISO14001体系积极性不高的三大原因:环保意识未与国际接轨;信息交流与市场诱导作用偏弱;环保法规执行力度不强。基于这样的现状,本研究建立了适合于嘉兴市环保部门推行ISO14001体系的管理模式,即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政府环保职能部门如何从手段、途径、方法三个方面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功效,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构铸一个服务和监管平台,倡导企业自觉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求。同时,设计了三个管理程序文件:环保信息交流程序、环境法律法规收集程序以及咨询机构及认证机构评价程序,确保推行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李纪武[10](2003)在《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保产业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中最具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科学制定环保产业发展对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论述了环境保护的思想渊源与环保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揭示了环保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需求因素,系统研究环境管理、环境法规与环境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比较分析中、外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三维理论模型和对策。全文总体上分五个部分进行研究: (1)环保产业发展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首先在第一章给出了环境、环境保护与环境保护产业的定义,继而于第二章深入地探讨了环境保护的思想渊源,主要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的环境保护思想与西方的环境伦理思想,以及环保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与产业经济学理论。从而阐明了环保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基础。 (2)环保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需求分析。在第三章中,通过历史统计数据与相关预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资源和环境压力、环境治理目标的实施、投资拉动等三个方面揭示了环保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客观需求因素。 (3)环境管理、环境法规与环境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分别于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界定了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环境政策的定义、内涵与特征,并论述了其作为支撑与保证条件,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规范作用与驱动作用。 (4)中外环保产业发展对比。本文第七章、第八章总结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和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特点,并对中外环保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轨迹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与对策。在第九章,依据环境需求、政府作为、环保产业发展三个要素的互动机理分析,提出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三维理论模型,并从这一模型出发,本着改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的要求,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二、实施ISO14000认证的思想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ISO14000认证的思想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物流在沃尔玛的发展 |
1.1 绿色采购 |
1.2 绿色制造 |
1.3 绿色物流 |
1.4 绿色营销 |
2 物流与环境 |
2.1 运输配送对环境的影响 |
2.2 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
2.3 仓储对环境的影响 |
2.4 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
3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
3.1 绿色观念较淡薄 |
3.2 政策体制不完善 |
3.3 物流技术不先进 |
3.4 物流人才不给力 |
4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 |
4.1 绿色理念, 深入民心 |
4.2 政府管制, 制定政策 |
4.3 技术建设, 弥补缺陷 |
4.4 流程再造, 人才培养 |
5 结语 |
(2)“徽商精神”在JAC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
2.1.1 企业文化兴起的理论基础 |
2.1.2 企业文化兴起的现实动因 |
2.2 企业文化概述 |
2.2.1 企业文化的概念架构 |
2.2.2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2.2.3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徽商精神现代化分析 |
3.1 徽商的发展历程概述 |
3.1.1 徽商的兴起 |
3.1.2 徽商的历史发展 |
3.2 徽商研究情况综述 |
3.3 徽商精神现代化分析 |
3.3.1 新徽商的崛起 |
3.3.2 新徽商精神架构 |
3.3.3 新徽商精神对当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JAC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4.1 JAC 集团背景概况 |
4.2 JAC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 |
4.2.1 全员培训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
4.2.2 跨部门团队协作沟通机制 |
4.2.3 JAC 集团系统创新模型——JAC 大厦 |
4.2.4 JAC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成效 |
4.3 JAC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3.1 执行力欠缺深入推进 |
4.3.2 以人为本贯彻不彻底 |
4.3.3 沟通协作渠道不顺畅 |
4.3.4 学习和创新发展不平衡 |
第五章 JAC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完善对策 |
5.1 加强企业文化思想认识建设 |
5.1.1 增强运用新徽商精神的自觉性 |
5.1.2 强化与践行企业核心理念 |
5.1.3 加强领导,深化认识 |
5.2 弘扬新徽商善学品格,持续创建学习型组织文化 |
5.2.1 培育科学理念 |
5.2.2 拓展学习体系 |
5.2.3 完善学习机制 |
5.3 强化新徽商伦理至上理念,构建现代企业伦理道德 |
5.3.1 顾客文化建设 |
5.3.2 质量文化建设 |
5.4 贯彻新徽商人本管理方式,健全企业人本文化 |
5.4.1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
5.4.2 定期进行人本文化评定 |
5.4.3 将关爱尊重企业员工落到实处 |
5.4.4 开展全员参与的文化实践活动 |
5.5 秉承新徽商协和精神,致力构建现代和谐企业 |
5.5.1 改善企业领导作风 |
5.5.2 妥善处理企业内外部关系 |
5.5.3 强化团队沟通协作 |
5.6 吸纳新徽商创新机制,增强企业文化创新能力 |
5.6.1 坚持企业家创新精神 |
5.6.2 要将文化创新融入企业制度 |
5.6.3 要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G公司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G 公司精益六西格玛实施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精益六西格玛理论与应用综述 |
2.1 六西格玛管理概述 |
2.1.1 六西格玛的含义 |
2.1.2 六西格玛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
2.1.3 六西格玛方法综述 |
2.2 精益生产理论综述 |
2.2.1 精益生产的理念 |
2.2.2 精益生产的原则 |
2.2.3 实施精益生产的手法 |
2.3 精益生产与现场管理的关系 |
2.4 精益与六西格玛的整合 |
2.5 精益六西格玛方法体系 |
第三章 G 公司精益六西格玛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
3.1 G 公司基本状况 |
3.1.1 公司在现场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
3.1.2 现场人员素质急需提高的压力 |
3.1.3 公司现行的体系在现场改善方面缺乏源动力 |
3.1.4 客户的高质量要求 |
3.2 G 公司精益六西格玛实施需求分析 |
3.3 G 公司精益六西格玛实施策略 |
第四章 精益六西格玛在G 公司的实施 |
4.1 组织准备 |
4.2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培训 |
4.3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选择 |
4.4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审核 |
第五章 精益六西格玛应用项目举例 |
5.1 案例1 消除客户抱怨 |
5.1.1 定义阶段 |
5.1.2 测量阶段 |
5.1.3 分析阶段 |
5.1.4 解决方案阶段 |
5.1.5 标准化阶段 |
5.1.6 结论 |
5.2 案例2-提高原物料的利用率准备准备 |
5.2.1 定义阶段 |
5.2.2 测量阶段 |
5.2.3 分析阶段 |
5.2.4 解决方案阶段 |
5.2.5 标准化阶段 |
5.2.6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5)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框架 |
1.5 论文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
2.2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脉络 |
2.3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框架与反思 |
2.4 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层原因分析 |
3.1 导论 |
3.2 商业时代发展决定论 |
3.3 现代公司制度本质决定论 |
3.4 长期股东利益决定论 |
3.5 生态环境共融论 |
3.6 法规约束论 |
3.7 社会契约决定论 |
3.8 全球化发展决定论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研究 |
4.1 境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现状与案例分析 |
4.2 中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问题分析 |
4.3 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标准与机制 |
5.1 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做法 |
5.2 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标准 |
5.3 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的构建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性 |
6.4 未来新挑战与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商业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调查问卷 |
附录2: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指标体系 |
附录3:问卷调查系列图 |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6)基于精益思想的企业绿色制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的立意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2 绿色制造理论 |
2.1 绿色制造的内涵和特点 |
2.1.1 绿色制造概念 |
2.1.2 绿色制造的思想精髓 |
2.1.3 绿色制造的内容体系 |
2.1.4 绿色制造的效益特征 |
2.1.5 绿色制造与其他制造模式的比较 |
2.2 绿色制造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系统科学理论 |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3 精益化绿色制造的思想体系 |
3.1 精益生产方式和精益思想 |
3.1.1 精益生产方式的内涵 |
3.1.2 精益思想的内容 |
3.2 将精益思想引入绿色制造 |
3.2.1 精益思想和绿色制造的特点比较分析 |
3.2.2 精益化绿色制造的提出 |
4 精益化绿色制造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
4.1 精益化绿色制造的管理体系 |
4.1.1 精益化绿色制造集成化的管理体系的提出 |
4.1.2 精益化绿色制造集成化的管理体系的构成 |
4.1.3 精益化绿色制造集成化的管理体系的优势 |
4.2 精益化绿色制造的过程改进 |
4.2.1 精益化绿色制造过程中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
4.2.2 精益化绿色制造优化核心业务流程 |
4.3 精益化绿色制造的供应链管理 |
4.3.1 精益思想引导的供应链管理 |
4.3.2 绿色制造的供应链模式 |
4.3.3 基于精益思想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
4.4 精益化绿色制造企业的网络联盟 |
4.5 精益化绿色制造企业的虚拟运作 |
5 精益化绿色制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
5.1 绿色制造与现代企业战略 |
5.1.1 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 |
5.1.2 现代企业的战略目标 |
5.2 绿色制造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
5.2.1 塑造企业环保形象 |
5.2.2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
5.2.3 建立市场竞争优势 |
5.2.4 消除绿色贸易壁垒 |
5.3 实施精益化绿色制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5.3.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5.3.2 精益化绿色制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6 案例分析 |
6.1 企业的绿色制造实践 |
6.3 绿色制造模式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
6.2.1 汽车工业生产方式的演进 |
6.2.2 丰田全面绿色管理的不懈努力 |
6.2.3 宝马的汽车回收和再生战略 |
6.2.4 小结 |
6.3 绿色制造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 |
6.3.1 电子工业发展要求实现绿色制造 |
6.3.2 诺基亚 |
6.3.3 海尔的全面绿色制造 |
6.3.4 小结 |
7 结论 |
8 展望 |
9 致谢 |
10 参考文献 |
11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论企业社会责任(CSR)(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2 企业社会责任界定 |
2.1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
2.2 企业社会责任涵义 |
2.3 企业社会责任本质 |
3 企业社会责任依据 |
3.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依据 |
3.2 企业社会责任现实基础 |
4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标准 |
4.1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 |
4.2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 |
4.3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及SA8000 |
5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及对策 |
5.1 企业社会责任不同于“企业办社会” |
5.2 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面临的问题 |
5.3 中国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状况 |
5.4 中国企业应对社会责任的对策 |
结语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嘉兴地区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言 |
1.1 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标准概况 |
1.2 嘉兴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现状 |
1.2.1 认证组织数量呈快速增长势态 |
1.2.2 认证组织的行业分布 |
1.2.3 获证组织的类型 |
1.2.4 与全国实施状况的比较 |
1.3 课题研究目的 |
2. 在嘉兴市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2.1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影响 |
2.2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2.2.1 实施ISO14000是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必要阶段 |
2.2.2 ISO14000是方法和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方向和目标 |
2.2.3 ISO14000环境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
2.2.4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ISO14000对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力度 |
2.3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嘉兴市的环境安全 |
2.3.1 环境安全的概念 |
2.3.2 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实现环境安全的主要途径 |
2.4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消除绿色贸易壁垒 |
2.5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
2.5.1 ISO14001与企业的产品战略 |
2.5.2 ISO14001与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 |
2.6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 |
2.6.1 对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
2.6.2 企业的环保机构职能将越来越重要 |
2.6.3 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 |
3. 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
3.1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已具备的外部条件 |
3.1.1 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进行环境管理提供了指导 |
3.1.2 全民环境意识提高,为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动力 |
3.1.3 环境污染防治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与ISO14000环境管理思想一致 |
3.1.4 建立了环境管理体制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为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制度基础 |
3.1.5 建立了一系列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以及规市制度,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立法基础 |
3.1.6 ISO9000认证工作的蓬勃发展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认识基础 |
3.2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在动力 |
4. 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动机与需求现状调查 |
4.1 调查的目的 |
4.2 调查方法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样本设计 |
4.2.3 调查实施 |
4.3 调查结果 |
4.3.1 嘉兴市企业对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了解程度 |
4.3.2 嘉兴市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 |
4.3.3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
4.3.4 企业获取环境管理体系的信息渠道 |
4.3.5 企业对政府在推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与评价 |
4.3.6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最迫切的需要 |
4.4 结果分析 |
4.4.1 呈现的主要特点 |
4.4.2 嘉兴市多数企业对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反映冷淡的原因 |
4.4.3 企业认证时遇到的困难 |
5. 嘉兴地区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 |
5.1 采取必要的手段 |
5.1.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调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5.1.2 积极研究制定环保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积极实施ISO14001标准 |
5.1.3 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 |
5.2 通过合理的途径 |
5.2.1 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沟通制度 |
5.2.2 建立实施ISO14000标准与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
5.2.3 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降低认证成本 |
5.2.4 完善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为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
5.3 采取有效的方法 |
5.3.1 环保局(政府)率先垂范,推进ISO14001标准的普及 |
5.3.2 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做好试点工作 |
5.3.3 实现ISO9001和ISO14001的一体化认证 |
6. 实施程序的设计 |
6.1 环保信息交流程序 |
6.1.1 目的及适用范围 |
6.1.2 职责 |
6.1.3 工作程序 |
6.1.4 相关文件 |
6.2 环境法律法规收集程序 |
6.2.1 目的和适用范围 |
6.2.2 职责 |
6.2.3 程序 |
6.2.4 相关文件 |
6.3 咨询机构及认证机构的评价程序 |
6.3.1 目的及适用范围 |
6.3.2 职责 |
6.3.3 程序 |
6.3.4 相关文件 |
7. 结束语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环保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环保产业的定义 |
1.2 发展环保产业的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环保产业发展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
2.1 环境保护的思想渊源 |
2.2 环保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3 我国关于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
第3章 环保产业发展的需求分析 |
3.1 资源和环境压力对环保产业形成巨大市场需求 |
3.2 环境治理目标的实施对国内环保产业形成潜在市场需求 |
3.3 投资拉动将对环保产业发展形成现实需求 |
第4章 环境管理及其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 |
4.1 环境管理的内涵与手段 |
4.2 环境管理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推进与保证作用 |
4.3 环保产业管理 |
第5章 环境法规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 |
5.1 环境法的定义、体系内容及特点 |
5.2 环保法规与环保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
5.3 我国环保法规对环保产业市场的作用 |
5.4 环保法规的改革与环保产业发展空间 |
第6章 环境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 |
6.1 环境政策的内涵与特征 |
6.2 环境政策对环保产业的作用 |
6.3 我国环境政策的缺陷 |
6.4 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 |
第7章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
7.1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
7.2 我国环保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布局 |
7.3 发展趋势 |
第8章 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8.1 世界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
8.2 世界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
8.3 国外政府作为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 |
8.4 国外政府作为与环保产业的基本走向 |
8.5 国外环保产业发展特点与可资借鉴的经验 |
8.6 我国环保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8.7 中外环保产业市场特征比较 |
第9章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与对策 |
9.1 环保产业发展的三维理论模型 |
9.2 改进政府作为的建议 |
9.3 推动环保产业自身发展的对策 |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10.1 全文总结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实施ISO14000认证的思想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探讨[J]. 宫颖.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2]“徽商精神”在JAC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研究[D]. 张智.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3)
- [3]G公司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应用研究[D]. 封明超. 天津大学, 2010(02)
- [4]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精神[J]. 黄亦君,李晓兰. 党政论坛, 2008(12)
- [5]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机制研究[D]. 朱文忠. 中山大学, 2008(01)
- [6]基于精益思想的企业绿色制造的研究[D]. 李菁. 天津科技大学, 2006(02)
- [7]地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问题探讨[J]. 张颖洁.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 [8]论企业社会责任(CSR)[D]. 王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9]嘉兴地区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模式研究[D]. 丁天舒. 浙江大学, 2002(02)
- [10]环保产业发展研究[D]. 李纪武.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