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馆为下岗职工服务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子漩[1](2020)在《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保障,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贵阳市是西南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紧随时代步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给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策略,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首先,论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以及信息政治经济学、图书馆政治学、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理论。其次,在本文的调研部分,对广州、深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对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田野调查和读者调查,总结现状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调研结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且符合贵阳本地特色的完善策略,包括服务体系、基础条件、基础阅读服务、阅读推广服务、弱势群体服务和数字化服务。本文涉及的重要研究方法有: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第一,基础理论部分。通过购买专业书籍、查阅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数据库及藏书的方法,收集丰富的有关于本研究的文献,通过筛选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素材和理论基础。第二,调研部分。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各个图书馆实地参观、对馆长馆员进行专家访谈、获取服务数据等,得到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素材。运用问卷调查法,设计读者调查问卷,针对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参与行为、认知和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数据并得出研究所需的结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点,即视角创新和观点创新。一、视角创新。采用适用性的理论视角,注重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的黏性,注重对于实践工作的适用性指导,提出的策略具有适用性和可实施性。二、观点创新。本文提出完善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提升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阅读服务品质、强化贵阳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等六大方面的优化策略,不仅为贵阳市,也希望能够为西部民族地区及欠发达城市图书馆提供有效指导。
邵畅畅[2](2020)在《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平等化,规定各级公共图书馆应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从法律上对弱势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实施保障。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承担者,弱势群体是人民群众中的特殊群体,公共图书馆应通过提供知识援助,从根本上关怀和帮助弱势群体,承担起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社会责任。基于上述背景和认识,为了解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现状,本文选取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研究。使用实地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规章制度、硬件设施以及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用户调查三个方面,对河南省16个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工作进行调查,并对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目前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的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公共图书馆和弱势群体两个层面分析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公共图书馆要提高对弱势群体服务意识、制定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建设满足弱势群体需要的服务设施、提供多元化服务,以及弱势群体自身应积极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等方面,提出提升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胡艳蕾[3](2019)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逻辑、冲突、动力》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民族、国家发展之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平衡、充分供给是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与文化权利的根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公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然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给短缺、供给过剩、供需不一致等供需冲突问题,制约着社区稳定、和谐发展。本论文旨在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中国本土化模式建构出发,基于比较研究的视野,明确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理论内涵、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基于“冲突、合作、动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当前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中面临的合作悖论困境、动力要素与合作供给制度选择;以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传统的政府独建、政府独管、全民共享模式转变为全民共建、共管、共享的治理格局。本论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比较法、比较个案研究法、深度访谈法等质化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因子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逻辑、冲突、动力”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与阐释,为如何优化当前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提供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与若干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发现与创新内容为:第一,本论文基于历史发展与实践应用的双重研究视角,归纳指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实现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发展逻辑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即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对国内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发展变迁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归纳指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同时,运用问卷调查、相关性分析对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冲突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合作治理能够有效解决供需冲突问题,其产生与发展符合客观实践逻辑。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合作治理应用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必要性,解决了针对该问题的传统研究中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相脱离问题。第二,本论文在明确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理论内涵与主客体要素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冲突、合作、动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与主体间合作关系网络。即运用文献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合作治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合作悖论等理论研究视角,首次提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冲突、合作、动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主客体要素进行深度剖析,发现除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居民外,基层党组织与社区文化骨干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重要治理主体,在此基础上,发现基层党组织的贯穿功能与社区文化骨干等自治功能间并不排斥而有机合作互动关系,并形成一种“党建引领+基层自治”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架构,这亦是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合作治理的重要本土化特色。第三,本论文基于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实证研究,首次提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悖论问题,并系统剖析其诱因及对策;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动力要素进行分析论证,实现由案例研究到理论分析的突破。首先,运用深度访谈、典型性个案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基于社会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与文献、新闻资讯等第二手资料,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中存在合作悖论问题而导致其发展迟缓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县政策执行中的政策梗阻、信息黑箱、社会组织治理能力不足、基层领导干部创新或动员能力不足等问题是其根本诱因。其次,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对基于深度访谈、比较个案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获得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具体动力要素进行验证、分析,指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主要动力要素及其影响度。最后,在前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合同制与非合同制是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供给制度选择,并指出二者应用价值与改革路径,尤其是非合同制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发挥着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且更具应用价值;并归纳指出应基于制度、组织、人才、过程四个维度推动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王粟圆[4](2018)在《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的小组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国有企业下岗潮中的失业群体不但有年龄较大的“4050”人员,还存在很多年轻职工下岗失业的状况,这些年轻职工目前基本进入中年阶段,他们当中很多尤其是女性职工处于失业、半失业的状态,长期脱离社会导致他们能力发展陷入困境,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容易引起他们的消极心理,缺失发展动力,安于生活现状,提前进入“养老状态”,而社会工作者秉持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可以积极介入该群体,发掘这类群体的优势潜能,为中年失业职工的能力发展创造情境和条件,这对于社区中中年失业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构建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中年失业职工发掘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积极地看待自我,重塑发展信心,使其各方面能力在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得以发展。本研究以XT社区的中年失业职工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实践调研以及与目标对象的入户访谈,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和想法,通过小组工作使中年失业职工意识到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为他们的能力发展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社会工作者介入中年失业群体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通过文献研究法,结构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总结出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表现出的困境有四点:第一是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第二是心理调适能力下降,第三是再学习能力不强,第四是缺乏社区参与能力。造成这些情况的内部原因为该群体自我认同度低、与朋辈群体沟通不畅、学习动力不足,外部原因为低收入依赖、就业指导缺乏以及发展平台不足。针对困境和原因,明确了介入策略,制定并实施了六次小组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前期阶段帮助组员回忆自我,重新认识自我,构建合理认知;中期阶段通过小组互动,不同形式的能力实践提升小组发展动力;终期阶段通过运用现实生活场景的角色体验帮助组员感受自我价值,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最后进行了活动效果访谈和再就业情况跟进,针对组员能力发展得分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观察记录对小组工作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也对笔者的介入技巧和介入策略进行了评估。通过完整的实务过程,笔者针对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的小组工作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是发挥小组动力有利于中年失业职工自主增能,其次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提高中年失业职工再学习动力,最后是参与社区事务可促进中年失业职工群体的能力发展。最后笔者结合研究结果和实务过程中的思考有如下几点启示:第一是中年失业职工需要互助学习,第二是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建立中年失业职工社会支持体系,第三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为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提供更专业和全面的帮助和服务。
陈一[5](2017)在《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信息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既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导致全球图书馆业态都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应对新型环境与保持图书馆传统价值,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共同趋势。但转型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策、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又被理论和实践所忽略,这就使得图书馆转型也伴随着风险,乃至灾难的发生。本文认为,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科学认识转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识别并治理风险,防止转型灾难。论文结合组织发展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图书馆发展理论以及不确定性理论展开研究,使用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语义强度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使图书馆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又使得在转型过程中又必定会伴随着不确定性,“发展与不确定性”矛盾推动风险演化。通过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现状,确定转型风险测度,找出其中的风险来源。通过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图书馆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以及对风险因素的多维度分析,总结出图书馆转型风险的主要特征。研究重点在于凝练出我国图书馆转型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构建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馆员”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到风险演化体系中。探索构建治理手段专业、合法,风险控制有效、高效的图书馆转型风险迁移路径。为探索我国图书馆转型方向,规避图书馆转型风险提供参考。本研究一共分为9章: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转型研究现状。调研发现,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转型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而且研究轨迹比较类似。从宏观上讨论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冲击,分析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到探索具体的转型策略,以及对一些典型转型案例的探讨。关于转型中的风险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忽略。第2章阐述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图书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距离全面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通过转型来适应新常态、新业态。在服务经济增长、国民素质提升、文化强国、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发展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图书馆在投资、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力资源与技术、其他行业竞争以及内部治理方面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通过转型,使得图书馆优化工作流程,节约运作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论文将我国图书馆转型主要归纳为: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第3章确立了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并分析了转型风险来源。论文通过转型效率、转型成本、转型效益以及转型文化来测度风险。从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三个角度总结了转型实践中的遇到的不确定性,其中涉及图书馆经费、人力、法律、价值定位等各个层面。第4章筛选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论文利用系统性、完整性、重要性原则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在参考国际组织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对国内图书馆转型现状的梳理,对各类转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同时根据各社交媒体平台关注用户的留言反馈,留意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包含图书馆业务、战略、财务、人才、法律、运营、技术、价值等在内的40种风险因素。并就这40项风险因素,向业内人士展开意见征询。采用因子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最终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归纳为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价值风险6个类别,共29项风险因素。第5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度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感知。研究发现,业内人士对图书馆转型风险整体认知水平较为一致,绝大多数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发生后产生的后果均值都在3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在转型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但对风险发生后带来的后果认识并不十分明晰。论文基于不同的图书馆性质,受调查者不同的职业层级、职业背景以及图书馆不同的发展水平4个角度分析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差异,并从主观-客观、行业内-行业外、领导-管理这3个维度,6类属性对转型风险进行多维分析,从而更全面的认识风险本质。第6章总结了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其中包括环境风险: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运营风险:业务流程改变,领导力挑战,人力资源短缺;财务风险:投资保障不足,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法律风险: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技术风险:技术采纳迟缓,技术融合不佳;价值风险: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传统服务弱化。第7章归纳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论文发现,图书馆转型风险具有普遍性、可预知性和可变性。图书馆为巩固社会地位,提升社会价值,转型成为必然,而同时,业态环境中资本的投入水平、持续保障能力;新信息技术的更迭;法律政策的支撑水平等诸多不确定性又可能制约转型进展,可能给图书馆转型带来风险。发展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都必然存在,“发展与不确定性”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导致转型过程产生风险。同时,图书馆员和用户的感知差异对风险产生“催化”作用,可能共同推动风险向纵深演进。第8章探讨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在坚持风险识别前瞻性、风险管理专业化、风险迁移合法性以及风险治理社会化的原则的基础上,论文提出通过环境洞察把控风险,优化治理迁移风险,业务创新降低风险,制度建设规避风险。第9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文丽[6](2016)在《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图书馆的服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的进程中,各类医学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嵌入式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积极尝试的创新服务模式。本研究对国内外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进行调研、分析、综述,梳理出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系统论述了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基本原理、创新服务模式、运行机制、保障体系等内容,结合国内外医学图书馆服务现状调研,分析了医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嵌入式服务框架、嵌入式服务核心内容及馆员角色定位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体系,旨在将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理论引入到我国医学图书馆领域,为我国医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性的运行机制,以此促进我国医学图书馆服务转型和创新发展。本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献素材的提炼阶段。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理论、图书馆学五定律理论、图书馆延伸服务以及循证医学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归纳,并在大量案例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筛选,研读相关文献,吸收借鉴现有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理论成果,为本研究的下一阶段做好文献准备。第二阶段是研究思路的形成阶段。从与嵌入式服务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梳理开始,界定嵌入式服务的概念、嵌入式服务的方法、嵌入式服务与传统服务的不同之处等,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界定嵌入式服务的范围,明确嵌入式服务的特征,向权威专家调查,针对现有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进行分析研究,为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运行依据。为后续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三阶段是研究论述阶段。在文献调研与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关文献与服务案例,结合服务实践,分析、研究、梳理出三大类型嵌入式服务模式的模型,分别论述服务模式和服务角色,服务方法和服务效果。对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以此提出不同类型的嵌入式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以期更好地解决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困境,改进和提高医学图书馆服务工作。本研究全文分为八章,按照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理论基础-嵌入式服务需求分析-嵌入式服务设计-案例研究-运行机制研究的顺序,得出本研究结果及研究展望,采用了文献法、网站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探讨研究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机制。本研究得出三个层次的结论:⑴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基于需求产生与发展,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理论具有较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医学事业和医学教育的进步,部分传统图书馆服务项目已经不被读者需求,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是受读者欢迎的创新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会将图书馆服务实践深入推进,可使图书馆的服务获得新的生长点。⑵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是图书馆各构成要素高度融合、整合后的知识服务,嵌入式服务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升级,是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实质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服务、网络、信息技术、人才高度融合后的综合性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升级和完善。在嵌入式服务模式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⑶个性化的嵌入式服务模式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趋势,嵌入式服务模式下,图书馆生产力得以提升,馆员新生职业范围将扩大。嵌入式服务模式是催生图书馆新的生产力的重要服务模式,图书馆在用户服务面前的主动性得到增强,标志着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价值的提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⑴将国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运用到医学图书馆领域,并将研究内容具体到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中,是对国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理论的一种拓展与创新,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新范式。⑵本课题梳理了国内外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内涵、要素、特征等基本理论,整合了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服务机制的相关概念体系,从微观视角研究了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基本原理、服务模式、运行机制、保障体系等内容,为我国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的运行机制。本研究构建的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及时解决了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理论依据和运行指导,本研究从理论上理清了相关的概念,从运行上明晰了过程及与用户的协作和分工,通过不同类型的嵌入式服务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的研究,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医学图书馆如何开展嵌入式服务,运行机制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舒婷[7](2016)在《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由此产生的信息鸿沟问题也日益凸显,信息弱势群体因此而产生。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信息无序等无处不在,公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大多都是通过信息实现的,信息弱势群体由于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较为困难而逐渐沦为社会的底端。信息弱势群体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政府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了解信息弱势群体的需求,帮助其改变弱势地位。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有着公平平等地为公民提供服务的使命,有义务向社会公众平等地传播文献资源,有责任帮助信息弱势群体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平等地享受信息服务、保障其文化权益。本文主要研究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向信息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具体情况。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部分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合肥市区三家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部分信息弱势群体代表进行了访谈,总结调查数据,分析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限制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水平的对策。本文共分成五章: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此次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定义、特点、分类的论述,以及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信息弱势群体的措施,同时介绍了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概念和服务模式。第三部分从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的选择以及问卷的设计等方面介绍了问卷调查的全过程,并针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馆藏资源少、缺乏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的专门服务、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服务对象不全面且服务与需求存在差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以及影响信息弱势群体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因素。第四部分在上部分所分析的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公共图书馆、信息弱势群体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简述了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的相关研究作出了展望。
程学红[8](2016)在《公共图书馆(室)为特殊少儿群体的服务研究——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特殊少儿群体的划分为研究基点,论述了服务弱势群体是图书馆的基本社会职责,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重点探讨公共图书馆为特殊少儿群体的服务方式,使公共图书馆能更深入地开展为特殊少儿群体的服务。
商淑云[9](2015)在《公共图书馆应为弱势群体服务》文中提出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关爱弱势群体是图书馆应尽的责任,本文阐述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意义,探讨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具体措施。
葛天任[10](2014)在《社区碎片化与社区治理 ——Y市基层社区变迁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基层社区的碎片化与有效治理问题。研究源自于这样两个困惑:尽管政府推行了诸多强化社区管理的政策措施,如“社区建设”、“议行分设”、“项目制管理”和“网格化管理”等,但是,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实际效果却十分有限,社区民众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仍然较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为什么在同一社区内部,不同片区在其公共服务和管理方面差别如此之大?为此,笔者选择了Y市的M厂和Z村作为田野工作地点,对其逐渐分化形成的4个社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基层社区在其社会空间结构、利益结构和权力结构方面已经碎片化,这加剧了社区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导致社区的有效治理难以实现。随着市场改革的启动,国家放弃了总体性的社会管理模式。由于单位制解组、住房商品化改革、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以及土地城市化等多元机制的复杂作用,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失去了整合基层社区的经济基础,城市基层社区结构逐渐碎片化。社区的碎片化是一种城市发展中的过渡现象,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社区民众的政治态度和公民参与出现了高度分化,以致于社区内部难以达成共识。社区的中上阶层主张权利诉求,而中下阶层则更需要物质利益保障。社区中不同阶层群体日益提高的权利或利益诉求,不仅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且增加了社区民众与基层政府之间的潜在冲突和风险。尽管国家通过多种政策措施或制度调整加强了社区管理,推进了社区治理模式的变革,但是由于社区的碎片化,社区的有效治理仍然难以实现。这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社区居委会的治理能力相对有限;第二,社区参与和互动相对缺乏;第三,社区发展和管理政策难以获得社区不同阶层民众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尽管基层政府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社区的整合与有效治理,但通过建立和完善社区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社区的自组织功能,整合现有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法定组织、民间组织、党群组织、驻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笔者认为,城市基层政府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现有的社区碎片化问题,缓解社区的阶层分化及其潜在冲突,从而实现积极有效的社区治理,重整碎片化的社区。社区的碎片化,其本质上是在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变化的结果。在此意义上,社区的碎片化更是中国社会结构深层次变迁的一种折射和反映。社区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既需要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转变社区管理方式,又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进行制度调整和政府治理创新。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风险,在短期内,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社会中下阶层群体聚居社区的公共服务,提供基本公共产品,最大限度地回应社会中下层群体的物质利益诉求,化解引起潜在矛盾和冲突的隐患;从中长期来看,政府应该理顺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和完善社区自治制度,推进有序的社区参与,建立更加有效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和社区自组织功能,从而走向以改善社会、良性互动为目标的,更为积极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
二、图书馆为下岗职工服务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为下岗职工服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日益重要 |
1.1.2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不健全 |
1.1.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发展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为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
1.3.2 有利于提高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
1.3.3 有利于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图书馆 |
2.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政治经济学 |
2.2.2 图书馆政治学 |
2.2.3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理论 |
3 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典型经验借鉴 |
3.1 典型案例选取依据 |
3.2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3.3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3.4 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经验总结 |
3.4.1 服务体系架构日趋成熟 |
3.4.2 制度建设完善 |
3.4.3 阅读推广精彩纷呈 |
3.4.4 重视残障人士服务 |
3.4.5 注重文化传播 |
3.4.6 注重数字化建设 |
4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调研及分析 |
4.1 贵阳市基本情况介绍 |
4.2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分析 |
4.2.1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分析 |
4.2.2 贵阳市各图书馆基础数据与服务特色 |
4.2.3 贵阳市各层次重点公共图书馆服务案例 |
4.2.4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
4.3 用户调研 |
4.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3 问卷调查结论 |
5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服务体系架构不完善 |
5.2 基础条件较弱 |
5.2.1 资金不充裕 |
5.2.2 馆舍面积不足 |
5.2.3 人员条件有待提高 |
5.2.4 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不高 |
5.3 基础阅读服务不丰富 |
5.4 阅读推广活动较单调 |
5.5 弱势群体服务不充分 |
5.6 数字文化服务不到位 |
6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
6.1 完善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 |
6.1.1 构建基于区域性服务网络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6.1.2 完善制度建设 |
6.1.3 图书馆与各级服务点相辅相成 |
6.1.4 实体图书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
6.1.5 多元化渠道拓展服务点 |
6.2 夯实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条件 |
6.2.1 争取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 |
6.2.2 多渠道解决馆舍不足 |
6.2.3 提高服务人员专业性 |
6.2.4 完善多种信息资源 |
6.3 提升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阅读服务品质 |
6.4 强化贵阳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 |
6.4.1 基本策略 |
6.4.2 重点模式设计 |
6.5 重视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 |
6.5.1 未成年人服务 |
6.5.2 老年人服务 |
6.5.3 残障人士服务 |
6.5.4 农民工服务 |
6.6 升级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 |
6.6.1 引进相关基础设施和阅览设备 |
6.6.2 建立公共数字阅览室 |
6.6.3 充分利用贵阳大数据优势 |
6.6.4 开展数字阅读推广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读者使用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B 部分问卷调查数据图表 |
致谢 |
(2)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基础 |
2.1 公共图图书馆 |
2.1.1 公共图书馆的含义 |
2.1.2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
2.2 弱势群体 |
2.3 公共图书馆提供弱势群体服务的必要性 |
3 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1.1 调查对象说明 |
3.1.2 调查实施方法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弱势群体规章制度 |
3.2.2 弱势群体服务设施 |
3.2.3 弱势群体用户调查 |
4 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 服务意识不高 |
4.2 规章制度保障不全 |
4.3 硬件设施简单 |
4.4 弱势群体对图书馆利用率低 |
5 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提升对策 |
5.1 提高对弱势群体服务意识 |
5.2 制定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特殊规章制度 |
5.3 建设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服务设施 |
5.4 弱势群体应积极使用公共图书馆服务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逻辑、冲突、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产生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本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研究视角综述与现实价值 |
2.2.1 合作治理理论 |
2.2.2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
2.2.3 合作悖论与合作冲突 |
2.3 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理论意蕴 |
2.3.1 理论内涵 |
2.3.2 理论分析框架 |
第3章 历史逻辑:中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模式演进 |
3.1 国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变迁 |
3.1.1 自由放任时期 |
3.1.2 国家干预时期 |
3.1.3 分权化改革时期 |
3.1.4 合作治理时期 |
3.2 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变迁 |
3.2.1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单一主体供给时期 |
3.2.2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时期 |
3.3 合作治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演进的历史逻辑 |
第4章 实践逻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与合作治理 |
4.1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
4.2 Cronbach信度分析 |
4.3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调查样本的客观特征 |
4.3.1 区域特征 |
4.3.2 群体特征 |
4.4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
4.4.1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概况 |
4.4.2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冲突问题 |
4.5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的问题表现 |
4.5.1 不同性别居民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 |
4.5.2 不同年龄居民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 |
4.5.3 不同户籍居民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 |
4.5.4 不同学历居民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 |
4.5.5 不同收入居民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 |
4.6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问题的诱因分析 |
4.6.1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化 |
4.6.2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定位模糊 |
4.6.3 不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等 |
4.7 合作治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冲突的有效应对措施 |
第5章 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要素与关系 |
5.1 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主体要素 |
5.1.1 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 |
5.1.2 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 |
5.1.3 社区居委会与基层党组织 |
5.1.4 文化事业单位 |
5.1.5 文化企业 |
5.1.6 社区非政府组织 |
5.1.7 社区文化骨干及普通居民 |
5.1.8 第三方评估机构 |
5.2 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客体要素 |
5.2.1 文化设施或机构类 |
5.2.2 文化活动类 |
5.3 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主体关系网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中的合作悖论 |
6.1 合作治理与合作悖论 |
6.2 多元治理主体间合作悖论的问题表现 |
6.2.1 中央及地方政府与区级政府间的合作悖论 |
6.2.2 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间的合作悖论 |
6.2.3 社区居委会与私人部门间的合作悖论 |
6.2.4 社区居委会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悖论 |
6.3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主体间合作悖论的诱因分析 |
6.3.1 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政策空传等政策执行偏差 |
6.3.2 基层领导干部的合作治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 |
6.3.3 信息黑箱造成治理主体间协商共识的短期性 |
6.3.4 权力不平衡与信任困境造成合作治理的形式化 |
6.3.5 资金、人才短缺造成非政府组织合作治理能力不足 |
6.3.6 碎片化的住宅格局造成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短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动力要素 |
7.1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个案比较 |
7.1.1 比较个案研究方法 |
7.1.2 比较个案的样本选择与调查 |
7.1.3 比较个案研究结果: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动力要素 |
7.2 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动力要素检验 |
7.2.1 测量项与调查样本选择 |
7.2.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7.2.3 调查样本的客观特征 |
7.2.4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动力要素的因子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供给制度选择 |
8.1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供给制度类型划分 |
8.1.1 合同制(Contracting out form) |
8.1.2 非合同制 |
8.2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非合同制合作供给的优势 |
8.2.1 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
8.2.2 文化组织的独立性 |
8.2.3 管理机制的规则化 |
8.2.4 供给机制的弹性化 |
8.3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非合同制”合作供给制度的风险 |
8.3.1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碎片化 |
8.3.2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长效性危机 |
8.3.3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民主价值危机 |
8.3.4 多元文化机构间关系的协调困境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对策建议 |
9.2.1 制度驱动 |
9.2.2 组织驱动 |
9.2.3 人才驱动 |
9.2.4 过程驱动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 C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各测量项与供需一致性的相关性分析数据表 |
附录 D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动力要素的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的论文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的小组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法 |
1.4.3 对比分析法 |
1.4.4 参与式观察法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相关理论 |
2.1 增能理论 |
2.2 社会学习理论 |
2.3 小组动力学理论 |
第三章 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的困境及其原因 |
3.1 XT社区介绍及中年失业职工基本情况 |
3.2 XT社区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的困境 |
3.2.1 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
3.2.2 心理调适能力减弱 |
3.2.3 再学习能力不强 |
3.2.4 缺乏社区参与能力 |
3.3 XT社区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困境的原因 |
3.3.1 内部原因 |
3.3.2 外部原因 |
第四章 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的小组工作 |
4.1 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小组的筹备工作 |
4.1.1 小组性质 |
4.1.2 小组目的及目标 |
4.1.3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
4.1.4 组员招募 |
4.2 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小组工作实施 |
4.2.1 第一次活动:破冰,相识,一家人 |
4.2.2 第二次活动:忆往昔,再学习,“温故知新” |
4.2.3 第三次活动:感受生活,体验成长 |
4.2.4 第四次活动:榜样在身边,经验分享交流会 |
4.2.5 第五次活动:服务社区,传递关爱 |
4.2.6 第六次活动:回顾成长,展望未来 |
4.3 小组工作评估 |
4.3.1 研究者评估 |
4.3.2 活动效果访谈评估 |
4.3.3 前后测对比情况 |
4.3.4 再就业情况跟进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1.1 发挥小组动力有利于中年失业职工自主增能 |
5.1.2 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提高中年失业职工再学习动力 |
5.1.3 参与社区事务可促进中年失业职工群体的能力发展 |
5.2 启示 |
5.2.1 中年失业职工需要互助学习 |
5.2.2 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建立中年失业职工社会支持体系 |
5.2.3 提高社区工作者专业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相关术语界定 |
0.2.1 图书馆转型 |
0.2.2 不确定性和风险 |
0.2.3 风险治理 |
0.3 理论基础 |
0.3.1 组织发展理论 |
0.3.2 社会认同理论 |
0.3.3 图书馆发展理论 |
0.3.4 不确定性理论 |
0.4 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4.3 研究内容 |
0.5 研究创新点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图书馆转型研究 |
1.1.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
1.1.2 图书馆转型具体策略 |
1.1.3 图书馆转型典型案例分析 |
1.1.4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
1.2 国内图书馆转型研究 |
1.2.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
1.2.2 图书馆转型的具体策略 |
1.2.3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
1.3 研究评论 |
2 我国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
2.1 图书馆发展转型动力考察 |
2.1.1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常态 |
2.1.2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业态 |
2.2 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
2.2.1 图书馆服务经济增长 |
2.2.2 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 |
2.2.3 图书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
2.2.4 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 |
2.2.5 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
2.3 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2.3.1 投资与预算 |
2.3.2 人口数量与结构 |
2.3.3 人力资源 |
2.3.4 信息技术 |
2.3.5 其他行业的竞争 |
2.3.6 图书馆内部治理 |
2.4 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 |
2.4.1 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 |
2.4.2 图书馆业务流程转型 |
2.4.3 图书馆组织结构转型 |
3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与来源 |
3.1 风险测度 |
3.1.1 转型效率 |
3.1.2 转型成本 |
3.1.3 转型效益 |
3.1.4 转型文化 |
3.2 风险来源 |
3.2.1 服务模式转型风险 |
3.2.2 业务流程转型风险 |
3.2.3 组织结构转型风险 |
4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筛选 |
4.1 识别原则 |
4.1.1 系统性 |
4.1.2 完整性 |
4.1.3 重要性 |
4.2 风险因素筛选过程 |
4.2.1 国际组织的调查 |
4.2.2 图书馆观察 |
4.2.3 意见征询 |
5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认知调查 |
5.1 总体认知 |
5.1.1 风险发生可能性认知 |
5.1.2 风险产生后果认知 |
5.1.3 风险因素测评 |
5.2 风险认知差异 |
5.2.1 图书馆性质 |
5.2.2 图书馆职业层级 |
5.2.3 图书馆职业背景 |
5.2.4 图书馆发展水平 |
5.3 多维分析 |
5.3.1 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 |
5.3.2 领导风险与管理风险 |
5.3.3 行业内风险与行业外风险 |
6 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 |
6.1 环境风险 |
6.1.1 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 |
6.1.2 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 |
6.2 运营风险 |
6.2.1 业务流程改变 |
6.2.2 领导力挑战 |
6.2.3 人力资源短缺 |
6.3 财务风险 |
6.3.1 投资保障不足 |
6.3.2 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 |
6.3.3 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 |
6.4 法律风险 |
6.4.1 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 |
6.4.2 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 |
6.4.3 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 |
6.5 技术风险 |
6.5.1 技术采纳迟缓 |
6.5.2 技术融合不佳 |
6.6 价值风险 |
6.6.1 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 |
6.6.2 传统服务弱化 |
7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 |
7.1 图书馆转型风险特征 |
7.1.1 普遍性 |
7.1.2 可预知性 |
7.1.3 可变性 |
7.2 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 |
7.2.1 演化路径 |
7.2.2 演化模型 |
7.2.3 转型风险函数 |
8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 |
8.1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原则 |
8.1.1 风险识别前瞻性 |
8.1.2 风险管理专业化 |
8.1.3 风险迁移合法性 |
8.1.4 风险治理社会化 |
8.2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 |
8.2.1 环境洞察把控风险 |
8.2.2 优化治理迁移风险 |
8.2.3 业务创新降低风险 |
8.2.4 制度建设规避风险 |
9 研究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6)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医学图书馆的概念与分类 |
1.2.2 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定义 |
1.2.3 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的要素及特征 |
1.2.4 图书馆嵌入式馆员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1.1 嵌入式服务 |
2.1.2 嵌入式学科服务 |
2.1.3 嵌入式馆员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2.2.1 嵌入式服务 |
2.2.2 嵌入式馆员 |
2.3 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图书馆价值论 |
3.1.1 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 |
3.1.2 代表性理论与观点 |
3.1.3 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层次模型 |
3.2 图书馆延伸服务 |
3.2.1 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基本理论 |
3.2.2 图书馆延伸服务在国内的发展 |
3.2.3 图书馆延伸服务在国外的发展 |
3.3 循证医学 |
3.3.1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
3.3.2 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 |
3.4 图书馆学五定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需求分析 |
4.1 医学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
4.1.1 国内医学图书馆服务现状调研分析 |
4.1.2 国外医学图书馆服务现状调研分析 |
4.1.3 医学图书馆用户需求分析 |
4.2 医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的必要性分析 |
4.2.1 传统服务的不足 |
4.2.2 用户信息需求的演变 |
4.2.3 医学图书馆服务的升级与完善 |
4.2.4 嵌入式服务的优势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设计与规划 |
5.1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
5.2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框架 |
5.3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核心内容 |
5.3.1 图书馆员嵌入医学教学环境 |
5.3.2 图书馆员嵌入医学科研环境 |
5.3.3 图书馆员嵌入医学临床环境 |
5.4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中的馆员定位 |
5.4.1 嵌入医学教学环境图书馆员角色定位 |
5.4.2 嵌入医学科研环境图书馆员角色定位 |
5.4.3 嵌入医学临床环境图书馆员角色定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案例研究 |
6.1 传统服务模式向嵌入式服务模式转变—以某医学院图书馆为例 |
6.1.1 服务资源 |
6.1.2 服务内容 |
6.1.3 嵌入式服务措施 |
6.2 嵌入教学的服务与案例—以某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 |
6.2.1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
6.2.2 嵌入式教学信息共享空间 |
6.2.3 专业申报工作中的嵌入式服务 |
6.3 嵌入科研的服务与案例—以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图书馆为例 |
6.3.1 学科研究前沿、热点与动态类信息的搜集和推送服务 |
6.3.2 基于规范数据库尝试学科评估服务 |
6.3.3 嵌入到科研、教研课题中的服务 |
6.4 嵌入临床的服务与案例-以医学院校图书馆和附属医院图书馆共同为临床服务为例 |
6.4.1 嵌入临床的文献服务 |
6.4.2 交叉共享的服务模式—组建“虚拟服务网络” |
6.5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运行机制 |
7.1 协同创新机制 |
7.1.1 协同创新的内涵 |
7.1.2 医学图书馆协同创新服务机制的内容及框架 |
7.1.3 医学图书馆协同创新服务机制的构建 |
7.2 客户关系管理机制 |
7.2.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
7.2.2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机制的内容及框架 |
7.2.3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机制的构建 |
7.3 保障机制研究 |
7.3.1 保障机制的内涵 |
7.3.2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保障机制的要素及框架 |
7.3.3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保障机制的构建 |
7.4 合作制约机制 |
7.4.1 合作制约的概念 |
7.4.2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合作制约机制的要素及框架 |
7.4.3 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合作制约机制的构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 |
2.1 公共图书馆概述 |
2.1.1 公共图书馆概念 |
2.1.2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
2.2 信息弱势群体的相关概念 |
2.2.1 信息弱势群体的界定 |
2.2.2 信息弱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系 |
2.3 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的服务 |
2.3.1 国内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的服务 |
2.3.2 国外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的服务 |
2.3.3 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的相关理念 |
3 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的现状 |
3.1 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情况调查 |
3.1.1 研究设计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3.2 合肥市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馆藏资源少、缺乏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的专门服务 |
3.2.2 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 |
3.2.3 服务对象不全面且服务与需求存在差异 |
3.2.4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3.3 影响信息弱势群体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因素 |
3.3.1 公共图书馆覆盖率低且馆藏资源少 |
3.3.2 竞争对手的出现 |
3.3.3 馆员的服务意识薄弱 |
3.3.4 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力度不够 |
3.3.5 信息弱势群体自身的因素 |
4 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应采取的措施 |
4.1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
4.1.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4.1.2 从各方面支持图书馆的发展 |
4.2 图书馆应采取的措施 |
4.2.1 加强图书馆的资源设备建设 |
4.2.2 拓宽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
4.2.3 加大图书馆的宣传力度 |
4.2.4 提高馆员的素质 |
4.2.5 加强与其他各社会机构的合作 |
4.3 信息弱势群体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
4.3.1 转变思想观念 |
4.3.2 维护自身权益 |
4.3.3 提高信息素养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小结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公共图书馆(室)为特殊少儿群体的服务研究——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特殊少儿群体的划分 |
1. 1 残疾儿童 |
1. 2 下岗职工子女 |
1. 3 农民工子女 |
1. 4 边缘儿童 |
1. 5 留守儿童 |
2 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社会职责 |
3 图书馆为特殊少儿群体的服务方式 |
3. 1 提高为特殊少儿群体的服务意识 |
3. 2 为特殊少儿群体开设专门图书室 |
3. 3 组建专业指导队伍 |
3. 4 加强与社会相关机构的横向联系 |
3. 5 组织特殊少儿群体活动 |
3. 6 鼓励特殊少儿参与正常文化活动 |
4 结论 |
(9)公共图书馆应为弱势群体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弱势群体的涵义 |
2、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意义 |
3、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存在的问题 |
3.1未形成完善有效的弱势群体服务制度 |
3.2开展弱势群体服务的辐射面窄 |
4、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措施 |
4.1为服刑人员的服务 |
4.2对低收入、下岗、失业弱势群体的服务 |
4.3对残疾读者的服务 |
(10)社区碎片化与社区治理 ——Y市基层社区变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的界定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文献回顾 |
1.4.1 社会分层与城市社区变迁 |
1.4.2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与重构 |
1.4.3 城市社区分化与治理变革 |
1.4.4 主要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5.1 田野工作:为什么选择 M 厂和 Z 村? |
1.5.2 定性和定量研究 |
1.5.3 数据说明 |
1.6 研究路径 |
1.7 章节安排 |
第2章 M 厂和 Z 村的解组与剧变 |
2.1 改制前的 M 厂与 Z 村 |
2.2 总体性社区的解组:从“单位”到“社区” |
2.3 总体性社区的剧变:从 4 个社区到 17 个片区 |
2.3.1 M 社区:后单位制的老旧社区 |
2.3.2 X 社区:高档商品房社区 |
2.3.3 L 社区:转变中的混居社区 |
2.3.4 Z 社区:城市扩展中的农村社区 |
2.4 小结:从总体性社区到碎片化社区 |
第3章 社区的碎片化:特征与机制* |
3.1 社区碎片化概念的提出 |
3.1.1 社区碎片化概念的三个特征 |
3.1.2 内部碎片化与外部碎片化 |
3.1.3 社区的碎片化与阶层化、个体化 |
3.2 社区碎片化的四个动力机制 |
3.2.1 单位制的解组与延续 |
3.2.2 住房商品化 |
3.2.3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
3.2.4 土地城市化 |
3.3 社区整合机制失效 |
3.3.1 政府难以整合碎片化社区 |
3.3.2 市场整合机制的效率与失灵 |
3.3.3 社会组织的活力不足 |
3.3.4 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尚未完善 |
3.4 小结:社区的双重碎片化与整合机制的失效 |
第4章 社区碎片化的后果:潜在冲突的形成 |
4.1 社区碎片化的社会政治后果 |
4.2 社区碎片化与社区阶层分化 |
4.3 阶层地位、政治态度与公民参与 |
4.3.1 阶层分化及其社会政治影响 |
4.3.2 政治态度与公民参与的相关研究 |
4.3.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4.3.4 变量测量与研究发现 |
4.4 社区碎片化与潜在冲突 |
4.5 小结:社区碎片化与社区的潜在冲突 |
第5章 社区碎片化与社区治理变革 |
5.1 社区碎片化与社区治理议题 |
5.1.1 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建设 |
5.1.2 社区碎片化与居委会的多元治理 |
5.2 社区居委会的治理能力 |
5.2.1 人力资源相对有限 |
5.2.2 财政能力相对有限 |
5.2.3 管理职能相对有限 |
5.3 社区的决策、互动和参与 |
5.3.1 社区的规划和决策 |
5.3.2 社区参与和社区政治参与 |
5.4 社区碎片化与社区有效治理 |
5.4.1 社区碎片化、政策支持与有效治理 |
5.4.2 社区发展和管理的政策支持度分析 |
5.5 社区治理的具体运作 |
5.5.1 “1+4”模式:X 社区楼宇广告费纠纷 |
5.5.2 “一地两府”:Z 社区的垃圾处理事件 |
5.5.3 “分片管理”:L 社区的“甩项”争端 |
5.5.4 “人情网络”:M 社区的物业服务争端 |
5.6 小结:基层政府难以有效治理碎片化社区 |
第6章 迈向积极有效的社区治理 |
6.1 从社区碎片化到社区重整 |
6.2 社区中的市场力量 |
6.2.1 土地增值与社区发展 |
6.2.2 社区市场的活力与生机 |
6.3 社区自组织与社区整合 |
6.3.1 社区的民间组织与社区公共服务 |
6.3.2 社区党群组织的积极作用 |
6.3.3 社区基督教组织的发展 |
6.4 社区中的政府及其作用 |
6.5 小结:社区治理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社区有效治理难题 |
7.2 社区碎片化与社区有效治理 |
7.3 社区治理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 |
7.4 社区碎片化的潜在冲突与对策 |
7.5 研究意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图书馆为下岗职工服务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D]. 赵子漩.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4)
- [2]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研究[D]. 邵畅畅. 郑州大学, 2020(02)
-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逻辑、冲突、动力[D]. 胡艳蕾. 天津大学, 2019(01)
- [4]中年失业职工能力发展的小组工作研究[D]. 王粟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5]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D]. 陈一. 武汉大学, 2017(06)
- [6]医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D]. 文丽. 吉林大学, 2016(08)
- [7]合肥市区公共图书馆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的研究[D]. 舒婷. 安徽大学, 2016(10)
- [8]公共图书馆(室)为特殊少儿群体的服务研究——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 程学红.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6(02)
- [9]公共图书馆应为弱势群体服务[A]. 商淑云. 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2015
- [10]社区碎片化与社区治理 ——Y市基层社区变迁实证研究[D]. 葛天任. 清华大学, 2014(09)
标签:图书馆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