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R与传统X线摄影的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卞明敏,胡茂能[1](2021)在《尘肺病影像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尘肺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职业病,其发生与长期的无机矿物质粉尘的吸入密切相关。粉尘随空气进入肺部,在肺内堆积,引起肺组织损伤,使肺组织发生以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改变。尘肺病虽然无法治愈,但可以预防,因此早期尘肺病的诊断是尘肺病研究的重点。尘肺病的诊断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主要依据。我国现在所使用的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是2015年12月发布的,经历过5次修订,其中规定的尘肺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也从最初的胸部普通X线更新为如今的高千伏摄影(high kvphotography,HKV)和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临床研究发现其他胸部成像技术如双能量减影(dual-energy subtraction,DES)、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等都可用于尘肺病的诊断。对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文献,介绍各种尘肺病影像学检查方法,分析并比较每种方法在尘肺病诊断中的优劣势,探讨尘肺病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为临床尘肺病诊疗提供帮助。
张楠[2](2021)在《基于压缩感知的DCE-MRI序列联合APTw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AF)对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图像质量的影响,优化乳腺DCE-MRI序列;(2)探讨优化后DCE-MRI序列联合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APTw)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乳腺MRI检查的女性患者101例,3例患者因图像质量差(运动伪影、信噪比低)出组,最终入组患者98例,平均年龄(43.98±15.21)岁。在T1高分辨各向同性快速容积激发成像序列(enhanced-T1 high resolution isotropic volume examination,e-THRIVE)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加速技术(敏感度编码技术(sensitivity encoding,SENSE)和CS)并结合不同AF(SENSE AF=4;CS AF=4、5、6、7)对患者进行乳腺DCE-MRI扫描。两名观察者在ISP(Philips,Intelli Space Portall Version7)工作站上采用双盲法对不同AF图像的有效信噪比(effective signal noise ratio,SNRE)、有效对比噪声比(effective contrast noise ratio,CNRE)进行测量,并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另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行乳腺MRI检查的女性患者31例。入组标准:(1)穿刺病理结果为乳腺癌并进行NAC治疗;(2)在NAC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完成MR检查;(3)NAC后手术病理资料完整。出组标准:(1)既往有乳腺癌放化疗史(n=6);(2)图像质量差(n=1)。最终入组患者24例,平均年龄(54.00±7.20)岁。根据NAC后手术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 CR)组和非p CR组。在Philips Ingenia CX 3.0T MRI设备上完成T1WI、T2WI、APTw和优化后的DCE-MRI序列扫描。两名放射科医师在ISP工作站上利用血管通透性分析(Permeability)软件采用双盲法对DCE-MRI定量参数进行测量,包括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细胞外血管外间隙容积比(the 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 volume per unit volume of tissue,Ve)、APT值和肿瘤最大径(diameter,d),并计算NAC前和NAC 2周后定量参数差值ΔKtrans、ΔKep、ΔVe和ΔAPT值以及肿瘤最大径差值即Δd值。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DCE-MRI图像的测量数据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ICC≤0.4表示一致性较差,0.4<ICC≤0.75表示一致性良好,0.75<ICC≤1表示一致性高。主观评分数据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若一致性良好,选择高年资观察者主观评分及测量的数据进行后续统计学分析。不同AF组间定量数据差异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分析,选择有差异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主观评分数据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定量数据差异性采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DCE-MRI定量参数与APT值的相关性。两组间有差异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DCE-MRI及APTw的诊断效能。Delong检验分析不同ROC间的差异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名观察者测得的不同AF间DCE-MRI图像质量数据一致性良好(ICC值>0.75)。不同AF间DCE-MRI病灶的SNRE病灶和CNRE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RE腺体在不同AF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SNRE病灶和CNRE病灶在AF=6和7时明显降低(P<0.05),主观评分在AF=5时明显降低(P=0.048)。在p CR和非p CR两组间优化后的DCE定量参数Ktransbefore有明显差异(P=0.003),Kaftertrans、Kepafter、Ve after、APTafter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 CR组Ktrans、Kep、APT、d值在NAC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非p CR组NAC前后DCE参数、APT值和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 CR组ΔKtrans、ΔAPT和Δd显着高于非p CR组(P<0.05)。ΔKep和ΔVe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3、0.280)。ΔKep与ΔAPT呈中等相关性(r=0.654,P<0.001),ΔKtrans,ΔVep与ΔAPT无相关性(P=0.216、0.277)。ΔKtrans、Δd对乳腺癌NAC疗效评估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0.824、0.815),敏感性分别为100%和66.7%,特异性分别为61.1%和94.4%。结论:CS技术结合不同AF对乳腺DCE-MRI序列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且CS选择AF=4时可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缩短扫描时间(约10.8%);优化后的DCE-MRI序列联合APTw有助于对乳腺癌患者NAC疗效进行预测和评估。
王召波,王彬杰,王小虎[3](2020)在《隐匿性骨折采用X线平片和CR诊断的临床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隐匿性骨折采用X线平片与CR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隐匿性骨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与CR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CR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与X线平片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平片与CR都可以为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而CR的诊断准确率要明显高于X线平片诊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推荐使用。
毕重磊,吕华[4](2020)在《CR与DR进行胸部摄影的质量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CR与DR进行胸部摄影的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19年6月来院进行胸部摄影检查的患者60例,依据摄影方式将患者分为计算机X线摄影(CR组30例)和数字化X线摄影(DR组30例),对比2种方法的成像质量及成像性能参数。结果DR组的甲级片率为26.67%高于CR组的3.33%,废片率为0低于CR组的20.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R组的摄影时间短于CR组、射线曝光千伏值低于CR组、曝光速度快于CR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部摄影时DR摄影的摄影时间较CR短,X线辐射损害低,且成像质量更优,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杨建宝[5](2019)在《X射线健康体检风险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说明X射线检查技术在健康体检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但其检查的无痛性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射线的辐射损害。目前X射线健康体检普遍存在流程不科学、不系统,造成体检质量不高、效率低下、风险不确定等问题。在X射线健康体检中引入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突出X射线健康体检的目的性和低风险要求,既能提高X射线健康体检的质量和效率,又能够强化各类人员的协同能力,从而达到优化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节省X射线健康体检经费、提高X射线健康体检效用、降低X射线健康体检风险的目标。本论文主要针对基于X射线健康体检工作中的项目管理开展研究,在剖析当前X射线健康体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寻求科学、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有效控制手段。本论文构建了基于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的管理模式,并以部分离退休职工进行普通X线机检查为例,对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的五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的组织结构、任务分工、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控制等要素,从而能够达到高标准、高效率完成X射线健康体检任务的目的;在对比分析不同体检方案风险的基础上,综合经济因素和辐射剂量指标,提出最优的体检方案。最后,以某校医院新生入学计算机数字摄影体检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体检结果进行了跟踪问效,并验证了本文理论成果在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中的适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
王志华,翟应华,解丽[6](2019)在《计算机X线摄影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老年人胸部体检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和计算机X线摄影(CR)成像系统在老年人胸部体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我院离退休职工胸部体检资料1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图像质量、摄片时间等方面比较2种成像系统应用结果。结果 DR图像质量优于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曝光条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摄片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和CR比较具有操作简单、图像质量高等优点。
赵传喜,陈国健,刘文刚,曾明珠[7](2019)在《股骨颈骨折的影像诊断中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的影像诊断中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6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诊断,无法确诊的病例采用CT或MRI复查,评估数字化X线摄影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68例患者经数字化X线摄影诊断正确64例,1例漏诊,3例误诊,诊断正确率为94.1%。漏诊的1例患者经CT检查发现是左股骨干上段骨折伴左股骨颈骨折;3例误诊患者中,1例经CT检查证实属于大粗隆骨折及粗隆间骨折,2例患者经CT检查证实未骨折。结论:股骨颈骨折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不完全骨折等不典型骨折容易漏诊、误诊,无法确诊时应进一步采用CT、MRI检查确诊。
丁玉华[8](2014)在《CR与DR的临床应用比较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影像设备的普及,数字X线摄影由于射线量少,对比度高,成像迅速,大幅度提高了影像质量,比传统的屏胶摄影系统有了很大的优越性,X线检查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数字X线摄影目前又分为计算机辅助X线摄影CR(ComputedRadiography)与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DigitalRadiography)[1]。由于CR在图像传递过程中信号有损失,因此也属于过渡性产品与DR将长期共存。我科引进了一台国产DR,使用CCD探测器技术,由于只对一台现有X线设备做了轻微的改造就能与之相匹配,节省了大笔资金,且安装方便,故评价不错。该设备用于体检胸部摄影,并与使用CR拍摄的胸部影像进行了质量对比分析,并总结了DR使用过
程志亮,姜振兴[9](2013)在《CR与普通X线摄影在床旁摄片中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在临床影像学应用中愈加广泛。CR摄影技术及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在床旁摄影中的应用使影像诊断水平和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本文通过CR与传统X线摄影在床旁摄片中的应用对比分析,阐述CR临床应用及其价值。1材料与方法1.1 CR设备东软NSX-500R型500毫安X光机,Kodak CR900处理系统,
于连水[10](2010)在《计算机X线摄影特点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R)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CR及传统X线摄影各500例,并对比分析膝关节摄影KV、mAs值,总结CR成像技术之特点。结果:CR系统可与已有的各种X线设备配套使用,实现传统X线摄影的数字化升级;500例CR与传统X线摄影图像质量比较,甲级片51.8%/39.6%,乙级片37.2%/46%,丙级片9.6%/12%,废片0.6%/2.4%;CR强大后处理技术,明显提高图像密度分辨力。CR曝光量略高于传统X线摄影。结论:CR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具备数字影像特点;CR图像质量明显优于传统X线片。随着影像板(IP)老化、X线曝光量增大等为其不足之处。
二、CR与传统X线摄影的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R与传统X线摄影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尘肺病影像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千伏X线摄影(high kvphotography,HKV) |
2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 |
3 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 |
4 双能量减影(dual-energy subtraction,DES) |
5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 |
6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
7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技术(positron emission conuputed tomography,PET/CT) |
(2)基于压缩感知的DCE-MRI序列联合APTw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对比分析不同加速因子对乳腺 DCE-MRI 序列图像质量影响及序列优化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CE-MRI联合APTw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价值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符号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隐匿性骨折采用X线平片和CR诊断的临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CR与DR进行胸部摄影的质量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成像质量 |
2.1 成像性能参数 |
3 讨论 |
(5)X射线健康体检风险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论文的主要框架及内容 |
1.3.1 主要框架 |
1.3.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管理的主要构想 |
2.1 X射线健康体检的概况 |
2.1.1 X射线健康体检的定义 |
2.1.2 各类X射线检查在体检中的作用 |
2.1.3 X射线健康体检的特性 |
2.2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管理的构想 |
2.2.1 X射线健康体检的目标和影响因素 |
2.2.2 X射线健康体检的改进措施 |
2.2.3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管理过程设计 |
3.1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开始过程 |
3.1.1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组织结构 |
3.1.2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任务分工 |
3.2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计划过程 |
3.2.1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3.2.2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各类计划制定 |
3.3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结束过程 |
3.3.1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验收 |
3.3.2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完成情况评估 |
3.3.3 项目成果跟踪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射线健康体检方案风险分析与优化 |
4.1 X射线透视机风险分析 |
4.1.1 X射线透视机概况 |
4.1.2 X射线透视流程 |
4.1.3 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
4.2 普通X射线机检查(屏胶系统)风险分析 |
4.2.1 普通X射线照片机(屏胶系统)概况 |
4.2.2 普通X射线机体检流程 |
4.2.3 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
4.3 计算机X射线摄影(CR)风险分析 |
4.3.1 计算机X射线摄影概况 |
4.3.2 计算机X射线摄影体检流程 |
4.3.3 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
4.4 计算机数字X线成像系统风险分析 |
4.4.1 计算机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DR)概况 |
4.4.2 计算机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DR)体检流程 |
4.4.3 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
4.5 计算机体层摄影(CT)风险分析 |
4.5.1 计算机体层摄影(CT)概况 |
4.5.2 计算机体层摄影(CT)体检流程 |
4.5.3 风险分析及应对方案 |
4.6 其它体检方案分析 |
4.6.1 钼靶 |
4.6.2 数字胃肠机 |
4.6.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4.7 体检方案的优化 |
4.7.1 综合分析各主要体检方案的特点 |
4.7.2 研究比较 |
4.7.3 体检组合方案设计 |
4.7.4 最优体检方案推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5.1 DR健康体检项目概况 |
5.2 DR健康体检项目实施 |
5.2.1 DR健康体检项目开始过程 |
5.2.2 DR健康体检项目计划过程 |
5.2.3 DR健康体检项目执行过程 |
5.2.4 DR体检项目控制过程 |
5.2.5 某校体检中心DR体检项目结束过程 |
5.3 DR体检项目成果的跟踪与分析 |
5.3.1 DR体检项项目评估 |
5.3.2 DR体检项目跟踪问效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计算机X线摄影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老年人胸部体检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图像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图像质量: |
2.2 曝光条件: |
2.3 DR和CR拍摄系统拍摄时间情况对比: |
3 讨论 |
3.1 CR与DR的优势: |
3.2 老年人胸部体检中重新摄片的问题: |
3.3 DR和CR在老年人胸部体检中摄片时间从理论角度分析和实践应用中有差距: |
(7)股骨颈骨折的影像诊断中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CR与DR的临床应用比较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材料DR设备: |
1.2 分析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成像原理: |
3.2 图像分辨率: |
3.3 |
3.4 |
(9)CR与普通X线摄影在床旁摄片中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CR设备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CR片的X线投照剂量可较常规计算机X线摄影显着降低, 有效减少患者因投照辐射所造成的副作用。 |
3.2 CR影像的动态范围较大, 即CR系统的曝光、宽容度较常规系统大, 其密度分辨率远高于常规的屏胶系统。 |
3.3 CR片与普通X线片比较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如测量 (大小、 |
3.4 CR采用的是IP板, 摄影后若图象处理不能达到诊断要求, 则再加摄一张即可, 并不浪费胶片。 |
3.5 C R的数字化影象存储于光盘中, 为图象存储和通讯系统 (PACS) 的开发应用创造了条件。 |
(10)计算机X线摄影特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四、CR与传统X线摄影的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尘肺病影像学研究进展[J]. 卞明敏,胡茂能. 职业与健康, 2021(19)
- [2]基于压缩感知的DCE-MRI序列联合APTw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D]. 张楠.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隐匿性骨折采用X线平片和CR诊断的临床对比[J]. 王召波,王彬杰,王小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22)
- [4]CR与DR进行胸部摄影的质量对比[J]. 毕重磊,吕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07)
- [5]X射线健康体检风险分析与控制[D]. 杨建宝.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6]计算机X线摄影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老年人胸部体检中的应用比较[J]. 王志华,翟应华,解丽. 实用医技杂志, 2019(09)
- [7]股骨颈骨折的影像诊断中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的价值分析[J]. 赵传喜,陈国健,刘文刚,曾明珠. 中国数字医学, 2019(06)
- [8]CR与DR的临床应用比较与评价[J]. 丁玉华. 内蒙古中医药, 2014(10)
- [9]CR与普通X线摄影在床旁摄片中的比较分析[J]. 程志亮,姜振兴.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9)
- [10]计算机X线摄影特点探讨[J]. 于连水.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