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闻

'2001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闻

一、’2001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黎思琦[1](2021)在《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空间传导及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自商品化时代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具有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市场规模。2020年,政策对冲疫情冲击,我国房地产市场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已逐步恢复市场活力。民众的需求还将继续维持疫情之前的状态,进一步稳定发展。因而针对我国房地产的泡沫态势,尤其是空间溢出状况,业界、学界和普通百姓都表现出了关注。因此,本文将检测房地产泡沫的空间溢出,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状况,随后就防范泡沫与风险建立起一道“防火墙”。本文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根据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对背景进行介绍,提出研究的关键问题,叙述研究意义。同时从检测、识别和预警等方面进行研究情况梳理,奠定分析基础。第二章,房地产泡沫。本章界定了研究主题,即什么是房地产泡沫,并分析了其成因;随后,使用BSADF模型检验了我国主要城市的泡沫情况,并对其存续周期时点和严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研究阶段(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中有125个城市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房地产泡沫。第三章,房地产金融风险。本章首先介绍了房地产金融风险现状;然后,重点研究了它的传导机制;接着,介绍了如何对房地产金融风险进行测量;最后,使用PVAR模型确定了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因素以及房地产泡沫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结论是泡沫破灭时投资者的预期逆转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风险的爆发。这些风险主要通过资金、土地供求和产业进行传导。如果市场不景气,出于理性或非理性的预期,个人和房地产商可能会产生违约现象,于是银行将会因抵押物价值下降产生损失,引发金融风险。同时得到房地产泡沫的两个关键影响因素——房地产开发投资余额和商品房销售额,而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到泡沫为关键成因。第四章,房地产泡沫的空间相依及传导。将莫兰检验和R-Vine Copula结构模型结合,分析了我国房地产泡沫的空间溢出情况。结论表现在整个研究时期内,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房地产泡沫在整个研究阶段中呈现正负交替目前为负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从集聚效果来看,“低-低”城市数目最多,“高-高”次之。前者集中在东北和东部地区,后者集中在中西部。而“高-低”城市仅存在于山东省和河南省,“低-高”城市则主要在福建省与江西省。我国房地产泡沫的相依结构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发达与经济一般的城市分别形成泡沫聚集区;第二,处于经济发达与非发达经济体量中间的一般城市是泡沫传导的中心枢纽;第三,地理区位的聚集特征同样表现在了泡沫的联动上。第五章,房地产泡沫对房地产金融风险影响的空间分析,使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得到的结论为:第一,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具有风险的空间聚集特性;第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存在集聚特征,但集聚程度要低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之间;第三,地理位置相近的发达城市对欠发达城市的风险具有正向的溢出;第四,地理位置相近的土地价格较高的城市对土地价格较低城市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第六章,房地产金融风险防火墙的构建。首先,提出了综合手段、风险可视化、预测与长期机制四条抑制方向。其次,对样本城市进行四档预警测评。最后,构建房地产泡沫和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并提出包括税制建设与合适的房地产税落地时机,调整信贷监管政策,加强规范秩序、建立相应预警机制和地方政府的规范几点政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先进行前文总结,然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主要是研究对象选取缺少西北城市数据支持,以及控制变量不足。

蔡素怡[2](2020)在《德高中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工业革命开始,技术的更替、产业结构的变化,都在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转入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价值影响更加突显,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部分。德高中国公司是一家澳洲在华企业,90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而当下公司处于一个复杂多样的环境,一方面技术砂浆产品正处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企业与产品的质量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内竞争也日趋激烈。本案例主要在德高中国公司案例为基础,对传统制造行业中的预拌砂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何以利用无形资产提升业竞争优势进行研究。首先对所在的特种技术砂浆制造行业环境进行了需求和竞争研究,进而研究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资源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竞争优势的关系。德高中国公司需要针对新情况重新定位,即,德高中国公司应该在竞争中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本文最后创新性地提出来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德高中国竞争战略的“P-C-M-IR-C战略执行力体系”。德高中国公司的成功案例,证明了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利用来形成企业的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持续地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期望本案例能够对相关企业实施成功的竞争战略提供有益的启发。

吴猛[3](2020)在《A公司Y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跨过了前期分散、无序的竞争阶段,目前呈现出加速整合的行业态势,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整体利润率的下降,房地产企业从拿地就能赚到钱的暴利经营时代逐渐转向紧跟政策审慎经营的发展过程,对于资金的周转速度和项目的去化周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营销策略优化,实现快速去化和高溢价,及时回笼资金,提升品牌形象。针对以上市场和行业现状,本文选择A公司Y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以现有的市场营销系列理论和房地产行业营销理论为指导,利用STP、4P、PEST、SWOT、波特五力等分析模型为工具,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对Y项目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发现,Y项目营销过程中主要存在项目开盘初期业绩不达标和项目部分户型产品去化慢等问题,并立足Y项目内外部环境和结构化访谈结果,对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认为是Y项目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本文提出了营销组合策略优化建议,以期通过营销策略优化,提升A公司营销水平和Y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为后续Y项目的营销去化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结论,不仅为Y项目后续产品的营销水平起到改进提升作用,还对广州市场的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同类型分析提供了借鉴参考,也对解决目前房地产企业面临共性营销策略问题有所帮助。

王悦[4](2020)在《房地产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房地产行业在A股市场进行股权质押的行业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且房地产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融资渠道收紧使房地产上市公司对股权质押融资的依赖程度增加。股权质押融资具有方便快捷、成本较低等优点,近年来成为房地产上市公司大股东备受青睐的融资方式。大股东在公司占有特殊地位,其股权质押涉及到公司控制权问题。不同股权结构对大股东的约束力不同,使其在不同程度上调节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研究房地产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股权结构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控制权理论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股权结构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选取沪深两市A股4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收集各样本2013—2018年的数据,选取托宾Q值作为衡量被解释变量企业价值的指标,股权质押率作为解释变量,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作为调节变量,运用Stata14.0实证分析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股权结构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股权质押程度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比国有房地产上市公司,非国有房地产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价值的负向影响更显着;股权集中度对大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股权制衡度则对大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价值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最后基于实证结果分析,提出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进一步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继续提高股权制衡度、加强风险管理和市值管理、适度选择股权质押方式融资的建议,以期促进房地产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提升。

陈凌[5](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认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龚振[6](2020)在《产业扶持政策与企业系统风险 ——来自我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一般而言,企业承担相对低的系统风险,而承担相对高的特质风险,更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的转型经济环境下,政府通过选择性产业扶持对微观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广泛而细致的干预,产业扶持政策对企业系统风险的影响不可忽视。然而,虽然目前已有很多文献讨论了产业扶持政策的经济后果,但现有文献对产业扶持政策如何影响金融市场关注较少,而且目前鲜有文献从上市企业系统风险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讨论产业扶持政策是否会对我国上市企业系统风险产生重要影响,并探究这种影响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为此,本文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用股票β系数来衡量系统风险,并以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文章首先通过百度新闻大数据提炼新颖的产业扶持政策指标;然后将产业扶持政策指标引入时变系统风险β的估计中,同时加入产权性质虚拟变量,运用贝叶斯算法动态检验产业扶持政策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系统风险的影响;最后,将引入产业扶持政策因素的时变β与其他传统未考虑产业扶持政策因素的时变β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检验产业扶持政策对系统风险存在的关键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扶持政策提升了相关行业国有企业的系统风险,同时降低了这些行业民营企业的系统风险。进一步的检验发现,产业扶持政策因素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时变β的估计精度和估计有效性(包括对股票横截面收益的解释力和在长期内的样本外预测力两方面)。此外,分组回归和更换产业扶持政策指标(以“五年规划”中的产业扶持条款度量)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亦说明了本文结论的稳健可靠。本文从企业股票系统风险的角度来探讨我国产业扶持政策的经济后果。不仅丰富了产业扶持政策和系统风险这两个方面的文献,而且也为政府制定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和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刘登攀[7](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宋丹丹[8](2019)在《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 ——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住房价格的大幅波动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探究住房价格变化的原因,平抑价格波动,努力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意义重大。既往研究多数从供给、需求、信贷等基本面因素来探求房价波动的原因,但这些因素通常不能完全解释价格变化,市场预期等社会心理因素被视作是导致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地产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市场,市场参与者尤其是处于信息相对弱势地位的需求者,需在搜集和处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依托渠道的便捷性和信息的高权威度等优势,大众传播成为公众获取房地产市场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媒体传播的新闻往往会通过影响市场供求者的心理,作用于其决策行为,进而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从这个逻辑上讲,媒体的相关报道与房地产市场是存在关联的。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本文将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文字报道作为分析的样本。国情使然,我国建立了从中央、省到城市的报媒体系,同时也分化出政策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类泾渭分明的媒体。而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基于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媒体自身的变化和差异性,全国性报媒和城市报媒在住宅价格变化中起着何种作用?不同导向的报媒在住宅价格变化中的作用有何不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速率的加快,报媒和网媒在住宅价格变化中的作用有无变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理解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对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从预期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了媒体在住宅价格变化中作用的原理。本文的理论分析证明,首先,媒体作为信息中介,通过搜集整理市场信息、解读专业信息等方式为供求双方提供资讯,缓解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降低了需求者内部和供给者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其次,大众媒体能够通过影响供求者心理预期作用于资产价格,但预期在传递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传递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对信息的解读处理差异等原因,预期在特定情形下会发生放大、收缩或转向,且预期具有粘性特征;再次,媒体对房地产新闻议题的关注和报道框架会对公众议程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媒体对房地产议题越关注,越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且报道的框架能够影响公众对议题的分析感知;最后,媒体渲染的市场情绪会产生“沉默的螺旋”,优势意见会被进一步扩大,劣势意见会进一步缩小,这样会导致住房价格越来越偏离基本面。随后本文分析了媒体报道作用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媒体关注度和情绪——羊群效应路径,媒体报道的关注度和情绪影响新建商品住宅需求者(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关注度和情绪,市场需求者追随媒体报道,基于“羊群效应”的影响,需求者之间也会相互模仿传染,导致需求者总会倾向于某一极的观点,不合理地增加或减少当期购房者的需求,造成市场价格的变化;第二条路径是房价预期——媒体传染路径,媒体是房价预期观点的公共来源,会将观点“传染”给需求者。房价预期受到当期新闻报道和往期新闻报道的影响,这种预期会作用于市场均衡价格;第三条路径是新闻传播速率——资产价格响应速度的变化路径,主要是指新闻传播速率的快慢会影响资产价格对媒体信息的响应速度。基于信息传播速率的影响,如果信息传播速率缓慢,需求者买入住房资产所产生的价格冲击较小,会产生反应不足,而如果信息传播速率加快,部分需求者会利用反应不足进行套利,引发资产价格上涨,反应过度。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出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会受到媒体关注度、媒体情绪、媒体导向类型和媒介传播速率影响的四个假设。分析住宅价格变化中媒体变量的作用,对媒体变量的量化处理是关键。本文分析了房地产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报道类型,并举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媒体的报道框架,发现政策导向型媒体和市场导向型媒体、全国性媒体和城市报媒、报媒和网媒不同类型的媒体其报道框架存在着差异,媒体情绪存在区别。接着本文采用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分析了近20万条房地产新闻报道的情绪性质,构建了媒体关注度和媒体情绪两类媒体变量指标。针对上述四个假设,本文分别采用了工具变量两步回归(IV-2SLS)固定效应模型和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针对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和全国性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三个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大多数时候,媒体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度对房价起着反向的作用。将35个大中城市作为整体来看,报媒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度对房价变化的作用并不显着,分组来看,行政级别高、GDP高的城市,其机关报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度会对房价起着反向的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在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和媒体发展较为成熟,而机关报在反映政府意图方面优于都市报,面对增加的新闻报道,这些城市住房需求者可能会在短期选择观望,而开发商为了销售,往往会降低售价,导致房价降低销量增长。在针对四份全国性报媒的考察中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且在2014年这种反向作用达到最低。在对网络媒体百度新闻房地产市场关注度的考察发现,这种反向作用在2014年年底后逐渐缩小,并在2016年逐渐转为正向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四年的严格调控放开后,市场对网络新闻关注度的观望效应逐渐减小,并逐渐对新闻热度产生积极的正反馈。二是媒体对房地产市场的净看多情绪对房价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地方性报媒和政策导向型报媒《人民日报》会对房价起着反向的作用,政策导向型报媒《新华每日电讯》对房价的传导作用从反向转为正向,而市场导向型报媒和网络对房价的传导作用均为正向。针对35个大中城市报媒的面板数据分析显示,在控制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地价和信贷等因素后,机关报和都市报的净看多情绪都对房价有着反方向的作用力,且机关报对房价的作用要大于都市报对房价的作用。同时这种作用的大小也受到城市行政级别、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可能的解释是35个大中城市层面,住房需求者对机关报和都市报媒体发出的看多信号,有着更多的期待,认为会有更为利好的政策、更适宜的价格在后面,而在博弈过程中,开发商看到房地产市场参与者持币静观,反而会降低价格,导致房价下跌,同时出货量加大,销售面积随之增加。但全国性报媒传递的看多情绪对全国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并不全然为负值,政策导向型报媒传递的净看多情绪对房价的传导作用为反向或从反向转为正向,但市场导向型报媒传递的净看多情绪对房价的作用为正向,且受到调控阶段的影响。网络媒体净看多情绪对房价的传导作用在2010年到2017年间为正值,且在2014年紧缩型调控放开后,这种正向作用有所扩大。三是总体来说,政策导向型媒体对房价的传导作用要大于市场导向型媒体对房价的传导作用,这在城市报媒和网络媒体的实证研究中都有体现。可能的原因是在中国的环境下,政策导向型媒体具备更优质的内容生产资源,在传递政府政策信号方面更具权威性。四是报媒和网媒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度和净看多情绪对房价的传导作用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即传统报媒对房价的作用越来越小,网络媒体对房价的作用越来越大。意味着传播速率更高的媒体对房价的传导作用在逐渐扩大。根据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媒体的预期引导作用,运用好媒体这一预期管理工具。各类报媒应结合当地时机把握好其所发布的媒体报道的情绪倾向和发布时机使其尽可能接近调控目标,报媒在生产内容时,应尽量提高所发布信息的显性化程度,以免所发布信息被曲解。非副省级省会城市,城市报媒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并不显着,政府需找到相应的媒介渠道来进行相应的预期管理。报媒与网络媒体传递的情绪对房价的指示作用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但网媒传递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政府既需发扬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度的特长,又需借力网媒,避免网媒的不利影响来进行预期管理。各级政府还应建立和强化重要报媒、网媒发布重要房地产市场信息及其调控信息前征询国土或房管部门意见的措施。可建立房地产市场的媒体指标供市场参与者作为决策的参考。

颜云芳[9](2019)在《《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框架研究(1998-2018)》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建设成就显着。1998年国家实施住房市场化改革极大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核心产业之一。然而高效益背后,房价高涨、群租房乱象、房地产中介违规经营、保障房质量等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本文的研究核心是《人民日报》的房地产报道框架。将以框架理论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分析《人民日报》1998年—2018年房地产报道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因素。首先,本文提炼《人民日报》的房地产报道框架特征,将其归属为政府官方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民生问题;其次,以话语主体权力变化为依据,将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后《人民日报》的房地产报道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政治话语主导阶段、经济话语崛起阶段、民生话语渐强阶段、多元话语并存阶段,分析每个阶段报道特点、方式、变化和原因;最后,结合媒体内部与社会外部因素,对不同阶段《人民日报》的框架的影响因素如国家政策导向、媒体生产实践等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人民日报》的房地产报道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性报道,尤其对房地产市场的不当行为针砭时弊,注重报道平衡,给予多方信源更大的话语空间,严格区分软文与消息,发挥大众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积极作用。受众也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培养理性的消费观,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物,帮助房地产市场更好地发展。

戚明远[10](2019)在《网络搜索数据与商品住宅市场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广州和深圳城市视角》文中指出我国房地产业在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后迅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分析和预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对消费者、开发商和政府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社会经济预测研究采用的数据多为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数据,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和时滞性;而将网络搜索引擎用户的大数据用来研究消费者的搜索行为与住宅价格和成交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索和预测房地产市场表现的规律和趋势,则是身处信息时代的有效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州和深圳的新建商品住宅,将百度指数中的搜索关键词数据进行处理,作为自变量;将国家统计局和经济数据库的住宅销售价格和销售面积同比指数进行整理,作为因变量;时间跨度为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96个月。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房地产发展和调控政策的概况,并阐述了网络搜索及关键词的原理和意义,从而分类梳理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并以市场供求关系理论为核心构建理论框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取词法进行关键词的初选,得到7个初始关键词;运用二次搜索、长尾挖掘等文本挖掘方法进行关键词的扩展,得到139个扩展关键词;通过Matlab对百度指数搜索量趋势图进行图像识别和海量数据处理,运用时差相关性分析法进行关键词的筛选,得到包含时间序列信息的筛选关键词。接着借助Eviews10对关键词数据进行ADF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继而用SPSS22.0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拟合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本文运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因变量的预测,拟合优度较高,说明网络搜索关键词指数与住宅市场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根据网络搜索数据来预测住宅价格和成交量的可行性较高;继而对广州和深圳的商品住宅市场和城市特征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城市视角对关键词数据与住宅市场的相关性做出解释。本文发现,销售面积与网络搜索指数的相关性比住宅价格与网络搜索指数的相关性更强,且不同城市与住宅市场相关的网络搜索关键词及相关性程度存在差异。本文搭建了从城市发展角度对网络搜索数据和住宅市场相关性的解释性逻辑框架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有关中国房地产区域化差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一定的借鉴。

二、’2001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1)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空间传导及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房地产泡沫
        1.3.2 房地产泡沫测量
        1.3.3 识别与预警房地产金融风险
        1.3.4 当前我国房地产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2 房地产泡沫
    2.1 房地产泡沫的内涵
        2.1.1 泡沫
        2.1.2 房地产泡沫
    2.2 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分析
        2.2.1 居民收入提高
        2.2.2 利率政策与信贷政策
        2.2.3 银行信贷带来的资金支持
        2.2.4 国际资本的涌入
        2.2.5 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从众与锚定效应
        2.2.6 房地产的低供给弹性、耐用性及制度的不适用性
    2.3 房地产泡沫的测量
        2.3.1 房地产泡沫检验模型:BSADF检验
        2.3.2 指标和样本选取
        2.3.3 房地产泡沫存在性检验
        2.3.4 房地产泡沫存续周期时点及泡沫程度比较
3 房地产金融风险
    3.1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内涵
        3.1.1 系统风险
        3.1.2 非系统风险
    3.2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风险
    3.3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和传导机制
        3.3.1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
        3.3.2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及路径
    3.4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测量
        3.4.1 房地产金融集中风险度量
        3.4.2 房企经营风险
        3.4.3 房地产金融风险敞口度量
    3.5 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金融的实证分析
        3.5.1 房地产泡沫成因实证
        3.5.2 房地产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4 房地产泡沫的空间相依及传导
    4.1 房地产泡沫空间统计
        4.1.1 房地产泡沫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检验
        4.1.2 房地产泡沫的Moran散点图分析
        4.1.3 房地产泡沫空间统计分析:LISA集聚图分析
    4.2 房地产泡沫相依与空间传导
5 房地产泡沫对房地产金融风险影响的空间分析
    5.1 空间计量模型及权重介绍
        5.1.1 空间计量模型
        5.1.2 空间权重矩阵
    5.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3 模型设定
    5.4 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
6 房地产金融风险防火墙的构建
    6.1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抑制思路
        6.1.1 综合手段
        6.1.2 风险可视化
        6.1.3 预测
        6.1.4 长期机制
    6.2 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6.2.1 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防火墙体系的构建
        6.2.2 确定指标等级
        6.2.3 基本置信度
        6.2.4 指标权重
        6.2.5 风险评价
        6.2.6 风险预警
    6.3 房地产泡沫及金融风险的防火墙构建
        6.3.1 税制建设时机
        6.3.2 调整信贷监管政策
        6.3.3 加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相应预警机制
        6.3.4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德高中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2 战略分析方法和工具
    2.3 有关德高中国公司研究文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拌砂浆产业市场环境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2 行业市场发展环境现状分析
    3.3 技术砂浆行业竞争环境的五力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德高中国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4.1 德高品牌中国市场阶段性发展历史分析
    4.2 德高中国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定位与竞争战略选择
    5.1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远景
    5.2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目标
    5.3 德高中国公司基于SWOT的战略定位分析
    5.4 德高中国公司基于远景的战略目标确定
    5.5 德高中国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德高中国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6.1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实施
    6.2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实施的支持与保障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本文研究结论
    7.2 本文不足之处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记录1
    访谈记录2
后记

(3)A公司Y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相关文献
        1.2.2 行业研究相关文献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A公司概况及Y项目营销现状
    2.1 A公司介绍
    2.2 A公司Y项目介绍
        2.2.1 Y项目概况
        2.2.2 Y项目特点
        2.2.3 Y项目组织架构
        2.2.4 Y项目销售业绩
    2.3 Y项目营销战略
        2.3.1 市场细分
        2.3.2 目标市场选择
        2.3.3 市场定位
    2.4 Y项目的营销组合策略
        2.4.1 产品策略
        2.4.2 价格策略
        2.4.3 渠道策略
        2.4.4 促销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3.1 Y项目外部环境
        3.1.1 总体环境分析
        3.1.2 行业环境分析
        3.1.3 竞争者分析
        3.1.4 需求分析
    3.2 内部环境
        3.2.1 资源条件
        3.2.2 能力条件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4 Y项目SWOT矩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项目存在的营销问题成因分析
    4.1 Y项目存在的营销问题
        4.1.1 Y项目开盘初期业绩不达标
        4.1.2 Y项目部分户型出现滞销
    4.2 营销战略问题成因分析
        4.2.1 市场细分有所欠缺
        4.2.2 目标市场选择偏差
        4.2.3 市场定位不够精准
    4.3 营销组合策略问题成因分析
        4.3.1 产品力有待提升
        4.3.2 价格策略不尽合理
        4.3.3 营销渠道过于单一
        4.3.4 促销策略不够丰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Y项目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5.1 营销战略优化建议
        5.1.1 市场细分优化建议
        5.1.2 目标市场选择优化建议
        5.1.3 市场定位优化建议
    5.2 营销组合策略优化建议
        5.2.1 产品策略优化建议
        5.2.2 价格策略优化建议
        5.2.3 渠道策略优化建议
        5.2.4 促销策略优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房地产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大股东股权质押
        2.1.2 股权结构
        2.1.3 企业价值
    2.2 理论概述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控制权理论
3 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现状
    3.1 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现状
        3.1.1 大股东股权质押率较高,呈先升后降再上升趋势
        3.1.2 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逐年增加,质押率较高
        3.1.3 资金投向以大股东自身为主
    3.2 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
        3.2.1 股权集中度较高
        3.2.2 股权制衡度偏低
        3.2.3 以非国有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主
    3.3 房地产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现状
        3.3.1 企业价值偏低
        3.3.2 企业价值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
4 研究假设与设计
    4.1 研究假设
    4.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3 变量选取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调节变量
        4.3.4 控制变量
    4.4 模型构建
5 实证检验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实证分析结果
6 对策与建议
    6.1 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6.2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6.3 继续提高股权制衡度
    6.4 加强风险管理
    6.5 适度运用股权质押融资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产业扶持政策与企业系统风险 ——来自我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文章结构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系统风险相关文献
        2.1.1 系统风险与β系数
        2.1.2 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
        2.1.3 系统风险的稳定性
        2.1.4 系统风险的估计方法及其有效性
    2.2 产业扶持政策经济后果相关文献
        2.2.1宏观经济层面的研究
        2.2.2 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
        2.2.3 产业扶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3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问题
    3.1 中国的产业扶持政策
    3.2 理论分析
        3.2.1 产业扶持政策对系统风险的影响机理
        3.2.2 产业扶持政策、产权性质与系统风险
        3.2.3 产业扶持政策与β估计的有效性
    3.3 研究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产业扶持政策指标的测量
    4.2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4.3 实证模型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产业扶持政策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5.2 产业扶持政策影响系统风险的实证结果
    5.3 进一步研究
        5.3.1 引入产业扶持政策因素的系统风险的估计精度
        5.3.2 引入产业扶持政策因素的系统风险的横截面收益解释力
        5.3.3 引入产业扶持政策因素的系统风险的样本外预测力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发展良好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比较
        5.4.2 更换产业扶持政策指标的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 ——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房价变化影响因素的文献
        一、关于需求因素
        二、关于供给因素
        三、关于信贷因素
        四、关于社会心理因素
    第二节 关于资产价格变动中媒体作用的文献
        一、关于媒体报道能缓解信息不对称
        二、关于媒体报道能够影响投资者的关注度和情绪
        三、关于媒体报道有助于公司提升治理水平
        四、关于媒体报道自身的偏差
    第三节 关于媒体影响房价的文献
    第四节 文献评价
        一、现有文献的主要贡献
        二、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媒体作用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阐释
        二、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评价
        三、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解释
    第二节 预期理论
        一、预期理论阐释
        二、对预期理论的评价
        三、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基于预期理论的解释
    第三节 “议程设置”理论
        一、“议程设置”理论阐释
        二、对“议程设置”理论的评价
        三、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解释
    第四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阐释
        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三、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解释
第三章 媒体影响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媒体关注度和情绪——羊群效应路径
        一、媒体关注度和情绪影响个体需求者
        二、基于演化博弈关注度和情绪传染的“羊群效应”分析
    第二节 房价预期——媒体传染路径
        一、房价预期的媒体传染模型
        二、住宅市场均衡模型
    第三节 新闻传播速率——资产价格响应路径
        一、资产价格对信息的反应受媒介传播速率影响的原理分析
        二、基于新闻传播速度的资产价格反应模型——HS模型
    第四节 研究假设
第四章 我国媒体的房地产市场新闻内容分析
    第一节 我国房地产新闻报道的发展
        一、萌动阶段
        二、初步成长阶段
        三、渐成体系阶段
        四、多元发展阶段
    第二节 我国房地产新闻报道的类型
        一、按新闻报道形式的分类
        二、按新闻报道内容的分类
    第三节 房地产新闻报道的情绪表达
        一、房地产与市场经济
        二、房价
        三、房地产泡沫
        四、房地产金融
        五、房地产调控政策
        六、土地市场
    第四节 我国媒体房地产新闻的框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等报媒和新浪网报道的分析
        一、框架理论
        二、框架分析
        三、框架总结
第五章 我国媒体的房地产市场新闻指标构建
    第一节 房地产新闻文本的采集
        一、信息源的选取
        二、房地产新闻文本的获取
    第二节 房地产新闻文本情绪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一、相关研究
        二、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 房地产新闻文本情绪的分析实践
        一、训练集的标注
        二、文本素材的处理
        三、房地产新闻情绪指标的构建
第六章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中的城市报媒作用分析
    第一节 变量与数据
        一、35个大中城市报媒指标
        二、变量说明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媒体房地产市场关注度与公众关注度的关系检验
    第三节 模型与估计结果分析
        一、计量模型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实证小结
第七章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中的全国性报媒作用分析
    第一节 两类全国性报媒指标的构建
        一、报道样本量
        二、报道情绪
    第二节 媒体指标与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特征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特征
        二、媒体指标波动率与房地产市场指标波动率
    第四节 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
        一、结构性VAR
        二、TVP-VAR模型的设定
        三、模型的估计
    第五节 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二、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四、实证小结
第八章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中的网络媒体作用分析
    第一节 网媒指标
        一、报道样本量和报道情绪
        二、关键词热度
    第二节 基准分析
        一、变量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模型估计结果
    第三节 分组分析
        一、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MCMC)
        二、随机波动与同步变化
        三、TVP-VAR冲击响应估计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媒体关注度的作用
        二、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媒体情绪的作用
        三、媒介传播速率对房价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一、运用城市报媒做好预期管理
        二、结合报媒、网媒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
        三、报网融合提高信息的公信力和传播度
        四、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媒体指标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A:TVP-VAR回归模型中的MCMC算法
附录B:8 家网络媒体变量、住宅销售面积和房价的TVP-VA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附录C:房价、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及媒体变量的脉冲响应动态演化过程
附录D:不同阶段房价、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媒体变量脉冲响应结果

(9)《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框架研究(19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框架理论研究
        1.2.2 房地产报道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的框架分析维度
    2.1 样本选择
    2.2 类目制定与分析
        2.2.1 报道时间
        2.2.2 报道议题
        2.2.3 报道体裁
        2.2.4 报道倾向
        2.2.5 报道地域
        2.2.6 报道来源
    2.3 房地产新闻项目交叉分析
        2.3.1 报道议题与报道倾向交叉分析
        2.3.2 报道议题与新闻来源交叉分析
        2.3.3 新闻来源与报道倾向交叉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房地产报道框架阶段性变化及特征
    3.1 政治话语主导阶段(1998-2000)
    3.2 经济话语崛起阶段(2001-2007)
    3.3 民生话语渐强阶段(2008-2011)
    3.4 多元话语并存阶段(2012-2018)
第4章 房地产报道框架的影响因素
    4.1 政治话语主导阶段原因分析
        4.1.1 国家政策导向
        4.1.2 新闻生产实践
    4.2 经济话语崛起阶段原因分析
        4.2.1 房地产产业成为经济支柱
        4.2.2 媒体逐渐市场化
    4.3 民生话语渐强阶段原因分析
        4.3.1 自身“民本化”转型
        4.3.2 资本追逐效益
    4.4 多元话语并存阶段原因分析
        4.4.1 媒介“去中心化”
        4.4.2 政府执政理念更新
        4.4.3 公民参与意识增强
第5章 结论与思考
    5.1 《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建议
        5.1.1 增强舆论监督,做好社会公器
        5.1.2 平衡多方信源,提升报道质量
    5.2 受众解读房地产报道的思考
        5.2.1 提升媒介素养
        5.2.2 培养理性消费观
        5.2.3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5.3 研究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网络搜索数据与商品住宅市场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广州和深圳城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搜索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 住宅价格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3 网络捜索与房地产市场关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况、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2.1 基本概况
        2.1.1 房地产发展概况
        2.1.2 房地产政策分析
        2.1.3 数据来源
    2.2 理论基础
        2.2.1 网络搜索及关键词相关理论
        2.2.2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2.2.3 时滞性分析理论
        2.2.4 房地产市场与城市发展关系理论
    2.3 理论框架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品住宅市场相关网络捜索关键词库的构建
    3.1 网络搜索关键词选取的原则和步骤
        3.1.1 网络搜索关键词选取的原则
        3.1.2 关键词库构建的步骤
    3.2 网络搜索关键词的初选
        3.2.1 关键词初选方法
        3.2.2 关键词初选过程及结果
    3.3 网络搜索关键词的扩展
        3.3.1 关键词扩展方法
        3.3.2 关键词扩展步骤和结果
    3.4 网络搜索关键词的筛选
        3.4.1 关键词筛选方法
        3.4.2 关键词筛选步骤和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搜索关键词数据与住宅市场的模型建立与相关性分析
    4.1 主成分回归模型的构建
        4.1.1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4.1.2 回归模型建立与评估
    4.2 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的构建
        4.2.1 随机森林算法简介
        4.2.2 预测模型建立与评估
    4.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3.1 广州变量相关性分析
        4.3.2 深圳变量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城市视角的房地产市场对比与相关性解释
    5.1 广州和深圳房地产市场比较与解释
        5.1.1 商品房销售价格
        5.1.2 房地产市场规模
        5.1.3 租房市场情况
        5.1.4 房产中介情况
        5.1.5 住房调控政策
    5.2 广州和深圳城市发展状况比较与解释
        5.2.1 城市概况
        5.2.2 城市经济特征分析
        5.2.3 城市人口特征分析
        5.2.4 城市社会特征分析
    5.3 广州和深圳城市及房地产总结及展望
        5.3.1 广州和深圳城市及房地产总结
        5.3.2 广州和深圳城市协同发展展望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2001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空间传导及防范研究[D]. 黎思琦.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德高中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案例研究[D]. 蔡素怡. 中山大学, 2020(03)
  • [3]A公司Y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吴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房地产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王悦.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产业扶持政策与企业系统风险 ——来自我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D]. 龚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中的媒体作用 ——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D]. 宋丹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9]《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框架研究(1998-2018)[D]. 颜云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10]网络搜索数据与商品住宅市场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广州和深圳城市视角[D]. 戚明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001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