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治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治

一、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邓发,张芳,袁菁,刘亚余[1](2021)在《加味六磨汤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加味六磨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时间段本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分别45例,对照组采用激素、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加味六磨汤灌肠治疗,对比2组取得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优势(95.56%vs 75.56%)(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加味六磨汤治疗效果显着,能明显缩短患者炎性肠梗阻时间,患者的各项症状得以显着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吴云瑞[2](2021)在《小承气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湿热壅滞证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经方小承气汤内服联合芒硝穴位贴敷治疗湿热壅滞证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通过观察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指标的变化,探究中药内服加外用的方式在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中的疗效,明确其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血清中TNF-α、IL-6、hs-CRP等炎性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芜湖市中医医院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01月在脾胃病科、普外科、急诊内科诊断为湿热壅滞证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住院患者6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31、32例。对照组予西医内科保守治疗,包括禁止饮食,胃肠减压,抑制消化液分泌,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控制感染,肠外营养支持,必要时在排除禁忌症前提下可予解痉镇痛药物。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小承气汤加减内服及中药芒硝外敷神阙穴,小承气汤加减少量多次给药,每次量约50ml,每日4次。中药外敷时将芒硝置于纱布内外敷神阙穴,维持4小时,日1次,两组疗程拟定1周。主要观察指标:(1)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恢复自主排气、排便时间;(2)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3)实际住院时间;(4)中医证候疗效及总有效率;(5)治疗前后腹部X线、hs-CRP、IL-6、TNF-α等客观指标变化。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本课题总纳入人数6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腹部X线、hs-CRP、IL-6、TNF-α水平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2)主观疗效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主观证候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但试验组在缓解腹痛、腹胀,恢复自主排气、排便方面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27)0.05)。(3)客观指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经组间比较得出P(2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试验组亦优于对照组(P(29)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部X线阳性例数经统计学分析,均得出P(29)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二者皆可使腹部X线转阴,但无明显差异性。(4)中医证候积分与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积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认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分析得出P(27)0.05,得出试验组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症状。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70.97%,(P<0.05),表明试验组疗效更佳。(5)总有效率:两组患者系统治疗后整体疗效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80.6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经方小承气汤加减内服及中药芒硝外敷神阙这一治疗方法可有效缩短湿热壅滞证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临床疗效肯定。2.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经方小承气汤加减内服及中药芒硝外敷神阙可使湿热壅滞证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血清中hs-CRP、IL-6、TNF-α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下降,炎症反应减轻。但对腹部X线影响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并无明显差异性。3.本课题选定观察指标客观合理,治疗方案疗效值得肯定,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3](2020)在《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外科治疗是炎症性肠病多学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依据,采用Delphi方法制定,在克罗恩病(CD)、肛周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外科治疗方面达成初步共识意见,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李晗[4](2020)在《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治疗方案存在争议,我们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数据,来探讨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术后出现的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我院胃肠结直肠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68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手段分为常规治疗组(应用鼻胃管)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应用肠梗阻导管),其中常规治疗组37例,肠梗阻导管治疗组31例。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整,经腹部立位平片或全腹部CT明确梗阻诊断。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病理资料、术后梗阻出现天数、治疗开始后的日均胃肠减压量、总胃肠减压量、恢复肠鸣音时间、恢复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梗阻发生后白细胞计数以及梗阻缓解后白细胞计数等临床资料,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肠梗阻导管在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中的效果。结果:1.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的组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病理资料及术后梗阻发生时间构成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2.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的组间日均胃肠减压量、总胃肠减压量、恢复肠鸣音时间、恢复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的组间梗阻发生后白细胞计数以及梗阻缓解后白细胞计数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方案虽然在降低患者感染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其可明显增加患者的胃肠减压量,加快患者肠鸣音的恢复;此外在缩短患者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方面效果显着。值得我们在临床中推广。

谭金曲[5](2020)在《针刺上巨虚、曲池穴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中IL-1β、IL-6、eNOs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大鼠回盲部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回盲部肠黏膜损伤评分及血清中IL-1β、IL-6、e NOs表达的变化,探讨针刺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保护机制,并比较上巨虚穴与曲池穴对肠梗阻大鼠的作用效果,探究穴位的差异性。方法:根据丝线结扎法制备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模型,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造模组、上巨虚组、曲池组,每组10只。治疗组(上巨虚组、曲池组)治疗72h后,观察大鼠回盲部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回盲部肠黏膜损伤评分及血清中IL-1β、IL-6、e NOs表达。结果:1、回盲部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变化: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回盲部黏膜结构正常。造模组回盲部黏膜损伤严重,有大量淋巴细胞、炎症细胞浸润,大量杯状细胞消失、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明显水肿,细胞界限不清。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上巨虚组、曲池组)均具有保护不完全性肠梗阻回盲部黏膜,减轻黏膜的炎性反应、水肿、渗出等的作用;上巨虚组黏膜损伤程度相对曲池组较轻,说明针刺上巨虚穴对肠粘膜的保护作用优于曲池组。2、回盲部肠黏膜损伤评分变化:治疗72h后,与造模组比较,治疗组(上巨虚组和曲池组)回盲部黏膜损伤评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对模型大鼠的肠黏膜均具有保护作用。上巨虚组与曲池组相比,上巨虚组的黏膜损伤评分明显低于曲池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下巨虚穴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的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更显着,推断穴位的差异性。3、血清中相关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上巨虚组、曲池组)血清中的炎性因子含量显着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均能减轻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的炎性反应。上巨虚组与曲池组相比,两者血清中IL-6、IL-1β及e NOs含量差异显着,上巨虚组明显低于曲池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说明针刺下巨虚穴对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推断与穴位的差异性有关。结论:1、治疗组(上巨虚组、曲池组)均可降低肠黏膜损伤评分、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保护肠黏膜的作用。2、上巨虚组减少肠粘膜损伤评分、抑制模型大鼠血清中e NOs、IL-1β、IL-6表达的作用效果强于曲池组,说明在治疗肠梗阻这样的肠腑疾病方面,作为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的疗效要优于大肠经“合穴”曲池,存在相对穴位特异性,可作为临床选穴的依据。

季双双[6](2020)在《针药结合外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发生于腹部术后,表现为机械性、动力性共存的肠梗阻类型。该病发生率较高,诊断难度较大,极易误诊误治,强行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多数学者主张该病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的治疗周期较长,容易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因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基础上联合针刺胃肠下合穴及芒硝脐敷疗法,评价其临床疗效,探究针药结合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是否优于常规西医治疗,探索临床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新方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48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入组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护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全肠外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质子泵抑制剂,肥皂水灌肠,酌情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相关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胃肠下合穴(双侧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下巨虚)联合芒硝脐敷,共治疗7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肠功能恢复情况、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白蛋白水平、血钠、钾离子水平及临床有效率。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年龄分布、原发病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麻醉方式、影像学资料及入组时白蛋白分布水平进行比较,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存在均衡性,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症状缓解、肠功能恢复及血清CRP、血浆白蛋白水平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症状积分评价:治疗组在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总症状积分评价中,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肠功能评价: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1)血清CRP水平:两组患者第1天、治疗第3天、血清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LB水平两组患者第1天、治疗第3天及第7天ALB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钠、血钾水平: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第1天、治疗第3天、第7天测定钠、钾离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效率: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刺胃肠下合穴联合芒硝脐敷疗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针刺胃肠下合穴联合芒硝脐敷够促进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胃肠蠕动,调节肠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加快肠功能恢复时间,快速缓解肠梗阻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临床应用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倪震博[7](2020)在《健胃清肠合剂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健胃清肠合剂保留灌肠治疗IIO气机壅滞证患者,并与甘油灌肠剂保留灌肠治疗IIO患者的实际临床疗效作对比,以便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健胃清肠合剂治疗IIO气机壅滞证患者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疗效,从而更有效地运用健胃清肠合剂治疗IIO及其相关疾病。方法:根据参照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临床研究的62例IIO气机壅滞证患者,随机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甘油灌肠剂,将药液加热至39℃,每次300ml,保留灌肠30min,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治疗组予以健胃清肠合剂,将药液加热至39℃,每次500ml,保留灌肠30min,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统计拟定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IIO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变化情况,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实际疗效。结果:1.两组IIO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中除首次排便时间小幅度短于对照组外,首次排气、腹痛缓解腹胀缓解、饮食恢复时间均大幅度短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的CRP水平均下降至正常范围内,说明两组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炎症方面反应均具有一定疗效。其次,治疗组降低患者CRP水平大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均未超过两周,但治疗组的实际住院天数平均值小于一周,对照组的实际住院天数平均值大于一周,说明治疗组在缩短患者实际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5.在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比较上可看出两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来看,两组中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中,两组治疗后在改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其余各单项中医症状方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有效率为62.07%。7.在治疗前,两组患者HAMA和HAMD-24量表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AMA和HAMD-24量表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在治疗后的X线阳性例数均明显减少,但治疗组的阳性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为65.52%。结论:本次研究中,健胃清肠合剂可以显着改善IIO气机壅滞证患者临床症状,能够明显调节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较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白江江,宗新玲,高维东,曹光材,霍爱鑫[8](2020)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文中认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结直肠癌术后EPISBO的发病率为4%~15%。EPISBO发病机制复杂,纤溶系统平衡破坏、神经反射、炎症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主要机制。EPISBO的治疗应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术前完善肠道准备,术中减少肠道损伤及肠内容物外溢,减少腹腔污染的机会,术中适当应用防粘连剂,术后抑制炎症反应可预防EPISBO。

白江江,宗新玲,高维东,曹光材,霍爱鑫[9](2021)在《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CNKI、VIP、PubMed、CBM、Web of Science数据库系统检索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国际协作网评价员工作手册规程,对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偏倚分析,运用RevMan 5.2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项随机对照试验,916例患者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在胃肠减压引流量[WMD=-403.30(95%CI:-532.99,-273.62)]、肛门恢复排气时间[SMD=-1.33(95%CI:-1.75,-0.91)]、住院时间[WMD=-4.19(95%CI:-5.79,-2.59)]有潜在的临床疗效,同时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P=0.050)。结论奥曲肽在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改变奥曲肽给药方式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刘俊波[10](2019)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近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导致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近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在术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规避风险,同时在术后对已出现的并发症能够迅速的反应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为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近期并发症的预防、诊断、治疗总结出临床决策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的5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3例,女207例,年龄最大者88岁,年龄最小者23岁,平均年龄(61.0±12.2)岁。应用Clavine-Dindo标准对术后并发症分级,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每种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510例患者总计发生Clavine-Dindo分级II级及以上术后并发症149例。其中术后吻合口瘘25例(4.90%),术后出血14例(2.75%),肠梗阻17例(3.33%),乳糜漏4例(0.78%),手术部位感染24例(4.71%),肺部感染46例(9.02%),尿潴留18例(3.53%)、术后胃瘫综合征1例(0.19%)。卡方检验结果得出:低白蛋白血症(p=0.004)、术前有梗阻症状(p=0.017)与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性;术前有梗阻症状(p=0.046)与术后出血的相关性;低白蛋白血症(p=0.003)、术前合并糖尿病(p=0.015)、术前贫血(p=0.006)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年龄(p=0.002)、手术时间(p=0.015)与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性别(p=0.035)、年龄(p=0.008)与术后尿潴留的相关性(p值<0.05)。结论:低白蛋白血症、术前有梗阻症状是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术前有梗阻症状是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低白蛋白血症、术前合并糖尿病、术前贫血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高龄、手术时间过长是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性别(男性)、高龄是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近期并发症的预防、诊断、治疗总结出临床决策依据。

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六磨汤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
3 讨论

(2)小承气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湿热壅滞证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对照组治疗
        1.4.2 试验组治疗
        1.4.3 炎性指标检测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评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病因比较
        2.3 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2.4 住院时间比较
        2.5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的变化
        2.5.1 治疗前后IL-6 变化
        2.5.2 治疗前后TNF-α变化
        2.5.3 治疗前后hs-CRP变化
        2.6 治疗效果分析
        2.7 安全性分析
    3.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肠梗阻的认识
        3.1.1 肠梗阻发病机制
        3.1.2 肠梗阻的常规治疗
        3.2 中医学对肠梗阻的认识
        3.2.1 中医病名的认识
        3.2.2 病因病机的理解
        3.2.3 中医对肠梗阻的治疗
        3.3 选方依据
        3.3.1 方药分析
        3.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3.3.3 中药穴位贴敷的优势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肠梗阻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4)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病例入组及排除标准
        3.1.2 临床资料
    3.2 研究方法
        3.2.1 治疗方法
        3.2.2 观察指标
        3.2.3 治愈指标
        3.2.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性别比例的对比
    4.2 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年龄的对比
    4.3 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肿瘤部位的对比
    4.4 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手术方式的对比
    4.5 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的对比
    4.6 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病理资料对比
    4.7 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术后梗阻发生时间对比
    4.8 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治疗效果对比
    4.9 常规治疗组和肠梗阻导管治疗组梗阻发生后与梗阻缓解后白细胞计数对比
第5章 讨论
    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针刺上巨虚、曲池穴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中IL-1β、IL-6、eNO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及成模标准
        2.3 腧穴定位及针刺方法
        2.4 实验步骤
        2.5 标本采集
        2.6 检测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1 观察大鼠进食量、大便量、肠管变化及判断造模情况
    2 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回盲部肠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
    3 各组大鼠回盲部黏膜损伤程度评分比较
    4 各组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中IL-1β、IL-6、e NOs表达的影响
        4.1 各组对大鼠血清中IL-1β表达的影响
        4.2 各组对大鼠血清中IL-6表达的影响
        4.3 各组对大鼠血清中eNOs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西医对肠梗阻的认识
        1.1 肠梗阻基本情况
        1.2 肠梗阻的发病机制
    2 中医对肠梗阻的认识
        2.1 肠梗阻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2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方法
        2.3 针灸治疗肠梗阻
        2.4 针灸治疗肠梗阻机理
    3 选穴依据
    4 针刺上巨虚、曲池穴对模型大鼠治疗机制
        4.1 对回盲部肠黏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4.2 对回盲部黏膜损伤评分的影响
        4.3 对血清中IL-1β、IL-6、e NOs表达的影响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不完全肠梗阻的研究进展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针药结合外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西医研究进展
        1. EPISBO的概念
        2. EPISBO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3. EPISBO的发病机制
        4. EPISBO的临床特点
        5. EPISBO的治疗
        6. EPISBO的预防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古籍文献溯源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药对EPISBO的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3. 安全性评价
        4. 随访
        5. 临床试验步骤
        6. 统计学处理
        7. 技术路线图
        8. 质量控制
    临床研究结果
        1. 基础资料
        2. 基线资料比较
        3. 疗效指标评价
        4.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5. 随访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本研究方案实施依据
        3. 本研究的优点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临床试验流程图
附录2 CONSORT 2010对照检查清单
致谢
个人简介

(7)健胃清肠合剂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样本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3.1 西医常规治疗
        3.2 分组灌肠治疗
    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定
        4.1 一般资料
        4.2 安全性指标
        4.3 本次临床研究观察指标
        4.4 总体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4.5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判定标准
        4.6 中医症状总积分疗效判定标准
        4.7 X线影像判定标准
        4.8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4.9 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估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比较
    2 首次排气、首次排便、腹痛缓解、腹胀缓解、饮食恢复时间
    3 CRP水平变化
    4 实际住院天数
    5 临床疗效结果
        5.1 中医各项症状总积分结果比较
        5.2 单项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比较
        5.3 中医症状总积分疗效结果比较
        5.4 HAMA和HAMD-24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5.5 X线阳性例数(率)结果比较
        5.6 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5.7 本次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估
        5.8 研究结果分析
讨论
    1 IIO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1.1 中医对IIO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IIO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IIO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IIO的发病机制研究
        2.1 肠屏障功能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2 肠道菌群移位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3 炎症反应机制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4 机械性损伤、术后腹腔粘连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5 精神心理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3 IIO的中医保留灌肠治疗
    4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1 健胃清肠合剂立方依据及配伍意义
        4.2 健胃清肠合剂单味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5 对照药甘油灌肠剂的研究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EPISBO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
2 EPISBO的诊断
3 EPISBO的治疗
4 总结

(9)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临床疗效分析
        2.2.1 肛门排气时间
        2.2.2 胃肠减压引流量
        2.2.3 住院时间
    2.3 安全性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与偏倚分析
3 讨论

(10)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近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1.2 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1.3 结直肠癌的病理
        1.3.1 结直肠癌的大体分型
        1.3.2 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类
        1.3.3 组织学Broders分级
    1.4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诊断
    1.5 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概述
    1.6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标准
    2.2 方法
        2.2.1 手术方式
        2.2.2 数据统计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2.4 Clavine-Dindo标准
        2.2.5 结直肠癌术后近期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第三章 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3.1 各个并发症的发生率
    3.2 术后各个并发症相关因素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3.2.1 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3.2.2 术后出血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3.2.3 术后肠梗阻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3.2.4 术后乳糜漏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3.2.5 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3.2.6 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3.2.7 术后尿潴留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3.2.8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4.2 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4.3 术后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4.4 术后乳廉漏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4.5 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4.6 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4.7 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4.8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六磨汤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临床价值分析[J]. 邓发,张芳,袁菁,刘亚余.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1(S2)
  • [2]小承气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湿热壅滞证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D]. 吴云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0(03)
  • [4]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李晗. 吉林大学, 2020(08)
  • [5]针刺上巨虚、曲池穴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中IL-1β、IL-6、eNOs表达的影响[D]. 谭金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针药结合外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D]. 季双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健胃清肠合剂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D]. 倪震博.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J]. 白江江,宗新玲,高维东,曹光材,霍爱鑫.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10)
  • [9]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白江江,宗新玲,高维东,曹光材,霍爱鑫.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1(24)
  • [10]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近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策略[D]. 刘俊波. 厦门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