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振宁的科学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乔建永[1](2022)在《复动力系统的淹没点与玻璃态相变》文中研究说明重整化群理论是在粒子物理研究中为克服微扰发散困难而进行标度变换,从而得到群不变性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于1971年由Wilson[1]提出,被广泛用于研究凝聚态物理的相变问题,其影响巨大,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年来,重整化群理论在信息传播、系统科学、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等许多学术领域都有十分深刻的应用,展示出极强的普遍应用价值.本文推介复动力系统与统计物理的交叉研究方向,希望以重整化群理论为桥梁,进一步探讨复动力系统混沌集合的拓扑复杂性与玻璃态相变的深层次联系.
孙昌璞[2](2022)在《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之我见——杨振宁学术思想启发的若干思考》文中提出欣逢杨振宁先生百年诞辰,已有不少文章总结了杨先生对当代物理学发展的重要科学影响.笔者认为,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杨先生不仅以诸多具体的科学贡献推动了当代物理学革命性的进步,而且其独特的科学风格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其学术思想更是深邃隽永、对中国和世界的物理学发展有长远的启发作用.笔者将结合学习杨振宁科学思想的体会,联系自己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的科学实践(包括在1992—1994年跟随杨先生对量子开系统、超导相变和冷原子物理方面的探索),对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文章将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为什么要做"美或有用"的理论物理;为什么基本物理的理论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与直接的实验验证保持距离?对于后者,本文还从科学方法论(哲学)的角度就理论预言与实验证实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着眼于"有用"的理论物理-应用理论物理,笔者强调了国家需求驱动的科学研究与自由探索一样,也会导致基础物理的重要突破.
施郁[3](2021)在《物理学的美与真:杨振宁的科学贡献》文中认为为庆贺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2021年9月23日,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世纪物理情——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主办。本文是施郁教授在这次研讨会上的演讲。很荣幸能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之际做这个报告,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关于杨先生科学贡献的一些研究,我的一些体会。为了庆祝杨先生100岁生日,我做了100页PPT。演讲分6个部分:引言、与粒子物理一同成长、统计力学的旅程、杨-米尔斯理论、杨振宁研究工作的特点、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
何小刚[4](2021)在《李政道先生和现代中微子物理》文中提出一、引言本文是应《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邀请为纪念李政道先生95寿辰所编辑的特刊中关于介绍李先生对中微子物理的开拓性杰出贡献而撰写。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七七级在校生于1981年入选李政道先生倡导和促成的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的学生,这是一极为荣幸的机会。我非常高兴能为此特刊撰文纪念李政道先生95寿辰。
吴岳良,刘金岩[5](2021)在《宇称破坏与对称原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十五年前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随后得到吴健雄等人实验的验证,彻底打破了人们关于对称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对称原理不再仅仅是包含对称性和守恒律。从此,对称破缺与对称性共同构成对称原理,成为自然界遵循的普遍规律。
叶铭汉[6](2021)在《细推物理须行乐——祝贺李政道95华诞》文中研究说明在政道95华诞之际,作为他当年西南联大的同学、半个世纪的好友及多个项目上的合作伙伴,和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李政道。政道常说:"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政道的研究领域,除了众所周知的粒子物理与量子场论以外,还广泛涉及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等领域。对于自己的每项研究,他都从最基本的原理和假定出发,从头推导出所有必要的公式。
黄庆桥[7](2021)在《1978年我国首次申报诺贝尔奖始末》文中指出一1965年,中国科学家历经数年艰苦努力,终于采取人工方法成功合成牛胰岛素。这项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1966年3月30日,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尤利斯到生物化学研究所参观时说:"你们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十分令人兴奋,向你们祝贺。美国、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有机合成方面有经验的科学家未能合成它,也不敢合成它。
李晨阳[8](2021)在《朱邦芬谈杨振宁:科学家的品味和风格》文中认为“为什么杨振宁先生具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这与他独特的风格和品味(taste)有关。”在近日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如是说。何为taste?何为风格?杨振宁曾在《论文(1945—1980)选及评注》一书中写道:“在每一个有?
厚宇德[9](2021)在《杨振宁谈科学家与政治以及科学与哲学——2016年5月6日杨振宁访谈》文中认为2015年12月笔者受杨振宁先生邀请,曾有幸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作过一次讲座。期间与杨先生有过两次长谈。期后通过电子邮件沟通,双方觉得有再次就一些问题做些深度交流的必要。2016年5月6日上午,笔者再次拜访杨先生,并就有些问题向他请教、求证。这部分对话录音是比较清晰的,但文字整理出来后一直未刊出。今逢杨先生百岁华诞,谨以此文奉献给读者,当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杨振宁先生的内心世界。
葛墨林[10](2021)在《杨振宁先生的物理成就》文中研究指明杨振宁先生一系列物理文章几乎就是20世纪下半期理论物理的发展史,考虑到对物理发展的影响,可以用"伟大"二字形容。已有许多书刊文章(包括本刊于2014年第1期刊发的施郁的文章《物理学之美:杨振宁的13项重要科学贡献》)对杨先生科学成就进行介绍。如果试图从后学者角度扼要概括杨先生的学术思想,大胆评述如下:
二、杨振宁的科学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振宁的科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复动力系统的淹没点与玻璃态相变(论文提纲范文)
1复动力系统和淹没点 |
2重整化变换与Yang-Lee零点 |
3淹没点与玻璃态相变 |
4展望 |
推荐阅读文献 |
(2)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之我见——杨振宁学术思想启发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从物理理论到理论物理 |
2 理论物理多元价值观基于“美”的统一 |
3 理论物理与实验关系“非常谈” |
4 走向“美而有用”的科学研究—“应用理论物理” |
(3)物理学的美与真:杨振宁的科学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与粒子物理一同成长 |
三、统计力学的旅程 |
四、杨-米尔斯理论 |
五、杨振宁研究工作的特点 |
六、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 |
(6)细推物理须行乐——祝贺李政道95华诞(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时代 |
二、对物理学的贡献 |
三、对21世纪物理学的影响 |
四、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 |
(7)1978年我国首次申报诺贝尔奖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10)杨振宁先生的物理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 以弱作用P-不守恒为代表的基本粒子分立对称性及破缺 |
1.1 角分布理论 |
1.2 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及中微子二分量理论 |
2 引入杨—米尔斯场,改变了物理研究的面貌 |
2.1 自对偶YM(SDYM)场方程的解 |
2.2 YM的瞬子群 |
2.3 R-规范杨振宁方程 |
2.4 吴—杨磁单极势 |
2.5 经典YM方程求解 |
2.6 基于YM的量子场论 |
3 杨—Baxter系统 |
4 统计物理难题 |
4.1 二维格子Ising模型自发磁化的计算难题 |
4.2 超导环中磁通量的量子化 |
4.3 非对角长程有序(ODLRO) |
5 结语 |
四、杨振宁的科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动力系统的淹没点与玻璃态相变[J]. 乔建永. 科学通报, 2022
- [2]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之我见——杨振宁学术思想启发的若干思考[J]. 孙昌璞. 物理学报, 2022
- [3]物理学的美与真:杨振宁的科学贡献[J]. 施郁. 世界科学, 2021(12)
- [4]李政道先生和现代中微子物理[J]. 何小刚. 现代物理知识, 2021(Z1)
- [5]宇称破坏与对称原理[J]. 吴岳良,刘金岩. 现代物理知识, 2021(Z1)
- [6]细推物理须行乐——祝贺李政道95华诞[J]. 叶铭汉. 现代物理知识, 2021(Z1)
- [7]1978年我国首次申报诺贝尔奖始末[J]. 黄庆桥. 金秋, 2021(19)
- [8]朱邦芬谈杨振宁:科学家的品味和风格[N]. 李晨阳. 中国科学报, 2021
- [9]杨振宁谈科学家与政治以及科学与哲学——2016年5月6日杨振宁访谈[J]. 厚宇德. 物理, 2021(09)
- [10]杨振宁先生的物理成就[J]. 葛墨林. 物理,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