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十大变化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十大变化

一、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十大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1](2020)在《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文中提出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经济运行中高杠杆高债务,经济泡沫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虚拟经济”一词频繁的出现人们的视野和学者的研究中,经济中出现了“脱实向虚”和“弃实唯虚”的现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引起经济学家和政府的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央多次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防范金融风险,提出金融应服务于供给侧改革,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利润高低决定了资本的流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融自由程度不断提高,虚拟资本得以高速发展。美元脱离金本位后,浮动汇率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国际金融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经济“虚拟化”。中国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制度改革、技术科技创新和优化人力资源教育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快了金融资本的流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实体经济中的资本周转时间长、回报率低,而虚拟经济中资本的周转时间短、回报率高,导致虚拟经济对资本的吸引力远超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在吸引大量闲置资本的同时,也吸引着实体经济中的产业资本,不仅导致实体经济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是导致实体经济的可用资源在不断枯竭。近年来,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脱实向虚”和“虚实分离”的现象,挤压了实体经济生存发展空间,成为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因此,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意义非凡。快速发展的虚拟经济不断挤压实体经济生存空间,如何让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当前金融改革创新的重点。虚拟经济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是由实体经济派生出来的新经济体制,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不可逆转的,虽然它对实体经济有不良的影响,但也不能“弃虚唯实”。原因在于:第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服务于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本思想宗旨。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是实现融资诉求的途径,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大规模资本的需求。第二,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而独立存在。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多,虚拟经济不断壮大,虚拟经济逐步脱离实体经济,追求自身增值,促进经济发展。但虚拟经济的异化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吸收大量的各类资源后,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第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是对立统一、协同发展的关系。二者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的发展模式。虚拟经济不仅包括金融业中各种金融衍生品,还涉及到大宗商品、房地产、无形资产等契约化、金融化和证券化后的一系列投机性经济行为。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备价值,它表达的仅仅是纸上财富,其价值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虚拟经济按照约定支付给资本所有者预期回报,从资本所有者那里剥离出来资本的使用权并使之契约化、金融化后转贷给别人的一种经济活动,造成了“以钱生钱”的经济假象。金融资产是连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桥梁与纽带,采取金融产品和契约等形式,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资产的转化。从获得社会资金角度来分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谁发行的契约转化为金融资产越多,谁获得资金就越多。从而,分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辩证关系的着力点应是资产“金融化”。当前国民经济结构存在多种失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实体经济内部供需失衡、虚拟经济资本供给与实体经济资本需求失衡,这些失衡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失去活力,无法吸引资本流入。资本主要进入虚拟经济并在资本市场空转,不断推高金融杠杆率。实体经济可得资本持续降低,并不断萎缩。如何解决这种失衡?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这种失衡的措施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导资本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通过虚拟经济进行资源配置,弥补实体经济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的资金缺口。鼓励企业采取发行股权融资等形式融资,通过“去杠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应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的协同发展模式。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从虚拟经济的发展历史看,在信用与货币资本的虚拟化后,借助互联网技术,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资本具有逐利性,其本质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致使其自我价值增值快速发展,导致经济“脱实向虚”倾向严重。但是,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背离时,会导致经济严重泡沫化,甚至会诱发经济危机。从现实角度来看,虚拟经济每次发展与创新都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当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低于虚拟经济资本回报率时,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资本将从实体经济抽离转而投入虚拟经济中,而资本抽离的乘数效应导致实体经济可用资本不断减少,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现象。虚拟资本在金融市场空转而不进入实体经济,二者的撕裂性日益严重。这就表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撕裂是必然性的。但这种撕裂性是暂时的,是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衡导致经济危机频发,此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因为新增货币受虚拟经济高回报率的影响而进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没有帮助。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撕裂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让二者的撕裂日益加深。从经济发展长远角度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一种长期并存、辨证与统一的关系。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实体经济发展受阻时,应以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资本实现自身升值而不用脱离实体生产周期独立存在。本文首先界定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进而厘清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原理: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根基,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二者之间应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的发展模式。论证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本文认为直接融资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存在“杠杆力”的作用等。但是当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时候,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讨论了“脱实向虚”和“虚实分离”现象中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提出了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会引发经济危机的结论。最后提出辩证把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

张庆华[2](2020)在《中国银行业网点分布、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是多区位企业,银行网点的分布代表着金融资源的配置及对银行业市场的抢占,其分布的差异,决定了区域间银行业结构的差异。区域银行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会影响区域经济稳定和发展质量。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方向。那么当前我国区域银行业发展呈现哪些特点?区域银行业结构呈现怎样的特征?区域银行业结构差异依赖和根植于哪些原因因素?如何有效推进不同区域银行业的发展?等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区域银行业机构网点数据,利用Arc GIS制图展示、多元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各类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区域银行业结构差异及影响因素,为区域银行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将我国全部银行业机构分为大型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外资银行、政策型银行、其他银行机构8种类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目前中国银行业体系中网点占比最高的一类银行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几类银行,从全国来看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嵌套分布的特征较为明显,长江中下游流域省区所辖地市,山东省等地区大部分地市农村信社,几乎全部完成了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村镇银行为一类新型银行业机构,各地网点规模相对均较小,但全国多数地市均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村镇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占比居第二位,其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区域地市拥有者控制性地位,此外西藏等地区大型商业银行占当地银行网点总数的比例和区位商也较高。邮政储蓄银行为全国拥有网点数量最多的银行,其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相似,多随人口分布,但有较强区域和个体特征。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其他银行机构集聚于少量中心城市、开放城市分布,政策型银行分布较为均衡。城市商业银行在浙江省和环渤海广大区域地市、高等级城市,集聚分布的特征较为明显,网点占比和区位商均较高。中国目前形成了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导的区域银行业体系。以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得到HHI和CR3值为表征的区域银行业结构多元化和集中度特征,用以表现区域银行业发展的竞争强度。研究发现区域银行业结构具有区域内相似和区域间差异明显的特征。中国多数地区银行业结构较为多元、集中度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政治资源等优势明显的地区银行业结构总体更为多元、集中度更低。东部沿海区域地市银行业结构的多元化程度均较高;中部区域银行业结构的多元化程度呈现较为明显的中心外围及由东向西渐弱的过渡特征;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川西、甘南等地区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程度均较低。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较低地区,多为区域经济环境相对闭塞,与外界经济互动频次相对较低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等地区,这些地区银行业结构往往较为单一。相比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特征,中国更多的地区银行业结构集中度较高,个别中心城市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发达,使得区域银行业集中度亦较高。我国中北部区域,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区域,江南地区等银行业集中度比较低;西部和部分边疆地区,大部分地市区域银行业集中度较高。江南地区作为我国最为富庶发达的地区,其银行业发展多元化程度强、集中度低;而较为闭塞相对落后的青藏高原区域,其银行业发展多元化程度弱、集中度很高。区域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程度主要受城镇化率、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城市建成区面积等的影响,区域银行业结构集中程度主要受管辖县级行政单位数量、常住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建成区面积等的影响。区域银行业结构深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影响,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别是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东部经济活跃地区的银行业结构表现出根植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特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应进一步促进区域银行业结构多元化、降低集中度;继续推动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的改革发展,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支撑;经济发达地区应进一步提升本地银行竞争力,强化银行业竞争,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技术创新等政策建议。

陈颖[3](2020)在《山东A民营银行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伴随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统商业银行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国家支持民营银行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民营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的补位者和现代金融市场的生力军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同时面临着资金来源单一、政策监管受限等一系列困难与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银行如何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特点以及自身实际确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是关系企业成败的关键问题。目前全国共19家开业的民营银行,普遍经营时间较短。其中,仅有一家在山东省,且位于地级市。山东是全国的实体经济大省,有大量的长尾客户金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家民营银行,山东A民营银行的创设是山东省银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培育新动能,推进金融业供给侧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东A民营银行于2017年6月开业,目前仍处于初创期,尚没有制定明确有效的竞争战略。本文以山东A民营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定性分析和SWOT分析等方法针对民营银行竞争战略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民营银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成果可以为山东A民营银行制定竞争战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可以为未来山东全省乃至全国民营银行提升竞争力提供经验参考。本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民营银行的概念和特点、竞争战略的含义和分类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等。第三部分首先分析山东A民营银行的竞争战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从经营范围、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业务规模等方面分析山东A民营银行的内部环境;然后利用PEST分析理论分析银行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宏观环境,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环境;最后采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阐述山东A民营银行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第四部分结合前面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合A民营银行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和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第五部分介绍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各项保障措施,主要有提供组织保障、强化风险控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加强人才支撑和利用政策扶持等五方面内容。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

于华鑫[4](2016)在《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及其估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历了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在中央政府与山东省政府的多个会议报告及文件中提到,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监管协调,采取综合措施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山东省金融安全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将逐渐显露。因此,准确识别、度量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利于提高山东省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保证山东省的金融稳定、促进山东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系统性风险、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等核心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为下文的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提供可靠依据。其次,识别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省内风险因素方面,识别出山东省各级政府债务、地方法人银行、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的运行状况对山东省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较大;外部冲击因素方面,资产价格、国家政策变动以及全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外部金融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而影响到山东省内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再次,度量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选取了2007年至2015年的GDP增速、CPI以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等17组季度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影响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质量、价格水平、国家政策、政府债务和产能过剩,并合成了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该金融风险指数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低。估测结果显示,山东省金融系统极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且自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后,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不断上升。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首次以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在风险识别过程中,从省内风险和外部冲击出发,尝试性地分析了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的原因,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参考依据;尝试性地对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度量,且度量结果能够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较好拟合。

曾庆桃[5](2014)在《银行资本约束对系统性风险传递的影响 ——基于DSGE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全世界性次贷危机爆发,使得全世界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至今还是在向经济复苏的进程中盘旋。经济金融的稳定问题也因此而得到了史无前例地广泛关注,随之成为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的首要议题(BIS,2009;G20,2009.2010;FSB,2009).然而作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仅是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还可能会产生溢出从而波及至整个经济体,日趋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世界金融组织以及学术界关注金融稳定问题时的重中之重。一来,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成本关键看它是否会引起非正的系统外部性,因此微观审慎的监督管理办法尤其重要;二来,许多研究者对金融监管的探讨觉察到,现今银行监管明显少了针对内生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制度,从而进一步强调要注重系统整体的稳定性问题,也就是宏观审慎的监管原则(Morris and Shin,2008;Acharya et al.,2010;Adrian and Brunnermeier,2011).从而,应该怎样建设一个有效的能够预防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审慎监督管理制度,这是全球各国金融系统革新的焦点问题。作为应对措施,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巴塞尔委员会于在2010年九9月颁布了强化银行资本监管要求的巴塞尔协议Ⅲ:首先是提高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同时计提一定比例的反周期缓冲资本及反周期准备资本;其次是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再增加1%的附属资本要求。国内方面的情况是,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2年5月16日在国际世界证监会组织第37届年会上表示,坚决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2年12月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现在财政领域、经济金融领域隐含的各类风险,一定要坚决守住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的底线。可见,系统性金融风险如今已得到国内政策制定部门的高度关注。实践经验中,我国相关监管部门也是很快追随最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Ⅲ,并且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资本约束对系统性风险传递的影响为主体,从以下方面做了研究分析:作为整个研究的基础,在导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研究的现实背景,进而明确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对本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式方法做了说明。本文的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第二个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则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综合论述。主要包括,对资本监管的描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等问题的研究,对巴塞尔协议三的内容的介绍,以及就我国对DSGE模型的研究状况及其应用的归纳总结。本文的研究是立足于我国的银行业资本监管现状的。所以接下来从三个方面重点归纳分析了我国的基本情况。分别是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以及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三方面的阐述有助于认清我国的基本形式,对于后面的研究有导向作用。文章的研究重点是资本约束对系统性风险传递机制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家庭、企业和银行在内的三部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技术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并重点讨论了在不同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技术冲击对经济影响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有助于金融体系(银行等)吸收技术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能够有效抑制经济波动,在金融体系及经济体系中,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起到了安全垫的作用,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传递。

刘苏[6](2011)在《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为了使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会计也开始寻找国际趋同。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一套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正式实行。新准则体系中有19项具体准则涉及到公允价值,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必将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本文首先对与公允价值相关的理论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情况作系统的回顾。其次,在公允价值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回归分析模型。再次,在对总样本和分行业样本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利用上述回归分析模型,对07-09年间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对比分析了5大行业在相同时间段内公允价值计量对这些行业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公允价值计量与总样本上市公司业绩变动正相关;②公允价值主要通过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上市公司业绩;③07年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并不明显,08、09年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程度逐步显现;④公允价值计量对不同行业样本公司的业绩影响不一样:对证券、保险类上市公司业绩影响较大;对银行、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业绩影响较小;对农、林、牧、渔类、金属、非金属类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几乎没有影响。最后,本文在以上各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就公允价值在我国更好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陈昶学[7](2010)在《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的结果。与历史上历次发生的金融危机相比,次贷危机根源、发生机理、传导机制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危机的治理、市场和政府职能等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并且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迅速增多,像“幽灵”一样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与70年代以来的其他金融危机相比,虽然危机发生的主体、影响范围及程度有所差异,但是本质都是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的货币危机,最终的矛头都指向美元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所固有的内在缺陷,因此美元本位制下金融危机的形成与传导机制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如果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美国在1929-1933所发生的危机也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大萧条,然而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尤其是所处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同,使得同样发生在美国身上的两次危机发生后,全球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方向大相径庭。1929-1933年“大萧条”危机爆发后,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相对保守,导致危全球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境地,而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则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却引发了大家对危机后出现的通货膨胀的担心,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此次危机后全球行动惊人的一致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需要从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的内外调节均衡调节机制的分析当中找到答案。本文即从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视角,顺沿国际货币制度发展、更迭的过程,揭示次贷危机爆发的制度性根源。本文主要包括这样几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框架、论文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章为金融危机及其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本章对金融危机以及传导机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金融危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论述,最后分析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第三章为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风暴的演变、传导路径分析。本章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住房抵押贷款入手,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主要经历,即“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一全球金融危机”演变的历程;第四章为华尔街风暴的扩散蔓延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次贷危机如何从华尔街传导了全球,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特征不同,为了全面的揭示次贷危机的传导途径,本章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入手,逐步探讨了其对欧洲、亚洲以及拉丁美洲的影响;第五章为次贷危机对中国的传导及其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对中美两国超额比率的协整关系检验,得出中美两国流动性传导具有复杂的影响机制和时期特征这一结论;第六章为后危机时代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本章结合次贷危机对我国的教训和启示的基础上,从增强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完善监管体系两个角度提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自身抗风险的策略,最后是构建我国金融监管的防护体系的政策建议。

包勇恩[8](2010)在《现代投资银行系统风险规制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投资银行发展早期的业务结构决定了其证券中介机构的性质,传统的金融规制与监管因而将投资银行纳入证券业规制与监管之列,保护投资者成为投资银行监管者的重要目标,防范系统并非投资银行监管者关注的重点。现代投资银行因业务结构的转变而成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对现代投资银行的规制与监管应将防范系统风险作为重要目标。为有效防范系统风险,构建现代投资银行规制与监管法律制度,应树立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和以功能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通过将防范系统风险作为现代投资银行规制与监管的重要目标,并将单一监管制作为改革方向,在日常规制与监管中落实风险监管要求来完善规制与监管制度。在具体法律制度的构建上,首先,必须坚持市场准入监管制度,从源头防范风险;其次,规范市场退出规制与监管制度,设立救济基金与特别破产清算程序,以最大降低投资银行风险的对外传染和系统风险的爆发;再次,通过引入资本监管制度,控制投资银行的风险暴露并提高其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最后,完善业务规制与监管制度,加强对OTC市场的规制与监管,同时通过加强对公司治理的规制与监管,以便提高市场自律水平。

闫骊巍[9](2006)在《东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企业对其发展的方向、路径及模式的选择问题和具体的发展战略实施问题,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东北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的实际情况,为其寻找到正确的、适用的发展战略,提升其竞争优势,这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投行银行业务概况及东北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的简况,然后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投资银行业务的外部环境、行业环境中的五个影响因素和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同时对企业投资银行的内部环境进行详尽的剖析,总结出企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战略研究,制定东北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战略,阐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想。最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张成栋,陈崎,魏如山,张炜,吴玉奉[10](2006)在《中国投资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一、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现状(一)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特点尽管中国证券市场至今只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市场的发展却是极为迅速。十多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融资额已经高达1万亿元左右;以2003年的发行承销市场为例,仅2003年1年,融资金额就达到1 357.75亿元,全年发行家数123家,其中IPO发行67家,筹资460.28亿元①。归纳起来,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市场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行政壁垒高,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十大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十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成果
第一章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范畴界定
    第一节 实体经济
        一、实体经济研究及其历史变迁
        二、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虚拟经济
        一、虚拟资本
        二、虚拟经济
        三、虚拟资本催生了虚拟经济
第二章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辨证原理
    第一节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根基
        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内在诉求
        二、虚拟经济无法单独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
    第二节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一、虚拟经济诞生于实体经济
        二、虚拟经济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的发展模式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同发展
        二、虚拟经济应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撑
第三章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直接融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对经济发展作用
        二、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三、吸引海外直接融资以降低金融泡沫
        四、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金融“杠杆力”的作用
        一、金融加杠杆的作用
        二、金融加杠杆的风险影响
    第三节 金融“证券化”对房地产的作用
        一、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二、房地产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二重性”
        三、房地产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粘合剂
        四、房地产作为特殊商品被证券化
第四章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现象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的“脱实向虚”
        一、“脱实向虚”的表现形式
        二、“脱实向虚”的形成原因
        三、“脱实向虚”的危害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的“虚实分离”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差异化发展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具有暂时性
    第三节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诱发金融危机
        一、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致使风险积累
        二、金融市场受到全球经济的冲击加剧
第五章 辨证把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
        一、坚持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优化产业结构
        四、合理把握“去杠杆”
    第二节 促使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措施
        一、加强金融机构全面监管
        二、采取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一带一路”建设带给实体经济发展新机遇
    第三节 辨证把握虚拟经济发展节奏
        一、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二、健全金融体制,优化资源配置
        三、稳定货币政策,深化金融制度改革
        四、杜绝金融资本空转,消除金融套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中国银行业网点分布、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银行机构网点的空间分布
        1.2.2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1.2.3 银行业结构影响因素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数据与方法
        1.3.1 研究数据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的空间分布
    2.1 大型商业银行空间分布
    2.2 邮政储蓄银行空间分布
    2.3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空间分布
    2.4 城市商业银行空间分布
    2.5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空间分布
    2.6 外资银行空间分布
    2.7 政策型银行空间分布
    2.8 其他银行机构空间分布
3 区域银行业结构分析
    3.1 中国银行业结构总体特征
    3.2 区域主导银行类型分析
    3.3 区域银行业结构多元化分析
    3.4 区域银行业结构集中度分析
4 区域银行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1 理论分析
    4.2 影响因素选取
    4.3 数据和散点图拟合分析
    4.4 多元回归分析
    4.5 地理探测器分析
        4.5.1 影响因素数据处理
        4.5.2 结果分析
    4.6 影响因素分析总结
5 研究总结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的创新点
    5.4 研究的不足
附录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山东A民营银行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民营银行的概念与特点
        2.1.1 民营银行的概念
        2.1.2 民营银行的特点
    2.2 竞争战略含义和分类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稳定理论
        2.3.2 PEST分析理论
        2.3.3 波特五力模型
        2.3.4 SWOT分析理论
3 山东A民营银行竞争战略的现状及环境分析
    3.1 山东A民营银行竞争战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山东A民营银行竞争战略现状
        3.1.2 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山东A民营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3.2.1 基本情况
        3.2.2 经营范围
        3.2.3 组织架构
        3.2.4 人力资源状况
        3.2.5 业务规模
    3.3 山东A民营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3.3.1 PEST分析
        3.3.2 五力模型分析
    3.4 山东A民营银行SWOT分析
        3.4.1 内部优势分析
        3.4.2 内部劣势分析
        3.4.3 外部机会分析
        3.4.4 外部威胁分析
4 山东A民营银行竞争战略选择
    4.1 业务发展分析
    4.2 市场规模分析
    4.3 战略定位和目标
        4.3.1 战略定位
        4.3.2 战略目标
    4.4 差异化战略的方案设计
        4.4.1 产品差异化
        4.4.2 服务差异化
        4.4.3 渠道差异化
        4.4.4 形象差异化
5 山东A民营银行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提供组织保障
        5.1.1 转型机械型组织架构
        5.1.2 打造学习型组织
        5.1.3 加强党建引领
    5.2 强化风险控制
        5.2.1 强化风控管理制度体系
        5.2.2 建立智能风控决策引擎
        5.2.3 加强内控合规管理
    5.3 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5.3.1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系统模块
        5.3.2 加强合作协同创新
    5.4 加强人才支撑保证
        5.4.1 积极引进人才
        5.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4.3 提升员工满意度
    5.5 充分利用政策扶持
        5.5.1 积极参与当地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
        5.5.2 充分利用信用信息共享
        5.5.3 借力人才政策提升吸引力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及其估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系统性风险
        1.2.2 关于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系统性风险
        2.1.2 区域性(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
        2.1.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2.2 基础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金融自由化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小结
第3章 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
    3.1 省内风险因素
        3.1.1 经济波动
        3.1.2 银行业地方法人机构
        3.1.3 地方政府债务
        3.1.4 产能过剩
        3.1.5 房地产市场
        3.1.6 民间金融
    3.2 外部冲击因素
        3.2.1 资产价格
        3.2.2 国家政策
        3.2.3 全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小结
第4章 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估测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4.1.1 指标选取
        4.1.2 数据处理
    4.2 估测方法
    4.3 估测结果
    4.4 结果分析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2.1 提高银行资产质量
        5.2.2 保证地产行业稳定
        5.2.3 合理管控政府债务
        5.2.4 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银行资本约束对系统性风险传递的影响 ——基于DSGE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1 资本要求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
        1.2.2 纳入不同资本充足率的微观金融中介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及评价
    2.1 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
    2.2 系统性金融风险传递
    2.3 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效应
    2.4 DSGE模型在国内研究中的应用
        2.4.1 经济波动研究
        2.4.2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2.5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3. 我国银行资本监管与金融风险:现状描述与影响机制
    3.1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制度变迁
        3.1.1 银行体制商业化转型初期的资本监管:以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转型为主要目标
        3.1.2 市场化银行体制形成时期的资本监管:以増强银行体系资本实力和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目标
        3.1.3 银行体系日益国际化时期的资本监管:以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3.2 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实施及对银行业的影响
        3.2.1 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进展
        3.2.2 巴塞尔协议Ⅲ
        3.2.3 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协议Ⅲ面临的挑战
    3.3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
        3.3.1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现象
        3.3.2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渠道的分析
4. 资本约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传递:一个DSGE模型
    4.1 基本假定与前提
    4.2 一个三部门的DSGE模型
        4.2.1 家庭的效用最大化行为
        4.2.2 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4.2.3 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4.3 模型求解
        4.3.1 家庭部门的最优化
        4.3.2 厂商部门的最优化
        4.3.3 稳态条件
        4.3.4 参数校准
    4.4 模拟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论文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
        2.1.1 公允价值的由来
        2.1.2 公允价值的涵义
    2.2 公允价值的计量
        2.2.1 公允价值的属性
        2.2.2 公允价值的确认
        2.2.3 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章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对企业业绩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过程及其必然性
        3.1.1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过程
        3.1.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必然性
    3.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现状
        3.2.1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广度
        3.2.2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深度
        3.2.3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现状总结
    3.3 公允价值计量影响我国企业业绩的理论分析
        3.3.1 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具体会计准则影响业绩
        3.3.2 公允价值计量通过财务指标影响业绩
        3.3.3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企业业绩影响理论分析总结
第四章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样本选择
        4.1.1 总样本的选择
        4.1.2 分行业样本的选择
    4.2 研究假设
    4.3 变量选择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模型建立
    4.5 实证分析
        4.5.1 总样本实证分析
        4.5.2 银行业样本实证分析
        4.5.3 证券、保险业样本实证分析
        4.5.4 房地产业样本实证分析
        4.5.5 农、林、牧、渔业样本实证分析
        4.5.6 金属、非金属类制造业样本实证分析
    4.6 回归分析总体评价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理论,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相关准则
        5.2.2 强化相关法规建设,不断健全监管机制
        5.2.3 加强市场培育,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各级市场
        5.2.4 完善估值技术,不断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水平
        5.2.5 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5.2.6 转变企业管理者公允价值应用思维,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总样本

(7)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成果综述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2.2 国内研究成果
        1.2.3 未来研究方向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2 金融危机及其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2.1.2 信用危机与金融危机
        2.1.3 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
    2.2 金融危机的理论模型
        2.2.1 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2.2.2 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
        2.2.3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
    2.3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
        2.3.1 贸易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2.3.2 金融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2.3.3 季风效应的传导机制
        2.3.4 净传染效应传导机制
3 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风暴的演变、传导路径分析
    3.1 从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到次贷危机
        3.1.1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运行机制
        3.1.2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运行机制
        3.1.3 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联系
        3.1.4 从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到次贷危机
    3.2 从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风暴
        3.2.1 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
        3.2.2 从资本市场到信贷市场
        3.2.3 从资本市场到实体经济
    3.3 美国次贷危机传导的基本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华尔街风暴的扩散蔓延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分析
    4.1 华尔街风暴向全球的扩散蔓延
        4.1.1 开放条件下系统性风险的跨国传导理论
        4.1.2 华尔街风暴向各经济层面的扩散蔓延
    4.2 华尔街风暴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4.2.1 房地产业继续在深渊中挣扎
        4.2.2 金融市场已大幅萎缩
        4.2.3 美国就业受到的影响
    4.3 华尔街风暴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4.3.1 华尔街风暴对欧洲各国经济的影响
        4.3.2 欧洲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
        4.3.3 欧洲经济将面临长期衰退
    4.4 华尔街风暴对亚洲场国家的影响
        4.4.1 市场整体层面的影响
        4.4.2 国家个体层面的影响
    4.5 华尔街风暴对拉丁美洲经济的影响
        4.5.1 对拉丁美洲整体经济的影响
        4.5.2 对拉美各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传导及其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际考察
        5.1.1 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部门的影响
        5.1.2 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5.2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流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5.2.1 流动性指标设计
        5.2.2 数据处理方法说明
        5.2.3 研究方法
        5.2.4 实证检验与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后危机时代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6.1 次贷危机对我国的教训与启示
        6.1.1 次贷危机对我国的教训
        6.1.2 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6.2 增强我国金融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的策略
        6.2.1 在国际金融动荡背景下重视我国金融业自身建设
        6.2.2 增强银行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6.2.3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6.3 构建我国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防护体系
        6.3.1 逐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6.3.2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6.3.3 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现代投资银行系统风险规制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现代投资银行性质简析
    第一节 传统投资银行的性质——证券中介机构
    第二节 现代投资银行性质
        一、现代投资银行业务结构转变简析
        二、现代投资银行性质的转变
第二章 现代投资银行系统风险暴露及规制与监管缺失分析
    第一节 现代投资银行系统风险暴露分析
        一、系统风险的界定与防范策略
        二、现有系统风险认识理论与缺陷
        三、现代投资银行的系统风险暴露状况——以次贷业务为例
    第二节 投资银行传统规制与监管缺失之简析
        一、金融规制与监管之必要性与合法性
        二、投资银行监管目标的定位——以防范系统风险为重点
        三、现有金融规制与监管制度下投资银行规制与监管缺失之体现
第三章 现代投资银行监管制度之重构
    第一节 防范系统风险下的金融监管理念与监管模式
        一、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的转变
        二、从机构监管向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并重
    第二节 监管体制与监管要求的变革
        一、监管体制从多头监管制向单一监管制转变
        二、监管要求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
第四章 现代投资银行规制与监管内容方法的完善
    第一节 加强市场准入与退出规制与监管
        一、加强市场准入规制与监管
        二、规范市场退出规制与监管制度
    第二节 引入资本监管制度
        一、投资银行资本监管之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投资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构建方式
    第三节 完善对场外交易市场的业务规制与监管
        一、现代投资银行场外交易市场业务状况与监管缺失
        二、投资银行场外交易市场业务的规制措施
    第四节 加强对投资银行公司治理的规制与监管
        一、加强投资银行公司治理规制与监管之必要性
        二、加强投资银行公司治理规制与监管之举措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9)东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投资银行业务简介
    第一节 投资银行业务概述
    第二节 投资银行业务对经济的作用
    第三节 东北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简介
第二章 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
    第一节 外部环境的 PEST 分析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第三节 行业结构分析
    第四节 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
第三章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第一节 人员结构的分析
    第二节 生产能力的分析
    第三节 管理能力的分析
    第四节 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
    第五节 市场营销能力的分析
    第六节 财务能力的分析
    第七节 东北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的 SWOT 分析
第四章 发展战略的构建与实施
    第一节 发展战略的基本定位
    第二节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构想
    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构建
    第四节 战略实施的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十大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D]. 李晓.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2]中国银行业网点分布、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庆华. 河南大学, 2020(08)
  • [3]山东A民营银行竞争战略研究[D]. 陈颖.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4]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及其估测[D]. 于华鑫. 山东财经大学, 2016(10)
  • [5]银行资本约束对系统性风险传递的影响 ——基于DSGE模型的研究[D]. 曾庆桃.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6]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研究[D]. 刘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1)
  • [7]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与影响研究[D]. 陈昶学.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 [8]现代投资银行系统风险规制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包勇恩. 苏州大学, 2010(01)
  • [9]东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闫骊巍. 吉林大学, 2006(10)
  • [10]中国投资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A]. 张成栋,陈崎,魏如山,张炜,吴玉奉.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5), 2006

标签:;  ;  ;  ;  ;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十大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