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辐射在香豆素合成中的应用

微波辐射在香豆素合成中的应用

一、微波辐射在香豆素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庄苍伟[1](2021)在《固体酸催化下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文中提出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引导,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视以及化学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绿色化学备受关注。其旨在从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废弃的每一个阶段。固体酸催化剂,能有效解决传统酸催化剂腐蚀设备、难回收、反应选择性差,污染环境等问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绿色环保型催化剂。该类催化剂被广泛应用在烷基化反应、聚合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等众多有机合成反应,是实现绿色合成化学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固体酸在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应用,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构建改性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含氮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以磷酸和五氧化二铌为原料制得磷酸改性铌酸催化剂(Nb-OH·PO4(1 mol)),并以此为催化剂催化吡唑并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反应以苯并吡喃酮、醛及氨基吡唑各0.5 mmol为原料,以0.015 g的Nb-OH·PO4(1 mol)为催化剂,在130℃微波辐射下,1 m L丙三醇溶剂中一锅反应20 min,高效构建十二种吡唑并[3,4-b]吡啶化合物,产物收率57-79%。该方法简便易操作,反应耗时短,选择性好且产率高,对环境友好。2.基于企业实际,为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构建了质子酸改性的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正丁酯。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加入不同B酸和L酸改性得到多个固体酸。筛选发现以2 mol/L的硫酸改性得到H2SO4(2 mol)-ATP固体酸催化效果最佳。反应条件为:原料柠檬酸和正丁醇摩尔比为1:5,催化剂为H2SO4(2 mol)-ATP,用量为酸质量的4%,反应温度140℃,回流反应6 h,以96.8%的酯化率得柠檬酸三正丁酯。催化剂可回收利用,使用4次仍能以90%以上酯化率得目标产物。该催化剂制备成本低,可重复性好,设备腐蚀性小,对环境友好,是该类反应的理想型催化剂。该方法为柠檬酸三正丁酯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3.构建金属改性的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异丁酯。催化剂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利用多种金属改性得到不同的金属改性ATP固体酸,并以此为催化剂催化柠檬酸三异丁酯的合成。实验发现,以Sn金属改性制备得到SO42-/Sn O2-ATP催化效果最佳。最终最佳反应条件为:柠檬酸和异丁醇原料摩尔比为1:5,催化剂为SO42-/Sn O2-ATP,用量为酸质量的6%,在140℃回流反应6.5 h,以84.4%的酯化率得到柠檬酸三异丁酯,催化剂可重复回收利用,使用4次反应仍有80%以上的酯化率。该反应绿色环保,催化剂可重复回收,是一种较好的合成柠檬酸三异丁酯的方法。

李涛,王立花,穆强,雷婷,江世智[2](2021)在《羟基香豆素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羟基香豆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且应用范围广泛,是一类重要的、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化合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型催化剂及新方法应用到羟基香豆素的合成中,本文作者通过检索近十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羟基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的文章,按照羟基取代位置的不同及使用合成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综述了近年来4-羟基、7-羟基、4,7-二羟基及6,7-二羟基香豆素合成研究的新进展,并简要介绍了上述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李莹[3](2020)在《吡喃香豆素和5-色烯酮的合成及表征》文中研究指明香豆素衍生物中的吡喃香豆素是一类生物活性分子的核心骨架。吡喃香豆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多种药用植物中,特别是其具有抗炎、抗菌、抗凝血、杀虫等重要的生物活性。此外,5-色烯酮也是一些药用植物重要成分的核心结构从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近年来设计简单实用的吡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和5-色烯酮的合成方法一直是化学研究者所追求的。论文以大宗化学品异戊二烯作为反应物可分别得到产物吡喃香豆素和5-色烯酮,涉及的合成方法具有简单且原子经济性高等优势。具体内容如下:论文第一部分以4-羟基香豆素和异戊二烯作为初始原料合成吡喃香豆素。4-羟基香豆素是一种工业化的原料,可作为一种常用原料或中间体来合成吡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异戊二烯是化工行业上重要的C5共轭二烯,可以由可再生原料进行发酵生产。在此部分研究中,提出的合成方法实现了廉价易得的原料向高附加值化合物的转化。在以Br?nsted酸2,4-二硝基苯磺酸为催化剂,1,4-二氧六环为溶剂,反应温度为90oC条件下,以81%的收率高选择性获得吡喃香豆素。然而以Lewis酸三氟甲磺酸钐为催化剂,1,2-二氯乙烷为溶剂,主要产物为吡喃色酮。此外,考察了该方法对不同底物的反应效果,发现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最后,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出并验证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论文第二部分,通过1,3-环己二酮与异戊二烯反应合成了[3+3]环化产物。在反应条件:固体酸Nafion(10 wt%)为催化剂,1,2-二氯乙烷为溶剂,反应温度110oC,该方法以82%的收率一步获得了产物5-色烯酮。以异戊烯基醇为反应物,Lewis酸Al Cl3为催化剂,1,2-二氯乙烷作溶剂,70oC条件下,1,3-环己二酮可专一发生O-异戊烯基化反应。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两种催化体系同样都具有较好的底物适用范围。最后,可能的反应机理也被合理提出。

吴之强[4](2020)在《Lewis酸催化的典型无溶剂有机合成反应及氮化碳基光催化剂制备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等问题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上世纪末,绿色化学理念的提出和发展能够友好的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多种挑战,如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它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有机合成、催化转化、生物医学、分析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应用。传统的催化有机合成方法通常存在催化剂价格昂贵和无法回收、使用有毒的试剂、产品收率低、后处理产生大量有毒废水等问题。绿色有机催化是解决传统合成化学中存在各种不友好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设计廉价、高效、可循环的催化剂是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利途径。其次,采用绿色溶剂或无溶剂催化合成是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产能的手段。研究并设计出合理的催化剂体系和催化反应过程在有机催化转化中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首先从设计稳定、高效的催化剂体系入手,结合Kobayashi.S等人提出的Lewis酸-表面活性剂催化剂长期以来存在的污染等问题,合理的利用二氧化硅的负载和催化作用,设计了一种纳米“Lewis酸-二氧化硅-表面活性剂”复合催化剂体系。其次,从无溶剂绿色催化合成角度入手,结合机械研磨化学的独特优势,采用复合催化剂对双吲哚基甲烷、席夫碱以及不对称吲哚甲烷衍生物的合成进行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的高效催化活性和稳定的可循环使用性能。此外,同样基于无溶剂绿色合成理念,结合溶剂热方法,采用无外加溶剂和无催化剂方法构筑了碳-碳、碳-氮等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系列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最后,鉴于酸催化材料的多样性以及催化材料与污水治理的内在关联性,以降解和处理含有染料的废水为研究对象,设计和制备了氮化碳基复合型光催化剂材料,并考察对茜素红、碱性品红和酸性品红等污水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能,有效的揭示了催化剂与染料废水的构-效关系,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该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以构建稳定、高效的纳米催化剂和更为绿色、洁净的催化反应过程为目标,合理设计和成功制备了“Lewis酸-二氧化硅-表面活性剂”复合型催化剂体系(LASSC催化体系)。通过SEM、HRTEM、XPS、IR及TGA等表征手段揭示了复合型AlCl3·6H2O-SiO2-SDS催化剂空间体系中存在-Si-O-Al-,-OH-Al-等多元催化活性基团。其中催化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Lewis酸金属活性中心;二氧化硅的弱催化作用和表面活性剂与金属中心形成的配位效应则起到了辅助催化的作用。在无溶剂机械研磨作用下,利用优化的复合AlCl3·6H2O-SiO2-SDS催化剂在15~35 min内制备了一系列收率在71%~99%的双吲哚基甲烷化合物。催化反应过程和后处理简单,洁净。催化剂在重复使用10次以上仍保持高效的催化活性和循环周期。优异的催化性能和循环寿命归因于LASSC催化体系中三组分通过分子间作用和配位作用等形成相互交联的复合纳米纤维结构具有稳定活性中心基团和不易分解的特性。此外,通过原位捕获中间体实验,揭示了 3-吲哚芳香醇是吲哚甲基化反应的关键步骤。另外,将LASSC催化剂体系成功的应用于“一锅法”合成具有旋光特性的不对称吲哚甲烷衍生物,获得了收率在72%~92%的目标产物。催化剂独特的结构和活性依然保持,在重复使用8次后催化活性无明显的下降。综上结果表明,LASSC体系被证明是一种促进醛的亲电活化的廉价、绿色和高效的催化剂。与已报道的酸催化体系相比,该无溶剂催化体系不仅使产品分离更容易,且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尤其是对抑制和减少有毒表面活性剂废水的产生等方面。(2)以设计无溶剂绿色合成具有生物活性有机分子为目标,利用溶剂热手段,在无溶剂和无催化剂条件下,实现了吲哚甲烷分子,喹唑啉酮、呫吨等具备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制备。成功构筑了无溶剂和无催化剂下的碳-碳、碳-氮等绿色催化反应过程。所有化合物收率均保持在80%以上,且操作过程和后处理更为简单和环保。尤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有效的从源头上实现了资源节约、减少有机试剂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也易于实现量化制备,完全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和要求。(3)以降解和处理染料废水为目标,设计和制备了系列氮化碳基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SEM、HRTEM、XRD、UV-vis-DRS及PL等表征揭示了质子化g-C3N4/β-Si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g-C3N4与纳米β-SiC形成了有效的异质结,使得光生电子-空穴分离能力增强。UV-vis-DRS分析表明质子化的复合材料有效的增加了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同时使光生载流子的迁移速率得到提升。此外,将材料应用于光催化降解茜素红、碱性品红和酸性品红等染料废水,考察催化剂的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其中P-g-C3N4/β-SiC样品在90min内对茜素红、碱性品红和酸性品红等污水的光降解效率分别在99%,89%和74%。材料P-g-C3N4/β-SiC的催化性能优于样品P-g-C3N4/α-SiC。此外,P-g-C3N4/β-SiC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在光催化降解污水实验中可以重复使用多次而催化活性无明显下降。此外,通过活性物种捕获实验证明了超氧自由基(·O2-)是P-g-C3N4/β-SiC参与光催化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通过GC-MC确认了茜素红废水的最终降解产物之一主要是邻苯二甲酸。

张梦烨[5](2019)在《利用多组分反应构建含氮稠杂环骨架》文中提出多组分反应(MCRs)是指在固定条件下用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的底物经过“一锅煮”的方式生成一个终产物的合成方法。多组分反应可以通过设计底物的结构来实现产物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构建一些结构特殊的杂环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含氮稠杂环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和药理活性,在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本论文通过四个部分进行讨论利用多组分反应构建含氮稠杂环骨架。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多组分反应构建含氮稠杂环骨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在三乙胺催化下,利用取代水杨醛、氰乙酸乙酯和5-氨基吡唑的三组分反应合成了一系列5-氨基色烯并[4,3-d]吡唑并[3,4-b]吡啶-6(3H)-酮衍生物,并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荧光性质。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不同取代的苯甲酰甲醛、多取代的β酮酰胺和5-氨基吡唑的三组分反应,在醋酸作为反应介质和微波辐射的条件下构建一系列吡唑并[3,4-b]吡咯并[3,4-d]吡啶-6(3H)-酮衍生物。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原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了以不同取代的苯甲酰甲醛、麦氏酸和取代苯胺为原料,在乙腈为溶剂、碳酸钾为催化剂以及微波辐射的条件下,一步构建了带有吲哚骨架的乙酰胺类衍生物。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原料易得、后处理简便的优点。

王秋梅[6](2019)在《可见光催化的香豆素酰基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豆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化合物,有顺式邻位羟基肉桂酸的内酯结构,具有良好的芳香性和荧光性,在医药、临床、工农业、光电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香豆素的合成方法随着化学领域的不断拓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传统的合成手段,到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再到自由基反应的诸多应用,以及光催化反应的不断研究,越来越多的香豆素衍生物经过化学合成手段合成出来,这极大地推进了香豆素衍生物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研究了可见光催化的香豆素羰基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前人发展的自由基反应合成香豆素衍生物的基础上,尝试了多个实验探索最佳的3-羰基香豆素合成的光催化反应条件。最终,在以苯丙炔酸苯酯和醛为底物,三(2,2’-联吡啶)二氯化钌为光催化剂,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磷酸氢二钾为碱,乙腈为溶剂时,反应在可见光照射常温下进行,可以以80%的产率得到预期的产物。随后本论文在最优反应条件下成功完成了诸多的醛试剂拓展和底物拓展实验。本论文条件可以很好地兼容芳香族醛和脂肪族醛,这相较于他人的研究有很大的进步。本论文同样尝试了很多带有不同取代基的底物,都能很好地在本论文条件下参与反应。最终以中等偏上的产率得到35个的3-羰基香豆素衍生物,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数据表征。最后为了探究反应机理本论文还设计并进行了反应机理实验。在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终推测了本论文所研究的反应按照自由基反应进行,在光催化剂和氧化剂作用下激发自由基,自由基加成并进行五环关环中间体,最终进行酯迁移过程得到产物。

刘金[7](2018)在《2-氨基吡咯/吡啶与烷硫基喹唑啉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文中指出2-氨基吡咯/吡啶骨架作为优势结构存在于数量庞大的天然的生物活性分子、重要的合成化合物和有机功能材料分子中。因此,发展高效、简洁和环境友好的新方法制备2-氨基吡咯/吡啶结构单元的多样性杂环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多样性导向合成(DOS)和绿色化学策略,以杂环烯酮缩胺(HKAs)和1,1-烯二胺(EDAMs)作为合成砌块,构建了五类具有不同骨架和不同官能团组合的含2-氨基吡咯/吡啶结构单元的杂环衍生物。此外,以同样的策略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抑制细胞分裂周期25B磷酸酶(CDC25B)和抗肿瘤活性的2-烷硫基-4-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对2-氨基吡咯/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和基于HKAs的反应进行了简要概括,介绍了多样性导向合成和绿色化学策略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第二章研究了 HKAs/EDAMs 合成砌块与硝基烯 MBH(Morita-Baylis-Hillman)乙酸酯经串联环化反应制备2-氨基吡咯衍生物的有效方法。高效制备得到全取代吡咯类化合物13个,合成吡咯并[1,2-a]嘧啶衍生物25个,产率73-91%(Scheme 1)。Scheme 1吡咯并[1,2-a]嘧啶及全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第三章研究了 HKAs与N-取代马来酰亚胺在室温免催化条件下的迈克尔加成/环化反应,绿色高效的合成了高官能化的双环2-吡咯烷酮衍生物34个,产率20-96%(Scheme 2)。IScheme 2双环2-吡咯烷酮衍生物的合成第四章从发现HKAs能与酸酐化合物发生区域选择性的N-酰化反应为启发,使用α,β-不饱和酸酐与HAKs经N-酰化/分子内的迈克尔加成反应,成功合成了取代的双环吡啶-2-酮化合物30个,产率83-95%(Scheme 3)。Scheme 3双环吡啶-2-酮衍生物的合成第五章研究了1 1-烯二胺合成砌块与4-氯-3-甲醛基香豆素经亲核取代/环化反应,制备得到具有2-氨基吡啶官能取代特点的香豆素并[3,4-c]吡啶类化合物31个,产率 72-93%(Scheme 4)。Scheme 4香豆素并[3,4-c]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第六章发展了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碱性氧化铝为固体载体和碱性催化剂,经SNAr亲核取代/环化反应制备多卤代2-烷硫基-4-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的绿色的合成方法,共合成化合物29个,产率62-92%。大部分所合成化合物对细胞分裂周期25B磷酸酶(CDC25B)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同时也表现出强的抗肿瘤活性(Scheme 5)。Scheme 5 2-烷硫基-4-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总之,本论文在目标化合物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在多样性导向合成和绿色化学策略的指导下,共合成了 6个系列162个新的杂环化合物,探讨了反应机理,优化和改进了反应条件,为合成多官能化的2-氨基吡咯/吡啶和2-烷硫基-4-氨基喹唑啉化合物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思路。此外,部分合成化合物还表现出不同的程度的抗肿瘤活性。

谭显春[8](2015)在《基于烯/炔烃构建呋喃香豆素和中氮茚的研究》文中认为杂环化合物存在于很多天然产物中,是有机化学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研究内容之一。其中含五元杂环化合物是杂环化合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是有机化学工业重要的原料和中间体,广泛地应用于农药、医药、化学化工、生物学等方面。不饱和烯烃、炔烃是石油化工和煤炭化工中重要产品,也是相对比较便宜的化工原料。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了以烯烃、炔烃为原料一步构筑了五元杂环。(1)呋喃香豆素是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核心骨架,一直以来很多课题组在拓展呋喃香豆素的合成路线。因此从简单易得的化学原料,采用原子经济性、简单、方便和高选择性的方法合成呋喃香豆素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从前期文献调研得知,至今未有利用钯催化简单烯烃和4-羟基香豆素化合物得到呋喃香豆素的报道。在我们课题组对过渡金属催化烯烃的C-H活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一种Pd(CF3COO)2催化4-羟基香豆素与烯烃反应一步合成呋喃[3,2-C]香豆素的方法。该方法中间烯烃和端基烯烃都适用,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的优点。此外,生成的呋喃[3,2-C]香豆素具有良好的荧光量子效率和细胞生物活性。(2)中氮茚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桥杂环化合物,它同时含有富π电子的吡咯环和缺π电子的吡啶环。中氮茚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是很多天然产物和药物的核心骨架。在过去几年,2-烷基吡啶的C-H活化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没有通过C-H活化的2-烷基吡啶与简单炔烃反应生成中氮茚的相关报道。因此,本文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的银介导下2-烷基吡啶C-H活化与中间炔或端基炔作用合成中氮茚化合物的方法,丰富了快速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方法。我们在乙醇溶剂中培养单晶并通过单晶衍射确定了得到的中氮茚结构。并做了氘代实验辅助机理研究,提出端基炔和中间炔烃可能经过两种不同反应途径得到最终中氮茚产物。

胡彩玲,刘汉文[9](2014)在《微波辐射合成邪蒿素》文中研究指明在微波辐射下,以7-羟基香豆素为原料,两步合成了邪蒿素。其中在第一步反应中,首次使用KF/A12O3作为碱试剂;第二步,微波辐射,大大缩短了该步反应时间,同时考察了微波辐射时间、辐射功率、反应溶剂对产率的影响。

申世立[10](2014)在《吡唑衍生物合成、生物活性及罗丹明B类pH荧光探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吡唑衍生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比如抗癌、抗炎、杀菌、抗氧化、抗抑郁、抗血管生成和抗感冒等。另外,已有多个吡唑类化合物被当作药物来使用,如塞来昔布、西地那非、扎来普隆和瑞司瓜特。自顺铂的抗癌活性被报道以来,金属复合物在药物化学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几年里,大量具有抗癌活性的金属复合物被报道,例如金类、铑类、钌类、二茂铁衍生物等。由于二茂铁基团具有独特的氧化还原性以及形态学上与苯环相似的芳香性和亲油性,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二茂铁基团往往能够提高小分子的生物活性。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设计合成了多个系列新型吡唑衍生物,通过红外、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及X射线衍射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化合物的抗癌活性和光谱性质。第一章,对吡唑衍生物和二茂铁衍生物在生物活性方面的应用,及吡唑并杂环的化合物的合成进行了简要总结。同时还简要综述了微波辐射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和旋光活性对药物活性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微波辐射法合成了一系列含有手性氨基醇结构的二茂铁基吡唑衍生物。通过红外、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及X射线衍射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评价表明,该系列化合物能够抑制肺癌A549和H322细胞的增殖。第三章,通过微波辐射法合成了一系列手性二茂铁基吡唑并[1,5-a][1,4]二氮杂卓-4-酮衍生物。通过红外、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及X射线衍射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能够抑制肺癌A549、H322和H1299的增殖。第四章,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手性3-二茂铁基-1-(2-羟基-3-(苯胺基)丙基)-1H-吡唑-5-甲酰肼衍生物,通过红外、核磁共振及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部分化合物可以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第五章,合成了一系列(E)-1-苄基-N□-(3-香豆素亚甲基)-3-芳基-1H-吡唑-5-碳酰腙衍生物。化合物的结构得到了红外、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和X射线衍射实验的确认,同时还考察了部分化合物在四氢呋喃、甲苯和乙醇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和荧光性质。第二部分:细胞内pH值在许多细胞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细胞生长、凋亡、自噬、离子运输与平衡和酶活性保持等。细胞内环境有不同的pH值,如细胞质是弱碱性的(pH-7.2),而溶酶体和核内体的内环境为酸性(pH4.0-6.0)。细胞内pH异常往往导致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如阿尔茨海默症、中风和癌症,因此监测细胞内pH值的变化对研究细胞新陈代谢、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荧光探针具有高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响应快、操作简单、对细胞无损伤等优点,利用荧光探针来检测细胞内pH值的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由于罗丹明类染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光学性质,它们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离子检测和细胞成像。基于此,我们设计合成了三个罗丹明B类pH荧光探针RML, RC1和RC2。第一章,简要综述了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和pH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合成了一个含有溶酶体靶向基团4-(2-氨乙基)吗啉的pH探针RML。该探针具有长的激发和发射波长、高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及膜透性。RML的pKa为5.16,适合于酸性细胞器中pH的测定,该探针被成功地用于溶酶体标记及细胞内pH的测定。第三章,以香豆素为能量供体、罗丹明B为能量受体,通过改变连接基团,合成了两个FRET类pH比率荧光探针RC1和RC2。探针RC1可以比率测定pH2.20-4.20范围内的pH变化,而探针RC2适用于pH4.20-6.00范围内pH变化的比率测定。本论文的创新点:1.将二茂铁基团和毗唑基团拼接,合成了三个系列手性二茂铁基吡唑衍生物,生物活性评价表明,这些化合物均能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2.将荧光基团(香豆素结构)引入到吡唑衍生物中,合成了一系列可以发荧光的吡唑酰腙衍生物,为以后研究其活性机理提供了便利。3.首次将溶酶体靶向基团—4-(2-氨乙基)吗啉引入到罗丹明B类pH探针中,合成了探针RML。探针RML具有高的灵敏性。4.合成了两个FRET类pH比率荧光探针RC1和RC2。探针RC1可以比率测定pH2.20-4.20范围内的变化。探针RC2具有高的灵敏性,可以比率测定pH4.20-6.00范围内的变化。

二、微波辐射在香豆素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辐射在香豆素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酸催化下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固体酸催化剂分类及应用
        1.2.1 氧化物类固体酸
        1.2.2 沸石分子筛类固体酸
        1.2.3 阳离子交换树脂类固体酸
        1.2.4 超强酸类固体酸
        1.2.5 天然粘土矿类固体酸
    1.3 杂氮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1.3.1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1.3.2 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性铌酸催化的香豆素修饰吡唑并[3,4-b]吡啶衍生物的绿色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模板反应和催化剂的筛选
        2.3.2 催化剂的表征
        2.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4 底物拓展及机理探讨
    2.4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改性凹凸棒土催化柠檬酸三正丁酯的绿色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模板反应及催化剂筛选
        3.3.2 催化剂的表征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催化剂回收实验
    3.4 放大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凹凸棒土催化柠檬酸三异丁酯的绿色合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4.2.4 酯化率的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模板反应及催化剂筛选
        4.3.2 催化剂的表征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催化剂回收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第六章 实验部分
    6.1 实验主要仪器
    6.2 化合物的合成
        6.2.1 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4 的合成通法(第二章)
        6.2.2 柠檬酸三正丁酯的合成通法(第三章)
        6.2.3 柠檬酸三异丁酯的合成通法(第四章)
        6.2.4 酯化率的计算方法(第三、四章)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羟基香豆素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4-羟基香豆素
    1.1 超声辅助Pechmann缩合法
    1.2 分子内傅-克酰基化法
    1.3 邻羟基苯乙酮法
    1.4 硒催化的羰基化反应
    1.5 生物合成法
2 7-羟基香豆素
    2.1 Pechmann缩合反应法
        2.1.1 微波辅助 Pechmann 缩合反应法
        2.1.2 ZnCl2催化的 Pechmann 缩合反应法
        2.1.3 Yb(OTf)3及微波共同促进 Pechmann 缩合反应法
    2.2 Wittig反应法
        2.2.1 常规 Wittig 反应法
        2.2.2 无溶剂体系 Wittig 反应法
        2.2.3 微波辅助无溶剂 Wittig 反应法
    2.3 Pd(Ⅱ)催化的 Heck 反应法
    2.4 [Rh2(OAc)4]催化的偶联反应法
3 4,7-二羟基香豆素
    3.1 传统 Pechmann 缩合反应法
    3.2 超声辅助 Pechmann 缩合反应法
    3.3 微波辅助 Pechmann 缩合反应法
    3.4 邻羟基苯乙酮法
4 6,7-二羟基香豆素
    4.1 传统 Pechmann 缩合反应法
    4.2 微波辅助Pechmann缩合反应法
5 展望

(3)吡喃香豆素和5-色烯酮的合成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香豆素类化合物简介
        1.1.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背景
        1.1.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类
        1.1.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1.4 香豆素在合成中的应用
    1.2 1,3-二羰基化合物在合成上的应用
        1.2.1 1,3-二羰基化合物简介
        1.2.2 1,3-二羰基化合物的环化反应研究
    1.3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1.3.1 选题意义
        1.3.2 创新点
2 4-羟基香豆素与异戊二烯的区域选择性环化反应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合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优化
        2.3.2 反应底物拓展
        2.3.3 反应机理研究
        2.3.4 吡喃香豆素3a的合成转化
    2.4 小结
3 酸催化环1,3-二酮的异戊烯基化反应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优化
        3.3.2 反应底物拓展
        3.3.3 产物的转化
        3.3.4 催化循环实验
        3.3.5 反应机理研究
    3.4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Lewis酸催化的典型无溶剂有机合成反应及氮化碳基光催化剂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色化学与有机合成的发展与研究方向
    1.2 催化吲哚甲烷合成的研究进展
        1.2.1 催化合成对称型吲哚甲烷的方法简介
        1.2.2 不对称吲哚基甲烷的合成
    1.3 Lewis酸-表面活性剂催化剂(LASCs)的发展及其应用
    1.4 机械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发展
        1.4.1 机械化学构筑的碳-碳键(C-C)反应
        1.4.2 机械化学构筑的碳-氮键(C-N)反应
        1.4.3 机械化学参与的其他反应
        1.4.4 机械化学的优势与缺点
    1.5 无溶剂、无催化剂的有机合成发展
        1.5.1 无溶剂和催化剂在常规加热中的C-C、C-N键等反应构筑
        1.5.2 无溶剂、无催化剂在微波辐射下的有机合成反应
        1.5.3 无溶剂、无催化剂在机械化学/球磨合成法下的有机反应
    1.6 氮化碳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发展
        1.6.1 介孔g-C_3N_4的制备及应用
        1.6.2 g-C_3N_4掺杂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材料制备
        1.6.3 g-C_3N_4与其他材料复合构建异质结
        1.6.4 质子化g-C_3N_4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
    1.7 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Lewis酸-表面活性剂无溶剂绿色合成双吲哚甲烷类化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反应条件筛选
        2.2.3 在无溶剂、室温体系下,反应底物的扩展
        2.2.4 在无溶剂、微波体系下,反应底物的扩展
        2.2.5 反应中间体获取实验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催化剂本征结构及分析
        2.3.2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2.4 催化反应机理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LASSC催化体系无溶剂合成不对称吲哚基甲烷衍生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条件优化
        3.2.3 不对称产物的组成及结构确定
        3.2.4 LASSC催化不对称双吲哚基甲烷衍生物
        3.2.5 催化剂生命周期评价
        3.2.6 不对称双吲哚基甲烷化合物量化制备
    3.3 小结
第四章 无溶剂和无催化剂介导构建C-C、C-N等生物有机小分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构筑C-C键的有机反应
        4.2.3 构筑C-N键的有机反应
        4.2.4 揭示Biginelli反应的催化过程
    4.3 小结
第五章 质子化g-C_3N_4/β-SiC催化剂制备及光降解茜素红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2 复合光催化剂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催化材料的结构表征及特性分析
        5.3.2 光催化性能评价
        5.3.3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及催化ARS的机理探究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前驱体制备氮化碳与SiC复合催化剂对染料废水的光降解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2.2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前驱体制备的复合催化剂对染料废水的降解
        6.3.2 优化实验条件下,复合催化剂的结构及特性表征
        6.3.3 催化剂对不同染料废水的光降解性能及重复使用性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利用多组分反应构建含氮稠杂环骨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多组分反应简介
        1.1.2 含氮稠杂环化合物简介
    1.2 利用多组分反应构建含氮稠杂环骨架的研究进展
        1.2.1 含氮双杂环的构建
        1.2.2 含氮多杂环的构建
        1.2.3 含氮螺杂环的构建
    1.3 本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色烯并[4,3-d]吡唑并[3,4-b]吡啶衍生物的合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设想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条件优化
        2.3.2 底物拓展
        2.3.3 机理研究
        2.3.4 化合物4a的晶体学数据
        2.3.5 化合物的荧光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吡唑并[3,4-b]吡咯并[3,4-d]吡啶衍生物的合成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设想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条件优化
        3.3.2 底物拓展
        3.3.3 机理研究
        3.3.4 化合物9a的晶体学数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H-吲哚-3-基)-N-芳基乙酰胺衍生物的合成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设想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条件优化
        4.3.2 底物拓展
        4.3.3 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第六章 实验部分
    6.1 仪器与试剂
        6.1.1 仪器
        6.1.2 试剂
    6.2 实验步骤
        6.2.1 多取代色烯并[4,3-d]吡唑并[3,4-b]吡啶-6(3H)-酮化合物的合成
        6.2.2 多取代的吡唑并[3,4-b]吡咯并[3,4-d]吡啶-6(3H)-酮衍生物的合成
        6.2.3 (1H-吲哚-3-基)-N-芳基乙酰胺衍生物的合成
    6.3 化合物表征
        6.3.1 多取代色烯并[4,3-d]吡唑并[3,4-b]吡啶-6(3H)-酮化合物的合成
        6.3.2 多取代的吡唑并[3,4-b]吡咯并[3,4-d]吡啶-6(3H)-酮衍生物的合成
        6.3.3 (1H-吲哚-3-基)-N-芳基乙酰胺衍生物的合成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表征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参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可见光催化的香豆素酰基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香豆素及其衍生物
        1.1.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医药价值
        1.1.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的应用
        1.1.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特性和应用
    1.2 香豆素的提取与合成
        1.2.1 经典方法合成香豆素
        1.2.2 过渡金属催化合成香豆素
        1.2.3 自由基反应合成香豆素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2 可见光催化的香豆素酰基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
        2.2.1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2.2.2 实验所需主要的药品
        2.2.3 测试仪器
    2.3 苯丙炔酸苯酯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2.3.1 苯丙炔酸苯酯衍生物的合成
        2.3.2 苯丙炔酸苯酯衍生物的数据表征
    2.4 可见光催化合成香豆素酰基衍生物的实验条件优化
        2.4.1 光催化剂的优化筛选
        2.4.2 碱的优化
        2.4.3 溶剂筛选
        2.4.4 光源的选择
        2.4.5 条件优化实验步骤
    2.5 反应对醛试剂的拓展实验
        2.5.1 醛试剂拓展数据分析
        2.5.2 醛试剂拓展实验步骤
        2.5.3 香豆素酰基衍生物的数据表征
    2.6 反应对苯丙炔酸苯酯衍生物的拓展实验
        2.6.1 苯丙炔酸苯酯衍生物的拓展数据分析
        2.6.2 苯丙炔酸苯酯衍生物的拓展实验步骤
        2.6.3 香豆素酰基衍生物的数据表征
    2.7 反应机理的推测
        2.7.1 化合物晶体表征
        2.7.2 自由基捕获实验
        2.7.3 光控实验
        2.7.4 反应机理预测
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2-氨基吡咯/吡啶与烷硫基喹唑啉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2-氨基吡咯和吡咯烷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概况
        1.1.1 2-氨基吡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概况
        1.1.2 吡咯烷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概况
    1.2 含2-氨基吡啶和吡啶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概况
        1.2.1 2-氨基吡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概况
        1.2.2 双环吡啶-2-酮化合物合成研究概况
    1.3 多样性导向的合成和绿色化学策略
        1.3.1 多样性导向的合成策略
        1.3.2 绿色化学策略
    1.4 杂环烯酮缩胺研究进展
        1.4.1 HKAs的区域选择性反应
        1.4.2 N-取代HKAs和EDAMs的区域选择性反应
        1.4.3 HKAs其他方面的研究
    1.5 论文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吡咯并[1,2-a]嘧啶及全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
    2.1 研究背景
        2.1.1 具有2-氨基吡咯结构单元类化合物简介
        2.1.2 硝基烯MBH乙酸酯的简介
        2.1.3 研究设想与课题意义
    2.2 结果讨论
        2.2.1 反应条件优化
        2.2.2 吡咯并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
        2.2.3 全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
        2.2.4 结构鉴定
        2.2.5 反应机理讨论
    2.3 本章总结
    2.4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环γ-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3.1 研究背景
        3.1.1 双环γ-内酰胺类化合物简介及合成
        3.1.2 研究设想与课题意义
    3.2 结果讨论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六元环HKAs切块构建双环γ-内酰胺
        3.2.3 七元和五元环HKAs切块构建双环γ-内酰胺
        3.2.4 结构鉴定
        3.2.5 反应机理讨论
    3.3 本章总结
    3.4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双环吡啶-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4.1 研究背景
        4.1.1 杂环烯酮缩胺区域选择性酰化研究进展
        4.1.2 双环吡啶-2-酮化合物简介
        4.1.3 研究设想与课题意义
    4.2 结果讨论
        4.2.1 反应条件优化
        4.2.2 HKAs与甲基丙烯酸酐构建双环吡啶酮衍生物
        4.2.3 HKAs与巴豆酸酐构建双环吡啶酮衍生物
        4.2.4 N-取代HKAs与不饱和酸酐构建双环吡啶酮衍生物
        4.2.5 结构鉴定
        4.2.6 反应机理讨论
    4.3 本章总结
    4.4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香豆素并[3,4-c]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
    5.1 研究背景
        5.1.1 香豆素并[3,4-c]吡啶类衍生物简介及合成
        5.1.2 研究设想与课题意义
    5.2 结果讨论
        5.2.1 反应条件优化
        5.2.2 反应适用性探索
        5.2.3 结构鉴定
        5.2.4 反应机理讨论
    5.3 本章总结
    5.4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章 2-烷硫基-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6.1 研究背景
        6.1.1 细胞分裂周期25B磷酸酶(CDC25B)及抑制剂简介
        6.1.2 喹唑啉化合物简介
        6.1.3 研究设想与课题意义
    6.2 结果讨论
        6.2.1 多氟代2-烷硫基4-氨基喹唑啉反应条件筛选
        6.2.2 反应适用性探索
        6.2.3 结构鉴定
        6.2.4 反应机理讨论
    6.3 抗肿瘤活性筛选及讨论
        6.3.1 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估
        6.3.2 体外CDC25B酶抑制活性
        6.3.3 细胞周期分布
        6.3.4 CDK1去磷酸化的抑制作用
    6.4 本章总结
    6.5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烯/炔烃构建呋喃香豆素和中氮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不饱和烃参与的五元杂环构筑反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d(CF_3COO)_2催化下的烯烃与4-羟基香豆素合成呋喃[3,2-C]香豆素的研究
    第一节 文献回顾-取代呋喃[3,2-C]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第二节 Pd(CF_3COO)_2催化的烯烃与4-羟基香豆素烷氧基氧化反应合成呋喃[3,2-C]香豆素及其荧光性和生物活性的研究
    第三节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银介导下2-烷基吡啶C-H活化和炔烃反应合成中氮茚化合物
    第一节 文献回顾-取代中氮茚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第二节 银介导的C-H活化反应合成中氮茚化合物
    第三节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化合物谱图及高分辨质谱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10)吡唑衍生物合成、生物活性及罗丹明B类pH荧光探针(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吡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吡唑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及合成
        1.2.1 吡唑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2.2 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
        1.3 二茂铁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4 微波辐射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5 旋光活性对药物活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3-二茂铁基-1-(2-羟基-3-(苯胺基)丙基)-1H-吡唑-5-甲酸乙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2.1 引言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部分
        2.4 结果与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2-二茂铁基-7-羟基-5-芳乙基-5,6,7,8-四氢-4H-吡唑并[1,5-a][1,4]二氮杂卓-4-酮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3.1 引言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3 实验部分
        3.4 结果与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3-二茂铁基-1-(2-羟基-3-(苯胺基)丙基)-1H-吡唑-5-甲酰肼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4.1 引言
        4.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3 实验部分
        4.4 结果与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E)-1-苄基-N□-(3-香豆素亚甲基)-3-芳基-1H-吡唑-5-碳酰腙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3 实验部分
        5.4 结果与讨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罗丹明B类pH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荧光探针的结构
        1.3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
        1.4 pH探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种新型靶向溶酶体罗丹明B类pH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
        2.1 引言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部分
        2.4 结果与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FRET原理的香豆素—罗丹明B类pH比率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以乙醇胺为连接基团的香豆素—罗丹明B类pH比率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结论
        3.3 以氨乙基哌嗪为连接基团的香豆素—罗丹明B类pH比率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3.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3.2 实验部分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结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束语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微波辐射在香豆素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酸催化下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D]. 庄苍伟.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
  • [2]羟基香豆素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J]. 李涛,王立花,穆强,雷婷,江世智.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21(03)
  • [3]吡喃香豆素和5-色烯酮的合成及表征[D]. 李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4]Lewis酸催化的典型无溶剂有机合成反应及氮化碳基光催化剂制备与应用[D]. 吴之强. 宁夏大学, 2020(03)
  • [5]利用多组分反应构建含氮稠杂环骨架[D]. 张梦烨. 苏州大学, 2019(04)
  • [6]可见光催化的香豆素酰基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 王秋梅.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2-氨基吡咯/吡啶与烷硫基喹唑啉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D]. 刘金. 云南大学, 2018(01)
  • [8]基于烯/炔烃构建呋喃香豆素和中氮茚的研究[D]. 谭显春.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4)
  • [9]微波辐射合成邪蒿素[J]. 胡彩玲,刘汉文. 当代化工, 2014(07)
  • [10]吡唑衍生物合成、生物活性及罗丹明B类pH荧光探针[D]. 申世立. 山东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微波辐射在香豆素合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