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长跑业余训练模式探讨

高校中长跑业余训练模式探讨

一、高校中长跑业余训练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尚书丞[1](2021)在《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田径作为基础大项,在各大综合性比赛中都占有较大的奖牌比重,所以田径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近年来中长跑项目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和我国先进省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之中还是主要依靠于老队员,并出现一些断层的现象,后备力量不足、教育水平滞后,直接影响到云南省中长跑运动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因此有必要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提出一些有助于解决影响人才培养的方法,力求为今后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省中长跑教练员在选材人才时的选材依据较为单一、方法较为简单,早熟成绩就能够得到重视,对于哪些晚熟型的运动员缺乏选材依据,不利于中长跑运的可持续发展。选材途径较为单一,依然沿用传统的选材途径,培养的单位较为单一,多为传统的体制内培养模式。运动员参训态度较为积极,身体素质条件较为良好,为训练奠定了基础。2、云南省的中长跑后备人才的储备较为匮乏,只有很少的运动员能够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显然和地理环境的优势存在矛盾。从人才分布情况调查中不难看出,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这也是云南省中长跑整体实力成长较慢的核心问题。3、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选材的类型侧重于技能选拔,按照其比重从大到小排列为专项技能、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和心理素质。4、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来源较为单一,渠道较为狭窄,基本都是依靠学校拨款和政府拨款,其他渠道的经费来源非常有限,导致训练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5、在一年的训练过程中,冬季的训练时间和次数有明显的增长,教练员都较为重视冬训。重复训练法是中长跑训练中最基础的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训练内容中,是中长跑教练员最频繁使用的训练方法。6、云南省中长跑专业队和部分体校在运营管理中,针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发展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重视运动员的学习,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来鼓励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而在教练员的管理上,定期对教练员实施考核与培训,以此来提升教练员的专业发展。并且在课程管理上,专业队周一到周五安排文化课学习,体校针对于体育生的文化课学习,还制定出文化课监督管理制度。7、当前云南省田径运动中长跑项目的教练员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而这使得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影响,无法真正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8、当下中长跑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运动员的日常管理不到位,极大的影响了运动员综合素质提高。9、云南省在中长跑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已经开始在大力推行“学训结合”的培养模式,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学”与“训”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陈豪[2](2021)在《基于竞技水平提升视角下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建国70多年来,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在国际赛场上的竞技水平较低,在研究中属于非热点、非重点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为丰富中长跑项目相关的研究内容,发挥体育强国建设的田径使命,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对比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的竞技水平、人才储备、运动员输送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中长跑项目的发展提供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13届全运会周期中,中国男子中长跑呈现不稳定的动态发展,整体水平略有提高,各项成绩均有较明显提升。但与世界水平对比,男子800 m、10000m、马拉松的差距越来越大,1500 m、5000 m、3000 m障碍的差距有极其细微的缩小,中长跑的整体竞技水平呈现动态波动并有下滑趋势,暴露出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2)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注册运动员与教练员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各单位运动员分布不均衡,各省市相差甚大;教练员的来源和运动员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在社会转型阶段,现有的人才输送体系呈现高投入、高消耗、高代价、低产出的特点,不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各中长跑强省与经济强省(市)在中长跑项目发展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没有有效的促进我国中长跑项目的发展。(3)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选择导致男子中长跑项目获得的资源较少,从竞技体育思维上弱化了男子中长跑项目;竞技体育“工具化”现象普遍,在歧视性“人种论”的思想桎梏与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的意识转移下,社会大众“体育思维”缺失,加上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之间的错误关系,使得社会大众从思想层面降低了对我国男子中长跑项目的关注,加之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下,家长让孩子练习中长跑的意识更加淡薄,致使男子中长跑的后备人才愈加匮乏,人才输送体系金字塔塔基受到影响,导致发展动力愈加不足,竞技水平难以提升。(4)我国对男子中长跑的项目规律认识与实践存在偏差,在近两届全运会比赛中,男子800 m、5000 m、3000 m障碍跑先后被取消,砍项的措施使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力度减小、降低市场经济对项目的投入,制约项目市场化的发展,并极大的打击了参与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的积极性,很大程度毁坏本不富余的后备人才保障,阻碍了项目的发展,制约了水平的提高。

郭涛[3](2020)在《基于供能特点比较对我国优秀大学生中跑运动员训练计划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收集国内外能量供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外优秀运动员,国内优秀运动员,国内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中距离跑的能量供应特点和训练计划对比研究,找出适合于我国优秀大学生中距离跑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以国内外优秀中距离跑运动员与国内优秀大学生中距离跑运动员的供能特点以及训练计划的制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国内外及大学生优秀中距离跑运动员的能量供应特点,阐释中距离跑的项目特征,制定训练计划。通过收集国外优秀中跑运动员最佳成绩10个,我国优秀中跑运动员最佳成绩10个,我国优秀大学生中跑运动员最佳成绩10个,及国内外中距离跑运动员训练计划的比较进行数据的分析,计算出三者的供能比例,找出中间差,制定出适合“学训结合”的我国优秀大学生中跑运动员训练计划。结果表明:中距离跑的供能特点发生一定的变化,尤为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提高,这意味着有氧和无氧系统供能比例缩小,体现了中距离跑项目向无氧供能方向发展的态势。能量的供应与消耗随时都在发生,利用能量供应规律特点制定计划,指导训练,能有效提高竞技水平。决定中距离跑成绩的关键因素是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和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统计得出有氧无氧比例为800米接近6:4;1500米接近7:3。结论:1.运动中无氧供能比例被不断提高,国外优秀运动员无氧供能占比较高,国内优秀运动员及国内优秀大学生运动员有氧供能仍占较大比例。综合所得,国外优秀运动员800米的无氧、有氧比例约为56.8:43.2,国内优秀运动员的无氧、有氧比例约为55.7:44.3,国内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无氧、有氧比例约为52.2:47.8。国外优秀运动员1500米的无氧、有氧比例约为26.18:73.82,国内优秀运动员的无氧、有氧比例约为25.78:74.22。国内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无氧、有氧比例约为24.96:73.04,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无氧供能要高于国内。2.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都对机体多次进行了短时能量供应刺激,单次的训练都控制在2分以内,总距离不超过2000米,是在无氧供能能力时间内进行的训练。注重无氧能力,速度素质的强化,计划的制定符合能量供应特点。国内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同样是在无氧状态下进行计划的制定,但跑动的时间更短,距离更近,是在短时间、短距离跑动下刺激无氧能力和速度素质发展。3.我国优秀大学生中距离跑运动员训练现状呈现周期短,时间少,训练、学业兼顾难,外在影响因素多的特点。比较发现国内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计划同样突出速度练习,但针对性相对较差,速度能力练习不够突出。

廖孟雪[4](2020)在《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研究》文中指出田径运动是竞技比赛中的金牌大户,是影响湖南省田径运动综合实力的重要因子。而田径队的综合实力与其项目布局又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其项目布局的依据主要是项目实力结构,也就是说田径项目的实力越强,其在项目布局中就会存在一定的倾斜。以往有关田径项目布局的研究中,主要是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方法探讨项目的布局情况,缺乏质性的研究和探讨。所以,本文对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升湖南省田径队的综合实力,优化田径项目布局方面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本文以湖南省田径队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在调查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现状、项目布局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构成和项目分布,以及存在的弊端及成因。具体如下:(1)从湖南省参与全运会获取奖牌情况可以看出,湖南省田径队整体竞技实力不强,奖牌数量未有跨越式突破,虽然从第6-9届全运会连续4年都获得了金牌,其竞技实力基本呈现递增势头,但获得金牌的项目多变,项目实力的稳定性较差。在第10-12届全运会上金牌获取又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湖南省金牌数量的再次崛起是在第13届全运会,在该次运动会上,湖南省田径队女子短跑项目获得了优势性金牌数量,从而使湖南省的运动项目数量实现了一次飞跃。(2)当前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情况是短跑、跨栏、跳跃等项目是实力标杆;铁饼、中长跑、接力等项目是潜优势项目;中长跑、标枪、撑杆跳高等项目是弱化项目;铅球、链球、长跑等项目是空缺项目。项目布局的情况是优势项目降幅明显,构成不稳定;夺金项目数量较少,性别分项失衡;潜在优势项目数量多,发展空间大;次优项目出现下降趋势。(3)当前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布局与设置不全,田径项目的设置有待拓宽;体育项目与教学训练的结合程度欠缺、相互之间的连接度不够,体育人才的储备量不能够适应实际需求,有出现人才空缺的漏洞;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田径人才流失量明显;田径教练队伍构成的科学性有待提升,教练相互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欠佳;教练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训练的课程安排有待优化。(4)针对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的优化策略主要有:拓宽田径项目的布局与设置,提升整体竞争力;体育与教学相互结合,确保储备生力军的数量与质量;进一步增强对于田径项目的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制度,接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队伍;对相关的教练团队进行优化升级,增强团队粘度;对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大力支持,着重培养教练员的综合素质。

李思奇[5](2019)在《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长跑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十分受欢迎的运动,加入长跑运动的人数也在成倍增长。但是,目前对于大众如何科学参与长跑运动的相关研究很少,大众在运动过程中还缺乏正确的运动指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选择北京市的长跑爱好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亲身参与和访谈等方式来分析长跑爱好者们的日常训练特点,分析现阶段长跑爱好者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运动人群的实际需求,给予更加科学的运动建议与指导,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水平差异较大,训练的年限、次数、时长都有明显区别。多数爱好者的训练安排不固定,把精力更多集中在有专业教练指导的课程上,单独训练时则效率较低。2.多数长跑爱好者的训练计划较为单一,缺乏综合、科学的训练手段。制定训练计划时仅停留在单一的跑量累积,忽略了体能训练及运用不同强度、不同距离的手段来完成跑量,使得训练效果不能令人满意。3.长跑爱好者在训练中较少涉及身体灵活性、柔韧性的练习。这两种素质是训练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两项内容,而这也造成了不少爱好者的技术动作不协调、不规范,影响了训练效果且增大了受伤隐患。4.大部分长跑爱好者在训练过程中都出现过伤病问题。主要原因是爱好者对个人身体健康诊断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在可支配运动时间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运动量,以致减少甚至忽视运动后的放松恢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增加体能训练和放松练习在训练计划中的比重。不仅是为了提高长跑的运动水平,更是为身体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在有限的运动时间内,不要一味地追求训练强度、训练量而减少放松环节的比重。2.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训练计划。在运动前,由专业的医生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运动训练经历、身体素质等因素,制定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案,从而更好地保护大众在运动中的健康水平。此外,加大运动处方的推广力度,让更多人意识到身体健康状况诊断是决定一切运动计划的核心依据。3.合理地借鉴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理念可以提升训练效果。专业运动员所拥有的训练理念、训练计划可以为大众日常的运动提供更多的参考与灵感。在有限的运动时间里,集中体力、精力获得更好的运动体验,提升训练效果。

唐海峰[6](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黄真山[7](2019)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重庆市青少年的中长跑项目是潜优势运动项目,而重庆市体育局2018年刚组建中长跑队。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描述记录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重庆市中学生业余训练中中长跑训练水平最突出并在全国比赛中取得10枚金牌的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和教练为调查对象,从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历史成绩、当前的训练现状、招收运动员的途径及参考因素、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及其各个周期间对训练内容和负荷的具体安排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观察以及对教练的访谈,对其训练特点进行总结。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最为突出的项目是800米和1500米项目,其次是3000米项目,并且大多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运动成绩表现更为突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训练成绩,笔者通过为期一年的实地深入了解调查和对他们教练与运动员的访谈结合训练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员对中长跑训练兴趣是选拔运动员首要参考因素,其次是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是身体素质。(2)教练对训练负荷强度的精确调控及保持训练的系统性是中长跑队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的因素。(3)通过力量练习、跑的技术练习,提高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的经济性和把握节奏的能力。(4)教练和运动员对中长跑运动的热爱及家长的大力支持为中长跑队取得优异的成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学校领导对中长跑训练的重视有所欠缺。(5)从比赛成绩和训练特征都反映出,鲁能巴蜀中长跑队的训练方式方法对800米和1500米项目更为适用。

安昕雅[8](2019)在《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田径作为基础大项,在各大综合性比赛中都占有较大的奖牌比重,所以田径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各市级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则更是肩负着重要使命。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地级市体校办学效益低、成材率低、出路难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是甘肃省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来为省队、国家队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然而若要在田径竞赛中保持竞争力,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为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找准方向,以期全面提高甘肃省各基层体校的田径竞技水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兰州市体校14名田径教练员和33名教师以及160名田径运动员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了解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找出影响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得出如下结论:1.兰州市体校田径项目设置不全面,竞走、中长跑项目参训人员居多。通过分析省十四运会比赛成绩,发现兰州市体校田径运动队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竞技实力,为兰州市夺得了15枚金牌占60%。但在本省优势耐力性项群中竞技实力薄弱,仅获得女乙竞走3枚金牌。2.兰州市体校田径教练员运动经历丰富,92.8%具备国家一级及以上等级。但队伍男女比例失调,年龄结构老化,41岁及以上占64.3%。田径教练员职称结构合理,但年均培训次数较少。今后应增加年轻教练的引进,加大对基层教练培训的重视,保持田径教练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3.兰州市体校教师队伍建设较好。男女比例均衡,学历水平较好,年龄结构合理,对科研的重视度较高。但66.7%的教师年均无参与培训。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拓展,提高对文化课的重视。4.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队伍需继续完善。田径后备人才男女比例不均衡,独生子女男女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8.1%来自于农村地区。田径后备人才“赛练结合”不紧密,有69.4%的田径运动员未达到二级运动等级。今后学校田径队应多承办、联办相关赛事,重视培养运动员参赛经验的积累。5.兰州市体校田径教练员选材依据和初期训练内容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选材途径单一,跨项转项认知欠缺,虽然大部分教练认为跨项可行,但未尝试过。田径后备人才运动负荷时间合理,但教练员多年训练计划制定与日常监测方面实施较为松懈。往后应加大科学选材力度,提升跨项转项认知水平,注重人才流动。6.兰州市体校田径队伍输送方向较为多样化。整体输送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近5年高校升学率仍不理想。田径后备人才学习时间不充分,比赛耽误文化课的现象常有发生,但学校并未制定相关的补课计划,造成“学训矛盾”日益凸显。学校应加强文化课教育重视度,实行“体教产”三结合培养模式,拓宽后备人才发展道路。7.完善的保障体系是后备人才发展的基础。运动员表示伙食和医疗很不好的分别达到52.5%和21.2%,可见学校在这两方面都亟待改进与完善。教职人员工资待遇不满,运动员奖金奖励较低,导致部分人才外流现象需引起重视。本文调查分析了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教练员、教师、田径运动员的现状。对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甘肃省田径队伍的培养、训练及其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德正[9](2019)在《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实施过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长跑的运动成绩逐渐提高,跑速越来越快,中长跑项目的世界记录也是在不断地被打破。中长跑运动是一项典型的集速度与耐力于一体的综合体能主导类项目,中长跑运动要求运动员既要有较强的耐力水平,还需较高的速度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生理学基础的角度去看,它是磷酸原代谢系统、糖酵解代谢系统和有氧代谢系统混合功能的项目。运动员在大学期间,有氧能力基本已经达到高峰,而无氧耐力则有着较大的进步空间,在训练过程中应该以人体代谢系统恢复的非同步性特点为依据,着重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无氧耐力。高校中长跑运动员和专业的运动员相比,训练时间短,而且学习压力大,学训矛盾将导致训练的系统性不能保证,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专业运动员相差很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黑龙江省8所高校业余中长跑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探究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提高无氧耐力素质水平训练方法的实施过程,为高校中长跑运动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影响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的因素主要分为环境因素和运动员自身因素,它们将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坚持运动的时间和途中、终点阶段速度的发挥。从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的起始状态判断得出,教练员在平时练习中对无氧耐力训练的不重视是导致运动员无氧耐力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实施过程中,哈师大采用的慢速间歇训练法和快速间歇训练法相结合,并穿插短时持续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是提高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最有效的实施过程。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赛前的训练主要分为一般准备期、专项准备期和赛前直接准备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时期中哈师大严格遵循机体能源系统恢复特点和人体承受负荷后变化规律去调整负荷量、练习强度和间歇时间的节奏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本论文通过对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率指标、训练负荷和运动成绩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得出运动员身体承受剧烈负荷的时间增加,负荷强度和负荷量都有提高,哈师大运动员的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提高幅度较大。总结归纳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方法的实施过程,加强和中长跑项目强校在训练和理论上的交流,丰富训练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有益参考。

周振鸿[10](2019)在《广东省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体能训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东省是中国南大门,也是经济和人口发展的第一大省。在国内大型马拉松赛以及连续举办7届“广州国际马拉松赛”,我省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创造了优异的成绩,但和其他地区优秀的男子马拉松选手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各个竞技运动项目都在陆续的强调体能训练,马拉松属于典型的体能类耐力型项目。因此良好的体能、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马拉松跑项目成绩的提高和发展。本文以广东省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108名、马拉松教练(指导)员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等研究方法对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的体能情况、体能训练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的年龄段在26岁-30岁,运动年限在3-5年。2、身体形态总体而言,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的各项身体形态指标较好,属于身高体轻,下肢较长,步幅较大,运动时克服体重的负担量就相对较小,并能够减轻脚落地时的冲击力;身体机能指数达到优秀标准,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的呼吸机能水平相对较高。3、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主要训练素质集中在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素质的综合体能训练,速度耐力是影响马拉松跑成绩的重要因素。4、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赛前超过半数是有针对性训练,主要集中在1-3个月,保持在每周3-4次,每月120-150公里训练量,主要训练方法集中在持续训练法,较具有科学的训练理念。5、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体能训练计划与专业选手存在一定差距,训练的手段较为单一,对运动训练过程跟踪监测不够及时,部分体能训练内容的选取和训练方法有待改善,加强专业的指导有助于提高业余选手的各项训练效果和成绩。6、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体能训练存在问题是训练不够系统、训练安排不合理,训练量偏低、缺乏科学的训练指导、训练方法单一、赛前准备不充分。

二、高校中长跑业余训练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中长跑业余训练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1.4.2 关于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相关的研究
        1.4.3 关于影响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因素研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
        3.1.1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选材基本特征
        3.1.2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3.2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3.2.1 运动员自身因素
        3.2.2 运动员家庭因素
        3.2.3 教练员因素
        3.2.4 社会认知程度因素
        3.2.5 运动员文化课成绩因素
    3.3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过程制约因素分析
        3.3.1 教练员综合能力无法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3.3.2 训练以及培养经费的欠缺
        3.3.3 对于运动员日常管理不到位
        3.3.4 运动员训练安排的不合理
        3.3.5 学与训之间的矛盾
        3.3.6 场地及器材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部分教练员与运动员训练要求
    3.4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发掘与培养对策研究
        3.4.1 优化选材系统,走体教结合培养道路
        3.4.2 拓宽选材渠道,重视人才流动
        3.4.3 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4.4 提高教练员综合能力,完善奖励制度
        3.4.5 丰富后备人才培养手段,提高运动员成材率
        3.4.6 运用好政策杠杆,加强经费投入
        3.4.7 改革运动员管理制度
        3.4.8 科学创新,赛练结合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教练员问卷调查问卷
附件2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运动员、家长问卷调查问卷
附件3 访谈提纲
致谢

(2)基于竞技水平提升视角下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
        1.1.2 中国竞技体育高速发展
        1.1.3 中国田径竞技能力稳步提升,但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1.1.4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身陷困境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中长跑的概念界定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中长跑训练方法的研究
        2.2.2 生理生化及负荷强度的相关研究
        2.2.3 人种差异性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中国中长跑项目的发展现状研究
        2.3.2 中长跑项目训练方法的相关研究
        2.3.3 中长跑项目的运动损伤与疲劳恢复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定量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的现状
        4.1.1 竞技水平现状
        4.1.2 人才储备现状
        4.1.3 人才培养及输送途径现状
    4.2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2.1 竞技水平较低、发展动力不足
        4.2.2 人才储备不足、各省市分布不均衡
        4.2.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输送体系形势严峻
    4.3 中国男子中长跑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3.1 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4.3.2 男子中长跑发展的思想制约与意识转移
        4.3.3 男子中长跑的规律认识与实践偏差
        4.3.4 全运会砍项的影响
        4.3.5 社会发展、过度转型需求的影响
    4.4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的优化路径
        4.4.1 培育体育思维打破思想桎梏
        4.4.2 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新时期男子中长跑发展体系
        4.4.3 探寻项目规律加强人才培养
        4.4.4 平衡各单位人才队伍寻求全运会出路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3)基于供能特点比较对我国优秀大学生中跑运动员训练计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中距离跑的能量供应比例计算方式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距离跑
        2.1.2 中距离跑的能量供应
    2.2 理论基础
        2.2.1 《运动生理学》理论基础
        2.2.2 《运动训练学》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外优秀中距离跑运动员能量供应特点的对比分析
        3.1.1 国外优秀中距离跑运动员的能量供应特点
        3.1.2 国内优秀中距离跑运动员的能量供应特点
        3.1.3 国内优秀大学生中距离跑运动员的能量供应特点
        3.1.4 国内优秀大学生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能量供应特点对比
    3.2 国内外优秀中距离运动员训练计划与供能特点关系的对比分析
        3.2.1 国外优秀中距离跑运动员训练计划与供能特点的关系
        3.2.2 国内优秀中距离跑运动员训练计划与供能特点的关系
        3.2.3 国内优秀大学生中距离跑运动员训练计划与供能特点的关系
        3.2.4 国内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训练计划的比较
    3.3 我国优秀大学生中距离跑赛前训练计划的制定
        3.3.1 训练计划的制定原则
        3.3.2 训练计划的三阶段制定
        3.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逻辑起点:落实湖南省田径队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思考
        1.1.2 现实动因:破解当前湖南省田径队发展瓶颈的现实需要
        1.1.3 本位因素:研究者作为湖南省田径队一员的兴趣与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省田径队基本情况介绍
        3.1.1 湖南省田径队发展历程
        3.1.2 湖南省田径队基本情况
        3.1.3 湖南省田径队获奖情况
    3.2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的现状分析
        3.2.1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的现实情况
        3.2.2 湖南省田径队项目布局的现实情况
    3.3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项目布局与设置不全,田径项目的设置有待拓宽
        3.3.2 体教结合与衔接不够,后备人才储备与输送不足
        3.3.3 人才吸引机制不健全,田径运动人才的大量流失
        3.3.4 教练队伍结构不合理,教练团队协作攻关不明显
        3.3.5 教练员指导水平不够,训练科学化程度有待提升
    3.4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的优化策略
        3.4.1 拓宽田径项目的布局与设置,提升整体竞争力
        3.4.2 体教结合,保障后备人才的储备和输送
        3.4.3 加强田径运动队的建设力度,吸引人才流入
        3.4.4 优化田径教练员的队伍结构,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3.4.5 加大科研力度,注重对田径教练员的后续培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长跑及马拉松运动的价值研究
        2.1.2 长跑及马拉松运动的项目特征研究
        2.1.3 长跑及马拉松运动的训练特点研究
        2.1.4 长跑运动存在的问题研究
    2.2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基本情况
        4.1.1 长跑爱好者的基本信息
        4.1.2 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概况
    4.2 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情况
        4.2.1 长跑爱好者的动机和目标期望
        4.2.2 长跑爱好者的训练计划
    4.3 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损伤情况
        4.3.1 长跑爱好者的运动后恢复情况
        4.3.2 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损伤及处理情况
    4.4 长跑爱好者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4.1 爱好者的运动目标设定不合理
        4.4.2 爱好者对自我身体健康状况评估存在隐患
        4.4.3 爱好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5 长跑运动的科学应用研究
        4.5.1 长跑运动的科学训练手段分析
        4.5.2 长跑运动所需的体能训练分析
        4.5.3 长跑运动的年度训练计划安排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5.1.1
        5.1.2
        5.1.3
        5.1.4
    5.2 研究建议
        5.2.1 增加体能训练和放松环节在训练计划中的比重
        5.2.2 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训练计划
        5.2.3 提升训练效果,可更多借鉴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理念
附录A 《长跑爱好者训练特点》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访谈法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4.1 伴生诠释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文献综述
    2.2 中长跑训练文献综述
        2.2.1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内容文献综述
        2.2.2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负荷文献综述
        2.2.3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的负荷监测指标文献综述
        2.2.4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方法文献综述
        2.2.5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恢复手段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测量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的学校基本情况
        4.1.1 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实行的招生政策
        4.1.2 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的培养目标
        4.1.3 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训练经费的投入
        4.1.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场地器材的情况
        4.1.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教练员队伍情况
        4.1.6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的招收途径
        4.1.7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选拔运动员的参考因素
    4.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基本情况
        4.2.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往届运动员的去向
        4.2.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在各个年级的分布情况
        4.2.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
        4.2.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
        4.2.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父母的运动经历及其对子女的参训的态度
    4.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成绩基本情况
        4.3.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每年固定参加的比赛
        4.3.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优秀运动员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的获奖情况
        4.3.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的获奖情况
        4.3.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取得运动技术等级情况
        4.3.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与全国中学生中长跑纪录对比分析
        4.3.6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及运动技术等级
    4.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基本情况——以2016-2017 年为例
        4.4.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
        4.4.2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安排
        4.4.3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中训练负荷强度的转化
        4.4.4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内容
        4.4.5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对耐力的训练
        4.4.6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力量的训练
        4.4.7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对技术的训练
        4.4.8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的训练方法
        4.4.9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恢复手段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概念界定
        2.2.1 体育运动学校
        2.2.2 后备人才
        2.2.3 田径后备人才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历程
        4.1.1 初建发展阶段
        4.1.2 艰苦过渡阶段
        4.1.3 稳定快速发展阶段
    4.2 兰州市体校田径运动队伍基本情况
        4.2.1 田径运动队项目设置
        4.2.2 田径教练员队伍结构
        4.2.3 教师队伍结构
        4.2.4 田径后备人才队伍结构
    4.3 兰州市体校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分析
        4.3.1 田径教练员选材情况
        4.3.2 田径后备人才训练状况
        4.3.3 田径运动队伍输送概况
        4.3.4 运动员体教结合开展情况
        4.3.5 田径运动队管理现状
    4.4 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竞赛成绩状况
        4.4.1 参加甘肃省运会田径比赛成绩分析
        4.4.2 兰州市体校田径优劣势项目分布
    4.5 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4.5.1 社会因素
        4.5.2 家庭因素
        4.5.3 教练员因素
        4.5.5 运动员因素
        4.5.6 综合因素
    4.6 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4.6.1 利用地域优势,突出重点项目,适当调整项目布局
        4.6.2 提高教职人员综合素质,完善学校奖励机制
        4.6.3 注重科学选材,拓宽选材渠道,重视人才流动
        4.6.4 贯穿多年训练计划,加强后备人才全面身体素质发展
        4.6.5 扩大经费渠道,优化竞赛体制多样化
        4.6.6 实行“体教产”三结合培养模式,拓宽后备人才发展道路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9)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实施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中长跑项目训练特征的研究
    2.2 关于中长跑项目赛前耐力训练周期安排的研究
    2.3 关于中长跑项目耐力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2.4 关于高校业余中长跑耐力训练模式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影响高校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的因素分析
        4.1.1 环境因素
        4.1.2 运动员自身因素
    4.2 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的起始状态诊断
        4.2.1 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的成绩诊断
        4.2.2 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诊断
        4.2.3 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诊断
    4.3 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赛前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实施过程分析
        4.3.1 赛前无氧耐力训练方法的释义
        4.3.2 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在一般准备期的实施
        4.3.3 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在专项准备期的实施
        4.3.4 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在赛前直接准备期的实施
    4.4 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效果的评价
        4.4.1 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率指标对比分析
        4.4.2 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对比分析
        4.4.3 高校中长跑运动员成绩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广东省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体能训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0 马拉松
        2.1.1 体能训练
        2.1.2 优秀业余马拉松选手
    2.2 理论基础
        2.2.1 《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
        2.2.2 《体能训练学》理论研究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马拉松项目的体能特征分析
        3.1.1 马拉松项目的能量代谢特征
        3.1.2 马拉松项目的力量特征
        3.1.3 马拉松项目的速度特征
        3.1.4 马拉松项目的耐力特征
        3.1.5 小结
    3.2 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基本情况分析
        3.2.1 马拉松选手群体特征分析
        3.2.2 马拉松选手跑步的目的分析
        3.2.3 马拉松选手的跑步年限分析
        3.2.4 马拉松选手应具备的特点分析
    3.3 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体能训练特征分析
        3.3.1 马拉松选手的跑步时段分析
        3.3.2 马拉松选手的跑步场地分析
        3.3.3 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体能训练特征的分析
        3.3.3.1 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身体形态指标的分析
        3.3.3.2 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身体机能指标的分析
        3.3.3.3 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主要素质训练的分析
        3.3.4 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赛前训练计划分析
        3.3.4.1 马拉松选手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
        3.3.4.2 马拉松选手赛前训练量的安排
        3.3.4.3 马拉松选手赛前训练方法的安排
        3.3.5 优秀业余马拉松选手赛前体能训练计划实证分析
        3.3.5.1 我省男子专业马拉松选手的训练计划
        3.3.5.2 我省男子优秀业余马拉松选手训练计划安排
    3.4 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体能训练的问题与对策
        3.4.1 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3.4.2 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体能训练的对策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四、高校中长跑业余训练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尚书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竞技水平提升视角下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研究[D]. 陈豪.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基于供能特点比较对我国优秀大学生中跑运动员训练计划的研究[D]. 郭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研究[D]. 廖孟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特点研究[D]. 李思奇.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6]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D]. 黄真山.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8]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 安昕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9]高校业余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实施过程的研究[D]. 张德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10]广东省优秀业余男子马拉松选手体能训练特征研究[D]. 周振鸿.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高校中长跑业余训练模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