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大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光[1](2021)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文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由大向强,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当此之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如何担负好立德树人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必须担当作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教育使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既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使然,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立足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这一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回溯建国以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探究这一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客观规律。特别是本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构建了现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为本取向的理论图景和实践方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为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本文由绪论和五章正文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研究缘起、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学术界就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结合对已完成论文的总体把握,分析提炼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本章从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构成入手,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并对其主客体关系、内容体系、载体和特点进行分析,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内涵要求和功能作用。第二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本章首先从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两方面考察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之后重点解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以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以人为本思想为切入点,阐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合理性解释。第三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本章将建国以来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探索起步(1949—1956)、曲折前进(1957-1965)、遭遇挫折(1966-1976)、恢复调整(1977-1988)、改进深化(1989-2001)和创新发展(2002-现在)六个阶段,通过追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演变探究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异同与变迁。第四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本章首先解读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以人为本的现实表现和不利影响,进而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必要性,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发展的外部动因、内在动力,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地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具体化的理论指导。第五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本章主要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路径选择,从确立科学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合理需要、融入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实践方案。
毛兰香[2](2021)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公寓文化在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起到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情绪宣泄与心理抚慰、创新激励与激发活力等作用,但是,当下为数不少的高校在公寓文化建设上仍存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管理上出现滞后、内容上吸力不强等问题,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增强功能、提升品位,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车晓杰[3](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社会对规则的呼唤越来越强烈,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因此,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努力使之成为奉行规则要求、自觉遵守规则的社会典范,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培育正在被逐步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和提高,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规则意识缺乏,淡漠规则,不按规则办事的现象,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基于此,我以“新时代大学规则意识的培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路径进行探讨。文章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课题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研究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有助于丰富规则意识的研究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分析和阐述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文章介绍了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当前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积极表现,分析了大学生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大学生规则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以上分析的问题及原因,从高校、社会、网络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介绍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路径。笔者认为,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需要从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着手,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合力来实现培育的目标。全文通过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使得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认识具体化、系统化,表明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秩序社会的构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王玺[4](202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规范建设的几十年来,针对其教学主体、内容、方法等维度的微观化、具体化的研究已经成果颇丰,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学本质以及活动开展进行规律性、学理性的认知与把握。但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空间的拓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交往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仅仅是微观层面的研究已不足以满足教学的要求以及应对学科的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更为整体化、社会化的宏观把握。若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研究,空间要素的纳入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新时代从空间化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要把握的空间样态必然更加多元化、多维化,传统空间与新型空间形态的研究都应为题中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但也凸显出其客观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是当前一个全新的命题,需要汲取中西方相关空间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借鉴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传播学等诸学科领域有益的理念与观点,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自身特有的研究体系和空间框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观的树立提供学理支撑。本论文主要从思政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演进历史、现实境遇和优化拓展几方面来进行相关探索与研究,全文除绪论外,主体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来进行阐述: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进行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除了包含基本的自然时空观念之外,对于社会空间的发展及演变,以及空间差异的出现、正义的维护等方面都展示了独有的空间思维与智慧。中国社会的空间思想包括观象授时、立杆测影、律管候气、山川崇拜和敬天文化等对于空间认知,同时将空间思想应用于城邑空间、聚落空间等的布局与规划当中,当代则是以习近平“八个统一”规律性总结为空间构建的指导思想。西方世界对于空间也有不同的认知,囊括了哲学、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以列斐伏尔、哈维、苏贾、福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空间建构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框架及理论观点。其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本质的阐释与基本特征的描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进行基本含义的阐释以及内涵的解析是本研究进行的根本前提,随后将思政课教学空间与教学空间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涵与外延,接着对其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分析是对其概念的进一步明晰与掌握。再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类型划分以及功能赋值的探讨。首先分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囊括了主体、内容、方法、载体四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按照三类不同的标准进行了思政课教学空间类别的划分,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别以及相互交往关系来进行相应的空间功能赋值。随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历史演进、需求动力、基本机制予以分析与总结。通过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演进历史可以发现,前后经历了空间初步形成、深化调整、规范建设以及发展提高四个阶段,对于四大需求动力的分析以及四种基本机制的探索,总结与提取出能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现实境遇作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对全国部分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六大子系统,分别为课堂与学科子空间、现实与虚拟子空间、制度与非制度子空间,解读其优势和分析其困境的基础上,为下一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拓展提供现实参考基础。最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与拓展。系统围绕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空间、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空间、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空间、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空间、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空间以及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制度空间六个领域展开,全方位优化拓展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作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这个全新命题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创新式地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框架,旨在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视域,激发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力与生命力。
张星星[5](2019)在《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高校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生活居住场所、情感交流空间和宣传教育阵地,对其如何高效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高校后勤改革化的不断深入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根据本学校的客观实际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在落实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都形成固有的习惯,总是会把精力和重点都放在教学上,忽视了学生公寓这一重要的场所。所以对公寓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较少。论文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实际工作之中,通过实地调研、亲身参与、调查走访等方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通过翻阅专业方面的图书、相关的期刊等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充分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等多种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在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公寓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流动性大、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公寓卫生较差,公共区域保洁度低;学生公寓配套设施不完善;学生管理不充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提高公寓管理的智能优化;学生公寓内进行垃圾分类;加强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注重公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干净、整洁、温馨、舒适、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公寓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大学期间健康、快乐的成长,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贺光明[6](2019)在《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努力提高和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的关键工作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进行心理学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可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实践指导,因而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正确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科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切与灵活选用教育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体体现为:教育目标设立由成为社会公民转向成为社会公民与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构建由注重社会需要转向重视身心发展和个体需求,教育方式方法选用由注重灌输说教转向适切和灵活。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征是合规律性、知情意行统一性、民主平等性、情感互动性和自我内化性。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依据,体现为:依据积极心理学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设立教育目标,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选择教育内容,依据建构主义心理学选用教育方式方法,依据态度心理学优化教育过程,依据道德心理学以更好协调教育要素,依据差异心理学以更好把握教育对象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9个维度。鉴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其中教师卷包括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8个维度,学生卷包括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7个维度。调研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较有效,但未达到有效和非常有效水平。教师对其8个维度的评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学生对其7个维度的评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等9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显着,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投入,也包括大学生的认同、配合、支持和投入;既包括环境因素中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又包括学校组织领导体系、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等。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调研结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效性的对策包括:在教育目标设立上,要正确设立教育目标,完善教育目标体系;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在教育方式方法选用上,要兼顾大学生个体差异、重视自我教育、注重社会实践;在教育过程上,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内化、重视师生合作;在教育环境构建上,要营造心理环境、净化网络环境、利用群体心理效应。
宋佳[7](2018)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寓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优秀大学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和中坚力量,人民群众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格共产主义新时代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尤为重要。自2016年召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开始,高校纷纷自觉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增强并经历着从不成熟向成熟过度的阶段,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学生公寓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之一,高校重视公寓文化建设就是把立德树人工作做到了实处。国内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研究至今约有30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帮助高校培育出一代代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本文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寓文化建设这一主题,通过对当地两所高校展开系列相关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及部分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建设模式固化、管理意识淡薄、目标冲突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充分等问题,在明确了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王欣[8](2018)在《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研究 ——以合肥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公寓是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由于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进,校园文化蓬勃发展,高校公寓还被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高校公寓作为新的教育阵地,其文化建设也同时被重视起来。高校公寓文化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阵地,有学者更是将其称之为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目前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成绩也有不足,从硬件上的不足,到管理上的缺失等问题。本文将从大学生这一主体出发,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问、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对高校公寓文化及其建设进行系统和真实的研究。本文通过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首先,通过对文献的参考,明确高校公寓文化的定义,并从高校公寓文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将高校公寓文化的大结构清晰的向读者展示。其次,通过将高校公寓文化的特征、功能这两大部分论证高校公寓文化的价值,并探究高校公寓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再次,通过对各大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公寓的实地走访,发现在高校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合肥地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再结合现有的资料对营造高校公寓文化力所能及的提出一些建议,能够助力高校公寓文化的发展,也能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发展,最终能够提升高校公寓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力,实现育人的目的。
殷豆豆[9](2017)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公寓文化在推动高校公寓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和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等方面的功效愈加突显。党和政府对高校公寓文化的建设也倍加重视,从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投入的不断增加,到相关政策、意见和通知的发布,不断引导高校公寓形成积极健康、严肃活泼和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新时期,随着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环境更加复杂,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为切入点,研究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功能、现状、主体与类型、原则与内容、环境与载体以及机制与方法。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基本概念入手解析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特点与功能。主要解决的是高校公寓文化自身是什么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整理的基础上,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定义为:大学公寓内由广大师生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创造并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行为方式与精神氛围的总和。该定义揭示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及高校公寓文化的内涵界线所在。为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认识,本文阐述其特点和功能,主要包括主导性与多样性、规范性与人本性、同质性与独特性、生活化与教育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占领先进文化阵地、营造和谐公寓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从实际角度考察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当前,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体系基本形成,涌现出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品牌,积极探索虚实结合等方法的不断创新。同时,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建设主体性发挥不足,管理模式时代性不强,方式方法实效性不够及虚拟平台使用效度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理念定位存在的偏差,社会转型的负面冲击,建设活动过程存在的负面因素以及网络文化中娱乐化信息的消极影响。第三,从主体建设方面界定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类型。根据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本文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主体划分为学校主体、大学生主体、社会主体。根据各类主体的地位和功能属性将高校公寓文化分为四种不同类型: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型和自主管理型。第四,从建设的指导依据和内在结构规定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主要有方向性与变通性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性与精神性相适应的原则、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及长期性与有效性相并重的原则。从文化形态上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其中公寓等物质形态类是基础,价值、观念、道德等精神形态类是核心,活动、行为、习惯等行为形态是关键,规则、管理、体制等制度形态是保障。第五,从建设的外部影响和承载的形式探讨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环境和主要载体。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环境主要包括顶层政策环境、中层管理环境和基层民主环境。顶层政策环境提供方向性指导,中层管理环境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基层民主环境营造浓郁的参与氛围。根据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践的具体呈现,本文将建设载体分为活动载体、管理载体、传媒载体和网络载体。第六,从建设的方式方面解析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法。根据各主体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功能的不同,将其机制分为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本文提出其建设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结合、物质性建设与精神性建构相协调、一元性引领与多元参与相协同、主导型管理和隐蔽性渗透相并进、激励性奖励与强制性惩罚相结合。
朱红艳[10](2017)在《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青年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状况如何,将关系着他们所从事职业的发展趋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个人层面上提出了敬业的要求,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加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指导大学生的职业行为,解决当前大学生职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下人才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本文借鉴己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原则,运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首先,对敬业价值观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厘清敬业价值观与敬业精神、职业精神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从当前大学生的敬业现状、大学生特点、社会角色出发,阐释了培育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现状的研究,就目前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量化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敬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失偏颇、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途径较为单一以及大学生敬业价值观教育评价体系欠科学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具体原因包括社会结构、文化和舆论环境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高校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家庭教育及其价值观变化与社会发展脱节甚至冲突,新时代大学生及大学生团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心理及性格因素等,并针对性地从各相关利益者出发总结了实证分析对进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启发;接着详细阐述了进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相应原则、方法和保障体系;最后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机制,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ISR三要素模型,从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的角度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强调应当通过提高意识认知、加深情感认同、重塑思维认识和形成思维定势等敬业价值观的内化机制来促进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的意识共鸣和情感培养。培养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应该从高校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构建全面的培养体系。高校应该注意引导大学生的自身行为,从大一开始在学习中认识敬业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科学的理想;通过实践活动磨练大学生敬业价值观;与家庭构建沟通机制,提高家庭与高校沟通的实效性;高校自身通过完善指导机制,运用教学载体培养大学生敬业价值观;高校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利用社会媒介,加大宣传大学生敬业价值观,联合企业,为大学生争取更多实践的机会。为培养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具体研究分析过程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通过对敬业、敬业精神、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及其培育等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以此对全文的研究奠定基础。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探讨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最后介绍了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首先,从马克思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敬业精神及敬业教育的论述,奠定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思想渊源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和阐述了从解放初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我国关于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历史演进、以及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经验与教训,为本文研究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第三部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现状的实证分析。本章进行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现状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和分析,得出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现状、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机制。本章首先论述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的内容。其中,内化机制(亦即本文中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思想转化机制)以大学生为主体分析其自身在敬业价值观培育中认知、认同和行为上实践敬业价值观的过程;外化机制(亦即本文中的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则从培育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组织活动、家庭引导、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然后,从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介体、接受环境以及接受体系等层面总结归纳了完善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要点。第五部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及载体。首先,论述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归纳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的方法、载体及其创新。第六部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建议。首先,提出了以实现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的价值自觉为依归,其次,通过过程教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推动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通过对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进行研究,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价值观的认同,从而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符合时代要求的敬业价值观,激励青年大学生勤劳勇敢、甘于奉献,发挥专长和聪明才智,积极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二、论大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大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依据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一)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必要性的研究 |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内在根据的研究 |
(五)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实践途径的研究 |
(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与发展经验的研究 |
五、研究思路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读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构成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特点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
一、相关概念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 |
第二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 |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 |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
二、中国近代的人道主义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
二、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一、毛泽东: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 |
二、邓小平: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 |
三、江泽民:突出人民本位,关心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利益 |
四、胡锦涛:关照人民利益,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 |
五、习近平:体察民情,改善民生,保障民主 |
第三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探索起步(1949—1956) |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有效开展 |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萌芽 |
第二节 曲折前进(1957—1965) |
一、“又红又专”培养目标的提出 |
二、“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展开 |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
第三节 遭遇挫折(1966-1976)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存在 |
二、“教育革命”旗帜下的系列政治运动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沦失 |
第四节 恢复调整(1977-1988)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重新确立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逐步恢复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向趋于明确清晰 |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度陷入低徊迷惘 |
第五节 改进深化(1989-2001) |
一、重新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
二、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三、细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着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五、优化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
第六节 创新发展(2002-现在)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政策设计系统清晰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明确呈现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务实有效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充分拓展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局面开始形成 |
第四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 |
第一节 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缺失 |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缺失 |
二、以人为本的学校资源的缺失 |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虚空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外部动因 |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文化创新的要求 |
三、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内在动力 |
一、大学生的主体诉求与教育者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
二、大学生主体需求与教育者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动力与自我教育能力的矛盾 |
第五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 |
第一节 确立科学理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前提 |
一、“尊重人”:发挥大学生的价值主体作用 |
二、“服务人”:发挥大学生的权益主体作用 |
三、“发展人”:发挥大学生的发展主体作用 |
第二节 贴近学生生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要求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满足合理需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动力 |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要求 |
二、当前大学生的需要现状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情感支撑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内涵 |
二、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
第五节 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归宿 |
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要求 |
二、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发展目标要求的变迁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德树人与大学生公寓文化 |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的涵义及特征 |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在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发挥的作用 |
1.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 |
2.情绪宣泄与心理抚慰。 |
3.创新激励与激发活力。 |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
1.认识上存在偏差。 |
2.管理上出现滞后。 |
3.内容上吸力不强。 |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路径 |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
3.增强功能,提升品位。 |
(3)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基本方法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新时代 |
(二)规则与规则意识 |
(三)大学生规则意识及其培育 |
二、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
(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
(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
(五)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
三、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目标、原则、内容及方法 |
(一)培育的目标 |
(二)培育的原则 |
(三)培育的内容 |
(四)培育的方法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的对象 |
(二)问卷的制定 |
(三)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二、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积极表现 |
(一)规则认知基本形成 |
(二)规则认同基本具备 |
(三)规则遵守逐渐养成 |
(四)规则意志较为坚定 |
三、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规则认知系统性不够,认知仍待加强 |
(二)规则遵守主动性不够,意愿仍须提升 |
(三)不规则行为时有表现,规则行为仍须加强约束 |
(四)部分大学生践行规则时,功利性较为明显 |
四、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育中对规则意识的欠缺 |
(二)复杂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路径优化 |
一、发挥学校“三支队伍”作用,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 |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
(二)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中的协同育人作用 |
(三)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中的引导作用 |
二、积极优化社会环境,在环境育人中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 |
(一)积极营造人人尊重规则的社会氛围 |
(二)努力净化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网络环境 |
三、努力强化社会实践,在实践育人中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 |
(一)充分运用学校第二课堂的作用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 |
(二)充分动员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 |
四、充分发挥“需求者本位”作用,激发大学生在规则意识培育中的自觉性 |
(一)加强学习,提升对规则意识重要性的认知 |
(二)增强内省,提升践行规则意识的行动自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难点与创新 |
1.4.1 主要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
1.4.2 论文可能的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
2.1 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
2.1.2 空间发展 |
2.1.3 空间变迁 |
2.1.4 空间差异 |
2.1.5 空间正义 |
2.1.6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新发展 |
2.2 中国社会的空间思想 |
2.2.1 始于敬天文化的空间认知 |
2.2.2 城邑聚落布局的空间规划 |
2.3 西方世界的空间理念 |
2.3.1 多学科的空间观念 |
2.3.2 代表性的空间理论 |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 |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阐释 |
3.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含义 |
3.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涵解析 |
3.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相关概念辨析 |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特征 |
3.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共生性 |
3.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实践性 |
3.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系统性 |
3.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技术性 |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类别与功能 |
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 |
4.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主体要素 |
4.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容要素 |
4.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方法要素 |
4.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载体要素 |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类型划分 |
4.2.1 按照教学服务的空间功能划分 |
4.2.2 按照教学主体的空间参与方式划分 |
4.2.3 按照教学系统的空间运行特征划分 |
4.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功能赋值 |
4.3.1 融合多种学科空间 |
4.3.2 联通社会育人空间 |
4.3.3 打造全面发展空间 |
第五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历史演进、需求动力与基本机制 |
5.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演进历程 |
5.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初步形成 |
5.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深化调整 |
5.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规范建设 |
5.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发展提高 |
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需求动力 |
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教育者主体需求 |
5.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主体需求 |
5.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需求 |
5.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技术介入需求 |
5.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机制 |
5.3.1 主体导向机制 |
5.3.2 内容挖掘机制 |
5.3.3 方法改革机制 |
5.3.4 载体拓展机制 |
第六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现实境遇 |
6.1 相关问卷调查 |
6.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势解读 |
6.2.1 课堂空间主体化 |
6.2.2 学科空间规范化 |
6.2.3 现实空间多样化 |
6.2.4 虚拟空间技术化 |
6.2.5 制度空间协同化 |
6.2.6 非制度空间开放化 |
6.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困境分析 |
6.3.1 理论支撑仍需强化 |
6.3.2 实践模式尚待创新 |
6.3.3 空间资源亟需整合 |
第七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拓展 |
7.1 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空间 |
7.1.1 协调运行教学要素 |
7.1.2 优化教学拓扑结构 |
7.2 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空间 |
7.2.1 促进学科规范建设 |
7.2.2 延展学科发展路径 |
7.3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空间 |
7.3.1 调整实践教学思路 |
7.3.2 提升教学实践效度 |
7.4 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空间 |
7.4.1 把脉虚拟空间样态 |
7.4.2 融合虚拟空间要素 |
7.5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空间 |
7.5.1 实现制度合理配比 |
7.5.2 增强制度空间效力 |
7.6 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制度空间 |
7.6.1 维护空间生态平衡 |
7.6.2 提供空间发展保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高等院校公寓管理的定义 |
2.1.2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特点 |
2.2 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相关内容规定 |
2.2.1 高等院校公寓管理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 |
2.2.2 寓服务于学生管理 |
2.2.3 建章立制规范学生公寓管理 |
2.3 高等院校公寓管理的基本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管理的现状 |
3.1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管理简介 |
3.1.1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基本情况 |
3.1.2 宿舍改造方案 |
3.1.3 宿舍改造圆满完成 |
3.1.4 迎新工作及新生住宿安排工作 |
3.2 加强公寓管理队伍建设 |
3.2.1 管理队伍概况 |
3.2.2 管理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 |
3.2.3 监督检查 |
3.2.4 工作总结 |
3.3 开创“学生处致各系一封信”的管理新措施 |
3.3.1 2017 年“一封信”情况 |
3.3.2 2018 年“一封信”情况 |
3.4 公寓日常管理安全检查工作 |
3.4.1 宿舍卫生监督检查制度 |
3.4.2 住宿学生信息反馈检查制度 |
3.4.3 加强值班管理 |
3.5 学生组织与宿舍文化建设 |
3.5.1 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
3.5.2 举办寝室文化节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4.1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公寓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导致人员流动性大 |
4.1.2 有些学生公寓公共区域保洁度低 |
4.1.3 学生公寓的配套设施待完善 |
4.1.4 学生管理不够全面深入 |
4.1.5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 |
4.2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公寓管理队伍建设尚需提高 |
4.2.2 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4.2.3 学校的发展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
4.2.4 宿舍管理中没有联合有关部门形成合力 |
4.2.5 公寓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管理的优化对策 |
5.1 智能优化公寓管理 |
5.1.1 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 |
5.1.2 实行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
5.2 在学生公寓进行垃圾分类 |
5.2.1 工作目标 |
5.2.2 实施步骤 |
5.2.3 奖惩措施 |
5.2.4 其他工作说明 |
5.3 加强公寓文化建设 |
5.3.1 建立学生活动室 |
5.3.2 公寓内开展第二课堂 |
5.3.3 公寓内开展读书会 |
5.4 注重公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
5.4.1 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聘用条件 |
5.4.2 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 |
5.4.3 完善工作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 |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理论 |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要素 |
2.2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
2.2.1 教育目标设立:由成为社会公民转向成为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 |
2.2.2 教育内容选择:由注重社会需要转向重视身心发展和个体需求 |
2.2.3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由注重灌输说教转向适切和灵活 |
2.3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征 |
2.3.1 合规律性 |
2.3.2 知情意行统一性 |
2.3.3 民主平等性 |
2.3.4 情感互动性 |
2.3.5 自我内化性 |
2.4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
2.4.1 教育目标设立的依据 |
2.4.2 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
2.4.3 方式方法选用的依据 |
2.4.4 教育过程优化的依据 |
2.4.5 教育要素协调的依据 |
2.4.6 教育对象把握的依据 |
第3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现状 |
3.1 调查目的、对象、信度与效度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 |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分析 |
3.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描述性分析 |
3.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回归分析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4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4.1 心理学视域下教育者因素 |
4.1.1 教育者知识有缺陷 |
4.1.2 教育者能力不很强 |
4.1.3 教育者素质不太高 |
4.1.4 教育者教学投入不足 |
4.2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身因素 |
4.2.1 大学生认同不高 |
4.2.2 大学生配合不好 |
4.2.3 大学生支持不够 |
4.2.4 大学生投入不足 |
4.3 心理学视域下教育环境因素 |
4.3.1 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
4.3.2 学校及周边环境教育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
4.3.3 家庭教育环境负面因素制约学校教育效能 |
4.3.4 网络文化环境消极效应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
4.3.5 心理环境渗透隐性教育功能尚未高度重视 |
4.4 心理学视域下学校组织因素 |
4.4.1 学校组织领导体系不够健全 |
4.4.2 学校管理机制运行不很顺畅 |
第5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1.1 正确设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5.1.2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
5.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2.1 教育内容选择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
5.2.2 教育内容选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5.2.3 教育内容选择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
5.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3.1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兼顾个体差异 |
5.3.2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重视自我教育 |
5.3.3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注重社会实践 |
5.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4.1 教育过程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
5.4.2 教育过程注重学生内化 |
5.4.3 教育过程重视师生合作 |
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5.1 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
5.5.2 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
5.5.3 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心理效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C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寓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及学术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
一、大学生公寓 |
二、文化的含义 |
三、大学生公寓文化 |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寓文化建设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一、公寓文化建设是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
二、公寓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学风的有益补充 |
三、公寓文化建设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 |
四、公寓文化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求 |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
一、物质文化建设 |
二、制度文化建设 |
三、行为文化建设 |
四、精神文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模式固化 |
二、现代化管理意识淡薄 |
三、公寓管理目标与公寓文化建设目标不一致 |
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充分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欠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引导,公寓文化建设实效性不强 |
二、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受重视程度低 |
三、公寓管理队伍建设滞后,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
四、公寓文化建设多部门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实现的途径 |
第一节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 |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
二、加强公寓文化建设部门间沟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 |
三、建立高素质的公寓管理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力支撑… |
四、规范自我管理育人模式,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
第二节 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新方式 |
一、利用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信息化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二、推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项目化管理,激发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 |
三、关注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个性化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 |
四、塑造公寓文化品牌形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形式 |
第三节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寓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 |
一、加强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优美人文环境…… |
二、拓展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活动,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健康人文环境…… |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熏染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人文环境 |
四、转变人文环境建设思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研究 ——以合肥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调查研究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高校公寓文化概述 |
1.4.1 高校公寓的定义与特征 |
1.4.2 高校公寓文化的内涵 |
1.4.3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内容 |
第二章 高校公寓文化价值研究 |
2.1 高校公寓文化的特征 |
2.1.1 自主性 |
2.1.2 多样性和时代性 |
2.1.3 开放性和包容性 |
2.1.4 感染性和互动性 |
2.2 高校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 |
2.2.1 高校公寓文化的约束导向功能 |
2.2.2 高校公寓文化的安抚调节功能 |
2.2.3 高校公寓文化的凝聚功能 |
2.2.4 高校公寓文化的熏陶功能 |
第三章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介绍 |
3.1.1 调查方法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 |
3.2.2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3 高校公寓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
3.3.1 高校公寓建设规划不到位 |
3.3.2 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
3.3.3 公寓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差 |
3.3.4 公寓开展缺乏创新性高校网络引导成效有限 |
第四章 加快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实现育人目的 |
4.1 提升大学生行为文化素养 |
4.1.1 公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
4.1.2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
4.1.3 法治教育进公寓 |
4.1.4 引导大学生提升自律意识 |
4.2 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
4.2.1 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 |
4.2.2 发挥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 |
4.2.3 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
4.3 公寓物质文化与公寓精神文化共同发展 |
4.3.1 优化公寓物质文化建设条件 |
4.3.2 大力优化高校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
4.4 加强高校公寓制度文化建设 |
4.4.1 提升公寓管理人员素质树立服务与育人理念 |
4.4.2 推进住宿体制改革 |
4.4.3 引进高素质公寓管理人才完善公寓服务人员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9)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基本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重难点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功能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
(一)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概念 |
(二)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 |
(一) 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
(二) 规范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
(三) 同质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
(四) 生活化与教育性的统一 |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 |
(一) 占领高校文化阵地 |
(二) 营造和谐公寓氛围 |
(三)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
(四) 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
第二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
(一) 建设体系基本形成 |
(二) 建设品牌逐渐涌现 |
(三) 建设方法不断创新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建设主体性发挥不足 |
(二) 管理模式时代性不强 |
(三) 方式方法实效性不够 |
(四) 虚拟平台使用效度不佳 |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建设理念定位的偏差 |
(二) 社会转型的负面冲击 |
(三) 活动过程的负面因素 |
(四) 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三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类型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构成 |
(一) 建设中的学校主体 |
(二) 建设中的大学生主体 |
(三) 建设中的社会主体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类型 |
(一) 高校主导型 |
(二) 企业主导型 |
(三) 校企合作型 |
(四) 自主管理型 |
第四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方向性与变通性相结合 |
(二) 物质性与精神性相适应 |
(三) 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四) 长期性与有效性相并重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 高校学生公寓物质文化 |
(二) 高校学生公寓精神文化 |
(三) 高校学生公寓行为文化 |
(四) 高校学生公寓制度文化 |
第五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环境与载体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环境 |
(一) 顶层政策环境 |
(二) 中层管理环境 |
(三) 基层民主环境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载体形态 |
(一) 活动载体 |
(二) 管理载体 |
(三) 传媒载体 |
(四) 网络载体 |
第六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法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 |
(一) 引导机制 |
(二) 动力机制 |
(三) 协作机制 |
(四) 保障机制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
(一) 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结合 |
(二) 物质性建设与精神性建构相协调 |
(三) 一元性引领与多元性参与相协同 |
(四) 主导性管理和隐蔽性渗透相并进 |
(五) 激励性奖励与强制性惩罚相结合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敬业 |
(二) 敬业价值观 |
(三)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 |
(四)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 |
一、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关于敬业精神的论述 |
(二)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敬业教育的论述 |
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历史演进 |
(一) 以“学先进、树新风”为核心的敬业价值观培育 |
(二) 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敬业价值观培育 |
(三) 以“五爱”社会公德为核心的敬业价值观培育 |
(四) 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为核心的敬业价值观培育 |
(五)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敬业价值观培育 |
三、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经验 |
(一) 党和国家重视敬业价值观培育 |
(二) 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不动摇 |
(三) 遵循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基本原则 |
(四) 不断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 |
四、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教训 |
(一) 职业、技能的培训没有上升到大学生的终生培育高度 |
(二)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未深入渗透在高校各门课程教育中 |
(三) 对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情感教育不足 |
(四)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在日常实践培育中存在诸多不足 |
(五) 当前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实效性不足 |
第二章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现状的实证分析 |
一、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现状 |
(一) 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培育有很高的认可度并积极参与敬业价值观培育 |
(二) 大学生群体中敬业精神缺失的比重较高 |
(三) 高校对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不够重视 |
(四) 高校对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途径的创新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
(一) 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认知缺乏有效支撑 |
(二)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内容有失偏颇 |
(三)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途径较为单一 |
(四)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评价体系欠科学 |
三、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影响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社会原因 |
(二) 影响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学校教育原因 |
(三) 影响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家庭原因 |
(四) 影响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自身原因 |
第三章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机制 |
一、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思想转化机制 |
(一) 大学生获得对敬业价值观的意识认知 |
(二) 大学生加深对敬业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
(三) 大学生重塑对敬业价值观的思维认识 |
(四) 大学生形成对敬业价值观的行为定势 |
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
(一) 学校、社团组织作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支撑 |
(二)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重要途径 |
(三) 强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载体作用 |
三、对构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思考 |
(一)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应发挥大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
(二) 保持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接受客体的系统性和时代性 |
(三) 实现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接受介体的多样性 |
(四) 完善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外部接受环境 |
(五) 推动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接受体系的最优化 |
第四章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及载体 |
一、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应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
(二)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应遵循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原则 |
(三)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应本着实效性与实践性的原则 |
(四)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应体现生活化原则 |
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及其创新 |
(一)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方法 |
(二) 创新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方法 |
(三) 优化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方法 |
三、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
(一)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管理载体 |
(二)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载体 |
(三)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活动载体 |
(四)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传媒载体 |
(五)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网络载体 |
第五章 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建议 |
一、以实现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的价值自觉为依归 |
(一) 树立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科学敬业价值观 |
(二)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科学理想 |
(三) 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合理需求 |
(四) 坚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思想觉悟 |
二、通过过程教育推动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 |
(一) 注重理论教育,提高自我认知 |
(二) 强化自我激励机制 |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增强归属感 |
三、通过职业道德建设推动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 |
(一)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二) 将道德他律上升成为道德自律 |
(三) 富有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 |
(四) 大学生应自觉地把职业作为生命信仰 |
四、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合力推动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 |
(一) 发挥社会因素的积极作用 |
(二) 发挥学校教育因素的积极作用 |
(三) 发挥家庭引导因素的积极作用 |
参考文献 |
(一) 经典文献类 |
(二) 着作类 |
(三) 学术论文类 |
(四) 外文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一、主持及参与的课题项目 |
二、学术论文 |
后记 |
四、论大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D]. 王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 毛兰香. 湘南学院学报, 2021(01)
- [3]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D]. 车晓杰.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D]. 王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管理优化研究[D]. 张星星. 燕山大学, 2019(06)
- [6]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 贺光明. 湖南大学, 2019(08)
-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寓文化建设研究[D]. 宋佳.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8(02)
- [8]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研究 ——以合肥高校为例[D]. 王欣.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9]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D]. 殷豆豆. 武汉大学, 2017(06)
- [10]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研究[D]. 朱红艳.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