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腺癌术后复发44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尹珺[1](2019)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放疗和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loco-regional recurrence,LRR)患者放射治疗和其他综合治疗手段的合理联用和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医科院肿瘤医院收治的2000/1/1-2014/12/31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局部区域复发(loco-regional recurrence,LRR)的21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单纯胸壁复发109例,单纯区域复发84例,胸壁+区域复发21例。133例患者行LRR放疗。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50.4月。5年再次局部区域复发率(Recurrent loco-regional recurrence,rLRR)、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远转生存率(Distant-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0.3%、28.5%、33.9%和6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RR是否全身治疗(是vs.否)是rLRR、PFS、DMFS、OS共同的影响因素,LRR局部治疗方式(手术+放疗vs.仅放疗vs.仅手术vs.无)是rLRR、PFS、DMFS共同的影响因素,并有影响OS的趋势(p=0.053)。此外,有无脉管瘤栓(有vs.无)、初治是否靶向治疗(是vs.否)、首次LRR间隔时间(≤12个月vs.>12个月)、首次LRR部位分布(仅局部/区域vs.局部+区域)是rLRR的影响因素;首次LRR间隔时间(≤12个月vs.>12个月)是DMFS的影响因素;首次LRR部位分布(仅局部/区域vs.局部+区域)是0S的影响因素。初治未放疗单纯区域复发的患者照射胸壁比不照射胸壁可将胸壁再次复发的比例从5/20(25.0%)降至4/41(9.8%)。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LRR患者整体预后不佳,手术+放疗的局部治疗方式和全身治疗有改善局部区域控制和生存的意义。区域淋巴结复发时预防性胸壁放疗有降低胸壁再次复发的趋势,最佳放疗范围尚不明确。
吴涛[2](2017)在《陆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1.1总结陆明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遣方用药方法、规律,并追溯其理论渊源。1.2对陆明教授应用扶正祛邪理论治疗绝经前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用以指导临床实践。2研究方法2.1通过临床跟师、临证抄方、随堂听课及教学查房,并结合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对陆明教授的中医学术论文、医案、论着、经典回顾性病例等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其学术思想、渊源及临证经验。2.2采取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将120例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与对照两组,以陆明教授临证经验,运用扶正祛邪经验方治疗6个月,总结临床疗效。3研究结果3.1陆明教授学术思想研究结果3.1.1学习学术渊源:注重经典,灵活实践,兼容并蓄,融汇诸家,师承前贤。3.1.2陆明教授顾护胃气论,主张辨证用药以顾护胃气为先,对中晚期肿瘤患者重护胃气,对肝癌患者中医治疗从脾胃论治。3.1.3总结陆明教授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理论,主张肿瘤微观辨证论,肿瘤的中医治疗采取部位、阴阳、经络辨证方法,中医治疗将化疗及靶向治疗药物进行寒热燥湿分类,采取多方法治疗、多途径给药,恶性积液从寒论治的相关新论。3.2陆明教授临证经验研究结果3.2.1陆明教授的临证用药特色鲜明,擅用虫类药、参类药,多采取复方大剂以全面地兼顾病情。3.2.2陆明教授的肿瘤食疗义理经验行之有效,适宜的饮食有益于肿瘤患者的康复并减轻术后、放化疗后的毒副反应。3.2.3陆明教授将病因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治疗肺癌,临证经验效果甚佳。3.2.4对陆明教授治疗体表肿瘤、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的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为中医临床的发展提供新思路。3.3以扶正祛邪经验方治疗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巩固期的研究结果3.3.1观察指标3.3.1.1相关肿瘤标记物:①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CA125与CA153抗原含量比较,对照组显着高于治疗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CEA抗原含量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陆明教授经验方可降低机体血清中肿瘤抗原CA125与CA153的水平。3.3.1.2各项激素水平: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激素水平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激素水平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他莫昔芬、陆明教授经验方+他莫昔芬治疗均不升高乳腺癌患者的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经验方在调节激素水平方面具有优势。3.3.1.3骨密度: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值进行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值的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但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减低,治疗组则升高,两组治疗后的骨密度值组间对比差异同样显着(p<0.05),表明经验方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骨密度有显着提升效果。3.3.1.4子宫内膜厚度: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②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p<0.0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说明:单纯运用他莫昔芬治疗绝经前乳腺癌确实会引起患者子宫内膜增厚,而联合中药经验方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非但没有增厚,还略有减少,可有效改善他莫昔芬不良反应。3.3.1.5生存质量变化:对乳腺癌患者采取经验方治疗,对比其治疗前后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机体功能状况、附加关注等方面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总积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①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生理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3.109,P=0.008),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情感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2.239,P=0.017),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社会/家庭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266,P=0.785),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机体功能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448,P=0.665),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附加关注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776,P=0.507),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量表总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915,P=0.374),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治疗前后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机体功能状况、附加关注、量表总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应用经验方治疗可提高其生存质量评分,有效改善其生存质量。3.3.1.6中医证候总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表明:经验方的运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潮热汗出、烦躁、抑郁、疲倦乏力、食少纳差、手足麻木、腰膝酸软、夜寐差等临床症状和体征。3.3.1.7KPS评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表明:经验方的运用,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3.2临床疗效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经验方能显着提高证候疗效,较单纯他莫昔芬组具有明显优势。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验方能明显改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4结论4.1陆明教授在三十余载的中医临床工作中,主张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根,辨证论治观点为本,强调中西医互相学习,讲究融会贯通,力倡运用现代方法以确定疾病的病位和性质,从而提高中医治疗水平,与此同时敏锐洞悉国内外医学的发展动态,注重学习新知识新思维,倡导与时俱进的医学思维观念及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继承与发扬。4.2在临床中应用扶正祛邪经验方治疗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巩固期可减轻他莫昔芬不良反应,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及预后生存质量,从而改善其复发及转移情况,因此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意义。
高瑞珂[3](2021)在《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乳腺癌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新发病例中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患者在发病前、诊断时、治疗中及长期存活期常伴有抑郁症状。既往的研究发现长期抑郁使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显着增加,且抑郁症状与乳腺癌的生存期呈负相关。疏肝健脾法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但目前循证证据等级不足,因此本研究将系统评价疏肝健脾法对乳腺癌的疗效。疏肝健脾方为我科以疏肝健脾法确立的经验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疏肝健脾方可降低持续抑郁荷瘤小鼠和瘤后抑郁荷瘤小鼠体内MDSC细胞比例,通过激活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对瘤前抑郁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故本研究建立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模型,进一步探究抑郁对机体微环境、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疏肝健脾方的干预作用。目的:1.开展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运用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2.建立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模型,进一步阐明抑郁对机体微环境及肿瘤生长的影响。3.从肿瘤免疫微环境和NLRP3/caspase-1/GSDMD介导细胞焦亡通路,探索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荷瘤小鼠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疏肝健脾法防治乳腺癌新的科学内涵,为中医学“情志学说”延长晚期带瘤生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23日符合纳排标准的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RCT研究。疗效指标为ORR、DCR、KPS评分、抑郁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文献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手册提供的评估标准。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的异质检验,若I2≤50%且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I2>50%或P<0.1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呈现,并进行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2.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1)瘤前抑郁荷瘤乳腺癌模型的构建与评价: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刺激方法(CUMS)构建抑郁模型成功后,随机选取抑郁模型组小鼠,接种4T1-Luciferase(4T1-luc)小鼠乳腺癌细胞。以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接瘤成功率为模型评价指标。(2)抑郁对乳腺癌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抑郁模型构建成功后,①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②随机选取正常对照组和抑郁模型组小鼠,接种4T1-luc细胞,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肿瘤体积、瘤重;并接瘤21天后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3)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的干预作用的研究:各组干预21天,观察小鼠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肿瘤体积、瘤重;并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4)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小鼠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①体外实验:培养4T1-luc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含药血清作用下4T1-luc细胞的增殖率。选取对4T1-luc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含药血清浓度,设正常对照组、含药血清组,检测LDH释放量,IL-1 β、IL-18释放量(ELISA法),细胞内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Westernblotting法检测)。②体内实验:各组干预21天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1β的表达量。结果:1.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纳入的29项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共22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化疗组相较,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的ORR、DCR、KPS改善率均明显升高,RR值分别为1.20、1.09、1.29;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KPS评分、CD4+T细胞比例,SMD分别为0.68、0.54、0.98;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患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肝肾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RR值分别为0.79、0.44,上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表明,排除任何研究都不会改变总体统计效果,不会影响最终统计结论。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ORR、DCR、KPS改善率均未见发表偏倚。2.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1)瘤前抑郁荷瘤乳腺癌模型的构建:CUMS造模35天后,与正常对照组相较,抑郁模型组体重、蔗糖水偏嗜度明显降低,运动总距离、中央区运动路程、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缩短,静止时间明显延长,海马组织CA1区5HT1AR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4T1-luc细胞后第7天,各组均可触及肿瘤结节,证明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模型构建成功。(2)抑郁对机体免疫和炎症微环境的影响:CUMS造模35天后,脾脏中NKT、MDSC、TAM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IL-18表达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明显,P<0.05。(3)抑郁可促进肿瘤的生长:接种乳腺癌细胞21天后,单纯荷瘤组的平均瘤重为1.02±0.08g,抑郁荷瘤组的平均瘤重为1.26±0.13g,抑郁对乳腺癌小鼠的促瘤率为23.50%。(4)抑郁可加重荷瘤小鼠体内免疫抑制和炎症微环境:与单纯荷瘤组相较,抑郁荷瘤组的脾脏组织红白髓结构模糊,脾窦扩张;抑郁荷瘤组免疫抑制细胞TAM细胞、MDSC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疏肝健脾方可改善小鼠抑郁状态:接瘤干预21天后,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蔗糖水偏嗜度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运动总路程明显延长,静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化疗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运动总路程明显延长、静止时间明显缩短,P<0.05。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疏肝健脾方可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机体免疫和炎症微环境:干预后21天,化疗组、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7.28%,16.08%和81.29%。中药组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增多,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结构改善最为明显。与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NKT细胞比例增高,MDSC细胞、TAM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分泌INF-γ、Granzyme B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抑郁荷瘤组、化疗组相较,中药组IL-1 β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化疗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IL-6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7)疏肝健脾方可通过NLRP3/caspase-1/GSDMD通路诱导4T1-luc乳腺癌细胞焦亡:①20%低剂量含药血清对4T1-luc细胞增殖率抑制最为明显。②与正常对照组相较,20%低剂量含药血清干预4T1-luc细胞48h后,LDH释放量和IL-1 β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NLRP3炎症小体蛋白、Caspase-1剪切段(p20)、GSDMD-N段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③干预21天后,与抑郁荷瘤组相较,干预各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其中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化疗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抑郁荷瘤组、化疗组,且中药组活化的caspase-1、GSDMD-N端表达量明显高于抑郁荷瘤组(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化疗干预后IL-1 β表达量增多,中药组IL-1 β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1.以疏肝健脾法为治则的中药可能为抑郁障碍乳腺癌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案。2.疏肝健脾方抑制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为疏肝健脾方通过NLRP3/caspase-1/GSDMD细胞焦亡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死亡,并控制促炎因子IL-6、IL-1 β释放,降低MDSC、TAM细胞比例,提高NKT细胞比例、CD8+T细胞功能,从而改善抑郁对机体微环境的影响,抑制肿瘤生长。
金海龙[4](2021)在《乳腺癌术后不同局部区域复发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乳腺癌术后LRR的模式发生转变,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术后发生局部区域复发(local regional recurrence,LRR)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部位LRR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LRR部位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评估其对LRR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乳腺癌患者术后LRR的外科治疗和综合诊治策略提供思考。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吴淞中心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手术治疗后随访期间LRR部位,将入组患者分为3组:同侧乳房肿瘤复发(ipilateral breast tumor recurrence,IBTR)组指保乳术后同侧乳房内肿瘤复发,合并或不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者;胸壁复发(chestwall recurrence,CR)组指术后胸壁复发,合并或不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纳入;区域淋巴结复发(lymph node recurrence,LNR)组指同侧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锁骨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和(或)胸肌间淋巴结复发。研究设计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所有患者或近亲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医院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月经状态等一般资料,以及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同时检测原发肿瘤病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复发后治疗方案(手术、化疗、放疗)等。参照1.1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近期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远期疗效,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6月。比较ITBR组、CR组、LNR组的临床疗效、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LRR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Excel 2010录入研究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LRR对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LRR部位与OS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TBR组、CR组、LNR组患者年龄、月经状态、BMI、肿瘤直径、病理分期、淋巴转移、原发肿瘤手术方式以及HER-2、PR、ER等分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RR部位与病理类型、复发后手术方式显着相关(P<0.05),而与辅助化疗、放疗无显着相关(P>0.05)。2.96例LRR患者均接受治疗,其中手术61例,化疗73例,放疗78例。CR组ORR为28.57%,显着低于ITBR组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O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组与存活组在病理类型、病理分期、LRR部位、淋巴转移、复发后治疗方式(手术、化疗、放疗)及ER、PR、HER-2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预后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逐步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HER-2(阳性)、LRR(CR)是影响乳腺癌术后LRR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复发后手术则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LRR患者中位OS为44.77个月(95%CI:41.57~47.96),不同LRR部位患者中位OS由高到低依次为ITBR组50.76个月(95%CI:46.91~54.61)>LNR组41.58个月(95%CI:37.81~45.34)>CR组33.28个月(95%CI:29.84~36.71),经log-rank检验,三组中位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P<0.05)。结论:1.乳腺癌患者术后LRR部位与病理类型、复发后手术方式显着相关,CR、LNR患者以浸润式导管癌居多,复发后手术治疗比例较低,而ITBR患者导管原位癌比例较大,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较高,病情分期相对较早。2.乳腺癌术后LRR部位与预后密切相关,ITBR患者的再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对较好,但LNR、CR患者中亦存在潜在可治愈的亚群,积极行复发病灶手术切除对于乳腺癌LRR患者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林泓[5](2021)在《首诊孤立性远处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重新分期探讨》文中认为目的:目前,AJCC第8版TNM分期把首诊孤立性远处淋巴结转移(SDLNM)的乳腺癌视为晚期乳腺癌。然而,最近一些研究表明,其在预后和治疗上更倾向于被视为一种局部晚期疾病。为了解决这一争议,我们尝试探讨这一类患者的预后,以及不同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检索、筛选出2010-2016年确诊的TnN3cM0和TnNnM1(单一远处转移)乳腺癌患者。利用Kaplan-Meier(KM)曲线比较首诊SDLNM患者与TnN3cM0和其他单一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Cox逐步回归用于进一步评估风险比(HR)。Fine-Gray检验被用来比较癌症特异性生存(BCSS)预后。我们还使用了倾向得分匹配(PSM)来平衡其他混杂因素。之后,首诊SDLNM患者以6:4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组和试验组。在试验组中,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出了独立预后因子用于构建预测总体生存(OS)预后的列线图,而试验组则用来验证。使用C指数、校准曲线和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对于接受全乳切除术的患者,使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其他因素后评估化疗和术后放疗的作用。结果:1.9539例乳腺癌患者被纳入这个研究中,其中包括497例TnN3cM0,692例首诊SDLNM和8350例其他单一远处器官转移。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58(IQR49-66)岁,中位随访时间23(IQR 11-41)月。2.KM曲线及log-rank检验表明,首诊SDLNM的患者预后与TnN3cM0相似,优于其他单一远处器官转移患者,Cox逐步回归调整了其他变量后得到的OS比较结果表明首诊SDLNM患者的预后与TnN3cM0期相似:SDLNM vs.TnN3cM0,p=0.778;SDLNM vs.其他单一远处转移:HR 0.767,95%CI,0.672-0.875,p<0.001。进一步地,Fine-Gray分析得到的BCSS预后也有相同的结论。使用倾向匹配得分调整了混杂因素后,结论仍然成立(SDLNM vs.TnN3cM0,OS:p=0.916;BCSS:p=0.440)。3.692名首诊SDLNM患者被随机分配,其中训练组有416名,试验组有276名。在训练组中,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表明婚姻、种族、SBR病理分级、T分期、分子亚型、手术和放疗是OS的独立预后因子,其中分子分型影响最大。上述特征被用于构建列线图以预测患者的1年、3年、5年OS概率。最终得到的模型在训练组中的C指数0.731(95%CI 0.692-0.770),在验证组中为0.722(95%CI 0.671-0.773);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7,提示模型区分效能良好。校准曲线图表明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较高。4.对于接受了全乳切除术的患者,KM法及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未接受化疗和术后放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未化疗:HR,1.973;95%CI,1.033-3.769;p=0.040;未术后放疗:HR,1.669;95%CI,1.102-2.529;p=0.016)。结论:1.首诊SDLNM乳腺癌预后接近TnN3cM0乳腺癌,应属于局部晚期疾病。不同的分子分型在该类患者群体中预后可能不同。2.原位肿瘤侧的全乳房切除术带来的生存获益优于仅以减轻肿瘤负荷为目的的乳房肿瘤切除术,化疗及术后的辅助放疗能延长OS预后。3.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良好区分能力及精准度,能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吴炅,王永胜,柳光宇,李俊杰,范照青,方仪,聂建云,郭宝良,李南林,张强,陈益定,宋传贵,刘雁冰,李凯,水若鸿,肖勤,尤超,胡娜,史京萍,杨昭志,裘佳佳[6](2020)在《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1前言1.1背景2016年,1篇发表在国际着名肿瘤学期刊LancetOncol上的文章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文章报道了一项基于荷兰国家癌症登记数据库2000—2004年的真实世界数据所进行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术加放疗的10年乳腺癌相关生存率优于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而保乳手术加放疗的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的优势可见于T1N0患者,但在更高分期的患者中则未发现[1]。
二、乳腺癌术后复发44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术后复发4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放疗和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资金赞助 |
致谢 |
(2)陆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陆明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
1 经历略传 |
2 读书心得 |
2.1 熟读经典、明确主次 |
2.2 灵活运用、实践为基 |
3 与中医各家学派的关系 |
3.1 精研经典 |
3.2 兼容并蓄、融汇诸家 |
3.3 师承前贤 |
4 继承与创新 |
4.1 辨证辨病认识观 |
4.2 熟谙经典、衍述精华 |
4.3 关于中医肿瘤的理念创新 |
参考文献 |
陆明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整理研究 |
1 陆明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1.1 顾护胃气论 |
1.2 肿瘤微观辨证论 |
1.3 肿瘤中医治疗新论 |
2 陆明教授临证经验总结 |
2.1 临证处方用药特色 |
2.2 肿瘤食疗义理经验 |
2.3 肺癌的中医治疗 |
2.4 体表肿瘤的中医治疗 |
2.5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2.6 食管癌的中医治疗 |
2.7 恶性淋巴瘤的中医治疗 |
2.8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
2.9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
2.10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
2.11 典型医案 |
参考文献 |
陆明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 |
综述一 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对乳腺癌认识 |
1.1 病名及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的治疗 |
2 乳腺癌的现代中医研究 |
2.1 病因病机研究 |
2.2 乳腺癌辨证分型研究 |
2.3 术后辨证分型研究 |
2.4 乳腺癌各期中医治疗研究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疾病特征 |
1.1 地理区域 |
1.2 年龄特点 |
1.3 病因学 |
1.4 病理分类 |
1.5 分期 |
1.6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
1.7 乳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 |
2 综合治疗 |
2.1 手术治疗 |
2.2 放射治疗 |
2.3 早期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内科治疗 |
2.4 新辅助化疗 |
2.5 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
2.6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处理对策 |
2.7 乳腺癌免疫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试验设计 |
3 研究对象 |
4 治疗方案 |
5 疗效评价方案 |
6 疗效评价标准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方法 |
9 伦理学管理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结果 |
3 疗效判定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细胞焦亡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焦亡的研究历程 |
2 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 |
3 细胞焦亡与恶性肿瘤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
2 中药在化疗阶段的作用及其主要治则治法 |
3 中医药联合化疗的基础研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及筛选 |
1.2 数据提取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质量评估方法 |
1.6 数据分析方法 |
1.7 文献检索过程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
2.2 研究质量的评估 |
2.3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乳腺癌的ORR比较 |
2.4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乳腺癌的DCR比较 |
2.5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改善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差异 |
2.6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差异 |
2.7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对乳腺癌患者CD3~+、CD4~+T细胞的影响差异 |
2.8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乳腺癌患者不良事件构成比 |
2.9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乳腺癌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 |
2.10 敏感性及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抑郁障碍对小鼠乳腺癌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小鼠干预作用及对肿瘤微环境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细胞焦亡通路探讨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4)乳腺癌术后不同局部区域复发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1.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资料采集 |
2.2.2 激素受体检测与判定标准 |
2.2.3 分组标准 |
2.3 随访 |
2.3.1 近期疗效评价 |
2.3.2 远期疗效评价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LRR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3.2 不同LRR部位近期疗效比较 |
3.3 乳腺癌术后LRR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4 乳腺癌术后LRR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5 乳腺癌术后LRR患者生存分析 |
第4章 讨论 |
1.乳腺癌术后LRR部位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2.乳腺癌术后LRR部位与乳腺癌临床疗效的关系 |
3.乳腺癌术后LRR部位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乳腺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首诊孤立性远处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重新分期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人来源及选择条件 |
2.2 相关定义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 |
3.2 三组不同分期病人的预后比较 |
3.3 倾向得分匹配(PSM)分析的结果 |
3.4 首诊SDLNM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及预测模型 |
3.5 全乳切除术后患者行化疗和术后放疗带来生存获益 |
第四章 讨论 |
4.1 乳腺的淋巴引流 |
4.2 SDLNM乳腺癌的特点 |
4.3 SDLNM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 |
4.4 局限性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颈部或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而不伴其他远处转移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背景 |
1.2 中国保乳手术现状 |
1.3 现有指南与规范 |
1.4 指南要点、形式与内容特点 |
1.5 共识的证据级别 |
2 保乳指征 |
2.1 共识要点 |
2.2 文献数据解读 |
2.2.1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2.2.2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2.2.3 保乳治疗后与局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
3 保乳手术的影像学评估 |
3.1 共识要点 |
3.2 文献数据解读 |
3.2.1 保乳术前影像学评估 |
3.2.2 术前影像学引导下乳房和腋窝活检 |
3.2.2. 1 影像学引导下对临床不可触及乳房病灶的定位活检 |
3.2.2. 2 超声引导下区域淋巴结细针穿刺 |
3.2.2. 3 超声引导下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SLNB) |
3.2.3 新辅助化疗前、后乳房和腋窝病灶的定位方式 |
3.2.3. 1 新辅助化疗患者乳房病灶的定位 |
3.2.3. 2 新辅助化疗患者腋窝转移淋巴结放置标记物 |
3.2.3. 3 标记物放置时机 |
3.2.3. 4 标记物放置数量 |
3.2.3. 5 标记物放置影像学方法选择 |
3.2.4 术中影像学引导的保乳手术及组织标本的影像学评估 |
3.2.4. 1 术中超声引导的保乳手术 |
3.2.4. 2 超声检查在术中标本评估中的作用 |
3.2.4. 3 乳腺X线检查在术中标本评估中的作用 |
4 保乳手术的病理学评估 |
4.1 共识要点 |
4.2 文献数据解读 |
5 保乳手术技术 |
5.1 共识要点 |
5.2 文献数据解读 |
5.2.1 常规保乳技术 |
5.2.1. 1 常规保乳手术切口 |
5.2.1. 2 常规保乳手术残腔的处理 |
5.2.1. 3 常规保乳手术后的引流 |
5.2.1. 4 保乳术区瘤床标记 |
5.2.2 OPS技术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
5.2.2. 1 定义 |
5.2.2. 2 分类 |
5.2.2. 3 适应证 |
5.2.2. 4 安全性 |
5.2.3 肿瘤整形技术分类 |
5.2.3. 1 容积移位技术 |
5.2.3. 2 容积替代技术 |
5.2.3. 3 乳房缩小术联合乳房提升术的手术方式需去除乳腺表皮并切除大量腺体 |
5.2.3. 4 乳头乳晕复合体重建 |
6 保乳术后的放疗 |
6.1 共识要点 |
6.2 文献数据解读 |
6.2.1 WBI的必要性 |
6.2.2 WBI剂量分割方式 |
6.2.3 瘤床加量 |
6.2.4 PBI |
6.2.5 特定低危复发患者的豁免放疗 |
6.2.6 区域淋巴结放疗 |
6.2.7 前哨淋巴结阳性避免腋窝清扫 |
7 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及其处理 |
7.1 共识要点 |
7.2 文献数据解读 |
7.2.1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 |
7.2.2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类型 |
7.2.3 保乳术后IBTR的手术治疗 |
7.2.4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系统性治疗 |
7.2.4. 1 可切除浸润性病灶的根治性局部手术后系统治疗 |
7.2.4. 2 根据不同分子分型的系统治疗具体原则 |
7.2.4. 3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术后复发的处理 |
7.2.4. 4 不可切除的复发病灶或尝试进行复发病灶的术前系统治疗 |
7.2.4. 5 可切除原位癌病灶的系统治疗 |
7.2.5 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 |
7.2.5. 1 保乳术后复发属于潜在可治愈,预后明显高于转移性乳腺癌 |
7.2.5. 2 预测远处复发的预后因素 |
8 DCIS的保乳治疗 |
8.1 共识要点 |
8.2 文献数据解读 |
8.2.1 DCIS术前活检方式 |
8.2.1. 1 超声引导粗针穿刺活检 |
8.2.1. 2 X线引导粗针活检 |
8.2.1. 3 开放性活检 |
8.2.2 DCIS手术切缘 |
8.2.2. 1 安全手术切缘 |
8.2.2. 2 切缘评估 |
8.2.3 影响DCIS保乳术后复发的因素 |
8.2.3. 1 术后放疗 |
8.2.3. 2 手术切缘 |
8.2.3. 3 患者特征和肿瘤特性 |
8.2.4 DCIS局部复发风险的预测 |
8.2.4. 1 Van Nuys预后指数(USC/VNPI) |
8.2.4. 2 基于21基因的Oncotype DX DCIS评分系统 |
8.2.4. 3 其他预后预测系统 |
8.2.5 DCIS保乳术后放疗 |
8.2.5. 1 术后WBI |
8.2.5. 2 术后放疗时机及放疗计划 |
8.2.5. 3 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的研究 |
9 新辅助治疗后的保乳手术 |
9.1 共识要点 |
9.2 文献数据解读 |
9.2.1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安全性 |
9.2.2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影响因素 |
9.2.3 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的实施 |
9.2.4 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时间选择 |
9.2.5 p CR与非手术时代 |
1 0 妊娠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 |
1 0.1 共识要点 |
1 0.2 文献数据解读: |
1 0.2.1 妊娠期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的选择 |
1 0.2.2 妊娠期乳腺癌保乳手术 |
1 0.2.3 妊娠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辅助治疗 |
1 1 保乳手术后的随访 |
1 1.1 共识要点 |
1 1.2 文献数据解读 |
1 1.2.1 保乳术后IBTR的时间 |
1 1.2.2 保乳术后IBTR的模式 |
1 1.2.3 保乳术后与全乳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差异 |
1 1.2.4 利用前瞻性数据登记项目开展真实世界研究 |
1 1.2.5 保乳术后患者满意度评估 |
1 1.2.6 保乳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
1 1.2.6. 1 EORTC QLQ-C30和QLQ-BR23 |
11.2.6.2 FACT-B |
1 1.2.6. 3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 |
四、乳腺癌术后复发44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放疗和疗效分析[D]. 尹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2]陆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D]. 吴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D]. 高瑞珂.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乳腺癌术后不同局部区域复发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D]. 金海龙. 南昌大学, 2021(01)
- [5]首诊孤立性远处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重新分期探讨[D]. 林泓. 汕头大学, 2021(02)
- [6]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J]. 吴炅,王永胜,柳光宇,李俊杰,范照青,方仪,聂建云,郭宝良,李南林,张强,陈益定,宋传贵,刘雁冰,李凯,水若鸿,肖勤,尤超,胡娜,史京萍,杨昭志,裘佳佳. 中国癌症杂志,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