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雷保护器用的铁芯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山,刘彦颇,陈辉,余志鹏[1](2017)在《双馈三相异步风力发电机的研制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和开发双馈三相异步风力发电机,选取了典型规格YFRSS500-4 2MW进行了制造和试验,并重点介绍了风力发电机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点等。最后通过样机试制,对试验数据做了对比分析,产品达到了研制目的,具有可靠高、结构紧凑、效率高、使用维护方便、寿命长等特点。
白献刚[2](2017)在《某化工厂电气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化工厂具有易燃易爆、危险性大、安全等级高、工艺要求供电可靠等特点,在该类工厂的电气化设计中,既要满足一般要求,又要结合特殊性,做出适当调整,精细设计,优化设计。厂房的电气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工艺设备动力配电及控制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本论文将从供电可靠及电气节能两方面采用更为合理的优化方案。供电可靠是设计者的首先目标,供配电系统设计,需要负荷等级划分,明确出那些是一级负荷,二级负荷,三级负荷,并对相应的负荷做出不同的供电形式,采用不同的电源供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电气成套设备的技术含量和制造工艺水平也与日俱增,人们对供电可靠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企业在面对安全与成本方面时,更倾向于安全可靠,化工企业更是对安全尤为重视,不仅要求对工艺连续运转设备供电可靠,更是对消防设备的电源采用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实际工作中常见的电气施工图着手,列举出几个常见设计方案,分析了某化工厂原有配电系统的优缺点,针对原有系统的缺点,进行了负荷分组,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电气节能降耗,提高离心机设备使用率方面,采用了变频器共直流母线及回馈单元并联方案,通过对比变频器共直流母线并联前后离心机故障次数,可知该方案降低了故障次数,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通过回馈单元并联前后电能测试的比较,变频器在离心机刹车的时间内,降低了谐波污染,电压电流波形变好,提高了电能质量。
朱祥祎[3](2016)在《110kV淮海变电站的设计及建设》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农村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电力需求也持续快速增长。以前的城乡二元化发展导致的电网建设中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设备选型不统一等问题。与现有加快城乡电力供应发展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建设目标相违背。针对城乡电力供应发展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110kV淮海变电站设计建设为契机,首先结合莒南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情况、GDP增长率、大用户增资扩产计划等因素合理进行负荷预测和系统分析,论述了在莒南西部建设110kV变电站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参照电力行业标准、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建设标准等规程对一次系统、二次系统、土建等进行了标准化设计,解决了传统变电站占地大小不一,二次系统屏柜配置不合理,土建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通过广泛地资料收集、分析对系统各回路短路电流进行计算,确定了各间隔设备电气参数,科学合理的明确了变电站设备选型标准化的设计要求,提出了系统设备标准化配置方案。并在淮海变电站一次系统建设、二次系统建设、土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考虑到未来智能化变电站的改造需求,在二次侧新增了小电流选线接地系统、10kV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为未来智能化改造提供基础。110kV淮海变电站的设计及建设,是充分考虑县级城市电网特点和县级供电企业资金现状之后,在典型设计的基础上,对一次设备选型、二次保护配置方案比选进行了优化,充分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探索了解决城乡电力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标准化变电站的设计与建设。为今后莒南地区乃至全国县级城市的变电站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参考实例和借鉴价值。
于冰宇[4](2016)在《孤东油区配电网过电压产生机理与抑制措施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区电网是支撑油田生产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油田滚动发展,孤东采油厂配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拓扑结构日益复杂,负载类型日益增多,影响供电可靠性的隐患因素增加。近年来,各种过电压及线路不明原因跳闸现象时有发生,设备烧毁事故较为突出;尽管已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未能实现标本兼治,效果不够明显,线路停电给采油厂带来严重的直接与间接产量损失。本文基于孤东采油厂配电系统结构与参数特点,分析了近年来故障统计数据与事故影响,得出了过电压是影响油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关键因素。针对孤东油区配电网内部与外部过电压产生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对抑制措施并进行仿真研究。结合孤东油区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特点,系统分析了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与铁磁谐振过电压的产生原因;从理论上解释了单相间歇性弧光接地故障下各相过电压的演变过程,结合现场参数分析了铁磁谐振过电压产生的条件;提出系统中性点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统一抑制的方法。结合现有的井场变压器及其避雷器的接地方式,分析了“三点共地”与“三点单独接地”方式对于变压器防雷效果的影响,得出“三点共地”模式能够提高变压器防雷性能;理论分析了避雷器接地线过长绕杆以及绕杆现象对于防雷性能的影响。基于PSCAD软件建立了孤东采油厂变电所仿真模型,验证了上述分析结论的正确性与过电压抑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结论为孤东油区配电网过电压防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为后续配电网规划与完善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奠定基础。
赵宏梅[5](2016)在《雷击电动汽车充电站对充电机电子设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节能减排、寻找替代能源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主要方向。近几年,电动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充电站及换电站建设进展非常快,目前已经达到了800余座。充电站类似于加油站,是集中对电动汽车进行快速及慢速充电的场所,其建设成本及维护成本均非常高,这使得充电站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雷雨天,充电站有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本论文对某充电站进行了研究,探究其在发生雷击事故时对充电机电子设备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充电汽车、充电桩以及充电站的基本情况,对充电站的发展情况以及本课题的国内外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述;其次,利用CDEGS软件对某中型充电站接地网进行了系统建模,建立包括棚架在内的完整接地网,之后利用MATLAB软件模拟其在不同土壤电阻率、不同雷击位置,以及不同接地网结构情况下,遭遇雷击时地网电位升的情况,讨论土壤电阻率、雷击位置以及接地网结构对地电位升的影响,进而得到充电机外壳上可能得到的最大感应电压,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情况;接下来,用矩量法与传输线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网地电位升对二次电缆的共模干扰,预测了电缆屏蔽层电流、电缆纵向感应电压,并进行了验证。最后,由实验得到其在充电机电子设备内各功率模块的通讯线以及总通讯线、直流输出端上的感应电压,并介绍了充电站的防雷措施和电子设备降低干扰的方法。
王浩[6](2016)在《35kV尚河输变电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济宁市邹城市配电网经过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十二五”电网规划的前期投入,电网的网络结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均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实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全市招商引资的力度逐年加大,新增工副业客户用电负荷发展潜力较大,对包括电力设施在内的各类输变电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调研邹城市尚河乡地区经济发展电力需求,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新建35kV尚河输变电工程进行,充分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网装备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在输变电工程的设计环节上着重环境保护,节约工程建设征地,提高农网综合经济效益,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紧凑型电网,通过对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包括线路走径、变电站选址占地、通信工程的科研分析,综合造价情况,合理确定新建35kV智能变电站的工程量和投资规模。35kV尚河输变电新建工程属于山东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015年第一批自筹资本金项目,符合国家电网公司35千伏变电站典型设计要求。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通用设计和标准化建设要求,该工程将满足该区域远景负荷发展要求,变电站土建部分一次建成,电气部分分期实施。
徐鹏[7](2015)在《行波技术与雷电定位系统融合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雷击线路跳闸是影响线路安全稳定性运行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准确判断线路遭受故障雷击与否以及通过波形文件判断故障类型,有利于实际巡线快速查找并及时排查故障,提高供电可靠性。行波测距技术与雷电定位系统的应用为故障的记录与分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雷电定位系统的测量精度受地形影响,同时仅仅大数据的雷击信息无法直观反映导致线路故障的雷击。行波技术在波头检测识别,故障数据积累方面较为欠缺。因此,高效收集并充分挖掘实测数据中的故障信息,有助于完善雷电定位系统功能,拓展其应用范围;结合实测数据有针对性提炼、扩充现有行波测距算法。本文将从行波故障识别入手,挖掘分析雷电定位系统海量故障信息,提取出雷电定位系统关于雷电流幅值,探测站效率的关系,对雷电定位系统的数据挖掘做出试探。通过在行波技术中提出一种故障信息判别方法区分出故障与非故障以及不同故障类型,继而在雷电定位系统中聚类分析得到更加精确的雷击点。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雷电流幅值与雷电探测基站相关性的分析,并对云南红河州某条线路进行了落雷密度统计与跳闸率计算。
宋喆[8](2014)在《基于行波测距与雷电定位系统信息融合的雷击故障识别》文中研究表明高压输电线路往往担负着很大的输送电能任务,跨域大,距离长,地形复杂。统计数据表明,雷击跳闸一直是影响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准确获得线路故障位置,正确判断雷击故障类型,有利于快速查找故障点,减轻巡线工作量,针对性地改进线路防雷,减少线路雷击跳闸率,提高输电可靠性。行波测距技术有助于快速、准确地确定线路故障位置,但行波波头捕捉易受干扰、可靠性差,测距结果不稳定、离度大,对不同性质的故障适应性不强,自动化分析程度低等缺陷进一步暴露,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雷电定位系统可测量雷击的位置与时间,对于输电线路的防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它测量精度受地形影响较大,因此,雷电定位系统无法准确判断雷击是否击中输电线路或杆塔。目前,现场运维人员得到行波测距结果后通过WEB查询雷电定位系统雷击数据,根据查询结果及经验判断故障是否为雷击故障。这种方法其主观性太强且忽略了电气量故障数据的波形特征,此方法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较低,不能准确判别雷击故障与非雷击故障。因此,深入分析并提取二者数据中的有效信息、探索二者的结合方式以及得出准确的故障类型判据,将有助于判别雷击故障和非雷击故障。
艾璐博[9](2012)在《11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且现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变电环节,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电网建设设计是龙头,智能变电站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水准和技术水平,对智能变电站设计进行系统研究,形成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对智能变电站建设有着重大意义,也可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积累宝贵的经验。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研究针对典型的110kV变电站规模,通过考察了解掌握目前智能变电站相关关键技术的发展状况,从经济技术先进性合理性和工程实用性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比较,选择合适的技术应用到变电站设计当中,形成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适合智能电网发展现状的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文章首先分析了智能一次设备的发展趋势,划分了智能一次设备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对智能一次设备的技术要求进行了明确,基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确定本课题研究对象110kV智能变电站采用阶段二的模式,即高压设备配置一体化的在线监测装置,同时配置智能终端与合并单元组成的智能综合单元,安装于就地智能控制柜内的模式,并制定了工程应用方案;其后研究了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与构成,通过对现有不同种类的电子式互感器的技术原理性能的详细分析和工程应用层面的认真考察,并针对课题研究对象110kV智能变电站的布置情况对电子式互感器和常规互感器进行了比较和选择,确定了互感器的配置方案;接着文章研究了设备在线监测的范围和构成,明确在线监测对于实现状态检修的意义,提出了在线监测的实现策略,形成了针对课题研究目标110kV智能变电站的在线监测配置方案,并展望了在线监测的未来发展趋势;然后形成了完整的11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多方案比较选择了经济合理的总平面布置方式和智能变电站系统网络结构,设计方案不仅系统的对电力系统部分、电气一次部分、电气二次部分和系统远动通信部分进行了说明,还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节能环保设备的采用和电动汽车充电等节能环保低碳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虑;文章最后对11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个人对智能变电站在即将到来的推广阶段,在技术和设备选择方面的思考,并对智能变电站相关的关键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更美好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徐玉东[10](2012)在《抗冲击式交流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抗冲击式交流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针对电涌保护器的失效测量而提出,在测量过程中要能够抵抗50KA以下大电流冲击,并能够较准确的测量1-20mA的交流弱信号。本文在分析了常用的电流测量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霍尔式弱信号测量方法、巨磁电阻式测量方法和互感式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冲击式交流弱信号,介绍了三种测量方法的工作原理,设计三种测量方法方案和测量电路,并实验验证三种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对比三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互感式测量方法,建立其动态模型分析其抗冲击性原理。实验证明:这三种测量方法都能够抵抗大电流冲击,互感式测量方法要比其它两种优点要好,本文的研究对于雷电防护系统和电力设备系统中冲击式交流弱信号的测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防雷保护器用的铁芯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雷保护器用的铁芯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双馈三相异步风力发电机的研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技术参数 |
2 结构设计 |
(1) 总体结构 |
(2) 定子 |
(3) 转子 |
(4) 轴承结构 |
3 关键技术研究 |
4 技术创新点 |
5 产品试验情况 |
6 结语 |
(2)某化工厂电气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某化工厂供电系统设计中可靠性问题 |
1.2.1 双电源问题 |
1.2.2 供电可靠性问题 |
1.2.3 负荷分组问题 |
1.3 某化工厂离心机故障频繁问题 |
1.3.1 变频器回馈单元故障频繁问题 |
1.3.2 变频器谐波污染问题 |
1.4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4.1 最新的设计规范 |
1.4.2 提高电能质量的措施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1.6 文章组织结构图 |
第二章 原有供配电系统 |
2.1 工程概况 |
2.2 原有供电系统 |
2.2.1 主电源供电系统分析 |
2.2.2 电梯控制箱供电系统分析 |
2.2.3 双电源供电系统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供电系统优化 |
3.1 国家标准规范 |
3.2 消防负荷系统优化 |
3.3 电源双切箱系统优化 |
3.4 消防设备可靠运行电源要求 |
3.5 消防设备可靠运行管理因素 |
3.6 供电可靠其他因素 |
3.7 小结 |
第四章 离心机电气设备 |
4.1 离心机介绍 |
4.1.1 离心机工艺运行流程 |
4.1.2 离心机的电气控制设备组成 |
4.1.3 离心机运行工况分析 |
4.2 变频器 |
4.2.1 变频器介绍 |
4.2.2 变频器主电路 |
4.2.3 变频器主要参数 |
4.2.4 变频器注意事项 |
4.3 回馈单元 |
4.3.1 加能回馈单元 |
4.3.2 能量回馈单元原理 |
4.3.3 技术参数 |
4.3.4 注意事项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变频器共直流母线设计 |
5.1 离心机常见的电气故障 |
5.1.1 变频器常见故障 |
5.1.2 回馈单元常见故障 |
5.2 变频器共直流母线运行系统 |
5.2.1 变频器共直流母线的改造 |
5.2.2 离心机控制原理图 |
5.3 变频器共直流母线后离心机产能的提升 |
5.3.1 变频器共直流母线前离心机故障次数的统计 |
5.3.2 变频器共直流母线后离心机故障次数的统计 |
5.3.3 变频器共直流母线后离心机产能的提升 |
5.4 变频器运行中产生的谐波问题 |
5.4.1 变频器产生谐波的原因 |
5.4.2 谐波电压、谐波电流波形 |
5.4.3 谐波的影响和危害 |
5.5 变频共直流母线短暂时间内降低谐波 |
5.5.1 变频共直流母线降低谐波的理论分析 |
5.5.2 变频共直流母线前电能质量测试 |
5.5.3 变频共直流母线后电能质量测试 |
5.5.4 变频共直流母线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
5.5.5 降低谐波的主要措施 |
5.6 变频器共直流母线的其它优势及注意事项 |
5.6.1 变频共直流母线其它优势 |
5.6.2 变频共直流母线注意事项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110kV淮海变电站的设计及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莒南电网现状及西部建设必要性 |
2.1 莒南电网概括 |
2.1.1 莒南电网现状 |
2.1.2 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2.2 负荷预测 |
2.2.1 莒南县负荷预测 |
2.2.2 县城西片区负荷预测 |
2.3 工程建设必要性 |
第三章 110kV淮海变电站一次系统建设 |
3.1 电气主接线 |
3.1.1 建设规模 |
3.1.2 电气主接线方案 |
3.1.3 变压器各电压等级中性点接地方式 |
3.1.4 电容电流计算 |
3.2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
3.2.1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
3.2.2 电气参数 |
3.2.3 110kV淮海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选型 |
3.2.4 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 |
3.3 110kV淮海变电站站内设备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3.3.1 站内电气设备绝缘水平要求 |
3.3.2 电气设备外绝缘及绝缘子串泄漏距离的确定 |
3.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3.5 站用电及照明 |
3.5.1 站用电 |
3.5.2 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
3.5.3 照明 |
3.6 防雷接地 |
第四章 110kV淮海变电站二次系统建设 |
4.1 系统继电保护方面 |
4.1.1 现状 |
4.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4.1.3 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 |
4.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4.2.1 临沂调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2 远动系统 |
4.2.3 关口电能计量系统 |
4.3 系统及站内通信 |
4.3.1 通信现状 |
4.3.2 通道要求 |
4.3.3 系统通信方案 |
4.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4.4.1 检测、监控范围 |
4.4.2 网络结构 |
4.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4.5.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5.2 保护配置 |
4.5.3 自动装置 |
第五章 110kV淮海变电站土建建设 |
5.1 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
5.1.1 站区总体规划 |
5.1.2 站区总平面布置 |
5.1.3 竖向布置 |
5.2 建筑 |
5.2.1 建筑物总览 |
5.2.2 尺寸 |
5.2.3 设计对比 |
5.3 环保与消防 |
5.3.1 环保 |
5.3.2 水土保持方面: |
5.4 消防 |
5.4.1 消防设计主要原则 |
5.4.2 消防措施 |
第六章 成效与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孤东油区配电网过电压产生机理与抑制措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系统过电压类型及其危害 |
1.2.2 配电网外部过电压防范措施 |
1.2.3 配电网内部过电压防范措施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孤东油区配电网运行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2.1 孤东采油厂配电网结构与运行现状 |
2.2 孤东采油厂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小结 |
第3章 孤东油区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的产生机理与抑制措施 |
3.1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其特征 |
3.2 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的产生机理分析 |
3.3 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抑制措施 |
3.4 建模仿真 |
3.5 小结 |
第4章 铁磁谐振过电压产生机理与抑制措施 |
4.1 铁磁谐振分类 |
4.2 铁磁谐振产生的机理 |
4.3 铁磁谐振的抑制措施 |
4.4 建模仿真 |
4.5 小结 |
第5章 孤东油区井场防雷措施与变压器接地方式优化 |
5.1 孤东油区雷击事故现状与原因 |
5.1.1 雷击现状 |
5.1.2 雷击事故原因 |
5.2 孤东油区已采取的防雷措施 |
5.2.1 避雷器 |
5.2.2 线路防雷过电压保护器 |
5.2.3 更换防雷绝缘子 |
5.2.4 沿线架设避雷线 |
5.3 变压器接地方式优化 |
5.3.1 井场变压器接地方式对防雷性能的影响分析 |
5.3.2 接地引下线参数对变压器防雷效果的影响 |
5.3.3 建模仿真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5)雷击电动汽车充电站对充电机电子设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课题研究动态 |
1.2.1 电动汽车充电站发展状况 |
1.2.2 雷击电动汽车充电站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雷击电动汽车充电站接地网建模方法 |
2.1 雷电流模型 |
2.2 充电站接地网建模 |
2.3 充电站接地网地电位升及其影响因素 |
2.3.1 土壤电阻率对地电位升的影响 |
2.3.2 雷击位置对地电位升的影响 |
2.3.3 接地网结构对地电位升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雷击电动汽车充电站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
3.1 雷击充电站接地网对二次电缆耦合机理 |
3.2 二次电缆建模 |
3.3 二次电缆耦合电压 |
3.4 方法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雷击充电机接地系统实验及其分析 |
4.1 实验原理及接线 |
4.2 停机状态下干扰测量及其分析 |
4.3 运行状态下干扰测量及其分析 |
4.4 充电站防雷措施 |
4.5 电子设备抗干扰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35kV尚河输变电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工程设计概述 |
2.1 电网现状 |
2.2 负荷预测 |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5 设计依据 |
2.6 设计概况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工程设计 |
3.1 变电站站址选择 |
3.1.1 站址概况 |
3.1.2 站址条件 |
3.2 变电工程设计 |
3.2.1 电力系统一次 |
3.2.2 电气二次 |
3.3 站区建筑规划和总布置 |
3.3.1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
3.3.2 建筑规模及结构设计 |
3.3.3 其他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电工程设计 |
4.1 线路概况 |
4.2 路径方案概述 |
4.2.1 变电站进出线 |
4.2.2 路径选择 |
4.2.3 路径协议 |
4.3 导、地线型式 |
4.3.1 导线 |
4.3.2 地线 |
4.3.3 导地线的机械电气特性 |
4.3.4 防振、防舞措施 |
4.4 绝缘配置 |
4.4.1 悬垂绝缘子的选择 |
4.4.2 耐张绝缘子的选择 |
4.5 杆塔及基础型式 |
4.5.1 杆塔型式 |
4.5.2 基础型式 |
4.5.3 原材料及金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投资估算 |
5.1 编制依据 |
5.2 投资估算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行波技术与雷电定位系统融合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电网防雷技术的发展 |
1.1.2 雷电定位系统的完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雷电定位系统发展现状 |
1.2.2 行波测距技术发展现状 |
1.2.3 行波测距技术和雷电定位系统对比分析 |
1.3 雷电定位系统与行波测距技术融合方式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雷电定位系统的组成 |
2.1 引言 |
2.2 雷电定位系统介绍 |
2.2.1 雷电探测原理 |
2.2.2 雷电探测站组成结构 |
2.2.3 雷电探测站数据传输方式 |
2.3 雷电信息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 |
2.4 雷电定位系统的价值与意义 |
2.5 小结 |
第三章 行波测距技术 |
3.1 引言 |
3.2 输电线路暂态故障下的行波过程 |
3.2.1 行波法基本概念 |
3.2.2 输电线路故障状态下的行波 |
3.2.3 行波过程中的折射和反射 |
3.2.4 行波中包含的故障信息 |
3.3 行波测距方法 |
3.3.1 行波测距方法原理 |
3.3.2 行波分析与测距装置介绍 |
3.4 小结 |
第四章 输电线路雷击故障的行波判别 |
4.1 引言 |
4.2 录波波形的滤波方法 |
4.2.1 差分插值法原理 |
4.2.2 故障滤波与数据处理方法 |
4.3 行波故障处理法的应用实例 |
4.3.1 故障信息来源与分类 |
4.3.2 对四种波形的实例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障行波信息与雷电定位系统融合方法 |
5.1 引言 |
5.2 依托时空数据域筛选雷电定位系统故障信息 |
5.3 雷电信息系统的使用 |
5.3.1 雷电信息系统的界面 |
5.3.2 雷电定位系统的数据获取与聚类方式 |
5.4 行波判别法与雷电定位系统融合实例 |
5.5 小结 |
第六章 雷电定位系统数据挖掘 |
6.1 引言 |
6.2 雷电流幅值与雷电探测站相关性分析 |
6.3 雷电探测站效率统计分析 |
6.4 基于ArcGIS的输电线路防雷统计 |
6.4.1 ArcGIS软件介绍 |
6.4.2 某输电线路落雷密度统计 |
6.5 基于雷电定位系统数据的输电线路跳闸率计算 |
6.6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申请的专利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一、攻读研究生期间申请的专利 |
二、攻读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三、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8)基于行波测距与雷电定位系统信息融合的雷击故障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行波测距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雷电定位系统研究现状 |
1.2.3 行波测距和雷电定位系统结合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行波测距与雷电定位系统信息融合方式 |
2.1 引言 |
2.2 输电线路故障的行波过程 |
2.2.1 行波的基本概念 |
2.2.2 输电线路故障时的行波 |
2.2.3 行波的折射与反射 |
2.3 行波测距介绍 |
2.3.1 行波测距原理 |
2.3.2 行波测距装置简介 |
2.4 雷电定位系统介绍 |
2.4.1 雷电定位系统构成 |
2.4.2 探测原理 |
2.4.3 雷电定位系统装置简介 |
2.5 行波测距与雷电定位系统结合思路 |
2.6 小结 |
第3章 雷击故障行波信息分析与提取 |
3.1 引言 |
3.2 雷电过电压产生机理 |
3.3 基于工频正弦拟合的故障数据自动筛选 |
3.3.1 工频正弦拟合 |
3.3.2 数据模态的特征值 |
3.3.3 应用实例 |
3.4 基于历史数据的故障波形雷击相似度计算 |
3.4.1 雷击故障历史数据库的建立 |
3.4.2 故障波形雷击相似度计算 |
3.5 行波测距结果的杆塔定位 |
3.5.1 利用杆塔GPS坐标计算线路杆塔档距 |
3.5.2 杆塔档距整定 |
3.6 故障点距离信息提取 |
3.6.1 双端测距 |
3.6.2 单端测距 |
3.6.3 故障点距离信息提取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雷电定位系统信息分析与提取 |
4.1 引言 |
4.2 雷电定位系统的使用 |
4.3 雷电定位系统数据分析及提取 |
4.3.1 雷电定位系统数据分析 |
4.3.2 雷电定位系统数据提取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历史数据的雷击故障识别域选取 |
5.1 引言 |
5.2 雷击故障识别域的选取 |
5.2.1 雷击故障历史数据的N-1波形相似度计算 |
5.2.2 时间差△t的计算 |
5.2.3 位置差△x的计算 |
5.2.4 雷击故障历史数据特征值点整理 |
5.2.5 非雷击故障历史数据特征值点计算 |
5.2.6 基于雷击故障历史数据特征值点计算结果的雷击故障识别域的选取 |
5.3 雷击故障识别域的实例验证 |
5.3.1 雷击故障识别域使用方法 |
5.3.2 应用实例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申请的专利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9)11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和课题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概述 |
2.1 智能变电站的定义和主要技术特征 |
2.2 智能变电站的实现目标和系统结构 |
2.3 智能变电站的优势和关键技术 |
第三章 智能化一次设备 |
3.1 智能化一次设备发展趋势 |
3.2 智能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要求 |
3.3 110kV智能变电站智能一次设备的配置方案 |
第四章 设备在线监测和状态检修的选择和配置 |
4.1 智能变电站设备在线监测的意义 |
4.2 智能变电站设备在线监测的范围和构成 |
4.3 设备在线监测策略 |
4.4 110kV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配置方案 |
4.5 典型案例管理及专家诊断 |
4.6 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展望 |
第五章 电子式互感器的的研究和选择 |
5.1 电子式互感器构成与分类 |
5.2 电子式互感器优越性 |
5.3 电子式互感器的比较 |
5.4 110kV智能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的选择 |
第六章 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 |
6.1 电力系统部分 |
6.2 电气一次部分 |
6.3 电气二次部分 |
6.4 系统远动、通信 |
第七章 智能变电站设计总结、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抗冲击式交流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抗冲击式交流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1.4 本文的内容结构 |
第二章 霍尔式弱信号测量方法研究 |
2.1 霍尔式弱信号测量基本原理 |
2.2 霍尔式弱信号测量方法方案设计 |
2.3 霍尔式弱信号测量互相关滤波 |
2.4 霍尔式弱信号测量的电磁屏蔽 |
2.5 霍尔式弱信号测量实验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巨磁电阻式弱信号测量方法研究 |
3.1 巨磁电阻式弱信号测量基本原理 |
3.2 巨磁电阻式弱信号测量总体电路设计 |
3.3 巨磁电阻式弱信号测量驱动电路设计 |
3.4 巨磁电阻式弱信号测量实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感式弱信号测量方法研究 |
4.1 互感式弱信号测量基本原理 |
4.2 互感式弱信号测量方案设计 |
4.3 互感式弱信号测量的电磁屏蔽 |
4.4 互感式弱信号测量方法分析研究 |
4.5 互感式弱信号测量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量方法对比分析 |
5.1 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
5.2 总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四、防雷保护器用的铁芯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馈三相异步风力发电机的研制和开发[J]. 李庆山,刘彦颇,陈辉,余志鹏. 煤矿机械, 2017(10)
- [2]某化工厂电气优化设计[D]. 白献刚.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 [3]110kV淮海变电站的设计及建设[D]. 朱祥祎. 青岛大学, 2016(04)
- [4]孤东油区配电网过电压产生机理与抑制措施仿真研究[D]. 于冰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5]雷击电动汽车充电站对充电机电子设备的影响研究[D]. 赵宏梅.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6]35kV尚河输变电工程设计[D]. 王浩.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5)
- [7]行波技术与雷电定位系统融合的数据挖掘研究[D]. 徐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5)
- [8]基于行波测距与雷电定位系统信息融合的雷击故障识别[D]. 宋喆.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9]11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研究[D]. 艾璐博. 山东大学, 2012(02)
- [10]抗冲击式交流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D]. 徐玉东.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2)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过电压保护器论文; 接地系统论文; 接地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