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性化”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化战略

以“人性化”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化战略

一、以“人化”管理为中心的现代化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朱晖[1](2021)在《近海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构与解决》文中指出我国渔业资源丰富,自建国以后至今,我国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升渔业产量,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连续稳居世界首位。其中,沿岸和近海水域是我国的主要渔场,主要渔汛、经济鱼类和水产品均产于这些水域,因此一直是海洋捕捞作业的主要区域。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和渔业政策的调整,沿海渔业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捕捞规模被不断限缩,迄今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但由于渔船、渔具的大量投入,捕捞强度过大,整体沿海海域的渔业资源整体衰退,再加上周边国家对所管辖海域的渔业管控日趋严格,外海的部分渔船被迫退向近岸。而此时原本在潮间带至7-10米等深线以内的滩涂和近海养殖,随着养殖业的扩张,养殖方式的变化,特别是海洋牧场和底播养殖、人工鱼礁的不断普及,养殖区域不断向外海拓展,覆盖到了传统定置渔业和小型渔船作业场所。养殖权人根据取得的许可设定养殖范围,禁止捕捞船舶进入划定的养殖区域。而这些区域原本是传统定置渔业和小型渔业船舶作业的区域,渔民认为其已经取得了捕捞许可,有权捕捞野生鱼类,因此无视养殖权人设立的界限仍然进入养殖区进行捕捞,但养殖权人则认为捕捞者侵犯了其对海域的占有和使用权利,于是近海养殖和捕捞纠纷不断,引发了有关海域之争。这不仅导致了捕捞权人和养殖权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造成了渔民与主管部门之间的矛盾,由此形成了养殖者、捕捞者、主管部门三方相互之间的冲突。这也凸显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两个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一是渔业资源的严重匮乏与急剧增长的对优质渔业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为保护海洋资源而实行的限制捕捞制度与传统渔民权利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尖锐的表现就是涉外事件日益增多,中国渔船屡屡在域外因非法捕捞作业而被查处,并引发国际纷争;海域使用纠纷案件不断上升,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表面来看养殖和捕捞的纠纷是用海纠纷,实质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之间的协调问题,即作为主体的人在利用海洋过程,对利益的争夺与海洋渔业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其背后隐藏的是海域资源配置和渔业管理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人类对海洋利用的价值取向和国际海洋秩序及渔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结果。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对养殖权和捕捞权冲突的表现和成因分析来发现冲突的根源所在,从制度完善和管理变革两个方面为冲突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并进行路径上的探索。渔业权冲突的本质是利益之间的冲突,利益失衡必然引发权利之争。利益的平衡和权利冲突仅仅依靠市场自动调节难以解决,最终还是要靠政府干预。以市场为中心的产权制度曾被提出认为可以解决渔业管理中的过度捕捞和权利分配等问题,但由于渔业资源的特殊性和缺乏整体协调大多数努力都失败了。渔业权制度设计的实质是对不同渔民群体的利益识别、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及利益表达的过程,即解决有限的渔业资源在相关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间的分配。权利分配本质是正义问题,即如何公平地分配社会成果,分担社会成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法律规范、利益分配、责任分担等都是社会关系外化的表现。人们对权利的追求即是要实现自身在现实社会规范中的价值。法治社会要求实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和谐,法律对权力和权利内容的规定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因此,基于社会正义的维度,要以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以应得与所得的合理程度为表征,由政府对市场分配结果的不公加以纠正。通过干预实现不同渔业主体在市场中的公平交换,以解决交换过程资源的不平等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称。其核心是作为主体的渔民无论在分配的哪个阶段,都能平等享有基本权利。此外,人类发展的多重性决定正义是多层面、多视角的,正义不能仅局限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应放眼于整个自然界和生态系统,在自然规律中不断协调,加以融合。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是有着多元化的追求。为了实现人类共同向往的自由,应当通过对实然世界的考查,实现对应然世界的追求,完成人性善的飞跃,因此,分配正义应当上升到生态正义的维度。基于生态正义理论,渔业资源的分配正义至少应当包括种际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强调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敬畏海洋,尊重所有海洋生物物种,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呵护海洋生态环境,避免过度捕捞和肆意掠夺渔业资源。基于正义理念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公正分配,是解决渔业权冲突的根本路径,但正义的实现要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历史上,对渔业资源不可枯竭的认识和海洋自由论消除了对渔业发展的担忧,实现了船队和渔具的现代化;但过度捕捞和资源衰竭的现实又使人们重新审视渔业发展的视角,提出了许可制度和渔业配额制度等限制管理措施。我国渔业政策由此经历了由鼓励捕捞到限制捕捞、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转变,特别是海域使用权制度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对海域的规范管理。但长久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和资本中心主义背景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都完全以人类为中心,以获得资本最大化为目标,无视资源的有限性而竭力提升捕捞能力、加大养殖密度以获取最大利益,导致过度捕捞、海域污染和渔业资源的衰竭。渔业权的冲突是利益争夺私权滥用的表现,也是政策调整过程中政府不当干预的结果。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关系的弥散与扩张,市场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在不断加深,具有广泛性的渔业秩序不再是传统民事主体的私权秩序,而是进入多重权利主体、权利客体和权利行使方式的复合阶段。养殖权和捕捞权的性质、特点和排他性均不同,仅依靠行为人之间的自行约束已显不足,因此由带有共同约束属性的公权力介入管理已有必要。从渔业管理的层面上来看,现有管理体系存在体制混乱和权限不明等问题。因此应转变渔业管理的思路,在权利保护方面,通过对不同的渔业主体采取不同的倾斜保护政策,从而对养殖权人和捕捞权人的权利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在制度建构方面,一方面基于社会正义,对传统渔民的入渔权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基于生态正义,完善渔业水域使用权制度、海洋保护区制度以及海域分层确权制度。在管理模式方面,推行渔业综合管理模式,实施渔业综合授权许可和综合执法体制,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余鹏,李艳[2](2020)在《智慧校园视域下高等教育数据生态治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开展数据生态治理有助于消除数据孤岛、缩小数据鸿沟,统一规范数据标准,科学管理数据资产,优化改善数据质量,有效监督数据安全,明晰共享数据权责,实现参与教育大数据应用的各单元协同配合,进入教育大数据的各个环节良性循环,服务教育大数据的各种对象全面入微。从高等教育迈入"全智慧"校园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借鉴了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数据治理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探究了智慧校园视域下高等教育数据生态治理的必要性。从当前教育数据治理工作发展的困境与任务入手,提出了高教数据生态治理的三层次模型。在综合分析高教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原则与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生态治理体系参考架构,以期刻画高教数据生态治理相关单元功能内容,用以辅助破解高教数据发展困境,驱动教育大数据与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深度融合。最后,运用数据治理实践案例,从垂直与水平维度视角剖析了数据生态治理工作开展与推进高教组织变革之间的逻辑关联,论证了数据治理对驱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作用。

吴可佳[3](2020)在《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农村农民历来是关系我国民生的根本问题,如何解决“边缘化”“空心化”“老龄化”新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城乡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和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很多传统的农业公司及一些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纷纷加入到这一轮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浪潮之中。由于农业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传统的农业公司都是些中小型私营企业,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缺少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而新进入的非传统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都是成熟的央企、国企、百亿级千亿级的企业,这对传统农业公司的管理冲击是非常大的。本文研究了华盛公司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提出了华盛的发展战略。华盛公司成立于2011年,过去几年华盛主要依附于集团内部业务完成了成长。在当下光伏政策下行的情况下,内部业务量急剧下滑,需要加大外部业务开发强度和升级自己的业务模式。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战略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华盛公司的内部发展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为华盛选择了多元化战略和核心竞争力战略,并从完善组织架构、调整财务战略、整合市场资源、持续建设企业文化、升级业务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华盛虽然面临着挑战,但整体业务还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公司需要深入挖掘和重组外部市场资源,本着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发挥内部驱动力,推动公司业务的新发展、新方向。

王山[4](2019)在《新中国70年信息技术变革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本文从政府管理的视角,考察新中国70年信息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创新发展的历史,展示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及作用,勾勒信息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当代走向,为理解新中国70年信息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研究,认为新中国70年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政府管理创新存在着媒体化、数据化、智慧化三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从"媒体化政府""数字化政府"向"智慧化政府"发展的状态。伴随着智慧社会的来临,政府的行政生态日益复杂,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我国政府管理逐渐朝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智慧政府将成为未来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核心目标。

柴敏[5](2020)在《中国国际移民管理的制度变迁与改革走向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国家移民管理局组建成立,这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举措,也是向全球释放开放包容信号、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然而,近年来留学生特殊待遇、广州非洲移民群体等话题不断引起网络热议,2020年2月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引发舆论争议。这一系列问题表明,建立系统完善的国际移民管理制度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本文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回归中国制度历史看制度变迁,通过历史分析和结构比较梳理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旨在理解中国政治场域内国际移民管理的制度变迁,把握改革走向。从历史维度中回归中国场域,通过回答不同阶段的制度安排“是什么”,发现国际移民管理制度安排经历外侨管理、外国人管理和国际移民管理三个阶段,制度特征逐步从限制管控发展到管理服务并重,制度功能逐步涵盖国家安全与发展和治理能力提升。要理解这一制度安排的发展,思考其“为什么”变迁,就必须深入结构维度中分析制度变迁的演进机制。因此本文借助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从宏观环境、中观制度复合体和微观行动者三层变量分析推动国际移民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力要素。而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场域中的制度变迁“如何”进行?通过结构比较和历史分析,总结制度变迁机理,发现在中国政治场域下的国际移民管理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逻辑特征,本文从主体、过程、动力三个维度,总结这一制度变迁特点,回答其“如何”变迁。理论源于历史,历史指引实践。研究发现,国际移民管理制度变迁是政府主导、环境牵引的内生型渐进变迁,这一逻辑在中国政治场域中仍将继续指引制度变迁。然而,当下中国国际移民管理面临着制度供给不足、文化差异明显和环境更迭突出等挑战,阻碍系统完善制度建设。以研究所得逻辑出发指引制度发展,本文提出未来制度改革必须服从于国家建设大局,以现代化发展为走向,通过政府主导强制性变迁提供完善法律制度供给、推进渐进发展增强治理效能、提高技术信息化和管理规划性塑造有利环境牵引等方式推进国际移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只是对国际移民管理制度的一种解读,甚至是带有局限性的解读。国际移民管理制度变迁“永远在路上”,还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

吴成伟[6](2019)在《海关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先进技术以及拉动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东南亚国家加工制造业的崛起,加工贸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瓶颈期,各种隐藏在迅猛发展外衣下的问题逐步显现,海关的加工贸易监管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不法分子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关税的手段也愈发隐蔽,如何更好地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如何在有限的监管资源条件下,大幅提高监管效能,防范风险的发生,成为当前深化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改革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实施整合创新是我国海关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在这一背景下,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加工贸易监管全过程,是符合当今现状,顺应时势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综合监管改革,加强加工贸易实际监管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海关综合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风险管理理论已应用到海关监管业务的方方面面,但具体到,结合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实际,研究风险管理的文献较少。本文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础,通过对海关加工贸易监管业务的系统研究,深入思考和分析海关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原因,力求从风险管理角度提出完善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工作的具体措施。这对合理配置海关监管资源,解决“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的矛盾,实现监管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探索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改革的一种新思路和新举措。

China BaoWu Steel Group;[7](2018)在《大国工程 诠释中国实力 国之重器 打造中国品牌》文中认为一、中国宝武建设40年来的历程和成就(一)企业概况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宝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12月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后经历"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等不同阶段,于2016年12月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正式揭牌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是全球现代化程度最高、钢材品种规格

王山[8](2018)在《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智能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了社会的革新,使人类社会面临着由“非智慧社会”向“智慧社会”的转型。智慧社会的到来,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工具和新的行政理念,但也使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为了适应智慧社会,政府管理应如何转型?本研究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在阐释智能技术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政府管理相关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为政府吸纳智能技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首先对智能技术进行定义,提出智能技术具有精准化、智能化、互动性、透明性、开放性、泛在性的本质特征,认为智能技术所具备的特性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政府管理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而后,从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两个层面对智能技术影响政府管理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对政府吸纳智能技术的过程机制进行探索;其次,运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了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最后,通过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提出了基于智能技术的“合作管理”政府管理理论框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建立合作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合作管理主体、组织形式等内容进行探讨,并对智慧社会政府进行合作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作者得出如下结论:1.对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社会革新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将进入智慧社会,其在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相比呈现出显着差异,在技术基础、文化伦理、组织决策、权力结构等方面显现出独特的特性。智慧社会改变了政府管理的外部生态,并对政府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而,研究认为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遵循着“技术发展-社会革新-政府创新”的逻辑。2.对政府吸纳智能技术的过程机制进行研究,认为政府管理模式经历着由电子政府、移动政府、云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发展的过程,而每一种模式都是政府吸纳智能技术后所创造的“技术产品”。政府创造这些技术产品的过程便是政府对智能技术“输入-转化-输出”的过程。研究发现,在输入阶段,效用感知、风险感知、成本感知是影响政府吸纳智能技术的关键机制:在转化阶段,“技术发起-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技术评估”则成为政府创造技术产品的过程机制:在输出阶段,则呈现出内部扩散与外部扩散两种输出路径。3.对政府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究。认为政府管理结构不断优化、管理机制不断规范、管理职能不断完善、管理工具不断创新对政府更好地吸纳智能技术有积极影响,而政府管理的空间日益复杂,管理对象逐渐多样,则加大了智慧社会中政府管理的难度。同时,智能技术的产生为政府管理现代化升级提供了机遇,有助于政府精细化管理,驱动政府科学决策,增强政社间的互动沟通,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水平,提升政府社会动员能力。但是,智能技术异化和智能技术与政府组织间的文化冲突所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4.对智能技术背景下政府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认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政府管理模式开始出现,即基于智能技术,在政府内部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企业、社会公众等之间所形成的协作关系的基础上的合作管理模式。

胡成飞[9](2018)在《RSD家用电器智能制造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RSD家用电器公司成立二十多年来,在晾衣架行业经历六代产品的更迭从手工晾衣架到智能晾衣架,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原材料涨价、用地成本和能源成本上涨、用工短缺、出口退税政策变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消费需求的增加、竞争对手智能制造推进等诸多因素使RSD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RSD家用电器通过夯实传统经典管理技术,进行少人化和无人化自动化改造,建立以制造工艺为核心的生产运营体系,建立以物料清单和运营流程为核心的运营管理体系,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战略决策管理体系,构建上下游协同创新体系,促使企业转型升级,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智能制造的建设,实现从顾客需求管理、质量过程策划、产品的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以及顾客满意度测量等全质量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提升了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按时保质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保证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稳步提升,主导产品始终处于国内市场的领先和主导地位。通过智能制造建设,RSD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增强企业内部总体运作能力,实现价值链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同时,智能制造的建设将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的美誉度,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我们家用电器制造企业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形成了行业完整的智能制造推进方案,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钰[10](2018)在《生态共同体视域下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危机与人类的无度欲望和野蛮态度密不可分,本质上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种异化表征人悖逆了人性的真善美,使原本和谐的人地关系发生断裂,最终导向人与自然失去自由。生态共同体以生态危机为出场背景,以有机整体的视野将人与自然置于一个互生互惠的生命共同体,由此消解了人类超拔于自然之上的狂傲与虚妄,使人性复归善意的本真达成天地美生的和谐。生态共同体出场有着雄厚的理论根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提供了理论来源,有机哲学阐发的有机整体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提供了超凡的生态智慧。生态共同体经历了自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的运演逻辑,每一种共同体形态都编织出不尽相同的人地关系。在自然共同体中人与自然保持着元初的本真,在蒙昧的时代境域中维系着安宁和谐的井然秩序。在社会共同体中人与自然纷纷卷入了资本主义现代性追求资本无限增殖逻辑的漩涡中,人与自然蜕变为超绝欲望的奴隶,大自然在人类狼性态度的蹂躏下满目疮痍,倒逼着大自然发出本能的抵抗,貌合神离的人地关系必然招致生态危机的幽灵肆虐无常。生态共同体旨在以有机整体的宏阔视域重塑人与自然的共生价值,把人与自然置于一个彼此交织互惠的生命共同体中来审视以期弥合断裂的人地关系,最终指向人与自然的根本和解。生态共同体拒斥工业文明越多越好的经济理性原则,倡导够了就行的生态理性原则,在实践中扬弃以牺牲生态利益换取经济增长的黑色发展观,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而且生态共同体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践归宿,澄明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意蕴,标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河西走廊位居我国西北边疆甘肃省的西部,因地处黄河以西地形酷似走廊而得名,由于深居西北腹地远隔海洋属典型的干旱区,水资源极度贫乏。所幸走廊南麓的祁连山孕育了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得益于内陆河的滋育走廊内分布着大小各异的绿洲,数千年来人类倚重于这些绿洲繁衍生息,故而河西走廊又称为绿洲走廊。河西走廊的区位特点决定了该区域不仅对保障西部边疆安全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而且作为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枢纽河西走廊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互通共荣的重要使命。如今国家提出了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有利于再次突显河西走廊在融通东西方文明中的纽带或桥梁作用,从而为新时代背景下河西走廊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契机。河西走廊在先秦时期人类活动尚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人地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然而伴随着两汉、隋唐、明清三次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人地关系经历了相对稳定期、缓冲期和激烈对抗期的运演过程。历史时期出现的内陆河尾间湖泊消失、绿洲边缘植被破坏、耕地沙化既已确证原本和谐的人地关系出现了难易逾越的鸿沟。如今河西走廊业已突显的水资源日渐短缺、沙漠化进程加快等生态问题赫然昭明人地关系依然沟壑难平,严重制约了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咄咄逼人的紧迫情势意味着生态治理刻不容缓,而河西走廊的生态治理存在诸如政府主导生态治理失效、综合治理机制不健、生态治理中的发展理念滞后等现实缺陷导致生态治理的效果不尽人意。生态治理是通过还原人性的纯真本性借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内在回归,进而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外在超越,生态治理的双重向度展现了人性与自然性的统一,昭示人与自然本质的内在统一。河西走廊生态治理日渐式微吁求生态治理价值取向的转向,即由人类中心主义主导的单一价值取向转变为生态共同体福祉为旨归的多元价值取向。人类中心主义将人标举为生态系统的主宰,阐发人为自然立法的应然逻辑,遵行竭泽而渔的黑色发展方式,必然招致人类超然于他物的单一主体的生态治理模式来显现人的至尊地位,生态治理的效果事倍功半。生态共同体福祉为旨归的多元价值取向将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生命体,坚守人向自然生成的自然规约,在实践中践履天地美生的绿色发展方式呵护生态共同体的根本福祉,进而俞示摒除人与自然绝然割裂的单一主体治理模式而践履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路径来统合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河西走廊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实践指向,遵循有机整体主义的统合理念、人与自然互不相胜的统合理念及可持续性的新发展理念,自始至终把人与自然的共生权益统摄于生态治理的全过程。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河西走廊的生态治理需要新发展理念引领实践,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为生态治理提供不竭动力和根本保障,开放发展为生态治理提供有利条件,绿色发展本身就是生态治理的实践逻辑,而生态治理的最终归宿是实现优良生态和美好生活的自觉耦合,共享发展的成果。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形塑了卓异的价值共识和精妙的理论体系,引领河西走廊在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政治制度体系、发掘生态文化资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进而为河西走廊的生态治理夯实基础,推进实现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现代化新河西。

二、以“人化”管理为中心的现代化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人化”管理为中心的现代化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近海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构与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论文结构
第一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权利分配的理论进路
    第一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的内涵界定
        一、近海海域的界定
        二、渔业权的界定
        三、养殖权和捕捞权的概念厘定
        (一)养殖权的界定
        (二)捕捞权的界定
    第二节 权利分配的基础-海洋自由论
        一、海洋自由论的形成
        (一)海洋自由论的起源
        (二)海洋自由论的提出
        二、海洋自由论的限制
        (一)海洋占有论的提出
        (二)国家管辖海域的扩大
    第三节 权利分配的价值取向
        一、人类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配观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提出
        (二)人类中心主义对渔业的影响
        二、资本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配观
        (一)资本中心主义的提出
        (二)资本中心主义对渔业的影响
第二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表征
    第一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的正当性冲突
        一、作为历史性权利的渔业权
        二、作为法定权利的渔业权
        (一)捕捞权的国际法定化
        (二)捕捞权和养殖权的国内法定化
    第二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的优先性冲突
        一、基于习惯性权利的优先性
        二、基于发展权利的优先性
    第三节 养殖权、捕捞权与海域使用权的冲突
        一、关于海域合法使用权的争议
        二、关于海域分界线认定的争议
        三、关于同一片海域存在多种使用权的争议
第三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成因
    第一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内部成因
        一、养殖权与捕捞权的性质不同
        二、养殖权与捕捞权的排他性不同
    第二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外部成因
        一、渔业法律政策的变迁
        (一)捕捞业政策的转变
        (二)养殖业政策的发展
        二、海域使用权制度的出台
        (一)海域范围界定的影响
        (二)海域使用权取得的影响
第四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决路径
    第一节 冲突解决路径建构的逻辑基准
        一、基于社会正义的分配
        (一)社会正义的内涵界定
        (二)传统渔民的优先性
        二、基于生态正义的分配
        (一)生态正义的内涵界定
        (二)生态渔业的优先性
    第二节 冲突解决的制度建构
        一、渔业水域使用权制度
        (一)渔业水域使用权制度的内涵
        (二)国外经验的借鉴
        二、海洋保护区制度
        (一)海洋保护区的界定
        (二)海洋保护区对渔业的影响
        三、海域立体确权制度
        (一)海域立体确权的必要性
        (二)海域立体确权的可行性
        (三)海域立体确权的管理
        四、渔业权救济制度
        (一)渔业保险制度
        (二)渔业权益损害赔偿机制
    第三节 冲突解决的综合管理模式变革
        一、综合管理的内涵界定
        (一)海洋综合管理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综合管理的国际法基础
        (一)主要国际公约规定
        (二)适用的国际法原则
        三、综合管理模式建构
        (一)综合授权许可制度
        (二)综合执法体制
        (三)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智慧校园视域下高等教育数据生态治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高等教育迈入“全智慧”所面临的问题刍议
    (一)“非智慧”“半智慧”向“全智慧”校园发展困境研究
    (二)高等教育数据发展困境研究
三、高教数据治理研究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一)高教数据治理的科学内涵
    (二)高教数据治理的研究动态
    (三)高教数据治理的必要性探究
        1. 国家政策驱动
        2. 新兴技术驱动
        3. 应用需求驱动
        4. 业务发展驱动
四、高教数据治理体系
    (一)高教数据治理模型
        1. 数据基础层:
        2. 流程协同与服务催化层:
        3. 智慧服务层:
    (二)高教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原则及内容
        1. 体系架构单元
        2. 政策制度单元
        3. 数据治理组织单元
        4. 数据标准单元
        5. 元数据单元
        6. 数据质量单元
        7. 数据资产单元
        8. 数据安全单元
        9. 数据集成单元
五、高教数据治理探索实践
六、结语

(3)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战略的起源和管理理论发展
    2.2 相关概念
        2.2.1 乡村振兴战略
        2.2.2 农业产业生态圈
        2.2.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2.4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3 战略类型
        2.3.1 多元化战略
        2.3.2 核心竞争力战略
    2.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4.1 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2.4.2 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
        2.4.3 企业平台化发展战略
3 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发展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1.5 区域发展支持
    3.2 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3.2.1 恒大高科农业集团
        3.2.2 碧桂园
        3.2.3 青岛浩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企业概况
        3.3.2 企业发展历程
        3.3.3 企业业务发展历程
        3.3.4 企业业务板块分析
        3.3.5 企业竞争力分析
        3.3.6 组织架构分析
    3.4 关键要素分析
4 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目标
    4.1 华盛战略定位
    4.2 华盛价值与使命
    4.3 华盛战略原则
    4.4 华盛战略目标
        4.4.1 长期战略目标
        4.4.2 业务战略目标
        4.4.3 三年战略目标
        4.4.4 第一年战略目标
    4.5 新农村建设业务发展战略
        4.5.1 新农村农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4.5.2 业务特点和发展方向
        4.5.3 业务开发的基础和经验
        4.5.4 业务战略选择和战略目标
        4.5.5 实施方案
        4.5.6 业务选择及能力建设方案
    4.6 农业产业园区业务发展战略
        4.6.1 农业产业园区业务的具体内容
        4.6.2 业务特点和发展方向
        4.6.3 业务开发的基础和经验
        4.6.4 业务战略选择和战略目标
        4.6.5 实施方案
        4.6.6 业务能力建设重点
    4.7 农村农业综合能源业务发展战略
        4.7.1 农村农业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具体内容
        4.7.2 业务开发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4.7.3 业务开发的基础和经验
        4.7.4 业务开发的战略选择和战略目标
        4.7.5 业务选择和能力建设方案
    4.8 “1+X”托管运营服务发展战略
        4.8.1 “1+X”的业务战略
        4.8.2 业务开发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4.8.3 业务开发的基础和经验
        4.8.4 业务开发指导思想
        4.8.5 实施方案
        4.8.6 业务能力建设重点
5 战略保障措施
    5.1 人才队伍和组织结构
        5.1.1 专业型技术人才的招聘
        5.1.2 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培育
        5.1.3 企业人员的优化
        5.1.4 组织结构
    5.2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财务战略
        5.2.1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预算管控
        5.2.2 “以则务管理为中心”的核心是利润导向
        5.2.3 加强预算管控
    5.3 企业文化搭建
        5.3.1 将当兵用的开拓理念
        5.3.2 双价值理念
        5.3.3 做农业需要情怀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新中国70年信息技术变革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信息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历史回顾
二、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创新的转型发展
    (一) 信息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的信息化阶段
    (二) 信息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的网络化阶段
    (三) 信息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的社会化阶段
    (四) 信息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的云端化阶段
三、新时代信息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创新的未来走向
    (一) “手工行政”VS“技术治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二) “信息”VS“知识”:由信息存储向知识管理转变
    (三) “独治”VS“共治”:由分散独治向共享共治转变
    (四) “分管”VS“协作”:由政社分管向政社协作转变
四、中国政府管理创新智慧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 继续转变观念,构建开放型的管理理念
    (二) 坚持创新机制,构建双边型的治理结构
    (三) 不断吸纳技术,构建多样化的治理工具

(5)中国国际移民管理的制度变迁与改革走向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状况与评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工具与核心概念
        (一)研究工具:历史制度主义
        (二)核心概念:国际移民
    四、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中国国际移民管理制度安排的历史图景
    一、1949-1977:限制管控型的外侨管理制度
        (一)保障国家安全:“打扫干净屋子”
        (二)制度表征:严格管控、初建框架
    二、1978-2003:规范减限型的外国人管理制度
        (一)促进国家发展:制度化建设
        (二)制度特性:规范管理、减限引才
    三、2004-2017:管理服务并重型的外国人管理制度
        (一)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管理与服务并重
        (二)制度意义:提升服务质量、开发人才资源
    四、2018 至今:以国家移民管理局为中心的国际移民管理制度
        (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成立国家移民局
        (二)制度功能:兼顾安全和发展、增强治理能力
第三章 中国国际移民管理制度变迁的演进机制
    一、环境变化触发变迁:提出新的制度需求
        (一)国际环境:全球化的触动
        (二)国内环境:现代化的主导
    二、制度复合体互动促进变迁:制度、观念和利益整合
        (一)观念与制度:观念革新引领
        (二)利益与制度:利益调整驱动
    三、行动者推动变迁: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能动性
        (一)中央政府:关键节点影响
        (二)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促动
    四、制度变迁机理:环境、制度复合体与行动者互动
        (一)结构比较:不同时期的制度安排
        (二)历史分析:制度变迁的理论主线
第四章 中国国际移民管理制度变迁的逻辑特征
    一、主体:强制性变迁为主
        (一)主体导向:强国家结构与强制度主体
        (二)角色扮演:制度安排与创新者
    二、过程:渐进性变迁为主辅以激进手段
        (一)总体模式:渐进性变迁
        (二)三重特征:实现渐进改革
    三、动力:环境牵引内生型变迁
        (一)动力特质:环境牵引
        (二)变迁形式:制度漂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国际移民管理制度的挑战及改革走向
    一、挑战:现代化治理体系不健全
        (一)制度供给不足:移民法制需完善
        (二)文化差异明显:移民融入较困难
        (三)环境更迭突出:治理能力待提升
    二、走向: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法治化:以全过程和全领域提供强制制度供给
        (二)制度化:以系统化和特色化渐进增强治理效能
        (三)国际化:以信息化和规划性塑造有利环境牵引
结语 打破封闭边界、走向包容开放
参考文献
后记

(6)海关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加工贸易监管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对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贡献
第2章 基本理论
    2.1 加工贸易基本概述
        2.1.1 加工贸易的概念
        2.1.2 加工贸易的发展概况
        2.1.3 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含义
    2.2 海关风险管理理论
        2.2.1 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含义
        2.2.2 海关风险的含义
        2.2.3 海关风险管理的内容
    2.3 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
        2.3.1 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的含义
        2.3.2 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执法依据
        2.3.3 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的内涵
第3章 海关加工贸易监管的现状及对风险管理的应用
    3.1 当前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3.1.1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3.1.2 当前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所面临的问题
    3.2 风险管理在海关加工贸易监管中的应用
        3.2.1 风险识别
        3.2.2 风险分析和评估
        3.2.3 风险处置
        3.2.4 决策的反馈
第4章 海关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制度机制方面,风险理念有缺位
        4.1.1 风险管理理念未全面深入运用
        4.1.2 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有待细化
        4.1.3 加工贸易差别化管理体制尚未建立
        4.1.4 风险管理意识缺乏
    4.2 监管执行方面,配套措施待健全
        4.2.1 多头管理下的“选、查”配合缺乏对全链条信息的整体掌控
        4.2.2 现有监管作业流程较为繁琐
        4.2.3 规范企业内控管理力度不够
        4.2.4 加工贸易监管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不高
        4.2.5 对加工贸易企业掌控不足导致风险管理缺乏针对
    4.3 信息管理方面,系统建设仍滞后
        4.3.1 定位不清晰,难以满足业务高速发展的需要
        4.3.2 管理不统一,难以满足执法统一和区区流转的需要
        4.3.3 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风险分析分类管理”的需要
    4.4 风险管理动力不足,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4.4.1 风险管理用力不均,导致效能低下
        4.4.2 非执法领域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
        4.4.3 风险管理的队伍建设需完善
第5章 海关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5.1 在加工贸易监管体系中提升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
        5.1.1 融入风险管理理念,实施企业差别化监管
        5.1.2 加强风险监控,拓展内通外联的风险信息收集渠道
        5.1.3 优化风险参数管理,丰富监管手段
    5.2 实施科学风险管理策略,提高加工贸易监管的有效性
        5.2.1 加大对重点敏感商品的监管力度
        5.2.2 建立以企业为单元的动态资料库
        5.2.3 以风险分析与应用为核心手段,实现风险管理科学化
    5.3 完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全程式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模式
        5.3.1 完善预警体系
        5.3.2 建立风险处置流程
        5.3.3 促成风险管理执法合力
        5.3.4 督促企业自律
        5.3.5 统一执法尺度
    5.4 加强对加工贸易的实货监管,形成闭合式监管链条
        5.4.1 强化后续管理,探索建立加工贸易业务的“双随机”核查制度
        5.4.2 严密中期管理,建立加工贸易联网核查系统
        5.4.3 优化通关管理,加强通关环节的参数设置和布控查验
        5.4.4 加强对监管薄弱环节的管理
    5.5 建立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专业队伍,提升监管能力
        5.5.1 要建立规模化的专业队伍
        5.5.2 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系统各级专家业务尖兵的作用
        5.5.3 吸纳稽查、缉私等中、后期监管部门专业人才作为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兼职成员
        5.5.4 常态化、制度化的专业培训
    5.6 建立长效监督内控体制,提升加工贸易监管质量
        5.6.1 设立风险管理岗位
        5.6.2 积极拓宽外部监督渠道
第6章 Z海关在海关加工贸易监管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
    6.1 Z海关基本情况
    6.2 Z海关在加工贸易监管中应用风险管理案例
        6.2.1 案例介绍
        6.2.2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
        6.2.3 风险处置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大国工程 诠释中国实力 国之重器 打造中国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宝武建设40年来的历程和成就
    (一)企业概况
    (二)发展历程
    (三)主要成就
二、主要特点和经验
    (一)引领行业技术进步,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进步之路
        1. 立足高起点技术引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自主集成创新
        2. 强力支持“中国制造”,实现从替代进口到全球首发的跨越
        3. 持续推进开放合作,实现从产销研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到产业链联动的机制创新
    (二)始终对标世界一流,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现代钢铁企业发展之路
        1. 创新管理,严格苛求,实现高质量工程建设
        2. 坚持一流,研发生产高质量精品钢材
        3. 用户至上,高质量服务带来高质量回报
        4. 压减产能、治僵脱困,高质量重组整合助力新发展
    (三)融入全球市场竞争,走出了一条从工厂化管理到集团化运营、国际化经营的重组改革之路
        1. 建立“集中一贯”的工厂化管理模式,创造世界一流的劳动生产率
        2. 主动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3. 不断探索和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成功实现由企业化管理体制向集团化管理体制的转型
        4. 实施宝武联合重组,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体制机制
        5. 坚持扩大开放,加快走出去步伐
    (四)坚持绿色低碳制造,走出了一条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创新发展能源环保工艺技术与装备
        2. 创新建设能源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4. 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紧密沟通、开放共享
    (五)全面落实党建责任,走出了一条加强国企党建、发挥国企独特优势的实践之路
        1. 宝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2. 中国宝武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8)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智能技术:缘起、内涵及其特征
    2.1 智能技术的缘起与发展阶段
    2.2 智能技术的类型及其综合集成
    2.3 智能技术的特征
    2.4 智能技术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三章 智能技术影响政府管理的动力分析
    3.1 智能技术影响政府管理的外源驱动力
    3.2 智能技术影响政府管理的内生驱动力
第四章 智能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的转型
    4.1 电子政府:智能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的信息化阶段
    4.2 移动政府:智能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的移动化阶段
    4.3 “云政府”:智能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的数据化阶段
    4.4 智慧政府:智能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的智慧化阶段
第五章 智能技术嵌入政府管理的过程机制
    5.1 输入阶段:政府对智能技术的吸纳
    5.2 转化阶段:政府对智能技术的创新
    5.3 输出阶段:智能技术创新的内外扩散
第六章 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影响的SWOT分析
    6.1 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影响的优势(S)分析
    6.2 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影响的劣势(W)分析
    6.3 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影响的机遇(O)分析
    6.4 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影响的挑战(T)分析
第七章 智能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创新策略选择
    7.1 优势-机遇(S-O)策略
    7.2 优势-挑战(S-T)策略
    7.3 劣势-机遇(W-O)策略
    7.4 弱点-挑战(W-T)策略
第八章 合作管理:智能技术驱动下政府管理发展方向
    8.1 合作管理的缘起及内涵
    8.2 合作管理的要素及其生成
    8.3 合作管理的模式
    8.4 合作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RSD家用电器智能制造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内容、技术框架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框架
第2章 智能制造主要相关理论
    2.1 智能制造体系概述
        2.1.1 智能制造定义
        2.1.2 智能制造的特征及内涵
    2.2 智能制造的基本理论
        2.2.1 制造企业应用系统位阶划分
        2.2.2 智能制造实现的融合方向
第3章 RSD现状及发展路径问题分析
    3.1 RSD公司简介
    3.2 RSD现状及发展路径问题分析
第4章 RSD公司智能制造实现路径
    4.1 RSD公司智能制造设计原则
        4.1.1 以企业战略为核心
        4.1.2 以企人为中心
        4.1.3 两个导向
        4.1.4 三项策略
        4.1.5 两项驱动
        4.1.6 两条主线
        4.1.7 三大体系
        4.1.8 四个基本要素
        4.1.9 四个管理域
        4.1.10 四维绩效
        4.1.11 九项管理原则
    4.2 闭环原则
        4.2.1 RSD智能制造体系闭环控制管理
        4.2.2 研产供销的闭环管理
    4.3 RSD公司智能制造总体架构
        4.3.1 基于企业现状和传统经典管理技术推进标准化建设
        4.3.2 基于智能识别传感技术少人化、无人化的自动化建设
        4.3.3 基于个性定制的运营管理
        4.3.4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模型
        4.3.5 建立基于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商业模型
    4.4 RSD智能制造实现路径
        4.4.1 基础应用阶段
        4.4.2 初步形成阶段
        4.4.3 产供销集成阶段
        4.4.4 价值链集成阶段
        4.4.5 智能制造体系实现
        4.4.6 智能协同与创新
第5章 RSD公司智能制造实施组织保障
    5.1 智能制造领导小组
    5.2 明确部门职责
    5.3 RSD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生态共同体视域下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共同体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关于河西走廊生态治理问题的研究
        (三) 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思考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生态共同体理论概述
    第一节 生态共同体的出场背景
        一、生态危机吁求生态共同体出场
        二、生态危机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三、生态危机威胁人类文明的繁荣永续
    第二节 生态共同体的内涵
        一、生态共同体以遏制生态危机为使命
        二、生态共同体尊重人与自然的共生价值
        三、生态共同体着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第三节 生态共同体出场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二、过程哲学的有机整体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第二章 生态共同体的生成价值和实践指向
    第一节 生态共同体的生成逻辑
        一、和谐共存的自然共同体
        二、貌合神离的社会共同体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共同体
    第二节 生态共同体的生成价值
        一、拓宽人与自然的认知视域
        二、重塑人与自然的共生价值
        三、谋取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
    第三节 生态共同体的实践指向
        一、拒斥经济理性
        二、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三、建设生态文明
第三章 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的现实境遇
    第一节 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及区位
        一、河西走廊的自然地理概况
        二、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三、滋育生灵的绿洲走廊
    第二节 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的历史逻辑
        一、河西走廊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河西走廊人地关系的现实境况
    第三节 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的现实缺陷
        一、政府主导生态治理失效
        二、生态综合治理机制不健全
        三、生态治理中的发展理念滞后
第四章 河西走廊生态治理价值取向的转向
    第一节 生态治理的双重向度
        一、以人为本的内在回归
        二、以和谐共生为旨趣的外在超越
    第二节 人类中心主义主导的单一价值取向
        一、人为自然立法
        二、竭泽而渔的黑色经济发展方式
        三、单一主体的生态治理
    第三节 生态共同体福祉为旨归的多元价值取向
        一、人向自然的生成
        二、天地美生的绿色发展方式
        三、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
第五章 河西走廊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第一节 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秉持的基本理念
        一、秉持有机整体主义的统合理念
        二、秉持人与自然互不相胜的共生理念
        三、秉持可持续性的新发展理念
    第二节 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须要新发展理念引领
        一、创新发展是生态治理的不竭动力
        二、协调发展是生态治理的根本保障
        三、绿色发展是生态治理的实践逻辑
        四、开放发展是生态治理的有利条件
        五、共享发展是生态治理的最终归宿
    第三节 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一、完善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制度体系
        二、发展生态经济
        三、发展生态科技
        四、发掘生态文化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以“人化”管理为中心的现代化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近海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构与解决[D]. 朱晖. 吉林大学, 2021(01)
  • [2]智慧校园视域下高等教育数据生态治理体系研究[J]. 余鹏,李艳. 中国电化教育, 2020(05)
  • [3]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吴可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新中国70年信息技术变革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回顾与展望[J]. 王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8)
  • [5]中国国际移民管理的制度变迁与改革走向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D]. 柴敏.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8)
  • [6]海关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研究[D]. 吴成伟.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大国工程 诠释中国实力 国之重器 打造中国品牌[J]. China BaoWu Steel Group;. 中国钢铁业, 2018(09)
  • [8]智能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研究[D]. 王山.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9]RSD家用电器智能制造体系研究[D]. 胡成飞. 南昌大学, 2018(12)
  • [10]生态共同体视域下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研究[D]. 张钰.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以“人性化”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化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