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垦稻9号、垦稻10号与空育131(论文文献综述)
耿雷跃,张薇,马小定,崔迪,韩冰,张启星,韩龙植[1](2020)在《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确立及种质筛选》文中提出分蘖期是水稻由秧田生长向本田生长过渡的营养生长关键时期。在盐渍化土壤上种植水稻,分蘖期耐盐性对水稻能否正常生长至关重要。合适的耐盐性鉴定方法是水稻耐盐种质筛选的前提。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水稻分蘖期盐浓度梯度筛选试验,明确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最适盐胁迫浓度和调查时间;利用确立的鉴定方法,筛选出水稻分蘖期耐盐种质。本研究选取具有不同程度耐盐性的26份水稻品种,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10个和7个盐浓度梯度下,以盐害等级为分蘖期耐盐评价指标,开展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0.5%盐浓度下,处理4~6周后供试种质的盐害等级差异表现为最大,因此认为0.5%盐浓度是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的最适盐胁迫浓度,盐处理后4~6周是水稻分蘖期盐害等级调查的最佳调查时间。参照国际水稻所提出的水稻分蘖期耐盐性评价标准,本研究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以单株为单位进行水稻分蘖期耐盐性评价方法,利用平均盐害等级评估分蘖期耐盐性。该方法能够方便、准确地评价水稻耐盐性强弱。依据上述确立的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本研究于2017-2019年期间对2886份来自不同生态区域的水稻种质进行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鉴定筛选出137份耐盐种质,为水稻耐盐遗传机制和育种研究提供资源支撑。
李志彬[2](2019)在《北方粳稻恢复系C418产量优势QTL定位与资源聚类分析》文中提出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研究落后于育种实践,在籼稻和野生稻有杂种优势相关QTL定位的报道,粳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以北方杂交粳稻辽优5218(5216A×C418)为最初材料,与母本回交一次后连续自交形成的BC1F6重组自交系为基础群体(RIL 167个株系),与母本测交一次形成测交BC2F1群体(F1),以F1和RIL群体为QTL定位群体。测定分析F1和RIL群体6个产量性状数据,发掘恢复系C418中产量优势位点和基因互作效应;进一步选择RIL中的强优势株系与不同类型粳稻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生产实践划分不同优势类群,并提出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配组模式,为杂种优势群理论在水稻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F1产量主要受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影响,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与父本显着正相关,尤其是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相关性更密切。F1超原F1优势与父本超原F1优势变化大趋势基本相同,但并不是随父本呈线性变化,说明仍有一些F1由于具有较高的正向或负向超亲优势而表现与父本变化趋势不同。父本各性状处于较高水平时,F1普遍具有中亲优势,但超亲优势不明显,各性状表现以加性效应为主。随着父本各性状水平逐渐降低,父本在中高水平时F1超亲优势逐渐明显,很多性状表型值都高于父本高水平下的F1,此时杂合优势位点的显性效应显着高于加性效应。当父本表型值低于母本时,F1多数表现为中亲优势,部分性状超亲优势仍然显着。高水平的父本在某些性状上应该是聚合了父母本的多个优良基因,或原有的杂合优势位点已被母本置换,再与母本杂交时无法形成有效的杂合优势位点。用RAD-seq方法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共筛选到40968个SNP标记,用于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检测到3个株高优势相关QTLs,3号染色体2个,5号染色体1个;2个穗长优势相关QTLs,都在4号染色体上;2个实粒数优势相关QTLs,分别在5号和11号染色体上;4个千粒重优势相关的QTLs,分别在1号、4号、6号和10号染色体,10号染色体上的QTL贡献率最大;3个有效穗数相关QTLs,分别在5号、10号和11号染色体上,10号染色体上的QTL贡献率最大;4个单株产量优势相关QTLs,5号染色体上有2个而且位置很近,10号、11号染色体各有一个。没有定位到与总粒数、结实率优势显着相关的QTLs。最终预测了9个与产量优势相关的QTLs,其中4个位于3号染色体,2个位于10号染色体。在产量优势相关QTL中,ITPK3和EGY3与株高有关,CYP724B1、GAPC2、TRS120、BADH1、AOX1a、AOX1b和COLD1与平均穗长有关,ACT2和BAMY1分别与千粒重和分蘖数相关。这9个产量优势相关QTLs可能对水稻杂种优势候选基因的鉴定和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重要价值。利用INDEL及SSR标记对74份东北的粳稻资源进行了分群及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可以分成4个小群,黑龙江和吉林品种中的龙粳30、垦稻20、通823等品种与籼型品种9311及偏籼型材料C418聚在一群,其余的粳稻品种分布在不同的3个小群,3个小群中的粳稻材料遗传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试验结果与田间表现及测定结果相一致,实际育种可以参照聚类图中信息,选择亲缘关系稍远的偏籼型材料进行杂交配组。进一步选择RIL中强优势株系与国内外粳稻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202份材料划分为9个群。其中1群为北方稻区母本群,表现为粳型背景、温光钝感、小穂多穂型;第5群为黄淮稻区的母本群,表现为粳型背景、感光或中等感光、小穂多穂型;第2群(R1群)为偏粳型父本群表现为粗杆、大穗、后期耐低温、抗早衰;第7群为父本群,表现为偏籼背景、感温型、大穂型。RIL群体主要分布在第9群,为优势父本群。据此提出配组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划分:一是遗传背景的籼粳互作优势群,二是生态反应的感温与感光互作优势群,三是产量构成因素(穗蘖型互补)互作优势群。
程芳艳,王继亮,孙翊轩,刘文志,刘永巍,李春光,徐正进[3](2019)在《2010—2014年黑龙江审定水稻品种骨干亲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0—2014年黑龙江省审定通过的84个水稻品种中,第一积温带审定品种追溯三代的骨干亲本有辽粳5号、合江20、上育397、庄内32、秋光,追溯两代为五优稻1号;第二积温带主要骨干亲本有绥粳4号、绥粳3号、空育131、垦稻10;第三积温带的骨干亲本有绥粳4号、绥粳3号、空育131;第四积温带审定水稻品种6个,空育131衍生2个品种。由这些骨干亲本再向上追溯的骨干亲本为松前、藤系138、富士光、藤系137、虾夷、合江20等。
张亚玲[4](2018)在《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品种抗性监测及AvrPi12定位》文中提出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Mo)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水稻病害之一。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了解目标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致病型)构成及品种抗性是合理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的基础。本研究用近十年间(2006-2015年)3个年份(2006、2011和2015年)的群体菌株接种中国鉴别品种,以明确参试年份菌株生理小种结构。同时接种3个年份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明确其总体抗谱及对生理小种的抗谱。本研究还对与Pi12互作的无毒基因Avr Pi12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结构使用中国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近十年间3个年份(2006、2011和2015年)群体的296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2006年群体(97个菌株)鉴定出6群12个生理小种;2011年群体(103个菌株)鉴定出6群14个生理小种;2015年群体(96个菌株)鉴定出7群25个生理小种。2006、2011和2015年生理小种检测频率fdri分别为12.4%、13.6%和26.0%,多样性系数hrdi分别为0.798、0.813和0.947。研究发现,3个群体中均出现特异生理小种,2006、2011和2015年群体出现的特异生理小种分别有1、4和13个,群体特异生理小种频率ftdri分别为9.1%、30.8%和52.0%。优势生理小种菌株出现频率fdri值的变化较大,2006年、2011年和2015年群体的优势生理小种总频率ftdri分别为76.0%、73.8%和35.4%,黑龙江省近十年间3个群体的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群为ZD和ZE群。ZD1和ZE1为3个种群中共同存在的优势生理小种。区域内生理小种结构与品种种植情况有关。研究统计了近十年间3个年份的主栽品种种植情况相关数据,并结合生理小种在近十年间的结构变化情况,分析了品种种植情况与生理小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黑龙江省近十年间水稻主栽品种总数量增加2.4倍,同时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同步增长2倍。黑龙江省近十年间水稻种植结构在品种和种植面积进行了较大调整;同时研究表明,生理小种多样性逐年增加,特异性生理小种的种类和频率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可以推断生理小种多样性与品种多样性呈正相关。2.水稻品种的抗性评价使用参试年度已经鉴定过生理小种的菌株共计280个分别接种当年度品种,通过分析品种对参试群体菌株总体抗性、生理小种群抗性、优势生理小种抗性以及对优势生理小种总体抗性来评价参试品种的抗性表现。使用2006年已鉴定生理小种的97个菌株(优势生理小种群是ZD和ZE群)接种当年39个水稻品种。总体表现高抗的参试品种有6个;对优势生理小种群ZD和ZE群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4和6个;对3个优势小种(ZD1、ZE1和ZD5)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5、11和10个。使用2011年已鉴定生理小种的87个菌株(优势生理小种群是ZD和ZE群)接种当年40个水稻品种进行,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8个;对所有生理小种群均表现高抗的品种有5个;对优势生理小种群ZD和ZE群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8和8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ZD5、ZD1和ZE1)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2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6、22和9个。使用2015年已鉴定生理小种的96个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群是ZD和ZE群)接种当年24个水稻品种进行,对所有生理小种群均表现高抗的品种有2个;对优势生理小种群ZD和ZE群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各有1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ZE1、ZD1和ZD3)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8、8和11个。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数据统计显示,2006-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结构以空育131为主要品种,2011-2015年转变为以龙粳31为主要种植品种,并且品种数量增加。本研究发现空育131抗性较差,当龙粳31育成后,以其抗谱广且抗性稳定等突出特点代替空育131得到大面积推广。自2013年以来,未见黑龙江稻瘟病大面积发生的报道。这说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合理选育与利用是成功控制当地稻瘟病爆发的主要因素。3.稻瘟病菌全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物理图谱的更新及无毒基因Avr Pi12的精细定位本研究在本实验室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稻瘟病菌遗传连锁图进行更新。在原有的120个SSR标记中,4个旧标记MS4-6、MS4-7、MS6-15和MS7-2被删除;新增18个SSR标记,使得1-7号染色体上分别有25、22、16、19、14、17和17个标记,supercontig8.8上有4个标记,最终形成新版本的稻瘟病菌全基因组SSR标记物理图谱。使用稻瘟病菌田间菌株CHL42和CHL357以及二者杂交得到的219个子囊孢子菌株接种携带抗性基因Pi12的水稻品种IRBL12-M并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表现毒性与无毒的后代菌株数量符合1:1的分离比例,表明CHL42对水稻品种IRBL12-M的无毒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将该基因命名为Avr Pi12。利用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ed-segregant analysis,BSA)对该基因进行快速定位,从新版本稻瘟病菌全基因组SSR物理图谱中,筛选了134个SSR标记。其中,位于6号染色体的SM6-1、SM6-2、SM6-5等11个标记与该基因连锁,因此将Avr Pi12定位在6号染色体上。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Avr Pi12,基于70-15序列新开发了6个标记进行第2轮连锁分析。通过新开发的4个连锁标记LSM6-4、LSM6-6、LSM6-9和LSM6-1将无毒基因定位在LSM6-5与TEL12之间。同时对Avr Pi12构建了基于菌株70-15基因组序列的物理图谱。
王显宗,孙健,关永鑫,邹德堂[5](2018)在《水稻立枯病抗性资源筛选》文中研究表明利用黑龙江省226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苗期耐立枯病的鉴定,以轮枝镰刀菌为供试菌株,采用人工接种,筛选得到不同表现值的抗源材料。鉴定结果表明:鉴定筛选出高抗品种12份,分别为‘龙粳20号’‘东农429’‘富士光’‘龙稻5号’‘龙粳27号’‘垦稻18’‘黑粳2号’‘龙粳21号’‘朴洪根稻’‘石狩白毛’‘垦稻9’‘垦稻11’,占资源总数的5.31%;中抗品种29份,占总数的12.83%;中感品种为63份,占总数的27.88%;感病品种99份,占总数的43.81%;高感品种为‘合江11号’‘东农420’‘牡丹江31号’‘合江10号’‘东农419’等23份,占资源总数的10.18%,但没有发现免疫品种。
刘宝海[6](2018)在《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筛选及类群划分》文中提出基于16个农艺和品质性状,选取36份黑龙江2017年主导推广的粳稻品种,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确定了活动积温、产量、胶稠度等9个主成分性状因子、判别函数,并成功划分了4个类群。在此基础上,对19份亲本进行类群划分分析,明确了今后育种实践中,组配亲本选择顺序依次是相邻类群间、间隔一个类群间和同一类群间;对黑龙江近12年审定的170份粳稻品种进行类群划分,为育种家和研究者在亲本选配方面提供直观、便捷、量化的参考依据,提高育种准确性,减少盲目性。通过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类群体系,以期为寒地粳稻育种亲本选配及品种资源类群划分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参考。
牛同旭,郑桂萍,吕艳东,李猛,陈立强,张兴梅,解保胜,周健,赵海成[7](2018)在《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芽期抗旱性筛选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芽期抗旱性强的种质资源,以20%聚乙二醇-6000溶液模拟干旱,对不同水稻品种(系)芽期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相对芽鞘长、相对芽长、相对芽干重可以作为芽期抗旱性筛选鉴定指标,筛选出DPB112﹑DPB71﹑龙粳4号﹑DPB120﹑松粳16﹑DPB15﹑DPB70共7个抗旱性较强的品种(系),其中抗旱性最强的是DPB112。
张亚玲,赵宏森,曹有鑫,付天恒,杨树,靳学慧[8](2016)在《抗性频率、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抗病性系数在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用离体接种法检测20个品种对55个菌株的稻瘟病抗性,通过抗性频率、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抗病性系数探讨品种的抗稻瘟病性及品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参试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总体表现不高,且具有差异,平均抗性频率为44.70%,范围从24.09%66.45%,差距达2.76倍;抗性表现最好的是松粳10号,其抗性频率为66.45%。通过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品种组合与稻瘟病菌群体间的互作,结果表明,其中20个品种组合间两两搭配的联合致病性系数相对较高(最低0.40),联合抗病性系数相对较低(最高0.45),说明抗性水平一般。最后对品种组合的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李洪亮,柴永山,孙玉友,高春艳,魏才强,解忠,张巍巍,刘丹,程杜娟,赵云彤[9](2016)在《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现状及抗病育种》文中研究指明对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着重在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抗性基因、无毒基因、抗病品种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简要提出了黑龙江省稻瘟病研究及抗病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
张科,魏海锋,卓大龙,张晓敬,张帆,周永力,黎志康[10](2016)在《黑龙江省近年审定水稻品种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评估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利用24个用于水稻DNA指纹图谱构建的SSR标记以及其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38个SSR标记,对黑龙江省近年审定的73个水稻常规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62个SSR标记位点中,共检测到14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2.3个,多态性比率平均为71.0%,多态性频率变幅为00.775,平均值为0.246。供试品种间两两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759,变幅为0.6220.966,且96.4%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60.86之间,表明供试的73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近。通过SSR标记基因型聚类分析将这些品种划分为6个类群,与系谱分析趋势一致,类群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育期和米质方面。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近年审定的水稻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在育种中需要导入新的种质资源,加强种质资源创新,以期丰富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抗性。
二、垦稻9号、垦稻10号与空育13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垦稻9号、垦稻10号与空育131(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确立及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管理 |
1.2.1盐浓度梯度试验 |
1.2.2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 |
1.3 试验调查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分蘖期适宜盐胁迫浓度确定 |
2.2 水稻分蘖期耐盐种质鉴定筛选 |
3 讨论 |
(2)北方粳稻恢复系C418产量优势QTL定位与资源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 杂交粳稻育种近年研究方向 |
1.3.1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 |
1.3.2 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的利用 |
1.3.3 水稻叶片和根系抗衰性的利用 |
1.3.4 大穗型杂交粳稻灌浆特性研究 |
1.3.5 大穗型杂交粳稻抗倒性研究 |
1.3.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二章 恢复系C418产量优势遗传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实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2.1 F_1产量性状及优势与双亲相关性分析 |
2.2.2 F_1各性状优势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2.3.1 F_1产量相关性状与双亲的相关性 |
2.3.2 F_1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第三章 恢复系C418产量优势QTLs定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种植设计 |
3.1.3 分析方法 |
3.2 结果及分析 |
3.2.1 标准生物信息分析 |
3.2.2 基因分型及图谱构建 |
3.2.3 QTL定位结果分析 |
3.2.4 优势QTL定位结果汇总 |
3.3 本章小结 |
3.3.1 测序和遗传图谱分析 |
3.3.2 农艺性状及相关基因的QTLs分析 |
第四章 北方粳稻资源优势群分类研究 |
4.1 寒地粳稻资源聚类分析初步研究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分析 |
4.1.3 结论 |
4.1.4 分析讨论 |
4.2 利用SNP技术进一步对粳稻资源进行聚类分析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2.4 群体遗传学分析 |
4.2.5 典型试验材料配组结果及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讨论 |
5.1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 |
5.1.1 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
5.1.2 “杂种优势正、负向优势位点”共存理论 |
5.2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杂种优势相关QTLs分析 |
5.3 杂种优势群构建为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
5.4 创新点与不足 |
5.4.1 本研究创新点 |
5.4.2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 |
(3)2010—2014年黑龙江审定水稻品种骨干亲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选育品种系谱分析 |
2.1 第一积温带品种系谱分析 |
2.2 第二积温带品种系谱分析 |
2.3 第三积温带品种系谱分析 |
2.4 第四积温带品种系谱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黑龙江省水稻骨干亲本变迁 |
3.2 黑龙江省品种选育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4)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品种抗性监测及AvrPi12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略词及其英汉对照 |
第一章 综合前言 |
1.1 前言 |
1.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
1.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意义 |
1.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特征 |
1.2.2.1 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特点 |
1.2.2.2 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特点 |
1.2.2.3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特点 |
1.3 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
1.3.1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方法 |
1.3.1.1 接种法研究品种抗性 |
1.3.1.2 抗性基因聚合及广谱抗性基因的研究 |
1.3.2 稻瘟病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
1.4 稻瘟病菌遗传的研究 |
1.5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 |
1.5.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概念 |
1.5.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1.5.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的机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黑龙江省最近十年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参试菌株 |
2.2.1.1 稻瘟病标样采集 |
2.2.1.2 稻瘟病菌的单孢分离 |
2.2.1.3 菌株产孢培养 |
2.2.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
2.2.2.1 参试品种与生理小种分类 |
2.2.2.2 育苗与接种 |
2.2.2.3 发病情况调查 |
2.2.3 致病型结构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多样性分析 |
2.3.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共同生理小种 |
2.3.3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特异生理小种结构 |
2.3.4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优势生理小种结构 |
2.3.5 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抗性 |
2.3.6 黑龙江省最近十年的水稻品种结构 |
2.4 小结 |
第三章 水稻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参试菌株的分离与培养 |
3.2.1.1 水稻稻瘟病标样采集 |
3.2.1.2 稻瘟病菌的单孢分离 |
3.2.1.3 菌株产孢培养 |
3.2.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3.2.2 水稻品种抗性检测 |
3.2.2.1 参试品种 |
3.2.2.2 育苗与接种 |
3.2.3 品种抗性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2006年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当年稻瘟病菌群体抗性表现 |
3.3.1.1 参试品种对参试菌株生理小种群抗谱 |
3.3.1.2 参试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抗谱 |
3.3.2 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当年稻瘟病菌群体抗性表现 |
3.3.2.1 参试品种对整体参试菌株生理小种群抗谱 |
3.3.2.2 参试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抗谱 |
3.3.3 2015年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当年稻瘟病菌群体抗谱 |
3.3.3.1 参试品种对整体参试菌株及小种群抗谱 |
3.3.3.2 参试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抗谱 |
3.3.4 黑龙江省水稻近十年品种种植结构 |
3.4 小结 |
第四章 稻瘟病菌全基因组微卫星标记遗传图谱构建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SSR标记的序列来源 |
4.2.2 SSR基序的搜索以及引物设计 |
4.2.3 SSR标记的遗传作图 |
4.3 结果 |
4.3.1 SSR标记的开发 |
4.3.2 SSR标记的特性分析 |
4.3.3 稻瘟病菌全基因组SSR标记的遗传图谱的构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无毒基因AvrPi12的定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参试菌株 |
5.2.2 主要试剂 |
5.2.3 植物材料 |
5.2.4 遗传杂交及子囊孢子分离 |
5.2.5 菌株繁殖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
5.2.6 育苗及接种 |
5.2.7 病情调查及数据分析 |
5.2.8 菌丝体的培养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
5.2.9 无毒AvrPi12的初步定位 |
5.2.9.1 无毒基因池和毒性基因池的构建 |
5.2.9.2 SSR标记的PCR扩增 |
5.2.9.3 标记的电泳及检测 |
5.2.10 无毒基因AvrPi12的精细定位 |
5.2.10.1 新标记的开发及连锁分析 |
5.2.10.2 无毒基因AvrPi12遗传图谱及物理图的构建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无毒基因AvrPi12的初步定位 |
5.3.1.1 AvrPi12的遗传分析 |
5.3.1.2 染色体着陆 |
5.3.2 无毒基因AvrPi12的精细定位 |
5.3.3 无毒基因AvrPi12的物理图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6.1 黑龙江省最近十年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动态及其结构特征 |
6.1.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变化原因分析 |
6.1.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结构 |
6.1.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种植结构调整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的影响 |
6.1.4 水稻抗瘟品种的合理布局影响稻瘟病的发生 |
6.2 黑龙江水稻品种抗性的特征 |
6.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12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
6.3.1 无毒基因AvrPi12快速定位策略 |
6.3.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12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
6.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5 下一步研究的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验方法 |
附录B 相关附表(图) |
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及投稿的论文 |
(5)水稻立枯病抗性资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轮枝镰刀菌的培养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1.2.2 接种方法 |
1.2.3 病情调查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种质不同等级的抗性表现 |
2.2 水稻种植资源抗性分析 |
2.3 抗病种质资源及发病率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6)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筛选及类群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导品种分析 |
2.1.1 主成分分析 |
2.1.2 聚类分析 |
2.1.3 判别分析 |
2.2 主导品种亲本分析 |
2.3 2005-2016年审定品种分析 |
3 讨论 |
3.1 粳稻育种亲本类群的划分 |
3.2 粳稻育种亲本的正确选择 |
3.3 粳稻育种资源的类群确定 |
(7)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芽期抗旱性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性状相对抗旱性的比较 |
2.2 考察指标抗旱性权重分析 |
2.3 各性状相对值抗旱性评价 |
2.4 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2.5 试验指标与总抗旱级别的相关性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3.1结论 |
3.2讨论 |
(8)抗性频率、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抗病性系数在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育苗 |
1.2.2 产孢培养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1.2.3 接种 |
1.3 品种抗瘟性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参试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 |
2.2 水稻品种联合使用抗瘟性可利用价值评价 |
3 结论与讨论 |
(9)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现状及抗病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省气象因子及其对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
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优势种群及生理小种的多样化 |
3 部分稻瘟病抗性基因在黑龙江应用的抗性表现 |
4 黑龙江省稻瘟病抗性育种的渐进式发展 |
5 黑龙江省稻瘟病致病菌无毒基因相关研究 |
6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抗病性研究 |
7 黑龙江省稻瘟病研究及抗病育种的发展对策 |
7.1 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的鉴别体系 |
7.2 明确不同品种对适宜地区菌株的抗病情况 |
7.3 加强黑龙江省稻瘟病抗性资源的搜集与鉴定 |
7.4 应用连续多年多点重病区抗感鉴定自然选择法 |
7.5 大力开展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7.6 全面研究栽培管理对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影响 |
8 结束语 |
(10)黑龙江省近年审定水稻品种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水稻材料及DNA提取 |
1.2 SSR标记选择及基因型鉴定 |
1.3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SSR标记多态性及分布特点 |
2.2水稻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
3讨论 |
四、垦稻9号、垦稻10号与空育131(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分蘖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确立及种质筛选[J]. 耿雷跃,张薇,马小定,崔迪,韩冰,张启星,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3)
- [2]北方粳稻恢复系C418产量优势QTL定位与资源聚类分析[D]. 李志彬.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3]2010—2014年黑龙江审定水稻品种骨干亲本分析[J]. 程芳艳,王继亮,孙翊轩,刘文志,刘永巍,李春光,徐正进. 中国稻米, 2019(02)
- [4]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品种抗性监测及AvrPi12定位[D]. 张亚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水稻立枯病抗性资源筛选[J]. 王显宗,孙健,关永鑫,邹德堂.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4)
- [6]黑龙江粳稻育种亲本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筛选及类群划分[J]. 刘宝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04)
- [7]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芽期抗旱性筛选与评价[J]. 牛同旭,郑桂萍,吕艳东,李猛,陈立强,张兴梅,解保胜,周健,赵海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01)
- [8]抗性频率、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抗病性系数在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中的应用[J]. 张亚玲,赵宏森,曹有鑫,付天恒,杨树,靳学慧.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7)
- [9]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现状及抗病育种[J]. 李洪亮,柴永山,孙玉友,高春艳,魏才强,解忠,张巍巍,刘丹,程杜娟,赵云彤.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05)
- [10]黑龙江省近年审定水稻品种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张科,魏海锋,卓大龙,张晓敬,张帆,周永力,黎志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