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好氧生物膜水处理技术

厌氧-好氧生物膜水处理技术

一、厌氧-好氧生物膜水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昀婷[1](2021)在《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设计与处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污水量大且分散的特点,难以实现集中处理,现阶段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以直接外排或简易人工湿地、化粪池处理为主,生活污水处理程度低,对附近流域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具有较大影响。但由于农村建设资金有限、人口居住分散、管网建设难度大,传统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并不适合推广使用。因此研究和设计处理效率高、实用性强、便于运行维护与管理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装置,可以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广与产业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研究将AAO处理技术与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形成了以A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为核心处理技术的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并从一体化处理装置的设计与启动、最佳运行参数确定、低温条件下运行处理效果以及不同填料处理效果等角度开展实验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比不同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的需求和适用性,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主体工艺设计。在实验装置的启动阶段,采用自然接种的挂膜方式,绳型生物填料挂膜接种15d,填料表面生物膜生长状态良好,出水水质稳定。镜检显示,填料生物膜微生物在时间顺序上逐渐形成了一条由细菌、原生动物过渡到后生动物的完整生物链,通过指示微生物判断生物膜的处理能力及污泥情况,完成实验装置的启动。(2)对水力停留时间(HRT)、曝气量、曝气方式及除磷药剂添加量进行最佳参数的确定,并开展了水温参数对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运行效果影响的研究。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以及经济指标等因素,确定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的最佳运行参数为:HRT在9h左右,采用间歇曝气方式,曝气量为15L/min,除磷药剂PAC投放量约为50-60ppm。实验装置在该最佳控制参数运行,污水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较为稳定,运行处理效果较好。(3)对不同材质和性质的膜生物填料的处理效能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稳定运行情况反应不同填料的生物膜生长情况。传统维纶绳填料挂膜时间长、速度慢,材料易腐蚀,且生物绳的安装密度小,膜生物量不足,抗冲击性较差。MBBR填料挂膜速度较快且显示出优秀的处理能力,但是使用在一体化处理装置中操作困难,装置结构要求复杂,难以维护,更适宜在小型污水处理站或污水处理厂使用。而聚酯类绳型填料比表面积大,保水力强,挂膜速度快,处理效果优良,更适合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使用。

陆静怡[2](2021)在《大型石化仓储清罐清舱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石化行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为工农业、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石化仓储清罐清舱废水主要包括企业定期清洗油库收集、储存石油的油罐及运输船舱的清洗废水,从前石化仓储没有专门设置处理此类废水的设施,部分废水可能不经处理便排入河湖或城市污水管网,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愈加重视,此类清罐清舱废水亟需得到有效处理。石化仓储清罐清舱废水具有浓度高、成分复杂、水量波动大,难以直接使用传统的生化法来进行处理等特点。本研究以中化仓储清罐清舱废水为对象,结合实际水质特征,进行废水处理可行性实验研究。通过技术筛选,本课题采用加压溶气气浮+Fenton氧化+厌氧生物膜+SBR组合工艺处理石化仓储清罐清舱废水。研究中通过考察破乳剂投加量、进水pH值、反应时长对气浮降解COD效果的影响,确定气浮的最佳反应工况;通过考察初始pH、H2O2/COD(质量比)、H2O2/Fe2+(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长对Fenton氧化降解COD效果的影响,确定Fenton氧化工艺最佳工况;考察溶液初始pH和反应时长对新型金属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降解COD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比Fenton氧化工艺和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气浮出水的各方面优缺点,选择更优的Fenton氧化工艺为本研究的处理工艺;采用厌氧生物膜法和SBR法作为生物处理工艺,研究两种工艺对Fenton氧化出水COD的降解情况。通过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多次试验研究并结合实际水质特点,形成的加压溶气气浮+Fenton氧化+厌氧生物膜+SBR组合工艺,对此类大型石化仓储清罐清舱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废水进水COD浓度28000~38000 mg/L,处理后最终出水COD剩余浓度320~400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2)结合石化仓储清罐清舱废水油类物质较多的特点,选择气浮工艺作为第一步处理工艺,对此类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COD去除率可达52.54%。当气浮进水pH为7.0、破乳剂投加量为0.8 ml/L,控制溶气压力为0.4 Mpa、溶气水流量100 mL/min时,反应90 min后气浮处理效果最佳,COD去除率达到52.54%,同时B/C由原水的0.052经气浮后提升至0.105,但可生化性仍小于0.3,难以进行生物降解;(3)针对废水难降解物质多、难以直接进行生物处理的特点,选择高级氧化法对气浮出水进行处理,在对比Fenton氧化工艺和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在最佳工况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后,选择Fenton氧化工艺处理气浮出水,当进水pH为4.0、H2O2/COD(质量比)=1:1、H2O2/Fe2+(摩尔比)=10:1、反应温度为40℃时,反应120 min后,Fenton氧化反应COD剩余浓度最低,COD去除率达到最高64.1%。酸性条件下尤其是pH为4.0时COD去除率较高是因为Fenton反应在酸性环境中产生·OH,使氧化反应成为主导反应;但pH值过低会导致H2O2的稳定性升高,减缓H2O2的分解速率和·OH产生的速率,同时过多的H+会捕捉·OH结合生成H2O,抑制Fe3+还原成Fe2+,阻碍Fe2+的催化再生,不利于氧化反应的进行;而当pH值升高至中性或碱性时,Fe2+无法催化H2O2产生·OH,同时溶液中的Fe2+和Fe3+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失去催化能力,从而影响Fenton反应降解COD的能力。当H2O2/COD(质量比)=1:1时Fenton氧化反应效果最好,因为H2O2投加量较少时,产生的·OH量少,不足以氧化水中全部有机物,使COD无法有效降解;而过量的H2O2会与羟基自由基·OH结合,产生水和化学反应性比·OH低很多的HO2.,导致Fenton反应的氧化能力降低。H2O2/Fe2+(摩尔比)=10:1时Fenton氧化效果最佳,因为当Fe2+浓度较低时,H2O2催化产生的·OH浓度较低,水中污染物不能完全被有效的氧化分解,导致COD剩余浓度偏高;但当H2O2/Fe2+(摩尔比)过高时,过量的Fe2+会与·OH发生反应,导致·OH浓度降低,影响COD的去除率。反应温度为40℃时Fenton氧化降解COD效果最佳,当反应温度由20℃升高至40℃,反应活化能和反应速率提高,COD去除率提高;当反应温度继续升高时,H2O2会热分解成H2O和O2,使芬顿反应不能进行完全,从而阻碍反应的进行。在新型复合金属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的实验中,当pH=9、反应时长为120min时,COD去除率达到50.02%,在反应达到60 min时,废水颜色基本褪至透明无色。废水中存在部分简单有机物,在臭氧催化氧化0~40 min实验初期阶段,易被O3或产生的·OH快速降解矿化,因此COD剩余浓度下降较快;40~120 min实验中期,易被氧化降解的有机物基本被降解完全,此时·OH或O3开始对余下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但未能使其完全矿化为CO2,依然留在水体中,因此COD剩余浓度下降趋势逐渐减缓;反应进行120min后,COD剩余浓度和去除率变化幅度不大。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效果明显,但若初始pH过高时,存在的OH-数量过大,产生的·OH过多,过量的·OH极易发生淬灭反应,并不能全部参与到有机物的降解矿化反应中去,因此过高的pH对于臭氧催化氧化并非一定存在提升作用,反而有可能弱化臭氧催化氧化效果。在COD降解方面,Fenton氧化工艺处理效果略优于臭氧催化氧化;在反应时长方面,反应进行120 min左右Fenton氧化工艺与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均可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废水脱色方面,臭氧催化氧化略优于Fenton氧化工艺,臭氧催化氧化过程中可明显观察到废水颜色的褪除,在60min时基本褪至透明无色;在提高可生化性方面,两种方法差别不大,均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能够提高出水的可生化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最终选择Fenton氧化工艺处理气浮出水。(4)考察采用厌氧生物膜法加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对气浮加芬顿氧化工艺出水进行处理的效果,厌氧生物膜COD去除率为50.51%,SBR法COD平均去除率可达86.95%,最终出水COD剩余浓度320~400mg/L。考察厌氧生物膜工艺降解COD的效果时,进水pH控制在6.5~7.5范围内,外加一定量的硝酸钠,反应柱运行温度控制在(30±1.0)℃,水力停留时间HRT设定为48h,厌氧生物膜反应柱出水COD浓度在2500~3000 mg/L,平均COD去除率为50.51%。考察SBR工艺处理厌氧生物膜出水时,当控制进水pH为7.0~8.0、运行温度为15~30℃、污泥沉降比为30~40%时,出水较为清亮,水质较稳定,出水COD剩余浓度320~400mg/L,平均剩余浓度约为356.4 mg/L,COD平均去除率可达86.95%。

王延林[3](2021)在《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示范工程运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工业废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工业废水包含高浓度废水和难降解废水两类,前者COD高,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良好,p H低;后者可生化性差,水中污染物极难被微生物降解。传统的处理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上述废水的处理,但都或多或少存在如占地面积大、处理效果差、投资成本高、产生污泥多、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故亟需开发新型水处理技术。本文分别以豆制品废水和聚丙烯酸酯废水为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对象,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以SSSAB(螺旋对称流厌氧反应器)和AFB(气升式外循环涡旋强化生物脱氮流化床反应器)为主体的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技术,进行生产性工程示范试验研究,从反应器启动、运行特性、有机组份降解途径和厌氧颗粒污泥菌群结构变化等方面研究示范工程的运行性能,以期为进一步工程示范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聚丙烯酸酯废水(1)SSSAB的启动与运行特性:历时30 d启动成功,进水中聚丙烯酸酯废水比例为37.5%;稳定运行期间进水平均COD浓度为1559 mg/L,COD平均去除率为36.4%,最高可达40.2%;出水p H稳定在7.49左右,低于进水;能够经受容积负荷为1.11~2.18kg COD/(m3·d)的冲击。(2)SSSAB进出水有机组份变化:进水中含有42种有机物,出水中有机物种类少于进水,出现醇类,氨基酸类、烯类、芳香脂类和醚类物质;出水中小分子有机物相对含量上升。(3)AFB的启动与运行特性:历时12 d启动完成;稳定运行期间进水平均COD浓度为979 mg/L,出水平均COD浓度135 mg/L,COD平均去除率86.0%;出水平均氨氮浓度为0.7 mg/L,氨氮去除率接近100%;出水p H较进水有所上升,保持在7.8左右。(4)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效果:厌氧段HRT=2 d,平均OLR为0.83 kg COD/(m3·d),好氧段HRT=3 d,平均OLR为0.31kg COD/(m3·d);系统平均COD去除率为91.0%,厌氧段贡献率为41%,好氧段贡献率为59%。2、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豆制品废水(1)SSSAB启动与运行特性:历时60 d启动成功;稳定运行时反应器平均OLR为13.33 kg COD/(m3·d),进水为3158~5409 mg/L,出水降低至450~1043 mg/L,COD的平均去除率为84.7%。(2)AFB的启动与运行特性:历时10 d启动完成,进水平均COD浓度670 mg/L,COD平均去除率为83.0%;进水平均氨氮浓度179 mg/L,平均去除率为96%。(3)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效果:厌氧段HRT=7.2 h,平均OLR为13.33 kg COD/(m3·d),好氧段HRT=12 h,平均OLR为0.31 kg COD/(m3·d);COD平均去除率为97.0%,厌氧段贡献率为84%,好氧段贡献率为16%;最终出水平均氨氮浓度为3.1 mg/L,平均去除率为96.0%;厌氧进水平均p H为5.08,厌氧出水平均p H为7.1,经过好氧处理,平均p H降低至6.71,运行稳定;与其他处理工艺相比,该处理系统厌氧段的容积负荷具有明显优势。(4)长期运行特征:7个月内该系统出水COD稳定在47~329mg/L之间,其COD去除率一直在90.0%以上,系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3、厌氧颗粒污泥群落结构演变研究(1)细菌群落结构演变:与接种厌氧颗粒污泥相比,处理聚丙烯酸酯废水的污泥中细菌种类减少,群落结构简化,各细菌种群相对丰度变化较小,有增有减;处理豆制品废水的污泥中细菌种类增多,群落结构复杂程度增加,除了Bacteroidetes_vadin HA17,其他属的细菌相对丰度都呈上升趋势。(2)古菌群落结构演变:与接种厌氧颗粒污泥相比,处理两种废水后的污泥都呈现出古菌种类减少,种间数量差距增大的趋势;优势种群变化一致,其中,门分类层面上Euryarchaeota是优势种群,属分类层面上,优势种群由Methanobacterium变成Methanosaeta。

田原[4](2021)在《典型城市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的重心主要在城市区域,污水的处理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并且,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在农村发展建设,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污染整治和治理越来越重要,农村污水的治理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农村污水的主要来源有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养殖废水、乡镇企业废水排放、农村服务业废水等。但是,区别于城市污水技术和运营管理,农村污水适宜性技术的选择和稳定的运维管理仍然存在问题。如何根据排放标准和农村具体情况,农村污水适应性技术是一个难题。本论文通过分析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探讨适应性技术选择路径,建立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应用推广于农村污水处理和改造。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现场调研、论文查阅等方式获取了2010年至2020年间有代表性的270个实际工程案例,对农村污水处理难点、处理规模、案例空间分布和排放标准四个方面的调研分析,结果发现农村污水的水量普遍偏小,100m3/d以下的案例数接近70%。对各工程的差异性进行讨论指出,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是农村污水处理在区域上存在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各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排放指定的新标准,对比前期的排放标准发现各地农村污水存在排放标准和处理技术的显着差异性。实际工程案例在执行新排放标准时,处理设施的耗能、排放标准和处理负荷等差异性问题很突出,亟需提出区域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适应性评价体系。(2)将农村污水目前使用的工艺技术分为生态处理(人工湿地、土地处理、稳定塘)和生物处理(A/O、A/O组合、A2/O、A2/O组合、生物膜法、SBR和其他技术)两大类10小类,对比分析发现,各技术在不同处理规模的应用中出现两极分化情况严重,人工湿地和生物膜法的应用最广。在COD、NH3-N、TP的去除效果中,生物处理中A/O、A/O组合、A2/O、A2/O组合、SBR等处理效果明显;而生态法中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处理的处理范围更广。(3)从技术适应性、经济适应性和管理适应性三个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因地适宜、因标准适宜、因技术适宜和因投资管理适宜,构建出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4)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的农村污水处理提升改造项目为例,采用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方法,建立了惠城区的42座处理设施并选取适宜性整改方案。以马安镇双寮村、马安镇横河村和横沥镇蓝村三个村庄为例,最终分别遴选出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水解酸化-人工湿地和水解酸化-稳定塘等工艺为核心的整改技术方案。通过项目工程实施,其出水均稳定达到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44/2208-2019)二级标准,符合整改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技术评价结果对适应性技术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技术可达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祖军宁,粟一峰,王一旭,罗赞,周南,雷继雨,黄升雄,周智[5](2020)在《白酒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酿酒废水具有高COD、BOD、氨氮、总氮、总磷、SS和低pH等特点,处理较困难。行业内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和联合方法治理酿酒废水,不同技术所采用的技术原理和工艺路线各不相同,并由此表现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本文针对国内白酒酿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方法在工艺特点、建设成本、处理效果等方面的差别,总结了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此类废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方向。

赵哲[6](2020)在《厌氧-A/O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参数研究及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印染废水具有有机物含量高、含盐量高、可生化性差、色度高等特点。本论文以河北三利毛纺有限公司产生的印染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填料的投加构成厌氧-A/O工艺反应器,使用模拟印染废水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填料种类和回流比对厌氧-A/O工艺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然后使用实际印染废水进一步验证厌氧-A/O工艺反应器在以上研究的参数下,处理该种印染废水的可行性。稳定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厌氧-A/O工艺反应器各个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最后,根据以上的分析结论及数据进行了厌氧-A/O工艺的工程设计。厌氧-A/O工艺反应器启动阶段稳定后,进水COD为1600 mg/L,出水COD为63 mg/L,COD去除率为96%,色度去除率为79%。启动完成后即先后对水力停留时间、填料和回流比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HRT为48 h时反应器出水效果最好,此时COD、NH4+-N、色度的去除效果分别为95%、82%和79%,苯胺生成量为0.52mg/L。在最优HRT条件下开始研究填料种类对厌氧-A/O工艺反应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填料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其它两种填料。此时COD、NH4+-N、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8%、94%和85%,苯胺生成量为0.48 mg/L。然后在最优HRT和填料条件下开始研究回流比对反应器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流比为1时反应器的处理效果最好,此时COD、TN、NH4+-N、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2%、68%、94%和80%,苯胺生成量为0.42 mg/L。厌氧-A/O工艺处理模拟废水的研究结束后,在研究的最优条件下,通过使用实际印染废水验证处理效果。厌氧-A/O工艺反应器运行稳定后,COD、TN、NH4+-N、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7%、67%、96%和67%,苯胺生成量为0.78 mg/L。通过高通量测序表明,厌氧池中部微生物群落的丰度都低于底部的微生物群落丰度,缺氧池微生物的丰度最低,好氧池中微生物的丰度明显高于缺氧池。反应器厌氧池底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都大于中部的,好氧池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大于缺氧池的。反应器在门水平上主要的物种有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具有硝化作用。拟杆菌门是水解酸化与反硝化的主要门类。反应器在属水平上主要的物种有肠杆菌属、微丝菌属、脱硫杆菌属。肠杆菌属可以进行脱色与水解酸化。从试验结果看,厌氧-A/O工艺反应器可有效降低工厂产生的印染废水污染指标,本次试验厌氧-A/O工艺适合于处理河北三利毛纺有限公司产生的印染废水。

巩秀珍[7](2020)在《厌氧/好氧/缺氧SNiDPR-PED系统同时处理城市污水与硝氮废水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水体中因氮、磷过量造成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污水排放标准的把控。因此,研发稳定、经济、高效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采用厌氧/好氧/缺氧的运行方式,在单一SBR反应器内实现了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SNiD)、强化生物除磷(EBPR)与内源反硝化(PED)过程的耦合,称之为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内源反硝化(SNiDPR-PED)系统,通过调控运行参数、探讨分析了影响因素,实现了系统的优化运行。同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系统同步脱氮除磷性能与功能菌群的关系。此外,通过强化系统脱氮性能,验证了系统同时处理低碳氮比(C/N)城市污水与硝氮废水的可行性,为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和污水深度脱氮除磷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实现了SNiDPR-PED系统的优化运行。首先,采用厌氧/好氧运行的SBR反应器内剩余污泥为接种污泥,以低C/N(约4.46)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增加后置缺氧段,实现了EBPR、SNiD与PED过程的耦合;然后,通过联合调控曝气量和缺氧时间,实现了SNiDPR-PED系统的优化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当好氧段曝气量由1.0 L/min降至0.8 L/min,缺氧时间为150 min时,出水PO43--P浓度由0.06 mg/L降至0,出水NH4+-N、NO2--N和NO3--N浓度分别由0.18、18.79和0.08 mg/L逐渐降低至0、16.46和0.05 mg/L,TN去除率由72.69%提高至77.97%;随着曝气量的降低,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现象愈加明显,SNiD率由19.18%提高至31.20%;此后,当缺氧段时间由150 min逐渐延长至390 min,出水PO43--P、NH4+-N和NO3--N浓度分别维持在0、0和0.03 mg/L左右,出水NO2--N低至3.06 mg/L,SNiD率达32.21%,系统脱氮性能逐渐提高,TN去除率高达99.42%,表明SNiDPR-PED系统具有高效的脱氮除磷性能,可用于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2)探究了不同C/N下SNiDPR-PED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及菌群变化。为了解低C/N城市污水条件下进水C/N对SNiDPR-PED系统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控进水COD浓度的方式,研究了不同进水C/N(进水C/N分别为5、4、3、2~1)对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及功能菌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降低进水C/N对SNiDPR-PED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影响较小。当C/N分别为5和4时,系统TN和PO43--P去除率分别为97.13%,100%和96.01%,98.75%,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当C/N降至2~1时,系统TN去除率降至71.10%,PO43--P去除率低至7.61%,系统脱氮除磷性能较差。同时,随着进水COD负荷的降低,系统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进程受到较大影响,好氧末NO2--N和NO3--N浓度逐渐增大,SNiD率由36.63%降至8.57%。此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随着进水C/N的降低,系统内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且系统内亚硝酸盐氧化菌(NOB,0.2%~1.7%)、聚磷菌(PAOs,11.4%~2.9%)和聚糖菌(GAOs,8.0%~3.4%)含量的变化,进一步解释了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变差的原因。(3)研究了SNiDPR-PED系统实现城市污水与硝酸盐废水同步处理的可行性。基于以上试验结果,为实现SNiDPR-PED系统对城市污水与硝氮废水的同时处理,以低C/N(约3.8)城市污水和人工模拟硝氮废水(约100 mg/L)为处理对象,通过降低曝气量(由1.0 L/min降至0.6 L/min)、再延长好氧时间(由150 min延长至180min)和缺氧时间(由180 min延长至420 min)的方式,逐步强化了SNiD和PED脱氮性能;此后,通过在缺氧段加入硝氮废水,研究了该系统实现城市污水与硝氮废水同时处理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无外加碳源条件下,该系统可利用城市污水中有限的碳源,实现城市污水与硝氮废水的同时处理,TN去除率和PO43--P去除率分别为93.10%和99.99%;其中,PO43--P经SNiDPR去除,TN的去除主要是通过缺氧段PED来实现,PED的脱氮贡献达60.7%。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Nitrospira(0.1-0.4%)含量低于Nitrosomonas(4.7-3.3%),保证了系统内好氧段稳定的短程硝化;好氧段亚硝酸盐积累率(NAR)约为99.62%,其在节约曝气量的同时也显着降低了系统内SNiD和后续PED作用的碳源需求量;Dechloromonas(8.5-5.6%)和Candidatus_Competibacter(9.1-11.3%)相对丰度较高,是促进厌氧段有机碳利用,实现内碳源储存的优势功能菌,保证了系统内脱氮除磷的效果。

焦东[8](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提出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王洋[9](2020)在《电-生物耦合技术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所以增加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已经不再是污水处理行业的主攻方向,而对于以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典型区域远离城镇集中式污水管网,产生的分散式污水得不到有效收集和处理,外排污水会影响周边水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生活,分散式污水处理成为当前亟待处理的问题。本研究针对甘肃省以农村地区为典型代表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现状和要求,在目前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发展基础上,将电-生物耦合技术引入分散式污水处理,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及处理效率,进一步缓解分散式污水造成的环境和健康威胁,改善地区生态环境。通过对国内外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分析、总结,本试验将生物法和电化学法结合起来,以生物法为主,电化学法为辅,采用电-生物耦合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将NH4+-N、COD、TN及TP的去除效果作为评价指标,探究电-生物耦合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首先,本试验设置小试电-生物耦合反应器探究不同电压、水力停留时间及pH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筛选出影响电-生物耦合反应器的关键调控因子,试验同期设置对照组普通生物反应器。其次,设置了试验组静态装置(有电)和对照组静态装置(无电),并对这两套装置污染物降解规律进行了动力学拟合及生物膜样品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污染物降解速率和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联;最后,通过前序实验室试验,在现场进行中试扩大试验,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中试试验验证。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有无外加电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及不同进水pH作用下,NH4+-N、COD、TN和TP的去除效果均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电-生物耦合反应器较普通生物反应器去除效果更好。(1)当水力停留时间为4h,进水pH为7.0左右,溶解氧为4.5mg/L左右时,施加不同外加电压后,NH4+-N、TN的去除效果变化明显,电压为2V时,NH4+-N、TN的去除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95%、39.29%;电压为6V时,NH4+-N、TN的去除效果急剧下降,甚至低于无外加电压下NH4+-N、TN去除效果。施加不同外加电压(2V、4V和6V)后,COD、TP的去除效果变化无明显差异,平均去除率分别在63%和19%以上,但均优于无外加电压下COD、TP去除效果。(2)当反应条件为施加电压2V,进水pH为7.0左右,溶解氧为4.5mg/L左右时,水力停留时间从2h延长至6h,除TP外,两反应器NH4+-N、COD、TN的去除效果均呈现上升趋势,电-生物耦合反应器6h平均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5.17%、73.09%、49.91%。(3)当反应条件为施加电压2V,水力停留时间为4h,溶解氧为4.5mg/L左右时,电-生物耦合反应器NH4+-N去除效果在进水pH为7时最好,平均去除率为71.52%。进水pH改变对COD去除效果并无过大的影响,pH在7-8时效果最优,平均去除率在69.67~72.3%之间。进水pH对反应器的反硝化效果有明显影响,pH为7-8时,TN去除率最好,平均去除率在45.96~50.57%之间。电-生物耦合反应器除磷效果在pH为7-8的中性偏碱性条件下较好,平均去除率在18.51~20.15%之间。(4)通过动力学分析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装置降解废水的氨氮和COD趋势更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试验组装置降解速率高于对照组。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电极间距从5cm,10cm增加到15cm,NH4+-N平均去除率从96.44%下降至83.43%,COD平均去除率从81.15%下降至74.60%,极板间距的改变对NH4+-N去除效果的影响大于COD。极板间距为5cm时的NH4+-N降解速率明显高于10cm、15cm。相较于NH4+-N降解速率,不同极板间距下的COD的降解速率差异小,10cm和15cm时的降解速率基本相差不大。同样,不同外加电压(1V、2V、3V和4V)的改变对NH4+-N去除效果的影响大于COD,电压为2V时的NH4+-N去除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为91.73%。本试验条件下,电压在1-2V时的NH4+-N降解速率好,不同电压下的COD降解速率相差不大。(5)试验组装置(施加2.0V电压)阴级和阳极附近生物膜样品中属水平下优势菌群分别为19个属和13个属(相对丰度>1%),门水平下优势菌群均隶属7个门(相对丰度>1%);对照组装置(不施加电压)生物膜样品中属水平下优势菌群为9个属(相对丰度>1%),门水平下优势菌群均隶属6个门(相对丰度>1%)。经过加电驯化后种群丰富度得到显着提高,因而出现试验组装置污染物降解速率优于对照组装置。(6)中试现场试验通过连续监测一定时间内反应装置的进、出水水质,分析中试反应条件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验证了最优工况下反应装置对NH4+-N、COD和TN去除效果与前期试验具有一致性。另外,分析了溶解氧、温度及回流比对反应装置的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溶解氧控制在5~6mg/L时,第Ⅰ、Ⅱ阶段NH4+-N、COD去除率均达到最大,但不利于装置反硝化;溶解氧控制在4~5mg/L时,第Ⅰ、Ⅱ阶段TN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43.38%和49.34%。温度为25℃左右时,第Ⅰ阶段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75.34%、93.42%和47.93%,随温度下降NH4+-N、TN去除效果较COD降低明显。COD、NH4+-N及TN在回流比为100~150%、100~150%、100%时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最高分别可以达到82.09%、99.34%及66.64%。

尤星怡[10](2019)在《面向磷酸盐去除与富集的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快速培养方法及其性能》文中研究说明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矿物资源。城市生活污水中磷浓度低但水量大,是磷回收利用的重要来源。建立以资源回收为目标的污水处理工艺,利用生物膜法从碳回收后的低碳低磷污水中去除并富集磷酸盐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针对生物膜去除/富集磷酸盐的工程应用中存在的悬浮填料挂膜速度慢、短期内挂膜效果差和聚磷微生物富集需时长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小试规模的实验研究,在不同接种泥源、有机负荷、厌氧/好氧交替周期、填料混合方式等多种条件下进行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培养,采用统一的评价方法对比不同培养条件下所获得悬浮填料生物膜的COD和氨氮去除效果、吸磷量和释磷量、EPS含量及其组成分布、生物膜平均厚度,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聚磷微生物在悬浮填料载体上附着生长的培养方式,考察影响悬浮填料快速挂膜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悬浮填料聚磷生物膜在主流磷回收工艺中的磷酸盐去除与富集性能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同接种泥源、有机负荷、厌氧/好氧交替周期、填料的混合方式等条件会对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培养产生影响。其中,接种污泥泥源对悬浮填料生物膜培养的影响较小;适宜的厌氧/好氧交替周期能提高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吸释磷性能和挂膜效果;较高的有机负荷和轻微碰撞的填料混合方式能够缩短悬浮填料生物膜的挂膜时间并提高挂膜效果。(2)本研究中采用40%的悬浮填料体积填充率并使之在承托层处于轻微碰撞的状态,在厌氧4小时/好氧4小时的交替周期中,0.25kg(COD)/[kg(MLSS)·d]的有机负荷下,每隔48小时换水,排水体积比为25%时,能够有效缩短挂膜时间为20天,提高挂膜效果,生物膜厚度为440.8μm,且具有较好的吸释磷性能,磷酸盐去除率为53.2%,释磷量为7.50 g/m3填料。此时,EPS总量为160.1 mg·g-1SS,其中T-EPS含量占53.4%,有利于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3)悬浮填料聚磷生物膜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使磷酸盐去除与富集工艺中的好氧出水磷酸盐浓度小于0.5 mg/L,并能在厌氧段得到最高63 mg/L的磷酸盐富集溶液,且生物膜中的聚磷微生物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富集培养。

二、厌氧-好氧生物膜水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厌氧-好氧生物膜水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设计与处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0.2.1 国外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0.2.2 国内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0.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主要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3.3 创新点
第1章 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搭建与启动
    1.1 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设计
        1.1.1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需求
        1.1.2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设计思路
    1.2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搭建
        1.2.1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结构
        1.2.2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搭建
    1.3 实验室水质及分析方法
    1.4 实验启动阶段
        1.4.1 一体化处理装置系统启动
        1.4.2 填料表面生物相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不同影响因素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1 水力停留时间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2 曝气量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3 间歇曝气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4 除磷药剂使用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4.1 药剂使用量的确定
        2.4.2 PAC在装置中的除磷效果
    2.5 水温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填料对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影响
    3.1 不同填料的特性对比
    3.2 维纶纤维填料挂膜及处理效果
    3.3 聚酯纤维与聚丙烯混合填料挂膜及处理效果
    3.4 MBBR填料挂膜及处理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2)大型石化仓储清罐清舱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石化仓储清罐清舱废水处理现状
        1.2.2 物理处理法
        1.2.3 物化处理法
        1.2.4 化学处理法
        1.2.5 生物处理法
        1.2.6 组合工艺
    1.3 课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分析方法与处理工艺筛选
    2.1 实验分析及计算方法
        2.1.1 COD测定方法
        2.1.2 可生化性(B/C)测定方法
        2.1.3 其他水质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2.2 处理工艺筛选
        2.2.1 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2.2.2 工艺筛选
第3章 气浮-Fenton氧化与气浮-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工艺效果比较研究
    3.1 实验装置及材料
        3.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装置
    3.2 实验内容
        3.2.1 气浮实验主要内容
        3.2.2 Fenton氧化实验主要内容
        3.2.3 臭氧催化氧化实验主要内容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破乳剂投加量对气浮效果影响的研究
        3.3.2 反应时长对气浮效果影响的研究
        3.3.3 pH值对气浮效果影响的研究
        3.3.4 pH值对Fenton反应COD去除率影响的研究
        3.3.5 H_2O_2/COD(质量比)对Fenton反应COD去除率影响的研究
        3.3.6 H_2O_2/Fe~(2+)(摩尔比)对Fenton反应COD去除率影响的研究
        3.3.7 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长对Fenton反应COD去除率影响的研究
        3.3.8 pH值与反应时长对臭氧催化氧化COD去除率影响的研究
        3.3.9 各阶段处理水可生化性B/C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续生物处理工艺降解COD的性能研究
    4.1 实验装置
    4.2 实验内容与用水
        4.2.1 实验内容
        4.2.2 实验用水
    4.3 生化处理系统启动与运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水力停留时间对厌氧生物膜处理法降解COD的影响
        4.4.2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设计方案
    5.1 设计依据及原则
        5.1.1 设计标准及依据
        5.1.2 设计原则
    5.2 污水水质水量及排放标准
        5.2.1 进水水质水量
        5.2.2 设计出水水质
    5.3 工艺方案论证
        5.3.1 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5.3.2 工艺选择
    5.4 工程设计
        5.4.1 设计工艺流程简图
        5.4.2 设计工艺单元去除率分析表
        5.4.3 设计工艺流程简述
        5.4.4 工艺单体设计
    5.5 运行成本分析
        5.5.1 电费
        5.5.2 药剂费
        5.5.3 人工费
        5.5.4 污泥处置费
        5.5.5 设备维修费
        5.5.6 费用合计
        5.5.7 平面图及高程图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示范工程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
        1.2.1 豆制品废水特点
        1.2.3 豆制品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3 难降解废水处理
        1.3.1 喷水织造废水概述
        1.3.2 浆料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4 高效厌氧反应器研究进展
        1.4.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机理
        1.4.2 高效厌氧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发展历程
        1.4.3 螺旋对称流厌氧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1.5 好氧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1.5.1 好氧生物处理
        1.5.2 好氧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5.3 气升式外循环涡旋强化生物脱氮流化床反应器
    1.6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1.7 课题来源——产学研项目
    1.8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8.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8.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聚丙烯酸酯废水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装置
        2.2.1 试验废水
        2.2.2 试验接种污泥
        2.2.3 工艺流程及方法
        2.2.4 检测项目与方法
    2.3 SSSAB的启动与运行特性
        2.3.1 SSSAB的启动
        2.3.2 SSSAB的运行特性
        2.3.3 有机物厌氧降解机理分析
    2.4 AFB的启动与运行特性
        2.4.1 AFB的启动
        2.4.2 AFB的运行特性
    2.5 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聚丙烯酸酯废水运行性能
    2.6 小结
第三章 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豆制品废水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装置
    3.3 SSSAB的启动与运行特性
        3.3.1 SSSAB的启动
        3.3.2 SSSAB的运行特性
    3.4 AFB的启动与运行特性
        3.4.1 AFB的启动
        3.4.2 AFB的运行特性
    3.5 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豆制品废水的运行特性
        3.5.1 处理效果分析
        3.5.2 长期运行稳定性
    3.6 同类型处理工艺对比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厌氧颗粒污泥群落结构演变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3 厌氧颗粒污泥中细菌菌群结构演变分析
        4.3.1 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分析
        4.3.2 门分类层面上细菌微生物群落分析
        4.3.3 属分类水平上细菌微生物群落分析
    4.4 厌氧颗粒污泥中古菌菌群结构演变分析
        4.4.1 古菌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分析
        4.4.2 门分类层面上古菌微生物群落分析
        4.4.3 属分类水平上古菌微生物群落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总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典型城市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技术研究进展
        1.2.2 国内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农村污水处理的分析与评价体系
    2.1 分析方法
        2.1.1 数据收集
        2.1.2 数据分析
    2.2 评价体系
3.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分析
    3.1 农村污水处理的难点及政策
    3.2 农村污水处理规模
    3.3 农村污水处理案例的空间差异
        3.3.1 经济发展对农村污水处理空间差异的影响
        3.3.2 环境对农村污水处理空间差异的影响
    3.4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4.1 主要的考核指标
        3.4.2 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3.4.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与城镇对比
        3.4.4 农村污水排放标准下污水处理案例的适应性研究
4.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4.1 不同处理规模下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应用
    4.2 不同技术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4.2.1 COD去除效果分析
        4.2.2 NH_3-N去除效果分析
        4.2.3 TP去除效果分析
    4.3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处理效果的等级范围
    4.4 建立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
        4.4.1 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初步筛选
        4.4.2 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4.3 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各技术指标赋予权重
5.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整改案例应用
    5.1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概况
        5.1.1 自然环境条件
        5.1.2 经济状况和区域划分
        5.1.3 污水处理拟改造设施
    5.2 惠城区农村污水适应性技术评价
        5.2.1 村镇情况及原污水设施分析
        5.2.2 污水特征
        5.2.3 技术初筛
        5.2.4 技术评价
    5.3 整改工艺方案及效果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5)白酒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酿酒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2 酿酒废水处理方法
3 酿酒废水处理工艺
    3.1 处理工艺基本流程
    3.2 联合方法综合治理白酒废水
        3.2.1 “物理化学+生物”联用(混凝/气浮+厌氧+好氧;AOPs/电化学法+生物处理;生物处理+膜处理技术)
        3.2.2 “生物+生物”联用(水解酸化+厌氧+好氧,微生物絮凝剂)
        3.2.3 “生物+生物膜载体”联用
4 结论

(6)厌氧-A/O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参数研究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行业背景和课题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课题背景
    1.2 我国印染废水特征
    1.3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物化法
        1.3.2 生物法
    1.4 厌氧-A/O工艺概述
        1.4.1 厌氧-A/O工艺原理及特点
        1.4.2 厌氧-A/O工艺研究现状
    1.5 填料概述
        1.5.1 填料的作用和种类
        1.5.2 填料在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废水性质
        2.1.2 填料性质
        2.1.3 药品规格
    2.2 实验设备
    2.3 微生物群落结构测试方法
    2.4 分析方法
3 厌氧-A/O工艺的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3.1 接种污泥驯化
    3.2 启动阶段研究
    3.3 水力停留时间的优化研究
    3.4 水力停留时间优化阶段小结
        3.4.1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反应器的处理效果比较
        3.4.2 反应器的各个阶段出水情况
    3.5 填料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3.5.1 海绵填料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3.5.2 组合填料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3.5.3 玄武岩填料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3.5.4 填料阶段研究小结
    3.6 回流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厌氧-A/O工艺的运行状况及微生物群落研究
    4.1 反应器运行状况
        4.1.1 COD变化规律
        4.1.2 NH_4~+-N变化规律
        4.1.3 色度变化规律
        4.1.4 TN变化规律
        4.1.5 苯胺变化规律
    4.2 反应器各个阶段运行状况
    4.3 微生物群落结构
        4.3.1 系统内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
        4.3.2 门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4.3.3 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厌氧-A/O工艺工程设计
    5.1 设计进出水水质、水量
    5.2 现有污水处理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5.3 厌氧池阶段计算说明
        5.3.1 厌氧池体积
        5.3.2 气体收集装置
        5.3.3 排泥设备
    5.4 缺氧池阶段计算说明
    5.5 好氧池阶段计算说明
    5.6 高程布置
    5.7 工程投资估算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厌氧/好氧/缺氧SNiDPR-PED系统同时处理城市污水与硝氮废水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生物脱氮现状概述
        1.3.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1.3.2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
        1.3.3 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
    1.4 生物除磷现状概述
        1.4.1 强化生物除磷技术
        1.4.2 反硝化除磷技术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2.1.1 试验用水
        2.1.2 接种污泥
    2.2 试验装置与仪器
        2.2.1 主反应器SBR
        2.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3.2 糖原的检测方法
        2.3.3 PHAs的检测方法
        2.3.4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方法
    2.4 计算方法
        2.4.1 CODins计算方法
        2.4.2 CODins率计算方法
        2.4.3 NAR计算方法
        2.4.4 SNiD率计算方法
        2.4.5 PED率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曝气量和缺氧时间协同作用下实现SNiDPR-PED系统的优化运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装置与运行工序
        3.1.2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3.1.3 检测方法
    3.2 SNiDPR-PED系统的优化运行特性
        3.2.1 SNiDPR-PED系统的COD去除特性
        3.2.2 SNiDPR-PED系统的除磷特性
        3.2.3 SNiDPR-PED系统的硝化特性
        3.2.4 SNiDPR-PED系统的脱氮特性
    3.3 SNiDPR-PED系统典型周期内基质浓度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进水C/N对 SNiDPR-PED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装置与运行工序
        4.1.2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4.1.3 检测方法
    4.2 不同进水C/N对 SNiDPR-PED系统的影响
        4.2.1 不同进水C/N对 SNiDPR-PED系统COD去除情况的影响
        4.2.2 不同进水C/N对 SNiDPR-PED系统除磷性能的影响
        4.2.3 不同进水C/N对 SNiDPR-PED系统硝化性能的影响
        4.2.4 不同进水C/N对 SNiDPR-PED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进水C/N条件下SNiDPR-PED系统典型周期内基质浓度变化对比分析
    4.4 不同进水C/N条件下SNiDPR-PED系统中微生物菌群分析
        4.4.1 不同进水C/N条件下SNiDPR-PED系统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4.4.2 不同进水C/N条件下SNiDPR-PED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NiDPR-PED系统同时处理低C/N城市污水与硝氮废水的运行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装置与运行工序
        5.1.2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5.1.3 检测方法
    5.2 SNiDPR-PED系统的长期运行特性
        5.2.1 SNiDPR-PED系统的COD去除特性
        5.2.2 SNiDPR-PED系统的除磷特性
        5.2.3 SNiDPR-PED系统的硝化特性
        5.2.4 SNiDPR-PED系统的脱氮特性
    5.3 SNiDPR-PED系统实现低C/N城市污水与硝氮废水同步去除的典型周期内基质浓度变化分析
    5.4 SNiDPR-PED系统内氮去除途径分析
    5.5 SNiDPR-PED系统中微生物菌群分析
        5.5.1 SNiDPR-PED系统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5.5.2 SNiDPR-PED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5.6 SNiDPR-PED系统同时处理低C/N城市污水与硝氮废水的可行性分析
    5.7 SNiDPR-PED系统潜在应用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1.1.1.1 备料废水
        1.1.1.2 制浆废水
        1.1.1.3 中段废水
        1.1.1.4 造纸白水
        1.1.1.5 污冷凝水
        1.1.1.6 末端废水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1.1.2.2 废纸脱墨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1.2.1 化学处理法
        1.2.2 物化处理法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1.2.2.2 混凝气浮法
        1.2.3 生化处理法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技术
        1.3.3.1 概述
        1.3.3.2 基本原理
        1.3.3.3 应用
        1.3.4 高级氧化法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1.3.4.3 声化学氧化
        1.3.4.4 臭氧氧化法
        1.3.4.5 芬顿氧化法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1.3.6 生态处理法
        1.3.7 生物酶法
        1.3.8 组合技术法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1.4.1 概述
        1.4.2 中水回用技术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3.1 实验部分
        3.1.1 造纸废水来源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3.2.1.1 PH值的测定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3.2.2 PFS的制备
        3.2.3 絮凝实验
        3.2.4 响应面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4.2.1 实验方法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4.2.2 分析方法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4.2.2.3 CODCR的测定
        4.2.2.4 色度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中试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无机膜的制备
        5.2.2 pH值的测定
        5.2.3 TDS的测定
        5.2.4 电导率的测定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5.2.6 色度的测定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5.2.9 总铁含量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电-生物耦合技术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现状
        1.2.1 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理念
        1.2.2 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特征
        1.2.3 国外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1.2.4 国内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1.3 电-生物耦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电-生物耦合技术的工作机理
        1.3.2 电-生物耦合技术的影响因素
        1.3.3 电-生物耦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和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实验室小试装置
        2.1.2 实验室静态装置
        2.1.3 中试现场装置
    2.2 污水水质和接种污泥
        2.2.1 污水水质
        2.2.2 接种污泥
        2.2.3 运行策略
    2.3 分析方法
        2.3.1 试验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2.3.2 数据整理及分析
    2.4 研究方案
        2.4.1 实验室小试装置
        2.4.2 实验室静态装置
        2.4.3 中试现场装置
3 实验室小试装置污染物降解试验研究
    3.1 反应器启动过程污染物去除效能分析
        3.1.1 NH_4~+-N的变化情况
        3.1.2 COD的变化情况
        3.1.3 两反应器挂膜分析
        3.1.4 填料挂膜情况
    3.2 反应器运行参数试验研究及对比
        3.2.1 电压的影响
        3.2.2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3.2.3 进水pH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实验室静态装置反应动力学研究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1 反应动力学分析
        4.1.1 反应动力学理论
        4.1.2 试验结果和动力学分析
    4.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1 属水平下微生物群落
        4.2.2 门水平下微生物群落
    4.3 本章小结
5 中试现场装置试验运行效果分析
    5.1 中试反应装置启动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5.1.1 装置启动完成效果分析
        5.1.2 DO对装置去除效能的影响
    5.2 装置运行效果分析
        5.2.1 COD去除效果分析
        5.2.2 NH_4~+-N去除效果分析
        5.2.3 TN去除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面向磷酸盐去除与富集的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快速培养方法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磷的稀缺性和污染性
        1.1.2 从水相中回收磷的化学方法
        1.1.3 污水处理厂去除-富集-回收磷酸盐的工艺
    1.2 污水处理厂除磷现状
        1.2.1 生物除磷原理
        1.2.2 生物除磷工艺
    1.3 生物膜法去除/富集磷酸盐
        1.3.1 生物膜法去除/富集磷酸盐的研究进展
        1.3.2 厌氧/好氧交替式生物膜法
        1.3.3 悬浮填料概述
    1.4 课题的提出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悬浮填料的主要参数
    2.2 实验装置
        2.2.1 悬浮填料生物膜培养实验装置
        2.2.2 悬浮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去除/富集磷酸盐运行实验装置
    2.3 接种污泥及实验进水
        2.3.1 悬浮填料生物膜培养的接种污泥
        2.3.2 不同实验的进水组分
    2.4 实验操作方法
        2.4.1 悬浮填料生物膜培养实验操作方法
        2.4.2 悬浮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去除/富集磷酸盐运行实验操作方法
        2.4.3 悬浮填料生物膜性能评价操作方法
    2.5 分析项目及方法
        2.5.1 水质检测指标和方法
        2.5.2 生物膜厚度的测量方法
        2.5.3 生物膜干重的称量方法
        2.5.4 扫描电镜
        2.5.5 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
第三章 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培养方法及其性能评价
    3.1 不同厌氧/好氧周期和接种污泥泥源的生物膜培养实验
        3.1.1 培养完成后的生物膜性能评价
        3.1.2 生物膜的EPS及其组成测定
    3.2 不同负荷水平的生物膜实验
        3.2.1 培养过程中的水质参数变化
        3.2.2 不同培养时间的生物膜性能评价
        3.2.3 生物膜的特性及其EPS组成测定
    3.3 不同负荷施加模式的生物培养实验
        3.3.1 培养过程中的水质参数变化
        3.3.2 不同培养时间的生物膜性能评价
        3.3.3 生物膜的特性及EPS组成测定
    3.4 培养条件对挂膜效果及其性能的影响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悬浮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去除/富集磷酸盐的性能评价
    4.1 悬浮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培养阶段和运行阶段的生物膜性能评价
    4.2 培养阶段与运行阶段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3 培养阶段与运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的变化情况
        4.3.1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
        4.3.2 微生物种群特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厌氧-好氧生物膜水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生活污水AAO-接触氧化一体化处理装置设计与处理效果研究[D]. 李昀婷. 辽宁大学, 2021(12)
  • [2]大型石化仓储清罐清舱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陆静怡. 扬州大学, 2021(08)
  • [3]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联合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示范工程运行特性研究[D]. 王延林. 东华大学, 2021(01)
  • [4]典型城市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研究[D]. 田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白酒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 祖军宁,粟一峰,王一旭,罗赞,周南,雷继雨,黄升雄,周智.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10)
  • [6]厌氧-A/O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参数研究及工程设计[D]. 赵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厌氧/好氧/缺氧SNiDPR-PED系统同时处理城市污水与硝氮废水的性能研究[D]. 巩秀珍. 青岛大学, 2020
  • [8]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电-生物耦合技术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 王洋.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面向磷酸盐去除与富集的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快速培养方法及其性能[D]. 尤星怡.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厌氧-好氧生物膜水处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