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lson电流源电路分析的教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海峰,罗国智,罗海航[1](2021)在《关于电路类教材中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教学方法的再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于网孔分析法和节点分析法在列写电路方程时,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探讨。其中,针对直接用自电阻、互电阻、自电导、互电导等列写电路方程时,遇到的正负号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该分析方法的实质内涵。指出另一种处理方式,即在列写网孔方程和节点方程时直接采用基尔霍夫定律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对电路分析理论进一步提升,没有展现公式的简洁和优美,每次解决问题时,都从最基础的KCL、KVL方程出发。
王浩,李祥振,欧毅[2](2021)在《模电课程中Widlar微电流源电路教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Widlar微电流源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基本电路之一,教科书中关于该电路的分析较为简略,文章结合高等数学中泰勒级数和电路分析中节点电压分析方法并通过Matlab工具对于该电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通过LTspice仿真软件验证了所提分析方法。所提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基本知识并利用Matlab工具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高文根,陈其工,王冠凌[3](2021)在《一阶电路时域分析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提出首先,从数学上统一了一阶电路各响应的电路模型,推导出三要素公式,阐明三要素的物理意义。其次,从不同角度对全响应进行分解,阐明一阶电路各响应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工程实例中的一阶RC电路和一阶GL电路,引导学生理解一阶电路的物理意义,认识一阶电路在工程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面向压缩学时背景与新工科建设需求,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一阶电路时域分析内容的教学方法,对工科高校电路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韩润[4](2021)在《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电子系统进行电磁兼容性仿真,进而需要各个器件的电磁兼容仿真模型。各大通用仿真软件的元器件模型库并未包含所有元器件的模型,或是提供的功能模型不符合电磁兼容仿真的要求。本文以三端稳压器为对象,对其开展了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三端稳压器工作原理分析及物理模型建立。通过对三端稳压器工作原理的分析,结合生产厂商提供的稳压器的原理图,利用通用电磁仿真软件CST自带的分立元器件库,搭建三端稳压器的物理模型。分析此种模型的建模难度及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模方式,建立其功能模型。(2)三端稳压器功能模型建立。应用PSPICE仿真软件内置的Model Editor工具,通过参数拟合得到稳压器的基本功能模型。此种模型是介于物理模型和行为模型之间的半物理模型,需要大量的外部特性参数。结合数据手册和实物测试,获取建模所需参数,通过参数拟合建立功能模型。(3)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建立。基于电磁兼容仿真的相关要求,对功能模型进行修正。首先通过修改功能模型内部参数来调整模型的最小压差和静态电流;进而通过构造新的子电路功能模块,实现调节纹波抑制比、电压调整率等电磁兼容特性的目的;最后遵循SPICE语法规则将各个功能模块组合在一起,构成最终的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4)稳压器模型的仿真验证。对建立的电磁兼容模型,参照数据手册规定的测试条件进行仿真对比。首先验证了其输出电压、最小压差和静态电流等静态特性的准确性;然后验证了电压调整率、电流调整率和纹波抑制比等电磁兼容相关动态特性;最后对三端稳压器保护功能中具有代表性的过流保护功能进行了验证。模型参数与实际器件参数误差较小,证明了建模方法的准确性。
代广珍,韩超,王冠凌[5](2020)在《含受控源电路负载最大功率求解易错情况探讨》文中认为作为电子信息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电路分析对于后续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微机原理,甚至对于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电路定理、定律及分析方法繁多,应用条件不同且较为复杂,很容易产生错误.以一个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课后习题为例,探讨求解时涉及到的戴维宁定理、电路等效变换、含受控源电路等效电阻等知识运用过程中的易错情况,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掌握并正确运用于问题分析,有利于电路理论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合理划分与详细讲解.
袁灿然[6](2020)在《基于40nm CMOS工艺的毫米波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针对应用于基站的毫米波功率放大器,本文使用两种功率合成方案,设计了两款基于CMOS工艺的E波段功率放大器,每个功率放大器包含驱动放大器、功分器、第一级放大器、第二级放大器和最后的功率合成器几个部分,重点研究了在CMOS工艺下,毫米波频段晶体管的设计与优化,无源器件的分析与应用,片上无源器件平衡度的分析以及E波段功率放大器的设计等。在毫米波频段晶体管的设计与优化方面,本文针对功率放大器电路应用,详细分析和讨论了晶体管的功率增益特性及其版图设计与寄生对电路的影响,给出了一些优化设计方案,同时针对功率放大器具体应用,讨论了晶体管大信号工作状态下所存在的直流点漂移、晶体管内部电容变化两个现象。在无源器件的分析与应用方面,本文重点阐述了利用无源器件实现阻抗匹配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宽带匹配在具体实现中可以分为宽频段平坦阻抗特性的实现以及阻抗变化的实现两个步骤。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变压器的常用电路模型,以及功率合成器和功分器,并针对毫米波频段的具体应用以及问题,分析了适用于E波段功率放大器的合成方案。对于无源器件的平衡度问题,本文在简要介绍平衡度问题的具体所指后,针对阻抗平衡度的分析与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系统的,可以从电路角度对无源器件平衡度性能进行分析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无源器件某端口的输入阻抗特性用电路中的电流通路情况来形象化描述,使得设计者可以找到平衡度失配的原因。根据所述方法的指导,本文提出了改善无源器件平衡度的具体措施,仿真结果显示,改善后无源器件的平衡度可以得到30%以上的优化。最后,对于E波段功率放大器电路的设计,本文重点介绍了高阶调制下对功率放大器的具体要求,增益压缩与增益扩张,AM-AM和AM-PM失真几个具体理论,并从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出发,阐明了本文功率放大器在指标确定、电路架构与电路选取的具体过程,并在介绍功率放大器电路中有关匹配和稳定性设计等工作后,展示了本文所设计的E波段功率放大器版图和仿真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两款功率放大器小信号最高增益大于20dB,输出1dB压缩点大于12dBm,饱和输出功率最高可达15dBm。
米亚沙尔·克里木江[7](2020)在《受控源电路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基于计算分析含受控电源电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独立电源与受控电源的差异辨析,分析受控电源电路在电压源与电流源转换关系和在叠加原理中的应用。
黎小慧[8](2019)在《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对偶》文中指出鉴于非电子院校的电路原理课程教与学的困难,笔者从电路元件、网络定理与电路分析方法三方面提出对偶原理的基本性质,给教学提供一种基本思路。
樊华,张进,陈伟建,张怀武,谢实梦[9](2019)在《整合与贯通——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教学成为了改革的重点,专业基础课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电子科技大学将"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基础"整合为一门课程——"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改革遵循加强基础、更新结构、学科渗透和少而精等原则。本文探讨"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基础"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更好适应新时代的学习要求和能力挑战。
党丽琴,孙玮[10](2019)在《电路分析中受控源处理方法解析》文中指出受控源是电路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电路模型,含有受控源的电路分析是《电路分析》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结合具体实例,对电源等效、等效电阻求解、电路分析方法、叠加定理应用等不同情况下受控源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在常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简单的分析方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二、Wilson电流源电路分析的教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lson电流源电路分析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电路类教材中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教学方法的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2 两种不同叙述方式的分析和探讨 |
2.1 第一种叙述方式 |
2.1.1 网孔分析法 |
2.1.2 节点分析法 |
2.2 第二种叙述方式 |
2.2.1 网孔分析法 |
2.2.2 节点分析法 |
3 总结 |
(2)模电课程中Widlar微电流源电路教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三极管射极电流公式的分析方法 |
二、基于节点电压方程的分析方法 |
三、具体应用例子: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中克服交越失真 |
四、结束语 |
(3)一阶电路时域分析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一阶电路的模型 |
1.1 一阶电路模型的普适性解释 |
1.2 一阶电路模型的统一性方程 |
2 一阶电路的响应 |
2.1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公式 |
2.2 一阶电路的响应分析 |
3 一阶电路的工程案例 |
3.1 工程案例电路工作原理 |
3.2 一阶电路工程应用剖析 |
3.2.1 一阶RC电路 |
3.2.2 一阶GL电路 |
4 结论 |
(4)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器件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2 建模软件的研究现状 |
1.2.3 稳压器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三端稳压器工作原理及其物理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2.1 三端稳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三端稳压器的结构 |
2.1.2 三端稳压器的工作原理 |
2.2 带隙基准电压源结构原理 |
2.3 误差放大器及功率管结构与工作原理 |
2.3.1 达林顿结构 |
2.3.2 镜像恒流源 |
2.3.3 误差放大器及功率管 |
2.4 三端稳压器的物理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端稳压器功能模型建立方法研究 |
3.1 建模软件Model Editor介绍 |
3.2 三端稳压器建模所需参数确立 |
3.2.1 参考电压 |
3.2.2 调节引脚电流 |
3.2.3 输出阻抗 |
3.2.4 电流限制 |
3.3 建模所需参数的采集 |
3.3.1 通过数据手册获取数据 |
3.3.2 通过搭建实物测试平台获取数据 |
3.4 功能模型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 |
4.1 子电路模块的介绍 |
4.2 模型静态特性参数的修正方法 |
4.2.1 最小压差的修正 |
4.2.2 静态电流的修正 |
4.3 模型电磁兼容特性参数的修正方法 |
4.3.1 电压调整率的修正 |
4.3.2 电流调整率的修正 |
4.3.3 纹波抑制比修正模块 |
4.3.4 电压限制模块及其相关组件 |
4.4 模块的组装及模型文件的编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稳压器模型的仿真验证 |
5.1 输出电压的验证 |
5.2 最小压差的验证 |
5.3 静态电流的验证 |
5.4 电压调整率的验证 |
5.5 电流调整率的验证 |
5.6 纹波抑制比的验证 |
5.7 过流保护功能的验证 |
5.8 建模方法可行性验证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含受控源电路负载最大功率求解易错情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描述及求解方法 |
2 求解过程分析及易错点描述 |
2.1求解开路电压 |
2.2求解等效电阻 |
3 总结 |
(6)基于40nm CMOS工艺的毫米波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毫米波频段CMOS晶体管的分析与设计 |
2.1 晶体管的模型与主要指标 |
2.1.1 毫米波频段下的晶体管模型 |
2.1.2 毫米波频段下晶体管的主要指标 |
2.2 毫米波频段的晶体管分析与设计 |
2.3 晶体管大信号工作状态下的分析 |
2.3.1 直流点的漂移 |
2.3.2 晶体管内部电容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毫米波频段无源器件的分析与应用 |
3.1 基于无源器件的阻抗匹配 |
3.1.1 窄带匹配 |
3.1.2 宽带匹配 |
3.2 变压器 |
3.3 功率合成器与功分器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源器件阻抗平衡度分析方法 |
4.1 计算阻抗平衡度所面临的问题 |
4.2 针对存在的问题所做出的处理与优化 |
4.2.1 无源器件中存在的电磁耦合现象的处理 |
4.2.2 无源器件阻抗平衡度计算方法 |
4.2.3 其他问题的处理 |
4.3 平衡度分析方法详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波段功率放大器的分析与设计 |
5.1 功率放大器基本理论 |
5.1.1 高阶调制下的功率放大器 |
5.1.2 增益压缩与增益扩张 |
5.1.3 AM-AM与 AM-PM失真 |
5.2 指标的确定 |
5.3 架构与电路的选择 |
5.4 功率放大器中的匹配分析与设计 |
5.4.1 基于变压器的匹配设计 |
5.4.2 基于传输线的阻抗变换 |
5.4.3 功率合成器与功分器的设计 |
5.5 E波段功率放大器芯片与仿真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7)受控源电路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计算分析含受控电源电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2 独立电源与受控电源的差异辨析 |
3 含受控电源电路的系统分析 |
4 受控电源在电压源和电流源转换关系中的应用 |
5 受控源在叠加原理中的应用 |
6 结语 |
(8)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对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路元件的对偶 |
1.1 激励源 |
1.2 受控源 |
1.3 线性动态元件 |
2 网络定理的对偶 |
3 电路分析方法的对偶 |
4 小结 |
(9)整合与贯通——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1.1 两门独立课程不利于原本一脉相承的知识体系进行融会贯通 |
1.2 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存在脱节 |
2“模拟电路基础”和“电路分析”的贯通教学 |
2.1 整合方案 |
2.2“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基础”贯通教学的关键点 |
3 教改成果 |
4 结语 |
四、Wilson电流源电路分析的教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电路类教材中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教学方法的再探讨[J]. 尹海峰,罗国智,罗海航. 科技风, 2021(30)
- [2]模电课程中Widlar微电流源电路教学分析[J]. 王浩,李祥振,欧毅. 高教学刊, 2021(13)
- [3]一阶电路时域分析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文根,陈其工,王冠凌. 皖西学院学报, 2021(02)
- [4]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D]. 韩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含受控源电路负载最大功率求解易错情况探讨[J]. 代广珍,韩超,王冠凌. 韶关学院学报, 2020(06)
- [6]基于40nm CMOS工艺的毫米波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D]. 袁灿然. 东南大学, 2020(01)
- [7]受控源电路的教学研究[J]. 米亚沙尔·克里木江. 集成电路应用, 2020(03)
- [8]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对偶[J]. 黎小慧. 科技视界, 2019(30)
- [9]整合与贯通——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 樊华,张进,陈伟建,张怀武,谢实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10)
- [10]电路分析中受控源处理方法解析[J]. 党丽琴,孙玮. 武夷学院学报,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