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加热的热特性研究

热管加热的热特性研究

一、热管暖气热工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考阳[1](2021)在《固体蓄热新型换热方式研究》文中指出固体电蓄热锅炉的使用在近几年逐渐流行起来。虽然这种新兴的供暖热源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但是传统固体电蓄热锅炉在结构和换热方式上还可以再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故提出了一种固体蓄热新的换热方式,设计出了一种蓄热砖与换热管完全契合直接接触式结构的固体蓄热锅炉,蓄热体主要以导热的方式直接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道中,最终将热量输送给热用户。在结构上主要取代了传统的固体蓄热锅炉中风系统换热的这一阶段以及取消了气水换热器。这种锅炉结构简单,减少了占地面积,取消多级换热减少能量浪费。首先,对这种形式的锅炉进行热力计算,为了能够保证锅炉的安全可靠运行,考虑到系统运行时出水温度不应大于水的汽化温度,故设计出不同蓄热体温度下对应的不汽化循环水流速的具体计算过程,其次对锅炉的换热管道进行了布置设计和水力计算,进而确保介质能够在换热支管内均匀分配热量和循环流畅。最后,设计并搭建了一个换热支管与蓄热体接触式的7.3k W试验锅炉,将此锅炉接入到具有两组暖气片的小型供热系统中。对其进行三组试验以及在每组试验中改变不同工况。对每组试验的数据做了分析与规律总结,得出这种锅炉提高了锅炉换热效率,可以满足供热需求,具有推广使用的潜力。在推广应用方面,也对这种新型固体蓄热锅炉做了一些补充使用说明。

李珍妮[2](2021)在《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各国面临着能源和环境的共同压力,各行各业都开始探索绿色节能的发展道路。有研究表明,我国建筑行业的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十三五规划将建筑节能上升到国家高度。北方农村住宅由于量大面广,受地区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建筑节能工程推进较为缓慢,因能耗高、节能潜力巨大而成为全面实现建筑节能的突出短板。论文以河南省济源市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经过对当地农村住宅的深入调研,采用主观调查问卷、居民访谈和客观测试等方法,综合评价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和能耗现状。调研发现该地区大多数农村住宅缺少保温隔热构造,冬季主要房间的平均温度低至4℃,夏季主要房间的平均温度高达29℃,确实存在夏热冬冷,室内热环境差,采暖制冷能耗高的问题。论文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和主观感受等因素,主要从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改善夏季自然通风两方面对既有农宅提出节能改造措施,进而探索该地区新农宅的节能设计方案。论文最后利用斯维尔绿色节能系列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对比分析新旧民居的室内自然通风、暖通负荷和热舒适比例,验证农宅改造和新民居设计方案的节能效果。

魏铭佟[3](2021)在《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的传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西部惠农政策推动了西北地区日光温室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日光温室产业为该地区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和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但该地区冬季寒冷、气温日较差大,加上传统日光温室依靠墙体材料显热被动的蓄放热方式,使得冬季日光温室热环境营造与调控技术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提高温室墙体蓄热能力,提升温室蓄热墙体调控温室热环境的能力,本文基于被动式蓄热原理,结合微热管强化传热技术,提出了一种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采用试验的方法,重点探究了该蓄热墙体的传热特性及其对温室热环境的改善作用,主要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在温室墙体蓄热和改善温室热环境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传统日光温室墙体在蓄放热和保温性能、建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将微热管阵列强化传热技术和相变蓄热技术结合起来,基于温室墙体蓄热,提出一种被动式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构筑方式。该墙体利用弯曲微热管阵列较大的热输运能力,将白天温室内多余的太阳能导入墙体内部,同时利用相变材料板进行潜热蓄热;夜间在室内气温下降时再及时的将存储的热能向室内释放出来,最大程度的利用温室墙体自身的蓄热能力。其次,根据该墙体的构筑方式,设计了微热管阵列传热性能试验台,对弯曲微热管的传热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寻求弯曲半径、弯曲角度对微热管阵列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将500mm和750mm两种长度的平板微热管阵列弯曲成“乙”字型,微热管阵列仍具有较好地热传输能力。基于温室墙体的使用需求,以倾角为90°时平直热管为比较对象,弯曲后热管的表面轴向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热管等温性上升,但弯曲会使微热管阵列最大传热量降低。弯曲后微热管阵列等效导热系数相比于平直微热管有所增大,对于两种长度的微热管阵列,在相同加热功率下,不同弯曲半径对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不明显。“乙”字弯曲微热管阵列绝热段水平部分越短,传热极限越大。弯曲后热管的热阻有所减小,且热阻主要集中在蒸发段,应尽可能减小蒸发段热阻使热管获得更好的传热性能。根据以上试验结果,综合考虑微热管阵列传热能力和日光温室墙体建造需求,选取500mm长度,弯曲半径为40mm,冷凝段弯曲角度为90°的“乙”字形微热管阵列来制作微热管砌块并进行温室蓄热墙体构筑。最后,根据确定的弯曲微热管阵列尺寸,用水泥砂浆将弯曲微热管阵列砌筑成微热管砌块,然后利用制作好的砌块和相变板搭建小尺寸温室试验台进行对比试验,对墙体蓄热量、蓄放热速率、室内空气温度以及墙体内表面涂黑和未涂黑时的温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冬季晴天连续三日试验墙体内表面温度最大值分别为48.05℃,47.84℃,49.69℃,相比普通墙体平均提高了23.60%。连续三个完整蓄放热周期内试验墙体内表面温度比普通墙体的平均提高5.54℃,其中蓄热时段内平均提高7.60℃,放热时段内平均提高4.49℃。将试验墙体内表面涂黑前,蓄热时段内试验墙体内表面温度比普通墙体平均高出3.2℃,涂黑后平均高出5.8℃,最高温度平均提高了22.3%。三日内试验温室空气温度峰值比普通温室空气温度峰值分别高0.77℃,0.68℃,1.93℃。从蓄热结束时刻到次日早晨放热结束时刻,试验温室空气温度降幅分别为18.15℃,13.49℃,18.49℃,相比普通温室平均减小了24%。对墙体蓄热量进行分析发现,典型冬季晴天连续三日试验墙体的蓄热量对比普通墙体分别提高了89.71%,106.80%,91.68%,新型墙体放热量相对于普通墙体分别提高了97.97%,95.97%,95.27%。在蓄热时段内,试验墙体的蓄热速率平均高出普通墙体87.99%,放热时段内试验墙体最大放热速率为76.93W,相对于普通墙体的31.15W提高了147%;平均放热速率46.27W,相对于普通墙体的26.28W提高了98.86%。微热管阵列和相变板的结合使用有效的提升了温室墙体的热性能,增大了墙体蓄热量且提高了墙体内部的温度,从而可以使得墙体在夜间可以释放更多热量来维持室内热环境。本文提出了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及其构筑方式,分析了该墙体的热工性能和对温室热环境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地区新型日光温室墙体的建造提供参考。

邵妮娜[4](2020)在《北方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屋面热工及系统供能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北方农村住宅冬季供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燃煤和秸秆等为主要燃料的传统供暖方式,不仅燃烧效率低,而且也是冬季雾霾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在我国北方农村发展太阳能清洁供暖方式,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近几年出现的太阳能PVT热泵技术集发电、制热、制冷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为我国北方农村住宅实现新型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为此,本文面向PVT热泵与我国北方农村住宅建筑一体化技术发展与应用要求,针对亟待解决的农村太阳能建筑节能与供暖系统优化设计、PVT热泵系统与建筑外围护结构一体化方式、对建筑冷热负荷影响大小及其供能特性等关键问题,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性能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本文把住宅建筑本体的节能优化设计作为PVT热泵系统应用的前提,实地调研并研究了农村住宅建筑节能优化方法;以大连农村地区为例,研究了诸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大小,给出了节能优化后的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及住宅平面形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形式及其PVT组件与住宅建筑屋面一体化构建方式。其次,本文以大连农村地区为代表,将农村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特征引入室内供暖设计温度确定过程,同时充分考虑居民热舒适性要求,采用居民行为特征影像记录方法实地调查研究大连地区农村住宅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状况、居民行为模式及其热感觉特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人体热感觉模糊评价模型,研究得到了农村住宅建筑冬季室内供暖设计温度,为农村住宅太阳能供暖设计温度的确定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具体参考数据。第三,本文研究了 PVT通风坡屋面和PVT热泵供能系统的设计方法,为研究PVT通风坡屋面热工特性,建设了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试验系统,完成了系统的调试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所建设的PVT通风坡屋面试验系统试验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于本文的后续研究工作。第四,利用上述试验系统,试验研究了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冬夏典型工况下的热工特性,结果表明,PVT组件阵列减小了冬夏室外气象参数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冬季,与普通屋面相比,PVT通风坡屋面的热阻增加了 15%,日总耗热量和峰值热负荷分别降低了 5%和4%,即冬季热负荷变化不大;夏季,与普通屋面相比,PVT通风坡屋面将室内屋面表面温度受室外温度的影响在时间上延迟了约1小时,在温度波动幅度上,温度波幅衰减系数平均增加了 10%,日总得热量和峰值冷负荷分别降低了 54.4%和76.7%,PVT通风坡屋面夏季节能降耗效果显着。第五,试验得到了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冬季和夏季发电和制热产能特性。在冬季典型工况下,该系统的发电效率、制热效率和热电综合效率分别为10.6%、58.0%和86.0%,系统的平均制热COP为3.7;在夏季典型工况下,该系统的发电效率、制热效率和热电综合效率分别为11.4%、77.9%和108.0%,系统制热COP平均值为6.7。最后,建立了基于PVT组件蒸发换热在线减法聚类模糊模型的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产能特性动态数学模型,利用前述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以大连农村住宅建筑为应用对象,对上述节能优化后的农村住宅建筑进行了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发电、供暖和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利用数学模型,完成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1)在冬季,采用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的该地区农村住宅建筑供暖保证率可达到97%,系统的发电量能满足照明和家电用电需求,但不满足热泵机组自身用电要求;2)在夏季和过渡季,该系统均能满足该住宅建筑生活热水、照明和家电用电、热泵系统自身用电需求,并有多余光伏发电;3)在夏季,与普通屋面相比,各种工况下的PVT屋面的总得热量分别降低了 42%和16%,夏季隔热降耗效果显着。

樊舒雅[5](2020)在《热管用于墙体辐射式供暖的传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热水辐射供暖技术在民用建筑的冬季供暖中应用很广泛,它相比一般的供暖方式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可以利用低温热源,二是能源利用率高。若热源温度降低,必然要求供暖末端具备更高的换热效率。本文提出在民用建筑集中供热系统中应用高效的传热元件——重力式热管强化传热,从而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又能达到舒适满意的室内供暖效果。本文综合低温热水墙体辐射供暖系统与高效散热元件热管进行研究,并结合热管与新型高导热材料石墨烯对装置进行优化,极大增加墙体散热面积的同时达到一种较好的供暖效果。在实验前进行热管的选型设计,主要对热管的管材、工质等进行选择,使其能够符合本实验的需求。搭建供暖系统实验台,进行热管冷凝段自然冷却实验。通过制作房间模型进行进一步实验,利用提出的热管装置加热50×50cm2的混凝土板块制成的墙体模型,分别在墙内敷设两根和三根热管,并测量房间模型内温度和墙体表面温度。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开展强化传热实验,通过改变热管之间间距和热源温度两种参数对比传热效果,并加入新型导热材料石墨烯进行优化。当房间内及墙体表面温度达到稳定状态后,对比各组实验的墙体表面平均温度、房间模型内平均温度和各测点温度方差。最后建立将热管用于墙体供暖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室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蒸发段长度分别为50mm、80mm、110mm时,50mm的铜-水热管换热性最好;在墙内敷设两根热管无法满足室内所需的温度要求,热管数量加至三根时,墙体表面温度由13.07℃被加热至28.24℃,共升高了 15.2℃。房间模型内的温度由13.11℃加热至23.08℃,共升高了 9.9℃,可以满足室内温度需求;管间距为15cm、热源温度为50℃的方案更优;采用热管与石墨烯结合的供热方式,墙体表面温度达到37.74℃,房间内的温度达到23.41℃。由数据得出(1)墙体表面平均温度比单独热管加热高出0.7℃,提高约2%;(2)房间平均温度高出0.4℃,提高约1.7%。模拟结果表明,除外窗区域,室内温度场分布很均匀,PMV指标也满足人体舒适范围。

任志鹏[6](2020)在《基于能耗分析的寒地农宅建筑优化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杏树岗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庆市地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的建造技术落后,采暖方式传统,农宅的建造面积大,农宅占用土地面积广。在采暖期室内的温度一直得不到保障,并且农宅的采暖能耗居高不下,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何能够更好的设计出适合农户居住的农宅,是大庆市农村住宅能够友好节能的当务之急。大庆市农宅能耗高,冬季的保暖性能差,导致农户的室内居住热环境差强人意,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本文在能耗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庆市的农宅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模拟选用的软件为Ecotect,根据大庆市农村住宅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结合软件仿真的问卷测量研究方法,发放足够有效问卷的调研方法能够及时找到农村居民生活、农村住宅运行过程中的大量问题。通过对农村住宅单体、围护结构、采暖设施等实地测量,将农宅进行模型化的统计与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大庆市农村住宅进行调研分析,保证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对于农宅现状的调研中,发现了三个方面主要的问题:一是农宅单体和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围护结构建造技术的落后和未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二是采暖设施不科学且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太低,造成用能方式的低效和采暖能耗的居高不下,三是室内居住环境在粗放型能源利用的背景下无舒适度可言。就对于农宅整体的能耗降低效果而言,节能的效果依次为:外门窗>外墙体>屋顶>地面。所以在进行农宅的优化设计过程中,按照以上的顺序进行展开。热舒适性结果表明,农宅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对于农宅平均辐射温度、预期平均评价、不满意百分比有显着的提升,基于提高室内居住人群的热舒适度,最佳的方式就是对农宅的围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后农宅节省的煤炭为1.06吨,农宅在保温材料方面的方面的经济投入为15882.372元,每年采暖期燃煤节省604.02元,投资回收期为26.3年,农宅正常使用寿命为40年,因此对农宅的保温节能改造能够在后续的采暖能耗支出中回收回来。

敖鑫[7](2020)在《山东地区农村冬季取暖节能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山东省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之一,其冬季清洁取暖情况一直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当前山东省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现状,包括所用的取暖技术形式以及既有农宅的热工现状等,从而给出适宜于该地区的清洁取暖用能形式和既有非节能农宅节能改造方案,本文结合实地调研、现场测试、软件模拟、方案设计以及综合评价决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通过调研,当前山东地区清洁取暖改造设备种类多样,但是由于改造之后的采暖费用较燃煤取暖高,存在一些居民“舍不得取暖”的现象,同时,既有农宅围护结构热工现状较差,冬季室内温度较低,节能改造潜力较大。(2)通过实地调研,总结选取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农宅类型:单层独院农宅、两层独栋农宅、三层独栋农宅以及两层联排农宅作为典型,并进行了围护结构的现场实测,得出该地区农村既有居住建筑平均外墙传热系数约为2.1W/m2,超过国家标准限值69.6%,屋面平均传热系数约为3.1W/m2,超出国家标准限值82.08%,节能效果差,具有较大的节能改造潜力和价值。(3)利用DeST能耗模拟软件对提出的典型农宅分别进行了全采暖季的能耗模拟,得出四种典型农宅的采暖热负荷指标分别为:42.45W/m2、30.93W/m2、31.23W/m2和24.69W/m2,平均值为32.33W/m2;全年累计热负荷分别为6499.02KWh、20677.26KWh、32117.07KWh以及38370.92KWh;并设计了不同类型农宅的节能改造方案。(4)对于热源侧改造,采暖耗能量大小依次为:蓄热式电采暖>直热式电采暖>生物质取暖>燃气壁挂炉>低温空气源热泵热风机,针对这五种采暖形式采用熵权法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得出,在进行改造决策时,能源利用率、寿命期、污染物排放量、初投资、费用年值以及单位面积运行费用所占的权重分别为:32.5%、21.5%、10.8%、11.3%、9.8%和14.1%,五种改造方案的综合得分排序依次为:空气源热泵热风机(0.670)>壁挂式燃气取暖炉(0.526)>生物质成型燃料炉具(0.423)>直热式电采暖(0.418)>蓄热式电采暖(0.164)。(5)单层独院农宅围护结构改造的指标权重大小依次为:节能率(27.30%)、改造方案所用建筑耗材的CO2排放量(26.84%)、节能改造方案初投资(18.54%)、节能改造收益(16.09%)以及动态投资回收期(11.23%)。综合得分较高的推荐方案为四面外墙+屋顶保温改造、四面外墙+窗户+屋顶改造、北墙改造、窗户改造、北墙+窗户+屋顶改造以及单独的屋顶保温改造。(6)多层农宅围护结构改造指标的权重大小依次为:节能率(27%)、节能改造收益(26%)、改造方案所用建筑耗材的CO2排放量(19%)、节能改造方案初投资(15%)、以及动态投资回收期(13%)。综合得分较高的推荐方案为四面外墙(两层)+屋顶+窗户、四面外墙(两层)+屋顶、三面外墙(两层)+屋顶+窗户、三面外墙(两层)+屋顶、四面外墙(首层)+屋顶+窗户改造、四面外墙(首层)+屋顶以及四面外墙(两层)+窗户以及首层四面外墙改造。

李涛[8](2020)在《西北村镇建筑分时分区热需求及供暖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村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改善,对冬季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村镇建筑存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现有供暖设施陈旧、供暖系统不完善、潜在供暖能耗高等问题,现有城市的连续无差别集中供暖模式难以直接应用。基于西北村镇居民在客厅、主卧、次卧等主要功能房间活动轨迹规律,以及活动和睡眠昼夜差异化状态,可对西北村镇建筑进行分时间分空间供暖,从而降低供暖能耗,因此开展由粗放型到精细化分时分区供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精细化分时分区供暖,采用了现场调查、实验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北村镇建筑分时分区热需求、分时分区供暖系统优化设计展开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获得了西北村镇建筑室内分时分区热需求及供暖模式对西北地区村镇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居民活动轨迹及热环境评价等开展了大规模现场测试调研,掌握了西北村镇建筑居民室内活动状态、着装情况、供暖措施、室内热环境和居民不满意率等现状。通过居民室内热感觉主观评价分析,获得了西北五省各地区村镇居民活动和睡眠状态下室温与居民平均热感觉的线性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活动和睡眠状态下室内空气舒适温度范围推荐取值分别为1618°C和1113°C。引入马尔科夫链状态转移模型表征居民冬季室内活动轨迹规律,计算得到了各个房间人员在室概率,进而确定了村镇建筑供暖空间及时间的对应关系。综合形成了包含昼夜双时段、功能房-床房双层级空间的分时分区热需求,提出了适宜于西北村镇建筑的分时分区供暖模式。(2)掌握了组合供暖末端不同运行模式下热环境营造和散热特性规律依据主卧昼夜双时段、床房双区域的复杂热需求特征,提出了一种分时分区供暖组合末端形式(炕面和地面),弥补了单一供暖末端难以满足分时分区热需求的缺陷。搭建炕-地组合供暖末端热性能实验分析平台,探究了单独运行、共同运行和交替运行模式下室内热环境营造、末端散热特性和供暖能耗。掌握了不同运行模式下室内空气温度、地面和炕面温度动态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不同运行模式组合末端相互作用下室内热环境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组合供暖末端交替运行对于满足分时分区热需求具有明显优势,论证了炕-地组合供暖末端满足主卧复杂热需求特征的可行性。(3)建立了分时分区供暖组合末端耦合建筑动态热过程理论分析模型基于实验研究结果分时分区供暖组合末端交替运行模式对于满足主卧室昼夜分时、床房分区热需求具备的优势,建立了分时分区供暖组合末端耦合建筑交替运行动态热过程理论分析模型;着重阐明了室内环境和被褥环境双空间舒适温度要求边界条件下炕-地组合供暖末端蓄/放热性能的相互影响关系,为组合供暖末端散热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4)提出了西北村镇建筑分时分区供暖组合末端优化设计策略通过在西北村镇典型建筑中改变组合末端设计参数(盘管间距和填充层厚度)、运行参数(管道入口温度和流量)及运行策略(启闭时间)三方面影响因素,模拟对比分析了室内空气温度、被褥温度和地面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揭示各因素对于热环境营造的响应速度、温度高低以及吻合程度的影响关系。基于分时分区热需求明确了由设计参数到运行参数再到运行策略的优化顺序,形成了炕-地组合供暖末端优化设计策略。本研究获得的分时分区供暖室内设计参数、分时分区供暖组合末端散热特性、优化设计方法及运行策略为西北村镇建筑精细化供暖提供依据,进而达到满足居民冬季室内实际热需求、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削减村镇建筑供暖能耗等目的,对于加快西部建设及推行节能减排等方针政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登辉[9](2019)在《不同供暖末端间歇运行方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寒冷的地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热环境的热舒适的需求不断提高,涌现出多种供暖末端形式与间歇供暖的运行模式,建筑能耗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针对间歇供暖工况下不同末端形式的室内热环境动态特性进行分析,为供暖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搭建了具备对流空调、辐射地暖、暖气片三种末端形式的实验平台,对夏热冬冷地区间歇供暖方式时不同采暖末端室内热环境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分析,主要从温度分层与温度波动、温度响应、室内温度分布、耗散热量、能耗水平角度量化分析了不同末端形式供热效果的差异,初步提出了适用于各末端的运行方式建议。其次,针对室内热环境实验分析中体现出的渗风问题,开展了供暖房间渗风影响因素的分析。初步归纳总结出门窗密闭程度、室内外温差、末端形式的差异对渗风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初步的设计指导意见。最后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间歇供暖的模式,利用EnergyPlus软件模拟分析了不同围护结构体系对于末端形式的适用性,从三种末端形式在间歇供暖模式下时的保温效果、升温速度、能耗水平、热舒适角度出发,采用指标量化的形式进行比较,对不同保温体系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孙婧婷[10](2019)在《北方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采暖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化石能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代,各国都已采取不同措施来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现状。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长,导致近年来建筑能耗不断飙升,在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化石能源的紧缺与环境问题的激化,迫使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逐步走向市场。本文从河北地区的气候及太阳能资源状况出发,通过对该地区所属建筑热工分区进行分析,在太阳能采暖、供热水系统分析设计中,对太阳能保证率进行分析,得到了可使系统经济性最佳的太阳能保证率范围。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可用辅助热源,通过分析对比确定以生物质燃料作为太阳能供热系统的辅助热源,经济性和环保效益都优于其它热源,并确定辅助热源设备在系统中的设置位置及方式,以更节能,更环保的方式满足用户的热舒适度要求。对常见的储能方式进行分析,针对河北地区一农村住宅除了常规的太阳能-蓄热水箱采暖系统,比较不同的集热器面积和水箱体积的太阳能保证率,太阳能集热器面积30m2和水箱容积为5m3的情况下,平板集热器的平均太阳能保证率65.5%,剩余热负荷仍需要辅助热源提供。设计了一套太阳能-蓄热与地源热泵供热水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浅层地表能,扩大太阳能热利用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利用TRNSYS软件模拟研究表明通过地埋管的方式可以有效将夏季太阳能储存到土壤中,土壤的平均温度得到提升,土壤蓄热率76.6%,热泵COP也会得到提高。通过对集热器面积的优化,发现在连续运行10年里,在10-20 m2时,土壤温度相对稳定,对土壤的影响最小。超过20 m2土壤平均温度逐年增加,低于10 m2土壤平均温度逐年降低。集热器面积越小,热泵耗电越高,从60 m2降低到20 m2,耗电量增加了 40%。

二、热管暖气热工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管暖气热工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蓄热新型换热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固体蓄热新型换热方式设计
    2.1 传统固体电蓄热锅炉的结构和工作方式
    2.2 新型固体蓄热锅炉的设计
        2.2.1 锅炉的基本构造
        2.2.2 新型固体蓄热锅炉的工作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固体蓄热新型换热方式设计计算数学模型
    3.1 热力计算
        3.1.1 计算目的
        3.1.2 计算过程
    3.2 锅炉水循环
        3.2.1 连接方式
        3.2.2 循环动力
    3.3 大气连通管
    3.4 漏水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试验设计
    4.1 试验内容及目的
    4.2 新型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设计
    4.3 新型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装置
    4.4 试验方案
        4.4.1 测试的内容
        4.4.2 测点布置位置
        4.4.3 试验过程
    4.5 锅炉试验当中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5.1 蓄热体与换热支管接触
        4.5.2 电热丝接电线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结果分析
    5.1 锅炉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分析
        5.1.1 锅炉在加热到405℃时各个参数变化
        5.1.2 锅炉在加热到490℃时各个参数变化
        5.1.3 锅炉在加热到440℃时各个参数变化
    5.2 三组试验的归纳与总结
    5.3 工程实际推广
    5.4 固体蓄热锅炉性能参数
        5.4.1 实际输入电功率
        5.4.2 热功率
        5.4.3 锅炉热效率
        5.4.4 升温时间
        5.4.5 保温性能
    5.5 新型固体锅炉与传统锅炉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济源市农村住宅建设与能源利用现状
    2.1 济源市基本概况
    2.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建造体系
    2.3 济源市既有农宅改造现状
    2.4 案例地选择
    2.5 农村地区能源利用现状
    2.6 济源市农村住宅室内光热环境与能耗现状主观问卷调查
        2.6.1 调研内容
        2.6.2 调研过程
        2.6.3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现状测试
    3.1 济源市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1.1 测试方案
        3.1.2 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1.3 不同民居同一空间的室内热环境对比
        3.1.4 夏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评价
    3.2 济源市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2.1 冬季测试调研方案
        3.2.2 不同围护结构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2.3 不同改造类型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2.4 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评价
    3.3 分析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设计
    4.1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检查
    4.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原则
    4.3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设计
        4.3.1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设计
        4.3.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4.4 改造成本
    4.5 节能改造前后传统民居的暖通负荷对比
        4.5.1 传统民居的暖通负荷
        4.5.2 传统民居节能改造后的暖通负荷
        4.5.3 传统阳光间民居节能改造后的暖通负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及软件模拟
    5.1 建筑节能技术在农村的认知现状
        5.1.1 农村住宅未采用节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原因
        5.1.2 拓宽农村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渠道
    5.2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及节能检查
        5.2.1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建筑设计要求
        5.2.2 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
        5.2.3 提高农村住宅的能源利用率
        5.2.4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节能检查
    5.3 新旧农村住宅暖通负荷对比
        5.3.1 新建民居热负荷
        5.3.2 新建民居冷负荷
        5.3.3 各类农村住宅暖通负荷对比
    5.4 新旧农村住宅室内热舒适对比分析
        5.4.1 传统民居的室内热舒适计算
        5.4.2 新建农村住宅的室内热舒适计算
        5.4.3 新旧民居的室内热舒适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竞赛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调查问卷
附录 D:内扰设置

(3)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的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日光温室墙体结构的研究
        1.2.2 日光温室墙体蓄热材料的研究
        1.2.3 日光温室主动供热技术的应用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构筑原理
    2.1 墙体传热过程分析
    2.2 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构筑方式
        2.2.1 墙体构筑方式
        2.2.2 微热管阵列及其特点
        2.2.3 相变材料及其特点
    2.3 本章小结
3 弯曲微热管阵列传热性能试验测试
    3.1 试验内容
        3.1.1 试验热管元件
        3.1.2 试验装置
        3.1.3 试验过程
        3.1.4 热性能评价指标
        3.1.5 不确定度分析
    3.2 弯曲对微热管阵列传热性能影响的试验结果分析
        3.2.1 轴向温度分布与传热极限
        3.2.2 等效导热系数
        3.2.3 热阻
    3.3 适用于温室蓄热墙体建造的弯曲微热管选型
    3.4 本章小结
4 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热性能的试验研究
    4.1 温室尺寸及测点布置
    4.2 温室试验台搭建
        4.2.1 微热管砌块和相变板制作
        4.2.2 温室试验台搭建
        4.2.3 试验数据采集
        4.2.4 墙体热性能评价指标
        4.2.5 试验的不确定度分析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测试期间室外气象参数
        4.3.2 墙体内表面温度
        4.3.3 室内空气温度
        4.3.4 墙体厚度方向温度分布
        4.3.5 墙体蓄放热量
        4.3.6 墙体蓄放热速率
        4.3.7 微热管阵列表面温度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北方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屋面热工及系统供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北方农村建筑亟需发展清洁供暖
        1.1.2 太阳能在农村建筑上的利用率亟待提高
        1.1.3 太阳能PVT热泵技术在农村应用前景广阔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分析
        1.2.1 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太阳能供暖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式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现有问题分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2 农村住宅节能优化设计及其PVT热泵系统供能方案
    2.1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查研究
        2.1.1 调研地区概况
        2.1.2 实地调研测试方案
        2.1.3 调研结果分析
    2.2 农村住宅节能正交优化设计研究
        2.2.1 农村住宅耗热量影响因素分析
        2.2.2 农村住宅节能正交优化设计方法
        2.2.3 农村住宅节能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2.3 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方案的提出
        2.3.1 农村住宅供暖末端方案的确定
        2.3.2 农村住宅PVT热泵系统供能方案
        2.3.3 PVT组件与农村住宅坡屋面结合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居民行为模式的农村住宅室内供暖设计温度研究
    3.1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调研与分析
        3.1.1 冬季室内热环境研究方法
        3.1.2 调研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分析
    3.2 基于影像记录的农村居民冬季行为特征研究
        3.2.1 农村居民冬季行为特征影像记录研究方法
        3.2.2 农村居民冬季行为特征分析
    3.3 基于居民行为特征的人体热感觉模糊评价方法
        3.3.1 农村居民热感觉研究方法
        3.3.2 农村居民热感觉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3.3.3 农村居民热感觉模糊评价及结果分析
    3.4 基于居民行为特征的北方农村住宅供暖设计温度的确定
        3.4.1 基于居民行为特征的供暖设计温度的确定
        3.4.2 本文供暖设计温度与现有标准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试验平台的建立
    4.1 热泵型PVT屋面构成及性能试验要求
        4.1.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结构的提出
        4.1.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发电供热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要求
        4.1.3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热工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要求
    4.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性能试验平台的设计
        4.2.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设计
        4.2.2 热泵型PVT屋面关键设备确定
    4.3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试验平台监测系统的设计
    4.4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试验平台的建设
        4.4.1 制冷剂管路连接
        4.4.2 PVT组件与屋面的结合
        4.4.3 测量仪表和传感器的安装
    4.5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试验平台的调试及检验
        4.5.1 热泵型PVT屋面试验平台的调试
        4.5.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试验平台的误差分析
        4.5.3 热泵型PVT屋面试验平台的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5.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热工性能试验方案
        5.1.1 热泵型PVT屋面热工性能研究的试验原则
        5.1.2 热泵型PVT屋面热工性能冬季试验工况
        5.1.3 热泵型PVT屋面热工性能夏季试验工况
    5.2 冬季PVT通风坡屋面热工性能研究
        5.2.1 PVT蒸发屋面温度分布特性分析研究
        5.2.2 通风流道内空气流动特性分析
        5.2.3 PVT屋面传热特性及热负荷分析研究
    5.3 夏季PVT通风坡屋面热工性能研究
        5.3.1 PVT蒸发屋面温度分布特性分析研究
        5.3.2 通风流道内空气流动特性分析研究
        5.3.3 PVT屋面传热特性及冷负荷分析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发电制热性能试验研究
    6.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发电制热性能试验方案
        6.1.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发电制热性能冬季试验工况
        6.1.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发电制热性能夏季试验工况
    6.2 PVT热泵系统冬季供热与发电性能试验研究
        6.2.1 冬季供热和发电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6.2.2 冬季热泵系统运行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6.3 PVT热泵系统夏季供热与发电性能试验研究
        6.3.1 热电联产输出工况下夏季发电制热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6.3.2 热电联产输出工况下夏季热泵系统运行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6.3.3 单独光伏发电运行工况下夏季系统发电性能
    6.4 本章小结
7 农村住宅PVT热泵供能特性的仿真研究
    7.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动态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7.1.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动态传热过程分析
        7.1.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动态传热模型的求解
        7.1.3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动态传热模型的验证
    7.2 PVT组件蒸发换热模型的建立
        7.2.1 PVT组件蒸发换热过程影响因素分析及换热模型选择
        7.2.2 PVT组件蒸发换热过程在线减法聚类模糊模型的建立
        7.2.3 PVT组件蒸发换热过程在线减法聚类模糊模型的验证
    7.3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产能特性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7.3.1 两类模型的联立及求解条件
        7.3.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产能特性动态数学模型求解方法
    7.4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设计
        7.4.1 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设计工况
        7.4.2 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装机容量确定
    7.5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冬季供能特性模拟分析
        7.5.1 冬季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供暖、供生活热水性能模拟分析
        7.5.2 冬季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供电性能模拟分析
    7.6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夏季与过渡季供能特性分析
        7.6.1 夏季和过渡季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供生活热水及供电特性模拟分析
        7.6.2 夏季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不同运行工况屋面得热量及冷负荷模拟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展望
附录A 农村住宅形式、能耗、室内环境及民居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B 冬季室内热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C L18 (2×37)正交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热管用于墙体辐射式供暖的传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暖的研究现状
        1.2.2 热管用于供暖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热管的理论基础与传热分析
    2.1 热管
        2.1.1 热管的工作原理
        2.1.2 热管的特征
        2.1.3 热管的分类
    2.2 热管的传热极限
    2.3 热管的选型
        2.3.1 热管的传热过程
        2.3.2 热管选型与分析
    2.4 热管用于墙体辐射供暖的优缺点分析
    2.5 热管的传热计算
        2.5.1 热管冷凝段传热
        2.5.2 热管蒸发段传热
        2.5.3 热管的热阻
    2.6 辐射面传热量计算
    2.7 本章小结
3 热管用于墙体辐射式供暖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及原理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原理
        3.1.3 实验时间和地点
    3.2 实验仪器
    3.3 测量方法
        3.3.1 测温原理
        3.3.2 测点布置
    3.4 实验操作步骤
        3.4.1 实验前注意事项
        3.4.2 实验步骤
    3.5 实验主要内容
    3.6 误差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热管用于墙体辐射供暖实验研究
    4.1 蒸发段长度对热管换热性的影响
        4.1.1 蒸发段长度为50mm
        4.1.2 蒸发段长度为80mm
        4.1.3 蒸发段长度为110mm
    4.2 两根热管加热混凝土板块的效果
    4.3 三根热管加热混凝土板块的效果
    4.4 两种方案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热管用于墙体辐射供暖优化研究
    5.1 探究不同管间距对供暖效果的影响
        5.1.1 间距为10cm实验结果分析
        5.1.2 间距为15cm实验结果分析
        5.1.3 间距为20cm实验结果分析
        5.1.4 三种管间距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5.2 热源温度对供暖系统的影响
        5.2.1 热源温度为45℃的实验结果分析
        5.2.2 热源温度为50℃的实验结果分析
    5.3 新型导热材料石墨烯对实验的影响
    5.4 两种方案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热管用于墙体辐射供暖温度场模拟
    6.1 建立数值模型
    6.2 控制方程
    6.3 室内温度场模拟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思考与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能耗分析的寒地农宅建筑优化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杏树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大庆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实例调研与分析
    2.1 单体现状
        2.1.1 营造方式
        2.1.2 空间布局
        2.1.3 农宅体形
        2.1.4 平面设计
    2.2 围护结构现状
        2.2.1 外墙
        2.2.2 外门、窗
        2.2.3 屋面
        2.2.4 地面
    2.3 农村居住建筑采暖设施现状
        2.3.1 火炕
        2.3.2 火墙
        2.3.3 土暖气
        2.3.4 其他方式
    2.4 居住建筑存在问题分析
3.大庆市杏树岗村农宅优化设计
    3.1 农宅单体优化设计
        3.1.1 营造方式
        3.1.2 空间布局
        3.1.3 住宅体形
        3.1.4 平面设计
    3.2 农宅围护结构优化
        3.2.1 外墙优化
        3.2.2 门、窗优化
        3.2.3 屋顶优化
        3.2.4 地面优化
    3.3 采暖设施优化
        3.3.1 火炕优化
        3.3.2 火墙优化
        3.3.3 土暖气优化
        3.3.4 新能源采暖
4.典型农宅优化效果模拟分析
    4.1 典型农宅的选取
        4.1.1 典型农宅的界定
        4.1.2 典型农宅选取
    4.2 农宅节能效果的模拟
        4.2.1 模拟软件的选取及介绍
        4.2.2 建筑模型建立设定
        4.2.3 模拟结果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能耗结果分析
        4.3.2 热舒适性结果分析
    4.4 农宅优化设计综合性分析
        4.4.1 农宅造价分析
        4.4.2 资源消耗分析
        4.4.3 环境影响分析
5.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山东地区农村冬季取暖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山东地区农村清洁取暖现状调研
    2.1 研究区域
        2.1.1 山东地区气象参数
        2.1.2 山东省农村地区生活、取暖用能变化情况
    2.2 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现状调研
        2.2.1 济南市调研情况
        2.2.2 淄博市调研情况
        2.2.3 滨州市调研情况
        2.2.4 济宁市调研情况
    2.3 调研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农宅围护结构现状调研及测试分析
    3.1 农宅围护结构现状调研
        3.1.1 调研方案设计
        3.1.2 常住人口数量
        3.1.3 既有农宅建造年代
        3.1.4 既有农宅屋顶形式
        3.1.5 既有农宅建筑层数
        3.1.6 既有农宅外墙结构
        3.1.7 既有农宅门窗类型
    3.2 农户改造意愿
    3.3 现场测试
        3.3.1 典型农宅选取
        3.3.2 .测试方案及仪器规格
        3.3.3 现场测试情况
    3.4 测试结果分析
        3.4.1 数据整理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典型农宅能耗模拟及节能改造方案研究
    4.1 建筑负荷计算方法
        4.1.1 模拟软件介绍及选择
        4.1.2 DeST简介
    4.2 典型住宅能耗模拟分析
        4.2.1 单层独院农宅
        4.2.2 两层独栋农宅
        4.2.3 三层独栋农宅
        4.2.4 两层联排农宅
        4.2.5 模拟结果对比
    4.3 改造部位
        4.3.1 外墙
        4.3.2 屋顶
        4.3.3 外窗
    4.4 改造方案研究
        4.4.1 单层独院农宅
        4.4.2 多层农宅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熵权法的既有农宅冬季取暖节能改造方案研究
    5.1 熵权法简介
    5.2 热源侧改造方式选择
        5.2.1 燃煤取暖
        5.2.2 壁挂式燃气取暖炉
        5.2.3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
        5.2.4 生物质成型燃料炉
        5.2.5 直热式电采暖
        5.2.6 蓄热式电采暖
    5.3 基于熵权法的热源侧改造分析
    5.4 用户侧改造方式选择
        5.4.1 单层独院农宅
        5.4.2 多层农宅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西北村镇建筑分时分区热需求及供暖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时分区供暖技术研究现状
        1.2.2 分时分区热需求研究现状
        1.2.3 村镇建筑供暖形式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西北村镇建筑分时分区热需求及供暖模式研究
    2.1 概述
    2.2 分时分区供暖概念及分类
    2.3 西北村镇建筑居民室内活动轨迹及热需求现场调研
        2.3.1 调研测试目的和内容
        2.3.2 室内活动轨迹和热环境测试调查
        2.3.3 调研测试概况
    2.4 西北村镇建筑现状调查测试结果分析
        2.4.1 居民活动强度和服装热阻结果分析
        2.4.2 室内供暖方式现状
        2.4.3 室内热环境现状
    2.5 居民室内差异化热需求分析
        2.5.1 热环境评价分析
        2.5.2 活动状态下居民热需求分析
        2.5.3 睡眠状态下居民热需求分析
        2.5.4 居民舒适温度范围分析
    2.6 居民室内活动轨迹分析
        2.6.1 人员活动轨迹描述模型
        2.6.2 房间状态初始概率及状态转移概率调研结果
        2.6.3 房间状态概率结果分析
    2.7 分时分区供暖模式确定
        2.7.1 房间是否供暖分析
        2.7.2 室内居民活动状态分析
        2.7.3 分时分区供暖模式讨论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西北村镇建筑分时分区供暖组合末端散热性能实验研究
    3.1 概述
    3.2 基于西北村镇建筑室内热需求的供暖形式综述分析
    3.3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热性能实验平台介绍
        3.3.1 实验系统组成
        3.3.2 实验平台设计及搭建过程
        3.3.3 实验测试系统组成
    3.4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热性能实验方案
        3.4.1 实验测点布置
        3.4.2 实验工况设置
        3.4.3 实验流程
        3.4.4 测试期间室外气象参数
    3.5 不同运行模式下室内热环境营造效果实验结果分析
        3.5.1 各运行模式下室内空气温度实验结果分析
        3.5.2 各运行模式下室内空气温度空间不均匀性实验结果分析
        3.5.3 不同运行模式下室内热环境辐射不均匀性对比分析
    3.6 不同运行模式下组合末端散热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3.6.1 运行模式一:地面供暖末端单独运行
        3.6.2 运行模式二:炕面供暖末端单独运行
        3.6.3 运行模式三:炕-地组合供暖末端共同运行
        3.6.4 运行模式四:炕-地组合供暖末端交替运行
    3.7 不同运行模式下组合末端供暖能耗实验结果分析
        3.7.1 各运行模式下供暖能耗分析
        3.7.2 不同运行模式下供暖能耗对比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分时分区供暖组合末端耦合建筑热过程理论分析
    4.1 概述
    4.2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工作原理及热过程描述
        4.2.1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工作原理
        4.2.2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热过程描述
        4.2.3 模型假设
    4.3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理论分析模型
        4.3.1 供暖盘管内换热分析模型
        4.3.2 供暖末端热过程分析模型
        4.3.3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耦合双边界下热平衡分析
    4.4 室内空气流动和传热理论分析模型
        4.4.1 室内空气流动模型
        4.4.2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
    4.5 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过程理论分析模型
        4.5.1 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平衡分析
        4.5.2 围护结构导热过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西北村镇建筑分时分区供暖组合末端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5.1 概述
    5.2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热性能数值研究及模型验证
        5.2.1 数值研究
        5.2.2 模型验证
    5.3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散热性能模拟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5.3.1 模拟分析采用的建筑模型
        5.3.2 模拟分析采用的室外气象条件
        5.3.3 对比影响因素分析
    5.4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优化设计分析结果分析
        5.4.1 组合供暖末端设计参数优化分析
        5.4.2 组合供暖末端运行参数优化分析
        5.4.3 组合供暖末端运行策略优化分析
    5.5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多参数优化讨论及节能性分析
        5.5.1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多参数优化讨论
        5.5.2 炕-地组合供暖末端节能效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附录1 西北村镇建筑室内环境热舒适调查问卷
    附录2 模拟验证中管道温度、围护结构边界条件UDF编译程序
    附录3 图表目录

(9)不同供暖末端间歇运行方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情况
        1.2.2 存在的采暖空调末端形式
        1.2.3 围护结构节能重要性
        1.2.4 间歇用能模式对于建筑节能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供暖末端室内环境特性研究实验平台
    2.1 不同供暖末端形式的特点与差异
        2.1.1 对流空调末端
        2.1.2 辐射地暖末端
        2.1.3 暖气片末端
        2.1.4 三种末端对比
    2.2 实验平台
        2.2.1 建筑信息
        2.2.2 供暖系统
        2.2.3 测试仪器
        2.2.4 实验平台特点
    2.3 各末端传热计算模型
        2.3.1 对流空调末端传热模型
        2.3.2 辐射地暖末端传热模型
        2.3.3 暖气片末端传热模型
    2.4 室内热平衡计算
        2.4.1 空气侧热平衡
        2.4.2 围护结构耗散热量
        2.4.3 渗风耗散热量
        2.4.4 室内热平衡
第3章 间歇供暖方式时不同供暖末端室内热环境动态特性
    3.1 实验方案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案
    3.2 不同末端形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
        3.2.1 温度分层与温度波动
        3.2.2 温度响应
        3.2.3 室内温度分布
    3.3 不同末端形式下围护结构传热特性
        3.3.1 围护结构温度变化特性
        3.3.2 耗散热量构成
        3.3.3 热负荷(能耗)
    3.4 小结
第4章 供暖房间渗风影响的因素分析
    4.1 测试原理
        4.1.1 示踪气体法测试原理
        4.1.2 人体CO_2释放量的计算模型
    4.2 测试方案
        4.2.1 实验台与测试仪器
        4.2.2 实验流程与可靠性验证
    4.3 门窗密闭程度对渗风的影响
    4.4 温差对于渗风的影响
        4.4.1 不供暖时渗风情况
        4.4.2 采用对流送风供暖时渗风情况
        4.4.3 采用辐射地暖供暖时渗风情况
    4.5 供暖末端形式对于渗风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不同围护结构保温体系对于末端形式的适用性分析
    5.1 模拟软件与模型的建立
        5.1.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5.1.2 建筑模型的建立
    5.2 对流空调末端
        5.2.1 室内温升特性
        5.2.2 房间能耗特性
        5.2.3 非空调时间不保证率
    5.3 辐射地暖末端
        5.3.1 室内温升特性
        5.3.2 房间能耗特性
        5.3.3 非供暖时间不保证率
    5.4 暖气片末端
        5.4.1 室内温升特性
        5.4.2 房间能耗特性
        5.4.3 非供暖时间不保证率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北方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采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北方农村住宅热工性能及太阳辐射特点
    2.1 河北地区气候特点
        2.1.1 气候特点
        2.1.2 建筑热工性能
    2.2 农村建筑采暖热负荷分析
    2.3 太阳辐射照度分析
        2.3.1 太阳辐射计算
        2.3.2 太阳能集热系统优缺点
    2.4 本章小结
3 农村住宅太阳能供暖系统
    3.1 常见采暖系统形式
    3.2 太阳能采暖系统组成
        3.2.1 太阳能集热器
        3.2.2 室内末端系统
        3.2.3 辅助热源的选择
        3.2.4 自动控制及保温
        3.2.5 系统管径的确定
    3.3 储能系统概述
        3.3.1 储能概述
        3.3.2 储热机理
        3.3.3 显热储能方式
    3.4 本章小结
4 太阳能采暖系统设计实例
    4.1 房屋建筑模型
    4.2 负荷计算
        4.2.1 Energyplus动态负荷计算软件介绍
        4.2.2 热负荷模拟与结果分析
    4.3 太阳能热水采暖系统设计
        4.3.1 太阳能集热器设计计算
        4.3.2 蓄热系统
        4.3.3 集热循环水泵
        4.3.4 地源热泵机组的选型
        4.3.5 地埋管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太阳能蓄热水箱和土壤源热泵采暖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5.1 TRNSYS软件介绍
    5.2 太阳能蓄热水箱供暖系统
        5.2.1 系统建立
        5.2.2 结果与分析
    5.3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采暖系统
        5.3.1 地埋管蓄热模型建立
        5.3.2 集热器面积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热管暖气热工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蓄热新型换热方式研究[D]. 吴考阳.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2]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D]. 李珍妮.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日光温室微热管阵列相变蓄热墙体的传热特性研究[D]. 魏铭佟.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4]北方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屋面热工及系统供能特性研究[D]. 邵妮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5]热管用于墙体辐射式供暖的传热研究[D]. 樊舒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能耗分析的寒地农宅建筑优化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杏树岗村为例[D]. 任志鹏.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山东地区农村冬季取暖节能策略研究[D]. 敖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西北村镇建筑分时分区热需求及供暖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李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9]不同供暖末端间歇运行方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D]. 王登辉. 浙江大学, 2019(01)
  • [10]北方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采暖系统研究[D]. 孙婧婷.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热管加热的热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