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中皇后——郁金香(论文文献综述)
苏福聪,何悦,雍强,韦红蕾,蒙伟东,李沅松[1](2021)在《郁金香种球繁殖与复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郁金香色彩丰富、种类繁多,深受市民喜爱,但其应用栽培的品种多依赖于进口,耗费成本高,且进口的种球出现越夏贮藏困难、品种退化等问题,因此开展郁金香种球繁殖与复壮的研究十分必要。基于此,提出了我国郁金香种球繁育与种球复壮技术:在种球选育上,周长大于12 cm的一级种球在第二年开花率高,故多广泛应用于生产方面;为大规模生产,应采用鳞茎繁殖的方式培育,并给予适宜的光照与有机肥等条件;为延缓郁金香种球的衰老,将种球置于高山冷凉气候条件或对其冷处理,注意后期养护管理,有利于种球的生长发育。但这距离实现郁金香种球国产化仍有一定距离,故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开发和选育郁金香新品种的工作,建立完善的郁金香育种机制与生产技术流程,促进我国郁金花产业繁荣发展。
陈阳[2](2021)在《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园营造在现代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伴随植物园的发展,植物园引种的专类植物越来越多,自然就形成了植物的专类园。植物专类园的功能是植物园功能的体现,它的功能包括了收集研究、自然教育、休闲娱乐等,植物文化科普作为自然教育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植物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凝聚了深厚的底蕴,植物专类园中的植物是其部分文化的体现。本文是基于对植物文化的了解,研究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及方法,美化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景观、增加植物科普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我们对植物的审美层次,丰富景观空间。通过文献查阅法,探讨植物文化、植物专类园、植物文化景观、植物园、交互性景观的相关概念,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实地考察国内武汉中科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杭州市植物园、成都市植物园五个植物园,了解植物园中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如何表现、怎么转换应用在植物专类园中,总结了其植物文化应用特色。在实地调研考察国内植物园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广义的植物文化与传统习俗、宗教和士大夫的渊源;植物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植物本身作为其文化的情感表现。鉴于对于广义植物文化的研究,提出艺术性、互动性、创新性、教育性、特色性四个应用原则和景向心生,植物营建;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创新表达,提炼手法;尊重场地,再现特色四个策略。其次归纳总结出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主要有建筑、园林小品、水体、现代高科技术、植物园活动。表达方法有借鉴与创新、保护继承与重新利用、象征隐喻与符号化。对植物文化在植物专类园的应用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植物专类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植物专类园中的植物文化景观现状,对现有植物文化景观,缺失的植物文化景观进行分析,总结现有专类植物品种,并且对专类植物进行文化挖掘,从而在原有规划设计定位之上,以游客游览较多的七个专类园为主,新增植物文化科普游览路线,以“一轴七景”为路线,着重对世界名花园、樱花园、山茶园、桂花园、竹园、梅园、国家杜鹃园进行景观提升,填补植物文化科普的空缺,增加植物文化景观内容,打造特色专类园。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提升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景观效果,提升植物文化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增加群众接受自然教育的机会,深入感受植物园的文化氛围。
康晓珊,范书财[3](2020)在《花中皇后郁金香》文中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众多早春花卉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花中皇后"的郁金香。据考证,郁金香的原产地在中亚;对中国而言,郁金香的家乡就在新疆。早在17世纪,荷兰曾经举国上下掀起了追捧郁金香的狂潮,甚至由于人们不理智的郁金香狂热而引发了全球第一次经济泡沫。虽然这股狂潮最终消散,但是荷兰人对郁金香的喜爱和对郁金香品种改良的追求从未停止。目前,全球人工培育的郁金香品种已经超过4000个,这么多的品种全部都是由早期的野生郁金香和栽培郁金香杂交而成。
李媛蓉,赵凡,红英,张姗姗,闵治平,产祝龙,曾秀丽[4](2020)在《郁金香在拉萨温室引种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郁金香在拉萨地区的栽培展示及丰富鲜花市场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通过10个不同品种郁金香的温室栽培,对其物候期及植物学性状特征进行研究。"小黑人"植株最矮,具清香;"烛光"花期最长达25 d,叶片最宽且有条纹,花径最大,雌蕊最高;"阳光王子"花期较长,植株较矮;"红色印记"花期最短,但叶片最长,有叶缘短毛和叶片条纹;"粉色印记"开花最早,花期最长达25 d,茎粗最粗,叶面积最大,有叶缘短毛和叶片条纹,花冠、花葶最高;"橙色大帝"叶面积最小,内外轮花瓣最窄;"普瑞斯玛"具浓香,花葶最矮;"阿帕尔顿精华"具浓香,花药最短;"阿帕尔顿"具浓香,雌蕊最低。"玛雅"开花最晚且花期较长,植株最高,叶形指数最大。从荷兰引进的10个郁金香品种在拉萨温室均能够完成整个生活史,筛选出适宜拉萨温室栽培的优良品种8个,皆表现出各具特色的观赏价值。
肖漫[5](2020)在《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特性及其相关WRKY基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天山郁金香是原产于我国的球根花卉,是郁金香杂交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然而郁金香种子大多休眠较深,限制其利用。本研究从调控种子休眠解除的植物激素入手,在4℃低温湿润条件下以及施加外源植物激素ABA与FLU基础上打破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观察种子的打破休眠特性,用UPLC-MS/MS测定了不同处理打破休眠过程中种子内ABA与GA3的含量变化,并且研究WRKY基因家族中部分基因对ABA信号是如何响应的,本试验首先对筛选出的16个WRKY转录因子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电泳检测等,最终筛选出4个与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相关的WRKY转录因子,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分析这4个基因在不同萌发过程中的表达特性。本试验探究天山郁金香种子打破休眠的激素调控机理,为进一步加快郁金香育种进程奠定理论基础。结果如下:(1)4℃低温湿润条件是可以提早打破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的最佳条件。种子在8h左右含水量和吸水率达到顶峰。种子储藏的时间越长,萌发率越低。天山郁金香种子在经过100μmol/L ABA处理后胚长生长速度减缓,还会延迟萌发时间并且降低萌发率;而经过50μmol/LFLU处理后胚长生长速度加速,会使萌发时间提前并且提高萌发率。(2)UPLC-MS/MS测定天山郁金香种子中ABA与GA3,样品提取溶剂采用80%甲醇提取得到的ABA与GA3含量最高,萃取小柱的使用虽然可以净化一定效果的杂质,但会显着影响测得含量值,故不使用萃取小柱。色谱条件选择0.1%甲酸水和甲醇的体系,得到的色谱峰型和质谱的总离子流图令人满意。质谱条件ABA和GA3适合负离子模式。天山郁金香种子在打破休眠过程中,4℃层积AB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GA3先降低后升高;4℃层积及100MABA处理后种子内ABA含量大幅度增加,GA3含量20d时达到最高值;4℃层积及50μMFLU处理后种子内ABA含量显着减少,GA3先降低后升高。(3)通过转录组数据,对筛选出的4个WRKY基因进行qRT-PCR(实时荧光定量实验)。结果显示,TgWRKY4、TgWRKY24、TgWRKY28都是在第30天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在第50天时表达量相对较低,表达情况与ABA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变化情况具有相关性,也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推断这三个基因是正调控ABA信号响应。然而TgWRKY23的表达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张伟[6](2020)在《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天山郁金香(Tulipa thianschanica Regel)为百合科(Liliaceae)郁金香属(Tulipa)多年生野生花卉,分布于中国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花色艳丽、花型独特、抗性强。经过漫长的进化适应,郁金香种子形成了特有的休眠机制。然而,休眠特性是导致郁金香种子萌发率低和萌发不整齐的根本原因,限制了郁金香的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测定方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MS/MS),对天山郁金香种子的休眠特性进行分析;并系统研究了温度、激素、层积等因子对打破休眠和萌发的影响,建立了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的方法;利用Illumina/Solexa Hiseq 2500测序技术,对冷层积不同天数的天山郁金香种子进行测序,获得相应的转录组信息和mi RNA数据,从分子水平探讨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的机理,这有助于人工调控郁金香种子的萌发、缩短种子休眠时间,同时对郁金香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对天山郁金香种子生物学特征和休眠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天山郁金香种子不存在吸水障碍,即种子休眠的原因不是由种皮的机械性束缚导致的。天山郁金香种子粗提液显着抑制白菜种子胚根的生长,证实内源萌发抑制物质的存在;随着提取液浓度被稀释,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梯度提取抑制效应表现为甲醇相>乙酸乙酯相>丙酮相>正己烷相>水相。不同层积下,天山郁金香种子内源代谢物质含量变化显着,表现为层积1 d供能物质含量较高,层积20 d后显着下降,层积40 d再度升高。淀粉酶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均随层积时间的变化而变动,层积前期(1-20d),酶活力较弱,而层积后期(30-40 d),酶活力显着升高。UPLC-MS/MS测定发现天山郁金香种子中内源ABA含量随着种子的吸水、后熟和休眠的打破先升高后降低,层积20 d时,ABA含量最高,为38.7μg/kg,GA3的含量变化与ABA的变化趋势相反,细胞分裂素ZR和生长素IAA的含量持续升高。2.通过温度、激素和层积试验,建立了高效的郁金香种子破眠方法。结果表明,4℃处理条件下,天山郁金香种子的萌发率最高,为80.67%,其次为变温4/16℃,种子萌发率为55.60%,而当温度高于16℃,天山郁金香种子不再萌发。外源赤霉素的施加显着提高了天山郁金香种子的萌发率,最优施加浓度为100 mg/L,激动素也能促进种子的萌发,但不显着。相比外源激素的单独施用,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对种子的萌发促进作用更高效,最优浓度的激素组合为GA3 100 mg/L+KT 10 mg/L。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理休眠(PD)、休眠解除(DR)、非休眠(ND)3个发育时期的天山郁金香种子进行RNA-seq分析,共获取大于72 Gb的数据量,样本平均数据为8.13 Gb,注释得到102090条Transcript和40460个无冗余Unigenes。差异基因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和植物激素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等代谢途径中注释到的数目较多,3大代谢途径中共筛选120个与休眠解除代谢相关的Unigenes,并以激素合成与代谢相关基因作为参考,对25个差异进行了q RT-RCR的验证。ABA和GA合成与信号转导基因存在显着的拮抗关系;促进休眠解除的植物激素,IAA和ETH合成基因均上调表达。同时对包括5个基因家族,共47个转录因子进行了表达分析,层积后期,b ZIP-like和b HLH-like基因表达显着下调,而DREB-like,MYB-like和WRKY-like基因均显着富集且上调。4.构建3个mi RNA测序文库,共注释到34个mi RNA家族信息,其中包括14个新家族和20个已知家族信息,均可能参与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富集到的差异mi RNA中,Tpmi RNA167和Tpmi RNA395上调表达。Tpmi RNA166靶向抗氧化反应关键酶,且均下调表达。PC-5p-84014和Tpmi RNA159分别靶向Tp PYL和Tp DELLA转录因子,进而影响ABA/GA含量,靶基因Tp CYP707A1上调表达,减弱ABA合成信号,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对种子从休眠态到萌发态的转变至关重要。Tpmi RNA160和Tpmi RNA164参与IAA信号转导过程,并与ABA相互作用,进而参与休眠的解除。Tpmi RNA5072在低温贮藏期间持续下降,其潜在的靶基因可能被激活以参与能量代谢和氧化物质清除的过程,进而促进种子萌发。
葛碧琛,陈小举,蒋慧慧[7](2020)在《正交实验法优化郁金香总生物碱提取工艺》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醇提取法优化郁金香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溶剂、液固比(液体体积与固体质量的比值)、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郁金香总生物碱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郁金香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70%乙醇溶液,液固比为40,提取时间为6h,此工艺条件下总生物碱提取率为(1.869±0.03)%。该方法简单快速,稳定高效,可用于醇提郁金香总生物碱实验。
崔玥晗,邢桂梅,张艳秋,田海亮,付丽铭,屈连伟[8](2020)在《中国郁金香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郁金香是百合科郁金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着名的球根花卉,是花海最常用的植物材料,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该文综述了郁金香的起源、分类和我国分布的重要种质资源,介绍了近年来应用多种手段进行郁金香育种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郁金香资源的利用与育种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我国优异的野生郁金香种质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思路。
韩栓柱[9](2018)在《一场大雪,江布拉克用美征服了世界》文中研究说明窗台上的日历翻到了5月23日,刚刚过了小满节气,21时57分,微信圈友高靓突然从江布拉克传来一段手机拍的视频:景区下雪了。我当时的第一个反映就是这样的特殊天气可遇而不可求,必须当机立断到江布拉克去。于是我马上和乌鲁木齐职工摄影家协会主席徐连生电话沟通,大家一致决定亲眼去见证这场难遇的瑞雪,拍摄雪中郁金香的绰约风姿。翌日上午,我们一行7人两辆
屈连伟[10](2018)在《郁金香属植物细胞学观察及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郁金香属于百合科(Liliaceae)郁金香属(Tulipa L.),是世界着名的球根花卉,其花大、色艳、高贵典雅,被誉为“花卉王国中的皇后”。郁金香属植物约有100150个种,主要分布于中亚、欧洲、北非以及地中海地区。我国是野生郁金香资源的重要分布区,目前,发现和报道的有18个种(包含1个变种),约占世界野生郁金香资源的十分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长江流域及我国东北地区。近些年来,我国郁金香产业发展迅速,但国内对郁金香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倍性、花粉生活力、核型、2n配子等基础研究及杂交利用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42个郁金香栽培品种和8个野生种的倍性及花粉生活力进行了检测;对原产于我国的8个郁金香野生种的24个居群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确定了它们的核型类型和亲缘关系;利用自然产生的和人工诱导的2n花粉及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等方法开展了郁金香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对我国野生郁金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郁金香多倍体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如下:检测的42个郁金香栽培品种中有24个二倍体、17个三倍体和1个四倍体;8个野生种全部为二倍体,其中天山郁金香、新疆郁金香和异叶郁金香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研究发现郁金香野生种的平均体细胞核直径显着小于栽培品种,仅为17.01μm;四倍体品种的体细胞核直径(31.82μm)和三倍体品种的体细胞核直径(28.52μm)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大于二倍体品种(21.21μm)。三倍体郁金香栽培品种的花粉生活力最低,平均花粉生活力为3.67%,二倍体品种的花粉生活力最高,平均为18.12%,四倍体‘朱迪斯’的花粉生活力居中,平均为12.33%。8个野生种的平均花粉生活力为35.54%,显着高于郁金香栽培品种。24个居群的8个郁金香野生种均为二倍体(2n=2x=24),染色体基数为x=12,臂指数为48。存在三种类型的染色体,分别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核型属于3A、3B、4A或4B,核型公式由‘sm’和‘st’或‘m’、‘sm’和‘st’2种组合的染色体构成。8个郁金香野生种的平均染色体长度为9.48μm,老鸦瓣的值最小,为7.29μm,阿尔泰郁金香的值最大,为11.60μm;平均染色体臂比值为3.11,老鸦瓣的值最小,为2.62,新疆郁金香的值最大,为3.70。统计分析表明阿尔泰郁金香和新疆郁金香有较高的核型不对称性,而老鸦瓣有相对对称的核型。聚类分析显示,郁金香野生种的24个居群被分成3个主要的分支,其中,老鸦瓣的3个居群聚为一个分支。表明老鸦瓣与其它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确定了郁金香四倍体、三倍体、二倍体栽培品种和野生种的平均花粉粒直径分别为95.19μm、71.43μm、59.08μm和47.18μm,且这4种材料之间相互存在显着的差异。本研究证明了在自然条件下郁金香三倍体品种‘金检阅’和‘金阿波罗’,二倍体品种‘普瑞斯玛’、‘皇家礼物’、‘爱斯基摩首领’和‘法比奥’能够产生2n花粉。首次发现了分布在我国的野生郁金香资源准噶尔郁金香在自然条件下能够产生2n花粉,且2n花粉比例达到13.64%,显着高于其它6个栽培品种。利用能够产生2n花粉的郁金香材料分别与不同倍性的栽培品种进行杂交,创新郁金香多倍体新种质是可行的。当以二倍体栽培品种为母本,以能够产生2n花粉的二倍体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时,座果率较高,杂交后代的多倍体比率较低;以能够产生2n花粉的三倍体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时,座果率较低,杂交后代的多倍体比率较高。当以三倍体栽培品种为母本,很多杂交组合没有收获到杂交种子,收获到杂交种子的组合座果率也较低,但杂交后代的多倍体比率较高,并在杂交后代中发现了四倍体(2n=4x=48)和五倍体(2n=5x=60)。以分布在我国的野生郁金香为父本与栽培品种进行杂交的8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组合获得了成功。以能够产生2n花粉的准噶尔郁金香为父本,以‘西内德阿莫’(2n=2x=24)和‘班雅’(2n=3x=36)为母本时,分别得到了三倍体、四倍体和五本体的种间杂交后代。证明了利用原产于我国的野生郁金香资源与栽培品种之间进行种间杂交是可行的,并证明了准噶尔郁金香产生的2n花粉具有生活力。郁金香二倍体栽培品种经高压N2O气体处理后,成功诱导出了2n花粉。其中,‘西内德阿莫’的最大花粉粒直径由66.72μm增加到88.70μm,最大与最小花粉直径比值由1.22增加到1.65,2n花粉含量为16.00%;‘里约嘉年华’的最大花粉粒直径由65.24μm增加到97.66μm,最大与最小花粉直径比值由1.22增加到1.81,2n花粉含量为26.67%。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的后代中都检测出了多倍体,多倍体比例为4.0217.93%,证明人工诱导出了具有活力的2n花粉。本研究证明了使用秋水仙素浸泡野生郁金香种子,进行多倍体诱导是可行的。诱导新疆郁金香种子多倍化的最佳组合为:秋水仙素浓度1.00 g/L,浸泡时间24 h,形态变异率可达到30.00%。诱导伊犁郁金香种子多倍化的最佳组合为:秋水仙素浓度0.50 g/L,浸泡时间12 h,形态变异率16.67%。新疆郁金香种子在添加0.05 g/L的氨磺乐灵培养基上培养10 d后,转到正常培养基,形态变异率为10.00%;在添加0.10 g/L的秋水仙素培养基上培养30 d后,转到正常培养基,形态变异率为16.67%。但是伊犁郁金香种子在添加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氨磺乐灵的培养基上培养时,诱导效果较差,18个处理中,最高的形态变异率仅为6.67%。
二、花中皇后——郁金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中皇后——郁金香(论文提纲范文)
(1)郁金香种球繁殖与复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郁金香种球繁育研究 |
2.1 鳞茎繁殖 |
2.2 种子繁殖 |
2.3 组织培养 |
2.4 外界环境影响因素 |
3 郁金香种球复壮 |
4 结论与展望 |
(2)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然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
1.1.2 植物文化科普是自然教育的一环 |
1.1.3 对于植物文化科普的重视不够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地考察法 |
1.5.2 综合分析法 |
1.5.3 归纳分析法 |
1.5.4 文献阅读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植物园 |
2.1.2 植物文化 |
2.1.3 植物专类园 |
2.1.4 植物文化景观 |
2.1.5 交互性景观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园林美学理论 |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2.3 符号学理论 |
2.2.4 认同理论 |
2.2.5 历史文脉延续理论 |
3 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景观实地调研案例分析 |
3.1 调研时间及地点 |
3.2 调研方法 |
3.2.1 文字记录 |
3.2.2 照片记录 |
3.3 调研案例分析 |
3.3.1 湖北.武汉·武汉市中科植物园 |
3.3.2 上海市.辰山植物园 |
3.3.3 广东省·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
3.3.4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植物园 |
3.3.5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植物园 |
4 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 |
4.1 植物文化相关研究 |
4.1.1 植物文化的渊源 |
4.1.2 植物的文化内涵 |
4.1.3 植物情感之美 |
4.2 植物文化的应用原则 |
4.2.1 艺术性原则 |
4.2.2 互动性原则 |
4.2.3 创新性原则 |
4.2.4 教育性原则 |
4.2.5 特色性原则 |
4.3 植物文化的应用策略 |
4.3.1 景向心生,植物营造 |
4.3.2 因地制宜,挖掘文化 |
4.3.3 创新表达,提炼手法 |
4.3.4 尊重场地,再现文化特色 |
4.4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 |
4.4.1 植物文化与建筑 |
4.4.2 植物文化与园林小品 |
4.4.3 植物文化与水体 |
4.4.4 植物文化与高科技术 |
4.4.5 植物文化与花卉节、科普节日 |
4.5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方法 |
4.5.1 借鉴与创新 |
4.5.2 保护继承与重新利用 |
4.5.3 象征隐喻与符号化 |
5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1.1 自然地理条件 |
5.1.2 社会历史沿革 |
5.2 实地调研与分析 |
5.2.1 交通分析 |
5.2.2 水系分析 |
5.2.3 植物专类园分析 |
5.2.4 景观分区 |
5.2.5 植物文化在植物专类园中应用的必要性 |
5.2.6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景观现状分析 |
5.3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挖掘 |
5.3.1 樱花文化 |
5.3.2 山茶文化 |
5.3.3 竹文化 |
5.3.4 梅花文化 |
5.3.5 桂花文化 |
5.3.6 杜鹃文化 |
5.3.7 郁金香文化 |
5.4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应用构思 |
5.4.1 应用理念 |
5.4.2 目标性质 |
5.4.3 应用方法 |
5.5 植物文化的应用 |
5.5.1 总体布局 |
5.5.2 植物专类园景点优化 |
5.5.3 植物文化特色服务设施 |
5.5.4 植物专类园植物文化特色活动开展 |
5.6 小结 |
6 结果与讨论 |
6.1 结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郁金香在拉萨温室引种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引种栽培方法 |
1.4 研究方法 |
1.4.1 郁金香物候期的观察 |
1.4.2 郁金香植物学性状的调查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郁金香的物候期观测 |
2.2 郁金香的植物学性状观测 |
2.2.1 郁金香茎的观测 |
2.2.2 郁金香叶的观测 |
2.2.3 郁金香花的观测 |
3 讨论 |
4 结论 |
(5)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特性及其相关WRKY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种子休眠研究 |
1.1.1 郁金香种子的休眠特性 |
1.1.2 种子休眠解除方法 |
1.1.3 种子休眠与植物内源抑制物质的关系 |
1.2 植物内源激素测定方法以及ABA的功能与信号转导 |
1.2.1 植物内源激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1.2.2 UPLC-MS/MS的技术进展 |
1.2.3 ABA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2.4 ABA信号转导途径 |
1.3 植物WRKY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仪器和药品 |
2.1.3 溶液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种子打破休眠过程中特性观察 |
2.2.2 UPLC-MS/MS的体系建立 |
2.2.2.1 样品提取与纯化 |
2.2.2.2 色谱条件 |
2.2.2.3 质谱条件 |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4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2.2.5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
2.2.6 qRT-PCR引物设计与反应体系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过程特性观察 |
3.1.1 温度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2 储藏时间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ABA与FLU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4 4℃层积及ABA与FLU处理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胚长和萌发率的影响 |
3.2 UPLC-MS/MS测定天山郁金香种子中ABA与FLU的方法优化 |
3.2.1 提取溶剂的优化 |
3.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2.3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3 天山郁金香种子打破休眠过程中ABA与GA3的含量变化 |
3.3.1 4℃层积处理对天山郁金香种子中ABA与GA3的含量变化 |
3.3.2 4℃层积及外源ABA处理对天山郁金香种子中ABA与GA3的含量变化 |
3.3.3 4℃层积及外源FLU处理对天山郁金香种子中ABA与GA3的含量变化 |
3.4 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1 基因家族成员鉴定结果 |
3.4.2 系统进化树分析 |
3.4.3 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与亚细胞定位的预测 |
3.5 天山郁金香种子中部分WRKY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天山郁金香种子的休眠特性 |
4.2 UPLC-MS/MS测定天山郁金香种子内源植物激素的基质效应 |
4.3 植物激素ABA与GA3在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打破过程中的变化 |
4.4 WRKY基因家族中部分基因参与ABA信号调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野生郁金香种质资源及其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
1.1.1 野生郁金香种质资源研究 |
1.1.2 野生郁金香育种现状与利用前景 |
1.2 植物种子休眠与休眠解除机理研究进展 |
1.2.1 种子休眠的分类 |
1.2.2 种子休眠与休眠解除的机理 |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1 RNA-seq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2 RNA-seq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 |
1.4 园艺植物miRNA研究进展 |
1.4.1 miRNA的合成与作用机制 |
1.4.2 miRNA在种子休眠与萌发机制中的研究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种子的采集 |
2.1.2 种子形态指标测定 |
2.1.3 种子吸水率及生活力的测定 |
2.1.4 种子休眠特性的测定 |
2.1.5 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生理指标的测定 |
2.1.5.1 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测定 |
2.1.5.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1.5.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2.1.5.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2.1.5.5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
2.1.6 种子休眠解除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2.1.6.1 样品的提取与纯化 |
2.1.6.2 色谱与质谱条件 |
2.1.7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天山郁金香种子的形态特征 |
2.2.2 天山郁金香种子的透水性及生活力 |
2.2.3 天山郁金香种子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4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主要储藏物质的变化 |
2.2.5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关键酶的变化 |
2.2.6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2.3 讨论 |
2.3.1 天山郁金香种子形态与休眠的关系 |
2.3.2 天山郁金香种子粗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3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供能物质及其相关酶的动员 |
2.3.4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激素的代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山郁金香种子破眠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种子萌发试验 |
3.1.2 种皮处理 |
3.1.3 温度处理 |
3.1.4 激素处理 |
3.1.5 层积处理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种皮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温度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3 激素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4 层积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种皮和温度调控天山郁金香种子的萌发 |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天山郁金香种子的萌发 |
3.3.3 层积处理调控天山郁金香种子的萌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表达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核酸提取 |
4.1.3 cD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
4.1.4 转录组De novo组装和基因功能注释 |
4.1.5 差异基因表达量及表达特性分析 |
4.1.6 差异表达GO和 KEGG富集分析 |
4.1.7 候选差异基因q RT-PCR表达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种子总RNA质量检测 |
4.2.2 RNA测序和拼接 |
4.2.3 转录组测序重复相关性评估 |
4.2.4 转录组序列功能注释 |
4.2.4.1 GO分类 |
4.2.4.2 egg NOG分类 |
4.2.4.3 KEGG代谢通路分析 |
4.2.5 差异表达特性分析 |
4.2.5.1 差异表达基因GO显着富集分析 |
4.2.5.2 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 |
4.2.6 休眠解除相关基因筛选 |
4.2.6.1 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差异基因 |
4.2.6.2 能量转换途径相关差异基因 |
4.2.6.3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差异基因 |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
4.2.8 休眠解除相关转录因子分析 |
4.3 讨论 |
4.3.1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RNA测序及功能注释 |
4.3.2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调控的代谢途径 |
4.3.3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调控的转录因子 |
4.3.4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相关miRNA鉴定及表达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种子的采集与预处理 |
5.1.2 总RNA提取及mi RNA文库构建 |
5.1.3 miRNA靶基因的鉴定及功能注释 |
5.1.4 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
5.1.5 miRNA靶基因的荧光定量验证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低温层积不同时期种子miRNA测序结果 |
5.2.2 保守miRNA的识别与鉴定 |
5.2.3 新的miRNA的识别与鉴定 |
5.2.4 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5.2.5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 |
5.2.6 miRNA及其靶基因表达分析 |
5.3 讨论 |
5.3.1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miRNA动态表达模式 |
5.3.2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miRNA的调控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7)正交实验法优化郁金香总生物碱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郁金香预处理及生物碱的提取与鉴定 |
2.2.2 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2.3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5 郁金香总生物碱的提取与测定 |
2.2.6 单因素实验 |
2.2.7 正交实验设计 |
2.2.8 验证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郁金香生物碱的提取与鉴定结果 |
3.2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提取溶剂对总生物碱提取率的影响 |
3.2.2 液固比对总生物碱提取率的影响 |
3.2.3 提取时间对总生物碱提取率的影响 |
3.3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验证实验 |
4 结论 |
(8)中国郁金香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郁金香属植物分类及种质资源研究 |
1.1 郁金香的起源与分类 |
1.2 郁金香种质资源研究 |
1.2.1 野生种质资源杂交利用。 |
1.2.2 我国分布的野生郁金香资源。 |
2 郁金香育种研究现状 |
2.1 杂交育种 |
2.2 倍性育种 |
2.3 芽变育种 |
2.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2.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
3 展望 |
(10)郁金香属植物细胞学观察及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郁金香育种与栽培研究现状 |
1.1.1 郁金香属植物资源研究 |
1.1.2 郁金香育种研究 |
1.1.3 郁金香栽培研究 |
1.2 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及核型分析 |
1.2.1 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 |
1.2.2 植物核型分析 |
1.3 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 |
1.3.1 多倍体的类型 |
1.3.2 利用2n配子诱导多倍体研究 |
1.3.3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 |
1.4 植物多倍体鉴定方法研究 |
1.4.1 形态学鉴定 |
1.4.2 染色体计数法 |
1.4.3 流式细胞仪鉴定 |
1.4.4 分子水平鉴定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郁金香属植物倍性及花粉生活力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染色体制片 |
2.1.2.2 花粉生活力检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郁金香属植物的倍性鉴定 |
2.2.2 郁金香属植物的花粉生活力测定 |
2.3 讨论 |
2.3.1 郁金香栽培品种和野生种的倍性 |
2.3.2 郁金香属植物的花粉生活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郁金香野生种类核型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染色体制片 |
3.2.2 核型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8个郁金香野生种的核型分析 |
3.3.1.1 老鸦瓣(T.edulis) |
3.3.1.2 准噶尔郁金香(T.schrenkii) |
3.3.1.3 伊犁郁金香(T.iliensis) |
3.3.1.4 天山郁金香(T.tianschanica) |
3.3.1.5 阿尔泰郁金香(T.altaica) |
3.3.1.6 新疆郁金香(T.sinkiangensis) |
3.3.1.7 柔毛郁金香(T.buhseana) |
3.3.1.8 异叶郁金香(T.heterophylla) |
3.3.2 郁金香野生种类核型比较分析 |
3.3.3 郁金香野生种类核型不对称性分析 |
3.3.4 基于核型的郁金香野生种类聚类分析 |
3.4 讨论 |
3.4.1 基于核型的郁金香属植物亲缘及进化关系 |
3.4.2 郁金香Amana群的分类学地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郁金香属植物2n花粉观察、诱导及杂交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花粉采集 |
4.1.2.2 2n花粉鉴定 |
4.1.2.3 2n花粉诱导 |
4.1.2.4 人工授粉 |
4.1.2.5 座果率计算 |
4.1.2.6 杂交种子收获及播种 |
4.1.2.7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郁金香2n花粉观察及杂交 |
4.2.1.1 郁金香属植物花粉大小检测 |
4.2.1.2 自然条件下2n花粉产生效率 |
4.2.1.3 自然条件下能产生2n花粉的亲本杂交结实及后代倍性鉴定 |
4.2.2 N_2O诱导郁金香2n花粉及杂交 |
4.2.2.1 N_2O诱导后花粉直径分布及2n花粉产生效率 |
4.2.2.2 N_2O诱导花粉的杂交结实及后代倍性鉴定 |
4.3 讨论 |
4.3.1 自然条件下郁金香属植物花粉粒大小及2n花粉比例 |
4.3.2 利用野生种进行种间杂交是郁金香品种性状改良的重要手段 |
4.3.3 多倍体育种是郁金香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野生郁金香染色体加倍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秋水仙素浸泡法诱导野生郁金香种子加倍 |
5.1.2.2 秋水仙素组培法诱导野生郁金香种子加倍 |
5.1.2.3 氨磺乐灵组培法诱导野生郁金香种子加倍 |
5.1.2.4 染色体数目观察 |
5.1.2.5 叶片性状观察 |
5.1.2.6 气孔性状观察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秋水仙素浸泡野生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
5.2.1.1 秋水仙素浸泡对新疆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
5.2.1.2 秋水仙素浸泡对伊犁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
5.2.2 培养基中添加两种诱变剂对野生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
5.2.2.1 两种诱变剂对新疆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
5.2.2.2 两种诱变剂对伊犁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 |
5.3 郁金香多倍体植株鉴定 |
5.3.1 染色体数目鉴定 |
5.3.2 形态性状鉴定 |
5.3.2.1 叶片性状 |
5.3.2.2 鳞茎性状 |
5.3.2.3 气孔性状 |
5.4 讨论 |
5.4.1 秋水仙素浸泡法对郁金香种子加倍的影响 |
5.4.2 秋水仙素组培法对郁金香种子加倍的影响 |
5.4.3 郁金香加倍植株的鉴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四、花中皇后——郁金香(论文参考文献)
- [1]郁金香种球繁殖与复壮[J]. 苏福聪,何悦,雍强,韦红蕾,蒙伟东,李沅松. 绿色科技, 2021(15)
- [2]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D]. 陈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花中皇后郁金香[J]. 康晓珊,范书财. 人与生物圈, 2020(Z1)
- [4]郁金香在拉萨温室引种的适应性研究[J]. 李媛蓉,赵凡,红英,张姗姗,闵治平,产祝龙,曾秀丽. 高原农业, 2020(06)
- [5]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特性及其相关WRKY基因分析[D]. 肖漫.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6)
- [6]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机制研究[D]. 张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7]正交实验法优化郁金香总生物碱提取工艺[J]. 葛碧琛,陈小举,蒋慧慧.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9)
- [8]中国郁金香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J]. 崔玥晗,邢桂梅,张艳秋,田海亮,付丽铭,屈连伟. 园艺与种苗, 2020(01)
- [9]一场大雪,江布拉克用美征服了世界[J]. 韩栓柱. 新疆人文地理, 2018(03)
- [10]郁金香属植物细胞学观察及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D]. 屈连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