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体功能代偿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林燕,徐致远,金珊[1](2021)在《曹式丽教授防治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病因引起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因其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老年人CRF发病率持续上升。老年CRF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合并症多,治疗上十分棘手。曹式丽教授从老年CRF的中医病机出发,明辨证型,以扶正泄浊为原则对症治疗,重视发掘机体代偿潜能,提出把握中焦、补益扶正、通腑降浊、祛瘀生新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童康[2](2021)在《子午流注择时热敏灸疗法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子午流注择时热敏灸对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探讨子午流注择时热敏灸疗法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影响,为临床应用结合子午流注择时热敏灸疗法治疗心力衰竭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平行方法进行临床研究,选取厦门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住院的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患者6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推荐的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择时热敏灸疗法,即分别在午时(11:00-13:00)施灸“心俞”附近区域及酉时(17:00-19:00)施灸“肾俞”附近区域,每天施灸2次,每次约40分钟,每周施灸5天,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NT-pro BNP、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MLHFQ分值)、中医症状评分、人体体重及人体成分分析(细胞外水分/身体总水分,即ECW%)等各项指标的变化。通过对比两组数据变化观察效果,并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有60例患者完成了临床研究,总脱落率6.25%。2.基线比较:试验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NYHA心功能分级及基础用药等方面,经过检验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NT-pro BNP、MLHFQ分值、中医症状评分、体重及ECW%等方面,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安全性方面: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在试验第三天,施灸处皮肤出现轻微烫伤,经过不良反应事件评估及安全性评价后,考虑与热敏灸操作方法有关,与烫伤膏对症处理,不良反应程度为轻度,继续参与试验直至研究结束。结论:1.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择时热敏灸疗法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患者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2.相比单纯西医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方案,联合子午流注择时热敏灸疗法能更有效改善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患者在NT-pro BNP、MLHFQ分值、中医症状评分、体重及ECW%等各项指标,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林久敏[3](2021)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是在HBV导致的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肝衰竭。HBV-ACLF在我国发病率高,病情重,并发症多,治疗困难,其病死率高达70%左右,且目前治疗HBV-ACLF手段十分有限。肝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主要表现为“细胞因子风暴”级联反应,导致强烈的全身炎症反应,造成短时间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及肝外多器官功能障碍。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从大量健康供体混合血浆中提取出的多克隆制品,其免疫调节作用逐渐得到认识和重视。本课题组在多年临床实践和运用IVIg中发现,使用“大剂量IVIg冲击疗法”可抑制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风暴”,有望成为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新方法,挽救更多肝衰竭患者。研究目的探究与“单纯内科综合治疗”相比,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IVIg冲击疗法”治疗HBV-ACLF患者,是否改善生存率和预后关键指标。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期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病感染科收治的符合入排条件的HBV-ACLF患者44例,其中“内科标准治疗组(SMT组)”22例,“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组(IVIg组)”22例。对SMT组患者进行肝衰竭内科综合治疗;对IVIg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IVIg总量1.5 g/kg体重,前2天予IVIg大剂量0.5 g/kg/d静滴冲击治疗,后5天予0.1 g/kg/d静滴维持治疗,共用药1周)。分析患者短、中期生存率和关键预后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是否改善。研究结果1)“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IVIg组)”相比于“单纯内科综合治疗(SMT组)”,显着提高了HBV-ACLF患者84天生存率(P=0.019<0.05)和168天生存率(P=0.036<0.05);2)IVIg组在治疗至第7天时相比第0天(基线)显着降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数(P=0.005<0.01)及其衍生评分MELDNa预后分数(P=0.018<0.05);3)IVIg组在治疗至第7天时相比第0天阻止了肝功能关键指标TBIL的进一步恶化(P=0.175>0.05);而在两组第0天基线无差异情况下(P=0.479>0.05),而SMT组的TBIL在第7天时相比第0天进一步恶化(P=0.002<0.01);4)IVIg组在治疗至第7天时相比第0天显着改善了凝血功能关键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0.002<0.01)、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0.002<0.01)。研究结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冲击疗法”能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显着提升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84天和168天生存率,并能够在治疗至第7天时显着改善患者的MELD及MELDNa预后评分,阻止肝功能关键指标TBIL的进一步恶化,并显着性改善凝血功能关键指标PTA和INR,对HBV-ACLF预后改善效果确切,有望成为HBV-ACLF患者有效、经济、易推广的治疗新方案。
尹叶[4](2021)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3-4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此翻译实践报告选自《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in Clinical Practice(2010)的第三、四章,主编为瑞典于默奥大学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学院和于默奥心脏中心心脏病学教授Michael Y.Henein。翻译选材共1.3万英文单词,介绍了心力衰竭中的瓣膜性心脏病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在当下新冠疫情的发展背景下,人体健康备受人们的关注。该选材所涉心脏疾病在众多疾病中居致死因首位,心力衰竭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不可忽视。此翻译实践成果为临床医生、临床内科专业学生、医学爱好者等医学相关人士提供较为详细的心血管内科知识和疾病处理的具体方法。作者在报告中梳理了整个翻译流程,介绍了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工具、平行文本和术语库;分析了原文本的特点和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医学类文本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其它一些独特的词汇特点,比如缩略语和名词化结构。而且,医学类英文文本中的句子多被动句、长难句。在翻译过程中,此类句式和定语从句的转换是翻译的重难点。此外,医学类语篇注重上下文的衔接、连贯,译文文本中该如何保持原文的语篇特点是译者需要考虑的对象。此翻译报告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交际翻译为主,尝试总结了医学类英文文本适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着重从词汇、句型、语篇三个层次,通过翻译实例分析,探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对术语的翻译、被动句和定语从句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本报告旨在和其他从事医学翻译的译者们交流学习,共同寻找应对医学翻译困难的解决方案,从而产出更高质量的译文。
敖玉涵[5](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董娟[6](2021)在《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失代偿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血清中TGF-β1、Col Ⅳ的影响,从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角度探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1.随机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即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灌肠方进行结肠透析,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尿毒清颗粒进行结肠透析,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肾功(Scr、BU N、UA)、血脂(CHOL、TG)、电解质(Ca、P、K、CO2)、血常规(WBC、RBC、HB)、肝功(ALT、AST)、血清TGF-β1、Col Ⅳ等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指标变化情况,分析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通过量化其中医证候积分来分析其疗效。结果:1.临床总疗效的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0.56%,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实验室各指标的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Scr、UA)、肾小球滤过率(GFR)、电解质(Ca、P)、血脂(CHOL、TG)、血常规(HB)等各指标,发现两组中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WBC、RBC)、肝功(ALT、AST)、肾功(BUN)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发现两组中差异均不显着(P>0.05)。3.血清TGF-β1、Col Ⅳ的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GF-β1、Col Ⅳ水平,试验组与对照组中TGF-β1、Col Ⅳ水平较前改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着(P<0.05或P<0.01)。5.中医症状的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较前改善,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中药结肠透析能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降低血清中TGF-β1、Col Ⅳ的浓度水平。提示中药结肠透析可通过降低患者的TGF-β1、Col Ⅳ,抑制肾间质纤维化进展,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病情、延缓CRF进展的目的。
郑慧敏[7](2021)在《腹膜透析置管术前预防性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对导管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近年来,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发病率逐年持续升高,腹膜透析(PD)因具有“简、便、廉、验”、较好的保护残余肾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势成为ESRD患者赖以生存的居家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之一,据悉目前已超过27万人正在进行PD治疗。PD治疗作为肾脏替代治疗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患者是否拥有一套有效的透析通路。临床上,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是导致透析中断和透析管丢失的两大因素之一,是导致技术性失败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早期恰当干预可以保证透析的成功进行,避免透析管的拔除,减少透析管的丢失,能有效提高透析的效率。因此,探讨如何减少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成为该领域的实际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术前是否对PD新置管的ESRD患者预防性行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比较导管功能情况,以评价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是否存在减少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的预防作用,为中药结肠透析在该领域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探讨影响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纳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肾病科住院的188例连续的ESRD新置管PD患者,年龄大于等于18岁。根据我院住院及门诊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在积极控制血压及蛋白尿、纠正肾性贫血、积极营养治疗等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根据PD置管术前有无进行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分为中药结肠透析组(治疗组)和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在新置管术后30天内导管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导管技术生存情况,包括隧道内导管扭曲、纤维蛋白凝块堵塞、导管移位、大网膜包裹,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88例患者中,男性125人(占66.5%),女性63人(占33.5%),平均置管年龄为57.2±12.9岁,原发病以糖尿病肾病94例(占50%)、慢性肾小球肾炎37例(占19.7%)最常见。整体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的情况:23例导管功能移位(占12.2%),多发生在置管术后3-14天内,21例纤维蛋白凝块堵塞导管(占11.2%),5例大网膜堵塞、包裹(占2.7%)。本研究中,中药结肠透析组127人(占67.6%),对照组62人(占33.0%),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病、合并症、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肾小球滤过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两组导管功能障碍情况:均未发生隧道内导管扭曲,纤维蛋白凝块堵塞(14.2%vs 4.9%,P=0.082)、导管移位(14.2%vs 8.2%,P=0.242)、大网膜填塞、包裹(1.6%vs 4.9%,P=0.1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天透析效率实验室指标评价:(1)中药结肠透析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血钾(K)、血钠(Na)、血氯(Cl)、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血钙(Ca)、血磷(P)、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CO2-CP、Na、Ca、HDL-C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Alb、K、Cl、P、BUN、CR、UA、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2)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Hb、K、Na、Cl、CO2-CP、Ca、P、BUN、UA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HDL-C、LDL-C、Glu、TG、CHOL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CO2-CP、Na、Ca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K、Cl、P、BUN、UA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3)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Hb、Alb、K、Na、Cl、CO2-CP、Ca、P、BUN、UA、HDL-C、LDL-C、Glu、TG、CHOL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二元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既往脑血管事件史(OR=0.347,95%C.I:0.133-0.907,P<0.05)和习惯性便秘(OR=0.066,95%C.I:0.008-0.572,P<0.05)是纤维蛋白凝块堵塞导管的保护因素;年龄(OR=1.045,95%C.I:0.004-1.087,P<0.05)是导管移位的危险因素,Hb(OR=0.968,95%C.I:0.937-0.999,P<0.05)是导管移位的保护因素;UA(OR=1.007,95%C.I:1.000-1.015,P<0.05)是大网膜填塞、包裹的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表明,术前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在预防术后一个月内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方面优势尚不凸显,与腹膜透析在降低血肌酐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增强PD清除CR能力,改善血脂异常(升高HDL、降低LDL),但会使血中Alb丢失增加。2.既往脑血管事件史和习惯性便秘是纤维蛋白凝块堵塞导管的保护因素;年龄是导管移位的危险因素,Hb是导管移位的保护因素;UA是大网膜堵塞、包裹的危险因素。
宋子威[8](2021)在《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作用及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 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文献数据库中与中医药干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营养状况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对象为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组干预措施为中医药(包括口服中药、中药静脉制剂、中药外用、针灸、导引、食疗等),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或阳性西药,对照组不含中医药相关内容,以血白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检索日期为2010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将所有检索结果录入Endnote 20文献管理软件,经过软件自动查重及手工查重排除重复文献,剩余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获取剩余文献全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汇总、讨论并确认纳入文献,如有争议清第三研究者仲裁;两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汇总、讨论质量评价结果,如有争议右第三研究者仲裁;对于质量评价中无法确定的文献,通过邮件及电话等方式联系原作,如经2次邮件问询、1次电话问询未能获得联系则放弃进一步求证;排除JADAD评分低于3分的文献,确认最终纳入文献。全程记录文献排除原因。由两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提取数据包括研究基本信息(研究者及研究日期、患者人口学特征、研究设计、干预方法、干预周期)及结局指标。采用Stata14进行数据分析,通过I2检验判断研究异质性,综合meta回归及临床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若亚组内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1,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亚组内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分析模型。对于连续性变量疗效指标,统计量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合并统计量。各效应量均给出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统计量假设检验水准(α)为0.05。必要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若纳入研究数量>10个,则运用漏斗图判断发表偏倚。结果:关于中医药方法干预CKD营养状况的研究对于CKD早期研究较少,近10年研究多集中关注CKD5期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观察指标差异较大,且针对CKD营养不良的研究诊断标准不统一。最终纳入2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1718名患者,其中治疗组861人,对照组857人。最终观察的指标包括三类11项,实验室指标:Alb,PA,TF,TC,BUN,Scr,HGB;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与MQSGA。各个指标数据在研究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实验室指标:1)Alb:中医药干预对Alb的影响与中医证型、干预措施相较对照组无显着相关性,与综合分组相关性高。CKD5期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54,95%CI:[0.261.0.81],P=0.008<0.05,提示中医药相较对照组提高Alb水平效果更好;余亚组组内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数据合并。组间异质性高,提示中医药对于CKD不同分期、不同营养状况的患者作用不同。2)PA:中医药相较对照组疗效与CKD分期、干预措施相关性较低;与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相关性较高。中医药对营养不良组、未提及营养状况组,改善PA作用均相较对照组更佳;营养不良组MD:1.27,95%CI:[0.88,1.66],P=0.008<0.05;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47,95%CI:[0.21,0.74],P=0.027<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组MD>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提示中医药对于营养不良组PA改善作用高于未提及营养状况组,但是由于后者情况不详,结论参考价值有限。CKD2-4期营养不良组,MD:1.37,95%CI:[1.013,1.727],P=0.084>0.05;CKD5 期轻中度营养不良组,MD:2.539,95%CI:[2.015,3.064],P=0.067>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虚组MD:0.42,95%CI:[0.11,0.74],P=0.03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虚邪实组,MD:1.34,95%CI:[0.94,1.74],P=0.097>0.05。中医药对 PA 的作用效果与中医证型相关,作用效果:无证型组>正虚邪实组>正虚组。但是由于无证型组仅有1项研究,且样本量较小,结论具有局限性。3)TF:中医药对于TF的作用程度与CKD分期、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干预措施几项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4)TC:营养状况、中医证型、干预措施与CHO的合并MD相关性低,CKD分期与之相关度高。中医药对于CKD5期患者CHO的作用相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5)BUN:营养状况、中医证型与BUN的效应量相关性低。CKD分期、干预措施与之相关性较高,但是均因亚组内异质性较高,无法进行meta分析。亚组间异质性较大,提示中医药对于BUN的作用在不同CKD分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CKD2-4期组仅有1项研究,结论参考价值有限。同样,不同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于BUN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6)Scr:中医药对Scr的改变与干预措施、中医证型相关度低,与CKD分期相关性高。CKD2-4 期组,MD:-0.69,95%CI:[-0.95,-0.43],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对CKD2-4期患者降低Scr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HGB:在删除2项高异质性研究后,最终共纳入1329名患者,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D:0.54,95%CI:[0.34,0.74],P=0.000<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相较于对照组能有效改善CKD各个分期、各种营养状况及各种证型CKD患者HGB水平。然而漏斗图检测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故研究结论受限。人体测量:指标BMI、MAC、MAMC在研究间异质性均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量表:仅有少量研究观察了量表积分,各种因素导致组间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不良反应: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不同CKD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不同。对不同CKD分期和营养状况综合分组的Alb影响差异较大;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PA水平,作用程度受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以及中医证型影响;中医药对不同CKD分期患者的TC疗效程度差异较大;中医药对TF、BUN、Scr的疗效无明确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观察;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HGB水平;对于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和MQSGA无明确结论。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冯月阳[9](2021)在《温阳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温阳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生化指标,并评价该方的安全性、有效性,以期应用该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该方在临床的推广运用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新思路。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甘肃省中医院肾病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部符合本次试验纳入标准的CKD3-4脾肾阳虚证患者6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与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的同时给予温阳健肾活血方,疗程3月。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素氮、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并讨论本方在临床上的疗效。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前均下降(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相关生化指标:治疗组在降低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健肾活血方可改善CKD3-4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延缓肾功能进展。(2)温阳健肾活血方无不良反应发生,表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朱俊[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体功能代偿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体功能代偿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曹式丽教授防治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诊断 |
1.1 判断临床分期 |
1.2 详审原发病证 |
1.3 明辨在气在血 |
1.4 警惕三焦危候 |
2 中医防治的主导思路 |
2.1 发掘整体潜能 |
2.2 扶正泄浊兼顾 |
2.2.1 把握中焦 |
2.2.2 补益扶正 |
2.2.3 通腑降浊 |
2.2.4 祛瘀生新 |
3 典型病案 |
4 结语 |
(2)子午流注择时热敏灸疗法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试验类型 |
3.2 样本量估计及分组方法 |
3.3 干预方法 |
3.4 子午流注择时热敏灸疗法的具体施灸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基础情况指标 |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3 疗效评估指标 |
5 不良反应评价 |
5.1 不良反应观察 |
5.2 评估不良反应与试验药物或热敏灸的相关性 |
6 安全性评价 |
7 心血管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8 质量控制 |
9 统计学处理 |
10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的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试验前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2.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相比 |
2.2 两组患者原发疾病相比 |
2.3 两组患者基础用药情况相比 |
3 疗效评估指标比较 |
3.1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NT-proBNP比较 |
3.2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MLHFQ分值比较 |
3.3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体重比较 |
3.5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ECW%比较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1.1 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 |
1.2 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
1.3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1.4 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现状 |
1.5 心力衰竭的药物研究现状 |
2 中医学对心衰病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心衰病名的认识 |
2.2 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对心衰病证型的认识 |
2.4 中医药对心衰病的治疗研究 |
3 热敏灸治疗心力衰竭的理论依据 |
3.1 艾灸疗法的研究近况 |
3.2 热敏灸疗法的概述 |
3.3 热敏灸治疗心力衰竭的选穴依据 |
4 子午流注治疗心力衰竭的理论依据 |
4.1 子午流注的概述 |
4.2 子午流注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
4.3 子午流注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基础情况分析 |
5.2 疗效指标分析 |
5.3 安全性分析 |
6 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艾灸疗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案 |
3.预后判断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治疗前患者基线资料及其比较 |
2.治疗后的生存分析及预后比较 |
3.治疗前后MELD预后相关评分比较 |
4.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关键指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预测因素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本研究SPSS编程语法标准编写方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交流 |
个人简历 |
(4)《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3-4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Origin of the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Reference to Parallel Texts |
2.1.3 Glossary Making |
2.1.4 Teamwork |
2.2 While-translation |
2.2.1 Selected Tools in Translation |
2.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2.3.1 Self Proofreading |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Chapter 3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Basis |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1 Professional Terms |
4.1.2 Abbreviations |
4.1.3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s |
4.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Passive Sentences |
4.2.2 Attributive Clauses |
4.2.3 Long Difficult Sentences |
4.3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
4.3.1 Cohesion |
4.3.2 Coherence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Enlightenment from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5.2 Limit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1 Source Text & Target Text |
Appendix 2 Glossary |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s |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s with People’s Name |
Glossary of Medical Abbrevia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5)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2.1.4 血清TGF-β1、Col Ⅳ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3.分组 |
4.治疗方法 |
4.1 常规治疗 |
4.2 分组治疗方案 |
5.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检测指标 |
5.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6.疗效评定标准 |
7.统计学处理 |
临床资料 |
1.基本资料 |
2.分组 |
研究结果 |
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 |
2.1 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2.3 舌、脉象比较 |
3、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1 两组TGF-β1、Col Ⅳ比较 |
3.2 两组肾功能及GFR比较 |
3.3 两组血常规比较 |
3.4 两组肝功能、血脂比较 |
3.5 两组电解质比较 |
4.其它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
讨论 |
1.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的认识 |
2.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肾衰竭与TGF-β1、Col Ⅳ的关系 |
4.尿毒清颗粒作为对照组的合理性 |
5.中药组方分析 |
5.1 方剂来源 |
5.2 方剂组成及方义分析 |
5.3 单味药物研究 |
6.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
6.1 两组总体疗效分析 |
6.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6.3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中医症状的比较 |
6.4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
6.5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肾功能及GFR水平的影响 |
6.6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血脂的影响 |
6.7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电解质的影响 |
6.8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血常规的影响 |
6.9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6.10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 |
7.对安全性指标的评估 |
8.课题研究特色 |
9.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二.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
(一)辨证分型治疗 |
(二)辨证分期治疗 |
(三)专方专药治疗 |
(四)单味药及中成药治疗 |
(五)中药结肠透析治疗 |
(六)中医其他治疗 |
三.慢性肾衰竭/肾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
四.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7)腹膜透析置管术前预防性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对导管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西医常规治疗 |
1.5.2 中药结肠透析治疗 |
1.5.3 置管方法 |
1.5.4 术后注意事项 |
1.6 分组 |
1.7 资料收集 |
1.7.1 人口统计学及临床特征 |
1.7.2 观察指标 |
第2章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总体ESRD患者置管术前的临床基本特征 |
3.2 两组置管前基线资料比较 |
3.3 置管术前预防性中药结肠透析对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 |
3.4 中药结肠透析疗法对PD效率的影响 |
3.4.1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3.4.2 两组置管术后30天实验室指标比较 |
3.5 探讨影响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
3.5.1 关于纤维蛋白凝块堵塞发生的危险因素 |
3.5.2 关于导管移位发生的危险因素 |
3.5.3 关于大网膜堵塞、包裹的危险因素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证候分布 |
3 名医治疗经验 |
4 中药注射液制剂在CRF中的应用 |
5 多途径中医外治法在CRF中的应用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 CKD不同阶段的病生理机制及营养状况特点 |
1.3 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
1.4 CKD营养状况的诊断 |
1.5 CKD营养状况的治疗 |
1.6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
2.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2.1 慢性肾脏病之中医观 |
2.2 营养状况之中医观 |
2.3 中医药干预营养状况的具体方法 |
2.4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相关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前言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
2.1 检索范围 |
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
2.4 资料提取 |
2.5 资料分析 |
2.6 研究方案及注册信息 |
二、研究结果 |
1. 检索流程及结果 |
2. 纳入研究特征 |
2.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 亚组分组情况概述 |
4. 主要结局指标:白蛋白(Albumin, Alb) |
5. 次要结局指标 |
5.1 实验室指标 |
5.2 人体测量 |
5.3 量表 |
6. 不良反应 |
7. 讨论 |
7.1 原始研究评价 |
7.2 本次研究指标的选择 |
7.3 本次研究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
附录2. 英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
附录3. JADAD量表评分标准 |
个人简历 |
(9)温阳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处理 |
2 研究方案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意外情况记录 |
2.5 疗效观察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7 统计分析 |
2.8 伦理学要求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治疗结果 |
3.4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4.1.1 对病因的认识 |
4.1.2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
4.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 |
4.2 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4.2.1 对病名的认识 |
4.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3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 |
4.3 温阳健肾活血方的相关研究 |
4.3.1 温阳健肾活血方的理论依据 |
4.3.2 温阳健肾活血方的方药分析 |
4.3.3 方药组成解析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4.1 基线水平分析 |
4.4.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4.4.3 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
4.5 体会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研究完成情况总结 |
附录六 |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
1、论文发表情况 |
2、参与课题 |
3、获奖情况 |
(10)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体功能代偿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曹式丽教授防治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J]. 林燕,徐致远,金珊. 天津中医药, 2021(09)
- [2]子午流注择时热敏灸疗法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D]. 童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影响[D]. 林久敏. 汕头大学, 2021(02)
- [4]《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3-4章)汉译实践报告[D]. 尹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D]. 董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腹膜透析置管术前预防性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对导管功能的影响[D]. 郑慧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D]. 宋子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温阳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月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