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平凡的生活歌唱

为平凡的生活歌唱

一、为平凡的生命歌唱(论文文献综述)

胡天赋[1](2021)在《惠特曼诗歌中的生态整体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瓦尔特·惠特曼在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坛享有崇高声誉,人们称之为"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和"现代诗歌的开创者"。对他的研究是汗牛充栋,或从诗歌主题,或从语言等方面开展;但是,从生态整体意识的角度,全面分析其诗歌的研究似不多见。惠特曼诗歌中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热情地讴歌了大自然;表明了他的生态平衡主义意识;说明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体现了自然的主体地位、内在价值和对自然的尊重。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分析惠特曼诗歌作品中表达的生态整体主义,以有利于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季国平[2](2021)在《正是茶花盛开时 看民族歌剧《山茶花开》》文中研究指明"有一天我们相约在这里,当那山茶花开遍了大地。花相寄,人相忆,心相连,情相系。待到山茶花开时,我们(里格)再相聚。"由江西省歌舞剧院创作的民族歌剧《山茶花开》,以其独特的构思、动听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和别样的风格,在当下诸多表现脱贫攻坚主题的剧目中脱颖而出,令人耳目一新。

肖红缨[3](2021)在《蓝蓝诗歌创作论》文中提出

姚元彪[4](2021)在《20世纪冰心接受史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般文学史研究的补充,是文学接受史研究的一个立论根基。所以资借接受史研究方法,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也相当明确:一是从冰心文学形象接受史的考察,实现对冰心文学形象的厘清与再认;二是实现对一般文学史研究的补益。与一般文学史研究相比,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从作家、作品转移到读者。“一千个读者,两个冰心”对20世纪冰心接受史而言,是有效的说法。回到具体历史场景,在共时性的视域中,读者对审美冰心和政治冰心的接受,分别本着不同的“当下”文学兴趣,表达着不同的历史愿望。于是从历时性角度看,这些读者们就分别前后相继的勾连起两个克罗齐意义上的“特殊(史)”接受史脉络,这两条特殊史脉络对于20世纪冰心接受史具有根本重要的说服力。论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四个步骤全面检视审美冰心的接受史状况。首先,呈现审美冰心建构的历史脉络。这也是第一部分的主体工作。以阶段性历史特点为依据,同时着力呈现脉络上的前后勾连,分为四个时期:一、1920年代初期,《小说月报》的读者对冰心的审美形象进行了集中而热烈的讨论,初步建构起审美冰心的文学面相;二、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文化名人以及文学史不吝赞美之情,初步确立了冰心审美形象的经典地位;三、1980年代之后,审美冰心重回读者的阅读文本,并且走向深化;四、由于文学地域空间的历史调整,1950年代审美冰心的读者流散到大陆以外的地域,开启了一个审美冰心建构的旅外时期,这也是审美冰心接受史最为曲折之处。然后,在一个共时性层面,集中剖析审美冰心建构话语的共性因素。无论是读者对情感形象与艺术风格的关注,还是直观印象式的批评方式,或是独立性精神世界的想象,其实都在显露读者纯文学的文学期待视野,读者们从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角度接受文学。接下来,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读者打开一个检视文学史的路径。冰心的审美阅读史勾连起20世纪读者的纯文学阅读史脉络。纯文学在一般文学史视域内可能无法成为文学事实,但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明确的接受方式。纯文学观念在读者视域内,从来不是文学的最高追求,而是最低限度。在与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冲突中,纯文学读者的持续在场客观上起到一种制衡作用,推进现代文学走向综合与深化,这才是纯文学读者持续在场的重要性所在。最后,本着当下的文学关切,对于冰心审美形象进行总结再认。一方面,在冰心20世纪一般性审美形象讨论中,冰心在文体方面的创造是最为稳定的因素,情感形象以及艺术结构还有讨论的空间。另一方面,从冰心审美意象阅读史的勾连,我们可以发现冰心前后期创作的断裂意义并不是那么彻底。从静穆到热烈的审美转向不仅是对冰心创作道路有效概括,也能让我们看到现、当代文学不仅是断裂,其间有隐秘的审美关联。如果说审美冰心的读者不仅建构出冰心的审美面相,也表达了对20世纪文学学科发展的关怀,政治冰心的读者则一定意义上超越了文学单一性视野的局限,或者说其文学期待,显示着20世纪读者对民族文学命运的本真感知。作为另一条特殊的接受史脉络的全面检视,论文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结构上基本对称。首先建构政治冰心接受史脉络,以历史性特点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1930年左右,与革命文学主张同声相应,以茅盾阿英为代表的左翼专业读者对冰心的阅读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一个具有滞后性的接受现象;二、1949年之后,这一时期的读者接受完全以毛泽东各个时期的着作及其当下的政治意见为中心,所以是政治权威参与并主导的政治冰心接受时期;三、1980年之后,读者对政治冰心的接受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不断丰满与润饰着冰心政治偶像的身份特征,并且持续发酵,这为冰心赢得了崇高的文学声誉。然后,通过对政治冰心读者的阅读话语进行深入剖析,就可以发现其鲜明特点:本着对20世纪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关切热情,又因为手持最为先进的科学方法,读者往往持着这样的态度,他们的阅读方式是最科学的,在此之外似乎不必再存在其他的文学接受方式,甚至会显露出用科学要素替代文学审美要素的阅读倾向。也就是说,政治冰心接受者与审美冰心接受者的文学接受态度具有一定程度的背离性。那么,由对政治冰心接受者功利主义文学期待视野的披露,20世纪读者的功利阅读史线索也浮现。在对文学的功利性阅读中,寄予着近现代几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现代性的诉求,政治功利性也成为新文学一个胎生属性之一。中国文学不是天然就应该博大精深,但新文学却天然如此。这是近现代被动现代性的民族困境中,亲历者知识分子对血泪民族现实的文学承担,20世纪读者的生活期待视野对文学接受产生了更具决定性的影响;即使是高扬纯文学意识的读者,也无法逃逸出社会现代性诉求逻辑之外,这最深刻的说明了20世纪读者对文学的功利主义期待。最后,在新世纪的视域内,通过对政治冰心阅读史的检视,必然实现对冰心文学形象的厘清与再认。一方面,冰心在1990年代之后文学地位空前提升,读者的政治阅读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在1980年代之后乃至当下的文学史叙事中,冰心的政治接受叙事仍旧持续发挥影响。无论是1980年代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还是2010年出版的严家炎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尽管都非常注重对审美冰心的推介,然而一旦对冰心的创作道路进行线性梳理时,却又重回1930年代的阿英和茅盾的政治冰心阅读思路。经过冰心接受史的考察,就能看到这是一种不自然的文学史叙事模式:当下文学史貌似想要呈现一种具有客观普遍性的文学史叙事,但其实无法弥和其中两种特殊文学接受史逻辑的分裂。除了审美形象与政治形象,文化冰心也是冰心文学形象的一个重要面相,在20世纪文化转型的大时代,冰心身上的文化符号对冰心文学作品的接受产生了重要影响。“爱的哲学”是冰心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在1920年代,《超人》最早显示出“爱的哲学”的文化冲击力,也为冰心赢得了广泛的文学声誉;但文化冰心与冰心文学品质的关联并不大,并无法为其赢得持久的文学声誉。

谢桃坊[5](2021)在《学海历程纪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追忆了自己一生的学习和学术研究经历。笔者早年曾在私塾启蒙,又在从事工农业余教育时接触到新文化。1954年到小学教书时结识林宝树等好友,时时在茶馆聚会闲谈或讨论学问,并在此期间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笔者于1956年考取西南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在这里打下了系统而坚实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基础,并孕育了从事宋词研究的学术志向。此后笔者经历了近二十年的人生低谷,于1980年考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专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工作,终于实现了青年时代的志愿,成为一名学者,也由此找到了理想的人生归宿。在这一时期,笔者以宋词为专业研究方向,完成了《宋代民间词论略》《宋词概论》《中国词学史》等代表性着作。1998年笔者六十三岁之时又进入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拓展了自己对客家学、蜀学和国学的学术研究新园地。

张丽[6](2021)在《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尤里·卡扎科夫是苏联抒情散文的中坚力量,被誉为“散文领域中的诗人和画家”,为二十世纪的苏联文学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卡扎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语言优美,文笔亲切而真诚,明丽如画的大自然景色描绘和诗一般的抒情韵味见长,并以非比寻常的坦诚来展示人类心灵世界最深处的秘密,以深邃的目光反思自我,带有浓厚的审美意味。然而,当俄罗斯学界已经掀起“卡扎科夫学”热潮的今天,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迄今更缺乏应有的学术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外,就俄罗斯的卡扎科夫研究,笔者经研究发现,虽然角度较多,但对代表作家艺术风格的抒情叙事却缺乏充分研究,尚不足以言系统与深入。此等状况为本论文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以及对抒情叙事概念的界定,综述了中外学界对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相关的研究现状,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抒情叙事的情感叙述是一种基于人与世界的情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活动。因此,笔者从卡扎科夫的叙事美学出发,分别阐释其简约之美、真诚之美、自然之美,并基于这三方面分析作家文学创作中抒情叙事。第二章研究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的文本建构及其特色体现,笔者将从叙事的抒情性、音乐性以及叙事时间的内化等角度阐释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以作家的《北方日记》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抒情叙事中所蕴涵的体裁混合特征,主要是日记、游记、诗歌、随笔之间体裁混合所呈现出的文本特征。第四章研究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将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契诃夫、布宁、普里什文、帕乌斯托夫斯基对比,分别阐释对其抒情叙事特征的继承与创新。结语部分,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分析来呈现所得出的结论,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卡扎科夫散文中抒情叙事的总体特征。

王诗[7](2020)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以《温德尔·贝里的生活和工作》(节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译入中国,文学评论也渐渐进入人们视野并引起大众注意。如何准确传递文学评论文本信息,保留原文风格也成为了许多译者的关注点。在此报告中,译者旨在探讨英汉翻译中,卡式翻译转换理论在文学评论类文本翻译中的可行性。此报告的翻译材料为摘自《温德尔·贝里的生活和工作》的两篇文学评论。此外,译者还探讨了卡式翻译转换理论的分类以及分析了其在译文中不同转换类型的应用。本报告共分为五章,旨在探讨发生在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层次转换与类别转换。报告第一章介绍了本翻译项目的背景、意义和总体结构;第二章介绍了翻译实践报告的开展过程;第三章论述了翻译实践所采取的指导理论以及文学评论的文本特点;第四章从翻译材料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以探索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第五章总结了本报告主要发现并作出建议。最后,该报告指出卡式翻译转换理论可以指导文学评论在不同层级上的翻译。因此,为得到更高质量的译文,可以在文学评论中使用卡式翻译转换理论作为指导理论。

王妍[8](2020)在《刘禹锡民歌体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期,中唐时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刘禹锡生活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他的民歌体诗创作是中唐时期诗歌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刘禹锡的诗歌作品中,民歌体诗占比虽不多,但是民歌体诗却是民歌与文人诗相结合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诗歌体。对此类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对全面研究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与研究意义。本文的第一章把刘禹锡的民歌体诗创作按照贬谪的地域位置以及民歌体诗自身的发展过程分为朗州、连州时期,夔州、和州时期与苏州、汝州、同州时期。这三个时期体现了民歌体诗逐渐发展的过程,由最开始的模仿与学习逐渐发展成熟。第二章对民歌体诗的具体内容作详细的说明,分别从风景与民俗、诗意与哲思、人情与生活三个角度进行解释,展现出民歌体诗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深度都愈加的丰厚。第三章主要从民歌体诗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音乐属性三个方面论述诗歌的艺术特色。刘禹锡通过质朴的语言,形象的修辞让民歌体诗在整体风格上尽显生动与活泼,扩大了诗歌的受众。第四章探讨刘禹锡民歌体诗的文学史意义,首先分析民歌体诗对前代与民歌文学相关的继承,其次探讨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刘禹锡民歌体诗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民歌体诗是刘禹锡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民歌体诗中饱含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更是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杨庆媛[9](2020)在《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初诞生于英美的教育戏剧,自出现伊始,就受到了全世界教育实践者们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教育戏剧活动日趋完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学校教育戏剧实践活动也逐渐普及。教育戏剧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和育人价值,如何有效开发教育戏剧的教学资源,如何将教育戏剧的功能和价值转化为真实的教学过程,这些都是亟待学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予以探究的问题。本文以“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为核心问题,通过回答“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内涵和特征”“M小学教育戏剧开发状况”“M小学教育戏剧育人价值转化情况”“M小学对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和“如何构建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新愿景”等主要问题,探究学校教育戏剧如何从“实然”转向“应然”,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首先,本文对“教育戏剧”的内涵和外延重新进行了界定。同时,结合“育人价值”等核心概念和国内外教育戏剧的研究述评,分析整合出“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核心内涵是本研究的基石,回答好此问题,有助于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选取了M小学为个案研究的对象,通过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M小学教育戏剧“发展历程——常见现象——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察。本研究发现,M小学教育戏剧开发经历了引荐学习阶段、融通开发阶段和深化改革阶段。其过程中存在“重戏剧形式,轻创造生成”“重知识内容,轻能力培养”和“重教师传授,轻自主学习”的常见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分别来自于社会成见、学校基础、教师能力和家长诉求等多个方面。近年来,M小学转变了原有的实施方案,从教学旨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学校教育戏剧实践活动进行了转化。基于此,本文认为,M小学教育戏剧通过具身学习丰富儿童感知经验;在角色扮演促进儿童社会意识;在创设空间和情境中激发儿童想象力;在对话交往中提升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审美能力,有助于儿童全面式成长。最后,本研究针对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实然”状况,构想开发与转化的新愿景,为教育戏剧实践活动提供“应然”方案,以期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更加强调“人本性”,更加突显“融通性”,更加彰显“开放性”,更加突出“共生性”。遵循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相统一;个体的社会化与个人化相协调;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相匹配;信息技术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教育戏剧活动从“知识”走向“生命”的实施路径,培养学生在“成事”中“成人”。在本文中,对于以上主要研究问题的探究,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活动”,再到“理论愿景”的交互与转化,既关切到“学校教育戏剧呈现出何种生长样态”这一现实问题,又注重构建“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学校教育戏剧”的新愿景。

王妙[10](2019)在《央视(2008-2017年)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话语分析和历史分析的双重视角对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进行研究,以央视公益广告话语为研究对象,将话语类型的呈现与社会变迁的探析作为研究的主线,探索2008—2017年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特点与模式。首先,文章界定了央视公益广告的四大类话语类型:说明型、抒情型、议论型和综合型。其次,探析2008—2017年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特征及其原因:叙事性说明、呼吁性说明、综合型话语类型占比位居前三,叙事性说明以陈述语气的句子解说人物、事物、事件、现象、特征等,呼吁性说明多用祈使句、疑问句等短句,句际衔接方式灵活多样;探讨了此阶段公益广告话语类型与社会变迁所呈现的逻辑关系,佐证话语类型与社会变迁之间这种逻辑关系对话语类型特征形成的影响力;话语从来不会孤立出现,电视公益广告采用语言、图像、情感等多模态符号实现意义的建构,通过选取央视公益广告话语进行剖析,研究话语与图像、情感的融合,佐证图像模态与情感模态对于话语类型同样具有影响力。最后作者通过中美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对比研究和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话语类型的对比研究对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中美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相同之处在于呼吁性说明和叙事性说明在众多话语类型中占比最高,不同点在于政论体议论是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一种,而在美国公益广告中却鲜有出现;2008—2017年话语类型分布统计显示:公益广告话语类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叙事性说明、呼吁性说明和综合型,而商业广告话语类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综合型、叙事性说明和科普性说明。

二、为平凡的生命歌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平凡的生命歌唱(论文提纲范文)

(1)惠特曼诗歌中的生态整体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歌对大自然的赞美
二、诗歌中的万物平等意识
三、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
四、歌颂了自然的主体性和内在价值
五、结语

(2)正是茶花盛开时 看民族歌剧《山茶花开》(论文提纲范文)

一、脱贫攻坚的新形象
二、民族歌剧的新探索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声乐旋律
    (二)戏剧性与音乐性的和谐统一
    (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乐天精神
三、剧院实力的新呈现

(4)20世纪冰心接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被忽略的冰心接受史研究
    (二)以范畴厘清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1. “从后思索”历史研究方法的借用
        2.从形象建构史到总体接受史
        3.三条线索、四个方面的结构框架
一审美冰心的历史建构
    (一)审美冰心的历史建构脉络
        1.热烈而集中的读者批评:审美冰心的初建
        2.文化名人与文学史的不吝赞美:审美冰心经典性的确立
        3.繁华落尽见真淳:审美冰心建构的回归与深化
        4.审美冰心建构的旅外时期
    (二)自由又优雅的翱翔:审美冰心的建构模式
    (三)文学的现代想象:审美冰心与20 世纪纯文学接受史
        1.文学研究会的“纯文学”接受氛围
        2. “纯文学”读者的持续在场及历史重要性
    (四)由静穆到热烈:审美冰心形象再认
        1.审美冰心的一般阅读与审美意象阅读
        2.从冰心审美意象流变看现、当代文学的审美关联
二政治冰心的历史建构
    (一)政治冰心的历史建构脉络
        1.与革命文学主张同声相应的政治冰心论
        2.政治权威参与并主导的政治冰心论
        3.政治偶像身份的历史遗留及持续发酵
    (二)科学旗帜下的文学“降维”阅读:政治冰心的建构模式
    (三)社会现代性的强烈诉求:政治冰心与20 世纪读者的功利阅读史
    (四)政治冰心形象再认
        1.从“反动作家”到“文学大师”
        2.一般文学史中的冰心:接受逻辑的特殊性、历史性、过渡性
余论
    (一)冰心文学形象的第三面相:文化冰心
    (二)多元到单一:文学形象建构史到总体接受史
    (三)读者的生活视野冲突:20 世纪冰心读者分裂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叙事美学特征
    第一节 简约之美,道无穷之意
        一、语言的简洁凝练
        二、环境描绘的简练
        三、情节淡化
    第二节 真诚之美,彰显人性光辉
        一、真实诚恳的创作态度
        二、心灵美的欣赏与判断
        三、儿童的纯真心灵
    第三节 自然之美,美在生命
        一、自然美:卡扎科夫的心灵归宿
        二、自然美与道德的关系
        三、自然美的生态智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建构
    第一节 叙事的抒情性
        一、叙事视角的抒情性
        二、叙事情调模式
    第二节 叙事的音乐性
        一、叙事内容的音乐性
        二、叙事语言的音乐性
        三、叙事结构的音乐性
    第三节 叙事时间的内化
        一、季节时间内化的情感体验
        二、日常生活时间的内化
        三、叙事时间的模糊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卡扎科夫抒情叙事之体裁混合特点——以《北方日记》为例
    第一节 《北方日记》日记与游记体裁的混合
        一、日记体真实性与游记灵活性的结合
        二、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融合
    第二节 《北方日记》中诗与随笔体裁的混合
        一、诗歌元素的引用与随笔形式的自由
        二、诗意与内蕴思辨的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狩猎
        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第二节 卡扎科夫与契诃夫:幸福
        一、个人幸福与社会现实
        二、幸福与道德
    第三节 卡扎科夫与布宁:怀旧
        一、怀旧涵义
        二、怀旧与审美
    第四节 卡扎科夫与普里什文:俄国北方
        一、北方的神秘之美
        二、北方的人性之美
    第五节 卡扎科夫与帕乌斯托夫斯基:旅行
        一、旅行:心灵的回归之路
        二、道路意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7)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以《温德尔·贝里的生活和工作》(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Project
Chapter 2 Task Implementation
    2.1 Befo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2.3 Feedback and Adjustments
Chapter 3 Literature Review
    3.1 Theoretical Basis
        3.1.1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3.1.2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3.2 Features of Literary Criticisms
Chapter 4 Case Study
    4.1 Level Shifts
        4.1.1 Shifts of Tenses and Aspect
        4.1.2 Shifts between Singular and Plural words
    4.2 Category Shifts
        4.2.1 Structure Shifts
        4.2.2 Class Shifts
        4.2.3 Unit Shifts
Chapter 5 Conclusions
    5.1 Major Findings
    5.2 Suggestions and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8)刘禹锡民歌体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民歌体诗的界定
    二、民歌体诗研究现状
        (一)刘禹锡民歌体诗创作原因研究
        (二)刘禹锡民歌体诗创作分期研究
        (三)刘禹锡民歌体诗艺术特色研究
    三、文本的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刘禹锡民歌体诗分期
    一、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朗州、连州时期
    二、空怀向日之心,未有朝天之路:夔州、和州时期
    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苏州、汝州、同州时期
第二章 刘禹锡民歌体诗思想内容
    一、风景与民俗的融合
    二、诗意与哲思的交汇
    三、人情与生活的讴歌
第三章 刘禹锡民歌体诗艺术特色
    一、质朴清新的语言运用
    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三、和乐而歌的音乐属性
第四章 刘禹锡民歌体诗的文学史意义
    一、对前代的继承
    二、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人文主义发展观视阈下的学校教育愿景
        (二)可持续性社会对全面式发展人才的诉求
        (三)全球范围内教育戏剧的实践应用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教育戏剧研究
        (二)国内教育戏剧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戏剧
        (二)教育戏剧
        (三)育人价值
        (四)教育戏剧育人价值
    四、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延展对教育戏剧存在的认知局限
        (二)有助于为学校教育戏剧提供实践新思路
        (三)有助于澄明学校场域内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一)聚焦研究问题
        (二)确定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方式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式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个案研究法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五、收集资料及其分析过程
        (一)进入研究“现场”的基本过程
        (二)资料收集的基本过程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六、研究效度及伦理问题
        (一)研究的效度问题
        (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M小学教育戏剧开发状况考察
    一、发展历程——M小学教育戏剧的进程概述
        (一)引荐学习阶段
        (二)融通开发阶段
        (三)深化改革阶段
    二、常见现象——M小学教育戏剧的状况分析
        (一)重戏剧形式,轻创造生成
        (二)重知识内容,轻能力培养
        (三)重教师传授,轻自主学习
    三、影响因素——M小学教育戏剧开发的成因辨析
        (一)社会成见:戏剧即表演,表演是“作假”
        (二)学校基础:“硬实力”与“软实力”
        (三)教师能力:角色定位和教学技能的改变
        (四)家长诉求:教育戏剧的实际效果
第四章 M小学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实践转化
    一、教学旨趣的转变
        (一)重塑教育戏剧的“学生观”
        (二)扩展教育戏剧的“知识观”
        (三)聚焦教育戏剧的“生命观”
    二、教学内容的充盈
        (一)学习戏剧表演的理论知识
        (二)参与主题式的教育戏剧工作坊
    三、教学方式的探究
        (一)在其他学科中运用教育戏剧习式
        (二)四季体验:让四季变化融入生命生长
        (三)庆典:寓育人于戏剧之中
        (四)行规养成:转“说教教育”为“体验教育”
    四、评价体系的创新
        (一)主体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二)全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及时性评价与长期性评价相结合
第五章 M小学对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
    一、在具身学习中丰富儿童感知经验
        (一)启发儿童的自我感知意识
        (二)拓宽儿童习得知识的途径
    二、在角色意识中促进儿童社会意识
        (一)分工合作形成集体意识
        (二)角色扮演建立规则意识
    三、在开放空间中激发儿童想象力
        (一)在平等包容的空间中自由表达
        (二)在创设情境中连接认知经验
    四、在对话交往中提升批判性思维
    五、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审美能力
第六章 构建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新愿景
    一、新愿景的理念取向
        (一)更加强调“人本性”
        (二)更加突显“融通性”
        (三)更加彰显“开放性”
        (四)更加突出“共生性”
    二、新愿景的构建原则
        (一)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相统一
        (二)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相协调
        (三)知识学习和情感培养相匹配
        (四)信息技术与传统方式相结合
    三、新愿景的实施路径
        (一)外圈——知识的习得与创造
        (二)中圈——方法的运用与迁移
        (三)内圈——生命的感悟与成长
结语
    一、成文后的几点说明
    二、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央视(2008-2017年)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公益广告话语的相关概念
        1.1.1 公益广告
        1.1.2 公益广告话语
    1.2 公益广告话语研究现状
        1.2.1 从广告学角度的研究
        1.2.2 从语言学角度的研究
        1.2.3 从历史学角度的研究
        1.2.4 从伦理学角度的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及价值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价值
第二章 央视公益广告的话语类型
    2.1 说明型
        2.1.1 警示性说明
        2.1.2 呼吁性说明
        2.1.3 科普性说明
        2.1.4 叙事性说明
    2.2 抒情型
        2.2.1 散文体抒情
        2.2.2 书信体抒情
        2.2.3 歌曲体抒情
        2.2.4 诗歌体抒情
        2.2.5 顺口溜体抒情
    2.3 议论型
        2.3.1 政论体
        2.3.2 论证体
    2.4 综合型
        2.4.1 叙事性说明、呼吁性说明与散文体抒情
        2.4.2 政论体议论与科普性说明
        2.4.3 诗歌体抒情与科普性说明
第三章 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3.1 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特征
    3.2 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特征形成的原因
        3.2.1 社会背景对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影响
        3.2.2 非语言模态对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影响
        3.2.2.1 图像模态对话语类型的影响
        3.2.2.2 情感模态对话语类型的影响
第四章 央视公益广告话语类型模式的探索
    4.1 中美公益广告话语类型对比
        4.1.1 中美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相同点
        4.1.1.1 呼吁性说明话语类型视角的对比
        4.1.1.2 叙事性说明话语类型视角的对比
        4.1.2 中美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的不同点
    4.2 央视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话语类型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为平凡的生命歌唱(论文参考文献)

  • [1]惠特曼诗歌中的生态整体意识[J]. 胡天赋. 南都学坛, 2021(06)
  • [2]正是茶花盛开时 看民族歌剧《山茶花开》[J]. 季国平. 中国戏剧, 2021(07)
  • [3]蓝蓝诗歌创作论[D]. 肖红缨.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4]20世纪冰心接受史研究[D]. 姚元彪. 吉林大学, 2021(01)
  • [5]学海历程纪略[J]. 谢桃坊.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21(01)
  • [6]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D]. 张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以《温德尔·贝里的生活和工作》(节选)为例[D]. 王诗. 苏州大学, 2020(03)
  • [8]刘禹锡民歌体诗研究[D]. 王妍.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个案研究[D]. 杨庆媛.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央视(2008-2017年)公益广告话语类型研究[D]. 王妙. 西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为平凡的生活歌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