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雯君[1](2021)在《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大学西班牙语听力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纷纷利用网上各种教学平台及资源开设线上课程,由此开启了大规模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探索,为教师寻找更合理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机遇。分析疫情期间大学西班牙语听力课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缺点,结合西班牙语听力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探讨如何将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学习焦虑、提高课后学习效率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大学西班牙语听力课的教学质量。
盛永琴,张莹[2](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罗丹阳[4](2020)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认为健美操是融合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一项体育项目,随社会的发展,对健美操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增加对健美操教练、教师的需求,开设健美操专选班是培养健美操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健美操专选课都延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是一套全新的教学辅助工具,本研究以将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四川师范大学健美操专选班为研究对象,以四川师范大学2017级健美操专选班为实验对象;并运用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为研究方法,以其他学科的教学应用研究和健美操相关教学实验为研究基础进行教学实验,根据测量指标在实验后进行测试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周期为16周的教学实验,最后得出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表明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学生与采用常规教学的对照班的学生在对健美操专选课学习态度测量中行为态度和意向有P值为0.047、0.048和0.046均小于0.05,情感体验有P值为0.039、0.028、0.040小于0.05,表示两个班学生有显着性差异。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选课利用丰富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和常规教学的对照班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量中学习动机有P值为0.049、0.036小于0.05,学习方法选用有P为0.037<0.05,学习结果评价三项P值均小于0.05,学习环境营造有P值0.036、0.049、0.033小于0.05,两个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过程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和常规教学的对照班在健美操能力成绩呈现显着性差异,其中大众健美操P为0.499>0.05没有显着性差异,在自编健美操P为0.001<0.01和带操能力P为0.003<0.01极具显着性的差异,表明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中丰富的教学素材和互联网共享的优质健美操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创编能力有显着的影响;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和传统教学的对照班教学效果的测量中课堂效果有P值为0.044、0.004、0.012均小于0.05,情感体验有P为0.016、0.009均小于0.05呈现显着性差异,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每个教学视频都有不同风格的教练进行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动作套路,更重要的是学习优质课程的编排方法和带操方式,不断地模仿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风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窦红燕[5](2020)在《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便利,教学改革也掀起一层热浪。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的出现,使教育不断地向信息化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多媒体技术正在不断的运用到各种课堂当中,对其应用也显得常态化。然而,体育课堂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是沧海一粟,健美操教学对其应用更是浅尝辄止。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差,体育课也是仅仅采用讲解示范法进行教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上课兴趣不高,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终身锻炼的思想,在山东省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做了教学实验。在学校随机抽取两个班,每班40人,每周2个学时,共计14周的教学。对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学生的技术技能知识,学习兴趣及效率,团结合作能力,学生的自信心四个方面能否提高,为职业院校健美操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丰富健美操课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到体育课堂中。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结果并得出以下结论:1.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健美操的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对健美操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健美操的教学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健美操这一项目,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3.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健美操的教学当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不大。4.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健美操教学当中,能够更好的教授团体项目,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加强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欣赏更多优秀的视频,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武文馨[8](2018)在《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时代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教育领域被这股科技潮流所影响,正走在相互融合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将科技应用到教育领域。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由此教师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师范生培养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传统的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微格教学是一个通用有效的方法。随着硬件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更新,一个全新的系统:课堂直录播系统出现,使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突破瓶颈,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本研究的研究工作主要从现状分析、课堂直录播系统与微格教学整合模式的建构、模式应用、效果评估、归纳总结等几方面展开。以绩效理论、培训评估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论,在其方法论的框架下,进一步展开具体的实施工作。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技能迁移理论等三大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与开发适应学科教学要求、学生需要的微格教学训练学习资源以及设计出与课堂直录播系统相契合的微格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以及应用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准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对整个微格教学训练过程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采用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课堂直录播系统的微格教学应用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师范生在该模式的技能训练下,其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教学设计水平、教学反思能力均有提高,这种模式下的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与自身职业素养。课堂直录播系统为微格教学中的各训练环节提供了一个生态环境,使得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良性循环发展。进一步解决了指导泛化、评价反馈滞后、课时量不足、学习资源缺乏等现状问题。这不仅促使当前的微格教学研究更上一层楼,更使得教师教育发展更加体系化,为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借鉴与指导。
刘长江[9](2013)在《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文中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学。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联结。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整体跃升。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从辅助教学走向引领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按照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度探究,最终提出了消解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问题的方略和举措。具体地说,就是将大学英语课堂视为一个微观教育生态系统予以研究,重点回答了四个问题:1)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具有怎样的结构、功能和特征?2)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存在哪些失衡现象?3)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何关联?4)如何在信息化语境下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这四个问题属于渐进式问题,关于前一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后续问题研究的基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1)大学英语课堂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其基本结构可以简化为“人+课堂生态环境”,“人”包括构成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环境”包括课前生成的环境(教室的物理环境、师生背景、教学媒介等)、课中生成的环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情感态度等)和课后生成的环境(班风学风、课堂规章制度等),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课堂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营养结构来看,教师主要是生态系统里的生产者,将来自系统外部或自身创造的信息(即知识),通过课堂环境传授给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学生同时作为分解者消化吸收这些信息(知识),再通过课堂环境给老师一定的反馈,实现着生态系统中信息和智能的流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虽为生态主体,但也可能成为影响学习者的环境因子。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之间产生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帮助系统发挥着优化结构、调谐关系、促进演化和生态育人等功能。2)现代信息技术强力介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后,长期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受到了极大的扰动,出现了课堂生态结构上的失衡和功能上的失调。结构上的失衡主要体现在系统组分构成比重的失调、系统组分之间交互关系的失谐和系统内部营养结构的失衡,其中构成比重的失谐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增多,交互关系的失谐主要表现为生态主体之间的失谐以及教师、学生、教学模式、教材、教室布局、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方面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失谐,营养结构的失衡表现为大学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功能上的失调包括课堂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功能衰减、关系调谐功能减弱、演化促进功能退化和生态育人功能降低,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3)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相关。在信息技术由原先的系统外部环境变为系统内部因子甚至主导因子的过程中,原本相对平衡的课堂生态被迅速带离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系统进入较严重的失衡状态。在此状态下,信息技术并没有能够如预想地那般强劲地带动系统内部其它因子同步协变而形成合力,各生态因子的联动效应不够,未能较快地帮助系统完成阶段性演化,重新形成生产力大大增强的新的动态平衡结构——耗散结构。在系统失衡的状态下,系统内部各种交互关系出现失谐,课堂生态内部各种矛盾凸现。这些问题汇聚到一起,产生了整体效应,引起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外语教育界开始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作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效果等进行集中反思,导致教改进入一个力度减弱、发展变缓的高原期和迷惘期,课堂生态被带回到线性区域,但仍处于非平衡态。如何重构课堂生态的平衡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成了摆在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4)信息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的巨大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必须坚持以信息化为语境,以科学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为基本策略,这是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前提条件。本研究认为,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必须坚持生态性、系统性、人本性和有效性原则,通过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主导因子的引领作用、控制课堂生态中的限制因子、调整课堂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引导系统各组分同步协变、规避课堂环境构建中的花盆效应、重塑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恢复信息化课堂的生态功能、保持课堂生态的活水效应等方法,优化课堂生态结构和功能,促进课堂生态的修复。在实践层面,外语教学工作者尤其要注重创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建立分级分类培养体系和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构建多元互动课堂环境,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因境而变的教学方法,调整师生课堂角色,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多元多向评价体系,最终创建和谐高效、师生共生的生态课堂。本研究拓展了课堂研究的理论空间,开阔了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思路,同时在跨学科理论运用方面进一步推进了教育生态学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然而,正所谓研前不知深浅,研后方知短长,本研究在研究方法、理论运用和研究内容上还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克服。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10](2007)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它涉及所有运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完全相同。中国的教育技术领域由教育技术学科(专业)、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产业三部分组成,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技术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即手段和方法);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相关的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由本体论、核心论、过程论、资源论和绩效论五个部分组成。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范畴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结构,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教育多媒体信息资源表征规范和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技术规范;进行了中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提出了"教育技术史"学科的架构;发展了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提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和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提出了教学交互理论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实践模式、现代远程基础教育的实践模式;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了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高校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理念与方法、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教学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构建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探讨了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教育技术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教育技术产业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课题对教育技术产业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阐述了教育技术产业的理念、目标和意义,从理论上提出了教育技术产业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模式。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大学西班牙语听力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西班牙语听力课多媒体网络教学优缺点 |
(一)西班牙语听力课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点 |
(二)西班牙语听力课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缺点 |
三、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
(一)课堂教学的优点 |
(二)课堂教学的缺点 |
四、听力课中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共有的问题 |
五、多媒体网络教学结合课堂教学的优势 |
(一)突破课堂限制,为课堂教学安排提供更多可能 |
(二)利用各类应用软件,优化听力材料,明确听力标准 |
(三)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高效利用课后时间 |
(四)拉近师生关系,降低学生焦虑感 |
六、结语 |
(2)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4)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实践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1.3.1 理论意义 |
1.1.3.2 现实意义 |
2 研究现状 |
2.1 健美操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1 健美操概念 |
2.1.2 健美操教学现状 |
2.1.3 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现状 |
2.2 相关健美操教学实验和应用研究 |
2.2.1 相关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应用研究 |
2.2.2 有关健美操教学的实验研究 |
2.3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
2.3.1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概念 |
2.3.2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3 教学实验法 |
3.3.1 研究方案 |
3.3.1.1 研究对象 |
3.3.1.2 编写教学计划与教案 |
3.3.1.3 教材的选用 |
3.3.1.4 教学内容及过程安排 |
3.3.2 实施方案(研究方案) |
3.3.2.1 干预方案 |
3.3.2.2 实验教学评价(因变量的观测) |
3.3.2.3 实验质量的监控 |
3.4 数理统计法 |
3.5 逻辑分析法 |
4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研究设计分析 |
4.1 健美操专项课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要求分析 |
4.2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程中的应用 |
4.2.1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设计原理 |
4.2.2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设计原则 |
4.2.3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目标 |
4.2.4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效果预期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健美操专选课教学实验的前测分析 |
5.1.1 学生健美操基础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5.1.2 学生健美操水平前测分析 |
5.1.2.1 健美操水平测试指标的选取 |
5.1.2.2 健美操水平前测结果分析 |
5.2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的健美操成绩前后测试结果分析 |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水平测试 |
5.2.1.1 健美操水平测试内容 |
5.2.1.2 健美操水平测试方法 |
5.2.1.3 健美操水平测试评价指标 |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成绩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分析 |
5.2.2.1 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健美操成绩测试结果分析 |
5.2.2.2 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健美操成绩测试结果分析 |
5.3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健美操专项课教学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态度对比分析 |
5.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
5.3.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3.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水平对比分析 |
5.4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与常规健美操专项课的效果分析 |
5.4.1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与常规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4.1.1 常规健美操专项课教学效果的优势分析 |
5.4.1.2 常规健美操专项课教学效果的问题分析 |
5.4.1.3 健美操专项课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教学效果的优势分析 |
5.4.1.4 健美操专项课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教学效果的问题分析 |
5.4.1.5 两种教学方式的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的对比 |
5.4.2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效果评价 |
5.4.2.1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课堂效果评价 |
5.4.2.2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课程设计评价 |
5.4.2.3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课程效果评价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致谢 |
(5)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
1.2.2 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
1.2.3 有利于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1.2.4 为多媒体技术渗透到其他项目课程提供参考 |
1.2.5 有利于多角色之间的相互沟通,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健美操 |
2.1.2 媒体 |
2.1.3 多媒体 |
2.1.4 多媒体技术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 |
2.2.2 多媒体技术在健美操教学领域的研究 |
2.2.3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健美操教学领域的研究 |
2.2.4 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健美操教学领域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基本情况调查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
4.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健美操了解情况 |
4.1.4 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兴趣和手机应用到课堂的意愿调查 |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个人技术技能成绩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团队展示成绩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结果与分析 |
4.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期中总成绩与期末总成绩对比 |
4.2.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学习兴趣的比较 |
4.2.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自信心情况的比较 |
4.2.7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比较分析 |
4.2.8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
5 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健美操教学的认可程度调查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致谢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8)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师教育——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措施 |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教学素质的内在诉求 |
1.1.3 微格教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基本途径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与实施现状 |
1.2.2 国外研究与实施现状 |
1.2.3 研究启示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微格教学 |
2.1.2 教师教学技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情境学习理论 |
2.2.3 技能的迁移理论 |
2.2.4 绩效技术 |
2.2.5 培训评估理论 |
3 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构建 |
3.1 微格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3.1.1 对新疆师范大学微格教学现状调研情况 |
3.1.2 现状问题分析与归纳 |
3.2 课堂直录播系统的相关介绍及系统构成 |
3.3 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的整合分析 |
3.4 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构建 |
3.4.1 基于课堂直录播系统的微格教学的构成要素及设计环节 |
3.4.2 基于课堂直录播系统的微格教学的应用模式设计 |
4 基于课堂直录播系统的微格教学训练模式的实施 |
4.1 前期准备 |
4.1.1 前期调查 |
4.1.2 学习内容分析 |
4.1.3 学习者分析 |
4.1.4 学习环境分析 |
4.1.5 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 |
4.2 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 |
4.2.1 实验设计 |
4.2.2 具体实施过程 |
4.3 效果评价 |
4.3.1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3.2 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分析 |
4.3.3 师范生教学设计水平分析 |
4.3.4 师范生反思能力分析 |
4.3.5 研究结论 |
5 反馈与总结 |
5.1 研究启示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语境——教育信息化 |
1.1.2 新改革——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1.1.3 新问题——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所遇到的问题 |
1.1.4 新思路——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 |
1.2 研究对象、问题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和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之一:生态学理论 |
2.1.1 生态学的发展 |
2.1.2 生态学基本概念 |
2.1.3 生态学主要理论 |
2.1.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2.2 理论基础之二:系统科学理论 |
2.2.1 系统科学简述 |
2.2.2 系统科学相关理论 |
2.3 本研究理论运用的基本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性研究 |
3.1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性论证 |
3.1.1 生态学的包容性和系统科学的横断性 |
3.1.2 国内外对课堂生态的研究 |
3.1.3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系统属性 |
3.2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结构和功能 |
3.2.1 大学英语课堂的结构分析 |
3.2.2 大学英语课堂的功能分析 |
3.3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国内外研究 |
3.3.1 国外相关研究 |
3.3.2 国内相关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现象考察 |
4.1 结构上的失衡 |
4.1.1 系统组分构成比重的失调 |
4.1.2 系统组分之间交互关系的失谐 |
4.1.3 系统内部营养结构的失衡 |
4.2 功能上的失调 |
4.2.1 结构优化功能衰减 |
4.2.2 关系调谐功能减弱 |
4.2.3 演化促进功能减弱 |
4.2.4 生态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信息技术归因 |
5.1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系统整体的失衡 |
5.1.1 信息技术未能助推耗散结构的形成 |
5.1.2 信息技术未能加强协同作用促发突变 |
5.1.3 信息技术的应用反致系统信息流通不畅 |
5.1.4 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系统输入与输出的失衡 |
5.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系统局部的失衡 |
5.2.1 限制因子理论对失衡的诠释 |
5.2.2 生态位理论对失衡的诠释 |
5.2.3 最适密度原则对失衡的诠释 |
5.2.4 花盆效应对失衡的诠释 |
5.2.5 活水效应对失衡的诠释 |
5.2.6 整体效应对失衡的诠释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 |
6.1 重构前提 |
6.2 重构原则 |
6.2.1 生态性原则 |
6.2.2 系统性原则 |
6.2.3 人本性原则 |
6.2.4 有效性原则 |
6.3 重构路径 |
6.3.1 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主导因子的引领作用 |
6.3.2 控制课堂生态中的限制因子 |
6.3.3 调整课堂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
6.3.4 引导系统各组分同步协变 |
6.3.5 规避课堂环境构建中的花盆效应 |
6.3.6 重塑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 |
6.3.7 恢复信息化课堂的生态功能 |
6.3.8 保持课堂生态的活水效应 |
6.4 实践策略 |
6.4.1 创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 |
6.4.2 建立分级分类培养体系 |
6.4.3 设置分层分类课程体系 |
6.4.4 构建多维互动教学环境 |
6.4.5 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
6.4.6 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 |
6.4.7 采用因境而变的教学方法 |
6.4.8 调整师生课堂角色 |
6.4.9 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
6.4.10 构建多元多向评价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7.2 本研究的局限 |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研究中常用词语英译 |
四、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大学西班牙语听力课中的应用[J]. 吕雯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21(52)
- [2]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应用及效果评价[D]. 罗丹阳.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 窦红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课堂直录播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 武文馨.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9]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 刘长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4)
- [10]《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 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 2007
标签:微格教学论文; 录播系统论文; 大学英语学习系统论文; 教育信息化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