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生产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蛋鸡生产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一、蛋鸡生产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国[1](2021)在《指示性多氯联苯在蛋鸡体内迁移转化及代际传递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氯联苯(PCBs)及其羟基化代谢物(OH-PCBs)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但是,对于PCBs和OH-PCBs在养殖动物体内吸收、代谢、富集和迁移规律等基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为此,本论文研究了环境中污染丰度较高的7种指示性PCBs(IN-PCBs)同系物在蛋鸡体内迁移转化和代际传递规律。基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建立了饲料和动物组织样品中IN-PCBs和OH-PCBs高灵敏检测方法。通过优化硫酸硅胶脱脂方法,研究IN-PCBs在硅胶柱上“吸附—洗脱”行为,设计玻璃层析柱自动加压装置,实现了样品溶液高效、快速、批量净化,极大提高了IN-PCBs样品前处理效率;提出了针对复杂样品基质中OH-PCBs检测的“反萃+冷冻离心+硫酸硅胶”的净化思路,简化了OH-PCBs检测步骤,扩大了检测目标物范围;探明了OH-PCBs分子结构特征及其Log P值对其在气相色谱柱DB-5MS上洗脱行为影响的规律,为科学合理推测未知OH-PCBs分子结构提供了依据。开展了鸡肝微粒体体外代谢IN-PCBs试验,揭示了鸡肝脏微粒体对PCBs发生羟基化代谢的分子结构专一性。鸡肝微粒体无法代谢苯环对位(para-)全部被氯原子取代的PCBs(PCB 28、PCB 118、PCB153、PCB 138和PCB 180),能够代谢苯环上至少存在1对毗邻的对位/间位(para/meta-)无氯取代的PCBs(PCB 52和PCB 101),代谢产物的羟基发生在对位(para-)和间位(meta-)。鸡肝微粒体对PCB 101羟基化代谢的米氏常数Km约为5.7μmol/L,其中4`-OH-PCB101是主要代谢产物,代谢速率约为3`-OH-PCB 101的4倍。开展了蛋鸡暴露IN-PCBs试验,探明了7种IN-PCBs同系物在“饲料—蛋鸡—鸡蛋—雏鸡”全链条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总体上看,IN-PCBs在蛋鸡体内具有高吸收率、高亲脂性和高代际传递的特点,IN-PCBs分子中氯原子的数量和取代位置是影响其在蛋鸡体内迁移转化行为的主要因素。其中,氯原子取代数量决定了其在蛋鸡体内吸收、分布、蓄积和代际传递行为,氯原子取代位置决定了IN-PCBs能否被代谢。氯原子数量越多,吸收率相对越低,在体内组织间分布速率下降,但由母体向鸡蛋的传递能力增强。OH-PCBs在蛋鸡体内的分布特征与前体PCBs显着不同,具有易于在血液持留和向鸡蛋传递蓄积,难以在体内脂肪组织中富集的特点。其中,血浆中4`-OH-PCB 101浓度是蛋黄、肝脏、脂肪等组织中浓度的3.7、23.8和200倍。开展了IN-PCBs及OH-PCBs代际传递试验,子代雏鸡组织间IN-PCBs分布浓度和模式较母体蛋鸡组织发生了大幅变化,子代肝脏和鸡肉中呈现出显着的IN-PCBs浓度放大效应;IN-PCBs同系物代际传递模式具有分子结构选择性,低氯取代(3氯)的PCB 28由母体向子代传递呈稀释效应;高氯取代(≥5氯)的IN-PCBs由母体向子代传递呈放大效应,且具有氯原子取代数量越多,放大效应越强的趋势;鸡胚胎发育阶段已经表现出对PCBs的代谢作用,子代雏鸡体内4`-OH-PCB 101/PCB 101相对丰度显着高于母体蛋鸡。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为检测IN-PCBs和推测未知OH-PCBs分子结构提供了技术手段,为科学评估蛋鸡IN-PCBs暴露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和蛋鸡产品中IN-PCBs等环境污染物溯源提供了理论支撑。

赵泽中[2](2021)在《生产与卫生:民国以来山西省农村粪秽处理问题研究(1912-1965)》文中指出粪秽既是农业系统中的生产资料,也是卫生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不洁之物,粪秽处理由此兼具生产与卫生的双重面相。过往对粪秽处理问题的研究或是从肥料的角度给予关注,或是从污物的层面进行讨论,尚未见到将生产与卫生结合起来的系统考察。此外,对积肥用粪问题的分析较少措意于集体化时期;粪秽清洁的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城市,未对农村的同一问题进行探讨,无形之中造成研究主题的残缺。有鉴于此,本文试将生产与卫生两种面相结合起来,梳理1912-1965年间山西省农村地区积肥用粪与卫生清洁的变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生产与卫生、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以人畜粪便为主体的农家肥料虽是近代山西农村社会的主要肥源,但在家户、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构成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民国政府和知识分子为改善民族形象、保障国民健康,逐步在农村开展清洁工作,不过其努力受到农民观念、时间、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始终效果不彰。中共治理下的肥料工作和清洁运动在革命战争时期即见萌芽。1949年后在化肥生产能力有限的客观条件下,中共不断强调农家肥料的重要性,对肥料的积、沤、运、施等环节加以严密组织,有力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共巧妙地使清洁运动共享着肥料工作的意义轨道和组织资源,并对双方在对象范围、工作时间与处理方法上的矛盾进行调适,使农村粪秽处理呈现出“卫生与生产相结合,卫生为生产服务”的特点,从而在总体上实现了农村积肥用粪与环境卫生的同向发展。然而,历史的实践是曲折的,当生产与卫生工作相互脱离甚至违背现实时,粪秽处理亦随即出现偏差,因此集体化时期农村粪秽处理工作在整体进步态势中仍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失衡特征。在高度组织化的肥料工作与清洁运动中,现代性的技术规范和价值观念逐步得到推广,老农、技术干部、劳动和卫生模范等群体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这种社会变革的实现不仅有赖于现代和传统的互相连接,也立足于中共的意义构建与持续实践,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由此而空前密切起来。

姚世美[3](2021)在《基于场域视角贫困地区合作社运营效率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遵义、毕节和铜仁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农业产业既是脱贫攻坚时期消除贫困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减少相对贫困的重要路径。合作社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在我国贫困地区取得了系列成绩,同时也出现了运营效率偏低的问题。而合作社运营效率的提升能够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使其资源得以有效运转,综合效益得以提高。因此,提高合作社的运营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路径,是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必经之路。为此,本文以贵州武陵山和乌蒙山贫困连片区的铜仁、遵义和毕节三市世行农发项目扶持的69家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数据。以场域等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合作社组建期间各参与主体拥有的资本的特性与所处的位置为依据,构建合作社场域空间,并通过实证研究把贫困地区合作社场域空间分为四类;基于前人研究与相关专家的建议构建合作社运营效率评价体系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A-Tobit模型测算合作社运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并分析合作社运营效率在场域空间与地理空间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合作社运营效率的因素,以期评价结果为合作社的良好运行提供可行性建议。根据本次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将合作社场域空间划分为四类:能人大户引领型合作场域空间、农户自发型合作社场域空间、公司企业引领合作社场域空间和村组织引领型合作社场域空间。(2)合作社的运营效率在场域空间和地理空间上发展不平衡。不同类型合作社场域间运营效率水平存在差异,说明合作社组建时发起者和主导者影响着合作社的运营效率。其中村干部为主导者和发起者的合作社运营效率较好,能大户引领型合作社和公司或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场域空间运营效率一般,农户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场域空间运营效率较差;合作社运营效率存在地理空间差异:从市级来看东部(铜仁市)合作社合作社运营效率较好,中部(遵义)合作社一般,西部(毕节)合作社运营效率较差。从县域看,思南县和赫章的合作社运营综合效率最好,纳雍、德江、石阡、务川、正安、印江的综合效率一般,沿河和威宁最低。(3)目前合作社运营效率总体一般,少部分合作社运营效率较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的空间。在研究对象中,69.56%(48)的合作社运营效率处于“有效”状态,30.44%的合作社的运营效率处“无效”状态。目前69家合作社的运营综合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9164,规模效率均值为0.9474,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671。贵州世行合作社的综合效率集中在0.95左右,甚至有两个合作社的综合效率在0.80以下,由此可看出贵州省合作社管理资源配置效率存在的差异,管理投入与产出规模结构配置存在差异。(4)影响合作社运营效率方面,政府的扶持力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农业生产力对合作社运营效率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合作社的社员满意度、管理费用和可用运营成本与合作社的运营效率与合作社运营效率无显着的正相关。

熊敏[4](2021)在《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文中指出泸沽湖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文化承载之地,以“和谐、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色吸引着世人的关注。随着外来主流文化的传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摩梭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如今,新一代的摩梭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逐渐陌生,传统文化技艺的维护与延续已经岌岌可危。本研究基于对摩梭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注,挖掘摩梭民俗文化中与生物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作为课程资源。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教学实践法,挖掘整理出摩梭民俗文化中与初中生物学科相关的内容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调查结果显示,摩梭和非摩梭学生对于摩梭民俗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素养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对于将摩梭民俗文化与生物课程相结合方面,摩梭学生和非摩梭学生都表示希望能将民俗文化带进生物课堂。通过挖掘摩梭民俗文化,一共整理出可运用于生物课程资源的民俗文化共7类16项,包括摩梭宗教礼俗、传统技艺、民间医药以及与其生活环境相关的泸沽湖本地的特色动植物等,将这些民俗文化与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物课程资源。将形成的课程资源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种子的萌发”三节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将民俗课程资源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进对于摩梭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孙彤彤[5](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张永平[6](2021)在《土鸡育肥不可忽视的五个因素》文中认为土鸡又称笨鸡、柴鸡,肉质细腻鲜美,其肉、蛋属优质食品,颇受市场青睐,需求旺盛。为迎合市场需求,近几年来土鸡的鸡饲养数量也逐渐增多,大多采用简易大棚、地面散养的方式饲养,管理比较粗放,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影响养殖的效益,本文总结了土鸡饲养生产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希望引起养殖户的重视,以提高土鸡育肥的经济效益。

何仁伟,张海朋,李立娜[7](2021)在《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了产业扶贫参与主体及其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阐释了产业扶贫促进乡村振兴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案例——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模式,总结了相关扶贫经验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结果表明:(1)产业扶贫通常涉及政府、企业、被帮扶农户、金融机构/投资管理平台、科研机构等多个参与主体,其发展模式受社会、经济、地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产业扶贫能够有效整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人口等资源,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文化、组织、生态和人才振兴。(2)德青源金鸡项目以蛋鸡产业为抓手,构建了金融资本和龙头企业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政府、龙头企业、贫困农户和贫困村"三权"分置,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资产收益扶贫模型。(3)金鸡产业扶贫的主要经验包括:完善消费扶贫机制,多举措推动产销高效对接;树立"长线"思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多维振兴有机结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多措并举提升人力资本;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脱贫攻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发挥党建和农民合作社作用,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扶贫扎根;构建多方共赢的联结机制,推动长效脱贫和乡村振兴。这些经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启示。

郭明雨[8](2021)在《胜任力视角下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难点,人才是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首要战略性任务。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批知农爱农懂农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胜任力理论在培训领域中越来越受重视,并开始逐渐被运用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中。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改变了以往的培训理念,不仅仅关注参训者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加注重参训者有关潜能、品质和个性等内隐、潜在特质的培养,这为改进和优化目前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充分汇聚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优势资源为生产经营型农民培训探索出一条有效且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辐射带动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正在或已经进入真正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中,代表着新型职业农民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本文以胜任力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为研究范围,以驿站辐射带动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研究对象,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梳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相关文献,并对其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对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发展背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再次,结合文献研究法、工作观察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提取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胜任力特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胜任力特征进行等级评定,运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构建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5维度22项特征的胜任力模型,并测量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的得分结果。最后,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及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测量结果,总结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管理松散、培训理念落后、培训内容针对性有待加强、培训形式不够灵活、培训评估流于形式等问题。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结合成人学习理论,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提出了优化建议包括,设立专门部门加强培训管理工作、强化胜任力的培训理念、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有效实施培训评估五个方面的内容。

刘雪薇[9](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研究指明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阮蓉[10](2020)在《天津市家庭畜禽养殖环境中抗生素污染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业中广泛使用,残留在畜禽粪便和尿液中的抗生素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转移到生态环境中,造成抗生素从养殖业向种植业扩散。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养殖场分布散,数量多,缺乏污水和粪便处理设备及工艺,更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有必要针对农村家庭养殖粪污中抗生素污染特征不明,对生态环境影响不清等问题,探究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及分布规律,科学评估养殖环境介质中抗生素生态风险。本研究以天津市蓟州区农村地区70户家庭养殖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针对五大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β-内酰胺类)48种兽用抗生素,开展了以下研究:(1)系统的分析了家庭养殖场(猪、鸡和牛)粪便和污水以及粪肥还田土壤中抗生素残留水平和分布规律;(2)针对典型的家庭养殖场,评估了不同环境介质(污水和土壤)中常见兽用抗生素造成的生态风险;(3)从空间角度解析天津市蓟州区抗生素的地域污染特征。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蓟州区家庭养殖环境中兽用抗生素污染普遍存在,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三种环境介质中残留浓度均为最高,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抗生素。基于对不同畜种粪污和土壤的研究结果显示:首先,粪便中抗生素污染严重,猪粪、牛粪和鸡粪中抗生素残留浓度依次降低,浓度水平较高;生猪粪便中抗生素的残留情况显示,肥猪粪便中总抗生素的平均值(169.48 mg/kg)是仔猪粪便(141.79mg/kg)和母猪粪便(21.06 mg/kg)的1.2倍和8.0倍。其次,对不同畜种养殖污水中抗生素的残留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猪场污水中抗生素检出种类及总浓度高于牛场污水。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施肥土壤和林地土壤中抗生素暴露水平发现,粪肥是土壤抗生素积累的重要来源,猪场土壤中抗生素残留量显着高于鸡场土壤和牛场土壤。(2)针对典型家庭养殖场污水和土壤中抗生素残留风险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牛场污水,猪场污水中抗生素表现为高风险的频率高;四环素类风险高于其他四大类,四环素(TC)在不同污水中均表现出高风险特征。对比不同畜种养殖场周边施粪土壤,发现猪场土壤中抗生素引起的生态风险最高。(3)蓟州区18个下级乡镇家庭养殖场中抗生素分布存在差异,整体上呈现规律为西南地区养殖场中抗生素污染浓度高,而其余地区养殖场中抗生素浓度低的规律,这可能与蓟州区的地形地势、养殖场分布情况以及养殖户对抗生素的使用习惯等因素有关。

二、蛋鸡生产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鸡生产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指示性多氯联苯在蛋鸡体内迁移转化及代际传递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多氯联苯简述
        1.1.1 多氯联苯的化学结构
        1.1.2 PCBs的命名
        1.1.3 PCBs的理化性质
        1.1.4 PCBs的生产和使用
        1.1.5 PCBs性质
        1.1.6 指示性PCBs
    1.2 PCBs的污染和环境行为
        1.2.1 PCBs的污染来源
        1.2.2 PCBs的环境行为
        1.2.3 PCBs的污染监测
    1.3 PCBs的毒性
        1.3.1 PCBs结构—活性对应关系
        1.3.2 PCBs的毒性当量
        1.3.3 PCBs的毒性效应
    1.4 羟基多氯联苯研究进展
        1.4.1 羟基多氯联苯的生成和来源
        1.4.2 人体OH-PCBs暴露
        1.4.3 动物OH-PCBs暴露
    1.5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目的意义
第二章 饲料和动物组织中PCBs及OH-PCBs的测定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标准品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标准溶液配制
        2.2.4 检测材料的准备
        2.2.5 样品前处理
        2.2.6 仪器分析条件
        2.2.7 方法验证
        2.2.8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3 结果分析
        2.3.1 质谱条件优化
        2.3.2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2.3.3 结果计算
        2.3.4 方法验证
    2.4 讨论
        2.4.1 IN-PCBs样品前处理方法改进
        2.4.2 OH-PCBs样品前处理方法改进
        2.4.3 OH-PCBs在气相色谱柱洗脱行为
    2.5 小结
第三章 鸡肝微粒体对IN-PCBs体外代谢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标准品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鸡肝微粒体孵育预实验
        3.2.4 鸡肝微粒体对PCB101代谢动力学
        3.2.5 肝微粒体中PCB101羟基代谢物消长动力学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IN-PCBs在蛋鸡肝微粒体中羟基化代谢产物研究
        3.3.2 蛋鸡肝微粒体对PCB101羟基化反应代谢动力学
        3.3.3 PCB101羟基化代谢物在鸡肝脏微粒体孵育体系中消长规律
    3.4 讨论
        3.4.1 OH-PCBs的确认与分子结构推测
        3.4.2 蛋鸡肝脏微粒体对IN-PCBs羟基化代谢的分子结构选择性
    3.5 小结
第四章 IN-PCBs在蛋鸡体内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标准品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4.2.4 试验日粮
        4.2.5 饲养管理
        4.2.6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7 样品测定
        4.2.8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生产指标与健康状况
        4.3.2 IN-PCBs的表观消化率
        4.3.3 饲料、鸡、鸡蛋和粪便中IN-PCBs质量守恒分析
        4.3.4 鸡蛋中IN-PCBs分布和蓄积规律
        4.3.5 蛋鸡组织中IN-PCBs分布和蓄积规律
        4.3.6 IN-PCBs在饲料、蛋鸡组织、鸡蛋、粪便中分布模式变化规律
        4.3.7 蛋鸡对IN-PCBs代谢及其主要代谢物
        4.3.8 PCB101 羟基代谢物在鸡蛋中分布和蓄积规律
        4.3.9 PCB101 羟基代谢物在蛋鸡体内分布和蓄积规律
        4.3.10 PCB101 羟基代谢物在蛋鸡粪便中排出规律
    4.4 讨论
        4.4.1 IN-PCBs在蛋鸡体内吸收、蓄积和消除规律
        4.4.2 IN-PCBs在蛋鸡体内羟基化代谢
        4.4.3 OH-PCBs在蛋鸡体内分布和排泄规律
        4.4.4 蛋鸡IN-PCBs暴露的食源性风险
    4.5 小结
第五章 IN-PCBs及其羟基化代谢物蛋鸡代际传递规律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主要标准品和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5.2.4 样品测定
        5.2.5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IN-PCBs代际传递系数
        5.3.2 鸡胚胎发育过程中IN-PCBs传递系数
        5.3.3 新生雏鸡组织中IN-PCBs浓度
        5.3.4 新生雏鸡组织中4`-OH-PCB101 浓度
    5.4 讨论
        5.4.1 蛋鸡IN-PCBs及OH-PCBs代际传递
        5.4.2 鸡胚胎发育过程对PCBs的代谢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生产与卫生:民国以来山西省农村粪秽处理问题研究(1912-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史料、概念与方法
第一章 民国农村粪秽处理的不同面相
    第一节 生产传统中的积肥用粪
    第二节 卫生改良中的污秽病源
    第三节 粪秽处理的区域不平衡性
    小结
第二章 中共治理下的肥料工作
    第一节 农肥的收集制造
        一、积肥
        二、造肥
        三、投肥
    第二节 农肥的空间移动
        一、由城到乡
        二、拾粪活动
        三、由村到田
    第三节 农肥的施用技术
        一、农肥施用技术的发展
        二、农肥施用技术的推广
    小结
第三章 中共治理下的清洁运动
    第一节 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1937-1953)
        一、科学与革命的纠缠
        二、卫生与生产的结合
    第二节 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初期(1953-1960)
        一、“卫生与生产相结合”的变形
        二、除害灭病的政治加速度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1960-1965)
        一、回归中的“变”
        二、发展中的“不变”
    小结
结语
附录:山西省有关农家肥料的谚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基于场域视角贫困地区合作社运营效率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遵义、毕节和铜仁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概念界定与研究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对象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对象现状
    3.3 .小结
4 合作社场域空间构建
    4.1 合作社场域空间构建理论
    4.2 合作社场域空间构建
5 合作社运营效率评价
    5.1 评价模型及数据说明
    5.2 运营效率评价结果空间分析
    5.3 合作社运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4 小结
6.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世行贵州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观评价打分表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民族教育的国家政策导向
        二、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民族教育与生物学课程的改革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传承摩梭优秀民俗文化
        三、保护特色生物资源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五、增进教育公平的实施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田野工作法和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三、课堂实践法和对照实验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资源
        二、民俗与民俗文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认知学习理论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泸沽湖地区摩梭民俗中生物学知识的挖掘整理
    第一节 地域环境类
    第二节 植物类
        一、珍稀植物与生物学知识
        二、药用植物与生物学知识
    第三节 动物类
        一、鱼类与生物学知识
        二、鸟类与生物学知识
        三、哺乳动物类与生物学知识
    第四节 宗教礼俗类
        一、宗教信仰与生物学知识
        二、转湖节与生物学知识
        三、人生礼仪与生物学知识
    第五节 传统技艺类
        一、摩梭服饰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二、花花糖制作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三、苏里玛酒酿造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四、青娜油加工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五、猪膘肉制作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第六节 民间医药类
    第七节 传统农作物类
第四章 泸沽湖地区摩梭民俗资源及当地特色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初中学生摩梭民俗文化及当地特色生物资源了解程度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摩梭民俗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情况访谈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内容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摩梭民俗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效果评价
        五、实验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增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广泛、深入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摩梭民俗文化的传承
        二、开发摩梭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方面
    第三节 对策建议
        一、政府和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保护和延续摩梭民俗文化
        二、多方联合开发摩梭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第四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土鸡育肥不可忽视的五个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选雏育雏
    1.1 雏鸡的选择
    1.2 育雏期间的饲养管理
2 防止啄癖
    2.1 及时断喙及修喙
    2.2 正确调节鸡舍光线
    2.3鸡群密度要适中
    2.4 保证饲料质量
    2.5 饲喂天然石膏粉
3 体表寄生虫的防治
    3.1 鸡螨虫的防治
    3.2 鸡虱子的防治
4 鸡体内寄生虫
    4.1 球虫的防治
    4.2 蛔虫病的防治
    4.3 绦虫的防治
    4.4 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防治
5 营养性疾病的防治

(7)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产业扶贫的理论基础
    1.1 产业扶贫参与主体及其影响因素
    1.2 产业扶贫推动乡村振兴的机理
2 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模式
    2.1 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概况
    2.2 产业扶贫的标准模式
    2.3“三权”分置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型
3 经验总结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3.1 完善消费扶贫机制,多举措推动产销高效对接
    3.2 树立“长线”思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多维振兴有机结合
    3.3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多措并举提升人力资本
    3.4 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脱贫攻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3.5 发挥党建和农民合作社作用,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扶贫扎根
    3.6 构建多方共赢的联结机制,推动长效脱贫和乡村振兴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8)胜任力视角下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新型职业农民
        2.1.2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2.2 理论基础
        2.2.1 胜任力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成人学习理论
3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分析
    3.1 调研情况介绍
        3.1.1 研究范围介绍
        3.1.2 调研情况
    3.2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分析
        3.2.1 培训主体
        3.2.2 培训类别与师资
        3.2.3 培训内容与形式
        3.2.4 培训效果评估情况
4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测量
    4.1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胜任力特征提取与确定
        4.1.1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胜任力特征提取
        4.1.2 基于观察法的胜任力特征提取
        4.1.3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胜任力特征提取
        4.1.4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特征的确定
    4.2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特征问卷调查研究
        4.2.1 量表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4.2.2 因子分析
    4.3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模型
    4.4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测量结果
5 基于胜任力视角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5.1.1 培训管理松散
        5.1.2 培训理念落后
        5.1.3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5.1.4 培训形式不够灵活
        5.1.5 培训评估流于形式
    5.2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缺乏统筹管理
        5.2.2 培训理念仍未转变
        5.2.3 有效培训需求分析缺位
        5.2.4 尚未形成培训评估机制
6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优化建议
    6.1 设立专门部门加强培训管理工作
    6.2 强化胜任力的培训理念
    6.3 做好培训需求分析为培训奠定良好基础
    6.4 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
    6.5 有效实施培训评估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访谈提纲
附录B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情况及胜任力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9)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科学问题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论文框架
2.研究综述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2.1.1.磷流定量核算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2.3.1.资源化技术
        2.3.2.技术评估方法
    2.4.小结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3.1.系统边界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3.2.1.P-WAM框架
        3.2.2.核算原则
        3.2.3.流核算方法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3.4.数据来源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4.2.4.畜禽养殖(AH)
        4.2.5.水产养殖(AQ)
        4.2.6.农产品加工(AP)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4.4.本章小结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5.2.1.磷汇
        5.2.2.磷源
    5.3.结果验证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5.5.本章小结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6.1.1.预测模型框架
        6.1.2.情景设定
        6.1.3.变量预测
    6.2.预测结果分析
        6.2.1.总量结果
        6.2.2.分系统结果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6.2.4.预测模型验证
    6.3.本章小结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7.2.2.多目标决策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天津市家庭畜禽养殖环境中抗生素污染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抗生素简介
        1.1.1 抗生素分类及作用机理
        1.1.2 抗生素使用现状
    1.2 兽用抗生素的使用危害
    1.3 畜禽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残留
        1.3.1 粪便中抗生素残留情况
        1.3.2 养殖污水中抗生素残留情况
        1.3.3 农场土壤中抗生素残留情况
    1.4 兽用抗生素风险评估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家庭畜禽养殖粪便中抗生素的残留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样品前处理
        2.1.4 液相及质谱条件
        2.1.5 方法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畜禽养殖粪便中抗生素的总体污染特征
        2.2.2 生猪粪便中抗生素残留与分布规律
        2.2.3 牛场粪便中抗生素残留与分布规律
        2.2.4 鸡场粪便中抗生素的残留与分布规律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家庭畜禽养殖污水中抗生素的残留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样品前处理
        3.1.3 方法评价
    3.2 养殖污水中抗生素残留规律
        3.2.1 猪场污水中抗生素残留与分布特征
        3.2.2 牛场污水中抗生素残留与分布特征
    3.3 污水养殖中抗生素风险评估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土壤中抗生素残留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来源
        4.1.2 样品前处理
        4.1.3 方法评价
    4.2 结果
        4.2.1 猪场土壤中抗生素的污染规律
        4.2.2 鸡场土壤中抗生素的污染规律
        4.2.3 牛场土壤中抗生素的污染规律
        4.2.4 家庭养殖土壤中抗生素污染生态风险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家庭养殖场中抗生素残留的空间分布
    5.1 畜禽粪便中抗生素的空间污染特征
    5.2 畜禽污水中抗生素的空间污染特征
    5.3 土壤中抗生素的空间污染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四、蛋鸡生产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指示性多氯联苯在蛋鸡体内迁移转化及代际传递规律研究[D]. 王瑞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生产与卫生:民国以来山西省农村粪秽处理问题研究(1912-1965)[D]. 赵泽中. 山西大学, 2021
  • [3]基于场域视角贫困地区合作社运营效率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遵义、毕节和铜仁三市为例[D]. 姚世美.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D]. 熊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6]土鸡育肥不可忽视的五个因素[J]. 张永平. 山东畜牧兽医, 2021(03)
  • [7]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 何仁伟,张海朋,李立娜. 中国沙漠, 2021(03)
  • [8]胜任力视角下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D]. 郭明雨.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9]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10]天津市家庭畜禽养殖环境中抗生素污染规律研究[D]. 阮蓉.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蛋鸡生产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