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俊升[1](2020)在《皮质醇对LPS诱导的BEECs和RAW264.7细胞的炎性损伤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皮质醇作为一种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在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奶牛围产期,由于受到多种应激刺激,如妊娠应激、分娩应激、泌乳应激和代谢应激等,皮质醇浓度会出现较大范围的波动性升高。而且在这个阶段,奶牛易患多种生殖道疾病。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是导致奶牛生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也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奶牛分娩后,子宫颈处于开放状态,几乎所有奶牛生殖道都会被细菌污染,大肠杆菌是造成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目前临床预防及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方法很多,但是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并且预后不是很理想,导致很大的淘汰率。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一直应用于控制炎性疾病,对抑制各种病原引起的炎症反应有效,但是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对子宫内膜炎的调控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EECs)和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为研究对象,利用LPS处理细胞制作炎症模型,并利用不同浓度的皮质醇处理,然后通过CCK-8法、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探索皮质醇对LPS诱导的BEECs和RAW264.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影响,以阐明皮质醇对LPS诱导的该细胞炎性损伤的调控机制,为临床上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LPS对BEECs和RAW264.7细胞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首先利用链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BEECs,并用免疫组化法对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用1μg/mL LPS处理BEECs和RAW264.7细胞,分别收集不同时间点(0 min、15 min、30 min、45 min)的细胞并提取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和MAPK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如下,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成功建立了 BEECs的培养方法。LPS可以诱导BEECs和RAW264.7细胞的NF-κB通路关键蛋白p65与IκB以及MAPK通路关键蛋白ERK1/2、JNK与p38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上升(p<0.05),并且在LPS处理30 min时,磷酸化水平均达到最高(p<0.01),说明LPS可以引起BEECs和RAW264.7细胞NF-κB和MAPK通路的活化。2.皮质醇对LPS诱导的BEECs和RAW264.7细胞iNOS和COX-2表达的影响5ng/mL、10ng/mL、15ng/mL、20ng/mL、30ng/mL 和 60ng/mL 不同浓度的皮质醇处理BEECs和RAW264.7细胞24 h后,用CCK-8法检测皮质醇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用1 μg/mLLPS与5 ng/mL、15 ng/mL和30ng/mL不同浓度皮质醇共同处理BEECs和RAW264.7细胞后,在不同时间点利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iNOS和COX-2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性介质PGE2的含量。结果显示,5 ng/mL~60ng/mL范围的皮质醇对BEECs和RAW264.7细胞没有毒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LPS显着增加BEECs和RAW264.7细胞中iNOS和COX-2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并提高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PGE2的含量(p<0.05)。与LPS组相比,皮质醇处理后能够显着抑制iNOS和COX-2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并减少培养液中PGE2的含量(p<0.05)。故皮质醇能够降低iNOS和COX-2的表达,从而减少炎性介质的产生。3.皮质醇对LPS诱导的BEECs和RAW264.7细胞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用1 μg/mL LPS与5 ng/mL、15 ng/mL和30 ng/mL不同浓度的皮质醇共处理BEECs和RAW264.7细胞不同时间点,通过qRT-PCR法检测细胞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和IL-8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极显着增加了 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以及细胞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p<0.01)。与LPS组相比,皮质醇显着降低了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并减少了 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IL-1β的含量(p<0.05)。皮质醇可以降低由LPS诱导的BEECs与RAW264.7细胞的NF-κB通路关键蛋白p65与IκB的磷酸化水平,以及MAPK通路关键蛋白ERK1/2、JNK与p38的磷酸化水平(p<0.05),而且对通路的抑制效应在30 ng/mL时最强(p<0.01)。表明皮质醇能够抑制LPS诱导的NF-κB和MAPK通路的活化,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和MAPK通路的活性实现的。4.皮质醇对LPS诱导的BEECs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用1 μg/mL LPS和5 ng/mL、15 ng/mL和30 ng/mL不同浓度的皮质醇共同处理BEECs的不同时间点,通过qRT-PCR法检测细胞中生长因子TGF-β1、TGF-β3、CTGF和VEGF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Wnt/β-catenin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极显着增加了 TGF-β1和TGF-β3的mRNA表达水平(p<0.01);并且在LPS处理3 h和12h时CTGF mRNA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是在18 h时呈上升趋势(p<0.01);LPS对VEGF mRNA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与LPS组相比,皮质醇能够显着降低TGF-β1、TGF-β3和CTGF的mRNA表达水平,但是对VEGF 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0.05)。LPS能够增加 Wnt/β-catenin 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C-Myc 和 Cyc1inD1 的表达(p<0.05),并促进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PI3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p<0.01),但是皮质醇能够显着降低β-catenin、C-Myc和CyclinD1的表达,以及抑制PI3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p<0.05)。表明皮质醇能够抑制由LPS诱导的Wnt/β-catenin和PI3K/AKT通路的活化。综上所述,皮质醇能够抑制LPS激活的BEECs和RAW264.7细胞的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抑制炎性介质及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降低炎性反应对细胞的损伤。同时皮质醇抑制LPS激活的BEECs的Wnt/β-catenin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这将有助于减轻炎性反应所导致的胶原沉积及炎性增生。
张家华[2](2020)在《UPLC-MS/MS测定猪鸡可食性组织中11种同化激素残留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同化激素是一类具有强的蛋白质同化作用,可抑制异化或氧化代谢,提高蛋白质沉积的甾体类物质,具有重要的残留毒理学意义。其中,滥用于畜禽养殖业中最普遍的主要有睾酮、甲基睾酮、黄体酮、群勃龙、勃地龙、诺龙、美雄酮、康力龙、丙酸诺龙、丙酸睾酮及苯丙酸诺龙等。农业部发布的第250号公告明确指示不得在食品动物中添加甲基睾酮、群勃龙等药物。但目前非法将这类药物用于畜禽、水产养殖上的报道仍时有发生。本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猪鸡可食性组织(肌肉、肾脏、肝脏、鸡蛋)中11种同化激素残留量的方法,以期为动物源性食品中同化激素残留提供检测技术。由于组织样品与鸡蛋成分组成上存在很大不同,因此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动物组织样品肌肉、肝脏与肾脏中的同化激素用10 m L甲醇-乙腈(1:1,v/v)溶液提取,置于-20℃下,冷冻2 h,以12000 r/min,离心10 min,将提取的上清液于37℃水浴旋转蒸至近干,加4 m L 25%乙腈水溶解,将离心后的复溶液加到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加入4 m L乙腈洗脱,于37℃水浴下氮气吹干,加入1 m L30%乙腈水(30:70,v/v)复溶,涡旋2 min,上清液过0.22μm滤膜,采用UPLC-MS/MS进行分析检测,0.1%甲酸水与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鸡蛋用10 m L甲醇-乙腈(80:20,v/v)提取,氮气吹干后,0.1%甲酸-30%乙腈水(30:70,v/v)复溶,其他步骤与猪、鸡组织前处理方法相同。在本实验方法中,测得猪肌肉、肝脏、肾脏组织中11种同化激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1~0.5μg/kg、0.2~1.0μg/kg、0.1~0.5μg/kg;鸡肌肉、肝脏、肾脏组织中11种同化激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1~0.5μg/kg、0.1~1.0μg/kg、0.1~0.5μg/kg;鸡蛋中的检测限为0.1~0.5μg/kg。测得猪肌肉、肝脏、肾脏组织中11种同化激素的定量限分别为0.3~1.0μg/kg、0.6~3.0μg/kg、0.3~1.5μg/kg;鸡肌肉、肝脏、肾脏组织中11种同化激素的定量限分别为0.3~1.0μg/kg、0.3~3.0μg/kg、0.4~1.5μg/kg;鸡蛋中11种同化激素的定量限为0.4~1.5μg/kg。11种同化激素在猪肌肉、肝脏、肾脏组织中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100μg/kg,3~150μg/kg,1.5~100μg/kg,相关系数大于0.99,线性关系良好;在鸡肌肉、肝脏、肾脏组织及鸡蛋中的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100μg/kg,3~150μg/kg,1.5~100μg/kg,1.5~100μg/kg,相关系数大于0.99,线性关系良好。在猪与鸡的肌肉、肾脏、肝脏及鸡蛋中分别添加10μg/kg、20μg/kg、50μg/kg三个浓度进行添加回收试验。测得11种同化激素在猪肌肉、肝脏、肾脏中批内平均回收率依次为74.3%~101.1%,70.8%~100.1%,70.5%~99.8%;批内变异系数依次为2.4%~14.1%,1.1%~7.9%,0.9%~6.1%;批间变异系数依次为6.0%~13.7%,2.2%~13.5%,3.4%~12.6%。测得11种同化激素在鸡肌肉、肝脏、肾脏及鸡蛋中批内平均回收率依次为70.1%~97.4%,73.5%~102.3%,72.4%~98.0%,72.7%~97.0%;批内变异系数依次为1.4%~13.0%,0.8%~6.8%,2.6%~7.1%,2.4%~8.9%;批间变异系数依次为5.0%~12.3%,2.1%~9.1%,2.1%~9.7%,2.6%~8.6%。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UPLC-MS/MS检测猪鸡可食性组织中11种同化激素残留量的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符合兽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陆锦锐[3](2020)在《湿疹清颗粒对慢性湿疹模型大鼠作用及机制初探》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慢性湿疹大鼠模型,观察湿疹清颗粒对慢性湿疹大鼠皮损程度、炎症以及免疫、HPA轴相关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湿疹清颗粒的相关作用机制。为湿疹清颗粒在临床上的推广和使用提供相关的理论及实验依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方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参考。研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强的松阳性对照组、湿疹清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实验组用7%二硝基氯苯(DNCB)丙酮溶液涂抹于大鼠背部诱发慢性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按体重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12h后称重,乙醚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摘取脾脏、胸腺以及患处皮肤。腹主动脉取血,2500r/min离心20min,分离血清,冻存管分装血清,零下80℃冰箱保存。脾脏、胸腺直接分析天平称重后计算脏器指数,患处皮肤组织置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制作病理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局部慢性湿疹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IL-4、IL-25、IL-31、IFN-γ以及COTR、ACTH、CRH各激素含量。并对各项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应用DNCB诱导大鼠慢性湿疹模型,使大鼠背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鳞屑、苔藓化等慢性湿疹样皮损改变,造模后动物出现不停搔抓、翻滚等行为,符合实验动物学慢性湿疹造模成功表现。空白组皮损评分为0分(总分3分),模型组皮损评分分别为2.74分、2.62分、2.63分、2.62分、2.63分,与空白组相比较均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湿疹大鼠模型复制成功。2、HE染色结果提示慢性湿疹模型大鼠病理改变当中可见表皮突延长,棘细胞层明显增厚,表皮中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可见条状中性粒细胞浸润,皮下毛细血管增多,血管扩张等病理表现,符合慢性湿疹的皮损表现和病理改变,进一步佐证课题组的慢性湿疹大鼠模型复制成功。通过强的松、湿疹清颗粒高、中、低剂量治疗7天后强的松、湿疹清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有效减轻大鼠皮损红斑、浸润、鳞屑等临床症状,降低皮损评分(P<0.01),能有效抑制慢性湿疹皮损的表皮突延长、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降低或消除炎细胞浸润,抑制炎症反应等病理表现,且与慢性湿疹模型组具有显着性差异。3、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慢性湿疹模型组大鼠相较于空白对照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以及湿疹清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不同程度的升高慢性湿疹模型降低的脾指数与胸腺指数(P<0.01或P<0.05)。与阳性组对比,湿疹清颗粒高、中剂量组大鼠脾指数升高(P<0.01),胸腺指数则无差异(P>0.05)。说明湿疹清颗粒组能明显提高慢性湿疹模型降低的脾指数与胸腺指数,改善慢性湿疹模型大鼠的免疫器官功能,且湿疹清颗粒高、中剂量组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4、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慢性湿疹模型大鼠血清中CRH、ACTH、CORT表达异常,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慢性湿疹模型组相比较,湿疹清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组均能明显升高慢性湿疹模型血清中过低表达的CRH、ACTH、CORT含量(P<0.01或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湿疹清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CRH、ACTH、CORT含量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湿疹清中剂量组大鼠血清CRH、CORT含量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ACTH含量则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湿疹清低剂量组CRH、ACTH、CORT含量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但均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湿疹清高中低剂量比较,大鼠血清中CRH、ACTH、CORT含量,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中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说明,经DNCB诱导的慢性湿疹大鼠模型血清中CRH、ACTH、CORT表达低于正常组,说明该慢性湿疹模型大鼠HPA轴功能低下,提示慢性湿疹的发病机制可能与HPA轴功能低下存在相关性。湿疹清颗粒能有效升高慢性湿疹模型血清中降低的CRH、ACTH、CORT含量,兴奋HPA轴功能,促进糖皮质激素表达,从而推测其起到抑制免疫炎症的作用。且湿疹清颗粒高、中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较,慢性湿疹模型大鼠血清中IFN-γ表达降低,而IL-4、IL-25、IL-31则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与湿疹清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升高,而IL-4、IL-25、IL-31则表达降低(P<0.01或P<0.05);且经分析发现,湿疹清颗粒高、中剂量组总体效果要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湿疹清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有效降低慢性湿疹模型所致大鼠血清中过度表达而升高的IL-4、IL-25、IL-31的含量,升高大鼠血清中IFN-γ的含量,从而调节Th1/Th2的免疫表达失衡来缓解慢性湿疹的过敏反应,减轻炎性症状、瘙痒表达,从而缓解慢性湿疹的临床症状。研究结论:1、湿疹清颗粒能有效缓解慢性湿疹大鼠模型皮损程度,降低皮损评分,减轻炎症与瘙痒程度,延缓慢性湿疹模型大鼠的发病进程,有效控制病情发展。2、湿疹清颗粒能有效升高慢性湿疹模型大鼠血清中降低的CRH、ACTH、CORT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兴奋HPA轴功能,促进糖皮质激素表达,从而起到抑制湿疹炎症表达的作用。3、湿疹清颗粒能明显提高慢性湿疹模型降低的脾指数与胸腺指数,从而使慢性湿疹模型大鼠的免疫器官功能得到改善,说明湿疹清颗粒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4、湿疹清颗粒能有效降低慢性湿疹模型大鼠血清中过度表达而升高的炎性因子IL-4、IL-25、IL-31的含量,升高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FN-γ的含量,从而缓解炎性症状、瘙痒表达,从而减轻慢性湿疹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与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肖和良[4](2019)在《试论兽医临床正确使用地塞米松的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休克、抗过敏、抗毒素等作用。但兽医临床中把地塞米松当成万能药逢病必用,是不可取的,使用不当会造成低血钾症、骨质疏松、免疫抑制、母畜流产、防御机能崩溃等不良后果。文章论述地塞米松正确使用方法、适用症、用量、使用次数、配伍禁忌、使用不当发生的毒副反应以及病例介绍评判。经对洞口县2015—2018年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病猪病例476例调查,其中地塞米松使用不当以及配伍错误病例162例,占比34.03%,兽医临床使用地塞米松正确病例占比65.97%。
孟莹[5](2019)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PN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糖皮质激素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湿浸渍型、脾肾阳虚型患者诱导期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以及激素所导致副作用的临床观察,探讨激素所引起相关副作用的中医机制和潜在规律,为能减轻激素副作用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80例,纳入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按中医证型属水湿浸渍型患者90例,属脾肾阳虚型患者90例。这些病例均来自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肾内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对这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低盐优质蛋白饮食等)、对症治疗(利尿消肿、减少尿蛋白、抗凝治疗、降脂治疗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观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出现的:(1)中医证候积分;(2)在足量应用激素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3)两组患者治疗8周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红蛋白。运用SPSS21.0软件对所观察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性别以及治疗前生化指标中的血清肌酐、尿素氮、白蛋白、尿酸、尿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实验指标基线一致,具有均衡可比性。2.脾肾阳虚型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水湿浸渍型患者平均年龄,说明青壮年当中的PNS患者更易表现为水湿浸渍型,中老年当中的PNS患者更容易变现为脾肾阳虚型。3.在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上,水湿浸渍组患者总有效率81.11%,脾肾阳虚组患者总有效率50%。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激素对水湿浸渍型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脾肾阳虚型患者,说明水湿浸渍型患者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对激素的敏感性明显要高于脾肾阳虚型患者。4.在临床疗效判定上,水湿浸渍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脾肾阳虚组患者总有效率68.89%。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激素对水湿浸渍型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脾肾阳虚型患者,说明水湿浸渍型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对激素的敏感性明显要高于脾肾阳虚型患者。5.对于库欣综合征、股骨头坏死、血糖增高、青光眼等副作用,水湿浸渍型患者的发生率高于脾肾阳虚型患者,组间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水湿浸渍型患者更容易出现以上副作用。对于加重感染、胃溃疡、胃出血、神经系统症状等副作用,脾肾阳虚型患者高于水湿浸渍型患者,组间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脾肾阳虚型患者更容易出现以上副作用。6.对于激素常出现的中医相关副作用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水湿浸渍型患者高于脾肾阳虚型患者,组间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水湿浸渍型患者更容易出现痤疮、口燥咽干、心烦失眠等中医相关副作用。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相关副作用的程度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水湿浸渍型患者中医相关副作用程度均较脾肾阳虚型患者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水湿浸渍型患者具有较重的中医相关副作用。结论:1.青壮年当中的PNS患者更易表现为水湿浸渍型,中老年当中的PNS患者更容易变现为脾肾阳虚型。2.激素对PNS水湿浸渍型、脾肾阳虚型患者的疗效显着,并且水湿浸渍型患者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患者。可以认为水湿浸渍型患者激素的敏感性高于脾肾阳虚型患者。3.水湿浸渍型PNS患者更容易出现库欣综合征、股骨头坏死、血糖增高、青光眼等副作用。脾肾阳虚型PNS患者更容易出现加重感染、胃溃疡、胃出血、神经系统症状等副作用。4.激素治疗PNS水湿浸渍型、脾肾阳虚型患者均会出现中医相关副作用,但水湿浸渍型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要高于脾肾阳虚型,同时其程度相对更重。5.激素对PNS水湿浸渍型、脾肾阳虚型患者出现的副作用差异较大,并且由于激素药性偏温易耗伤阴液,提示在临床运用激素治疗水湿浸渍型患者时,适当加强滋阴清热之法,可能会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付晓艳[6](2019)在《当归与激素合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增效减毒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当归与激素合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增效作用,并从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考察当归对激素治疗哮喘过程中引起的阴虚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采用卵蛋白经致敏、激发两步来复制哮喘模型,观测当归与激素及其合用对小鼠哮喘行为学、肺功能及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测定BALF中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检测肺组织中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研究当归与激素合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增效作用及其机制。同时,在复制哮喘模型的基础上,测定小鼠体重、进食及饮水量、自主活动,探讨当归对激素治疗哮喘过程中所致阴虚症状的缓解作用。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或P<0.01时,认为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g/kg当归、0.05g/kg氢化可的松及其合用可明显缓解哮喘发作及其症状,提高肺功能,改善哮喘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降低BALF中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其基因的表达;合用后对上述指标的作用普遍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其中肺功能及上述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同时,当归与激素合用后,当归可使激素治疗哮喘过程中出现的小鼠进食及饮水量增加、体重下降、自主活动增多等阴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当归与激素及其合用具有明显的平喘作用,且合用后的平喘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中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是当归与激素及其合用后平喘的作用机制之一。同时,当归可缓解激素引起的阴虚症状。
刘玉霞[7](2019)在《呼吸内科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研究呼吸内科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中的应用,整理和研究它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和分析呼吸内科的患者资料,整理肾上腺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非典型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等疾病中的相关资料。结果呼吸内科疾病为医院临床上比较普遍的疾病,呼吸内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频率较高。结论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可以临床进行推广和借鉴。
刘琪[8](2019)在《UPLC-MS/MS法定量分析类固醇激素及其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类固醇激素是一类非极性的小分子甾体激素,它们可以通过内分泌系统来调节体内代谢过程,临床类固醇激素的检测从一次最多能检测5种类固醇激素的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发展到能够自动化检测的直接免疫分析法。这些方法有操作比较简单,检测时间较短等优点,所以该方法是多数临床实验室筛查激素的常用方法。但是由于免疫分析法有交叉干扰,基质干扰,低通量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激素检测的需求。随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激素的研究和应用的报道逐渐增加,直到发展成为检测类固醇激素的“金标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是超高灵敏度的高效分离检测系统,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的分离能力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开来,并且用质谱仪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可以一次检测很多种类固醇激素,并且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由于有同位素内标的校准,色谱和质谱的双重分离效果,其基质效应已经大大的降低,假阳性结果的出现也变得微乎极微。目前在中国,色谱及质谱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液质联用技术亟待进一步地开发应用,以满足临床检测和疾病诊断的需求。为了研究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类固醇激素灵敏度的影响,我们比较了直接液-液萃取和液-液萃取后再衍生化对定量限的影响并且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四级杆-时间飞行仪质谱法(HPLC-ESI-Q-TOF)完成了对人体血清中10种类固醇激素定量的方法学开发和验证。前处理上采用衍生化和液-液萃取的方法,得到了不衍生化直接液-液萃取,离子信号响应提高2倍到200多倍的结果,优化了羟胺溶液与10种类固醇激素的衍生化时间和温度,得到了最低0.05 ng/m L的定量限,优化了液相色谱条件,使得总的样本检测时间控制在5.7 min以内,基本满足人体血清中类固醇激素的检测。由于上述方法最低定量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体激素的检测,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方法的灵敏度,我们运用超高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ESI-QQQ)法,实现了人体血清中18种类固醇激素的定量检测。前处理方法中直接采用成本低廉,花费时间相对于离线固相萃取或者衍生化方法少的液-液萃取的方法,在没有降低灵敏度(最低检测定量限7 pg/m L)的前提下使得整个前处理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仪器检测时间在6 min以内,并且此方法在检测激素数量上超过了现有的文献报道。该方法的线性,日内日间精密度,基质效应,准确性,稳定性等均达到美国FDA生物样本检测指南的要求,另外在该章中共完成了78例疑似患者样本检测,并且成功检测出了53例患者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临床表型相同,即确诊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另外,我们也对人体尿液中20种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物进行了UPLC-ESI-QQQ质谱法定量分析。在尿液的类固醇激素的检测中我们所用样本体积小(190μL),优化了酶解所用酶量,液-液萃取所用的溶剂,在酶解和液-液萃取的前处理后其最低定量限仍然可以低达5 pg/m L。并且该方法的线性,日内日间精密度,准确性,稳定性等也均达到美国FDA生物样本检测指南的要求。此外,我们不仅检测了人体尿液中主要代谢转化途径的17种激素,还首次用UPLC-ESI-QQQ法定量检测了孕三烯酮,肾上腺酮,11β-羟雄酮三种类固醇激素,这些激素对于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本文所建立和验证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灵敏的同时检测人体血液和尿液中18-20种类固醇激素,包括孕激素,雄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雌激素等五大类,并且所建立的方法在本实验室中能够应用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CAH)增生症患者的检测与治疗。此外,库欣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症,急性或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都属于临床类固醇激素检测的应用范围,类固醇激素的LC-MS/MS定量分析为上述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方法。
赵双霞[9](2018)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治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患者80例,根据患者所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实验组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氟替卡松吸入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结果实验治疗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CO2值、PaO2值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aCO2值、PaO2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中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好转。
彭媚[10](2017)在《犬高血糖症与血钙、血磷和血镁代谢的相互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糖症是由于血糖升高而引起的一种代谢综合征。临床上,当犬的血糖浓度高于7.3 mmol/L(130 mg/dL)时,就认为存在犬高血糖症。高血糖是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也是诱发糖尿病以及肝脏、肾脏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机体内元素与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层出不穷,人医上已经有很多关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元素代谢失衡的研究,但是兽医临床上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本论文旨在探讨高血糖患犬是否存在血钙、血磷或血镁的代谢异常,以期为临床高血糖患犬的管理及其相关继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论文收集了台湾中兴大学兽医教学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近2年患犬的门诊病例资料。根据病史、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等病例资料进行筛选,排除患有恶性肿瘤、骨质疏松、严重胃肠道疾病、酮症酸中毒和严重肾脏疾病等病例。最终将血糖正常(70120 mg/dL)且各项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的110例犬作为对照组。将血糖浓度高于130 mg/dL,临床上未诊断出糖尿病的119例患犬作为非糖尿病高血糖组。将血糖浓度高于200 mg/dL,临床上确诊为糖尿病的22例患犬作为糖尿病高血糖组。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比较了三组不同血糖水平犬的血钙、血磷和血镁水平之间的差异,并对血糖与血钙、血磷和血镁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非糖尿病高血糖组的血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镁和血磷在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糖尿病高血糖组的血钙和血镁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磷在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糖与血钙、血镁呈显着的负相关性(p<0.05,r=-0.320,-0.152),与血磷呈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r=0.124),其中血糖与血钙的相关性最显着。结果表明,高血糖患犬存在血钙、血镁和血磷的代谢异常。作者认为在高血糖患犬中,通过密切监测血钙、血镁和血磷的浓度变化,适当地给患犬补充钙、镁制剂和维生素D可能有利于改善高血糖患犬的预后,对高血糖患犬给予适量的排磷药物可能有利于延缓高血糖对肾脏的损伤。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皮质醇对LPS诱导的BEECs和RAW264.7细胞的炎性损伤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一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危害与研究进展 |
1 产后常见的子宫疾病 |
1.1 子宫炎 |
1.2 临床型子宫内膜炎 |
1.3 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 |
1.4 子宫蓄脓 |
2 子宫疾病对生产能力的影响 |
3 产后子宫疾病的发病机制 |
3.1 细菌感染 |
3.2 病毒感染 |
3.3 子宫疾病与先天免疫 |
4 子宫疾病的诊断 |
5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5.1 抗生素的疗效 |
5.2 PGF_(2α)的疗效 |
6 子宫疾病的预防 |
7 激素与免疫 |
第二章 皮质醇与细胞炎性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 |
1 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与先天免疫或炎症的关系 |
2 皮质醇与先天免疫或炎症的关系 |
3 LPS对细胞的作用 |
4 NF-κB信号通路 |
5 MAPK信号通路 |
第三章 皮质醇与增殖相关通路的关系 |
1 皮质醇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
2 与组织修复相关的生长因子 |
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4 PI3K/AKT信号通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LPS对BEECs和RAW264.7细胞NF-KB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化学试剂 |
2 方法 |
2.1 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培养 |
2.2 细胞传代 |
2.3 免疫组化鉴定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
2.4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测定 |
2.5 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MAPK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培养结果 |
3.2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角蛋白-18免疫组化鉴定结果 |
3.3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 |
3.4 LPS对BEECs和RAW264.7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3.5 LPS对BEECs和RAW264.7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皮质醇对LPS诱导的BEECs和RAW264.7细胞INOS和COX-2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1.2 实验仪器 |
1.3 主要化学试剂 |
2 方法 |
2.1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培养 |
2.2 细胞传代 |
2.3 CCK-8检测BEECs和RAW264.7细胞的活性 |
2.4 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炎性介质PGE2的浓度 |
2.5 qRT-PCR检测细胞iNOS和COX-2的基因表达水平 |
2.6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变化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BEECs和RAW264.7细胞的活性变化 |
3.2 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PGE2的含量变化 |
3.3 BEECs和RAW264.7细胞iNOS与COX-2的基因表达变化 |
3.4 RAW264.7细胞iNOS和COX-2的蛋白表达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皮质醇对LPS诱导的BEECs和RAW264.7细胞NF-KB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1.2 实验仪器 |
1.3 主要化学试剂 |
2 方法 |
2.1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培养 |
2.2 细胞传代 |
2.3 ELISA检测相关炎性因子的含量 |
2.4 qRT-PCR检测细胞的炎性因子基因表达变化 |
2.5 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MAPK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 |
2.6 免疫荧光法检测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p65的表达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相关炎性因子的含量变化 |
3.2 BEECs和RAW264.7细胞相关炎性因子基因的表达情况 |
3.3 BEECs和RAW264.7细胞的NF-κB通路变化 |
3.4 BEECs的NF-κB p65蛋白核转位情况 |
3.5 BEECs和RAW264.7细胞的MAPK通路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皮质醇对LPS诱导的BEECs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1.2 实验仪器 |
1.3 主要化学试剂 |
2 方法 |
2.1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培养 |
2.2 细胞传代 |
2.3 qRT-PCR检测细胞的相关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变化 |
2.4 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和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 |
2.5 免疫荧光法检测BEECs中β-catenin的表达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BEECs的相关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情况 |
3.2 BEECs的Wnt/β-catenin通路变化 |
3.3 BEECs的β-catenin蛋白核转位情况 |
3.4 BEECs的PI3K/AKT通路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UPLC-MS/MS测定猪鸡可食性组织中11种同化激素残留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同化激素研究概况 |
1.1.1 激素类药物的概述 |
1.1.2 同化激素类药物的概述 |
1.1.3 同化激素的临床应用及危害 |
1.2 同化激素类药物的残留检测现状 |
1.2.1 同化激素的检测基质和前处理方法 |
1.2.2 同化激素的残留检测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药品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和设备 |
2.1.4 溶液配制 |
2.2 方法 |
2.2.1 样品的制备 |
2.2.2 样品的前处理 |
2.2.3 色谱质谱条件 |
2.2.4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2.5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2.2.6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质谱图 |
3.2 检测限和定量限 |
3.3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3.4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
4 讨论 |
4.1 样品前处理过程的优化 |
4.1.1 提取方法的选择 |
4.1.2 除脂 |
4.1.3 基质净化方式的选择 |
4.1.4 复溶液的选择 |
4.2 仪器条件的优化 |
4.2.1 质谱分析条件的优化 |
4.2.2 液相条件的优化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湿疹清颗粒对慢性湿疹模型大鼠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
引言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慢性湿疹大鼠模型的复制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3 动物模型的复制 |
1.4 皮损观察与评分 |
1.5 统计学处理 |
1.6 实验结果 |
1.6.1 各组大鼠皮损形态学观察 |
1.6.2 各组大鼠背部皮损评分比较 |
1.7 实验分析讨论 |
第二章 湿疹清颗粒对慢性湿疹大鼠模型的疗效评价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各组大鼠皮损形态学观察 |
2.3.2 各组大鼠局部湿疹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 |
2.3.3 各组大鼠间体重比较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湿疹清颗粒对慢性湿疹大鼠模型HPA轴影响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湿疹清颗粒对慢性湿疹大鼠模型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 |
4.1 湿疹清颗粒对慢性湿疹大鼠模型脾脏与胸腺指数的影响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 |
4.1.4 分析与讨论 |
4.2 湿疹清颗粒对慢性湿疹大鼠模型免疫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2.4 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语 |
5.1 实验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与研究 |
1.1 病名的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湿疹的临床治疗 |
1.3.1 内治法 |
1.3.2 外治法 |
1.3.3 针灸治疗 |
1.3.4 内外结合 |
1.3.5 其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等)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研究 |
2.1 病因学研究 |
2.2 发病机制研究 |
2.3 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三 湿疹清颗粒的组方研究 |
3.1 中医药学组方研究探讨 |
3.2 现代药理学对组方的研究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致谢 |
(4)试论兽医临床正确使用地塞米松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塞米松药物药理作用 |
2 兽医临床正确使用地塞米松方法 |
2.1 地塞米松类药物适用症 |
2.2 地塞米松类药物用量和使用次数 |
2.3 使用地塞米松类药物注意事项 |
2.3.1 避免长期使用 |
2.3.2 骨软症、骨折治疗期、创伤修复期禁用 |
2.3.3 怀孕母畜禁用 |
2.3.4 缺乏有效抗微生物药治疗的感染性疫病禁用 |
2.3.5 疫苗接种期禁用 |
2.3.6 不宜与利尿剂合用 |
2.3.7 糖尿病、肾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者禁用 |
2.3.8 静脉注射时应缓慢 |
2.4 地塞米松类药物配伍禁忌 |
3 地塞米松药物毒副作用 |
4 洞口县兽医临床使用地塞米松病例介绍与评判 |
5 收集洞口县兽医临床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病猪病例分析 |
6 讨论 |
7 总结 |
(5)糖皮质激素治疗对PN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当归与激素合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增效减毒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当归与激素合用治疗哮喘的增效作用及对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技术路线图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动物筛选及分组 |
2.3 哮喘小鼠模型的复制及给药 |
2.4 样本采集 |
2.5 指标检测 |
2.5.1 小鼠哮喘行为学测定 |
2.5.2 哮喘小鼠肺功能检测 |
2.5.3 哮喘小鼠肺指数及肺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
2.5.4 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学的观察 |
2.5.5 ELISA法测定哮喘小鼠BALF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 |
2.5.6 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HMGB1、TLR4及NF-κB蛋白表达水平 |
2.5.7 RT-PCR法测定肺组织NF-κB p65 基因表达水平 |
2.5.8 WB法测定哮喘小鼠肺组织NF-κB p65 蛋白表达水平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当归与氢化可的松及其合用对小鼠哮喘行为学的影响 |
3.2 当归与氢化可的松及其合用对哮喘小鼠肺功能的影响 |
3.3 当归与氢化可的松及其合用对哮喘小鼠肺指数及肺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
3.4 当归与氢化可的松及其合用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5 当归与氢化可的松及其合用对哮喘小鼠BALF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3.6 当归与氢化可的松及其合用对哮喘小鼠肺组织HMGB1、TLR4 及NF-κB p65 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 |
3.7 当归与氢化可的松及其合用对哮喘小鼠肺组织NF-κBp65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8 当归与氢化可的松及其合用对哮喘小鼠肺组织NF-κBp65 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 |
4 讨论 |
4.1 当归与激素及其合用对小鼠哮喘行为学的影响 |
4.2 当归与激素及其合用对哮喘小鼠肺功能的影响 |
4.3 当归与激素及其合用对哮喘小鼠肺指数、肺组织含水量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4.4 与激素及其合用对哮喘小鼠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二章 当归对激素治疗哮喘过程中引起不良反应的缓解作用 |
技术路线图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动物筛选 |
2.3 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
2.4 体重、进食与饮水量、自主活动的测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当归与激素对哮喘小鼠体重的影响 |
3.2 当归与激素对哮喘小鼠进食量及饮水量的影响 |
3.3 当归与激素对哮喘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激素治疗哮喘时引起的不良反应——阴虚症状 |
4.2 当归对激素治疗哮喘引起阴虚症状的缓解作用——减毒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当归与激素合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增效减毒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呼吸内科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
1.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
1.2 支气管哮喘 |
1.3 肺结核 |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 |
1.5 大咯血 |
2 不良反应 |
(8)UPLC-MS/MS法定量分析类固醇激素及其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类固醇激素检测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免疫分析法在类固醇激素中的运用 |
1.1.2 GC-MS与 LC-MS在类固醇激素检测中的运用 |
1.1.3 LC-MS运用于类固醇激素检测所面临的挑战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理论 |
1.2.1 前处理方法 |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3 质谱法 |
1.2.4 类固醇激素 |
1.2.5 类固醇的合成和代谢紊乱 |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LC-MS同时检测人体血清中10 种类固醇激素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实验药品 |
2.2.1 仪器 |
2.2.2 实验药品 |
2.3 方法的建立 |
2.3.1 配制标准混合溶液 |
2.3.2 配制内标溶液,质控品 |
2.3.3 衍生化反应 |
2.4 色谱及质谱条件 |
2.4.1 色谱质谱条件 |
2.5 方法优化与讨论 |
2.5.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5.2 衍生化条件的优化 |
2.5.3 前处理方法比较 |
2.6 方法的验证 |
2.6.1 方法的特异性与选择性 |
2.6.2 方法灵敏度 |
2.6.3 方法线性 |
2.6.4 方法精密度 |
2.6.5 方法准确性 |
2.6.6 方法基质效应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PLC-MS/MS同时检测人体血清18 种类固醇激素及其在临床中的运用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试剂 |
3.2.1 仪器 |
3.2.2 试剂 |
3.3 UPLC-MS/MS同时检测人体血清18 种类固醇激素方法的建立 |
3.3.1 溶液的配制 |
3.3.2 色谱条件 |
3.3.3 质谱条件 |
3.4 方法优化与讨论 |
3.4.1 流动相添加剂的选择 |
3.4.2 ESI离子源参数的优化 |
3.5 UPLC-MS/MS同时检测人体血清18 种类固醇激素方法的验证 |
3.5.1 特异性和专属性 |
3.5.2 灵敏度 |
3.5.3 线性 |
3.5.4 精密度 |
3.5.5 准确性 |
3.5.6 提取回收率 |
3.5.7 基质效应 |
3.5.8 稳定性 |
3.5.9 实际患者样本检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PLC-MS/MS同时检测人体尿液中20 种类固醇激素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试剂 |
4.2.1 仪器 |
4.2.2 试剂 |
4.3 UPLC-MS/MS同时检测尿液中20 种内源性激素方法的建立 |
4.3.1 溶液的配制 |
4.3.2 色谱条件 |
4.3.3 质谱条件 |
4.4 UPLC-MS/MS分析方法的优化与讨论 |
4.4.1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4.5 UPLC-MS/MS同时检测尿液中20 种内源性激素方法的验证 |
4.5.1 特异性和专属性 |
4.5.2 灵敏度 |
4.5.3 线性 |
4.5.4 精密度 |
4.5.5 准确性 |
4.5.6 提取回收率 |
4.5.7 稳定性 |
4.6 实际样本检测 |
4.7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精密度实验数据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目录 |
(9)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PaCO2值、PaO2值情况对比 |
3 讨论 |
(10)犬高血糖症与血钙、血磷和血镁代谢的相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犬高血糖症与钙磷镁元素代谢的研究进展 |
1.1 血糖的调节机制 |
1.1.1 胰腺内分泌的调节作用 |
1.1.2 肾上腺内分泌的调节作用 |
1.1.3 肝脏和肾脏的调节作用 |
1.2 犬高血糖症的病因 |
1.2.1 犬糖尿病性高血糖 |
1.2.2 犬应激性高血糖 |
1.2.3 犬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 |
1.2.4 犬胰源性高血糖 |
1.3 高血糖症的危害 |
1.3.1 高血糖引起水盐代谢紊乱 |
1.3.2 高血糖增加感染的风险 |
1.3.3 高血糖损伤心血管系统 |
1.3.4 高血糖损伤肾脏 |
1.4 钙磷镁元素的代谢 |
1.4.1 钙元素的代谢 |
1.4.2 磷元素的代谢 |
1.4.3 镁元素的代谢 |
1.5 糖尿病与血钙、血磷和血镁的关系 |
1.5.1 糖尿病与血钙的关系 |
1.5.2 糖尿病与血磷的关系 |
1.5.3 糖尿病与血镁的关系 |
1.6 犬高血糖症的防治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犬高血糖症与血钙、血磷和血镁代谢的相互关系 |
2.1 材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病例筛选 |
2.2.2 数据收集 |
2.2.3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犬性别、品种和年龄的比较 |
2.3.2 犬主要血液学参数的比较 |
2.3.3 犬血糖、血钙、血磷和血镁的比较 |
2.3.4 犬血糖与血钙、血磷、血镁相关性的比较 |
2.4 讨论 |
2.4.1 犬高血糖症与年龄、性别和品种的关系 |
2.4.2 犬高血糖症主要临床参数的变化 |
2.4.3 犬高血糖与血钙的相互关系 |
2.4.4 犬高血糖与血磷的关系 |
2.4.5 犬高血糖与血镁的关系 |
2.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质醇对LPS诱导的BEECs和RAW264.7细胞的炎性损伤调控机制的研究[D]. 董俊升. 扬州大学, 2020
- [2]UPLC-MS/MS测定猪鸡可食性组织中11种同化激素残留的方法研究[D]. 张家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3]湿疹清颗粒对慢性湿疹模型大鼠作用及机制初探[D]. 陆锦锐.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试论兽医临床正确使用地塞米松的方法[J]. 肖和良. 养猪, 2019(06)
- [5]糖皮质激素治疗对PN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研究[D]. 孟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当归与激素合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增效减毒作用及机制研究[D]. 付晓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呼吸内科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研究[J]. 刘玉霞.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21)
- [8]UPLC-MS/MS法定量分析类固醇激素及其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刘琪.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治疗分析[J]. 赵双霞. 当代医学, 2018(29)
- [10]犬高血糖症与血钙、血磷和血镁代谢的相互关系[D]. 彭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