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CS系统与MIS系统互连在大武口发电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16)在《A公司信息系统整合项目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管理,企业能够取得长期的运营成功,很大部分取决于企业所建立的信息系统的有效性。然而,企业的信息系统的规划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盲目地套用信息规划系统将会导致企业的运营失败。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A公司,作为新兴的广信民营供电企业,也意识到了建立IT信息化规划系统的重要性。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发现,A公司的IT信息化优化方案要得以成功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A公司应该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来对整个运维体系进行高效地管理。研究结果表明,A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增强,将会最大程度地提高A公司的安全防护能力,更重要一点就是,A公司需要在制度上采取一系列的人员,资金以及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从而使得整个IT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以大幅度地提高。具体而言,A公司的IT信息化规划方案的实施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有稳健的通讯网络设施和高性能的数据处理设备。公司还需要建立智能化的电网以便对数据化的信息实时地监控和管理。A公司还应该建立信息化集成平台,从而更好地满足用电客户以及企业的需求。A公司还将致力于开发智能化电网的新功能,并且对其进行实际的应用和创新。A公司还应该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
郭树坤[2](2016)在《面向脱硫工程的DCS系统稳定性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是依靠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CRT显示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诸多技术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集中监控和管理,有效克服了普通仪表的功能单一化和布局不集中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高危险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生产过程的控制精确度大幅提高,降低了维护及运行成本。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迅速发展,DCS系统已大量应用于各大工厂的工业生产,并将成为工业生产控制系统应用的主流。因此,DCS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凸显出来并亟待解决。目前,各大工厂的新建机组在控制系统的选择上大部分采用了 DCS系统,连单机容量较大的老机组通过系统改造升级,也基本全部使用了 DCS系统。DCS系统在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为工业生产的高效节能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如何使DCS系统更稳定的运行,以确保工业生产的安全、节能和高效,就成了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建龙特钢炼铁厂的生产流程,针对烟气脱硫的原理并结合本厂的实际情况,与现阶段的主要控制系统作比较,最终选用DCS作为本厂脱硫工程的控制系统,并基于此展开深入研究和工程应用。本文首先概括性阐述DCS系统的结构及现场总线技术;然后系统地阐述了 DCS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稳定性的重要性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分别从非冗余串联系统和冗余技术并联系统理论分析DCS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对软件冗余和硬件冗余的技术改进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最后,展开DCS系统稳定性在脱硫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我公司采用的JX—300XP控制系统的应用为例,充分证明通过对冗余技术的实现提高了 DCS系统的稳定性,对脱硫工程的自动化起到降本增效的重要作用。
祝楠[3](2015)在《基于电厂调度管理及实时调度系统 (PDMS) 镜像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作为媒介的传递与交流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生活运作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元素。在当今富信息时代,我们在改革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关注信息的安全。电力作为基础行业之一,其在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整个电力系统从组织上可划分为发电、调度两大系统和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四大环节。近年来,随着各种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大规模使用,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威胁,据此,亟需对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在对电力信息化安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当前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电力信息系统的威胁以及电力信息网络边界安全的威胁,与此同时将评估模型应用到电力信息网络中,目标是为电厂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减少电厂信息化系统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安全攻击和威胁。电厂的网络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电监会按照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思路,将电力网络划分为I区、II区、III区和四区,将生产控制区与管理信息区进行隔离。网络划分一般是通过逻辑隔离加物理隔离相结合的方式来抵御来自互联网威胁、内网访问漏洞的攻击。随着电厂数字化发展的需要,电力企业对电力调度系统和数据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时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即使是电厂内部隔离网络下,往往在实际生产管理中,管理大区的信息系统需要跟其它生产监控系统进行数据分享,在隔离网络之间进行交流、采集以及交换必要的生产数据信息。此时,就需要在保证满足二次系统安全的条件下的进行基于调度系统的数据安全访问镜像设计,满足电厂日益增长的数字化管理需要,为领导层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数据。本课题将主要探讨如何在电厂物理隔离网络中,在保证生产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传输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的、有效的构建一套对电厂业务应用系统而言简单易行,并且在复杂网络环境下进行实时、准确的数据访问的调度镜像系统。本课题从web系统镜像、数据库镜像、文件系统镜像三个方向综合设计,将调度管理及实时调度系统的功能、数据、发电负荷、生产指标等决策层需要的功能,通过运用JAV技术、数据库技术、镜像技术、网络协议编程、加密技术来设计一套安全的解决方案。同时,基于跨隔离网络的数据交换的设计,还必须满足从整体上考虑数据交换的安全性、复用性、扩展性等相关问题,此镜像方案的设计已经在实际电厂项目中得到了应用,成为多个电厂信息化升级改造的项目。
牛克龙[4](2013)在《600MW火力发电机组FECS与DCS一体化设计方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火电机组向大容量、高参数方向的发展,发电厂自动化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炉电一体化协同控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主厂房电气系统的运行监控自动化及其信息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厂运行监控的自动化及安全经济性水平,发电厂用电气运行监控融入整个电厂的运行监控自动化系统目前已成为迫切需要。论文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当前FECS接入DCS的现状以及FECS、DCS的应用及其特点进行了论述及分析,进而提出了FECS与DCS系统融合的必要性,即FECS与DCS一体化系统。并对该系统融合的关键技术现场总线、以太网技术的应用及可靠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可靠性保证的措施。进而提出了600MW火电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对“硬接线+通讯”方式与“保留关键硬接线+通讯”方式两种应用进行技术与经济比较肯定了国电霍州两台600MW超临界机组的一体化实施的具体方案,从而论证了“保留关键硬接线+通讯”方式的合理性。最后,论文对FCS与FECS的一体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林悦娜[5](2012)在《生产实时监控系统在沙角A电厂的整合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推动了以厂网分家、竞价上网等为核心的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的逐步扩大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促使电力企业专注于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效率。近年来,尽管电厂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原有的信息系统没有对生产现场各控制系统中的生产数据加以采集和充分利用,只从分散控制系统(DCS)采集了少量报表相关的实时数据,由于没有采用实时数据库技术,数据的刷新较慢,且无法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长期、高效的历史存储,使得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各机组的运行状况。而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生产实时监控系统以涉及的各种控制、监测、测量等系统为基础,集实时数据采集、处理、显示、存储为一体的完整的集成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生产实时监控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以及在沙角A电厂的整合应用,从体系架构、系统分析设计、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和整合应用等方面进行考虑,建立了一个集实时数据采集、加工、显示、存储为一体电厂现代化信息系统。该系统在上海麦杰公司的OpenPlant实时数据库基础上来开发生产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从电厂生产现场的各底层数据源(如DCS、输煤、脱硫、灰控等PLC)采集实时数据,建立起全厂统一的实时/历史数据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实时监视、负荷调度管理、排班管理、设备可靠性管理、设备报警、运行知识库、参数报警、绩效考核管理、手工数据维护、性能计算图形、统计报表、生产报表、网络监视图在内的13个应用功能模块,实现了整个电厂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厂级生产过程的实时信息监控和调度,并为电厂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实时运行数据。该系统在沙角A电厂成功实施以后,在生产信息共享、安全生产和机组经济运行方面发挥了显着的作用,提高了生产各专业包括机炉电、辅控、环保和管理的效率,提升了电厂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该成果于2011年10月荣获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李静[6](2013)在《火电厂1000MW机组辅网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大部分火力发电厂的外围辅助程控系统逐渐由独立的监视控制趋向于集中监控。火电厂辅网程控系统,真正完成了火电机组外围辅助发电设备的集中监控,极大的方便了操作人员对整个辅网程控系统的监视和控制,大大的减少了工程师的维护工作,提高了整个辅网系统的工作效率,保障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快捷性、准确性,提升了电厂的自动化水平。本文以上海漕泾电厂1000MW机组辅网程控系统为背景,在研究了大型火电厂辅网工艺系统与程控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辅网程控系统网络架构,完成了硬件配置和相关装置的程控程序设计和HMI设计工作,并给出系统冗余功能和可靠性的实现方法。该套系统以集中控制的网络结构,结合具有领先技术水平的可编程控制器,不仅便于实现多种系统同时操作的运行方式,而且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辅网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电厂辅助发电设备的有效控制,同时也能同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联网,实现管控一体化。目前本套程控系统已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运行评价。
刘进雄[7](2010)在《基于主设备优化运行的火电厂节能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如何节能减排,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政府更是高调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火力发电企业供电煤耗降低5.1%,因此控制火电厂发电成本,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机组的优化运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火电机组优化运行所采用的节能技术如经验公式计算法、耗差分析方法和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历史寻优法等虽然都能提高机组优化运行水平,但还不能适应大型机组运行参数多、数据量大,实时计算速度快及操作指导性强等特点。本文通过对燃煤掺配、锅炉燃烧、汽轮机滑压运行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了混煤掺配的模糊数学技术模型、基于参数预测的锅炉燃烧优化控制模型和基于滑压运行的汽轮机优化运行模型。同时利用SIS强大的生产信息平台将上述优化模型综合在一起,构建主设备的优化运行技术,同时采用免疫禁忌搜索技术进行寻优计算,获得机组发电的运行成本,为生产管理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建立了将燃料掺烧配比纳入火电厂主设备优化运行新的管理模式,使得主设备优化运行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提出了主设备的发电成本直接按照原煤价格的掺配比例进行计算的方法,克服了过去仅采用标煤单价进行发电成本计算中存在的不直观、转换复杂、精度低等缺陷,该方法对燃料掺烧配比的经济性具有显着的提高。2)提出了采用智能预测值代替不确定参数值的锅炉燃烧优化运行的方法。通过对传统的锅炉燃烧优化技术的分析,建立了基于参数预测的锅炉燃烧优化模型,提出了目标值分别为锅炉燃烧效率及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两种优化方案并进行了实际运行,运行效果表明该方法比锅炉反平衡效率计算的数据更加准确,同时也克服了耗差分析法所存在的参数间关联性不强等问题,能够实时对锅炉燃烧工况进行智能调节,使锅炉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了1%。3)提出了基于滑压运行技术的汽轮机优化运行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滑压运行对汽轮机经济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条件下对滑压运行参数值选取的影响因素,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汽轮机优化运行模型,给出了汽轮机滑压运行参考值的确定方法,得出了汽轮机滑压运行曲线,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的降低了汽轮机的热耗率。4)基于SIS生产信息平台构建了的主设备优化运行的节能技术。利用SIS完整的实时数据信息及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建立了主设备优化运行节能技术模型,采用免疫禁忌搜索技术对主设备系统进行寻优计算;同时采用双重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的对实时数据进行验证,消除了不良数据的干扰,降低了主设备在变工况下的发电成本,提高了火电厂的经济效益。
陈荣保[8](2010)在《基于视觉融合的监控机理及其在锅炉燃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系统是国家建设的保障体系,在以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发电技术中,煤电充当着发电行业的主要角色。燃煤发电技术从能耗角度分析,低能耗零排放和等量煤耗下的高发电效率,使亚临界机组不断地被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所替代。但从发电工艺角度分析,都是燃煤发电。燃煤发电包括了给粉环节、燃烧环节、发电环节和辅助环节,整个发电过程是一个大容量、大滞后、非线性的理化特性型工艺参数的多能量转换过程,由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实时过程监控。电厂DCS在电厂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电厂生产普遍选用的监控系统。但在DCS对电厂的监控过程中,控制策略的依据并非来自于发电过程中最重要的工艺对象——炉膛火焰,而是间接测量与之相关的延伸参数,如主汽温度、主汽压力等。事实上,炉膛火焰关联着所有工艺参数,关联着发电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生产的安全、稳定和可靠。针对炉膛火焰的研究及其对炉膛火焰的燃烧监控,涉及到热动力学、燃烧学、图型学、信号处理、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领域,而且对发电本身也具有直接正向效应。对大型燃煤锅炉而言,炉内悬浮燃烧状态的火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悬浮燃烧,它的工况是不稳定的。锅炉燃烧的安全性取决于火焰燃烧的稳定性,如果燃烧不稳定,炉内温度场不均匀,容易出现重大事故。因此开展炉膛火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显着的应用价值。炉膛火焰的信号获取是基于CCD传感器的二维视频信号,本文在了解和掌握图像处理方法,分析炉膛火焰的基本信息和图像预处理算法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炉膛火焰展开全面的特性研究,并基于研究结果探索了对炉膛火焰的诊断技术和实时监控方法,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炉膛火焰图像的噪声和抑制技术,采取算术平均滤波和中值滤波算法有效实现图像去噪;研究了炉膛火焰图像的灰度特征、温度特征和相关的煤粉特性;全面研究炉膛火焰的温度和温度场测量技术,提出了基于景深温度场的误差修正方法;划分了火焰特征区域,确定了区域边缘特征及其特征区域所呈现的各个图型特征,全面研究了基于炉膛火焰特征的主要诊断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特征区温差、火焰平均温度、高温面积率、高温区圆度率和火焰质心偏移率等的实时数值有助于炉膛火焰的监控。(2)研究了火焰探测技术及其控制。全面研究炉膛火焰的图像处理算法,为控制策略提供有效的、准确的特征数值;研究了炉膛火焰燃烧控制的策略方法,包括控制对象模型识别、控制策略及其实现,提出了将基于二维图像的火焰特征、聚类特征和基于时基的火焰探测器燃烧状态进行融合,以此共同决策炉膛火焰的实时控制方法。(3)总结了炉膛火焰图像的操作、预处理、转换、处理技术、特征计算、策略研究和温度—色彩变换、伪彩色显示技术等,设计了炉膛火焰图像信息平台。基于图像采集和图像处理、计算、判断和控制,研制了实时监控DCS和底层的炉膛火焰测控基站,能完成无线图像传送功能并确保传送的实时性。采用本文技术构成的DCS能满足基于炉膛火焰的实时控制需求,使电厂生产更加安全、稳定和可靠。
马进[9](2009)在《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锅炉汽水系统模型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火电厂仿真机在培训集控运行值班员、减少误操作和被迫停机的次数、提高电厂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站仿真机数学模型一般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其定性结论合理,但是通常不够准确,建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手工调整模型参数。针对这一状况,本文研究了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在火电厂机理数学模型参数优化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如下:研究300MW单元机组汽包锅炉汽水系统主要受热面的机理数学模型,将其参数划分为静态特性参数和动态特性参数。对于静态参数,研究其变化对出口参数稳态数值的影响;对于动态特性参数,研究其变化对扰动条件下过渡过程的影响。从单相介质换热器模型的出口焓值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指出跷跷板效应的产生原因,给出判定准则和工程解决方法。以高温过热器数学模型为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对于稳态误差和动态特性,分别建立对应的目标函数,选取相关的模型优化参数。经过优化的高温过热器模型,其稳态误差和动态特性误差都达到规定的要求。以锅炉厂的热力计算汇总数据为依据,对锅炉汽水系统的其他受热面模型,针对其稳态误差进行了参数优化。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快速计算能力,采用BP神经网络保存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将模型主要输入、输出和优化参数组成数据集合,作为学习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的BP网络神经网络直接输出优化结果。针对汽水系统的各个换热模块,分别建立对应的优化神经网络,组成汽水系统模型的神经网络优化库。将神经网络优化库与遗传算法结合使用,对汽水系统模型进行系统优化。首先使用神经网络进行单模块初步优化,再以汽水系统模型关键参数的误差最小作为目标,使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使汽水系统整体模型误差达到规定的要求。以控制论观点分析数学建模和仿真过程,提出集成化和智能化模型结构IIMS(integrated and intelligence model structure)。它将设备原理和结构、结构参数、运行数据、控制规则和最终模型绑定在一起,具有对象特性的显式表示与可叠加性、优化算法开放性等特点。IIMS将模型优化模式由人工参数调整转变为程序优化,降低调试工作量;资深建模人员的调试经验以程序的形式固定下来,供初学者使用;它还可以提高模型重用性,便于模型的维护与更新。本文提出的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的模型优化方法,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电站仿真机进行参数优化。
陈昌勇[10](2008)在《襄樊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研究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in Plant Level简称SIS)是集生产过程监控、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系统。厂级监控信息系统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发电厂厂级自动化系统。襄樊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而投资建设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实现全厂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信息的集成和有效共享,实现机组及全厂生产过程实时监控、运行指导和科学量化的运行绩效考核,实现全厂及各机组运行经济性的实时动态分析和整体优化控制,为企业更有效地参与电力市场竞争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本论文简要介绍了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的概念、意义及产生的技术和行业背景,阐明了襄樊电厂设计建设厂级监控信息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技术及应用情况。针对火电厂自动化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火电厂自动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并详细阐述了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的系统需求分析、总体设计、网络设计、实时数据库、功能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在SIS网络方面,本文详细综述了网络设计原则、网络结构等;在SIS实时/历史数据库方面,论文详细阐述了数据库功能要求、数据压缩原理、实时/历史数据库iHistorian及典型配置;在功能设计方面,论文分别从性能分析和运行指导、负荷调度、寿命监测与管理和故障诊断等多方面,明确了系统所需解决的问题和系统的研制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为应用软件的开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结合襄樊电厂4×300MW和2×600MW燃煤机组工程SIS系统的特点,规划设计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功能及使用说明。
二、DCS系统与MIS系统互连在大武口发电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CS系统与MIS系统互连在大武口发电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信息系统整合项目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逻辑框架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的逻辑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IT项目管理理论 |
2.2 信息系统规划理论 |
第3章 A公司发展现状及信息化需求分析 |
3.1 A公司简介与发展目标 |
3.1.1 公司情况简介 |
3.1.2 公司愿景及战略分析 |
3.2 A公司原有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
3.2.1 经营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
3.2.2 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
3.3 A公司关键业务流程现状 |
3.4 A公司信息化需求分析 |
3.4.1 信息化需求的三个层面 |
3.4.2 A公司信息化需求的内容 |
3.4.3 A公司整合信息系统与升级功能需求内容 |
第4章 A公司信息系统规划整合系统方案设计 |
4.1 A公司IT规划方案设计原则 |
4.2 A公司IT规划方案总体目标 |
4.3 A公司的IT规划方案内容 |
4.3.1 总体规划方案 |
4.3.2 应用组合定位 |
4.3.3 应用功能规划 |
4.3.4 辅助功能规划 |
第5章 A公司信息系统规划整合系统方案实施 |
5.1 A公司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实施原则及预期目标 |
5.1.1 A公司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实施原则 |
5.1.2 A公司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实施预期目标 |
5.2 A公司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实施计划 |
5.2.1 主实施计划 |
5.2.2 整合系统硬件网络平台实施计划 |
5.2.3 基础数据实施计划 |
5.3 A公司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3.1 人员保障措施 |
5.3.2 信息资产保障措施 |
5.3.3 制度保障措施 |
5.4 A公司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实施效果评估 |
5.4.1 实施效果评估的目的 |
5.4.2 实施效果评估标准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面向脱硫工程的DCS系统稳定性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DCS系统简介 |
2.1 DCS的定义 |
2.2 DCS的发展历程 |
2.3 DCS的特点和功能 |
2.4 DCS的结构 |
2.5 DCS现场总线技术 |
2.5.1 现场总线技术简介 |
2.5.2 现场总线标准的选取 |
2.5.3 现场总线技术优点 |
2.5.4 现场总线技术对DCS发展的影响 |
2.6 OPC的概述 |
2.6.1 OPC发展的背景 |
2.6.2 OPC特点 |
2.6.3 OPC的使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DCS系统稳定性的分析 |
3.1 稳定性概念 |
3.2 影响DCS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
3.3 DCS系统稳定性理论分析 |
3.3.1 串联系统稳定性理论分析 |
3.3.2 并联系统稳定性理论分析 |
3.4 DCS系统稳定性的技术改进 |
3.4.1 软件冗余技术改进 |
3.4.2 硬件冗余技术改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造后的DCS系统在脱硫工程上的应用 |
4.1 JX-300XP系统简介 |
4.1.1 系统整体结构 |
4.1.2 系统特性 |
4.1.3 通信网络 |
4.1.4 控制站规模 |
4.2 DCS系统稳定性硬件设计 |
4.2.1 网络组件设计 |
4.2.2 电源组件设计 |
4.2.3 CPU冗余设计 |
4.2.4 通讯模块设计 |
4.2.5 I/O卡件设计 |
4.3 DCS系统稳定性软件设计 |
4.3.1 组态设计 |
4.3.2 数据采集设计 |
4.4 DCS系统的应用 |
4.4.1 网络组件的应用 |
4.4.2 电源组件的应用 |
4.4.3 CPU冗余的应用 |
4.4.4 通讯模块的应用 |
4.5 DCS系统稳定性研究的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电厂调度管理及实时调度系统 (PDMS) 镜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java基本理论 |
2.2 oracle数据库 |
2.2.1 数据同步及复制概述 |
2.2.2 数据库复制的基本分类 |
2.2.3 数据库同步的一致性方式 |
2.3 网络协议基本理论 |
2.4 数据加密 |
2.4.1 数据加密技术 |
2.4.2 密钥的生成和管理 |
2.4.3 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业务概述 |
3.1.1 电厂调度管理及实时调度系统 |
3.1.2 镜像研究的必要性 |
3.2 功能要求 |
3.3 业务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 |
4.2 功能设计 |
4.2.1 web镜像功能 |
4.2.2 数据库镜像 |
4.2.3 文件系统镜像 |
4.2.4 跨物理隔离网关数据传输镜像设计 |
4.2.5 安全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库镜像 |
5.2 文件系统镜像 |
5.3 系统部署及运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4)600MW火力发电机组FECS与DCS一体化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大型火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 |
2.1 DCS系统应用分析 |
2.1.1 DCS在火电厂应用现状 |
2.1.2 FCS特点 |
2.2 FECS系统应用分析 |
2.2.1 FECS在火电厂应用现状 |
2.2.2 FECS系统结构 |
2.2.3 FECS系统监控范围 |
2.2.4 FECS系统监控方式 |
2.3 FECS与DCS系统融合的必要性 |
第3章 一体化控制系统的通信技术研究 |
3.1 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 |
3.1.1 现场总线特征 |
3.1.2 几种主流的现场总线 |
3.1.3 现场总线的应用 |
3.1.4 现场总线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3.1.5 现场总线发展趋势 |
3.2 以太网技术的应用 |
3.2.1 Ethernet应用于工业现场的关键技术 |
3.2.2 工业以太网协议 |
3.2.3 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应用现状 |
3.2.4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
3.3 通信技术的可靠性保证 |
第4章 国电霍州2×600MW机组FECS与DCS的一体化设计方案 |
4.1 600MW机组工程概况 |
4.2 主要设计原则 |
4.2.1 总的技术要求 |
4.2.2 厂用电微机监控管理系统FECS的功能主要包括 |
4.2.3 系统主要参数和技术指标要求 |
4.3 厂用电微机监控管理系统FECS的构成 |
4.3.1 站控层 |
4.3.2 通讯管理层 |
4.3.3 间隔层 |
4.3.4 通讯线缆 |
4.4 设备选择 |
4.4.1 间隔层设备选择要求 |
4.4.2 通讯管理层设备选择要求 |
4.4.3 站控层设备选择要求 |
4.4.4 电源要求 |
4.4.5 抗干扰要求 |
4.5 FECS与DCS一体化组网方案 |
4.6 技术分析比较 |
4.6.1 以“硬接线+通讯”方式接入DCS系统 |
4.6.2 以“保留关键硬接线+通讯”方式接入DCS系统 |
4.6.3 FECS以“完全通讯”方式接入DCS系统 |
4.7 经济比较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生产实时监控系统在沙角A电厂的整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应用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生产实时监控系统概述 |
1.2.1. 生产实时监控系统 |
1.2.2. 生产实时监控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生产实时监控系统建设需求分析与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技术性能需求分析 |
2.2.1. 总则 |
2.2.2. 硬件要求 |
2.2.3. 软件要求 |
2.2.4. 实时数据库的技术指标要求 |
2.2.5. 系统可用性要求 |
2.2.6. 适应性和灵活性要求 |
2.2.7. 系统可靠性要求 |
2.2.8. 系统安全和控制要求 |
2.2.9. 接口设计要求 |
2.2.10. 数据集成要求 |
2.3 系统的解决方案 |
2.3.1. 系统的总体功能层次结构图 |
2.3.2. 系统功能设计 |
(1)实时监视子系统的设计 |
(2)负荷调度管理子系统 |
(3)排班管理子系统 |
(4)设备报警子系统 |
(5)设备可靠性管理子系统 |
(6)运行知识库管理子系统 |
(7)参数报警管理子系统 |
(8)绩效考核管理子系统 |
(9)手工数据维护子系统 |
(10)性能计算图形子系统 |
(11)统计报表子系统 |
(12)网络监视图子系统 |
(13)生产报表子系统 |
2.3.3. 系统的网络敷设及拓扑结构 |
2.3.4. 系统的接口设计 |
2.3.5. 系统硬件配置 |
2.3.6. 系统软件配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产实时监控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3.1 数据库的概述 |
3.2 实时数据库概述 |
3.2.1. 实时数据库与关系型数据库的区别 |
3.2.2. 实时数据库的选型 |
3.3 OpenPlant 实时数据库 |
3.3.1. OpenPlant 实时数据库的主要特征 |
3.3.2. OpenPlant 实时数据库的系统架构 |
3.3.3. OpenPlant 实时数据库的现场数据接口 |
3.3.4. OpenPlant 实时访问生产数据 |
3.3.5. OpenPlant 数据管理 |
3.3.6. 数据库实体说明 |
3.3.7. 数据库实体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产实时监控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 |
4.1 “实时监视”子系统的实现 |
4.1.1. “过程图形”子模块的实现 |
4.1.2. “生产过程回放”子模块的实现 |
4.1.3. “数据一览”子模块的实现 |
4.1.4. “过程趋势”子模块的实现 |
4.2 “设备报警”子系统的实现 |
4.3 “设备可靠性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4.3.1. 设备管理 |
4.3.2. 设备维护 |
4.3.3. 设备统计报表 |
4.4 “性能计算图形”子系统的实现 |
4.4.1. 主要热力性能计算指标 |
4.4.2. 次要的热力计算指标 |
4.5 “负荷调度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4.5.1. 负荷调度配置 |
4.5.2. 负荷调度监控 |
4.6 “参数报警”子系统的实现 |
4.6.1. 超限数据(记录)维护设计 |
4.6.2. 超限统计报表设计 |
4.7 “运行知识库”子系统的实现 |
4.8 “绩效考核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4.9 “手工数据维护”子系统的实现 |
4.10 “统计报表”和“生产报表”子系统的实现 |
4.11 “排班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产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 |
5.1 项目的实施应用效果 |
5.1.1. “实时监测”子系统 |
5.1.2. “设备报警”子系统 |
5.1.3. “网络监视图”子系统 |
5.1.4. “设备可靠性管理”子系统 |
5.1.5. “参数报警”子系统 |
5.1.6. “性能计算图形”子系统 |
5.1.7. “负荷调度管理”子系统 |
5.1.8. “运行知识库”子系统 |
5.1.9. “绩效考核管理”子系统 |
5.1.10. “统计报表”和“生产报表”子系统 |
5.1.11. “排班管理”子系统 |
5.2 项目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
5.2.1. 实施效益 |
5.2.2. 社会效益分析 |
5.2.3. 经济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火电厂1000MW机组辅网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1000MW机组火电厂自动化系统特征 |
1.2.1 主机DCS系统的特征 |
1.2.2 辅网BOP系统的特征 |
1.3 火电厂辅网程控技术发展动态 |
1.3.1 辅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1.3.2 辅控技术的要求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火电厂辅网系统 |
2.1 工程概况 |
2.2 辅网程控系统工艺 |
2.2.1 外围水处理系统 |
2.2.2 凝结水系统 |
2.2.3 输煤系统 |
2.2.4 除灰渣系统 |
2.2.5 暖通系统 |
2.3 控制需求 |
2.3.1 水处理系统程控任务 |
2.3.2 输煤系统程控任务 |
2.3.3 除灰渣系统程控任务 |
2.4 小结 |
第3章 辅网程控系统网络构建与硬件实现 |
3.1 辅网系统网络组建 |
3.1.1 网络拓扑结构选择 |
3.1.2 辅控网络全集成架构 |
3.1.3 信息层网络(EtherNet/IP) |
3.1.4 控制层网络(ControlNet) |
3.1.5 设备层网络(DeviceNet) |
3.2 PLC程控系统设计 |
3.2.1 PLC的特点 |
3.2.2 PLC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3.2.3 PLC系统选型 |
3.3 小结 |
第4章 辅网程控系统软件实现 |
4.1 程控程序设计 |
4.1.1 RsLogix5000特点 |
4.1.2 水处理系统程序设计 |
4.1.3 输煤系统程序设计 |
4.1.4 除灰渣系统程序设计 |
4.2 HMI设计特点 |
4.2.1 FactoryTalk View SE特点 |
4.2.2 实时监控与报警 |
4.2.3 数据采集及报表生成 |
4.2.4 系统安全保护策略 |
4.3 OPC通讯 |
4.4 小结 |
第5章 冗余机制与可靠性分析 |
5.1 冗余与可靠性原理 |
5.2 冗余功能硬件实现 |
5.2.1 通讯冗余 |
5.2.2 控制器冗余 |
5.2.3 服务器冗余 |
5.3 冗余功能软件实现方法 |
5.3.1 HMI服务器冗余 |
5.3.2 数据服务器冗余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发展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主设备优化运行的火电厂节能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发电系统设备节能的研究现状 |
1.2.1 火电厂发电系统结构 |
1.2.2 目前火电厂采用的一些节能减排管理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发电厂生产管理相关技术 |
2.1 锅炉燃烧的要素 |
2.1.1 燃烧空气量计算 |
2.1.2 锅炉燃烧损失 |
2.1.3 燃烧后污染物排放 |
2.2 汽轮机排汽焓确定方法研究 |
2.3 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功能 |
2.3.1 SIS系统组成 |
2.3.2 SIS的主要功能 |
2.4 SIS系统的实际应用 |
2.4.1 实时数据库平台的选择及特点 |
2.4.2 基于PI实时数据库平台的应用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热重实验的混煤掺配建模 |
3.1 引言 |
3.2 燃煤检测及燃料计量技术 |
3.2.1 入炉煤的计量技术 |
3.2.2 入炉煤质数据库的构建 |
3.3 混煤掺配模型的构建 |
3.3.1 基于加权平均法的掺烧方法 |
3.3.2 基于热重实验的模糊数学掺烧方法 |
3.3.3 混煤掺配方法的应用实例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参数预测的燃烧优化建模 |
4.1 引言 |
4.2 智能控制技术在锅炉燃烧优化中的应用 |
4.2.1 模糊控制 |
4.2.2 神经网络控制 |
4.2.3 专家控制理论 |
4.3 基于参数预测的燃烧优化建模 |
4.3.1 基于神经网络的参数预测方法 |
4.3.2 基于参数预测的锅炉优化燃烧建模 |
4.3.3 燃烧优化应用情况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滑压运行的汽机优化建模 |
5.1 引言 |
5.2 凝汽器真空系统的优化运行模型构建 |
5.2.1 凝汽器真空系统的优化模型 |
5.2.2 凝汽器真空系统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5.3 汽轮发电机组进汽压力优化运行研究 |
5.3.1 滑压运行对汽轮发电机组的影响 |
5.3.2 影响汽轮发电机组滑压运行的因素 |
5.4 汽轮机优化运行建模及应用情况 |
5.4.1 汽轮机优化运行模型构建 |
5.4.2 汽轮机的优化运行实例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免疫禁忌搜索技术的机组节能优化运行 |
6.1 引言 |
6.2 免疫禁忌搜索算法原理 |
6.2.1 免疫算法及其计算原理 |
6.2.2 禁忌搜索算法及其计算过程 |
6.2.3 免疫算法的计算过程及参数的选取原则 |
6.2.4 禁忌搜索算法的关键问题 |
6.3 火电厂主设备节能优化运行的整体构想 |
6.4 生产实时数据预测与验证 |
6.4.1 生产实时数据验证的必要性 |
6.4.2 基于双重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的实时数据验证研究 |
6.4.3 双重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 |
6.4.4 双重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在实时数据验证的应用 |
6.5 主设备运行成本的模型 |
6.5.1 基于神经网络的运行成本模型 |
6.5.2 燃煤成本神经网络输入参数的选取 |
6.5.3 BP神经网络样本数据的选取和训练 |
6.5.4 免疫禁忌搜索技术研究 |
6.6 优化运行与节能技术的应用实例 |
6.6.1 初始训练数据 |
6.6.2 模型训练结果 |
6.6.3 免疫禁忌搜索技术的节能优化运行 |
6.7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视觉融合的监控机理及其在锅炉燃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燃煤电厂锅炉控制系统综述 |
1.1.1 火力发电技术 |
1.1.2 燃煤发电的建设和发展 |
1.1.3 电厂锅炉控制系统现状 |
1.2 视频图像及其应用现状 |
1.3 电站锅炉炉膛火焰的研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电厂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4 电厂控制系统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1.5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来源及其意义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来源 |
1.5.4 研究意义 |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炉膛火焰图像采集及预处理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炉膛火焰图像采集技术 |
2.2.1 成像技术简介 |
2.2.2 炉膛火焰图像采集系统 |
2.3 炉膛火焰图像预处理技术 |
2.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2.3.2 炉膛火焰图像预处理技术 |
2.4 炉膛火焰图像信息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厂煤粉锅炉燃烧火焰的特征参数研究 |
3.1 引言 |
3.2 炉膛火焰温度与煤粉特性 |
3.3 炉膛火焰图像的灰度特征 |
3.4 炉膛火焰的温度测量技术 |
3.4.1 基于燃烧反应热力学的燃烧热分析 |
3.4.2 基于黑体及其辐射理论的炉膛火焰温度计算 |
3.4.3 基于高温热电偶的温度计算 |
3.4.4 基于色/亮温度理论的温度计算 |
3.4.5 基于三色法的温度场计算和再现 |
3.4.6 炉膛温度测量技术比较 |
3.5 炉膛火焰图像的温度场测量技术 |
3.5.1 三基色辐射测量模型的建立 |
3.5.2 发射率模型的确定 |
3.5.3 火焰温度场的简化算法 |
3.5.4 火焰温度的修正 |
3.5.5 温度场分布 |
3.5.6 伪彩色处理 |
3.6 炉膛火焰图像的燃烧特征 |
3.6.1 炉膛火焰图像的燃烧特征区域分析 |
3.6.2 炉膛火焰图像的边缘特征 |
3.6.3 炉膛火焰图像的特征分析 |
3.6.4 炉膛火焰图像的燃烧特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炉膛火焰图像的诊断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炉膛火焰特征区域 |
4.2.1 炉膛火焰边缘特征研究 |
4.2.2 火焰特征区划分 |
4.3 基于炉膛火焰图像特征的诊断技术 |
4.3.1 特征区判据 |
4.3.2 平均温度判据 |
4.3.3 平均亮度判据 |
4.3.4 高温面积率判据 |
4.3.5 高温圆度判据 |
4.3.6 高温区质心偏移距离判据 |
4.3.7 其他特征 |
4.4 火焰图像特征融合分析及关联度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炉膛火焰图像的控制算法及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炉膛火焰燃烧控制策略 |
5.2.1 控制对象模型分析 |
5.2.2 控制策略要求 |
5.2.3 控制方案 |
5.2.4 基于学习功能的炉膛火焰检测与监控方法 |
5.2.5 基于 Kohonen 神经网络的实时燃烧特征向量诊断方法 |
5.2.6 控制策略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视频信息的电厂锅炉 DCS 系统研制 |
6.1 视频监控系统简介 |
6.2 具有视频图像的 DCS 架构设计 |
6.3 多种网络及总线下的图像传送实时性分析 |
6.3.1 多种网络及总线分析 |
6.3.2 实时性与图像压缩研究 |
6.3.3 硬件压缩技术 |
6.4 基于图像数字信号处理的电厂测控基站研制 |
6.5 基于MMS/SMS 数据格式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炉膛火焰图像信息处理平台的研发 |
7.1 引言 |
7.2 炉膛火焰图像信息平台常规功能设计 |
7.3 炉膛火焰图像信息平台图像处理功能设计 |
7.3.1 基本图像变换 |
7.3.2 颜色处理 |
7.3.3 基本图像处理 |
7.3.4 火焰图像处理 |
7.3.5 信息平台的新增功能 |
7.3.6 离线实验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相关研究工作 |
1、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完成的科研项目 |
3、出版的专业手册 |
致谢 |
(9)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锅炉汽水系统模型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火电机组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 |
1.2.1 电站仿真模型技术的发展 |
1.2.2 支撑技术与DCS 仿真的发展 |
1.3 机理模型误差分析 |
1.4 参数优化方法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
1.4.1 机理模型参数优化的研究现状 |
1.4.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锅炉汽水系统典型设备数学模型及其参数分析 |
2.1 STAR-90 仿真支撑系统介绍 |
2.1.1 STAR-90 仿真支撑系统特点 |
2.1.2 模块化建模方法 |
2.2 典型数学模型和参数分析 |
2.2.1 单相介质换热器模型 |
2.2.2 水冷壁模型 |
2.2.3 汽包数学模型 |
2.2.4 炉内辐射换热模型 |
2.2.5 压力节点模型 |
2.3 典型模型静态动态参数分析 |
2.3.1 单相介质换热器模型参数分析 |
2.3.2 水冷壁模型参数分析 |
2.3.3 辐射换热模型参数分析 |
2.4 锅炉汽水系统模块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遗传算法在锅炉汽水系统模型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
3.1 遗传算法概述 |
3.1.1 基本遗传算法的定义 |
3.1.2 基本遗传算法的实现 |
3.2 高温过热器数学模型参数优化 |
3.2.1 稳态误差的参数优化 |
3.2.2 动态误差的参数优化 |
3.3 遗传算法对其他受热面模型的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神经网络在模型优化中的应用 |
4.1 神经网络概述 |
4.1.1 神经元模型和神经网络 |
4.1.2 BP 神经网络 |
4.2 BP 神经网络映射高温过热器模型优化数据 |
4.2.1 BP 网络结构和参数 |
4.2.2 学习样本的获得 |
4.2.3 神经网络学习 |
4.2.4 映射结果验证 |
4.3 汽水模型参数优化库的建立 |
4.4 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结合的模型系统优化 |
4.4.1 优化方案 |
4.4.2 优化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化模型结构研究 |
5.1 数学建模过程分析 |
5.2 集成化和智能化模型结构 |
5.3 IIMS 的示例 |
5.4 IIMS 的意义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主要研究成果 |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
(10)襄樊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研究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厂级监控信息系统发展动态 |
1.4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2 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综述 |
2.1 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概念 |
2.1.1 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的定义 |
2.1.2 SIS的主要功能 |
2.2 SIS系统的定位和作用 |
2.2.1 SIS与MIS的关系 |
2.2.2 SIS的作用 |
2.3 SIS的关键技术 |
2.3.1 实时数据库技术 |
2.3.2 数据接口技术 |
2.3.3 网络安全技术 |
2.3.4 软总线与软构件技术 |
2.3.5 高级应用软件开发 |
3 襄电厂级监控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1 襄电简介 |
3.1.1 信息化现状 |
3.1.2 自动化现状 |
3.2 生产需求 |
3.3 管理需求 |
3.3.1 日常管理需求 |
3.3.2 功能领域 |
3.3.3 数据接口 |
3.4 数据需求 |
3.4.1 生产过程数据 |
3.4.2 生产工艺规范数据 |
3.4.3 生产计划数据 |
3.4.3 指标数据 |
3.5 技术需求 |
3.5.1 相关技术指标: |
3.5.2 主要技术要求 |
3.5.3 SIS硬件要求 |
3.5.4 数据库要求 |
3.5.5 设计约束 |
4 襄电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目标 |
4.2 参照标准 |
4.3 设计原则 |
4.4 总体结构设计 |
5 襄电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网络设计 |
5.1 网络规划 |
5.2 网络结构设计 |
5.3 网络系统配置设计 |
5.4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5.5 数据采集接口设计 |
5.5.1 与DCS接口 |
5.5.2 与辅助控制系统接口 |
5.5.3 与电气网控系统接口 |
6 襄电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
6.1 实时数据库的构成 |
6.1 数据库原理 |
6.1.1 数据压缩原理 |
6.1.2 数据库的工作原理 |
6.2 实时/历史数据库特点 |
6.3 数据库的选择 |
6.3.1 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和开放性的接口技术 |
6.3.2 实时数据的存储和压缩 |
6.3.3 强大的应用客户端软件 |
6.3.4 系统访问结构 |
6.3.5 价格优势 |
6.4 实时数据库平台 |
6.5 IHISTORIAN实时/历史数据库 |
6.5.1 襄樊电厂iHistorian系统的典型配置 |
6.5.2 集成实时数据库应用平台 |
6.6 数据库镜像 |
7 襄电厂级监控信息系统应用功能设计 |
7.1 SIS应用功能分类 |
7.1.1 SIS系统核心应用功能 |
7.1.2 系统可扩展应用功能 |
7.1.3 高级子功能软件包 |
7.2 厂级生产过程监视和数据管理 |
7.2.1 基本功能 |
7.2.2 生产流程监控 |
7.3 性能计算、分析及经济指标分析 |
7.3.1 机组级性能计算和分析 |
7.3.2 厂级性能计算和分析 |
7.3.3 机组经济性指标分析 |
7.4 机组负荷经济分配 |
7.4.1 在功能站上对全厂机组实时运行情况进行状态显示 |
7.4.2 运行指导功能 |
7.5 综合报表子系统应用 |
7.5.1 报表计算 |
7.5.2 功能调用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实施总结 |
8.2 实时/历史数据库实施 |
8.3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DCS系统与MIS系统互连在大武口发电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信息系统整合项目规划研究[D]. 王鑫. 吉林大学, 2016(03)
- [2]面向脱硫工程的DCS系统稳定性研究与工程应用[D]. 郭树坤. 东北大学, 2016(07)
- [3]基于电厂调度管理及实时调度系统 (PDMS) 镜像的研究[D]. 祝楠. 沈阳师范大学, 2015(10)
- [4]600MW火力发电机组FECS与DCS一体化设计方案[D]. 牛克龙.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5]生产实时监控系统在沙角A电厂的整合应用[D]. 林悦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6]火电厂1000MW机组辅网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静.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7]基于主设备优化运行的火电厂节能方法与应用研究[D]. 刘进雄. 武汉大学, 2010(10)
- [8]基于视觉融合的监控机理及其在锅炉燃烧中的应用研究[D]. 陈荣保. 上海大学, 2010(01)
- [9]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锅炉汽水系统模型参数优化[D]. 马进.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05)
- [10]襄樊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研究与探讨[D]. 陈昌勇.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