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妇女观念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共同演变

浅谈佛教妇女观念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共同演变

一、略论佛教女性观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共相嬗变(论文文献综述)

吴艳[1](2019)在《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观的四种取向及其深远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男女平等作为近代中国佛教女性观的核心问题,在历史根源、现实问题、时代机缘多种因素推动下走向历史舞台。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观具有元典化、义理化、伦理化、性别化四种取向。这四种取向各有倚重,对近代中国佛教女性观的入世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表现在将佛教女性问题推至社会公共领域、凸显佛教女众的宗教性别价值、佛教女众自身解放的不平衡三个方面。

石越婕[2](2016)在《北魏女性佛教造像记整理及研究》文中认为北魏时期佛教造像活动兴盛,女性也参与其中。北魏佛教造像记中有大量的女性功德主,是研究女性信仰的一手材料。本文试图全面搜集北魏时期的女性造像记,在辨别性别身份时,借助人名研究的方法,根据女名的特征,共筛选出135篇女性造像记,并根据女性参与造像的情况进行分类整理。本文从整体上对这些造像记的造像时间、造像地点、造像者的身份、造像对象(原因)、造像题材、祈愿文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特别讨论女性独特的祈愿文内容,集中分析了四篇女性邑义造像记,对女性邑义特点进行总结。最后对比丘尼造像记进行专门研究,特别分析比丘尼造像对象中涉及到国家和皇帝的内容,并尝试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马亚萍,张彦珍[3](2015)在《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文中指出梳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界在社会性别视域下道教、佛教和基督教与女性研究发展,可以看出其研究成果丰硕,呈现出理论方法多元化、注重理论与实践、微观与宏观、学术与现实相结合、重视本土化研究等特点,这为我国建构本土化社会性别理论实践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案例,丰富了世界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践,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实践和文本资料价值,为未来该领域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徐丽丽[4](2015)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物学意义上的狐,聪明、机警、狡黠、多疑,它们善于居住在土穴和树洞之中,并经常出没于距离人类住所不远的地区。因此,人类对狐并不陌生,反而具有一种亲切感。然而,笔者在本论文中所要讨论的并不仅限于动物学意义上的狐,而是在充分地了解狐的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找出文学作品中的狐与人类思想观念或特性的相似之处,通过类比思维的方式找到二者思想情感的切合点,从而探讨其在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的文化属性。文学作品中的狐身上,早已深深地刻上了人类思想的烙印,是已经被逐步地人格化了的狐,在它身上寄托了无数人类的意识情怀,成为了观念的载体。狐作为中日民间宗教信仰广泛崇拜的对象之一,常以变化莫测、神通广大而又颇通人性的形象出现。笔者在大量的文献整理和阅读后发现,“人狐恋”作为一种特殊的婚恋话题,在中日两国的古典作品中尤为显着。婚恋中由于有了“狐”的加入,其向人们所展示的社会意识、文化心理、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变得更加微妙复杂、更加全面深刻,在中日两国的思想、文化、心理等研究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了中日两国有关“狐”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国到清末,日本到江户幕府为止),先从宏观上梳理出“人狐恋”与“非人狐恋”话题的基本情况,从而把握两国狐文学的基本模式,然后探讨二者形成的社会及心理原因,认识“人狐恋”与“非人狐恋”话题背后的本质,从而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最终达到揭示中日两国特定的文化内涵的目的。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所示:第一章由四个小节构成。第一节主要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介绍了狐的基本属性,如狐的外貌特征、种类、分布等,也特别地将狐与狸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区别;第二节则以图腾狐为出发点,概括总结了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民间故事及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第三节与第四节则是以中日两国的狐信仰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狐信仰源于中国,后远渡重洋传入日本,在日本又经历了与日本本土的蛇信仰相互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成为日本国民广泛推崇的民间信仰的过程,这些内容在第三节与第四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二章是由三个小节构成的。笔者在第一节中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异物婚恋故事”进行了界定,指出本论文由于是以“人与狐”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因此取其“狭义”,即以人与动物以及由动物衍生出的神异身份之间的异物婚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第二节中主要论述了异物婚恋故事所产生的原因,笔者分别从“万物有灵”观念、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揭示了异物婚恋故事中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及“人类社会征服与被征服的性关系与性意识”等本质性问题;而第三节中则是以“异物婚恋故事的类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此项研究笔者主要选取了德国学者艾伯华着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丁乃通着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以及日本民俗学家关敬吾着的《日本昔话集成》作为依据,分别从类型、数量、故事梗概和地域分布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最终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三章是本论文中分量最重的一章,它是由五个小节构成的。笔者在本章中以人狐恋故事中的“狐妻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日两国存在“人狐恋”情节的文学作品纳入研究范围之内,从作品的核心情节如报恩、复仇等骨架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为根本出发点,又将“狐妻型”故事进一步划分为神婚式、圆满式、悲情式、复仇式和淫欲式五种类型,各成一节。笔者在每小节中都分别针对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比两国狐意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探讨其产生的文化根源之所在。第四章主要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是围绕着中国文学作品中狐男的意象特征进行的讨论,其中研究的主要对象既有博学多识的书生狐,也有异物婚恋故事中的“狐郎”等;二是探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狐男意象,以及日本文学作品的异物婚恋故事中为何几乎不存在“狐郎”的原因。中日“人狐恋”故事中的“狐郎型”故事(与“狐妻型”故事相对),由于“狐”的男性形象数量较少且十分琐碎,因此,笔者是将“人狐恋”中的“狐郎型”故事与“非人狐恋”中狐的其他男性形象,如狐博士、狐友、狐父、狐仆等合并在同一个章节之内,再分别进行研究论述的。第五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中日非人狐恋故事中的人与狐,笔者分别从“和谐共处的人与狐”和“相互对立的人与狐”这两方面针对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狐关系”问题进行了举例说明,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然后又针对“狐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总而言之,笔者希望通过对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的对比研究,来探讨意识形态系统的深层文化,探索中日两国民族文化层面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发现作为同属汉文化圈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最终探求中日两国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揭示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肖嫚[5](2015)在《佛教女性观及其当代借鉴》文中指出女性观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它从不同的时代和背景反映了人们对女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对女性自身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女性的存在,要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加以肯定。女性“能顶半边天”,在社会中充当着领导干部、教师、职员等角色,在家庭中又扮演着女儿、母亲、妻子等角色。可以说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然而到目前为止,女性观问题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印度传入又在本土扎根发展的佛教被认同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佛教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经典也都涉及到佛教对女性的看法,其中存在对女性的肯定和否定的两种见解。如何看待佛教女性观亟需了解佛教女性观的实质。在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女性要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必须要形成一种健康的当代女性观,而形成健康的女性观无疑可以借鉴佛教女性观思想的有益之处。佛教女性观中对女性智慧、慈悲的宣扬和肯定能够营造一种有益于女性发展的社会氛围,使女性在社会中更加自信,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女性追求自我价值、投身社会的主体意识,提高女性参与社会事业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佛教女性观中对女性提出的要求能够使当代女性对照各自的缺点与不足,时刻提醒女性要不断完善自己,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使当代女性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本文通过分析佛教女性观的实质对佛教女性观的思想给予肯定,同时立足于现实,对中国当代女性的现实处境及女性观的缺陷加以分析,评价了当代女性观存在的不足,肯定了佛教女性观思想的当代价值,指出它有助于形成一种健康的当代女性观,为女性的进一步发展和解放提供了借鉴之处。

李梦圆[6](2015)在《女性“他者”地位在敦煌变文中的具体呈现》文中认为敦煌变文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女性的"他者"地位在其中有具体的呈现。主要表现为: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为夫而活;女性身不由己的棋子命运,为国屈身;女性处于无力自救的弱势地位,依靠儿子;女性处于被看的永恒性围城,遭人议论。通过敦煌变文对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不难了解那一特定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获得对当时社会两性关系的感悟,引发对女性问题的再思考。

刘秋尧[7](2012)在《《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以《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为研究对象,探讨《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的特质。绪论主要讨论了《法苑珠林》研究史。本文首先论述了《法苑珠林》的成书和版本及流传问题,还有相关体例的问题。介绍了“感应缘”在《法苑珠林》中的地位,说明“眠梦篇”的价值,提出眠梦篇与感应缘中的涉梦故事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主要对《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进行分类。具体分析了感梦人的身份来源和特点,根据涉梦故事中入梦的事物或者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主要分为鬼魂入梦、神人入梦以及不明身份的“有人”入梦。将所提及的涉梦故事联系宗教学中宗教经验的理论进行了相关分析。本章为本文论述重点。本文讨论了《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所反映的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一系列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宗教功能。本文重在说明《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所反映出的佛教中国化方面的问题。首先说明了印度的梦文化传统。也将《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搁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分析了涉梦故事所体现的印中佛教在报应观、伦理学方面的融合,涉梦故事体现了当时中国佛菩萨信仰情况,反映了《金刚经》、《观音经》、《法华经》在华的流行情况。《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文献。

鞠馨仪[8](2011)在《汉老谚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老两国边境毗连,自古以来中老两国交往密切。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老两国的政治经济交流更加广泛,中老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愈显重要。目前汉老谚语的对比研究成果较少,汉老语言翻译以及文化对比研究等基础工作不足,对中老两国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会受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对所选的反映宗教思想、道德观念、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汉老谚语,对它们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修辞方法进行比较,揭示文化的相似与差异,从而力图从文化的相似与差异出发,结合文化背景对老挝语谚语进行汉译,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以促进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老挝和中国都有其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世界观和道德意识不尽相同,因此,在要将不同文化背景下老挝谚语翻译成汉语时,就要求译者首先要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运用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在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基础上,按照异化与归化翻译的方法,以异化为主,归化作为补充的原则进行老挝语谚语汉译。原文的喻体属一般事物、事件,喻义属于普遍事理,喻体在译文中不引起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直译;老挝语谚语的因素反映了特别的风俗习惯,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时,一般选择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和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用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运用套译;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如果仅从字面上直译,无法贴切顺畅地表达原文内涵和传递原文信息,译文平淡无味,或牵强附会时,我们需要采用意译。从而实现一种文化转化为另一种文化的“转化”、“阐释”和“再现”。

金少萍,徐伟兵[9](2009)在《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宗教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隐含着人类历史的文化基因。男女两性共同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文化。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视角下社会性别研究的兴起,学术界对宗教的研究也开拓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学术旨趣,如女性与宗教这一新动向的出现。云南民族众多,由于其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的不均衡性,其宗教类型齐全,信仰内涵丰富。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近些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宗教的相关研究情况,分别作一宗教人类学理论视角下的概述。

曹卫玲[10](2007)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女性观》文中研究说明所谓佛教女性观,应该是指作为宗教信仰范畴的佛教对女性问题所秉持的态度。不管个体零散的女性观,还是学者笔下系统的女性观,抑或某一社会存在的女性观,关注的焦点都是男女是否平等,其本质与核心则是对佛教女性地位和作用的解答。不同的是,本文所探讨的女性观根本上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为研究对象的双重化——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佛教女性原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加上世俗乃至佛教本身对她们的偏见,使得佛教女性观与普通意义上的世界观迥然不同,与其说是佛教对女性的认识和看法,不如说是佛教女性对这一看法的重新诠释、改写甚或背叛。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女性观因为它的开创性而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略论佛教女性观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共相嬗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佛教女性观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共相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观的四种取向及其深远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问题之缘由
    (一) 历史根源
    (二) 现实问题
    (三) 时代机缘
二、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观的四种取向
    (一) 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观的“元典化”取向
    (二) 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观的“义理化”取向
    (三) 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观的“伦理化”取向
    (四) 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观的“性别化”取向
三、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观四种取向的深远影响

(2)北魏女性佛教造像记整理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女性功德主的筛选及分类
    1.1 女性性别的判断依据
        1.1.1 性别标识词
        1.1.2 女名特点探索
    1.2 难辨性别的造像记讨论
    1.3 女性造像记分类
    小结
第二章 女性造像记内容分析
    2.1 引论
    2.2 造像时间和造像地点
    2.3 造像者身份
    2.4 造像题材
    2.5 造像对象(及原因)及B型造像记“对佛法的感怀”分析
        2.5.1 造像对象及原因
        2.5.2 B型造像记“对佛法的感怀”之分析
    2.6 女性造像记祈愿文
    小结
第三章 北魏时期的女性邑义造像记
    3.1 北魏景明三年(502)尹爱姜等造像记
    3.2 北魏正光四年(523)法义兄弟姊妹等造像记
    3.3 北魏孝昌三年(527)六十人等造像记
    3.4 北魏永熙二年(533)俊蒙文姬三十一人等造像记
    小结
第四章 比丘尼造像记试探
    4.1 比丘尼造像记时间及地点
    4.2 比丘尼造像记分类
    4.3 比丘尼造像题材
    4.4 比丘尼造像对象(原因)分析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女性功德主人名索引
附录二 北魏女性佛教造像记分类录文
致谢

(3)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发展历程
    (一) 恢复与起步发展期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二) 成熟与学术转型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
二、译介国外研究成果
三、各宗教妇女观与妇女地位研究
    (一) 道教
    (二) 佛教
        1. 汉传佛教。
        2. 藏传佛教。
    (三) 基督教
四、宗教与女性社会生活研究
    (一) 道教
    (二) 佛教
        1. 汉传佛教。
        2. 藏传佛教。
    (三) 基督教
五、少数民族宗教与女性研究
六、结语

(4)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中日狐文学及狐文化研究状况评述
    第二节 选题依据、问题缘起及基本思路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中日狐文化概述
    第一节 狐的自然特征
    第二节 世界范围内的狐意象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狐信仰源流
    第四节 日本狐信仰的起源与演化
第二章 异物婚恋故事的范畴、发生根源及类型
    第一节 异物婚恋故事的界定
    第二节 异物婚恋故事的产生原因
    第三节 异物婚恋故事的类型
第三章 中日人狐婚恋故事中的“狐妻”意象
    第一节 神圣的人狐恋
    第二节 大团圆的人狐恋
    第三节 悲情的人狐恋
    第四节 复仇的人狐恋
    第五节 淫乱的人狐恋
第四章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男”意象
    第一节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胡博士”
    第二节 中日人狐婚恋故事中的“狐郎”
第五章 中日非人狐婚恋故事中的人与狐
    第一节 人与狐
    第二节 狐与伦理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佛教女性观及其当代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
    四、佛教女性观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佛教女性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佛教兴起之前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
        一、印度女性的政治地位
        二、印度女性的家庭地位
        三、印度女性的经济地位
        四、印度女性的宗教及文化地位
    第二节 古印度的女性观
        一、女性类似首陀罗、狗和乌鸦的观念
        二、女性是虚伪、罪恶之化身的观念
    小结
第二章 佛教女性观的内容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女性观
        一、原始佛教经典中的女性
        二、佛陀的创举——比丘尼僧团的成立
    第二节 小乘佛教的女性观
        一、女人五障说
        二、女人不能成佛说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女性观
        一、女人转身成佛说
        二、女人即身成佛说
        三、密宗女性观
    小结
第三章 佛教女性观的特点
    第一节 男女平等观
        一、男女在“佛性”上平等
        二、男女在权利方面平等
        三、男女在解脱上平等
    第二节 女性的智慧观
        一、女性本身是智慧的象征
        二、智慧是女性得以幸福的根本指导
    小结
第四章 佛教女性观的当代借鉴
    第一节 中国当代女性的现实处境与女性观的缺陷
        一、事业与家庭两难兼顾的现实
        二、当代女性观中的男权思想阴影
        三、部分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迷失
    第二节 佛教女性观的当代借鉴
        一、女性戒规善行的借鉴意义
        二、女性利他思想
        三、男女平等观的借鉴意义
        四、女性成佛观的借鉴意义
        五、女性“成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的借鉴意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女性“他者”地位在敦煌变文中的具体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夫为天”———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
二、“替国屈身”——女性身不由己的棋子命运
三、“被子所救”——女性无力自救的弱势地位
四、“遭人之议”——女性被看的永恒性围城

(7)《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法苑珠林》、“眠梦篇”、“感应缘”、梦故事
    第一节 《法苑珠林》编纂背景
    第二节 《法苑珠林》与“感应缘”
    第三节 “眠梦篇”与涉梦故事
第二章 《法苑珠林》涉梦故事类型
    第一节 感梦人
    第二节 梦的类型
    第三节 梦是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
第三章 涉梦故事与佛教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政治功能
    第二节 道德净化功能
    第三节 文化功能
第四章 涉梦故事与佛教中国化
    第一节 印中传统梦文化
    第二节 《法苑珠林》涉梦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第三节 《法苑珠林》涉梦故事与中国佛教修行
    第四节 《法苑珠林》涉梦故事与中国佛菩萨信仰
    第五节 《法苑珠林》涉梦故事与主要经典的流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汉老谚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原因
        一、汉老谚语对比研究具有可能性
        (一) 汉老谚语存在共性
        (二) 汉老谚语存在差异
        二、汉老谚语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分析方法
    第四节 理论背景
        一、谚语的界定
        二、谚语的特点
        (一) 丰富性
        (二) 思想性
        (三) 民族性
        (四) 艺术性
    第五节 文化、语言、谚语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汉老谚语的文化含义对比
    第一节 宗教思想
        一、汉语中反映宗教思想的谚语
        (一) 道教思想
        (二) 佛教思想
        (三) 儒教思想
        二、老挝语中反映宗教思想的谚语
        (一) 佛教思想
        (二) 原始宗教思想
        (三) 婆罗门教思想
    第二节 道德观念
        一、道德修养
        (一) 文化取向
        (二) 价值观
        二、家庭伦理规范
    第三节 反映生产、生活经验的谚语
第二章 修辞方式
    第一节 比喻
        一、明喻
        二、暗喻
        三、借喻
    第二节 对偶
        一、正对
        二、反对
        三、串对
    第三节 夸张
        一、扩大夸张
        二、缩小夸张
    第四节 比拟
        一、拟人
        二、拟物
    第五节 排比
    第六节 顶真
    第七节 回环
    第八节 押韵
        一、头韵
        二、尾韵
第三章 老挝语谚语的汉译方法
    第一节 翻译理论
    第二节 老挝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老挝语汉译的异化
        (一) 直译
        (二) 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二、老挝语汉译的归化
        (一) 套译
        (二) 意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10)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女性观(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女性观的历史理论渊源
    (一) 中土佛教女性观的缘起
        1、佛陀时期的男尊女卑和众生平等
        2、大爱道出家和"八敬法"戒律
        3、佛陀本怀意义上的佛教女性观
    (二) 两晋南北朝佛教女性观的理论来源
        1、《阿含经》和《长老尼偈》中的女性观
        2、大小乘佛教的女性观
        3、从尼戒律看男女平等观的实与虚
    (三) 佛教入华和中土佛教女性观的初步发展
        1、佛教女性观的入华及其社会背景
        2、中土比丘尼僧团的成立和佛教女性观的发端
        3、中国佛教女性的二次受戒和佛教女性观的成熟
二、两晋南北朝佛教女性观的内涵和特征
    (一) 两晋南北朝佛教女性观的内涵
        1、从《比丘尼传》看两晋南北朝佛教女性观
        2、从比丘尼戒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女性观
        3、佛教的女性健康观
    (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女性观的特点
        1、执着虔诚,德操高尚
        2、尼正现象
        3、大乘小用
        4、亦入亦出的智慧特质
三、两晋北朝佛教女性观的历史功能和现代价值
    (一) 两晋南北朝佛教女性观的历史作用
        1、丰富了佛教思想内涵
        2、加速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4、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改善
        5、佛教与女性身心健康
    (二) 两晋南北朝佛教女性观的现代价值
结语:佛教女性观与中国比丘尼的命运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略论佛教女性观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共相嬗变(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国佛教男女平等观的四种取向及其深远影响[J]. 吴艳. 宁夏社会科学, 2019(02)
  • [2]北魏女性佛教造像记整理及研究[D]. 石越婕. 中山大学, 2016(03)
  • [3]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J]. 马亚萍,张彦珍.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04)
  • [4]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D]. 徐丽丽. 吉林大学, 2015(08)
  • [5]佛教女性观及其当代借鉴[D]. 肖嫚. 青海师范大学, 2015(06)
  • [6]女性“他者”地位在敦煌变文中的具体呈现[J]. 李梦圆.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5(01)
  • [7]《法苑珠林》“感应缘”涉梦故事研究[D]. 刘秋尧.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2)
  • [8]汉老谚语对比研究[D]. 鞠馨仪. 广西民族大学, 2011(01)
  • [9]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宗教研究述评[J]. 金少萍,徐伟兵. 宗教学研究, 2009(01)
  • [10]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女性观[D]. 曹卫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07(S1)

标签:;  ;  ;  ;  ;  

浅谈佛教妇女观念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共同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