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带汤加减治疗带下症178例(论文文献综述)
梁宇[1](2021)在《经典名方完带汤历史沿革及本草考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包括文献、药材资源评估及质量溯源、药材饮片炮制规范、物质基准、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等六个方面的研究,而文献研究是整个研发的第一站,对于经典名方研发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遵古守正。完带汤是2018年国家首批公布的经典名方之一,被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本课题基于古今文献对该方历史沿革及其本草进行考证,其目的是为该方的研发提供传统理论依据。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古今文献对完带汤全方的方剂溯源、功效、剂量古今折算、用法和剂型、现代临床运用、禁忌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第二部分为本草考证,主要是从中药材的基原方面、产地方面分析考证以明确全方入药品种及部位、产地等内容,从而为本方研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文献依据。第三部分对考证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考证结果发现(1)完带汤的来源可追溯至《辨证录》;(2)健脾、疏肝、升阳、止带、除湿是完带汤功效的核心内容;(3)鉴于完带汤原方剂量与药典推荐剂量差异较大,笔者经文献考据后建议临床该方参考剂量如下:白术30g,山药30g,人参6g,白芍15g,车前子10g,苍术10g,甘草3g,陈皮3g,黑芥穗3g,柴胡3g,其中强调白术土炒、芥穗炒黑,有利于入脾补虚和收涩止带;(4)完带汤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病种涉由妇科疾病及到内、外、妇、儿、男等多科疾病,辨证属于脾虚肝郁湿滞者等病证符合本方亦可使用,上述病证可归属于中医“带下病”“阴痒”“泄泻”“淋证”“厌食”“湿疮”“眩晕”等10余种病证;(5)素体痰湿壅盛,或脾胃气滞,或阴亏血少及孕妇者慎用本方;(6)完带汤复方制剂研发可倾向复方颗粒剂方向,充分发挥完带汤的临床价值和市场价值;(7)完带汤中各药基原、产地建议如下:白术的基原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产地以浙江产区为佳;苍术的基原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产地以茅山产区为佳;山药的基原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产地,产地以河南产区为佳。车前子的基原车前科植物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产地以四川产区为佳;白芍的基原为毛茛科植物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产地以浙江杭州产区为佳;柴胡的基原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以西北产区为佳;荆芥的基原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产地以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等地为佳;陈皮的基原为广陈皮类的干燥成熟果皮,产地以广东产区为佳;人参的基原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为完带,产地以长白山产区为佳;甘草的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产地以宁夏、内蒙古、新疆产区为佳。
马留璐[2](2020)在《参菊洗剂联合克霉唑栓治疗湿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参菊洗剂联合克霉唑栓治疗湿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客观指标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参菊洗剂熏洗外用联合克霉唑栓纳阴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克霉唑栓纳阴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停药3天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VC临床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阴道清洁度分级、乳酸杆菌定量以及治疗后真菌学转阴情况、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并评估停药1月后的复发率。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57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两组实际完成率分别为93.3%、96.7%。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VVC临床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阴道清洁度分级、乳酸杆菌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VC临床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VVC临床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VC临床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效果更佳。4.阴道清洁度分级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清洁度转为Ⅰ、Ⅱ度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转为Ⅰ、Ⅱ度者(89.3%)高于对照组(65.5%)。5.乳酸杆菌定量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乳酸杆菌定量转为中少量和大量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转为中少量和大量者(85.7%)高于对照组(62.1%)。6.真菌学转阴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真菌学检测均为阳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真菌学转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有效率为8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停药1月复发情况比较:停药1月复发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停药1月复发率(11.1%)显着低于对照组(34.6%)。结论:1.运用参菊洗剂联合克霉唑栓治疗湿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能有效降低患者VVC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显着。2.参菊洗剂联合克霉唑栓可改善湿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阴道清洁度及阴道乳酸菌定量,有利于阴道微生态平衡。3.参菊洗剂联合克霉唑栓预防湿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效果优于单一克霉唑栓用药。4.参菊洗剂药物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致病菌生长、减轻炎症效应有关。
张家玮[3](2019)在《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评价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药物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荆州市中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荆门市中医院,十堰市中医院的SPID湿热瘀结证患者各30例,共计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对照组75例。治疗组患者口服妇炎清颗粒(一次1包,一天3次)及金刚藤胶囊模拟剂(一次4粒,一天3次);对照组患者口服金刚藤胶囊(一次4粒,一天3次)及妇炎清颗粒模拟剂(一次1包,一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评定,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的湿热瘀结症候与局部体征、VAS疼痛评分变化;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在年龄、孕产次、人流次数及病情分级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盆腔包块、积液改善情况及宫颈分泌物培养改善情况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均能改善盆腔包块、积液及宫颈分泌物培养情况。3盆腔疼痛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盆腔疼痛疗效有效率分别率为:85.92%,75.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疼痛疗效显着优于金刚藤胶囊。4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4.65%,69.8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相当,但治疗组疗效稍优于对照组。5局部体征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7.46%,72.6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局部体征疗效相当,但治疗组疗效稍优于对照组。6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6.06%,71.2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相当,但治疗组疗效稍优于对照组。7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均安全可靠。结论:妇炎清颗粒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在综合疗效,中医症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效等方面均妇炎清颗粒与金刚藤胶囊疗效相当,在改善患者盆腔疼痛方面妇炎清颗粒显着优于金刚藤胶囊。适宜将妇炎清颗粒推广用于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
杨美清[4](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数据挖掘分析法研究田建辉主任医师中医药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总结导师的学术特征及诊疗思路,以促进临床经验的继承,进一步发扬中医药治疗妇科癌的优势及临床应用的推广。方法收集田建辉主任医师治疗的妇科癌患者,宫颈癌157例、卵巢癌100例、子宫内膜癌50例,共307例,1,133张处方,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处方用药进行信息规范化处理,并构建各个疾病的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将妇科癌患者的西医诊断、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类、治疗经过等条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为主要的数据挖掘工具将中药处方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及熵聚类分析,挖掘出田建辉在治疗妇科癌的主要核心处方、用药归经及四气五味、中药的剂量特点、虫类药物的应用时机以及临床常见并发症的中医药随症加减,从临证药物应用规律方面探讨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临证经验、诊疗思路,促进中医药经验的有效传承。结果1.宫颈癌患者157例,年龄多分布在30~59岁,以Ⅰ~Ⅱ期为最多见,共占82.2%,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73.2%),从确诊时至田建辉门诊平均时间隔为90日~1年,54.8%的患者已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的西医综合治疗,常出现淋巴回流障碍(52例)、骨髓抑制(36例)及放射性肠炎(24例)等并发症;卵巢癌者100例,年龄多集中在40~69岁,Ⅲ~Ⅳ期者占所有卵巢癌的67.0%,病理类型以上皮细胞癌中的浆液性细胞癌为主(77.7%),有85.0%进行了手术+化疗治疗,常出现骨髓抑制(30.0%)及神经毒性(25.0%)的并发症;子宫内膜癌者50例,年龄多在50~69岁,以Ⅰ和Ⅲ期为最常见,分别占54.0%及26.0%,多数表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70.0%),其中经过手术+化疗和手术+放疗+化疗患者的百分比各占36.0%,而骨髓抑制为最常见的并发症。2.核心处方中的用药规律:治疗妇科癌的1,133张处方中得出的核心药物组合结果为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生黄芪、菟丝子、蜀羊泉、土茯苓、龙葵、莪术、黄、败酱草、鸡内金、稻芽、酸枣仁、大枣、炙甘草,共19味药。导师的中药剂量特点是:熟地黄和白术在30-36 g,泽泻、牡丹皮及知母为30 g,龙胆草在12 g,灶心土、生黄芪及金钱草在60 g,地骨皮30-45g及珍珠母90 g。常用的西成药有康赛迪胶囊(23.1%)、养正消积胶囊(19.9%)、参丹散结胶囊(10.1%)等。善于补者的动物类药物常用鹿角、龟板及鳖甲;善于攻者为天龙、干蟾皮、蜂房、蜈蚣、全蝎及水蛭。3.对症治疗并发症的用药规律:骨髓抑制者常用石韦、黄精、枸杞子、地榆、仙鹤草;放射性肠炎或靶向药物引起腹泻以木香、方儿茶、黄连、灶心土、康复新液及培菲康配伍使用;周围神经毒性引起的关节疼痛用蝎蜈胶囊、徐长卿、姜黄、蕲蛇、透骨草,肢体麻木用桂枝、细辛、海风藤、威灵仙、制草乌;尿潴留者配伍煅牡蛎、桑螵蛸、石菖蒲、桂枝、熟附子及干姜,伴发尿路感染者用金钱草、瞿麦、滑石;消化道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者加以姜半夏、姜竹茹、枳壳、厚朴;放射性膀胱炎或疾病本身引起的带下异常者加白芷、白蔹、鸡冠花、蒲公英;淋巴回流障碍者以禹州漏芦、当归、半夏、制天南星、水蛭、桃仁治疗。4.宫颈癌处方中的用药规律: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莪术、蜀羊泉及黄组合,以补益肝肾、清热利湿、解毒抗癌为核心的处方。宫颈癌多表现为肝肾阴虚,其次为脾肾阳虚,湿热下注;药物多归肝、肾、脾经。结论田建辉诊疗妇科癌疾病在刘嘉湘教授“扶正治癌”的理论体系指导下,“从肝肾论治”,认为肝肾二脏亏虚、冲任督带失调是该组疾病发生之本,痰湿、瘀血、癌毒为本病之标。治疗上注重中西融合,辨证为主、辨病为辅,扶正为主,兼顾攻毒;注意防治综合治疗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田建辉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原因有二,善于补者以填补奇经八脉为主、善于攻者以毒攻毒加强祛邪的力量。同时主张从窍通、气通、神通方面保持患者在“通”态为防治妇科癌的观点。本研究以统计数据验证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及“奇经八脉”用药体系,重视“通以治癌”的观点。
李贞莹[5](2013)在《清热解毒饮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湿热下注带下过多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热解毒饮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湿热下注带下过多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解脲支原体所致带下过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口服清热解毒饮)和对照组(30例,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清热解毒饮的临床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为90%,痊愈率为46.67%,有效率为4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痊愈率为20%,有效率为56.67%。根据上述结果,中药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清热解毒饮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湿热下注带下过多有较好的疗效,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作用。
杨璐[6](2013)在《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遵循证医学理论,采用系统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BA)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存在的问题,为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2.通过对“异病同治”方法的古代和现代理论研究,分析目前“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的现状,为“异病同治”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3.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肺病喘憋的疗效,并验证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1严格文献评价对近十年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对从古至今与“异病同治”理论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纳入合格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应用Excel软件,对文献中涉及的出处、方剂、药物组成、疾病等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2.临床研究2.1疗效的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临床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6例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诊断证属肺脾肾虚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治疗。主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圣乔治呼吸问卷和肺功能的变化。2.2“异病同治”研究将治疗组患者按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进行分组,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71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5例,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组间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文献研究结果共纳入COPD稳定期129篇合格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2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研究4篇。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29篇合格文献,其中RCT2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2篇。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COPD稳定期RCT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42篇为高质量水平,81篇为低质量水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水平,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CCT文献对混杂因素鉴定不完全,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观察性文献因其研究资料受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干扰,同样的措施应用时能否得到相同的疗效难以确定,仅有参考价值。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中,虽然对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病情轻重程度、疗程方面均无统一标准,但均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辨证”治疗多于“辨病”治疗,而“补肺益肾、降气平喘”是使用最多的法则。而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及理气药亦是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1.2.1古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异病同治”,但其提出的“同病异治”理论相对已经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可以说后世医家提出的“异病同治”导源于《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异病同治”的方剂共有31个,涉及的条文共有99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共有53个方剂、147条条文涉及了“异病同治”,主要体现在同一方剂运用在不同疾病当中。但同时也存在方剂名字相同,而药物不同的情况,使用时需要注意。很多医家继承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宣明论方》、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等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其发扬光大。最终,由陈世铎明确提出了“异病同治”,程文囿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从此,“异病同治”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成为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1.2.2现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60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试验17篇,其余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等。所获得的文献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严重的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合格文献中共涉及177个方剂,涉及相关证候17类,治法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单纯中药汤剂、单味药、单纯中成药、拔罐、针灸等外治法。2.临床研究结果2.1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的272例病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4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130例。2.1.1主症疗效结果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4.71%、54.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2.68%、52.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6.92%、56.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1.2次症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14.71%、54.41%,两组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4.79%、76.0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9%、8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2.2异病同治的疗效评价结果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疗效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0.05;P=0.574>0.05)。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0.05;P=0.436>0.05)。结论1.通过严格文献评价,得到了中医药治疗COPD(?)急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基本现状。2.通过“异病同治”的理论研究,对古人如何运用“异病同治”有了初步认识,即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有必要展开“异病同治”理论的临床研究。3.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方法,从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来看,或从整体、分层来看疗效,中医舒喘方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并将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用舒喘方药治疗肺病喘憋气道挛急患者的确达到了“异病同治”,从疗效上证明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
刘季媛[7](2012)在《完带汤加减治疗脾虚型带下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古方完带汤加减治疗以带下量多为主症的脾虚型带下病妇女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中医症状及局部体征,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古方今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58例带下量多为主症的脾虚型带下病妇女为研究对象,使用完带汤加减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58例妇女进行中医主症、中医次症及局部体征进行评分,比较其前后评分,观察治疗前后58例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症、中医次症以及局部体征的改善情况,并观察疗效与患者年龄、工作类型、饮食习惯及病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治疗结果,探讨药物的效用机理,并观察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完带汤加减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后患者临床总症状的有效率达100%、痊愈率达6.9%,中医主症的有效率达98.3%、痊愈率达19%,中医次症的有效率达96.6%、痊愈率达8.6%,局部体征的总有效率达96.6%、痊愈率达24.1%,带下量多单个症状的有效率达98.3%、痊愈率达29.3%。完带汤可使脾虚带下病的中医症状及局部体征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患者的工作类型、饮食习惯及病程对疗效无影响,三十岁以下年龄段患者的疗效优于其它年龄段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古方完带汤加减对脾虚型带下病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显着改善脾虚型带下病带下量多的症状,对脾虚型带下病的其它症状也有较好的疗效。20-29岁年龄段患者的疗效优于其它年龄段患者。
黄晓燕[8](2010)在《加减易黄汤降低脾虚湿蕴化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加减易黄汤降低脾虚湿蕴化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率的临床观察。资料与方法:选择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既往一年内发作2次以上的VVC急性期患者,均采用凯妮汀治疗1周。复查时选取脾虚湿蕴化热型9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5例:未采取任何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易黄汤随症加减,每日1剂,共7天;2组于下个月月经前7天继续同前治疗1个疗程后停药复查。总疗程结束后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停药3个月后复查2组症状体征、复发情况。结果: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和,P值均等于0.00<0.01,说明治疗后比治疗前的积分均明显下降,经药物治疗均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②比较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和:P=0.001<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中药加减易黄汤辅助治疗后症状、体征缓解程度优于单纯西药凯妮汀治疗。③比较2组复发率:观察组停药3个月后复发率为11.1%,对照组停药3个月后复发率为40%,P=0.002<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复发病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加减易黄汤能有效的降低脾虚湿蕴化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复发率。结论:加减易黄汤能有效的降低脾虚湿蕴化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复发率,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闫楠[9](2010)在《针灸中药治疗带下病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带下病为中医病名,相当于现代西医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病。中医在治疗带下病上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近年来,关于针灸中药治疗带下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但是都没有对本病从理论到临床进行系统的梳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讨论与带下病密切相关的脏腑及经脉的生理功能及病候,结合收集近二十年的相关临床文献报道,归纳总结用穴、用药思路,提炼理论认识,并以古代相关文献为依据,从中对其进行系统的辨析、评述,以此用来指导服务于临床,提高带下病的防治水平。【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并辅以手工检索,下载从1989年到2009年来在国内医药相关杂志发表的关于针灸、中药治疗带下病的文献,共检索出860篇,删除无关重复的共378篇,再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共482篇,其中针灸治疗方面的有175篇,中药治疗方面的有245篇,针药综合治疗方面的有62篇。将这些文献中关于治疗带下病的处方进行分类摘录,按针灸治疗、中药治疗和针药综合治疗三方面分别统计用穴和用药情况,统计现代中医治疗带下病的常用穴、经脉、中药、经方应用特点,并对这些处方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治疗带下病的处方思路。【结果】经上述研究发现,带下病治疗原则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辅以疏肝固肾。常用的穴位是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足三里、次髎和肾俞。多选取任脉、脾经、肝经和肾经的穴位;处方以多种疗法相结合治疗为主;常用的经方有完带汤、易黄汤、知柏地黄丸和龙胆泻肝汤。都是针对临床常见的脾虚型、湿热型、阴虚型带下病。常用的中药有黄柏、薏苡仁、白术等。【结论】通过对现代针灸中药治疗带下病的相关文献的整理,对医家治疗经验和学术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发现临床应用方面,先以辨证论治分型,针灸治疗方面配以局部及远端取穴的原则,如局部取关元、中极、子宫等,远端选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中药治疗方面随证配药,标本兼顾,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古代的处方手法,现代治疗方法不再以单纯的针灸或者中药进行治疗,多以针药并用等综合疗法多见,究其原因是现代人文环境不断的变迁,生活风气的转化,现代妇女带下病远比传统的妇女带下病更复杂。
韩旭[10](2009)在《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对炎克宁V号方作用于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其免疫调节、凋亡调控、信号传导等关键产物的观察分析,探讨CPID的发病机制及炎克宁V号方治疗的作用机理,为炎克宁V号方治疗CPID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法建立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将69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V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分别应用光镜和电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INF-γ和Caspase-3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2和IL-6含量;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MMP-2 mRNA,Fas/FasL mRNA和p53 mRNA的表达,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中NO含量及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S活性。结果:慢性盆腔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2、IL-6、NO的含量、子宫组织中INF-γ的表达、NOS的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子宫组织中Caspase-3,MMP-2mRNA,Fas/FasLmRNA和p53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炎克宁V号方明显降低了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中IL-2、IL-6、NO的含量及NOS的活性(P<0.05),明显减弱了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INF-γ的表达(P<0.05),同时增强了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MMP-2 mRNA,Fas/FasL mRNA和p53 mRNA的表达(P<0.05)。其中,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的作用均明显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炎克宁V号方通过降低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中IL-2,IL-6含量,使它们接近正常水平,恢复免疫平衡,从而控制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发展;通过增强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MMP-2 mRNA的表达,降解细胞外基质,从而减轻慢性盆腔炎的纤维组织增生;通过增加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Fas/FasL mRNA和p5 3 mRNA的表达,诱导炎细胞凋亡,抑制炎细胞生长,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症的消除。炎克宁V号能明显降低NO含量和NOS的活性,减轻组织细胞的损伤,从而抑制炎症细胞的形成,达到CPID的治疗作用。综上,炎克宁V号方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剂。
二、完带汤加减治疗带下症17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带汤加减治疗带下症178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典名方完带汤历史沿革及本草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完带汤全方古今文献沿革分析 |
1.方剂溯源 |
2.功效主治 |
2.1 健脾祛湿 |
2.2 疏肝解郁 |
2.3 升阳止带 |
3.剂量古今折算 |
4.用法和剂型 |
5.禁忌 |
6.现代临床应用 |
6.1 资料和收集方法 |
6.2 结果分析 |
6.3 小结 |
第二部分 完带汤组成药味的本草考证 |
1.基原图考证 |
1.1 白术、苍术 |
1.2 山药 |
1.3 车前子 |
1.4 白芍 |
1.5 柴胡 |
1.6 荆芥 |
1.7 陈皮 |
1.8 人参 |
1.9 甘草 |
2.产地源流考 |
2.1 白术、苍术 |
2.2 山药 |
2.3 车前子 |
2.4 白芍 |
2.5 柴胡 |
2.6 荆芥 |
2.7 陈皮 |
2.8 人参 |
2.9 甘草 |
第三部分 总结 |
1.历史沿革 |
2.临床运用 |
3.本草考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综述 经典名方完带汤临床运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作者简介 |
(2)参菊洗剂联合克霉唑栓治疗湿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与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研究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类型 |
2.2 分组方法 |
2.3 干预措施 |
2.4 指标检测 |
2.5 疗效评定 |
2.6 记录不良反应并制定相关应对方案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
3.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VVC临床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VC 临床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VC临床评分差值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 |
3.10 两组患者治疗前阴道清洁度比较 |
3.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比较 |
3.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转为Ⅰ、Ⅱ度比较 |
3.13 两组患者治疗前乳酸杆菌定量比较 |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酸杆菌定量比较 |
3.1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酸杆菌定量转为中少量和大量比较 |
3.16 两组患者真菌学转阴比较 |
3.1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18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19 两组患者停药1 月复发情况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临床所用治疗药品解读剖析 |
1.1 参菊洗剂 |
1.2 克霉唑栓药物机理分析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临床疗效分析 |
2.2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2.3 乳酸菌定量及阴道清洁度疗效分析 |
2.4 VVC评分比较分析 |
2.5 真菌学转阴情况分析 |
2.6 两组患者停药1月复发情况比较 |
2.7 参菊洗剂治疗VVC的疗效机理分析 |
2.8 安全性分析 |
3 结论与展望 |
3.1 结论 |
3.2 展望 |
3.3 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病例观察表 |
附录二 :评分表 |
附录三 :妇科联检报告单 |
附录四 :不良反应记录及安全评价表 |
综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1.2 病原体与发病机制 |
1.3 传播途径及诱发因素 |
1.4 VVC的西医治疗方法 |
2 中医学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认识 |
2.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中医概述 |
2.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病因病机 |
2.3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辨证论治 |
2.4 中医学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与成果 |
(3)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盲法设计 |
2.3 盲法实施 |
3 一般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病情评分及分级标准 |
3.4 病例选择标准 |
4.治疗方法 |
4.1 研究药物 |
4.2 用法与用量 |
4.3 治疗周期 |
4.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运用 |
6 疗效评价方法 |
6.1 综合疗效评定方法 |
6.2 症状及体征疗效评价方法 |
6.3 盆腔疼痛疗效评价方法 |
7 伦理学要求 |
8 结果 |
8.1 一般情况 |
8.2 基线情况分析 |
8.3 疗效性分析 |
8.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SPID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SPID的认识 |
1.2 现代医家对SPID的认识 |
2 刘云鹏教授对SPID的认识 |
2.1 脾肾亏虚为本 |
2.2 湿、热、瘀是主因 |
3 刘云鹏教授治疗SPID经验 |
3.1 祛邪与扶正兼顾 |
3.2 重视调肝 |
3.3 内外结合治疗 |
3.4 注重宣教 |
4 妇炎清颗粒治疗SPID机理探讨 |
4.1 药物组成 |
4.2 药物分析 |
4.3 组方分析 |
4.4 SPID之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思路 |
5 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
6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6.1 存在的不足 |
6.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刘云鹏教授治疗SPID常用方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处方筛选标准 |
1.4 处方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历采集 |
2.2 原始资料的文档构建与信息录入 |
2.2.1 原始资料数据库构建 |
2.2.2 基本信息数据库构建 |
2.2.3 规范化后数据库构建 |
2.3 数据挖掘平台病历录入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与基本信息内容 |
2.5 数据挖掘方法与用药规律内容 |
2.5.1 频次分析 |
2.5.2 关联规则分析 |
2.5.3 熵聚类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妇科癌患者一般情况 |
3.2 妇科癌处方的用药规律 |
4.分析与讨论 |
4.1 基本信息的分析与讨论 |
4.1.1 宫颈癌 |
4.1.2 卵巢癌 |
4.1.3 子宫内膜癌 |
4.2 用药规律的分析 |
第二章 田建辉治疗宫颈癌的用药研究 |
1.研究资料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挖掘分析内容 |
2.2 数据挖掘分析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中药频次统计分析 |
3.2 关联规则分析 |
3.3 熵聚类分析 |
4.分析与讨论 |
5.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三章 田建辉治疗妇科癌典型医案分析 |
医案1:温阳化气法治疗导尿管拔除后遗症一则 |
医案2:凉血透疹法治疗化疗后药毒一则 |
医案3:从妇科癌验案一则探讨“通以治癌”的临床应用 |
医案4:田建辉治疗阴火口苦验案一则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妇科癌临床分期标准 |
附录2:症状与中药名称前后规范化 |
附录3: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4: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5)清热解毒饮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湿热下注带下过多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三)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一)治疗方法 |
(二)观察指标与方法 |
(三)疗效判定标准 |
(四)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解脲支原体所致带下过多的认识 |
二、西医学对解脲支原体的认识 |
(一)形态与结构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三)感染症状、感染途径及并发症 |
三、病因病机探讨 |
四、辨证论治解析 |
五、组方方解 |
六、现代药理研究 |
七、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6)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肺病喘憋的认识 |
综述二 中医对异病同治方法的认识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COPD稳定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文献研究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文献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异病同治”中医思维的理论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异病同治”理论源流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异病同治”理论现代文献研究与评价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异病同治”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完带汤加减治疗脾虚型带下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带下病的认识 |
1.1 中医典籍中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对带下病的认识 |
2.西医对带下病的认识 |
2.1 西医病因病理 |
2.2 西医临床治法概况 |
2.2.1 非炎性带下 |
2.2.2 阴道炎症 |
2.2.3 慢性宫颈炎 |
2.2.4 盆腔炎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指标及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治疗结果 |
3.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的理论依据 |
2、完带汤的方药分析 |
2.1 方解方义 |
2.2 单味药解析 |
2.3 现代药理研究 |
3.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语 |
1.结论 |
2.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加减易黄汤降低脾虚湿蕴化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献综述 |
作者简介 |
(9)针灸中药治疗带下病的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古今文献对带下病的认识 |
1 古代文献对于带下病的认识概述 |
1.1 病名溯源 |
1.2 古代对带下病的认识及概述 |
1.2.1 生理基础 |
1.2.2 带下之生理、病理之分 |
1.2.3 带下病因病机 |
1.2.4 古代对带下病的辨证分型 |
1.3 古代对带下病的辨证治疗 |
1.3.1 针灸治疗 |
1.3.2 中药治疗 |
1.4 小结 |
2 现代中医对于带下病的认识和研究 |
2.1 现代中医对带下病的认识 |
2.1.1 病名的认识 |
2.1.2 病因病机的研究 |
2.1.3 辨证分型 |
2.2 现代医学对带下病的认识 |
2.3 带下病的临床研究 |
2.3.1 中药治疗 |
2.3.2 针灸疗法 |
2.3.3 综合疗法 |
2.4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灸中药治疗带下病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前言 |
2 文献研究范围及方法 |
2.1 研究范围 |
2.2 研究方法 |
2.3 文献纳入标准 |
2.4 文献排除标准 |
3 针灸中药治疗带下病的现代文献整理 |
3.1 针灸治疗带下病的临床应用 |
3.1.1 现代针灸治疗带下病的常用穴 |
3.1.2 治疗带下病的腧穴在十四经的分布情况 |
3.1.3 辨证配穴的特点 |
3.1.4 针灸疗法的特点 |
3.2 中药治疗带下病的临床应用 |
3.2.1 治疗带下病的经典方剂的运用 |
3.2.2 现代中药治疗带下病的常用药 |
3.2.3 辨证分型用药的特点 |
3.3 针灸中药治疗带下病的临床应用 |
3.3.1 针灸中药疗法的特点 |
3.3.2 针灸中药综合疗法中常用的穴、药 |
结论 |
1 针灸治疗带下病的特点 |
2 中药治疗带下病的特点 |
3 针药并用治疗本病的特点 |
4 治疗带下病的基本原则 |
5 治疗带下病的效方、效穴 |
6 预防和调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正文所用到的部分参考文献 |
(10)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1.历代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1.1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盆腔炎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的认识 |
2.现代中医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
2.1 湿热瘀结 |
2.2 气滞血瘀 |
2.3 寒湿血瘀 |
2.4 气(阳)虚血瘀 |
2.5 肾虚血瘀 |
2.6 脾肾两虚,湿瘀互结 |
2.7 肝郁肾虚 |
3.现代中医对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的认识 |
4.现代中医对慢性盆腔炎治疗的认识 |
4.1 内治法 |
4.2 外治法 |
4.3 综合治疗 |
4.4 内服方高频药物文献相关研究 |
4.5 灌肠方高频药物文献相关研究 |
5.慢性盆腔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5.1 流行病学研究 |
5.2 病因病理机制的研究 |
5.3 诊疗方法 |
6.慢性盆腔炎实验研究进展 |
6.1 盆腔炎症模型动物的研究 |
6.2 免疫功能实验研究 |
6.3 血液流变实验研究 |
6.4 镇痛实验研究 |
6.5 抑菌实验研究 |
6.6 细胞学及组织学研究 |
6.7 抗炎作用 |
6.8 毒理学研究 |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制备 |
1.3 实验用主要仪器 |
1.4 实验用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液制备 |
2.2 分组及造模方法 |
2.3 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指标检测及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3.2 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γ和Caspase-3影响 |
3.3 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IL-2和IL-6含量的影响 |
3.4 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MMP-2mRNA,Fas/FasL mRNA和p53mRNA表达的影响 |
3.5 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NO和NOS含量的影响 |
附图 |
讨论 |
1.马宝璋教授诊治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学术思想 |
1.1 病因病机方面 |
1.2 湿热瘀结型为主要临床辩证 |
1.3 治疗方法----解毒化瘀、软坚除湿 |
2.C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
3.炎克宁Ⅴ治疗CPID的机制研究 |
3.1 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INF-r和Caspase-3及血清中IL-2和IL-6的作用 |
3.2 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MMP-2,sFas/sFasL和P53的影响 |
3.3 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血清NO与NOS水平的影响 |
4.炎克宁Ⅴ号方遣方用药依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完带汤加减治疗带下症17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典名方完带汤历史沿革及本草考证[D]. 梁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参菊洗剂联合克霉唑栓治疗湿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观察[D]. 马留璐.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D]. 张家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D]. 杨美清.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清热解毒饮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湿热下注带下过多的临床研究[D]. 李贞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6]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D]. 杨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7]完带汤加减治疗脾虚型带下病的临床观察[D]. 刘季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1)
- [8]加减易黄汤降低脾虚湿蕴化热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率的临床观察[D]. 黄晓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0(04)
- [9]针灸中药治疗带下病的现代文献研究[D]. 闫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10]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Ⅰ)[D]. 韩旭.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