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州住宅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方中庆[1](2021)在《A银行徐州分行互联网个人贷款资产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黄冠[2](2020)在《人口结构、生育政策调整与住房需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聚集,住房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1998年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通过市场机制配置住房资源,住房需求得以进一步释放;与之同时,住房价格也随之不断上涨,居高不下的房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自住住房需求,而如何提高居民有支付能力的住房需求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人们住房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是长期影响住房需求的主要因素。本文尝试从生育率变动、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老龄化等角度来探讨我国人口因素是如何影响住房需求的,试图阐释这之间的内在机理。本文在充分梳理文献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首先,采用定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全面探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对住房市场的潜在需求;其次,采用理论与实证方法分析了以生育率和老年抚养比为变量的人口结构指标影响住房需求的理论路径,以及对理论路径的实证检验;最后,将我国的两次生育政策调整看成是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人口政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进一步论证了人口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主题。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1)人口老龄化凸显的养老问题对住房市场的影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问题可以对住房市场形成一个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深会通过社会保障压力、传统文化观念和老年人预期等对住房需求形成制约因素。(2)通过建立一个三期的OLG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生育率与老年抚养比皆与住房需求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出生率的下降会促进住房需求,而人口老龄化的上升会减少住房需求。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出生率与住房需求的反向变动关系在实证上与理论结论一致,但是老年抚养比与住房需求在实证上呈显着的正向变动关系,这与理论分析的结论正好相反,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我国房改市场化过程中房地产增值效应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利他性”和家庭养老背景下的代际收入转移现象有关。(3)生育政策调整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住房需求。具体而言,本文借助2014年和2016年的两次外生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生育政策变化对住房需求变动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出生率冲击降低了住房需求,且全面二孩政策效应要大于单独二孩。住房需求变化的机制在于,家庭的出生率上升显着提升了其抚育成本,从而降低了对住房资产的投资或消费。生育政策调整对于生育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城市的住房需求变化效应更为突出。本研究能够为住房市场波动的人口结构变化效应提供有力的经验证据。综上所述,本文从人口结构变化的视角去解释我国近年来住房需求市场的变动,对实施人口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确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住房发展目标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刘乐章,顾杰[3](2019)在《我国绿色住宅发展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建筑业在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现实背景下,政府与公众开始逐渐意识到推广绿色住宅的重要性,绿色住宅的相关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学术界近年关于绿色住宅的相关文献与成果,围绕绿色住宅的概念界定、国内绿色住宅相关政策和实践情况、国内绿色住宅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叶瑛[4](2019)在《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将“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纳入“两步走”战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等收入家庭占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加,潜在中等收入者也不断增加,带来了住房需求的增加。相比高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在购房决策方面需要权衡;相比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在购房决策方面有一定消费实力,在目前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之购房热与房价高的背景之下,中等收入家庭的购房决策倾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因此,研究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的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的中等收入家庭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社科院李培林教授关于中等收入者收入标准线,结合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居住现状和购房决策倾向,分析了影响其购房决策的因素及影响程度。为确保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一是文献分析法。以住宅决策相关理论为基础,回顾消费者住宅消费行为相关研究,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并整理了影响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的因素,具体包括家庭特征因素、心理特征因素、宜居性选择因素;二是回归分析法。结合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具体行为倾向,综合选取了本文研究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其中被解释变量购买与不购买的二分类,从三个维度选取的14个解释变量为户主年龄、户主学历、户主户口、就业状况、工作时间、居住时间、家庭规模、心理归属、心理预期、投资需求动机、义务教育、公共交通、医疗服务、公园绿地;三是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建立了影响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的模型,通过对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进行的245份有效问卷,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就业状况、户主工作时间、居住时间、家庭规模、心理归属、心理预期、需求动机、义务教育对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有显着影响。最后结合回归结果,从政府完善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方面、房地产企业满足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需求方面、中等收入家庭合理购房决策方面提出建议。
刘婉霞[5](2019)在《人口流动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70个城市的差异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是经济活动的基础,随着我国各大城市群的崛起,人口流动趋势正发生新的变化。在人口流动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对于各地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重新认识和把握流动人口与房地产市场经济的互动规律,对于科学调整和规划房地产投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了探讨各城市房地产业发展是否会受到人口流动变化的影响,以及如果存在这种影响,那么不同类型的城市之间是否存在差别,而选定了本研究题目。首先在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和图表分析的方法,对70个城市2011-2017年的人口流动和房地产业发展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分析;然后构建整体面板数据模型和城市差异化模型,对比分析了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城市的人口流动指标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占比和人口净流入率的提升对房地产业发展有显着促进作用;(2)人口年均净流入5万人以上的城市拥有更高的房地产业增长潜力;(3)不同城市类型的受影响程度不同,人口流入城市对流动人口占比的变化更敏感,流动人口占比每提高(降低)1%,人口流入城市的房地产合成增长率指数将提高(降低)0.4507%,而人口流出城市将提高(降低)0.3735%;(4)人口流出城市对人口净流入率的变化更敏感,人口净流入率每提高1‰,人口流入城市的房地产合成增长率指数将提高0.0919%,而人口净流入率每降低1‰,人口流出城市的房地产合成增长率指数将降低0.1751%。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各地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关注人口流动的趋势变化,鼓励通过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缓解地区之间房地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各地构建信息互通平台,关注并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科学实施投资战略布局,抓住当前人口吸引力较强城市的投资机会。
刘颖[6](2019)在《居民收入差距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价的快速上涨和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并行,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房价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国民经济的繁荣程度,而房价的过度上涨往往预示着经济泡沫的出现。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商品住宅均价从1998年的1 806元/平方米上涨到了2016年的7 203元/平方米,涨幅高达300%;高收入城市房价上涨更快,比如上海商品住宅价格2016年相对于2004年的涨幅达到了349.74%;中低收入城市的涨幅相对较低,比如武汉、宜昌2016年相对于2004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98.66%、240.57%。学者普遍认为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收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房价的高企。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正在不断恶化,收入与财富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统计数据,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收入差距过大,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容易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和社会动荡。房价的快速上涨与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独立现象,过高的房价可能与收入差距扩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收入约束差异导致的高收入者对低收入者的挤出效应,推高房价;二是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不同的住房需求弹性对挤出效应的影响;三是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信贷差异对挤出效应的影响。微观上,这三种路径都会对挤出效应产生影响,并且影响房价。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利用全国42个大中城市20042016年面板数据对有关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建立了房价(HP)和收入差距(GINI)的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看,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促进房价的上涨,但收入差距对房价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本文将42个大中城市的数据按照收入等级区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分区域进行回归,结果发现,收入差距对房价的影响在中低收入层次的城市中表现得较为显着,在高收入层次的城市中表现得不显着。其次,在中收入城市中,对房价影响较显着的是中等收入层次,在低收入城市中,对房价影响最高的是高收入层次。为了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层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第二,建立健全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监控体系,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拓宽居民的投资渠道;第四,抑制住房市场投机行为。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居民收入差距为切入点,将我国的经济问题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研究视角有一定的创新;二是本文在挤出效应的基础上,考虑了收入差距导致的收入约束差异、住宅需求弹性差异、信贷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挤出效应的影响,是对现有理论的补充;三是采用了城市层面的数据,样本范围更广,更具有代表性。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是部分城市的数据缺失,造成样本容量有限,并且对于基尼系数的计算,只是采用一个近似的计算方法,结果不够精确。
张亚静[7](2019)在《绿色住宅价值场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绿色住宅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仍存在着供给不足、发展较慢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色住宅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绿色住宅的价值很好地架构起绿色住宅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主要表现为“人”对绿色住宅需要的关系,价值的大小则是绿色住宅被“人”需要的程度。目前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绿色住宅这个客体的研究,而忽视了住房消费者这个重要的市场主体及绿色住宅的周边环境的这个客体对于绿色住宅发展及其价值发挥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效用价值理论和场理论,以物理学场的思想、理论和模型为研究工具,构建绿色住宅价值场模型,探讨了绿色住宅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效应。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有:(1)对绿色住宅、绿色住宅价值概念和内涵的阐述绿色住宅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生态平衡为发展原则,能使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共生的住宅。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就是以系统和整体的观点理解人—住宅—环境各层次的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绿色住宅的价值体现了“人”对绿色住宅需要的关系,价值的大小是绿色住宅被“人”需要的程度,本文研究的是意识主导的绿色住宅价值。绿色住宅价值具有动态性、区域性、客观性、主客体统一、内外价值统一、多元性等特性。此外,绿色住宅价值的扩散过程为:绿色住宅内在价值扩散后,消费者根据自身的价值需求判断是否有价值,从而形成绿色感知价值。因此,绿色住宅价值扩散的过程实际上是其内在价值显性化为绿色住宅感知价值的过程。(2)绿色住宅价值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绿色住宅价值场是以绿色住宅的存在所形成的建筑空间作为前提条件,以介入其间的人的心理空间作为必要条件,在绿色住宅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产生人与绿色住宅共振效应的一种建筑空间形态。绿色住宅价值场是由场源、场力、场域构成。作为价值评价的方法,与价值工程相比,其具有整体性、概念指导性、主体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发现,绿色住宅价值场与静电场在概念、类型和特性上存在着极强的相似性。其具有特定的空间、要素及作用力,是客观存在的。此外,绿色住宅价值空间与场空间在数学拓扑意义下有相似之处。由此可以认为绿色住宅价值场的构建是科学合理的。本文采用试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对绿色住宅市场试构建绿色住宅价值场模型,验证了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可行性。(3)绿色住宅价值场场效应的测度研究绿色住宅价值场效应又称场影响,是指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场源对一定范围内人的住宅消费行为带来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绿色住宅价值场场效应的产生过程是:绿色住宅内在属性和功能组成的内在价值由人感知以后显性化为绿色住宅感知价值。人的价值取向支配其价值选择,并引导其行为与一定的价值目标相符合。这两者经人的心理判断,影响其绿色住宅消费行为。本文运用场力大小来分析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场效应。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构建了绿色住宅感知价值、消费者对绿色住宅的需求度、绿色住宅环境、消费者与绿色住宅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模型的运作则是求解这三个变量的数值,从而得到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大小。模型的具体运作包括分析变量的影响因素,构建变量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变量得分,计算价值场场力大小。(4)南京市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及价值分析对南京市范围内的住宅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验证,得到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指标体系。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得到各指标得分。以场力得分作为价值大小的量度,以此评价南京市绿色住宅市场价值的大小及影响因素。(5)绿色住宅价值提升分析通过分析绿色住宅价值场与价值提升的关系,发现场力模型为价值提升提供关键因素,同时价值提升结果通过场力大小直观反映。因此,基于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对绿色住宅价值提升过程进行梳理,提出了切实有效的价值提升策略。本文的研究拓宽了绿色住宅理论研究的范围,丰富了绿色住宅价值理论的研究内容,创新了绿色住宅价值评价的方法。对当前绿色住宅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陈阳[8](2017)在《三线城市住宅需求预测研究 ——以徐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三线城市的住宅市场己初具规模,由于住宅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较强的关联性,三线城市住宅市场的健康与否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三线城市住宅市场的相关研究较少,导致政府、开发商和居民很难客观把握住宅市场现状,不利于住宅市场的健康、合理发展。论文以我国东部三线城市徐州为研究区域,系统分析住宅需求的影响因素并预测当地住宅需求量,从而为政府部门准确把握住宅市场基本情况、科学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规划提供支持,还能帮助房地产企业制定项目规划、节约资金并引导居民理性购房消费,最终达到促进徐州住宅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文章以一、二线城市住宅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为参考,选取11项影响因素指标,初步构建徐州市住宅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研究各项影响因素指标在三线城市住宅需求影响因素研究中的适用性,并对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最终构建适用于三线城市的住宅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获取关键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GM(1,1)模型、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三种方法分别对徐州市住宅需求展开预测,在对比分析上述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准确性及预测结果之后,最终确定徐州市20162020年住宅需求量。研究结论:(1)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住宅投资额与徐州市住宅需求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关联度>0.7),属于关键影响因子;(2)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与地区人口总数、商品房销售额相比,更能体现区域人口规模以及城镇化水平两项因素对三线城市住宅需求的影响;(3)上述三种预测方法中,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最低(平均相对误差为10.76%),其次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平均相对误差为8.49%),基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的预测精度最高(平均相对误差为5.69%);(4)GM(1,1)模型在预测过程中没有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以关键影响因子为自变量构建预测模型,预测过程较科学合理,预测结果也更具可信度;(5)基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与BP神经网络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小且二者的预测结果具有相似的趋势特征,文章最终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与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分别为徐州市20162020年住宅需求量的上限及下限,该结果能够降低单独采用某一方法出现的可能偏差,可信度相对较高;(6)徐州市未来住宅需求将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态势,当地住宅市场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加强经济建设、强化数据整理工作、健全数据公布制度、调整政策方针、完善住宅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供徐州市政府部门参考;(7)本研究可以为徐州市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市民提供相应的参考,对我国其他三线城市的住宅需求预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李小娜[9](2016)在《消费者绿色住宅购买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环境严重恶化,建筑业作为一个典型的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在环境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政府大力推广、企业积极响应下,消费者绿色住宅购买行为并不乐观,大部分消费者更偏向选择普通住宅,亟需对消费者的绿色住宅购买意向开展深入研究,从需求侧出发推广绿色住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绿色住宅相关研究,提出绿色住宅广义、狭义的概念及绿色住宅特性;分析购买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对本研究的适用性。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结合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绿色住宅购买意向的研究变量,开发出相应的研究变量度量量表,其中研究变量6个,测量变量共28个,研究变量包括外界刺激、产品知识、购买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购买意向;分析各个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关研究变量与购买意向之间的研究假设,并构建出绿色住宅购买意向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根据各研究变量的度量量表设计初始调查问卷,通过小样本数据检验,获得最终问卷。对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地区绿色住宅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 17.0和AMOS 21.0等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检验、效度检验。并利用AMOS 21.0对绿色住宅购买意向的影响机理的初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运行与优化,得出最优模型,验证研究假设,厘清了外界刺激、产品知识、购买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购买意向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得到,购买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购买意向形成有直接显着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效应为0.862,作用最大,购买态度的影响效应为0.714;外界刺激、产品知识、主观规范对购买态度有直接显着影响,对购买意向有间接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向开发商企业、政府部门给出绿色住宅推广的措施建议。
任海月[10](2016)在《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可见一般。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此文件明确指出应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是建筑产业的发展的趋势,商品住宅作为建筑市场的主流产品,其产业化的发展程度越高,代表着住宅建设、管理的劳动生产率和住宅的整体质量水平越高,更能全面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质量,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住宅。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和现有的建筑工业化的评估体系、建筑指数研究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体系,能够使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了解当地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能够使社会大众准确可靠、方便易懂地了解房屋工业化统计信息和对社会层面的认知与认可;能够引导建筑相关企业推进工业化措施,拓展市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相关理论中的内涵与特点,结合现有研究中相关评估体系与建筑指数的成果,以国家工业化建筑评估标准为参考,筛选总结了包含商品住宅工程建造工业化及市场产业化两大部分内容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体系,并对体系中各层级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计算,详细计算与实证分析了产业化水平指数编制、分析、实施及发布的具体的过程与方法,并以徐州万科城泓园B1-1#、B1-2#为实例进行了工业化体系实证分析验证。最后,结合徐州市的实际行政区划及住宅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指数体系数据采集方案、评价演算方法及实施发布方案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在应用过程中各个阶段出现的实际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徐州住宅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州住宅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人口结构、生育政策调整与住房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结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 |
1.1.2 生育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1.3.1 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研究 |
1.3.2 房价波动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商品住宅价格 |
2.1.2 住房需求 |
2.1.3 人口结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
2.2.2 凯恩斯人口理论 |
2.2.3 新家庭经济学理论 |
3 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结构关系探究 |
3.1 生育政策调整过程中人口变化的特征 |
3.1.1 我国的三次婴儿潮 |
3.1.2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
3.2 生育政策调整可能产生的人口结构变化 |
3.2.1 增加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促使低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 |
3.2.2 实现总人口数量即时增加,适当缓解人口老龄化 |
3.2.3 适当延缓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的速度 |
3.2.4 有利于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改善家庭代际人口结构 |
3.3 生育政策调整与我国人口结构长期均衡发展讨论 |
3.3.1 全面二孩政策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基础 |
3.3.2 按照政策建立公平、公正的生育公共政策体系 |
4 人口结构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潜在影响探析 |
4.1 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
4.2 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与影响 |
4.2.1 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
4.2.2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
4.2.3 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稀缺 |
4.2.4 社会资源的承载力加重 |
4.3 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养老问题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
4.3.1 居家养老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
4.3.2 养老院养老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
4.3.3 候鸟式养老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
4.4 “以房养老”增加了住房需求 |
4.5 人口结构老龄化对住房需求影响的制约因素 |
4.5.1 老龄人的养老保障程度对住房需求的制约与影响 |
4.5.2 传统文化观念对老龄化养老住房需求的制约与影响 |
4.5.3 老龄人对未来预期的判断会对住房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 |
5 人口结构变动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
5.1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
5.2 理论分析 |
5.3 模型、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
5.4 实证分析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地区异质性回归结果 |
5.4.3 实证结果的进一步探索 |
5.5 本章小结 |
6 生育率变动与住房需求:来自两次生育政策调整的证据 |
6.1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
6.2 政策背景 |
6.3 估计策略、变量定义和数据描述 |
6.3.1 估计策略 |
6.3.2 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
6.4 生育政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
6.4.1 基准回归结果 |
6.4.2 稳健性检验 |
6.4.3 异质性分析 |
6.4.4 机制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依据人口结构变化,科学制定房地产市场管理及调控政策 |
7.2.2 完善二孩生育激励政策,提高二孩生育意愿 |
7.2.3 根据现实情况出发考虑继续放开生育政策 |
7.2.4 结合我国劳动力现状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我国绿色住宅发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绿色住宅的概念界定 |
三、国内绿色住宅相关政策和实践情况 |
(一) 国内相关政策 |
(二) 国内实践情况 |
四、国内绿色住宅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 |
(一) 绿色住宅的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研究 |
(二) 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研究 |
(三) 消费者绿色住宅购买行为研究 |
五、文献总结与述评 |
(4)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等收入家庭的界定 |
1.3.2 购房决策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本文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相关理论 |
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 住宅选择理论 |
2.3 模型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数据分析 |
3.1 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界定 |
3.2 影响因素与变量选择 |
3.2.1 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家庭特征因素及变量选择 |
3.2.2 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心理特征因素及变量选择 |
3.2.3 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宜居性选择特征因素及变量选择.. |
3.3 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数据收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与变量量化 |
4.1.1 研究假设 |
4.1.2 变量量化 |
4.2 太原市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样本检验与分析 |
4.2.1 家庭特征变量样本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
4.2.2 心理特征变量样本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
4.2.3 宜居性选择特征变量样本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
4.3 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
4.3.1 信度分析 |
4.3.2 效度分析 |
4.4 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附录 |
附录1 1998 -2017 年中国、山西省及太原市城镇化数据 |
附录2 2002 ~2017 年中国、山西省和太原市城镇化率 |
附录3 中国、山西省和太原市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表 |
附录4 中国、山西省和太原市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图 |
附录5 山西省城镇居民按收入分组中等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太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 |
附录6 山西省城镇居民按收入分组中等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太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 |
附录7 中等收入家庭文献分析 |
附录8 住宅购买决策相关文献 |
附录9 住宅消费行为相关文献 |
附录10 采用模型的住宅选择相关文献 |
附录11 回归结果参照表 |
附录12 太原市城镇居民购房决策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5)人口流动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70个城市的差异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提出问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口流动相关概念 |
2.1.2 房地产业相关概念 |
2.2 人口迁移相关理论 |
2.2.1 人口迁移规律的学说 |
2.2.2 人口迁移动因的研究 |
2.2.3 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 |
2.3 房地产市场供需理论 |
2.3.1 房地产需求 |
2.3.2 房地产供给 |
2.3.3 房地产市场供需均衡 |
2.4 本章小结 |
3 人口流动对房地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3.1 流动人口规模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机理 |
3.1.1 住房需求角度 |
3.1.2 其他物业角度 |
3.2 流动人口特征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机理 |
3.2.1 支付能力特征 |
3.2.2 个体年龄特征 |
3.2.3 家庭随迁特征 |
3.2.4 户籍地域特征 |
3.3 流动人口的城市差异化作用机理 |
3.3.1 城市规模集聚效应 |
3.3.2 城市规模拥挤效应 |
3.3.3 城市产业人口差异 |
3.4 本章小结 |
47 0个城市的人口流动情况与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
4.1 人口流动情况分析 |
4.1.1 人口流动趋势 |
4.1.2 人口流动规模 |
4.1.3 人口流动速度 |
4.2 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2.1 发展阶段回顾 |
4.2.2 供需现状分析 |
4.2.3 价格波动分析 |
4.3 人口流动与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4.3.1 人口流动规模与房地产投资额的相关性分析 |
4.3.2 人口流动规模与商品房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
4.3.3 人口流动速度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人口流动对房地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本文模型构建 |
5.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变量的选取及测算 |
5.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2.4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
5.3 整体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
5.3.1 数据平稳性检验 |
5.3.2 模型类型的选择 |
5.3.3 整体模型的构建 |
5.3.4 估计结果的解释 |
5.4 城市差异化模型分析 |
5.4.1 人口流入城市估计结果 |
5.4.2 人口流出城市估计结果 |
5.4.3 城市差异化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论文相关附表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表5 |
附表6 |
附表7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6)居民收入差距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主要内容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收入差距影响房价的作用机制 |
第一节 收入约束差异的影响 |
一、收入约束差异与住宅消费需求差异 |
二、挤出效应 |
第二节 住宅需求弹性差异的影响 |
一、住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
二、住宅需求弹性差异对挤出效应的影响 |
第三节 信贷差异的影响 |
一、收入差距对储蓄的影响 |
二、信贷差异对挤出效应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国商品住宅价格与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
第一节 中国商品住宅价格现状 |
一、中国商品住宅价格变化轨迹 |
二、中国商品住宅价格区域性差异 |
第二节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
一、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区域性特点 |
第三章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商品住宅价格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 |
第二节 居民收入差距与商品住房价格关系的整体检验 |
一、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
二、霍斯曼检验 |
三、面板回归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居民收入差距与房价关系的分区域检验 |
一、收入分组 |
二、各组回归结果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绿色住宅价值场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绿色住宅的必要性 |
1.1.2 我国绿色住宅的发展现状 |
1.1.3 绿色住宅的价值评价方法亟待丰富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
1.3.2 住宅价值理论研究现状 |
1.3.3 绿色住宅价值评价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绿色住宅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绿色住宅概念 |
2.2 绿色住宅价值内涵 |
2.2.1 绿色住宅价值含义和维度 |
2.2.2 绿色住宅价值的特性 |
2.2.3 绿色住宅价值扩散的规律性 |
2.3 效用价值理论 |
2.3.1 基本理论 |
2.3.2 理论评述 |
2.4 场论 |
2.4.1 场论的发展和应用 |
2.4.2 场的本质 |
2.4.3 场的表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理解 |
3.1 绿色住宅价值场概念设想 |
3.2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内涵 |
3.2.1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定义 |
3.2.2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构成 |
3.2.3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特征 |
3.2.4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性质 |
3.3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科学合理性 |
3.3.1 绿色住宅价值场与物理场的可比性 |
3.3.2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客观实在性 |
3.3.3 绿色住宅价值空间与场空间的拓扑相似性 |
3.4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可行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住宅价值场场效应的测度研究 |
4.1 绿色住宅价值场的场效应 |
4.2 绿色住宅价值场场效应的测度模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变量赋值 |
4.2.3 模型的初步建立与修正 |
4.3 模型变量的计算流程 |
4.3.1 分析变量的影响因素 |
4.3.2 构建变量的指标体系 |
4.3.3 确定指标权重 |
4.3.4 计算变量得分 |
4.3.5 计算价值场场力得分 |
4.4 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绿色住宅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 |
4.4.2 绿色住宅需求度的影响因素 |
4.4.3 绿色住宅与人的距离的影响因素 |
4.4.4 绿色住宅价值场因子的影响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构建——以南京市为例 |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收集情况 |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1.2 调研范围 |
5.1.3 数据收集情况 |
5.1.4 数据检验 |
5.2 南京市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绿色住宅感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5.2.2 绿色住宅需求度评价指标体系 |
5.2.3 心理距离评价指标体系 |
5.3 南京市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模型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南京市绿色住宅价值分析 |
6.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1.1 绿色住宅感知价值权重的建立 |
6.1.2 绿色住宅需求度权重的确立 |
6.1.3 心理距离权重的确立 |
6.1.4 绿色住宅价值场因子权重的确立 |
6.2 变量得分 |
6.2.1 绿色住宅感知价值得分 |
6.2.2 绿色住宅需求度得分 |
6.2.3 心理距离得分 |
6.2.4 绿色住宅价值场因子得分 |
6.3 综合评价 |
6.3.1 绿色住宅价值场场力 |
6.3.2 绿色住宅价值场力的值域分析 |
6.3.3 南京市绿色住宅价值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绿色住宅价值提升分析 |
7.1 价值提升过程 |
7.1.1 价值提升参与方 |
7.1.2 价值提升流程 |
7.2 绿色住宅价值提升收益分析 |
7.3 绿色住宅价值提升策略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三线城市住宅需求预测研究 ——以徐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住宅需求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二、住宅需求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三、三线城市住宅需求预测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三线城市住宅市场特征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三线城市住宅市场特征 |
第二节 住宅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经济性因素 |
二、社会性因素 |
三、政策性因素 |
四、其他因素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徐州市住宅需求影响因素指标确定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区概况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区概况 |
第二节 徐州市住宅需求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与测算 |
一、灰色关联分析的适用性研究 |
二、徐州市住宅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三、灰色关联度测算及结果分析 |
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
第三节 关键影响因素指标确定及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徐州市住宅市场需求预测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单个方法的徐州市住宅需求预测 |
一、基于GM(1, 1)模型的住宅需求预测 |
二、基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住宅需求预测 |
三、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住宅需求预测 |
第二节 住宅需求预测结果比较及分析 |
第三节 最终预测结果确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徐州市住宅市场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一节 徐州市住宅市场现存问题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居民收入 |
二、强化房地产数据搜集、整理工作 |
三、健全相关数据的公开、公布机制 |
四、通过税收、经济手段合理引导住宅市场平稳发展 |
五、完善住宅市场监管体系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论文特色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消费者绿色住宅购买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范围 |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绿色住宅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2.2 相关理论基础及理论模型 |
2.3 SEM理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绿色住宅购买意向研究变量的设定 |
3.1 绿色住宅购买行为意向内涵 |
3.2 相关购买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 研究变量识别 |
3.4 本章小结 |
4 消费者绿色住宅购买意向的影响机理模型研究 |
4.1 研究变量的界定与度量 |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3 消费者绿色住宅购买意向的影响机理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的方法设计 |
5.1 实证研究设计流程 |
5.2 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方法 |
5.3 测量工具的开发与初始问卷设计 |
5.4 预调研与小样本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消费者绿色住宅购买意向的实证研究 |
6.1 调研数据的分析 |
6.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3 实证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6.4 推广绿色住宅的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2 建筑工业化技术方案研究现状 |
1.3 住宅产业化及市场化研究现状 |
1.4 工业化&产业化评估与指数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
2 商品住宅产业化理论分析 |
2.1 建筑工业化内涵及特征分析 |
2.2 住宅产业化内涵及特征分析 |
2.3 工业化与产业化相关评估体系 |
2.4 指数与住宅产业化评价指数 |
2.5 本章小结 |
3 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体系指标选取与分析 |
3.1 评价结构划分及评价方法 |
3.2 工业化建筑设计阶段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 |
3.3 工业化建筑建造阶段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 |
3.4 管理与效益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 |
3.5 商品住宅市场产业化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 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体系构建 |
4.1 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体系定义及计算方法 |
4.2 指数体系权重计算 |
4.3 指标体系评价实证研究 |
4.4 指标评价标准规划 |
4.5 商品住宅市场产业化指数的指标评价 |
4.6 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计算及体系构建 |
4.7 本章小结 |
5 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应用分析 |
5.1 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计算 |
5.2 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分析 |
5.3 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实施过程 |
5.4 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发布过程 |
5.5 城市、区域、项目因素应用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成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徐州住宅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A银行徐州分行互联网个人贷款资产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D]. 方中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人口结构、生育政策调整与住房需求研究[D]. 黄冠. 华中师范大学, 2020(12)
- [3]我国绿色住宅发展研究综述[J]. 刘乐章,顾杰. 上海房地, 2019(06)
- [4]中等收入家庭购房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D]. 叶瑛. 山西财经大学, 2019(12)
- [5]人口流动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70个城市的差异化分析[D]. 刘婉霞. 重庆大学, 2019(01)
- [6]居民收入差距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D]. 刘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绿色住宅价值场构建及应用研究[D]. 张亚静. 东南大学, 2019(12)
- [8]三线城市住宅需求预测研究 ——以徐州为例[D]. 陈阳. 江苏师范大学, 2017(10)
- [9]消费者绿色住宅购买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D]. 李小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10]商品住宅产业化指数体系研究[D]. 任海月.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