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伸肘位手法复位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许萌[1](2021)在《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挖掘与整理,总结关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复位的方法;观察并分析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手工检索图书馆和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集中医骨伤相关文献与各流派书籍、医案等相关资料,总结并描述闭合复位的操作、功效及学术思想,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手法复位进行梳理与总结。(2)收集天津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月就诊并符合纳排标准的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法闭合复位组和手术组。手法闭合复位组(29例)采用旋转端挤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手术组(29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收集并整理二组伤肢治疗前、术后3天、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8周伤肢肱骨远端Baumann角及前倾角;收集二组术后8周肘关节活动情况并根据Flynn评分标准评价,收集并记录临床愈合时间。采用SPSS25.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石膏、夹板固定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便,在临床中易于推广。尺骨鹰嘴牵引固定需防止感染,较石膏、夹板固定步骤复杂,皮牵引在临床中极少使用。(2)(1)手术组较手法闭合复位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患侧构成比)以及术前的各项观察指标(术前前倾角、Baumann角),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Baumann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术后8周时,闭合复位组矫正值与手术组矫正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倾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组内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检验,两组前倾角不满足球形对称条件(P<0.05),对自由度进行校正。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的方差分析结果F=6.896,P=0.001,有交互作用,说明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有区别。不同治疗方法的前倾角方差分析结果F=2.113,P=0.152,说明不同治疗方式不存在组间差别。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类似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不同时间前倾角两两比较,手法闭合复位组与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4)临床愈合时间:手术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5.56±2.21,手法闭合复位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3.28±2.05,手法闭合复位组低于手术组(P<0.05);(5)肘关节功能评分(Flynn评分):组间比较:术后8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畸形率:前倾角对比:术后8周时,手法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20.7%,手术组畸形率为17.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aumann角比较: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17.2%,手术组畸形率为3.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Gartland Ⅱ型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8周内,两种治疗方法对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前倾角、Baumann角均有矫正,8周时两种治疗方式的Baumann角、前倾角畸形率均较低,但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在临床愈合时间上优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冯韬[2](2013)在《支具固定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支具固定在恢复期干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以减少肘内翻发生。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月以来,选取4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landⅠ型骨折行保守治疗,GarlandⅡ、Ⅲ型骨折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病例随机分2组,其中保守支具组12例去除外固定后使用可调节支具固定,保守对照组12例不使用支具;手术治疗病例随机分2组,其中手术支具组12例拔出克氏针后使用可调节支具固定,手术对照组12例不使用支具。分别在术后3、6、12月时复诊拍摄X线片,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Carrying角、Baumann角,并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干预后的疗效差异。结果:48例均获得1年随访。末次随访时,保守支具组Carrying角(9.98±2.43°)高于保守对照组(7.79±2.25°),(P<0.05);手术支具组Carrying角(10.07±2.00°)高于手术对照组(7.90±2.12°),(P<0.05)。保守支具组Baumann角(71.81±5.83°)低于保守对照组(77.16±5.21°),(P<0.05):手术支具组Baumann角(70.69±5.50°)低于手术对照组(75.91±5.61°),(P<0.05)。按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临床疗效,保守支具组观察指标优于保守对照组,(P<0.05);手术支具组观察指标与手术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通过支具固定在恢复期干预肱骨髁上骨折,可有效降低肘内翻发生程度,为临床上预防肘内翻畸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陈敏,陈荣生,林晓生[3](2012)在《伸肘位手法复位ū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年回顾——附330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伸肘位手法复位ū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7年8 月至 2012 年 2 月采用伸肘位手法复位ū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 330 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0例患儿中骨折端达到解剖和/或功能复位322例,占97.6%;余8例手法复位不满意,改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结合ū形石膏槽板外固定。随访时间0.5~6年(平均3.4年)。骨折愈合时间3~6周(平均4.5周)。术后1、2、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改良肘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0.05)。随访期间全组患儿肘关节屈伸功能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X线片测量肘关节携物角为0°~5°者18例、6°~10°者246例、10°~15°者66例,平均肘关节携物角为11°。无迟发性肘内翻、外翻、过伸及内外旋转畸形,无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结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伸肘位有利于解剖/功能复位与固定;ū形石膏槽板设计合理、结构坚固、无需更换,能够维持骨折端稳定的固定效果,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黄乐辉[4](2011)在《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常见的两种治疗方法,探讨各种骨折情况和治疗方法的相关性选择,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观察病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横岗人民医院骨科在2010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3例。将其分为克氏针组(33例)和夹板组(30例),克氏针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夹板组采用手法复位、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观察二组伤肢治疗后第3、7天肿胀、疼痛的程度和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活动情况以及总治疗费用,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比较其优越性。结果通过对肿胀治疗后第3天和治疗后第7天、疼痛治疗后第3天和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3个月功能活动情况、总治疗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1、根据肿胀消退评价标准,33例克氏针组患儿中治疗后第3天克氏针组29例肿胀好转,夹板组16例,治疗后第7天克氏针组30例肿胀好转,夹板组19例;使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对比有显着意义,表明术后肿胀程度克氏针组优于夹板组。2、根据疼痛评估标准,33例克氏针组患儿中治疗前疼痛评分克氏针组5.7±1.4,夹板组5.4±1.5;治疗后第3天克氏针组3.9±1.3,夹板组5.3±1.5;治疗后第7天克氏针组1.8±1.5,夹板组3.3±1.6。克氏针组与夹板组比较:治疗前,P=0.415>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3天,P=0.000<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P=0.000<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克氏针组组内比较:治疗后第3天与治疗前比较,P=0.000<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P=0.000<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夹板组组内比较:治疗后第3天与治疗前比较,P=0.342>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P=0.000<0.05,存在统计学意义。3、根据Fly-mn等评定标准,术后3月功能恢复中克氏针组仅有3例差的,而夹板组9例,使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得出术后3月功能活动情况克氏针组与夹板组对比有显着意义。4、通过对患者门诊和住院费用的总和进行统计,克氏针组平均费用为5434元,而夹板组平均费用为2233元,通过t检验,P<0.05,对比有显着意义。结论1、从病例分布分析,GartlandⅡ型、Ⅲ型骨折占92%;GartlandⅠ型骨折仅占8%,由于此类骨折绝大多数采用传统中医夹板外固定术而没有住院,本次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资料不完整者未进入本研究。因此,数据统计更适合GartlandⅡ型、Ⅲ型骨折,但对于GartlandⅠ型骨折存在偏倚。2、数据统计显示,对于GartlandⅡ型、Ⅲ型骨折,在临床指标如肿胀、疼痛、功能恢复方面,克氏针组明显优于夹板组:但在经济费用对比中,夹板组却明显优于克氏针组。因此,骨折的治疗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治疗,从临床疗效、经济费用、综合效益比来说,GartlandⅡ型骨折肿胀程度为Ⅰ°、Ⅱ°,GartlandⅢ型骨折肿胀程度为Ⅰ°,更适合采用传统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GartlandⅡ型骨折肿胀程度为Ⅲ°,GartlandⅢ型骨折肿胀程度为Ⅱ°、Ⅲ°,更适合采用传统中医手法复位基础上进行克氏针固定术。
李继福[5](2011)在《不同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比较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及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上骨折的作用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相关病例,收集总结105例资料较完整的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39例(A组);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34例(B组);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32例(C组)。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屈伸功能、肘关节携带角变化及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结果:三种治疗方式在肘关节携带角变化及肘内翻发生率方面无差异,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肘关节屈伸功能方面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方面无差异但优于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结论: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在肘关节携带角、肘内翻发生率方面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及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方面无差异,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肘关节屈伸功能方面优于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和手术及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性比,由于其在改善疼痛、力量、创伤、感染率、操作简便性、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及有效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易于被患者接受方面,经临床验证效果满意,充分体现了现代骨科简便可靠,安全有效,可操作性强的骨折治疗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应作为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进行推广和应用。
李东胜[6](2010)在《低龄低位伸直型髁上骨折的手法整复加矫形托外固定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低龄低位伸直型髁上骨折的手法整复加矫形托外固定治疗效果。方法:对65例低龄低位伸直型髁上骨折患者手法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优57例,良好6例,尚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6.9%。结论:低龄低位伸直型髁上骨折的手法整复加矫形托外固定治疗效果良好,临床实践证明骨骼正常轴线的恢复,比一味追求骨折处局部的解剖复位更有实际意义。
郭翠兰[7](2010)在《手法复位U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上伸直型骨折的观察与护理》文中指出目的介绍解剖方法手法复位U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上伸直型骨折。方法介绍骨折置于解剖方法进行手法复位,同时应用长臂U形石膏槽板绷带固定于解剖位,固定3~4周,逐渐恢复关节功能活动。结果全组48例,手法复位100%,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肘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肱骨髁上解剖复位时,各肌群拮抗力效消逝,互为平衡,有利于骨折复位与固定,符合生物接骨理念。U形石膏槽板设计合理、结构牢实,勿需更换,能对骨折维持稳定的固定效果。
林育德[8](2010)在《手法复位与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手法整复中夹板及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及夹板或石膏外固定;B组为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治疗后患侧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活动范围,肘关节携带角,骨折后遗症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2例骨折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病例。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肘关节活动范围及携带角变化评定疗效。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好,肘内翻发生率低,无骨化性肌炎发生病例,无医源性损伤情况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结论: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伸直位固定,对固定之后的侧方再度移位的肱骨上骨折,疗效显着,骨折愈合快,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能有效防治肘内翻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少。中医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方面,有其特殊疗效及无可取代的便捷性,值得继承和发扬。
李征[9](2010)在《三种方法治疗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力求总结出一种合适而有效的治疗方式,并对其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也为中医药外敷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自2005年5月到2009年6月期间在东莞中医院进行治疗经临床及X线检查明确诊断为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儿童。根据治疗方式,分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克氏针组)、夹板组和牵引配合中药外敷组(牵引外敷组),每组45例。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携带角和Baumann角的变化情况,及根据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在活动度、力量、稳定性和疼痛方面进行功能的评价。结果:1.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4-8个月,平均时间为6个月,其中夹板组有3例失访,牵引外敷组有2例失访;克氏针组有1例失访。在并发症方面,出现肘内翻5例(其中夹板组3例,牵引外敷组和克氏针组各1例);骨化性肌炎2例(夹板组和克氏针组各1例)。2.在携带角和Baumann角的比较中,各组在拆除固定时和随访时的角度,均与复位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而各组在拆除固定时的角度与随访时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的比较中,除复位前时,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两个时段,克氏针组、牵引外敷组和夹板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活动度、力量、稳定性和疼痛评价方面,夹板组分别为48.13±9.15、7.52±2.96、4.71±3.64、5.71±4.34;克氏针组为53.20±7.12、9.45±2.60、9.82±2.92、8.64±2.43;牵引外敷组为57.04±7.44、9.58±2.64、9.77±2.93、9.21±2.55。牵引外敷组和克氏针组、夹板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的评价方面,夹板组为66.07±12.42,克氏针组为81.11±7.68,牵引外敷组为85.6±10.88,牵引外敷组和克氏针组、夹板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携带角和Baumann角方面,三种方法均能有效地纠正这两个角度,但克氏针内固定和牵引外敷方法比夹板外固定,更能改善这两个角度,而在维持角度方面,牵引外敷的方法则优于克氏针内固定。2.在综合评价方面,本研究采用的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能较准确地评价肘关节的功能。根据评分的结果,克氏针内固定和牵引外敷的效果均好于夹板外固定,其中在改善活动度方面,牵引外敷的方法略优于克氏针内固定。3.虽然在本次的研究中,我们所出现的肘内翻等并发症较少,但是三种方法所出现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但综合上述,我们认为牵引配合中药外敷的方法是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简单,损伤小,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
钦斌[10](2009)在《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文中认为通过观察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近期康复情况,评价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优势,针对不稳定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容易、固定困难的特点,旨在探索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肘关节的功能,有望减少了肘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理论部分系统阐述了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病率、相关解剖及临床表现等,着重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分型以及国内外各种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临床试验部分收集了2008年1-6月收治的3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将病例分为两组:试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法保守治疗。设观察时点为手术后第1天、14天、28天、42天、3月、6月、9月,观察病人在术后观察时患肢的恢复情况,参照评分标准予以打分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两种治疗方案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文献研究总结: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作为一种手术治疗方法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该手术固定后稳定性较好,功能恢复也令人满意,避免了肘内翻和Volkmanns缺血挛缩等并发症的出现。临床研究结果: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内固定无1例出现松动,骨折固定可靠,断端无移位,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法保守治疗后出现2例骨折断端移位,需要重新整复,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骨折固定稳定性方面试验组还是优于对照组;活动度比较在手术后第28天、42天、3月和6月,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活动度恢复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在手术后第9月,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活动恢复一样。不稳定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的固定骨折断端,使患者更早的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的恢复。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二、伸肘位手法复位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伸肘位手法复位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 |
1.文献研究内容与方法 |
2.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历史沿革 |
3.骨折的整复原则 |
4.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 |
5 复位与固定 |
6.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 |
7 康复方法 |
8.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支具固定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祖国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论治 |
1.3 骨折整复 |
1.4 骨折固定 |
1.5 功能锻炼 |
1.6 肘内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认识 |
2.1 特点 |
2.2 肘内翻发病机制 |
2.3 诊断标准 |
2.4 基本治疗原则 |
2.5 肘内翻矫形探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试验设计类型,原则与技术路线 |
3. 病例选择 |
4. 支具设计 |
4.1 支具设计目的 |
4.2 支具设计原理 |
4.3 使用方法 |
5. 治疗方法 |
5.1 支具组 |
5.2 对照组 |
6. 观察指标 |
6.1 观察项目 |
6.2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方法 |
7.1 统计处理 |
7.2 统计软件 |
8. 临床资料 |
9. 试验结果 |
9.1 骨折Carrying角比较 |
9.2 骨折Baumann角比较 |
9.3 骨折疗效比较 |
10.讨论 |
10.1 肘内翻发生机制 |
10.2 支具固定预防肘内翻的探讨 |
10.3 不足与展望 |
11.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典型病例 |
2. 病例观察 |
3.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伸肘位手法复位ū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年回顾——附33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ū形石膏槽板的预制 |
1.2.1 结构 |
1.2.2 预制要求 |
1.3 手术方法 |
1.3.1 麻醉 |
1.3.2 牵引和复位 |
1.3.3 石膏槽板固定 |
1.4 术后处理 |
1.5 临床疗效评估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 |
3.2 伸肘位手法复位结合ū形石膏槽板固定的治疗原理 |
3.2.1 伸肘位手法复位的力学基础及临床效果 |
3.2.2 ū形石膏槽板固定的优势 |
3.3 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
(4)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临床表现与诊断 |
2 骨折分型 |
3 放射学诊断 |
4 病因病理与分类 |
4.1 伸直型 |
4.2 屈曲型 |
5 治疗方法 |
5.1 中医名家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见解 |
5.2 中药治疗 |
5.3 现代西医对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见解 |
5.4 杂家对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见解 |
6 并发症 |
6.1 前臂Volkmanns缺血性挛缩 |
6.2 神经损伤 |
6.3 肘内翻 |
7 肘内翻的原因与预防 |
7.1 肘内翻发生原因 |
7.2 肘内翻畸形的预防 |
8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2 一般资料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方案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项目 |
3.4 观察指标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治疗后肿胀情况对比 |
4.2 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对比 |
4.3 治疗后3月后功能情况对比 |
4.4 治疗总费用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骨折分型及肿胀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影响 |
2 杉树皮小夹板固定的优点 |
3 夹板及扎带固定的缺点 |
4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的优点 |
5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的缺点 |
6 骨牵引术的优点 |
7 切开复位固定的缺点 |
8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不同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采集时间 |
1.3 病例选择 |
1.4 一般资料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病例分组 |
2 治疗方法 |
2.1 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
2.2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 |
2.3 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低龄低位伸直型髁上骨折的手法整复加矫形托外固定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屈曲型;Mclntyre分型Ⅰ、Ⅱ型;开放性骨折, 有血管、神经损伤且受伤时间大于7 d以上。 |
1.3 治疗方法 |
1.3.1 麻醉方法均采用1%利多卡因2~3 ml, 从肘关节后侧刺入, 触及骨折端后作断端血肿内局麻浸润麻醉。 |
1.3.2 手法复位 |
1.3.3 骨折固定 |
1.4 注意事项 |
1.5 功能锻炼 |
2 结果 |
3 讨论 |
(7)手法复位U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上伸直型骨折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具体操作方法 |
2.1 麻醉一般选用骨折端采用利多卡因血肿内麻醉, 对于不 |
2.2 U型石膏夹板预制按长臂夹板制作前侧薄而窄不足肢 |
2.3 手法复位两助手对拉牵引、令肘关节完全伸直, 前臂 |
3 术后观察 |
3.1 对于不配合手术的患儿给予氯胺酮全麻。 |
3.2 复位后如骨折错位肿胀严重者, 可留院观察数日。 |
3.3 整复3 d后可去医院拍X线复查, 看骨折位置如何, 如果效果不佳再进行复位。 |
3.4 若无意外发生, 1周后患肢肿胀消退, 应再次调整绷带 |
4 康复指导 |
4.1 向家长解释石膏固定的注意事项。并将肢体抬高于心脏水平, 以利于静脉回流。卧床休息3 d。 |
4.2 复位后可立即进行握拳运动。 |
4.3 3~4周拆除石膏夹板后, 鼓励儿童适当活动肘关节, 屈肘运动。 |
4.4 拆除石膏夹板后, 还应该嘱患者注意保护受伤肢体, 可 |
5 结果 |
6 结论 |
(8)手法复位与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整复手法 |
2.2 牵引 |
2.3 夹板或石膏固定 |
2.4 临床检查复位结果 |
2.5 对牵拉髁上骨折的评判 |
3 评定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3 统计方法 |
4 治疗结果 |
4.1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X线表现比较 |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4.4 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肘关节携带角改变比较 |
4.5 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范围比较 |
4.6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后遗症及并发症比较 |
讨论 |
1 肱骨髁上骨折的病因病机与分型 |
1.1 伸直型骨折 |
1.2 屈曲型骨折 |
2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
3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时应考虑的因素 |
4 保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及理论依据 |
5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 |
6 伸肘位U型石膏夹板行骨折固定效果分析 |
7 伸肘位手法复位U型石膏夹板固定的优点 |
8 并发症观察 |
8.1 神经损伤 |
8.2 肱动脉损伤 |
8.3 Volkmann缺血性挛缩 |
8.4 肘内翻 |
8.5 骨化性肌炎 |
9 功能锻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9)三种方法治疗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肱骨髁上骨折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肱骨髁上骨折的病因病机 |
1. 现代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认识 |
1.1 肱骨髁上的生理特点 |
1.2 肱骨髁上骨折的受伤机制 |
2. 祖国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认识 |
2.1 祖国医学对骨折的认识 |
2.2 祖国医学对骨折病因病机的论述 |
二、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 |
三、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 |
3.1 肱骨髁上骨折的保守治疗 |
3.2 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 |
3.3 祖国医学的治疗观点 |
四、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 |
4.1 肘内翻 |
4.2 骨化性肌炎 |
4.3 神经、血管损伤及其他 |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终止试验的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2.1 夹板组的治疗方法 |
2.2 牵引外敷组的治疗方法 |
2.3 克氏针组的治疗方法 |
2.4 功能锻炼 |
3. 观察的指标 |
3.1 携带角测定 |
3.2 Baumann角测定 |
3.3 各组的疗效评价 |
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随访及并发症情况 |
2. 各组在携带角方面的比较 |
3. 各组在Baumann角方面的比较 |
4. 各组的疗效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
1. 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优势与缺点 |
2.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优势与不足 |
3. 鹰嘴牵引配合中药外敷的优势与不足 |
二、肘内翻的预防 |
三、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发病率 |
2.相关解剖 |
2.1 肘关节的骨性标志 |
2.2 肱骨远端解剖 |
2.3 肘关节的关节囊及韧带 |
2.4 肘关节的伸屈肌 |
2.5 肘关节的运动及受到的应力 |
2.6 肘关节的提携角 |
3.骨折类型 |
3.1 按受伤机制分型 |
3.2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
4.临床表现和诊断 |
4.1 诊断依据 |
4.2 鉴别诊断 |
5.骨折的生物力学 |
6.治疗方法回顾 |
6.1 保守治疗 |
6.2 手术治疗 |
6.3 创新与改进 |
7.功能锻炼和康复 |
8.并发症 |
8.1 Volkmanns缺血挛缩 |
8.2 肘内翻 |
8.3 神经损伤 |
8.4 关节活动障碍 |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试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
3.医学设计方案 |
3.1 病例选择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3.5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评价 |
4.数据分析 |
4.1 临床资料 |
4.2 疗效统计分析 |
5.结果 |
第三章 结论 |
1.讨论 |
1.1 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内固定术的适应证 |
1.2 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内固定术的优点 |
1.3 手术操作要点和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
1.4 采用3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与传统2根克氏针固定的比较 |
1.5 如何预防肘内翻 |
2.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伸肘位手法复位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许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支具固定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研究[D]. 冯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3]伸肘位手法复位ū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年回顾——附330例报告[J]. 陈敏,陈荣生,林晓生.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05)
- [4]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研究[D]. 黄乐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5]不同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D]. 李继福.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6]低龄低位伸直型髁上骨折的手法整复加矫形托外固定治疗[J]. 李东胜. 中国当代医药, 2010(24)
- [7]手法复位U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上伸直型骨折的观察与护理[J]. 郭翠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0(18)
- [8]手法复位与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D]. 林育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 [9]三种方法治疗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D]. 李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闭合复位经皮3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D]. 钦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