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龙公司率先进行公务车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郭海平[1](2011)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东风汽车公司财务战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财务战略作为战略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和延伸,与企业战略的协调程度,对企业成功与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合理调集、配置和利用资源,谋求企业资金的均衡、有效的流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量源泉,核心竞争力是确保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也必须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开展,而当前财务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很大局限性,导致财务管理不能完全适应日新月异的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只有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财务战略框架,才能推动财务管理层次的全面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东风汽车公司财务战略的利弊分析,利用企业财务战略与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的动态演化研究理论,旨在构建东风汽车公司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整体框架,强调财务战略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本文共分为5章: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进行说明;第2章,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战略分析,主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财务战略进行了理论探讨;第3章,东风汽车公司发展的财务战略分析,包括东风汽车公司简介、东风汽车公司的发展现状及东风汽车公司的财务战略的利弊分析;第4章,建立东风汽车公司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整体框架,包括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东风汽车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分析;第5章,针对东风汽车公司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卢锋[2](2011)在《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超过18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我国汽车市场增长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关于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研究主要基于保有总量和更新需求等因素,国内关于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研究一般基于新车需求总量,特别是轿车需求总量因素,目前关于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研究或集中于中长期预测的宏观层面研究,或集中于消费个体的微观层面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基于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对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实证探求和系统模型化研究,预测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特征、发展轨迹、增长速度和发展变化趋势,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布局提供强有力的判断依据和系统支持。课题研究通过对国内汽车工业增长规律的实证性研究,探求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本增长规律。研究的逻辑从市场研究出发,总结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在汽车领域的研究现状,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建立点爆预测模型,并提出促进点爆和抓住机遇的相关举措。论文分八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市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综述了亚当·斯密的古典增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增长理论、马尔萨斯增长理论、马歇尔增长理论、熊彼特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新市场增长理论、循环增长理论、增长极限理论、集聚经济理论。本章分析了市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行业背景分析以及以往研究的不足的分析,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和主要内容。本章给出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章分析探讨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优势和潜在问题,从市场三要素:消费主体、购买力、购买欲望出发,根据影响因素、指标选择方面分析建模的条件。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市场增长的四种模式:周期性波动、结构性变动、阶梯性增长和点爆式增长,分析汽车产品的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内集聚产生汽车点爆增长的机理。第三章从点爆定义入手,分析了点爆产生的实践和理论成因,研究了集聚效应的特征,提出了用基尼系数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根据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的钻石结构分析,分析产业增长极的四部类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关联产业、企业战略和竞争。考察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生点爆性增长的原因。第四章首先研究了中国汽车工业整车与零部件的产业集聚现状,选取中国汽车行业三甲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进行特案分析,并由此引入湖北十堰市作为研究点爆判据的初始点。在对十堰市的研究中区域基尼系数和千人汽车拥有量作为选择点爆省市的依据。选取多个已发生点爆的区域指标进行加权综合,通过区域汽车保有量的差分梯度确定对应省市的点爆年度,根据地方政府统计年鉴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年报推算出相应的整体指标和人均指标,通过区域人口加权和CPI加权得到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增长始点的判断标准。第五章找出未发生点爆的区域,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研究,把未发生点爆的省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整体和人均两个指标都不满足点爆判据,有三个省区;第二类是人均水平达到点爆条件,而整体指标不满足点爆要求。根据增长趋势特征识别,区域统计资料分别建立增长趋势预测模型,预测各省区发生点爆的时间。第六章讨论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中地区人均收入的收敛性问题,从实践客观理由上分析中国地区差别收入的收敛,并从理论上研究在2023年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汽车在这些省份爆发性增长的条件。本章还预测了中国汽车市场到2025年达到饱和,届时汽车的消费方式以更新为主要模式。根据居民收入收敛和饱和期预测对五省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正。第七章阐述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是点爆发生的动力源泉。从政府角度发展集聚趋势的行业,培育特色产业群落,专业化分工下的产业空间布局,政府通过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流”的保障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持。从企业的角度抓住未来汽车市场的区域性点爆机会,结合各省区点爆预测选择最佳时机,投放适宜的针对性产品,并提出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发展策略。第八章总结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提出课题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未来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高增长态势,必然会加快汽车工业的发展步伐。汽车市场的发展特征、发展变化趋势和供求波动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汽车产业的投入效果,掌握汽车市场的增长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汽车市场的搏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王传琪[3](2010)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及战略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以石油为燃料的传统的汽车工业,在为人们提供快捷、舒适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增加了国民经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深了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源与环境双重压力的持续增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本文首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污染排放的必然趋势,并对几种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对比。接着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现状进行了描述,从政策扶持、整车发展、关键零部件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发展现状。然后运用SWOT分析找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而确立行业的不同方向的发展战略,提出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规划,从而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刘菲菲[4](2009)在《我国轿车市场厂商定价博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轿车市场已经步入买方市场阶段,国际国内轿车企业纷纷涌现,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根据我国轿车市场的特点以及轿车产品的营销特点,轿车产品单价比较高,使用时间相对长,需求弹性比较大。因此价格是轿车营销策略组合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所以轿车市场以价格战为核心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影响轿车产品定价的因素很多,产品的定价是轿车厂商、消费者及竞争者之间博弈的结果,因此要充分分析我国轿车市场的营销环境及消费者行为。通过对轿车产品博弈定价策略的研究可知提高轿车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是解决我国轿车价格战的有效手段,企业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与价格战产品区隔开来,突出自己的产品与价格战产品的不同特色,提高产品的品牌优势。同时采用各种策略来增加市场需求,从而维持高价与高利润。本文将从我国轿车市场发展现状、定价策略、营销环境及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分析,根据厂商定价过程,构建轿车新产品的定价模型来分析轿车厂商的博弈定价。根据模型分别确定各个时期的价格,分析各个时期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定价过程厂商、竞争者、消费者是如何进行博弈的。最后以奥迪厂商为例,进行整个博弈定价的过程分析,从而对我国轿车厂商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胡冬青[5](2009)在《中国轿车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与战略》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轿车开始进入中国家庭,中国的汽车时代正在到来。如何在日益繁荣并且竞争激烈的中国轿车市场立足进而谋求发展,是每一个中国轿车生产厂家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作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中国轿车市场经历了营销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消费结构由集团消费为主向私人消费为主的转变、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营销策略也开始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中国轿车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营销环境发生的变化入手,对中国轿车市场的主要营销模式和厂商所运用的公关、广告、促销、降价、品牌等基本营销策略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展开论述;并解析了以往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在目前市场突然失效的原因;最后对轿车市场营销策略创新进行了探讨。
柳岩[6](2009)在《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文中指出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汽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车型和世界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今国际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现象的分析,提出了“新兴市场做加法、发达市场做减法”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的观点。通过研究当今汽车零部件的产业特点提出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零部件技术特点、零部件产业价值分配的趋势。结合中国的政治环境、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工业发展和科技水平,叙述中国50年来轿车发展的历程,提出了我国轿车工业三个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轿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结合中国轿车自主创新民族品牌的形成过程,得出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民族品牌是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我国轿车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讨论,说明了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民族品牌对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自主创新是中国轿车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红旗系列车型(包括奔腾)的自主创新过程的讨论,为自主品牌轿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通过对轿车高速运行的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实验方法的讨论。讨论了行驶系统、电控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对操控稳定性设计的影响,分析了操控稳定性的评价方法。讨论了车身结构设计、车身材料应用对减重设计的影响,并对国内、外品牌对轿车的减重设计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陈建伟[7](2009)在《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广告语的时代变迁》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汽车业发展至今,从最初的产品宣传手册,到今天的概念营销,离不开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汽车广告语。透过汽车广告语,可以看到社会的文化背景、品牌的形象和生活态度。广告语己成为车企比拼市场宣传能力的利器,而经典的广告语,能成为引导消费的不朽传奇。汽车广告语的发展变化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反映时代的变迁。
陈建伟[8](2008)在《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广告语的时代变迁》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汽车业发展至今,从最初的产品宣传手册,到今天的概念营销,离不开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汽车广告语。透过汽车广告语,可以看到社会的文化背景、品牌的形象和生活态度。广告语已成为车企比拼市场宣传能力的利器。那些经典的广告语,能成为引导消费的不朽传奇。汽车广告语的发展变化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反映时代的变迁。
陈建伟[9](2008)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广告语的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业广告语的变迁。并借助这一变迁,从侧面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化。
左学恭[10](2007)在《汽车开发中的项目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的是汽车开发中的项目管理问题。在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项目管理是汽车制造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课题的研究为中国汽车企业完善管理,提高整体竞争力,在项目管理上尽快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借鉴。本文从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汽车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以及项目管理在国内外汽车企业中的应用,通过对神龙汽车公司项目管理的实例分析,指出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措施和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以及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通过9个知识领域在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等5个过程中的应用分析阐明了汽车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然后详细分析了神龙公司在汽车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组织特点,以爱丽舍车型的设计开发过程为例子,介绍了平台管理模式在项目组织中的应用和工作方式,以及对期限、质量、成本三大项目目标的控制方法,着重介绍了立标会管理方法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最后从战略研究、产品设计、信息管理、供应体系等方面分析了神龙公司在项目管理中的不足及改进建议,提出了未来汽车开发项目管理的设想。通过全文论述,阐明了作者自己的具体观点、建议并得出结论,即从一个企业的经验出发,说明中国汽车行业,为提高整体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在汽车产品开发的管理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神龙公司率先进行公务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龙公司率先进行公务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东风汽车公司财务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2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战略分析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
2.1.1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渊源 |
2.1.2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2.2 企业财务战略概述 |
2.2.1 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
2.2.2 企业财务战略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
2.3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整体框架 |
2.3.1 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整体框架的动因 |
2.3.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整体框 |
第3章 东风汽车公司发展的财务战略分析 |
3.1 东风汽车公司简史 |
3.2 东风汽车公司的发展现状 |
3.3 东风汽车公司的财务战略的利弊分析 |
3.3.1 东风汽车公司的财务战略的有利分析 |
3.3.2 东风汽车公司财务战略的不利分析 |
第4章 构建东风汽车公司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框架 |
4.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
4.1.1 汽车产销量呈高速增长态势 |
4.1.2 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
4.1.3 汽车市场主要被外国品牌所占领 |
4.1.4 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 |
4.1.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4.1.6 国家政策导向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
4.2 东风汽车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分析 |
4.3 东风汽车公司的财务战略整体框架的构建 |
4.3.1 东风汽车公司的投资战略 |
4.3.2 东风汽车公司的融资战略 |
4.3.3 东风汽车公司的成本战略 |
4.3.4 东风汽车公司的财务评价战略 |
4.3.5 东风汽车公司的收益分配战略 |
4.3.6 东风汽车公司的财务控制战略 |
第5章 对策建议 |
5.1 加大投入,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
5.2 高度重视,做大做强自主品牌 |
5.3 调整结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
5.4 以政策为引导,加快企业发展 |
5.5 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
5.6 延伸企业供应链,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 |
5.7 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费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国外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 |
1.1.2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
1.2 国内外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研究综述 |
1.2.1 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
1.2.2 美国汽车市场增长研究 |
1.2.3 日本汽车市场增长研究 |
1.2.4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研究 |
1.2.5 国内外对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市场点爆式增长模型分析的主要方法 |
1.5.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分析 |
2.1 中国汽车市场的一般概念 |
2.1.1 影响汽车市场的重要因素 |
2.1.2 中国汽车市场的当期特征 |
2.2 中国汽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
2.2.1 汽车企业层面的问题 |
2.2.2 宏观层面的问题 |
2.3 中国汽车市场的要素分析 |
2.3.1 汽车市场的宏观基础 |
2.3.2 中国汽车市场的微观基础 |
2.4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分析 |
2.4.1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态势分析 |
2.4.2 汽车市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
2.4.3 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增长特征 |
2.4.4 中国汽车市场的阶梯性增长特征 |
2.4.5 中国汽车市场的点爆式增长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成因及其指标研究 |
3.1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的宏观基础 |
3.1.1 政府投资主导和政策扶持是首发动力 |
3.1.2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催化剂 |
3.1.3 地理区位优势是孵化器 |
3.2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的成因分析 |
3.2.1 中国汽车产业集聚效应的特征 |
3.2.2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的增长极成因 |
3.3 区域不平衡性的点爆指标 |
3.3.1 集聚中的区位基尼系数 |
3.3.2 评价汽车产生集聚的指标 |
3.3.3 构建点爆研究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汽车市场区域点爆式增长实证与判据研究 |
4.1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集聚的现状 |
4.1.1 汽车整车企业的区域集聚 |
4.1.2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集聚 |
4.1.3 东风汽车公司空间集聚扩散发展模式 |
4.2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判据的案例分析 |
4.2.1 点爆研究的特征区域之选择 |
4.2.2 十堰市汽车市场点爆指数研究 |
4.3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测度标准的一般性推演 |
4.3.1 一般性点爆区域选择 |
4.3.2 点爆判据指标研究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中国省区汽车市场点爆始点预测 |
5.1 省区点爆状况分析 |
5.2 第Ⅰ类省区点爆始点预测 |
5.2.1 贵州预测 |
5.2.2 甘肃预测 |
5.2.3 西藏预测 |
5.3 第Ⅱ类省区点爆始点预测 |
5.3.1 线性模型 |
5.3.2 指数增长模型 |
5.3.3 二次抛物线模型 |
5.3.4 修正指数增长模型 |
5.3.5 龚伯资增长曲线模型 |
5.3.6 罗吉斯增长曲线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汽车区域市场点爆始点的修正研究 |
6.1 点爆发生的两个限制性条件 |
6.1.1 汽车市场总量规模趋势对点爆的影响 |
6.1.2 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对点爆的影响 |
6.2 中国地区差别居民平均收入的收敛性研究 |
6.2.1 中国地区差别居民平均收入收敛的实践依据 |
6.2.2 中国地区差别居民平均收入收敛的分析 |
6.3 中国汽车市场的饱和预测 |
6.3.2 模型的检验 |
6.3.3 求解饱和期 |
6.4 点爆预测模型的修正 |
6.4.1 对贵州预测模型的修正 |
6.4.2 对甘肃预测模型的修正 |
6.4.3 对河南预测模型的修正 |
6.4.4 对陕西预测模型的修正 |
6.4.5 对湖南预测模型的修正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点爆式增长的策略 |
7.1 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7.1.1 有利影响 |
7.1.2 不利影响 |
7.2 点爆式增长的动力分析 |
7.2.1 动力之一:产业集聚 |
7.2.2 动力之二:经济发展 |
7.3 政府战略 |
7.3.1 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
7.3.2 保障产业集聚环境 |
7.3.3 缩小区域差距 |
7.4 企业战略 |
7.4.1 企业产品结构性战略 |
7.4.2 汽车市场点爆机会的应用 |
7.4.3 发展未来零件企业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8.1.1 主要研究成果 |
8.1.2 创新点 |
8.2 研究中的不足 |
8.2.1 对点爆性增长的“供给力量”分析不足 |
8.2.2 其它不足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及战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 |
2.1 汽车对能源需求影响 |
2.1.1 中国能源储量及进口依赖度 |
2.1.2 车辆增长对石油资源需求影响 |
2.2 汽车对环境影响 |
2.3 新能源车技术背景 |
2.4 新能源汽车能源替代效果及对环境的改善 |
2.4.1 新能源汽车能源替代效果 |
2.4.2 新能源汽车的环境改善 |
第三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
3.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
3.2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分析 |
3.3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
3.3.1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及整体现状 |
3.3.2 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
3.3.3 替代燃料汽车发展现状 |
3.3.4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
3.3.5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系统发展现状 |
第四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SWOT 分析及战略规划 |
4.1 Strength(优势) |
4.2 Weakness(弱势) |
4.3 Opportunity(机会) |
4.4 Threat(威胁) |
4.5 SWOT 分析结果 |
4.6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规划 |
4.6.1 大力发展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ST 战略) |
4.6.2 建设充电网络(SO 战略) |
4.6.3 资源整合、产业联盟(WT 战略) |
4.6.4 引发私车消费(WO 战略)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总结 |
5.2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轿车市场厂商定价博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我国轿车市场相关文献综述 |
1.4.2 定价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
1.4.3 价格博弈策略文献综述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我国的轿车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1 我国轿车市场现状与发展 |
2.1.1 我国轿车市场的特点 |
2.1.2 我国轿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
2.1.3 我国轿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
2.2 我国轿车企业市场营销环境 |
2.2.1 轿车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
2.2.2 轿车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
2.2.3 我国轿车市场的细分 |
2.3 我国轿车消费者市场分析 |
2.3.1 轿车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
2.3.1.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
2.3.1.2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2.3.2 轿车消费者的心理定价—品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轿车市场的定价策略分析 |
3.1 轿车市场的定价理论 |
3.1.1 轿车价格的构成 |
3.1.2 影响轿车定价的因素 |
3.1.3 轿车市场定价目标 |
3.1.4 轿车市场定价方法 |
3.1.5 轿车产品的一般定价策略 |
3.1.5.1 利用消费者心理的定价策略 |
3.1.5.2 轿车新产品的定价策略 |
3.1.5.3 机动定价策略 |
3.2 轿车厂商之间所采用价格策略的分析 |
3.2.1 不同类型轿车企业采用的价格策略 |
3.2.2 竞争中企业主动对价格的调整 |
3.2.3 竞争中企业被动对价格的调整 |
3.2.4 价格策略中的风险及防范 |
3.2.5 轿车厂商间的价格大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轿车市场的博弈价格策略分析 |
4.1 博弈论理论基础 |
4.2 轿车市场价格博弈分析 |
4.2.1 轿车产品定价的博弈模型的建立 |
4.2.2 轿车产品定价的博弈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 |
4.2.2.1 轿车新产品投放市场前期望价格P1 的确定 |
4.2.2.2 轿车新产品投放市场的价格P2 的确定 |
4.2.2.3 轿车产品投放市场经过调整后的价格P3 的确定 |
4.2.2.4 轿车市场其他厂商的定价博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我国轿车厂商提出的政策建议 |
5.1 奥迪厂商的定价案例分析 |
5.1.1 奥迪轿车厂商期望价格P1 的确定 |
5.1.2 奥迪轿车投放市场的价格P2 的确定 |
5.1.2.1 差异化方面 |
5.1.2.2 需求方面 |
5.1.3 奥迪轿车投放市场后的价格P3 的确定 |
5.2 政策建议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轿车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与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
1.1.1 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史 |
1.1.2 我国轿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轿车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2.1 我国轿车行业状况与环境分析 |
2.1.1 我国轿车行业总体概况 |
2.1.1.1 我国轿车行业的地位 |
2.1.1.2 我国轿车进出口市场分析 |
2.2 国内轿车市场的竞争 |
2.2.1 轿车的分类 |
2.2.2 各级别轿车市场结构和竞争分析 |
2.3 我国轿车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分析 |
2.3.1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形成 |
2.3.2 我国本土轿车品牌的竞争力 |
2.3.3 本土自主品牌的优势 |
2.3.4 我国本土轿车品牌面临的挑战 |
2.3.5 我国自主轿车品牌的市场前景 |
第三章 中国轿车市场需求分析 |
3.1 轿车将成为未来汽车需求的主要构成 |
3.2 中国轿车市场分析 |
3.3 轿车消费市场特点 |
3.4 轿车市场的车型结构 |
3.5 影响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 |
3.6 中国轿车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
3.6.1 购车者行为特征分析 |
3.6.2 购车者群体细分 |
3.6.3 汽车后市场对购车者的影响 |
3.6.4 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 |
3.6.5 购车者类型 |
第四章 中国轿车市场基本营销策略分析 |
4.1 中国轿车市场营销模式分析 |
4.1.1 厂商营销模式选择 |
4.1.2 分销渠道建设 |
4.2 基本营销策略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品牌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3 中国轿车市场营销策略陷阱 |
4.3.1 营销观念陷阱 |
4.3.2 营销人才缺失 |
4.3.3 渠道建设偏离 |
4.3.4 营销手段单调 |
4.4 中国轿车市场营销创新研究 |
4.4.1 营销渠道创新 |
4.4.2 营销策略创新 |
4.5 中国轿车营销发展方向 |
第五章 轿车营销管理系统及应用 |
5.1 汽车销售需要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
5.2 传统CRM 系统介绍 |
5.3 e-CRB、G-BOOK 系统介绍 |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一些建议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中国轿车发展的阶段特点 |
1.3 中国轿车自主创新的现状 |
1.4 市场换技术的启示 |
1.5 选题意义 |
1.6 研究路线 |
1.7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
2.1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
2.1.1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
2.1.2 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
2.1.3 汽车车身外形的演变 |
2.1.4 近年来汽车技术发展特点 |
2.1.5 世界汽车工业的兼并与重组 |
2.1.6 新的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2.2 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趋势 |
2.2.1 乘用车柴油机化的比例提高 |
2.2.2 电动汽车将进入实用阶段 |
2.2.3 汽车安全标准要求更高 |
2.2.4 汽车环保和节能成为首选课题 |
2.2.5 新型材料应用更加广泛 |
2.2.6 电子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
2.2.7 通信和网络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 |
2.3 世界汽车零部件业发展趋势 |
2.3.1 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
2.3.2 汽车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 |
2.3.3 汽车零部件价值结构发展趋势 |
2.4 小结 |
第3章 国内轿车工业的发展 |
3.1 我国轿车产业发展的由来 |
3.1.1 独立自主品牌阶段(1958-1984 年) |
3.1.2 合资品牌发展阶段(1984-2001 年) |
3.1.3 合资和自主品牌混战阶段(2001 年至今) |
3.2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 |
3.2.1 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和因素分析 |
3.2.2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模式 |
3.2.3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状况 |
3.3 中国轿车生产的特色及地位 |
3.3.1 中国轿车生产的特色 |
3.3.2 中国轿车生产的地位 |
3.3.3 提升中国轿车自主品牌地位 |
3.4 “红旗”轿车的自主创新 |
3.4.1 大“红旗”的自主创新 |
3.4.2 小“红旗”的自主创新 |
3.4.3 “奔腾”的自主创新 |
3.5 小结 |
第4章 轿车高速、稳定、减重的设计研究 |
4.1 轿车的高速运动研究 |
4.1.1 轿车的造型设计对高速运动的影响 |
4.1.2 轿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
4.1.3 轿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 |
4.1.4 轿车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 |
4.2 轿车的操纵稳定性研究 |
4.2.1 轿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4.2.2 轿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 |
4.2.3 轿车操纵稳定性仿真模拟研究 |
4.3 轿车的轻量化设计研究 |
4.3.1 轿车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
4.3.2 国内外轻量化研究的状况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7)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广告语的时代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十年来经典汽车广告语回望 |
(一) 世纪绝唱:“有路必有丰田车” |
(二) 强调国产:“坐红旗车, 走中国路” |
(三) 定位准确:“拥有桑塔纳, 走遍天下都不怕” |
二、汽车广告语功能分析 |
(一) 帮助汽车品牌成功转型 |
(二) 成为市场博弈的传声筒 |
(三) 传播汽车文化的载体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广告语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30年来经典汽车广告语回望 |
1.1 世纪绝唱:“有路必有丰田车” |
1.2 强调国产:“坐红旗车,走中国路” |
1.3 定位准确:“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 |
2 汽车广告语功能分析 |
2.1 帮助汽车品牌成功转型 |
2.2 成为市场博弈的传声筒 |
2.3 传播汽车文化的载体 |
3 结束语 |
(10)汽车开发中的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2 项目管理基本理论 |
2.1 项目管理概念及特征 |
2.1.1 概念 |
2.1.2 项目管理特征 |
2.2 项目管理内容、组织形式及分类 |
2.2.1 项目管理内容 |
2.2.2 组织形式及分类 |
2.2.3 项目管理实施步骤 |
3 汽车开发中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 |
3.1 项目范围管理 |
3.2 项目时间管理 |
3.3 项目成本管理 |
3.4 项目质量管理 |
3.5 项目风险管理 |
4 国内外汽车开发项目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4.1 国外汽车开发项目管理现状 |
4.2 国内汽车开发项目管理现状 |
4.2.1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
4.2.2 我国汽车开发项目管理现状 |
4.2.3 改善的迫切性 |
4.3 国际汽车制造企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新动向 |
4.3.1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
4.3.2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新动向 |
4.4 我国汽车开发中的项目管理 |
4.4.1 加入WTO 对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影响 |
4.4.2 我国汽车开发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
5 神龙公司汽车开发项目管理分析 |
5.1 神龙公司概况 |
5.1.1 神龙公司简介 |
5.1.2 神龙公司的组织结构演变 |
5.2 爱丽舍项目开发组织 |
5.2.1 项目前期研究 |
5.2.2 项目的组织 |
5.2.3 项目目标管理——期限、质量、成本 |
5.2.4 项目的审核和控制 |
5.2.5 项目计划管理 |
5.2.6 新产品试生产阶段的组织管理 |
5.3 神龙公司汽车开发项目管理特点 |
5.3.1 项目平台管理体制的应用及延伸 |
5.3.2 “同步工程”的应用 |
5.3.3 全过程质量管理 |
5.3.4 对项目目标的有效控制 |
5.4 神龙公司项目管理的不足之处 |
5.4.1 发展战略研究不够 |
5.4.2 产品开发与市场脱节 |
5.4.3 开发能力不足 |
5.4.4 信息化管理有待完善 |
5.4.5 供应商体系有待优化 |
6 改进神龙公司车型开发项目管理的建议 |
6.1 强化项目管理,规划企业项目管理战略 |
6.2 改善项目选择和项目组织 |
6.3 加强项目人员的市场意识 |
6.4 借助外脑,最终形成自主研发能力 |
6.5 完善信息化管理 |
6.6 优化供应商体系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神龙公司率先进行公务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东风汽车公司财务战略分析[D]. 郭海平. 武汉工业学院, 2011(05)
- [2]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D]. 卢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07)
- [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及战略规划研究[D]. 王传琪. 天津大学, 2010(02)
- [4]我国轿车市场厂商定价博弈策略研究[D]. 刘菲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1)
- [5]中国轿车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与战略[D]. 胡冬青.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6]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D]. 柳岩. 吉林大学, 2009(08)
- [7]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广告语的时代变迁[J]. 陈建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1)
- [8]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广告语的时代变迁[J]. 陈建伟. 汽车与安全, 2008(12)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广告语的变迁[J]. 陈建伟. 城市车辆, 2008(11)
- [10]汽车开发中的项目管理研究[D]. 左学恭.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