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业面对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田波[1](2013)在《中国饲料产业链整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饲料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连接种植业、畜禽养殖业与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桥梁,也是保障畜禽产品供给,维护畜禽产品安全,构建健康有序的现代畜牧业体系的重要依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将饲料加工企业与畜牧养殖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是饲料产业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内饲料企业同质产品竞争的日益加剧,借助产业链整合,实现由单纯的横向扩张转变为向产业链内纵深发展,方是饲料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畜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饲料产业进行研究,探索饲料产业与种植业、畜牧业乃至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并结合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环境对饲料产业链及链上各环节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合适的促进饲料产业链上各环节整合运行的机制,对提高我国饲料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我国饲料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在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以饲料产业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饲料产业链各环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饲料产业链的成长规律,对现有饲料产业链上饲料加工企业与各节点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案例对饲料产业链整合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饲料产业链延伸和整合的机制和措施。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导言。本章在畜牧业和饲料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对发展饲料产业链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文献阅读,总结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产业链整合的理论与实践。首先,回顾了产业链整合的相关经济理论;其次,从产业链垂直整合、水平整合以及混合整合三个角度分析了产业链整合的方式;最后,探索国内外产业链整合的实践经验,并从中汲取了有益启示。第三章:饲料产业链演化分析。首先,从我国饲料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对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探索了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趋势;其次,对饲料产业链的概念、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角色、历史演变过程、主要的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探索了影响饲料产业链整合因素与促进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动因。第四章: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分析。首先,从发展状况、优越性、劣势与局限性三个方面对我国饲料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研究了饲料企业与原料供应商、养殖业、销售物流等饲料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协作关系;再次,以猪饲料产业链为例定量分析了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程度,并研究了影响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的因素;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发展的模式。第五章: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分析。首先,通过宏观统计数据研究了我国饲料市场规模与结构;其次,从饲料企业数量与规模两个方面探索了我国饲料企业整合现状,并以猪配合饲料市场为例,运用实证模型分析了饲料市场整合程度;再次,分析了政府行为与饲料企业发展的关系,并研究了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不利因素、必要性及其可行性;最后,结合典型案例对我国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进行了分析。第六章:饲料产业链整合的环境与企业策略研究。首先,从国家政策支持、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饲料产业链发展的宏观制度背景;其次,基于企业策略的角度研究了饲料企业的创新整合策略以及在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整合策略;最后,基于演化视角,以知识基础和顾客价值为指导探索了进一步优化整合饲料产业链的策略。第七章: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主要研究结论;并针对饲料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探索性地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饲料产业链的策略,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到一系列可供参考的结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本研究将产业链及相关理论应用于对饲料产业进行系统研究,同时注重饲料加工与种养殖业的关联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本研究以饲料加工企业为主体,着重探索饲料产业链的成长规律和影响因素、饲料加工企业与养殖业的整合机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本研究引入协整分析对饲料产业链整合程度进行分析,尝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饲料产业链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张锋[2](2013)在《中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饲料加工业是联系上游种植业和下游养殖业,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的行业。发展饲料加工业有助于粮食的加工、转化和增值,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带动整个饲料工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满足人们消费需要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饲料加工业在经过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过度竞争,行业利润率较低等问题。如何提高市场集中度是规范市场竞争,增加饲料加工业效率和绩效的关键因素。按照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有效竞争状态是处于过度分散和绝对垄断之间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两种极端状态都有向中间有效竞争状态转移的产业动力。然而,这与我国饲料加工业市场过度分散和中小饲料加工企业层出不穷的现状相矛盾。我国作为特殊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制度转轨”的国家,发展于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环境基础上的西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饲料加工业的适用性,受到“水土不服”的质疑和挑战。因此,本文以产业集中度低问题作为切入点,从我国制度因素角度分析和解释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问题。本文从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方法,来研究我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现状。文章共分为9章,其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二章,我国饲料加工业发展现状的一般分析。首先,回顾了我国饲料加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并简要介绍了各阶段的特点。其次,分析了我国饲料加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配套行业和上游种植业及下游养殖业的发展情况。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饲料加工业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测定我国饲料加工业的集中程度和判定市场结构类型。首先,测度了我国和各省区市饲料加工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表明我国饲料市场处于过度分散状态,且属于原子型和高度分散型市场结构。其次,分析了我国饲料加工业区域性特征的成因、结构划分及其与产业组织研究的关系。最后,通过一个时间序列回归模型,验证了我国饲料加工业市场集中度与市场利润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我国应该提高饲料加工业的市场集中度。第四章,中国饲料加工业区域性分散市场中交易的微观逻辑。首先,分析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并不适于解释我国饲料加工业的产业组织现状,并提出制度因素视角。其次,归纳总结了影响我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的相关制度因素。最后,在制度环境下,以利益集团理论、契约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我国饲料市场交易的微观逻辑。第五章,中国饲料加工业区域性分散市场结构的产业成因分析。本章分析了饲料技术特性和饲料经营特征,进而从制度影响下的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性、市场进出壁垒和市场容量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饲料加工业过度分散市场结构的产业成因,并说明了这四个方面因素的作用方式。第六章,制度环境下的中国饲料加工企业市场行为实证分析。本章测度了饲料市场的市场势力情况,分析了制度环境下饲料加工企业的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正是我国饲料加工业的制度环境影响企业的行为逻辑,进而决定了企业的这些具体行为方式,而企业行为又形成特定的产业组织特征。第七章,中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绩效与效率分析。本章介绍了效率、绩效、企业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含义和测量方法,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了我国饲料加工业的市场绩效,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了其效率情况。第八章,中国饲料加工业市场结构、效率与市场绩效的综合分析。本章介绍了产业组织市场绩效来源的两个假说: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并验证了我国饲料加工业符合效率结构假说,最后测度了制度环境、市场集中度与饲料加工业效率的关系。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综合提出全文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系统性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制度环境影响下的区域性分散市场结构是形成中国饲料加工业较低市场集中度现状的主要原因。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对西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饲料加工业的应用过程中产生修正作用,改变了饲料加工业市场结构的作用方式和饲料加工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这是阻碍我国饲料加工业提高效率和绩效的主要障碍。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结论对于研究我国与饲料加工业具有相似制度环境的行业,尤其是我国涉农行业的产业组织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姜凌飞[3](2012)在《H集团饲料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集团成立于2009年3月,是山东省最具成长性的畜牧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畜禽养殖、饲料生产、食品加工销售等业务,目前拥有分(子)公司35家、其中饲料公司15家。2011年集团饲料业务产销量达到56万吨,同比增长115%,稳居全省十强之列。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饲料养殖行业正在上演产业结构剧烈调整和规模化进程迅猛加速的大戏。在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成本上涨压力凸显和大企业主导作用加强的大环境下,H集团饲料业务在运营管理上面临诸多挑战,亟需分析、设计、论证适合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本文对H集团饲料业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饲料养殖行业的特点,探讨了业务应该执行的竞争战略及实施方案。H集团饲料业务面临的机会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畜牧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刚性需求较快增长和市场整合空间较大等方面,威胁主要是原材料供需矛盾加剧、总体生产成本趋升、土地和环保因素的制约、行业竞争残酷、优秀人才相对短缺等方面。业务具有的优势主要在于发展战略明确、企业文化深入人心、生产检验设备先进、稳定的优秀核心团队、上市公司支持等方面,劣势主要在于品牌建设力度尚弱、整体产量低、核心竞争力不明显、产品结构有待调整等。在上述分析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H集团饲料业务现阶段应当实施的竞争战略为:基于成本控制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具体到操作层面,即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产品组合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差异优势实现服务差异化,通过投资布局规模化、原料价格最低化、配方调整实时化和产业链延伸闭合化实现低成本,通过开拓管控渠道、灵活多样促销实现营销策略改进。为了确保战略有效实施,制定了支持性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研发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二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构建合理的专业化人才结构;三是细化深耕企业文化,确保文化宣贯落地;四是健全管理信息系统,成立战略领导机构、建设信息管理平台。论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构建H集团饲料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对H集团现阶段的战略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对类似饲料养殖企业的战略实施也有较强借鉴意义。
唐守营[4](2009)在《我国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饲料业是我国的民生行业,它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源头,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饲料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饲料总产量和饲料企业数量都有了大幅的提高。据统计:2008年我国工业饲料总产量为1.37亿吨,连续4年突破亿吨大关,约占世界饲料产量的1/5,连续18年稳居世界第二,饲料企业总数达到13612家。饲料业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转化率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饲料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注定要受到来自上下游的挤压,具体表现为:饲料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既受到来自上游饲料原料供应的影响,又受到下游养殖业、畜禽水产加工业、销售流通业以及终端消费市场的影响。饲料原料的价格波动、养殖业的周期性价格波动、畜禽水产加工业的垄断地位以及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使得饲料企业在产业链的夹缝中生存。随着饲料企业间竞争的日渐加剧和国外饲料企业的大举入侵,加上国际金融风波和畜禽疾病的影响,我国饲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寻求突破,密切与上下游产业间的联动,国外饲料企业在产业化经营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国内一些大型饲料企业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国内市场和企业自身特点,在产业化经营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发挥产业链的“蓄水池”功能,寻求稳定效益。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饲料企业的产业化运作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尤其在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上还不成熟。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首先对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进行了总结;然后结合我国饲料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饲料企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内在原因;最后,通过分析美国、巴西、墨西哥等三个世界饲料生产大国的产业化情况,并结合我国饲料企业的产业化经营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四个典型饲料企业——新希望、正大、通威、温氏的产业化经营实践,得出了适用于我国饲料企业实施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形成“饲料原料生产-饲料加工-畜禽水产养殖-畜禽水产加工-产品销售流通”完整的产业链条,建立“贸工农产业化、产加销一条龙、经科教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对其实施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殷守仁[5](2009)在《北京市水产品饲料业的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殖业的基础物资饲料方面是影响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水产品饲料行业的动态,认真到一线市场进行调研,把握水产养殖行业的科学内涵,使北京的水产饲料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6](2009)在《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文中提出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记录了中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亮点和焦点,我们串起亮点,就寻找到了行业发展的脉络,进而去探讨行业发展规律;我们关注焦点,就寻找到了行业精神和风貌,从而产生不断创新的动力。
吴万灵,罗发洪[7](2007)在《中国畜牧、饲料业发展现状分析》文中认为畜牧、饲料业对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中国畜牧、饲料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分析了中国畜牧、饲料业的发展历程、特征和产品情况等现状,总结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饲料、畜牧业今后的发展机遇、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等。
刘传青[8](2006)在《轻资产运营——饲料企业产业扩张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饲料业起步较晚,比经济发达国家晚了70多年。但是发展很快,在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后。如今已初步建成了包括饲料加工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设备制造业及饲料科研、教育、培训、监督、检测、信息等在内的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我国现有饲料企业达14000多家,大多是中小型企业,
赵亮[9](2006)在《我国饲料产业研究》文中提出饲料产业是以饲料生产企业为核心,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及畜产品加工、仓储、零售业,形成一个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的产业链组织。该产业发展特征是广大农民将积极参与进来,其最终产品将面向国内外市场。研究我国饲料市场的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本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饲料市场,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我国饲料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联系种植业、养殖业、畜产品加工、消费等的综合性产业,也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大力发展饲料产业,不仅能够带动饲料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而且还可以促进食品加工、转化与增值,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同时,通过发展饲料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 在饲料产业链中,饲料工业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上游是种植业,下游是养殖业。原料来自种植业,产品服务养殖业。它与农业唇齿相依,紧密相联,是真正的农用工业。2003年饲料原料价格总体平均上涨10%左右,对饲料工业乃至养殖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04年我国饲料工业在2003年大冲击的影响下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饲料产量、品质和效益得到较大提高。尽管上半年饲料生产惯性下滑,但全年仍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了9300万吨,比上年增长6.8%。饲料企业效益也出现同步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3%左右。饲料工业的不断成熟加速了饲料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一批大中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加快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步伐。 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2004年我国全年肉、奶、蛋、饲料的总产量分别为7250万吨、2300万吨、2700万吨、9300万吨,以13亿人口计,每千万人口的占有量分别为557.7万吨、176.9万吨、207.7万吨,715.4万吨,城镇消费量高于农村。以此推算,即使2005年只有1000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也将有效的拉动整个饲料产业的全面发展。从2004年召开的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峰会上获悉:我国肉类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27%,其中,猪肉、羊肉、禽蛋分别占世界47%、26%和45%,皆居世界第一位;禽肉占世界17%,居第二位;牛肉占世界9.1%,居第三位。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畜产品产量占世界的比重有了很大的变化。牛肉生产和羊肉生产长足发展;猪肉产量和禽蛋产量在世界的比重相当可观,达到40%以上,在我国仍是主导畜产品。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却拥有世界40%多的猪肉产量和禽蛋产量,是一种很特别的现象。
胡晓宇[10](2006)在《我国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饲料产业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是,还存在着规模效益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成本及劳动生产率方面无竞争优势,市场竞争能力弱,饲料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以及饲料安全性等问题,尤其是中小饲料企业更为严重,因此,构建中小饲料企业战略联盟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深入总结战略联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中小型饲料生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出发,对我国中小饲料企业战略联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案例分析,具体内容包括:战略联盟的经济动因、组建模式、利益分配、关键成功因素和最高形态,最后,本文基于“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这一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印证前文的理论分析,以期得出对饲料产业发展之日益完善有价值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特色在于:一是将战略联盟理论创新性的应用到饲料行业,深入系统研究中小饲料企业战略联盟;二是中小饲料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的定量研究;三是中小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组建模式和行业支撑环境构建模式的创新。
二、饲料业面对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业面对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饲料产业链整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讨论 |
1.2.1 饲料产业 |
1.2.2 产业链及饲料产业链 |
1.2.3 饲料产业链整合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关于产业链整合的研究 |
1.3.2 关于饲料产业及产业链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创新点 |
第2章 产业链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
2.1 产业链整合的相关理论 |
2.1.1 产业组织理论 |
2.1.2 交易费用理论 |
2.1.3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2.2 产业链整合的方式 |
2.2.1 产业链垂直整合 |
2.2.2 产业链水平整合 |
2.2.3 产业链混合整合 |
2.3 国外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实践 |
2.3.1 美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实践 |
2.3.2 荷兰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实践 |
2.3.3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实践 |
2.4 国内产业链整合的实践——以乳业产业链整合为例 |
2.4.1 我国乳业产业链分析 |
2.4.2 国内乳业产业链整合的实践 |
2.5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章 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影响因素及动因 |
3.1 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
3.1.1 我国饲料加工工业发展现状 |
3.1.2 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
3.2 饲料产业链概述 |
3.2.1 饲料产业链概念 |
3.2.2 饲料产业链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角色 |
3.2.3 我国饲料产业链的历史演变 |
3.2.4 目前饲料产业链的主要组织模式 |
3.3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制度因素 |
3.3.2 农业结构调整因素 |
3.3.3 由养殖业特点形成的饲料产业格局 |
3.3.4 经济全球一体化 |
3.4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动因 |
3.4.1 饲料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
3.4.2 我国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
3.4.3 产业链内各类企业间竞争的结果 |
3.4.4 食品安全保障的需要 |
3.4.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
第4章 我国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分析 |
4.1 我国饲料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分析 |
4.1.1 饲料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状况 |
4.1.2 饲料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优越性 |
4.1.3 饲料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劣势与局限性 |
4.2 饲料企业与原料供应商(种植业)的协作分析 |
4.2.1 饲料企业与种植业协作理论分析 |
4.2.2 饲料企业与种植业协作实践分析 |
4.3 饲料企业与养殖业的协作分析 |
4.3.1 我国饲料企业与养殖业发展的相互影响分析 |
4.3.2 我国饲料与养殖企业联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
4.3.3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饲料与养殖企业联合发展经验的借鉴 |
4.3.4 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联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
4.4 饲料企业与销售物流的协作分析 |
4.4.1 饲料企业对销售计划的科学制定 |
4.4.2 饲料企业对销售工作过程的有效监管 |
4.4.3 饲料企业对产业链客户的用心管理 |
4.4.4 销售人员对饲料产业链信息的全面掌握 |
4.4.5 饲料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考核管理 |
4.5 饲料产业链纵向市场整合程度的判断与分析——以猪饲料产业链为例 |
4.5.1 饲料产业链纵向基本主体分析 |
4.5.2 数据说明 |
4.5.3 饲料产业链价格长期传导效应研究 |
4.5.4 饲料产业链价格短期传导效应研究 |
4.5.5 研究结论 |
4.6 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影响因素分析 |
4.6.1 产业链基础薄弱且断层,小农散养格局比较严重 |
4.6.2 产业链产业价值错位,利润呈现中间大两头小 |
4.6.3 产业链风险失控,饲料安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
4.6.4 产业链监管乏力,尤其是对饲料产业的监管力度不够 |
4.7 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的实现模式 |
4.7.1 产业链后向一体化模式 |
4.7.2 产业链前向一体化模式 |
4.7.3 产业链一条龙模式 |
第5章 我国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分析 |
5.1 我国饲料市场规模与结构分析 |
5.1.1 我国饲料市场总体规模与结构 |
5.1.2 我国分类饲料市场规模与结构 |
5.2 我国饲料产业整合程度的判断与分析 |
5.2.1 我国饲料企业整合现状分析 |
5.2.2 我国饲料市场整合程度分析——以猪配合饲料市场为例 |
5.3 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不利因素 |
5.3.2 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必要性 |
5.3.3 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可行性 |
5.4 我国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实现模式 |
5.4.1 强强合并模式——以新希望集团与山东六和集团合并为例 |
5.4.2 民营企业的自主联合模式——以“7+1”高科技饲料联合体为例 |
第6章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环境与策略研究 |
6.1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环境 |
6.1.1 国家政策环境支持 |
6.1.2 社会环境 |
6.1.3 法律环境 |
6.2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企业策略研究 |
6.2.1 饲料企业创新整合的特殊性 |
6.2.2 饲料企业在生产环节的整合研究 |
6.2.3 饲料企业销售环节的整合研究 |
6.3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方式的优化 |
6.3.1 基于演化视角进行饲料产业链整合 |
6.3.2 以知识基础为指导进行饲料产业链整合 |
6.3.3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进行饲料产业链整合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对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建议 |
7.2.1 对我国饲料产业链纵向市场整合的建议 |
7.2.2 对我国饲料产业链横向市场整合的建议 |
7.2.3 产业链整合的政策支持与整合环境优化建议 |
7.3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问题的提出 |
1.3.1 饲料加工业的重要性 |
1.3.2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低效率 |
1.3.3 产业集中度低与新古典成本收益模型的逻辑矛盾 |
1.4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相关文献述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思路 |
1.7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中国饲料加工业发展现状的一般分析 |
2.1 中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历程 |
2.1.1 饲料工业初始阶段 |
2.1.2 饲料工业成长阶段 |
2.1.3 饲料工业整合阶段 |
2.2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环境 |
2.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2 饲料加工业的配套行业 |
2.2.3 饲料加工业的上下游环境分析 |
2.3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
2.3.1 饲料产量稳步增长,企业数量居高不下 |
2.3.2 各品种饲料产量增加,比例结构日趋合理 |
2.3.3 饲料种类比例变化,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
2.3.4 从业人员结构优化,科技贡献率提高 |
2.3.5 饲料加工产能过剩,行业利润率较低 |
第三章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集中程度与市场结构类型 |
3.1 市场集中度及其衡量方法 |
3.1.1 市场集中度 |
3.1.2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方法 |
3.2 中国饲料加工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
3.2.1 全国饲料加工业市场集中度的衡量 |
3.2.2 各省饲料加工业市场集中度的衡量 |
3.3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分析 |
3.3.1 市场结构理论概述 |
3.3.2 市场结构的分类标准 |
3.3.3 全国饲料加工业市场结构的判定 |
3.3.4 各省区市饲料加工业市场结构的判定 |
3.4 中国饲料加工业区域结构性分析 |
3.4.1 中国饲料加工业区域结构性的成因 |
3.4.2 中国饲料加工业区域结构的划分及相互关系 |
3.4.3 中国饲料加工业区域结构性与产业组织研究 |
3.4.4 中国饲料加工业区域结构性的案例分析 |
3.5 中国饲料加工业集中度与行业利润率的关系分析 |
3.5.1 集中度与利润率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
3.5.2 我国饲料加工业集中度与利润率关系分析 |
第四章 中国饲料加工业区域性分散市场中交易的微观逻辑 |
4.1 产业集中度低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矛盾 |
4.1.1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4.1.2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
4.2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制度环境 |
4.2.1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4.2.2 相关行业制度 |
4.2.3 企业内部治理机制 |
4.2.4 小结 |
4.3 制度环境下饲料产品交易的利益集团理论分析 |
4.3.1 利益集团与集体行动 |
4.3.2 小农户的集体行动困境 |
4.3.3 小农户参与集体行动的博弈分析 |
4.3.4 小结 |
4.4 制度环境下饲料市场的契约理论分析 |
4.4.1 小规模农户的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动机 |
4.4.2 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非对称信息 |
4.4.3 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契约实施机制 |
4.5 制度环境下饲料市场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
4.5.1 交易费用理论的适应性分析 |
4.5.2 制度环境下的饲料技术特性及产业特性 |
4.5.3 制度环境下的交易特性对成本收益模型的影响 |
4.5.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饲料加工业区域性分散市场结构的成因分析 |
5.1 饲料技术特性与制度环境下的市场经营特征 |
5.1.1 饲料产品的技术特性 |
5.1.2 中国饲料加工企业的经营特征 |
5.2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产品差别化 |
5.2.1 产品差别化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
5.2.2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产品差别化分析 |
5.3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规模经济性 |
5.3.1 规模经济性 |
5.3.2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规模经济性分析 |
5.4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市场进出壁垒 |
5.4.1 进入壁垒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2 退出壁垒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3 市场进出壁垒的度量方法 |
5.4.4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
5.4.5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
5.5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情况 |
5.5.1 市场容量与产品生命周期 |
5.5.2 中国饲料加工业市场容量增长情况 |
5.5.3 市场容量增长的规模结构分析 |
5.6 制度环境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及现实解释 |
5.6.1 制度环境对产品差别化的影响 |
5.6.2 制度环境对规模经济性的影响 |
5.6.3 制度环境对进出壁垒的影响 |
5.6.4 制度环境对市场容量的影响 |
5.7 小结 |
第六章 制度环境下的中国饲料加工企业市场行为实证分析 |
6.1 中国饲料加工业市场势力的判定 |
6.1.1 市场势力与测定方法 |
6.1.2 判定方法的选择 |
6.1.3 中国饲料加工业市场势力的实证分析 |
6.1.4 结论与意义 |
6.2 企业市场行为概述 |
6.2.1 企业市场行为理论 |
6.2.2 饲料加工企业市场行为与制度环境的关系 |
6.3 中国饲料加工业企业的价格行为 |
6.3.1 成本加成定价行为 |
6.3.2 驱逐对手定价行为 |
6.3.3 限制性定价行为 |
6.3.4 价格歧视行为 |
6.4 中国饲料加工业企业的非价格行为 |
6.4.1 广告行为 |
6.4.2 产品差别化行为 |
6.4.3 一体化行为 |
第七章 中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绩效与效率分析 |
7.1 产业组织绩效的含义界定 |
7.1.1 绩效与市场绩效 |
7.1.2 绩效评价指标综述 |
7.1.3 市场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 |
7.2 中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
7.2.2 中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绩效的因子分析 |
7.3 中国饲料加工业的生产率增长与效率 |
7.3.1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
7.3.2 数据包络分析原理及模型介绍 |
7.3.3 中国饲料加工业 DEA 评价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
7.3.4 中国饲料加工企业的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
第八章 中国饲料加工业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综合分析 |
8.1 产业获利能力来源的两个假说 |
8.1.1 市场力量假说 |
8.1.2 效率结构假说 |
8.1.3 两个假说的比较分析 |
8.2 中国饲料加工业两个假说的实证分析 |
8.2.1 检验模型的发展 |
8.2.2 模型设置与变量选择 |
8.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8.3 中国饲料加工业生产率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8.3.1 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
8.3.2 变量选取与回归模型设置 |
8.3.3 实证结果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H集团饲料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逻辑架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
2.1.1 总体战略理论 |
2.1.2 竞争战略理论 |
2.1.3 职能战略理论 |
2.2 行业研究文献 |
2.3 分析工具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饲料业概述 |
3.1.1 饲料 |
3.1.2 饲料产业 |
3.1.3 我国饲料行业 |
3.2 宏观环境 |
3.2.1 政治与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行业竞争结构 |
3.3.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3.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3.3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3.3.4 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分析 |
第4章 内部条件分析 |
4.1 业务概况 |
4.1.1 集团及业务概况 |
4.1.2 成功之道 |
4.1.3 企业文化 |
4.2 价值链分析 |
4.2.1 内向外向物流 |
4.2.2 生产制造 |
4.2.3 市场营销与服务 |
4.2.4 公司基础 |
4.2.5 人力资源管理 |
4.2.6 技术研发 |
4.2.7 采购 |
4.3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分析 |
第5章 竞争战略设计 |
5.1 使命和目标 |
5.1.1 愿景 |
5.1.2 使命 |
5.1.3 目标 |
5.2 SWOT分析 |
5.3 三种竞争战略可行性研究 |
5.3.1 成本领先战略可行性分析 |
5.3.2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5.3.3 聚焦战略可行性分析 |
5.4 竞争战略确定 |
第6章 竞争战略实施 |
6.1 产品差异化优势建设 |
6.1.1 实施品牌战略 |
6.1.2 提高产品质量 |
6.1.3 优化产品组合 |
6.2 服务差异化优势建设 |
6.2.1 完善服务体系 |
6.2.2 构建差异优势 |
6.3 成本控制建设 |
6.3.1 投资布局规模化 |
6.3.2 采购价格最低化 |
6.3.3 配方调整实时化 |
6.3.4 产业链延伸闭合化 |
6.4 营销策略改进 |
6.4.1 开拓管控渠道 |
6.4.2 灵活多样促销 |
第7章 战略保障措施 |
7.1 强化研发创新能力 |
7.1.1 明确研发内容 |
7.1.2 构建研发体系 |
7.1.3 提高研发能力 |
7.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7.2.1 构建合理结构 |
7.2.2 完善管理体系 |
7.3 细化深耕企业文化 |
7.3.1 细化目标,建设企业文化体系 |
7.3.2 深耕拓展,组织文化创建活动 |
7.4 健全管理信息系统 |
7.4.1 成立战略领导机构 |
7.4.2 建设信息管理平台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附录 |
附件1:H集团饲料业务战略管理调查问卷 |
附件2:H集团饲料业务调研谈话提纲Ⅰ |
附件3:H集团饲料业务调研谈话提纲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我国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目标、内容 |
1.2.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综述 |
2.1 前言 |
2.1.1 产业化概述 |
2.1.2 饲料企业产业化体系构成要素 |
2.1.3 产业化是饲料企业经营的必由之路 |
2.1.4 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种类 |
2.2 国外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实践 |
2.2.1 美国饲料企业的产业化经营 |
2.2.2 巴西饲料企业的产业化经营 |
2.2.3 墨西哥饲料企业的产业化经营 |
2.2.4 国外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启示 |
2.3 我国饲料企业的产业化经营实践与分析 |
2.3.1 我国饲料业的发展历程 |
2.3.2 我国饲料企业的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 |
2.3.3 我国主要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与分析 |
2.3.4 我国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评述 |
2.4 国内外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评述 |
第三章 我国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
3.1 国家对"三农"及饲料企业的产业政策 |
3.1.1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三农"产业 |
3.1.2 国家鼓励饲料企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
3.2 我国饲料相关产业链及消费市场现状 |
3.2.1 饲料原料产业现状 |
3.2.2 养殖产业现状 |
3.2.3 畜禽屠宰及食品加工产业现状 |
3.2.4 销售流通产业现状 |
3.2.5 消费市场现状 |
3.3 我国饲料企业自身的产业基础 |
3.4 我国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
3.4.1 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综合实力 |
3.4.2 确保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
3.4.3 改善生产调度,保证生产供给 |
3.4.4 设置行业壁垒,有效减少竞争 |
3.4.5 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灵活性 |
3.4.6 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
3.4.7 产生关联效应,提升企业价值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我国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适用模式 |
4.1.1 前向上游饲料原料产业延伸 |
4.1.2 后向下游畜禽水产养殖产业延伸 |
4.1.3 后向下游畜禽水产加工产业延伸 |
4.1.4 后向下游销售流通产业延伸 |
4.2 我国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实践建议 |
4.2.1 主导产业需要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 |
4.2.2 需要把握好产业扩张的度与时机 |
4.2.3 产业化组织内各产业间需要协调同步发展 |
4.2.4 需要有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意识 |
4.2.5 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化中的作用 |
4.2.6 需要健全创新内部管理体系 |
4.2.7 需要获得地方和行业的支持 |
4.2.8 需要培养和储备大量的人才队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北京市水产品饲料业的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北京市水产品饲料的行业状况 |
2 北京水产品饲料行业所存在的问题 |
2.1 行业获利率低 |
2.2 饲料原料日益短缺 |
2.3产业链脆弱 |
2.4 行业自律性差, 管理不完善 |
2.5 管理粗放, 无序竞争 |
2.6 水产饲料业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
3 如何促进北京地区水产饲料业的发展 |
3.1 进一步提高集中度 |
3.2 发展饲料添加剂 |
3.3 环保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
3.4 低养殖成本的高效益饲料将成为市场主流 |
3.5 水产饲料企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
3.6 加强管理、加大对水产饲料的研究和开发 |
3.7 重视采购 |
3.8 建立专业水产服务队伍 |
3.9拓展思路, 开发高附加值饲料产品 |
(6)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9)我国饲料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饲料产业 |
(一) 饲料 |
(二) 饲料业常用词 |
(三) 饲料产业 |
二、世界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 |
(一) 世界粮食生产形势 |
(二) 世界饲料业发展的动态 |
三、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 |
四、我国饲料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
五、发展我国饲料产业的意义 |
(一) 饲料产业功不可没 |
(二) 我国饲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六、研究我国饲料产业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
七、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饲料原料生产发展的现状 |
一、我国饲料原料的分类 |
(一) 按照营养特征分类 |
(二) 按照饲料来源分类 |
二、我国饲料原料生产发展的现状 |
(一) 谷实类能量饲料 |
(二) 糠数类能量饲料 |
(三) 淀粉质块根、块茎类能量饲料 |
(四)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
(五) 粗饲料 |
三、我国饲料原料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饲用粮供需矛盾突出 |
(二) 蛋白质饲料原料严重匿乏 |
(三) 我国粮食作物产销区脱节 |
(四)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对饲料工业影响严重 |
(五) 饲料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六) 草地荒漠化严重 |
第三章 我国饲料原料的供给分析 |
一、谷实类能量饲料 |
(一) 玉米 |
(二) 小麦 |
(三) 稻谷 |
二、糠麸类能量饲料 |
(一) 小麦麸 |
(二) 米糠 |
三、淀粉质块根、块茎类能量饲料 |
四、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
(一) 大豆及大豆饼(粕) |
(二) 棉仁(籽)饼、粕 |
(三) 花生饼、粕 |
五、粗饲料 |
(一) 牧草 |
(二) 秸秆 |
第四章 我国饲料工业 |
一、饲料工业的基本特征 |
二、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现状 |
三、促进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
四、我国饲料工业生产 |
(一) 饲料原料工业 |
(二) 饲料加工工业 |
(三) 饲料添加剂工业 |
(四) 饲料加工机械工业 |
(五) 饲料工业生产许可管理 |
(六) 饲料安全管理 |
(七) 饲料质量监督与检测 |
(八) 饲料行业质量认证 |
(九) 我国饲料工业信息体系建设 |
第五章 我国饲料产业下游的研究 |
一、我国养殖业 |
(一) 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特点 |
(二) 我国畜禽养殖 |
二、我国畜产品加工 |
(一) 肉制品加工 |
(二) 蛋制品加工 |
(三) 乳制品加工 |
三、我国畜产品市场 |
(一) 肉禽蛋交易量 |
(二) 肉禽蛋交易额 |
(三) 我国畜产品价格 |
(四) 我国畜产品进出口 |
四、我国畜产品消费 |
第六章 进一步发展我国饲料产业的理论框架 |
一、大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一) 循环经济 |
(二) 大农业循环经济 |
(三) 大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四) 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
(五) 大农业循环经济生产特点的分析 |
(六) 大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目标 |
二、生态农业理论 |
(一) 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技术基础 |
(二)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
三、区域经济理论 |
(一) 区域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二) 区域经济理论模型 |
第七章 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与预测 |
一、我国饲料原料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
(一) 谷实类能量饲料原料(饲用粮)的需求分析与预测 |
(二) 糠数类能量饲料需求分析与预测 |
(三) 淀粉质块根、块茎类能量饲料需求分析与预测 |
(四)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需求分析与预测 |
(五) 粗饲料需求分析与预测 |
(六) 我国饲料原料总需求分析与预测 |
二、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
三、我国畜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
结论 |
第八章 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
一、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 饲用粮挑战粮食安全 |
(二) 草场生产能力退化严重,制约食草家畜生产 |
(三) 饲料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
(四) 传统养殖业需求与饲料工业供给错位 |
(五) 畜禽产品加工业落后 |
(六) 我国饲料产业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 |
(七) 非公平市场竞争影响我国饲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
(八) 动物疫情重创我国饲料产业 |
(九) 饲料安全不容乐观 |
二、推动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
(一) 发展节粮型现代畜牧业,多渠道解决饲用粮短缺 |
(二) 推动饲料工业平衡发展,全面提升饲料工业竞争能力 |
(三) 促进畜禽产品加工业走规范化发展之路 |
(四) 传统养殖还不能丢 |
(五) 改善和提高饲料工业信息化建设 |
(六) 积极建议和协助政府制定标准,维护饲料安全,跨越非市场竞争 |
(七) 建立健全防御和应对畜禽疫情应急措施 |
附录: 畜禽传统饲养方式下料比和各种饲用粮比例推算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
致谢 |
(10)我国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
1.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战略联盟研究文献综述 |
1.2.2 饲料行业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企业战略联盟的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联盟的含义 |
2.2 企业战略联盟的经济动因 |
2.2.1 协作理论与战略联盟 |
2.2.2 博弈论与战略联盟 |
2.2.3 新制度经济学与战略联盟 |
2.2.4 价值链理论与战略联盟 |
2.2.5 产业组织学与战略联盟 |
2.2.6 其他 |
2.3 企业战略联盟的种类 |
2.3.1 按合作的领域分类 |
2.3.2 按合作的对象分类 |
2.3.3 按合作的参与程度分类 |
2.3.4 按合作企业的地域划分 |
2.3.5 其他分类 |
2.4 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 |
2.4.1 合资企业 |
2.4.2 技术开发与研究联盟 |
2.4.3 产品联盟 |
2.4.4 营销联盟 |
2.4.5 功能协议 |
2.5 企业战略联盟的风险 |
第3章 我国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1 饲料业发展综述 |
3.1.1 行业发展回顾 |
3.1.2 行业发展特点 |
3.2 我国中小型饲料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
3.2.1 产品同质低利,“柠檬现象”严重 |
3.2.2 研发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 |
3.2.3 企业资源禀赋不足,一体化战略执行乏力 |
3.2.4 目标市场地域化,扩张步伐受阻 |
3.2.5 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竞争无序化 |
3.2.6 社会生存环境相对较差 |
3.3 我国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可行性分析 |
3.3.1 培育优势产业链的必然要求 |
3.3.2 我国中小型饲料企业的相对优势为战略联盟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
3.3.3 我国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驱动力 |
第4章 我国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路径 |
4.1 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模式 |
4.1.1 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 |
4.1.2 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几种可行模式 |
4.2 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 |
4.2.1 显性收益 |
4.2.2 隐形收益 |
4.2.3 资源控制模式对收益分配的影响 |
4.3 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关键成功因素 |
4.3.1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战略联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
4.3.2 联盟成员的互补兼容性、能力与承诺 |
4.3.3 核心企业是战略联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
4.3.4 合理的联盟组织结构与联盟机制 |
4.3.5 创造合作的文化氛围 |
4.4 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其他问题 |
4.4.1 战略联盟的最高形态 |
4.4.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4.4.3 培育生产资料租赁、交易市场 |
第5章 我国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案例分析 |
5.1 “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的成立 |
5.1.1 成立背景 |
5.1.2 定位 |
5.1.3 机制功能 |
5.1.4 研究所的角色和功能 |
5.2 “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的运作现状 |
5.3 “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的启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饲料业面对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饲料产业链整合问题研究[D]. 田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0)
- [2]中国饲料加工业产业组织研究[D]. 张锋.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3]H集团饲料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姜凌飞. 山东大学, 2012(02)
- [4]我国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D]. 唐守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5]北京市水产品饲料业的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J]. 殷守仁. 北京农业, 2009(33)
- [6]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J].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国饲料, 2009(18)
- [7]中国畜牧、饲料业发展现状分析[J]. 吴万灵,罗发洪.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 2007(03)
- [8]轻资产运营——饲料企业产业扩张之[J]. 刘传青.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6(12)
- [9]我国饲料产业研究[D]. 赵亮.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10]我国中小型饲料企业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D]. 胡晓宇. 中南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