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电信互联网增值业务公司化运作策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弛[1](2020)在《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业务、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满足用户多层次、多方面的业务需求,向用户提供诸如电子商务、教育、娱乐等领域的新兴业务成为关键。IDC是提供承载业务的服务器机房,是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基础,其业务收入是未来通信运营商的重要利润增长点。IDC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联通实施移动互联网战略、全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联通面向未来,拓展新领域、探索新模式必须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青岛联通公司是中国联通市级分公司,其IDC业务发展已有十几年历史,目前业务发展面临产品单一、市场开拓困难等困境,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行业竞争等方面分析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资源状况、盈利能力等方面分析其优劣态势,明晰青岛联通公司IDC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针对问题和困难,制定符合青岛联通公司自身特点的IDC业务发展战略,包括竞争战略、投资战略、组织战略、营销战略等,并提出战略实施保障,以期指导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的基础资源建设投入、业务发展及营销策略等,拓展市场份额,促进青岛联通公司全面竞争力的提升。
吴建平[2](2019)在《SX公司的大众客户业务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省政府为了落实国家广电总局推行“一省一网”的网络整合政策,组建了陕西省的国有广电网络运营商SX公司,于1994年在A股上市,股票代码:600831。随着三网融合试点的逐步成功和在全国扩大推进,广电网络业务竞争的战略格局悄然改变,IPTV用户增速迅猛,以小米机顶盒、小米互联网电视机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电视来势汹汹,SX公司的处境急转直下,原有的优势的也在慢慢消失,不断面临更多新的跨界挑战;在这一严峻的背景下,SX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迅速流失,其生存和发展都陷入了深深的阴霾之中。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实际工作,从上述政策背景出发,阐述了国内三网融合整体的发展近况,运用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综合分析SX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采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对SX公司的竞争对手陕西省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采取的大众客户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了低成本定位战略兼顾差异化,推出满足细分中低档大众客户的“广播电视+宽带+互联网视频+X”融合业务套餐包的经营战略,以解决上述SX公司的问题。实施该经营战略的主要保障措施有:选择具备“资金+技术+运营能力”的企业,计划按PPP模式进行融资合作,通过降低SX公司投资成本约人民币13.81亿元,提高了既有收入下的利润;将大众客户部门从SX公司剥离出去,成立子公司“SX大众客户运营公司”,以新品牌“秦岭云”重新服务大众客户,吸引有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年轻用户群体;以融合业务套餐用户数和利润为开关指标推行绩效管理新办法。SX公司通过大众客户业务经营战略的实施,守住了数字电视基础业务的根基,扩展了更多大众客户业务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挽回用户流失,从而有效落实了党的喉舌宣传工作。SX公司大众客户业务经营战略实施后,按照大众客户精准定位推出的合理低价的新融合业务套餐服务,让陕西省大众客户以更低成本享受和体验到三网融合带来的优惠和好处。
谭蓉[3](2019)在《湖南通服金迅网络公司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湖南电信代维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准入条件更为宽松,众多的代维企业涌入市场,服务趋于同质化,引发了代维行业的低价格竞争。立足于长沙电信代维市场的金迅公司在经营策略、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以及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受到各种考验。本文根据竞争战略理论基础,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及波特的基本竞争战略,分析了金迅公司内部和外部发展环境,认为其内部优势在于初步形成的一体化综合代维能力、丰富的管理经验、专业资质较为齐全、运营商客户资源、丰富的终端用户群体等方面;劣势在于专业人才储备不够、维护员工整体素质偏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公司化运作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外部机会体现在国家政策利好、行业保护政策、运营商对全网多元化综合代维需求趋势明显等;外部威胁体现在关联交易总额受限、单价下滑及更多民营代维企业进入市场等,从而提出公司的战略目标,通过纵深化发展,成为区域内全业务一体化综合网络代维服务提供商,创新增值业务,加深与运营商的合作黏度,拓展省内综合网络代维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为省内运营商网络代维市场的行业领先者。在通过对网络末端代维、通信光缆建设维护、移动网络建设维护进行差异化竞争策略、低成本竞争策略和集中化竞争战略对比分析后,建议公司选择差异化竞争策略,通过提升服务价值、专业代维品牌形象和创新增值业务,增强运营商的合作黏度,拓宽代维领域,同时加强成本管控,降低服务价格,做好技术储备,全面提升全业务一体化综合代维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基于金迅网络公司发展现状所制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能够促进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地位。希望企业能够以此为参考,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经营策略,优化组织机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能力。
易斯[4](2018)在《联通在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手机阅读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电信运营商独立负责增值业务[1]的基地逐个步入公司化进程。基地公司化进程自2009年从移动、电信的开始,逐步发展至联通宽带、小沃科技公司的成立。2C业务公司化进程已经在运营商内逐步启动。公司化后的三大运营商将具备相同业务的竞争平台,全业务竞争愈演愈烈。股份制混改公司化对于联通旗下手机阅读业务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明确企业竞争战略目标,整合企业融合资源,发挥重组之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才能在未来的业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论文从对中国联通全资子公司联通在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手机阅读增值业务阅读运营中心(简称“沃阅读”)在即将公司化进程后,在数字阅读市场的竞争战略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沃阅读当前在阅读市场发展的瓶颈,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寻找破冰之道。运用PEST环境分析方法,对阅读业务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以了解宏观环境对联通阅读业务发展有哪些影响。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手机阅读市场的行业竞争环境,得出环境给企业构成的威胁和发展机遇。从分析公司外部环境入手,寻找公司当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通过运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对联通阅读业务的内容提供商、平台支撑商、内容运营商和业务推广商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核心竞争力模型,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内容资源、平台能力、用户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联通阅读业务的优势与劣势,确立沃阅读在阅读市场上新的竞争战略策略。同时为保证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目标,以及为实施该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内容更新、品牌建设、技术创新等具体的战略实施措施,为沃阅读巩固并完善阅读市场产业链的重要战略地位做保障。通过本文研究,对中国联通手机阅读业务在竞争战略定位、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也希望对其他运营商以及移动互联网阅读业务形成借鉴和促进作用。
林杰[5](2017)在《电信运营商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研究 ——以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电信运营商面临着成为单纯管道建设者的窘境,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持续吞噬电信运营利润,再加上我国通信业步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政策适应期“三期”叠加下的“新常态”,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破传统的商业模式,持续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在这样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取得市场空间,这种情况下电信运营商孕育的创业团队承载起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变革的重任。目前对于创业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创业机会、创业策略及创业对经济的贡献等方面。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需要重点关注传统业务向创新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受到国企固有的组织架构、激励因素、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等因素的桎梏。论文首先对“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两个关键词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福建电信创业业务和安全创业团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进行研究,剖析了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创业团队创新机制问题;第二,面对创新业务,创业团队组织体系与决策问题;第三,创业团队与电信运营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冲突问题。最后得出三个重要结论:(1)电信运营商需要充分对标互联网公司创新过程管理,从产品研发规划、产品孵化体系、产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转型突破,实现“去电信化”;(2)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电信运营商创业团队需要优化形成更加快速有效的决策机制,而为了实现高效决策,需要在组织架构和沟通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3)电信运营商应针对创业团队形成更加灵活的薪酬、股权、职业生涯通道激励方案。
居美[6](2017)在《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经济复苏出现不确定性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我国电信增值业务仍然显示出良好的增长势头。2015年在“宽带中国”、“提速降费”、“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行业供给水平不断攀升。2016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1893亿,同比增长5.6%。相比2015年,增长保持稳步攀升。电信增值业务收入增速成为引领电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电信增值服务行业竞争激烈,D公司作为典型的SP身在其中,如何在产业角色升级的进程中获得竞争优势,需要以营销策略为导向,根据营销手段和路径采取行动。在本文中,通过企业营销策略的深入分析,寻求可以抢占市场优势的营销策略。本文内容分为七大部分,第一章是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结构,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第二章是理论基础研究,介绍了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历程、分类和文献回顾。第三章是公司业务发展现状,介绍了 D公司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的业务合作情况,寻找业务的发展短板。第四章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角度出发,对业务现行的营销策略进行详细研究,找出D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具体的优势与劣势。第五章是在第三章、第四章的基础上通过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方法分析电信增值服务业的宏观环境,获取机遇与威胁。第六章,针对问题找出D公司的替代营销策略,结合公司的营销意图和目的,提出优化的建议,并对营销策略的实施提出了内部的管理保障。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展望。
程瓯[7](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提出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刘军[8](2015)在《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网融合是国家宽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宽带战略的一个前导,没有三网融合,宽带战略将无从谈起。三网融合的加快推进对于国家研究实施“宽带战略”大有裨益。在中央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中,包括加强网络建设改造以及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应用等内容,而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型业务发展需要高质量带宽的支撑。全球最大的CDN服务商美国Akamai公司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世界平均网速同比提升了39%,达4.7Mbps,平均连接速度最快的国家或地区是韩国,日本排在第三位,中国大陆以4.2Mbps的网速排在第63名,与国家地位颇不相符。在三网融合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宽带业务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基于此,研究三网融合背景下宽带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长沙电信为具体对象,分析了在三网融合这一背景之下,长沙电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及需求环境的变化。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总结了长沙电信所面对的产业环境,探讨研究长沙电信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将面对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具体而言,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概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提出研究框架;第二章分析三网融合下宽带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章分析长沙电信在三网融合下所面临的环境;第四章提出在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发展策略;第五章提出了三网融合背景下长沙电信发展宽带业务发展策略实施的保障策略;最后为文章小结,指出了全文的创新性成果与创新性理论。实际意义:第一,为电信企业宽带业务应对三网融合的发展策略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前沿信息。第二,结合长沙电信宽带业务的实际情况,为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应对三网融合竞争提供了实际的参考。第三,本课题重点探究了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应对三网融合的发展策略和具体措施,这对于电信企业宽带业务应对三网融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如何更好、更准确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全新的竞争格局中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希望对长沙电信甚至整个电信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本课题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林伟[9](2013)在《中国电信定位服务的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3G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移动定位服务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s)业务是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和位置服务提供商的重要角逐地,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用户通过移动定位服务应用查询自己或他人的位置信息和周边兴趣点。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移动定位服务业务也有了深层次的产品发展策略。目前,在4G通信网络技术走出实验室面向市场的关键时刻,各个位置服务相关厂商也在积极规划部署新技术背景下的定位服务业务发展,移动定位服务产业链上的各个关键能力提供者之间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共同地产业协作将全面持续的推动移动定位服务的发展。本文简明介绍了移动定位的技术基础,详细的梳理了移动定位服务产业在欧美日韩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移动定位服务的发展经验和规律。全面系统的整理了我国移动定位业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的前景。在当前的中国,移动定位服务产业发展遇到了许多的阻碍,这其中有来自移动定位服务提供商本身的,也有来自于用户的,但是克服苦难就意味着移动定位服务产业将迎来新的突破。目前4G技术已成熟,这也将为移动定位服务产业的大发展提供技术基础。本文以中国电信这个全球最大的CMDA网络、固话网络和互联网运营商为主体,详细分析了中国电信的3G网络发展和4G部署,分析总结了中国电信在移动定位服务领域的优势。通过移动定位服务产业链分析,清晰地定位了各个移动定位服务关键能力提供商的产业角色,分析对比了各个关键能力提供商的资源优势,也为中国电信与图商、地理信息提供商、互联网厂商和终端厂商合作提出了详细的产业联合策略。中国电信应该以我为主,通过多层次的产业合作,主导移动定位服务业务的发展。
王晨奎[10](2013)在《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文中提出过去几十年中,全球通信行业都保持了稳定高速发展态势,信息技术和电信产业的发展加快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卫星、光学纤维、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因特网和万维网的不断进步大大地改善了全球通信状况,降低通信成本,增进各地区交流合作,促进生产和市场全球化运作。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电信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多次拆分重组引入竞争机制。2008年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重新拆分整合重组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这是继1994年成立中国联通以推动双寡头竞争格局,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剥离和2001年南北拆分中国电信打破固网单一垄断后,更大规模的电信市场重组。重组之后全行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2011年,全行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11772亿元,实现电信业务收入9880亿元,全国电话用户净增1.18亿户,总数累计达到12.7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56亿户,新增3020万户。但是目前电信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电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既扩展电信业理论研究的内涵,又对中国电信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梳理、整理的基础上,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将非参数测度方法引入到电信业生产率研究中,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与生产率增长进行研究。在数据的调研方面采取文献调查、社会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方式,在数据计算处理方面,综合运用Eviews5.1软件、Deap2.1软件、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辅助运算分析。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研究及现状分析,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第三部分提出对策建议。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及现状分析。本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1、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首先从生产率的定义入手,阐明本文研究的内容;其次对效率、生产率及其生产率增长的测量进行说明,最后简单归纳生产率的测度方法。2、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首先明确电信业的基本概念,从电信的定义入手,深入挖掘电信业的内涵,明确本文研究对象为狭义的电信业——电信运营服务业,在此基础上对电信业的经济特征和服务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将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分析,从电信运营商角度分析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并总结中国电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最后,从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电信网络能力、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效益、地域发展差异、省级电信业发展及基础电信运营商等角度对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做深入剖析。第二部分,实证研究。本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所在,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1、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首先运用永续盘存法对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并给出1952—2010年的电信业资本存量序列,到2010年资本存量已经突破9千亿元。其次,从电信业的直接贡献率、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及电信业价格对CPI的下拉作用等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最后,运用菲德模型测算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计算得到电信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出,国民经济最终将增加3.007单位的产出。2、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测度实证研究。使用DEA方法中的CCR和BCC模型对中国电信业生产率进行测度。首先,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中国电信业在1983—2010年的28年间的生产率变化,看到这些年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在逐步提高,到2010年达到最佳效率水平,研究认为中国电信业改革卓有成效,并且证实引入竞争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论断。其次,用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电信业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中国省际电信业生产率,看到各省电信业发展不平衡,生产率高低不一,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电信业发展采取的措施应该不同。3、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率测度实证研究。使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测度我国31个省电信业2003—2010年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时间角度和地域角度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各省电信业生产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且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构成中,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贡献更大,但是处于不同区域的各省电信业发展程度还是各不相同,进而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电信业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应该不同。第三部分,对策建议。本文的最终落脚点,针对实证研究所得结论及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一方面从电信行业内部指出其发展重点,一是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二是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三是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四是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从电信政策环境角度提出几点保障措施,第一,加强战略规划指导,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第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第三,强化电信资源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本文研究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研究方向、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进行反观思考,作者认为从中国电信业和其他国家电信业进行对比性研究,电信业投资、电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电信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技术轨道变迁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中国电信互联网增值业务公司化运作策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信互联网增值业务公司化运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分析 |
3.1 公司及其IDC业务介绍 |
3.2 公司IDC业务内部环境 |
3.3 公司IDC业务外部环境 |
3.4 公司IDC业务发展优劣态势 |
3.5 公司1DC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 |
3.6 本章小结 |
4 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 |
4.1 公司IDC业务发展原则 |
4.2 公司IDC业务发展目标 |
4.3 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1 优化组织结构 |
5.2 转变营销策略 |
5.3 建立过程评价监控体系 |
5.4 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SX公司的大众客户业务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问题 |
1.2.1 公司的基本情况 |
1.2.2 公司的经营战略 |
1.2.3 SX公司大众客户业务面临问题 |
1.3 研究综述 |
1.3.1 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采取的研究方法 |
1.4.2 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策环境要素分析(P) |
2.1.2 经济要素分析(E) |
2.1.3 社会和文化要素分析(S) |
2.1.4 科技要素分析(T) |
2.2 大众客户市场环境分析 |
2.2.1 项目调研目标及方法 |
2.2.2 调研结果数据呈现 |
2.2.3 大众客户市场环境分析结论 |
2.3 竞争环境分析 |
2.3.1 三大电信运营商市场情况分析 |
2.3.2 竞品市场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SX公司发展历程分析 |
3.1.1 网络整合 |
3.1.2 重组借壳 |
3.1.3 整体上市 |
3.1.4 集团化运作 |
3.2 资源分析 |
3.2.1 人力资源 |
3.2.2 丰富的营业及客服资源 |
3.2.3 品牌资源 |
3.2.4 媒体资源 |
3.3 能力分析 |
3.3.1 入户能力 |
3.3.2 渠道能力 |
3.3.3 大众客户管理能力 |
3.4 核心专长分析 |
3.5 SX公司大众业务SWOT分析 |
3.5.1 SX公司大众客户业务的优势(S) |
3.5.2 SX公司大众客户业务的劣势(W) |
3.5.3 SX公司大众客户业务的机会(O) |
3.5.4 SX公司大众客户业务的威胁(T) |
3.5.5 SWOT矩阵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众客户业务经营战略方案设计 |
4.1 战略目标 |
4.2 基本定位战略 |
4.2.1 低成本定位战略 |
4.2.2 建立新的互动平台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 |
5.1 主要实施工作 |
5.1.1 实施计划 |
5.1.2 营销推广 |
5.1.3 营销激励 |
5.2 主要保障措施 |
5.2.1 组织结构的调整 |
5.2.2 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 |
5.2.3 管理机制的调整 |
5.2.4 人力资源的调整 |
5.2.5 SX公司融资方向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湖南通服金迅网络公司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湖南通服金迅网络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2.1 湖南通服金迅网络公司及业务简介 |
2.1.1 公司发展概况 |
2.1.2 业务发展概况 |
2.2 湖南通服金迅网络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3 湖南通服金迅网络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3.1 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
2.3.2 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2.4 SWOT综合分析 |
2.4.1 内部优势 |
2.4.2 内部劣势 |
2.4.3 外部环境机会 |
2.4.4 外部环境威胁 |
第3章 湖南通服金迅网络公司竞争策略选择及制定 |
3.1 公司的市场定位与战略目标 |
3.1.1 公司的市场定位 |
3.1.2 公司的战略目标 |
3.2 竞争策略分析及选择 |
3.2.1 差异化竞争策略分析 |
3.2.2 低成本竞争策略分析 |
3.2.3 集中化竞争策略分析 |
3.2.4 选择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动因 |
3.3 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主要内容 |
3.3.1 提升服务价值 |
3.3.2 打造专业代维品牌 |
3.3.3 创新增值业务 |
第4章 湖南通服金迅公司竞争策略的实施及保障 |
4.1 实施途径 |
4.1.1 实施区域性全业务一体化综合代维 |
4.1.2 提升网络代维信息化管理水平 |
4.1.3 积极拓展省内代维市场 |
4.2 保障条件 |
4.2.1 调整组织结构 |
4.2.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
4.2.3 提升市场营销水平 |
4.2.4 推进公司技术创新 |
4.3 实施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
4.3.1 可能遇到的困难 |
4.3.2 应对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联通在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手机阅读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手机阅读业务竞争战略环境分析 |
2.1 公司概况 |
2.1.1 联通在线公司简介 |
2.1.2 手机阅读业务发展情况 |
2.2 手机阅读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
2.2.1 手机阅读宏观环境分析 |
2.2.2 手机阅读行业五力分析 |
2.2.3 手机阅读业务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
2.3 手机阅读业务的资源能力分析 |
2.3.1 手机阅读业务的资源分析 |
2.3.2 手机阅读业务的能力分析 |
2.3.3 手机阅读业务具备的优势与劣势 |
第3章 手机阅读业务的竞争战略制定 |
3.1 战略匹配与定位 |
3.1.1 SWOT匹配分析 |
3.1.2 战略定位 |
3.2 公司战略目标设置 |
3.2.1 公司远景使命和目标 |
3.2.2 手机阅读业务的战略目标 |
3.3 手机阅读业务竞争战略安排 |
3.3.1 竞争战略方案 |
3.3.2 手机阅读业务竞争战略的具体制定 |
第4章 手机阅读业务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
4.1 手机阅读业务战略实施原则与步骤 |
4.1.1 手机阅读业务战略实施原则 |
4.1.2 手机阅读业务战略实施步骤 |
4.1.3 手机阅读业务战略实施效果 |
4.2 手机阅读业务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4.2.1 手机阅读业务战略实施组织文化保障 |
4.2.2 手机阅读业务战略人力资源保障 |
4.2.3 手机阅读业务战略实施财务保障 |
4.2.4 手机阅读业务战略实施的其他职能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信运营商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研究 ——以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电信运营商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创业和创业团队理论概述 |
2.1.1 创业的概念界定 |
2.1.2 企业内创业理论的概述 |
2.1.3 创业团队理论的概述 |
2.2 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理论体系的概述 |
2.2.1 创业业务的内涵 |
2.2.2 创业团队业务发展周期理论的概述 |
2.2.3 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理论的概述 |
2.3 电信运营商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的分析框架 |
2.3.1 电信运营商创业团队业务的特点 |
2.3.2 电信运营商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的分析框架 |
2.3.2.1 基于项目运营创新管理的促进策略 |
2.3.2.2 基于组织架构优化设计的促进策略 |
2.3.2.3 基于人力资源激励的业务促进策略 |
第三章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及其促进策略的现状分析 |
3.1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发展的总体状况 |
3.1.1 安全创业团队职责简述 |
3.1.2 安全创业团队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3.1.3 安全创业团队的目标市场分析 |
3.2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的发展目标 |
3.3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的SWOT分析 |
3.3.1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的优势 |
3.3.2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的劣势 |
3.3.3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的机遇 |
3.3.4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的挑战 |
3.4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体系的现状分析 |
3.4.1 开发项目委托第三方定制 |
3.4.2 人事管理和创业资金依附于福建电信公司 |
3.4.3 创业团队采用直线职能型组织架构 |
3.4.4 团队核心人员薪酬参照电信体系 |
第四章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的业务阻碍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
4.1 创新产品的项目管理模式落后 |
4.1.1 产品软件研发创新意识不足 |
4.1.2 创新产品项目管理周期长 |
4.1.3 商务运营模式观念冲突 |
4.2 国企固有的组织结构体系导致创业团队丧失市场先机 |
4.2.1 纵向层级多决策信息传递滞后 |
4.2.2 横向部门间关系庞杂造成沟通运转效率低 |
4.2.3 创业团队没有独立财务权和人事权致使运营自由度缺失 |
4.3 创业团队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缺失影响创业积极性 |
4.3.1 创业团队职业生涯通道沿用传统模式 |
4.3.2 团队成员薪酬标准与团队经营业绩弱相关 |
4.3.3 未针对团队负责人设定股权激励机制 |
第五章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的改进原则与措施 |
5.1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的改进思路与原则 |
5.1.1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的改进思路 |
5.1.1.1 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产品创新机制突破 |
5.1.1.2 建立健全创业团队更加灵活快速的决策机制 |
5.1.1.3 优化创业团队成员的职业生涯管理通道 |
5.1.1.4 健全更加完备的薪酬分配和股权激励体系 |
5.1.2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的改进原则 |
5.1.2.1 规范与例外相结合原则 |
5.1.2.2 客户中心原则 |
5.1.2.3 扁平化原则 |
5.1.2.4 效益优先原则 |
5.1.2.5 以人为本原则 |
5.2 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的改进措施 |
5.2.1 逐步形成产品规划研发及运营一体化管理 |
5.2.2 加快的创新产品的孵化基地建设 |
5.2.2.1 寻找并孵化独角兽项目 |
5.2.2.2 优化创业团队评价指标 |
5.2.2.3 细化项目筛选与孵化流程 |
5.2.3 健全创业团队更加独立的运营机构 |
5.2.4 提高运营商内部跨层级及跨部门沟通效率 |
5.2.5 完备授之以渔的创业团队培训模式 |
5.2.6 完善创业团队成员职业生涯管理 |
5.2.7 明确业绩薪酬和股票期权相结合的激励方案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安全创业团队薪酬满意度调研表 |
附录二: 商业模式指标 |
(6)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目标 |
2. 理论基础研究 |
2.1 电信增值业务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2.1.1 电信增值业务的概念 |
2.1.2 中国增值业务的发展历程 |
2.2 产品链介绍和利润分配方式 |
2.2.1 产业链角色介绍 |
2.2.2 产业利润分配方式 |
2.3 电信增值业务的分类 |
2.4 文献综述 |
2.4.1 市场营销基础理论 |
2.4.2 电信增值业务相关研究 |
2.4.3 综述述评 |
3. 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现状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介绍 |
3.1.2 团队组织架构 |
3.2 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的基本情况 |
3.2.1 D公司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的分布 |
3.2.2 D公司中国联通增值业务的分布 |
3.2.3 D公司中国电信增值业务的分布 |
4. 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的营销策略现状 |
4.1 产品 |
4.1.1 单服务的产品形式 |
4.1.2 内容+服务的组合产品形式 |
4.1.3 产品收入情况 |
4.2 价格 |
4.2.1 成本的价格与企业毛利 |
4.2.2 用户的产品定价策略 |
4.2.3 灵活调整价格 |
4.3 渠道 |
4.3.1 纯CP渠道 |
4.3.2 综合类渠道 |
4.3.3 渠道的分层管理 |
4.4 促销 |
4.4.1 对用户的促销 |
4.4.2 对渠道的促销 |
4.4.3 对稀缺省份的开拓 |
4.5 D公司增值业务的营销策略评述 |
5. D公司的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 |
5.1 D公司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 |
5.1.1 D公司的宏观环境 |
5.1.2 D公司的行业环境 |
5.2 D公司增值业务的营销策略SWOT分析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会分析 |
5.2.4 威胁分析 |
5.2.5 SWOT总结 |
6. 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6.1 产品方面,突出CP角色,发展新型业务 |
6.1.1 尽快补充移动娱乐内容APP |
6.1.2 快速发展移动新型业务,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
6.2 价格方面,扩充产品资费,补齐资费类型 |
6.3 渠道方面,拓宽渠道合作,深入挖掘渠道价值 |
6.3.1 多元化渠道选择 |
6.3.2 渠道开发 |
6.3.3 渠道控制 |
6.4 促销方面,加强CP内容运营,拓展稀缺省份 |
6.4.1 业务促销策略 |
6.4.2 拓展稀缺省份 |
6.4.3 注重传统的广告促销 |
6.4.4 主题促销 |
6.4.5 公共关系促销 |
6.5 营销策略建议的实施保障 |
6.5.1 组织结构保障稳定发展的前提 |
6.5.2 人力资源保障良好的用人机制 |
6.5.3 培训考核机制保障团队持续进步 |
6.5.4 绩效考评管理激发工作热情 |
6.5.5 强大资金保障业务良好扩张 |
6.5.6 客户服务保障用户高度满意 |
6.5.7 文化建设保障长效发展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7)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8)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三网融合的内涵 |
1.2.2 宽带业务发展策略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线路 第2章 三网融合下宽带业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
2.1 国内外三网融合发展现状 |
2.2 三网融合发展趋势 |
2.3 我国宽带业务发展现状 |
2.4 我国宽带市场发展趋势 第3章 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环境分析 |
3.1 长沙电信简介 |
3.1.1 业务范围 |
3.1.2 组织机构及职能 |
3.1.3 客户分析 |
3.2 需求环境分析环境分析 |
3.2.1 我国宽带市场分析 |
3.2.2 长沙宽带市场增长分析 |
3.3 微观产业环境分析 |
3.3.1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3 替代品分析 |
3.3.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3.5 用户议价能力分析 |
3.4 长沙电信宽带业务 SWOT 分析 |
3.4.1 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优势分析 |
3.4.2 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劣势分析 |
3.4.3 三网融合趋势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机会分析 |
3.4.4 三网融合趋势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威胁分析 |
3.4.5 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 SWOT 分析表 第4章 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发展策略 |
4.1 长沙电信宽带业务产品-市场策略 |
4.1.1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扩展现有业务 |
4.1.2 三网融合背景下发展无线宽带业务扩大市场占有率 |
4.1.3 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宽带增值业务 |
4.2 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战略联盟策略 |
4.2.1 与开发商和物业联合推广智慧小区 |
4.2.2 与政府及商业部门合作打造“智慧长沙 |
4.3 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宽带营销组合策略 |
4.3.1 产品策略 |
4.3.2 渠道策略 |
4.3.3 价格策略 |
4.3.4 促销策略 第5章 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团队的建设机制 |
5.1.1 严格的人才甄选机制 |
5.1.2 企业员工培训 |
5.1.3 优秀的考核机制 |
5.2 加大知识管理的力度 |
5.2.1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5.2.2 建议知识管理采取的措施 |
5.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3.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5.3.2 加强文化建设的几个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
(9)中国电信定位服务的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移动定位服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 |
2.1 新时代的移动电子商务 |
2.2 移动定位服务业务的基本理论 |
2.2.1 定位服务业务的概念 |
2.2.2 移动定位服务业务的应用分类 |
2.2.3 移动定位服务的基础技术 |
2.3 移动定位服务的商业发展模式 |
第三章 国内外移动定位服务的发展现状 |
3.1 欧美发达国家移动定位服务业务的发展现状 |
3.1.1 北美移动定位服务发展概况 |
3.1.2 欧洲移动定位业务发展概况 |
3.2 日韩移动定位服务业务的发展现状 |
3.3 国外运营商定位服务的成功经验 |
3.4 我国移动定位服务业务的发展现状 |
3.4.1 我国移动定位服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4.2 我国定位服务产业的商业模式特点和发展趋势 |
3.4.3 我国移动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电信移动定位服务业务的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分析 |
4.1 中国电信及其的通信网络发展现状 |
4.1.1 中国电信集团的发展概况 |
4.1.2 中国电信的3G网络发展 |
4.2 中国电信移动定位服务发展现状 |
4.2.1 中国电信移动定位服务的优势基础 |
4.2.2 中国电信的移动定位服务业务简介 |
4.3 移动定位服务产业链中的各个服务提供商 |
4.3.1 移动定位服务产业链构成 |
4.4 定位服务业务的关键能力提供者 |
4.4.1 基础电子地图提供商 |
4.4.2 基础兴趣点信息和深度兴趣点信息提供商 |
4.4.3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提供商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电信位置服务的产品定位及产业合作策略 |
5.1 中国电信发展移动定位服务业务的能力分析 |
5.2 中国电信移动定位服务战略定位 |
5.3 不同客户产品的发展策略建议 |
5.3.1 面向行业客户的产品建议 |
5.3.2 中国电信公众移动定位服务的产品建议 |
5.3.3 面向应用开发者的定位能力开放 |
5.3.4 面向不同用户建立前后向多种盈利模式 |
5.4 中国电信与关键能力提供商的合作 |
5.4.1 定位能力合作策略 |
5.4.2 地图和基础兴趣点合作策略 |
5.4.3 深度兴趣点信息的合作策略 |
5.4.4 与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商的合作策略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产率研究现状 |
1.2.2 电信业生产率研究现状 |
1.2.3 电信业生产率研究述评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
2.1 生产率的内涵 |
2.1.1 生产率的定义 |
2.1.2 生产率定义的发展 |
2.1.3 生产率的分类 |
2.2 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测量 |
2.2.1 生产率水平的测量和比较 |
2.2.2 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 |
2.2.3 规模效率 |
2.2.4 生产率增长和 TFP 指数的测量 |
2.3 生产率测度方法 |
2.3.1 参数方法 |
2.3.2 非参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电信业概述 |
3.1.1 电信的定义 |
3.1.2 电信业的内涵 |
3.1.3 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3.1.4 电信业的功能 |
3.2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
3.2.1 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 |
3.2.2 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 |
3.2.3 中国电信业发展主要特点 |
3.3 中国电信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1 基础电信业务发展分析 |
3.3.2 增值电信业务发展分析 |
3.3.3 电信网络能力分析 |
3.3.4 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
3.3.5 电信业经营效益分析 |
3.3.6 电信业地域发展差异分析 |
3.3.7 省级电信业发展情况分析 |
3.3.8 基础电信运营商发展情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研究 |
4.1 中国电信业资本存量的估算 |
4.1.1 关键变量说明 |
4.1.2 电信业资本存量的计算 |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 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
4.2.1 电信业的直接贡献率 |
4.2.2 电信业的拉动作用 |
4.2.3 电信业价格对 CPI 的下拉作用 |
4.3 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
4.3.1 模型设计 |
4.3.2 指标选择说明 |
4.3.3 实证研究结果 |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测度实证研究 |
5.1 生产率测度模型 |
5.1.1 CCR 模型 |
5.1.2 BCC 模型 |
5.2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研究 |
5.2.1 指标选择说明 |
5.2.2 实证研究结果 |
5.2.3 研究结论 |
5.3 中国省际电信业生产率研究 |
5.3.1 指标选择说明 |
5.3.2 实证研究结果 |
5.3.3 研究结论 |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测度实证研究 |
6.1 生产率增长测度模型 |
6.1.1 距离函数 |
6.1.2 Malmquist 指数测度 |
6.1.3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
6.2 指标选择说明 |
6.3 实证研究 |
6.3.1 时间角度分析 |
6.3.2 地域角度分析 |
6.3.3 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电信业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 |
7.1 电信业重点发展方向 |
7.1.1 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 |
7.1.2 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态 |
7.1.3 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 |
7.1.4 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绿色发展 |
7.2 电信政策保障措施 |
7.2.1 加强战略规划指导,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
7.2.2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普遍服务机制 |
7.2.3 强化电信资源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
7.2.4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
四、中国电信互联网增值业务公司化运作策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联通公司IDC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张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2]SX公司的大众客户业务经营战略研究[D]. 吴建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3]湖南通服金迅网络公司竞争策略研究[D]. 谭蓉. 湖南大学, 2019(07)
- [4]联通在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手机阅读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易斯. 湖南大学, 2018(01)
- [5]电信运营商创业团队业务促进策略研究 ——以福建电信安全创业团队为例[D]. 林杰. 福州大学, 2017(05)
- [6]D公司电信增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居美.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8]三网融合下长沙电信宽带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刘军. 湖南大学, 2015(09)
- [9]中国电信定位服务的发展策略研究[D]. 林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4)
- [10]中国电信业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D]. 王晨奎. 吉林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