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的对称性、传递性和可加性和

连接的对称性、传递性和可加性和

一、合取And的对称性、传递性和添加性(论文文献综述)

盛枫[1](2019)在《基于定理证明器Coq的形式语义验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计算机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如何开发可信的软硬件系统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巨大挑战。形式化方法是以数学理论为基础,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严格地规约、建模与验证,实现系统的可信验证。形式化方法已经成为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何使用交互式的定理证明器对软件系统进行机械定义与验证是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通过机械证明模型中的定理可以找出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而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本文的工作致力于研究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形式语义验证,以代码层面的多线程离散事件仿真语言和系统建模层面的统一建模语言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将基于定理证明器Coq的机械验证引入到形式语义验证的研究中,使得基于Coq的机械验证涵盖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多线程离散事件仿真语言MDESL是一种类似于Verilog的底层硬件描述语言,在定理证明器Coq中实现了从MDESL代数语义中机械生成操作语义的过程,并且机械验证了生成操作语义的正确性和完备性。基于程序统一理论(UTP),使用Coq中的高阶逻辑特性对MDESL的指称语义进行机械刻画,对代数定律的正确性进行机械验证。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通用的建模语言,在定理证明器Coq中实现了UML类图的机械语义。基于机械语义,在Coq中机械刻画类图的精化关系和静态模型的一致性,并提出了基于定理证明器Coq的可机械验证的UML模型框架。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包括如下几点:·提出了在定理证明器Coq中刻画从MDESL代数语义机械生成操作语义的过程,同时机械验证了生成的操作语义的正确性和完备性。根据代数语义,程序可以表示为具有位置状态的卫兵选择。在首规范型的基础上,定义了操作语义的生成策略,从代数语义生成的操作语义以定理的形式表示。使用Coq中的归纳类型、函数和归纳谓词来表示卫兵选择、首规范型和生成策略,使用Coq中的定理表示生成的操作语义,利用Coq的高阶逻辑证明系统对生成的操作语义的正确性和完备性进行机械验证。本文使用机械化的方法实现了原本只用手工证明的MDESL语义连接理论。·开展了在Coq中对MDESL指称语义的机械定义和代数定律正确性的机械验证研究。根据程序统一理论,基于观察的MDESL指称语义可以使用离散时间语义模型和健康公式来表示。使用Coq中的关系谓词和高阶逻辑来表示观察、健康公式和指称语义,在Coq中以定理的形式实现对代数定律的机械定义,并机械验证了代数定律的正确性,从而揭示了指称语义的正确性。本文创新性地实现了MDESL代数定律正确性的机械验证,利用Coq的高阶逻辑证明系统,降低了证明的难度,简化了证明的过程,推动了UTP理论的工程化发展。·研究了在定理证明器Coq中实现UML静态模型的机械语义,并对类图的精化关系和静态模型的一致性进行机械验证。使用Coq中的归纳类型定义UML静态模型,使用谓词逻辑刻画类图的良构规则与精化规则,利用Coq的证明系统对精化规则和静态模型的一致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定理证明器Coq的可验证UML模型框架,通过自动转换算法与工具的协助,对UML的形式语义机械化,为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形式验证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系统的可靠性提供支持。

周君[2](2018)在《普赖尔时态逻辑及其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普赖尔(Authur Norman Prior,1914-1969)是当代着名的新西兰逻辑学家、哲学家。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时态逻辑、模态逻辑、道义逻辑、混合逻辑、描述逻辑、形而上学、分析哲学和神学等领域,但最为人熟知的成就是创立了时态逻辑。近几十年来,国外对其时态逻辑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也不够深入,并且对其相关哲学思想也缺少介绍和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较为细致地概述时态逻辑的基础上,梳理和讨论普赖尔的时态逻辑及其哲学思想,以其在时态逻辑领域的工作为研究重心,以其对时态关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以及时间概念的研究为主线,探究他是如何运用时态逻辑阐述时态本体论、非决定论等哲学观点的。在此基础上,对他的哲学见解作出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他的某些观点的批评。论文包括六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普赖尔的生平与其在时态逻辑方面的主要着述,然后概述了国内外对其时态逻辑及其哲学思想研究的现状,最后点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标。第一章概述了时态逻辑,在对时态逻辑的思想渊源和创立发展作较为细致梳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第二章详细介绍和分析了普赖尔的时态逻辑,以及与之相关的四个等级的理论。首先分门别类地展示了他提出的多种纯时态逻辑系统和时态模态逻辑系统,并对某些系统的语义作了考察。然后,详细梳理了他提出的“时态逻辑关涉的四个等级”的理论,并介绍了其他学者对其逻辑与哲学的讨论。经过细致的分析,认为:相对而言,第一等级的早于晚于关系演算系统的概念界定清晰,所作的假定最少。此系统最简单。第二等级把通常不同类的公式处理为同一层次的公式,较之于第一等级,人为复杂化了一阶逻辑。第三等级引入了“时刻命题”,构建的混合逻辑系统实际上是一种高阶逻辑,尽管表达力强,但过于复杂,并且将某一时刻等同于通常会在这一时刻为真的命题的合取是有问题的,用混合时态逻辑方式刻画时态的特权地位并不成功。至于第四等级,除了过于复杂之外,还假定了时间是“唯一的”。如果不接受此假定,是不能把一阶早于晚于关系逻辑转换为纯时态逻辑的。笔者得出结论:第一至第四等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引入时态关涉的四个等级是不必要的。此外,就研究时态逻辑而言,A概念更为基本,而A概念可以通过语义中的B概念获得解释和说明。第三章系统阐述了普赖尔运用时态逻辑对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的研究。首先介绍了从上帝的预知到未来必然性的论证,若要坚持人的自由信条和摆脱宿命论,则至少要拒斥其中一个前提。普赖尔的立场是接受“过去必然性”而拒斥“未来排中律”。接着,梳理和讨论了普赖尔对主论证的重构,指出了他添加的第二个前提预设了时间的离散性,因而论证只是有条件地成立。然后,对线性时间与分支时间作了介绍,指出了对未来事件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讨论与时间结构紧密相关,分支时间对于非决定论观点的证成尤为重要。最后,阐述了普赖尔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未来偶然性问题的解答。笔者认为:较之于卢卡西维茨(J.?ukasiewicz)的第三值处理法、普赖尔的皮尔士(C.S.Peirce)主义处理方案和真未来主义理论,普赖尔的奥卡姆(W.Ockham)主义处理方案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案。理由大致如下:(1)三值逻辑为了坚持非决定论而抛弃二值原则,但按照时态模态逻辑,在二值原则的基础上同样可以坚持非决定论。因此,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引入第三值是不必要的。(2)笔者认为“未来偶然命题”在现在是有真假的,只是作为人类的我们不知道罢了。(3)过去已经记录在案,现在正在亲身感受,它们都是不可改变的。而未来就不同了,未来的事件进程可能不止一种。因此,如果时间是分支的,那么进入未来就有多种不同的路径。根据不同的路径来解释“未来偶然命题”,进而把“未来”与“必然”和“可能”等模态联系起来是符合日常表达习惯的。(4)真未来主义理论由于其复杂性(至少在目前)并不可取。第四章论述了普赖尔关于时间的一些观点。首先,考察了普赖尔对麦克塔加(J.E.McTaggart)关于时间的A系列概念和B系列概念以及时间不实在性论证的分析。认为:麦克塔加反对时态实在性的论证基于一个有争议的假定,即,他根据非时间性的“是”来说明时态性的“曾是”、“是”和“将是”。接着,梳理了普赖尔的“现在”概念,并对相关批评作了介绍。认为他的“现在”概念因无法解释变化而易受人诟病。然后,主要梳理了普赖尔对巴坎(R.Barcan)公式的讨论,并对相关讨论作了论述。在时态逻辑中,巴坎公式意味着不同时间有同样的个体域,但这违背了现实世界的实际图景。因此,笔者认为,在时态逻辑中,我们可以拒斥巴坎公式。最后,梳理了普赖尔关于时间实在性、相对性的论证,并作了分析和评述。第五章对全文作了总结与展望。文章总体上肯定普赖尔对时态逻辑的开创性研究,但他的某些观点是可批评的。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仔细分析了普赖尔的“时态逻辑关涉的四个等级”理论,指出:普赖尔采用将语法和语义混合的方法来刻画四个等级,目的是为了论证时态的特权地位,但这种研究并不成功。因为他的逻辑系统(从第一到第四等级)的构造越来越复杂(第四等级的高阶混合逻辑本身亦有问题),很难找出其模型,更不用说研究其元逻辑特性了。而采用时态逻辑标准的研究方法,不仅简单明了,语法和语义清晰,容易证明各种元逻辑特性,而且也清楚地表明:就研究时态逻辑而言,A概念更为基本,但它可以通过语义中的B概念来解释。四等级的区分既不合理,也不必要。(2)深入讨论了普赖尔对第奥多鲁主论证的形式化重构,并对其他学者对其重构的批评作了分析。指出:他添加的第二个前提预设了时间是离散的,因此重构只是有条件地成立。至于其他学者对其重构前提有歧义的批评,只要采用时态逻辑的规范读法是完全可消除的。(3)考察了普赖尔以及其他学者关于未来偶然性问题的处理方案。指出:对未来事件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讨论与线性时间和分支时间密切相关。认为:尽管分支时间的本体论地位存在争议,但从逻辑的观点看,普赖尔基于分支时间的奥卡姆主义逻辑对关于“未来偶然命题”的真理论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4)梳理和评价了普赖尔关于时间的一些观点。认为:普赖尔的时间观即时间的时态观点受到了模态观点的启发,模态逻辑提供的方法也是刻画时间的方法。在时态逻辑中,巴坎公式意味着不同时间有同样的个体域。这违背了现实世界的实际图景。在现实世界中,不同时间可以有不同的事物,这意味着不同时间的个体域可以不同。因此,在时态逻辑中,我们可以拒斥巴坎公式。

陈池华[3](2017)在《汉英并列结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并列现象是一种常见的重要语言现象,并列结构是汉英语言中最重要的句法语义结构之一。中外语言学家对并列结构都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研究,比如对并列结构的范畴界定,并列项的排序原则,并列结构的结构标记等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也有少数学者从语法化、认知功能、类型学等角度对并列结构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现有成果来看,目前还存在着术语不太统一的情况,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重描写轻解释、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多数成果基于汉语或者英语内部的研究得出的,汉英并列结构的比较研究不多,系统的全面的比较研究则更少。本文将运用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对汉英并列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力求找出汉英并列结构异同,并且从应用的角度来探讨汉英并列结构的学习策略与互译策略。要深入和全面的考察汉英并列结构,我们首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并列进行分门别类。从并列项的数目的角度来看,并列结构可分为二项式并列、多项式并列;从并列项的语法语义性质来看,并列结构可分为同质并列结构、异质并列结构;从并列结构的整体语义紧密程度来看,并列结构可分为化合式并列结构、离析式并列结构;从其连接方式来看,并列结构可分为显性并列结构、隐性并列结构;从逻辑关系上看,并列结构可分为合取并列结构、析取并列结构:从并列项的排序来看,并列结构可分为定序并列结构、活序并列结构。显性并列结构中都是有标记的。“和/and,或or”是最典型的并列结构标记。汉语中的“和”的语法化程度没有英语里and的语法化程度高,还存在明显的“语义滞留”,导致了汉语里“和”在词性上还存在和连词的纠结,有时甚至在同一个句中还存在两解的可能。表示合取关系的“和/and”在特定的句法语义条件下可以和表示析取关系的“或/or”相互转换。并连连词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可连接各种句法成分和各种词类,但若多项并列结构的并列项存在语义层级差异,并列连词可以用于对不同属性的并列项进行分断。在翻译时,and与“和”并非完全对应,有时并列连词“和”对应于表伴随义的with。有标记的并列结构是显性并列结构,没有标记的并列结构是隐性并列结构。从理论上讲,隐性并列结构可以通过补出并列标记而成为显性并列结构,但受制于一定句法结构的管控,有的并列结构只能是隐性的,而有的并列结构只能是显性的。从频率来看,汉语的并列结构倾向于隐性并列,英语的并列结构倾向于显性并列,这与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英语是形合型语言的看法是一致的。从并列连词在显性并列结构中的位置来看,汉语和英语具有相似性,并列连词的典型位置是位于并列项之间。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二分法不太适合用来分析显性并列结构。原型的并列结构的并列项的顺序是不定的,变换并列项的顺序基本不改变整个结构的意义而且符合表达习惯。现实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列项的顺序又是相对固定的。常见的“男-女”序列、“长-幼”序列、“贵-贱”序列以及“大-小”序列、“肯定-否定”序列、“起点-终点”序列等都是出于“凸显”动因的考虑;并列项的排序常常还会考虑“省力”问题,并列项的顺序往往像似于空间认知顺序和时间认知顺序,往往会把概念通达度高的并列项靠前排列,会考虑音节长短、韵律、音高、声调等发声难易度因素。汉英并列结构的排序都是出于“凸显”和“省力”的考虑,但汉英并列结构的并列项排序也具有其民族性。汉英并列结构具有相似的生成模式。每一个并列项就是一个输入空间,并列项之间存在特征的空间映射。通过类属空间的加工,最后在整合空间整合输出并列结构,并列项的特征会通过跨空间映射、关联等机制体现在最后生成的并列结构。并列项之间存在着语音关联、语义关联、语法关联和逻辑关联。并列项通过整合后会生成并列结构,这个生成的并列结构的意义有时不等于并列项意义的简单相加,会产生新创意义。汉英并列结构的学习可采取多种策略,如历时考察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策略、原型结构与边缘结构相结合、比较与对比相结合。汉英并列结构的互译转换可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增译与减译相结合的策略、换译与变译相结合的策略。

付军[4](2016)在《近似推理—多项式代数动态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系统,例如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的规模和结构越来越庞大和复杂,系统出现缺陷和漏洞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任何微小错误都足以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如何确保复杂系统设计的正确性,是学术界和工业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已有研究和实践表明,基于逻辑推理的形式化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由于复杂系统普遍具有数据流交换、连续状态、性能指标等特性,传统的逻辑推理方法面临一些新挑战,主要包括如何建立系统行为与性质断言的统一逻辑框架,如何支持组合化、层次化刻画与验证,如何将数学计算过程与逻辑推理过程融合,如何在逻辑框架内建立系统性能的度量标准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详细研究了刻画系统行为和性质断言的统一逻辑语言,以及逻辑语言的数学模型、证明系统和近似推理系统,并结合实例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本文取得的创新成果归纳如下:(1)提出了具有组合化和层次化特性的多项式代数动态逻辑(ADL),有效地解决了系统行为与性质断言的统一逻辑刻画问题。在ADL的框架中,系统行为被刻画为多项式代数程序,性质断言被刻画为ADL逻辑公式。ADL的组合化特性体现为:多项式代数程序具有组合化的结构,通过顺序、条件、循环等符号将各个子程序组合在一起;层次化则体现为: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可被刻画为ADL模态公式,如模态公式[α]φ→[β]φ可表示底层程序a实现了高层程序β的功能。(2)提出了一种更加精细的数学模型——多项式代数变迁系统(ATS),有效地解决了数据流交换、连续状态等的刻画问题。通过引入连续变量,ATS能够描述连续状态,并允许系统具有无限的连续状态空间,因而具有更强的系统刻画能力;通过在系统变迁上标记多项式表达式,ATS能够同时刻画状态跳转和数据流交换,因而可以刻画更加精细的系统行为。更加有意义的是,通过建立系统行为与多项式零点之间的联系,符号计算等成熟的数学方法能够应用于复杂系统的验证分析。(3)建立了ADL的形式化语义和证明系统(ADL演算),有效地解决了数学计算过程与逻辑推理过程的交叉融合问题。以ATS为语义模型,构造了ADL的形式化语义,包括多项式代数程序的变迁语义和逻辑公式的满足关系,变迁语义和满足关系都可用多项式零点定义,因而,逻辑公式的推导问题能够平滑地转化为符号计算的问题。同时,ADL演算是可靠且部分完备的。(4)建立了ADL的度量语义和近似推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系统的性能评估问题。度量语义是对逻辑公式满足关系的一种量化描述,反映了公式成立的可能性,度量语义值越大则公式成立的可能性越高;近似推理系统由一组度量规则构成,用于估算系统性质在给定状态上成立的可能性。同时,近似推理系统是可靠的,而且是对ADL演算的量化扩展:凡是ADL演算可证的公式必定是可近似推导的。最后,本文对两个实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刻画、验证和分析复杂系统的性质。

樊康乐[5](2015)在《基于OWL的知识库系统基准程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本体的知识库系统是实现大规模语义网数据的高性能存储、查询与推理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目前,基于本体的知识库系统的性能存在很大差异,基准程序就是用来对这些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现有的基准程序还存在较多问题,诸如对相关技术规范的支持参差不齐、实例数据生成方法的通用性差、SPARQL查询语句集的使用范围有限及缺少对SWRL推理性能测试的支持等。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知识库系统基准程序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以OWL 2、SPARQL和SWRL等万维网联盟推荐技术标准为理论基础,研究基于OWL的知识库系统基准程序,试图部分弥补此研究及应用领域中存在的不足。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OWL本体实例数据生成方法、SPARQL查询语句原型定义和SWRL推理规则生成方法等方面。一、针对OWL本体实例数据生成方法的研究,本文基于对OWL公理表达式的形式化语法分析,采用解析OWL本体中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定义域和值域的方法,批量生成个体实例,并为个体实例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实现了OWL本体实例数据的生成;二、针对SPARQL查询语句原型定义,本文通过对现有基准程序设计SPARQL查询语句的考虑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本文SPARQL查询语句原型的设计规则,并设计了一组SPARQL查询语句原型,同时,也提出了SPARQL查询语句的生成方法;三、针对SWRL推理规则的生成方法研究,本文基于对OWL 2 DL构造算子与描述逻辑间映射关系和SWRL原子与描述逻辑间映射关系的分析,以及对OWL 2 DL的复杂概念描述机制的研究,通过为OWL本体中命名类定义等价类公理,依据解析等价类公理来提取语义等价的SWRL原子集合,实现SWRL推理规则的生成。基于上述工作,本文设计了一组测试程序,用于实现对基于OWL的知识库系统的性能评估。除此之外,本文对基准程序原型的相关测试进行了讨论,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基准程序解决方案是可行有效的。

王毅[6](2014)在《注塑模改模知识的增量式发现研究》文中认为塑件产品的质量主要依赖于注塑模具,由于塑件产品结构多样复杂、一般为单件定制,即使正确应用模具设计制造原则也难以确保一次试模成功,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模具进行修改(即改模)。而改模涉及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的许多环节,要求改模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模具的设计和工艺知识,还包括课本上没有的各种工艺经验性知识。这些经验性知识目前只能通过不断实践,接受教训,逐步积累与提高。为此,许多模具企业已经开始注意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记录,以“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形式加以文档化,形成电子化的“改模方案”。其主要作用是在改模工程师制订改模方案时能够通过相似问题搜索,查找相似改模案例。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改模的效率和效果,但随着案例数量的不断增加,可借鉴的方案越来越多况且有些问题看似相似,解决方案却又完全不同,改模工程师往往望而却步,迷失在成千上万的“案例”之中。走出上述困境的唯一方法是从这些历史方案中归纳出其内在规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验性知识”资产。获取上述经验性知识的难点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改模方案特征属性的不同取值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语义关联关系。如何建立面向改模方案的特征属性值之间的复杂关联模型,并从中抽取和归纳出规律,将成为获取改模知识的难点所在。其次,改模经验性知识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使得归纳总结改模方案中存在的内在规律难以入手。最后,实际应用要求模具知识管理系统必须具备可持续归纳能力。由于新增的改模案例会对原有的数据决策表产生影响,需要不断从当前的改模案例中抽取新的规律,归纳新的知识。因此,如何应用新的改模信息,建立可持续的学习机制,将是又一难点。针对上述应用问题与难点,本文做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网状结构的改模知识本体建立和基于SWRL (Semantic Web Rule Language)语言的改模方案表达和现有只考虑利用概念间的上下层次关系描述经验性知识的模型不同,本文不仅考虑概念间的上下层次关系,同时也考虑概念间的复杂的自定义关系,提出了基于描述逻辑的改模经验性知识的表示方法,并借助本体开发工具建立了网状的改模知识本体,从而比较完整地描述了经验性知识概念之间存在的复杂语义关联关系。提出利用语义网络规则语言SWRL构建改模方案,SWRL语言能直接利用OWL文件中的概念(类)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原始改模方案的结构化处理,从而解决了改模方案不被机器所理解的问题。(2)基于自定义关系语义相似度算法的构建和“语义坐标”的建立和现有基于层次模型计算语义相似度的方法不同,本文提出了在考虑层次关系和自定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语义相似度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把所有概念分为若干大类,从每个大类中筛选出一系列“中心概念”,提出以这些“中心概念”形象地扮演概念的“语义表述坐标”,每条改模方案是各条坐标轴上的语义值向空间某点进行投影映射的结果。这样解决了由于概念的多样性引起每种特征属性的不同取值数量多,当针对这些属性取值进行规则归纳时,将导致大量应用有限的规则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极大地减少所归纳知识中涉及的概念数量,提高规则的简洁程度和适用范围。(3)基于粗糙集的改模方案增量式更新在粗糙集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种规则的增量式获取方法,并首次应用于注塑模改模知识发现。首先对原有的差别矩阵进行改进,设计了基于改进的差别矩阵求核与属性约简增量更新算法;然后针对求属性约简过程中进行析取与合取运算的时候计算量大的问题,引入了分明差别矩阵,简化了属性约简的计算复杂度;最后通过计算规则的精度和覆盖度,并通过设定规则的阈值,对规则进行提取,得到了完备的改模规则集,提高了系统学习的效率(4)增量式更新的改模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设计了一个增量式改模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了改模知识领域本体语义编辑、语义坐标维护、改模方案知识维护、改模方案聚类、基于增量式的改模方案更新等功能。通过上述研究工作,解决了如何表达改模方案特征属性值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如何获得典型改模方案,如何持续进行增量式更新等问题,为模具制造企业有效地发现改模方案中蕴含的改模知识提供相关理论和方·法。

刘婷婷[7](2013)在《面向云计算的数据安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计算将硬件、软件等大量IT资源以服务的形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在云计算服务模式下,用户将数据和应用托管至云端,云服务的透明性使用户失去对数据的控制,由于云服务商可信性不易评估,因此,数据安全问题成为云计算环境下用户的首要担忧。由于云计算是根据用户的服务请求对数据进行相关操作,因此,用户和云之间的身份认证是保证数据不被非法用户冒名访问的前提。但是,由于云用户数量庞大,如何进行安全和高效的认证是用户和服务商均关注的问题。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后,可以使用云提供的数据存储和计算服务。用户将大量数据存储到云端并委托云服务商对数据进行计算,本地并不存储数据的副本,虽然云服务商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维护水平,仍无法完全避免数据发生损坏。对于静态存储的数据而言,由于数据量大,传统的将数据下载到本地进行完整性验证不再适用。当用户发现数据完整性被破坏时,只能寄希望于云服务商的灾备机制。对于在计算服务中的动态数据,由于云计算具有多租户的特点,用户通过服务进程对数据访问和计算,共享访问的进程载体成为权限的集中点,共享漏洞威胁需采取针对用户维度的权限隔离机制。如果真的发生了数据安全事件,用户如何对云服务商追究责任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问责机制需要云服务的细节,涉及云服务商的商业秘密,较难实现。另外,由于缺乏可信保障机制,安全机制可能被攻击、篡改或旁路,无法发挥作用。云计算中数据安全问题的本质是数据所有方和服务方之间的信任管理,用户和云服务提供者之间需形成一定的数据使用约束,通过双方的信誉和技术约束手段,共同促成数据的合法使用而不被滥用和破坏。就用户来说,可以选择信赖的服务方,约定一种双方都满意的安全机制,以达到最大化的保障,就服务方而言,一旦失去诚信,将无立足之地。在这样的前提下,云服务商愿意配合用户采取一些数据安全保护技术,不会故意破坏用户的数据,但会对出现的一些数据安全事故进行隐瞒。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对认证、静态存储数据保护和动态计算数据保护、可信云计算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云用户提供全面的数据安全保护。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三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3PAKE)协议提出一种跨云认证方案,并设计了一种可证明安全的3PAKE协议。将用户、用户所属私有云和公有云分别对应3PAKE中的三方实现了跨云认证,基于所设计协议实现的方案比其它跨云认证方案有更高的计算效率。针对传统口令认证方案中存在口令安全性低、易受猜测攻击、认证后不能安全生成会话密钥等问题,基于椭圆曲线提出一种3PAKE协议,证明了协议在随机预言模型下具有会话密钥的前向安全性,能抗离线口令猜测攻击。与基于证书的PKI、基于身份的密码IBC等认证方案相比,本方案既利用了口令认证方案简单易行的优点,又通过密码学方法对口令进行了有效保护,实现了用户和云之间安全、高效的双向认证。2.提出一种用户可验证的静态数据存储方案,使用户能够实现云端数据完整性验证、数据修复以及数据泄露问责。为使用户在发现数据完整性被破坏后能够恢复数据,提出基于秘密共享的多副本存储预处理方法,并提出一种用户身份信息与可用数据分离存储方法,防止外部攻击者获得数据的属主信息后收集同一用户的数据分块重构原始文件。为了及时验证数据的完整性,提出一种支持上述多副本机制的完整性验证方法,该方法与现有完整性验证方法相比,能够确定出错的数据分块,并支持面向第三方的公开验证和数据动态更新。多副本完整性验证无法保证数据不被云服务商泄露,为解决数据泄露问责问题,基于云模型和混沌序列的良好特性,提出一种利用数据库水印实现泄露问责的方法,使用户能够追究云服务商的失职。3.基于分散信息流模型DIFC构建了动态数据安全保护系统CADataGuarder,提供多租户之间细粒度的数据隔离和控制。为消除DIFC的模糊性和不完整性,基于命题逻辑为标记体系和信息流规则进行形式化建模并证明了DIFC模型的安全性。基于DIFC模型的规则和特权约束条件设计分布式文件系统的保护机制、CADataGuarder中敏感数据对象标记和追踪控制的实现机制。在编程语言级,提出一种最小特权封装(LPE)机制,保证安全策略的执行点容易定位和监控;在操作系统层,基于统一的DIFC安全策略模型提供对上层应用的支撑,将用户信息作为应用上下文语义传递至操作系统层,实现了细粒度的数据控制和保护。与现有的基于访问控制或分散信息流控制的其他系统相比,CADataGuarder能提供用户维度的数据隔离,并保证安全机制不易被旁路。4.基于虚拟化架构构建了一种可信云计算平台,为上述几种数据安全保护机制的正确执行提供了可信执行环境。首先,从进程行为的角度对平台信任链传递进行形式化建模和安全证明,给出理论上的支撑。在模型基础上设计了信任链传递机制,在虚拟机监控器VMM层进行了可信增强,提出一种无序的运行时信任链传递机制,对上层用户虚拟机上的可执行程序进行完整性度量和隔离保护,防止恶意代码篡改可执行程序,破坏数据安全机制。为降低云服务商的安全开销,假设云基础设施中只有部分主机进行了可信增强,提出一种将用户虚拟机镜像与云计算环境可信性绑定的方案。

曾萍萍[8](2012)在《X and Y构式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探讨X and Y构式的语义扩展理据,句法结构的概念基础以及成分之间,成分与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的理论视角是Goldberg的构式语法和Langacker认知语法。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我们得到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X and Y构式的概念基础的共同表现为概念并置。具体来说,Nand N构式和N and NP构式象征由两个名词(短语)凸显的事物合而为一的整体概念;Adjective and Adjective构式的概念基础或者为普通的并置关系或者为图形-背景组织;V and V构式在概念上标示两个相联系的、后者凸显的过程。在复杂并列结构里,不同的概念关系构成层级结构。X and Y构式的语义扩展的理据为图形背景、点界程度和部分整体诸意象图式的转换。并置通过图形背景扩展到比较,点界程度的转换导致并置到承接的转换,并置到让步的扩展理据是整体部分转换。这些意义再扩展至别的逻辑关系。关于互动问题的研究,我们的发现包括:首先,出现在X and Y构式里的X和Y相互制约,而当它们进入该构式后,二者整合为蕴含某种逻辑关系的“组”或“事件链”。如果X与Y调换位置,构式义即出现问题。第二,X and Y构式弱化并置义,被赋予抽象的新义。最后,X and Y构式与更具包容力的两个构式,即X and Y+(hedge)与(hedge)+X and Y构式,之间具有继承关系。本研究遗留下来供后续研究的问题还相当多。首先,该研究采用的是相对静态的方法,可以进一步结合语境研究其语用意义。第二,该研究可以跨语言研究,以期获得更进一步的概括。再者,不同的Xand Y构式之间的差异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现阶段该研究着力于对该构式的理解层面,以后应该考虑它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问题。

姜玉苹[9](2011)在《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数据挖掘是一门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隐藏的有潜在价值知识的技术,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数据挖掘的技术有:决策树方法、模糊集方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方法、粗糙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中粗糙集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粗糙集理论自1982年被提出以来,得到了许多研究者们的重视,近年来,其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在数据挖掘、智能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等领域都用到了粗糙集理论及其算法。在数据挖掘领域主要是用到了粗糙集的属性约简算法,通过属性约简算法来缩减数据库中的数据量,从而能够使知识发现的时间更短,知识发现结果的质量更高。本论文针对属性约简算法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学习了数据挖掘和粗糙集的背景知识以及现存的一些典型的属性约简算法。现存的典型的属性约简算法有基于差别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基于属性重要度和信息熵的属性约简算法、基于遗传算法的属性约简算法、基于动态规划的属性约简方法等。(2)提出了基于分类树的属性约简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树的结构特征来表示属性的分类能力,每个叶子节点代表的是对象集,叶子节点的个数代表了树的对应信息系统的分类情况。每个中间节点都代表了一个属性,中间节点的不同分支代表了不同的属性值。如果删除一个属性对应的列后,用信息系统中剩余的属性及值建立起来的分类树的叶子节点的个数不比删除之前少,则说明该属性是冗余的,在属性约简的过程中可以被删除。否则说明该属性是必要的,不能被约简掉的。(3)在基于分类树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小属性约简算法。因为一般来说,属性的个数越少,挖掘出的规律也更具有代表性。所以研究最小的属性约简也是许多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是在基于分类树的基础上,用了分支界限法的思想,通过用尽可能少的组合次数来求出最小的属性约简。

杨霁琳[10](2010)在《不完备信息系统知识约简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波兰数学家Pawlak于1982年提出了粗糙集的概念。粗糙集理论作为一种描述不精确、不确定知识的数学工具为不确定性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概念格理论是由德国数学家Wille在1982年创立的。它是一种有效的知识表示工具。粗糙集理论与概念格理论相辅相成,具有紧密的联系。属性约简是信息系统知识发现中的关键问题,也是粗糙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完备信息系统,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属性约简理论与方法。对于不完备信息系统,相关研究还不完善。本文基于粗糙集理论及概念格理论讨论不完备信息系统的属性约简理论、方法及约简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无线电信号识别领域。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基于自反和传递关系的广义粗糙集模型中近似算子的性质,提出了关于拓扑结构的紧致性条件(COMP),证明了所有自反、传递关系构成的集合与满足紧致性条件(COMP)的所有拓扑构成的集合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在完全分配格上,基于覆盖提出了邻域的概念,基于邻域提出了新的上近似算子及下近似算子,并讨论了它们的基本性质。2.根据不完备信息系统中数据缺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属性贡献度的不可区分关系,并讨论了它与其它不可区分关系之间的联系;在Stefanowski提出的相似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属性约简方法,并分别针对不完备信息系统和不完备决策表给出了属性约简算法。3.针对不完备决策表,本文基于广义相似关系,给出了分配协调集与正域协调集的等价刻画条件及约简判定定理,借助区分矩阵与区分函数给出了分配约简与正域约简的计算方法。4.提出了概念格中属性的一种相似关系,讨论了概念格中形式概念的属性约简特征和约简方法,基于属性相似关系及属性集的拓扑结构提出了一种形式概念生成的方法。通过MATLAB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以C波段无线电信号智能监测为应用背景,利用本文讨论的粗糙集理论和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建立了无线电信号的信息系统和形式背景,对信号进行了特征提取和规则挖掘,说明了这两种知识发现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合取And的对称性、传递性和添加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取And的对称性、传递性和添加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定理证明器Coq的形式语义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现状与相关工作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指导方法
    2.1 多线程离散事件仿真语言
    2.2 统一建模语言
    2.3 形式语义学
    2.4 程序统一理论
    2.5 定理证明器Coq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DESL代数语义与操作语义连接的机械验证
    3.1 MDESL代数语义介绍及其机械定义
    3.2 从代数语义生成的操作语义介绍及其机械验证
    3.3 生成策略与派生操作语义等价性的机械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DESL指称语义与代数定律正确性的机械验证
    4.1 离散时间语义模型介绍及其机械验证
    4.2 基于离散时间语义模型的指称语义介绍及其机械定义
    4.3 代数定律的机械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ML类图形式语义与精化关系的机械验证
    5.1 类图抽象语法介绍及其机械定义
    5.2 类图良构规则机械定义
    5.3 类图精化关系介绍及其机械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UML静态模型一致性的机械定义与验证
    6.1 对象图介绍及其机械定义
    6.2 UML静态模型一致性的机械定义与验证
    6.3 UML模型到Coq代码的自动转换工具
    6.4 基于定理证明器Coq的可机械验证UML框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并行展开定律
    B 顺序组合的机械验证
    C 并行进程的操作语义的机械定义
    D 健康公式hold相关属性的机械验证
    E MDESL的指称语义介绍
    F 连续Skip代数定律的机械证明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2)普赖尔时态逻辑及其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普赖尔的生平与着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和本文的目标
第一章 时态逻辑概述
    第一节 时态逻辑的思想渊源
        一、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时态逻辑思想萌芽
        二、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的低潮期
        三、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对时态命题与时态论证的重新关注
    第二节 时态逻辑的创立和发展
        一、时态逻辑的创立
        二、时态逻辑的发展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普赖尔的时态逻辑
    第一节 普赖尔的纯时态逻辑系统和时态模态逻辑系统
        一、纯时态逻辑系统
        二、时态模态逻辑系统
    第二节 时态逻辑关涉的四个等级
        一、关涉等级的提出
        二、时态逻辑关涉的等级
        三、进一步的讨论
    第三节 分析与评论
第三章 时间、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第一节 上帝的预知与人的自由
        一、从上帝的预知到未来必然性的论证
        二、安瑟尔谟-奥卡姆-莱布尼茨处理方案
        三、普赖尔对从上帝的预知到未来必然性的论证的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主论证、第奥多鲁的解答与普赖尔的重构
        一、主论证与第奥多鲁的解答
        二、普赖尔对第奥多鲁解答之重构
        三、对普赖尔重构的讨论
        四、分析与评论
    第三节 线性时间与分支时间
        一、线性时间观点与线性时态逻辑系统简介
        二、逻辑中分支时间观点的提出
        三、普赖尔论分支时间
        四、分支时间模型
        五、分支时间的哲学意义
    第四节 普赖尔对未来偶然性问题之解答
        一、普赖尔对卢卡西维茨三值处理方案的批评
        二、普赖尔基于二值的处理方案
        三、奥卡姆主义的一种情况:真未来主义理论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普赖尔对时间概念的分析
    第一节 普赖尔对麦克塔加时间观点的分析
        一、麦克塔加反对时间实在性的论证
        二、普赖尔对麦克塔加观点的回应
        三、进一步的讨论
    第二节 普赖尔的现在概念
        一、现在概念
        二、对普赖尔现在概念的讨论
    第三节 普赖尔论时间与存在
        一、关于时间中存在的量化
        二、巴坎公式
        三、关于巴坎公式的讨论
        四、时态本体论
    第四节 关于时间的哲学思考
        一、时间是实在的吗
        二、相对性
        三、时间等级进化理论
        四、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3)汉英并列结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汉英并列结构研究综述
        1.3.1 并列结构范畴的界定
        1.3.2 并列项的排序
        1.3.3 并列结构的标记
        1.3.4 其它角度的考察
        1.3.5 研究现状简评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1.5 本研究拟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1.5.1 句管控
        1.5.2 两个三角
        1.5.3 原型范畴理论
        1.5.4 象似性理论
        1.5.5 概念整合理论
        1.5.6 语法化理论
    1.6 本研究的主要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英并列结构的基本概念
    2.1 核心概念
        2.1.1 并列现象
        2.1.2 并列结构
        2.1.3 并列项
        2.1.4 并列连词
    2.2 相关概念
        2.2.1 从属与从属结构
        2.2.2 形合与意合
第三章 汉英并列结构的形式类别
    3.1 二项并列与多项并列
        3.1.1 二项并列
        3.1.2 多项并列
        3.1.3 二项并列和多项并列的尾项标记
        3.1.4 并列项数目的认知理据
    3.2 同质并列与异质并列
        3.2.1 语法角度的同质并列结构和异质并列结构
        3.2.2 语义角度的同质并列结构和异质并列结构
    3.3 其它类别的并列结构
        3.3.1 化合式并列与离析式并列
        3.3.2 显性并列与隐性并列
        3.3.3 合取并列与析取并列
        3.3.4 定序并列与活序并列
第四章 汉英并列结构的结构标记
    4.1 词性:连词与介词的纠结
        4.1.1 “和”的一词多性
        4.1.2 “和”词性的历时变化轨迹
        4.1.3 词性纠结的共时表现
        4.1.4 并列连词内部的差异
    4.2 逻辑:合取义与析取义的纠结
        4.2.1 合取
        4.2.2 析取
        4.2.3 并列连词合取义与析取义纠结的表现
    4.3 功能:连接与分断的纠结
        4.3.1 连接功能
        4.3.2 分断功能
    4.4 翻译:“和”与and及with的转换纠结
        4.4.1 “和”与“and”
        4.4.2 “和”与“with”
第五章 汉英并列结构的连接方式
    5.1 显性连接与隐性连接
        5.1.1 二项并列的连接方式
        5.1.2 三项及三项以上的并列结构的连接方式
    5.2 连接方式显隐的审视
        5.2.1 连接方式的显隐与句管控
        5.2.2 连接方式的显隐与形合、意合的关系
        5.2.3 显性并列中并列连词句法位置的类型学考察
        5.2.4 连接方式的显隐与直接成分分析法
第六章 汉英并列结构的排序动因
    6.1 凸显动因
        6.1.1 社会地位凸显
        6.1.2 数量与特征凸显
    6.2 省力动因
        6.2.1 理解省力
        6.2.2 发声省力
第七章 汉英并列结构的生成整合
    7.1 并列结构的整合
        7.1.1 输入空间
        7.1.2 类属空间
        7.1.3 合成空间
    7.2 并列结构的整合机制
        7.2.1 跨空间映射
        7.2.2 关联
    7.3 并列结构的新创意义
        7.3.1 创造性并列结构
        7.3.2 并列结构的新创意义
第八章 汉英并列结构的学习策略
    8.1 历时考察与共时研究相结合
        8.1.1 历时的考察
        8.1.2 共时的考察
    8.2 原型与边缘相结合
        8.2.1 原型与边缘的概念
        8.2.2 并列结构的原型与边缘
    8.3 比较与对比相结合
        8.3.1 并列结构与其它结构的比较与对比
        8.3.2 汉英并列结构的比较与对比
第九章 汉英并列结构的互译样式
    9.1 直译式与意译式
        9.1.1 直译式
        9.1.2 意译式
    9.2 增译式与减译式
        9.2.1 并列连词的增减译
        9.2.2 末项标记的增减译
        9.2.3 其它元素的增减译
    9.3 换译式与变译式
        9.3.1 变换语法功能型
        9.3.2 变换语序排列型
        9.3.3 变换逻辑关系型
    9.4 两篇译文的赏析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研究的发现
    10.2 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并列式成语
    附录2: 英语并列式习语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等
致谢

(4)近似推理—多项式代数动态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现状概述
        1.2.2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多项式代数动态逻辑
    2.1 多项式代数程序
    2.2 逻辑公式
    2.3 应用举例
    2.4 本章小结与相关工作
3 多项式代数变迁系统
    3.1 标记变迁系统
    3.2 多项式代数变迁系统
        3.2.1 多项式及其零点
        3.2.2 系统定义
        3.2.3 行为刻画
    3.3 本章小结与相关工作
4 构造多项式代数动态逻辑的形式化语义
    4.1 数学模型
    4.2 多项式代数程序的变迁语义
    4.3 逻辑公式的满足关系
    4.4 本章小结与相关工作
5 多项式代数动态逻辑的证明系统
    5.1 序贯式演算
    5.2 明系统的构成
        5.2.1 公理规则
        5.2.2 推理规则
    5.3 符号计算与逻辑推理的融合
    5.4 可靠性与部分完备性
    5.5 本章小结与相关工作
6 多项式代数动态逻辑的近似推理
    6.1 度量变迁系统
    6.2 逻辑公式的度量语义
    6.3 近似推理
        6.3.1 近似推理规则
        6.3.2 可靠性
    6.4 本章小结与相关工作
7 实例分析
    7.1 列车运行控制
        7.1.1 问题描述
        7.1.2 系统建模与性质刻画
        7.1.3 推理过程及结果分析
    7.2 化学反应网络
        7.2.1 问题描述
        7.2.2 系统建模与性质刻画
        7.2.3 推理过程及结果分析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工作总结
    8.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A.1 列车运行控制1
    A.2 列车运行控制2
    A.3 化学反应网络1
    A.4 化学反应网络2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OWL的知识库系统基准程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目标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本文研究工作基础及研究概述
    2.1 语义网体系结构
        2.1.1 RDF和RDF Schema
        2.1.2 OWL本体描述语言
        2.1.3 SPARQL查询语言
        2.1.4 SWRL规则描述语言
        2.1.5 描述逻辑
    2.2 基于本体的知识库系统
    2.3 典型基准程序的相关分析
        2.3.1 基准程序
        2.3.2 典型基准程序分析
    2.4 基于OWL的知识库系统基准程序解决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OWL的知识库系统基准程序的设计
    3.1 OWL示例本体
        3.1.1 示例本体中类的定义
        3.1.2 示例本体中属性的定义
    3.2 OWL本体实例数据的生成方法
        3.2.1 OWL本体定义规范的形式化描述
        3.2.2 OWL本体实例数据生成方法描述
    3.3 SPARQL查询语句的生成方法
        3.3.1 SPARQL查询语句的制定规则
        3.3.2 SPARQL查询语句的原型定义
        3.3.3 SPARQL查询语句的生成方法描述
    3.4 SWRL推理规则的生成方法
        3.4.1 OWL 2 DL与描述逻辑
        3.4.2 SWRL与描述逻辑
        3.4.3 SWRL推理规则的生成方法描述
    3.5 测试模块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准程序的原型实现与相关测试
    4.1 基准程序的原型实现
        4.1.1 OWL本体实例数据生成方法的实现
        4.1.2 SPARQL查询语句生成的相关模型定义及方法实现
        4.1.3 SWRL推理规则生成的相关模型定义及方法实现
        4.1.4 测试模块的相关方法实现
    4.2 基准程序的相关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及成果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6)注塑模改模知识的增量式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改模知识的来源与获取
        1.2.1 改模知识的特点与来源
        1.2.2 改模知识获取技术需求
    1.3 知识发现
        1.3.1 基于数据库知识发现的定义
        1.3.2 知识表达
        1.3.3 知识发现方法
        1.3.4 知识的增量式更新
    1.4 模具经验性知识的表达、发现与增量式更新
        1.4.1 模具经验性知识的表达
        1.4.2 模具经验性知识的发现方法
        1.4.3 经验性知识的增量式更新
    1.5 论文的主要思路
    1.6 本文的课题来源及论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注塑模改模知识表达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注塑模具生产流程
        2.2.1 改模与各业务技术要求之间的关系
        2.2.2 改模方案的制定及组成
    2.3 基于改模领域知识表达模型
        2.3.1 基于本体的改模知识表示框架
        2.3.2 改模知识本体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注塑模改模知识本体的建立
    3.1 本体表示方法
        3.1.1 本体的数学基础
        3.1.2 本体描述语言
        3.1.3 规则描述语言S WRL
    3.2 改模知识本体的创建
        3.2.1 改模知识本体的表示
        3.2.2 基于S WRL的改模规则表示
        3.2.3 改模知识本体的一致性检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改模方案的聚类
    4.1 引言
    4.2 基于本体的改模方案聚类思想
    4.3 典型改模方案的自动归类技术
        4.3.1 问题的数学描述
        4.3.2 改模方案间的聚类相似度的计算
        4.3.3 基于本体的语义描述坐标的建立
        4.3.4 相似度矩阵和改模方案层次聚类图
    4.4 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粗糙集的改模规则的增量式更新
    5.1 引言
    5.2 粗糙集基本知识
        5.2.1 信息表和不可分辨关系
        5.2.2 相容和不相容决策表
        5.2.3 知识的核与属性约简
        5.2.4 决策规则及其数量度测
    5.3 基于差别矩阵的改模规则更新
        5.3.1 核的计算和增量式更新
        5.3.2 属性约简和增量式更新
        5.3.3 改模方案(规则)的更新算法
    5.4 算法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验证
    6.1 增量式改模方案知识发现系统总体设计
    6.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6.2.1 本体构建和改模方案结构化技术
        6.2.2 利用Jena和SPARQL读取改模知识领域本体
    6.3 改模方案知识发现案例
        6.3.1 原始的塑件缺陷与改模对策实例
        6.3.2 原始改模方案的获取
        6.3.3 原始改模方案的结构化
        6.3.4 改模方案的聚类和核心概念表达典型改模方案
        6.3.5 改模方案的增量式更新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研究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和完成的项目
致谢

(7)面向云计算的数据安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云计算及其面临的数据安全威胁
        1.2.1 云计算概述
        1.2.2 云计算面临的数据安全威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以数据安全为主要目标的云安全体系架构
        1.3.2 云计算中身份认证技术研究现状
        1.3.3 静态存储数据保护的研究现状
        1.3.4 动态数据隔离保护的研究现状
        1.3.5 可信云计算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椭圆曲线的3PAKE跨云认证方案
    2.1 引言
    2.2 基于3PAKE协议的跨云认证方案
    2.3 基于椭圆曲线的3PAKE认证协议
        2.3.1 Chien’s Protocol的椭圆曲线模拟及安全漏洞分析
        2.3.2 一种改进协议的提出和描述
        2.3.3 改进协议的安全性证明
        2.3.4 改进协议的效率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可验证的静态数据可信存储方案
    3.1 引言
    3.2 支持动态更新和公开验证的多副本数据完整性验证
        3.2.1 方案基本思想
        3.2.2 多副本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案
        3.2.3 方案正确性和合理性分析
        3.2.4 方案复杂度分析
        3.2.5 相关工作比较
    3.3 基于数据库水印技术的数据泄露问责
        3.3.1 方案基本思想
        3.3.2 基于云模型的云滴水印生成
        3.3.3 基于混沌序列的数据库LSB水印嵌入
        3.3.4 水印检测和问责
        3.3.5 实验验证和方案优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IFC模型的动态数据安全保护
    4.1 引言
    4.2 分散信息流控制模型DIFC构建
        4.2.1 分散信息流控制的标记体系和信息流规则
        4.2.2 基于命题逻辑的DIFC模型
    4.3 基于DIFC模型的数据安全保护系统CA_DataGuarder
        4.3.1 系统设计基本思想
        4.3.2 分布式文件系统保护
        4.3.3 PL-CA_DataGuarder实现机制
        4.3.4 OS-CA_DataGuarder实现机制
        4.3.5 CA_DataGuarder的性能分析与应用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虚拟化架构的可信云计算平台
    5.1 引言
    5.2 基于虚拟化架构的云计算平台信任链
        5.2.1 基于虚拟化架构的平台信任链模型
        5.2.2 信任链的功能设计
        5.2.3 基于虚拟化架构的信任链传递机制
    5.3 用户VMI与云计算平台可信性绑定
        5.3.1 方案基本思想
        5.3.2 绑定协议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云计算的数据安全保护原型系统
    6.1 系统总体设计
        6.1.1 总体框架
        6.1.2 实现环境
        6.1.3 工作流程
    6.2 数据安全保护子系统设计
        6.2.1 可信云计算平台构建
        6.2.2 跨云认证数据保护子系统设计
        6.2.3 云存储数据保护子系统CS-DPS设计
        6.2.4 SaaS数据保护子系统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X and Y构式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1.1 Motive of the Research
    1.2 Aims of the Study
    1.3 Composition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Traditional Study of X and Y Construction
    2.3 Cognitive Study of X and Y Construction
    2.4 Summary
3.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3.1 Introduction
    3.2 Goldberg’s Construction Grammar
        3.2.1 Goldberg’s View on Construction
        3.2.2 The Advantages of Goldberg’s Construction Grammar
    3.3 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3.4 Summary
4. A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X and Y
    4.1 The Idiosyncratic Characteristic of X and Y Construction
    4.2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X and Y Construction and Their Conceptual Bases
        4.2.1 Juxtaposition of X and Y Construction
        4.2.2 N and N
        4.2.3 N and NP
        4.2.4 Adjective and Adjective
        4.2.5 V and V
        4.2.6 Analysis of Complex Coordination
    4.3 Semantic Extension of X and Y Construction
        4.3.1 Theories on Image Schema
        4.3.2 From Juxtaposition to Comparison
        4.3.3 From Juxtaposition to Succession
        4.3.4 From Juxtaposition to Concession
    4.4 Various Instances of X and Y Construction
    4.5 Summary
5.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and Its Components
    5.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X, Y, and X and Y Construction
        5.1.1 The Coercion between X and Y
        5.1.2 Semantic Sanction of X and Y
        5.1.3 Interaction between X and Y
    5.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 and Y Construction and Other Constructions
    5.3 Summary
6.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Projects

(9)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据挖掘发展概述
    1.2 粗糙集理论的发展史
    1.3 基于粗糙集的属性约简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粗糙集理论
    2.1 集合论相关知识简介
    2.2 知识与知识库
    2.3 知识表达系统和决策表
    2.4 近似空间
    2.5 核与约简
    2.6 差别矩阵和差别函数
    2.7 属性重要度
    2.8 信息熵
    2.9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信息系统的属性约简算法
    3.1 盲目删除属性约简算法
        3.1.1 算法基本思想
        3.1.2 算法的优缺点
    3.2 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属性约简算法
        3.2.1 算法基本思想
        3.2.2 算法的优缺点
    3.3 基于差别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
        3.3.1 基于差别矩阵的信息系统的属性约简算法
        3.3.2 基于差别函数的信息系统的属性约简算法
        3.3.3 改进的基于差别函数的属性约简算法
        3.3.4 基于差别矩阵和属性选择的属性约简算法
        3.3.5 算法的优缺点
    3.4 基于信息熵的属性约简算法
    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属性约简算法
    3.6 基于扩展规则的属性约简算法
    3.7 基于动态约简的属性约简算法
    3.8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树的属性约简算法
    4.1 基本概念
        4.1.1 二维表和分类树
        4.1.2 基于分类树的定理
    4.2 基于分类树的属性约简算法
    4.3 基于分类树属性约简算法实例分析
    4.4 算法实现
        4.4.1 算法的输入输出
        4.4.2 算法的主要数据结构
        4.4.3 算法的主要接口函数
    4.5 算法复杂度分析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于树的最小属性约简算法
    5.1 最小属性约简算法的思路
    5.2 求最小属性约简算法的改进
    5.3 算法的实例分析
    5.4 算法的复杂度分析
    5.5 属性约简算法的比较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的后续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不完备信息系统知识约简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粗糙集理论的概述
        1.2.1 粗糙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2.2 粗糙集理论的应用现状
    1.3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1.3.1 信息系统
        1.3.2 不可区分关系
        1.3.3 近似算子
        1.3.4 属性约简
        1.3.5 规则提取
    1.4 概念格的基本理论
        1.4.1 概念格的产生和发展
        1.4.2 概念格的基本概念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目标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基于不完备信息系统的粗糙集模型
    2.1 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粗糙集理论的扩充模型
        2.1.1 不完备信息系统
        2.1.2 不可区分关系
    2.2 基于属性贡献度的不可区分关系的粗糙集模型
        2.2.1 不完备信息系统中属性的分类
        2.2.2 基于属性贡献度的不可区分关系
        2.2.3 与已有不可区分关系的联系
    2.3 不完备信息系统的广义粗糙集模型
        2.3.1 基于自反和传递关系的广义粗糙集模型
        2.3.2 广义粗糙集模型与拓扑的关系
    2.4 CCD格上的近似算子
        2.4.1 CCD格上粗糙近似的基本概念
        2.4.2 CCD格的下近似算子
        2.4.3 CCD格的上近似算子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
    3.1 引言
    3.2 基于广义相似关系的属性约简
        3.2.1 不完备信息系统属性约简方法研究
        3.2.2 不完备决策表属性约简方法研究
    3.3 基于属性重要度的属性约简
        3.3.1 基于相似关系的属性重要度
        3.3.2 不完备信息系统基于属性重要度的约简方法
        3.3.3 不完备决策表基于属性重要度的约简方法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概念格理论的属性约简
    4.1 引言
    4.2 形式概念分析的理论基础
        4.2.1 概念格的构造
        4.2.2 概念格的属性约简
    4.3 概念格中属性的相似关系
        4.3.1 属性的相似类
        4.3.2 基于相似关系的属性分类及性质
    4.4 基于属性相似关系的约简
    4.5 基于属性相似关系的概念的生成
        4.5.1 属性集A的拓扑空间
        4.5.2 基于拓扑基的概念格生成方法
        4.5.3 算法实现
    4.6 小结
第5章 信息系统知识约简方法在无线电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无线电信号基础知识
        5.2.1 信号基础知识
        5.2.2 无线电信号监测
        5.2.3 C波段的无线电信号
    5.3 信号预处理
        5.3.1 信号采集
        5.3.2 信号特征收集
    5.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信号特征提取
        5.4.1 信息系统的建立
        5.4.2 属性约简及规则提取
    5.5 基于概念格的信号特征提取
        5.5.1 形式背景的建立
        5.5.2 属性约简和概念的生成
        5.5.3 基于概念的信号特征分析
        5.5.4 信号规则分析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合取And的对称性、传递性和添加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定理证明器Coq的形式语义验证研究[D]. 盛枫.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6)
  • [2]普赖尔时态逻辑及其哲学思想研究[D]. 周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3]汉英并列结构对比研究[D]. 陈池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4]近似推理—多项式代数动态逻辑研究[D]. 付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5]基于OWL的知识库系统基准程序的研究[D]. 樊康乐.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6]注塑模改模知识的增量式发现研究[D]. 王毅.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7]面向云计算的数据安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刘婷婷.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1)
  • [8]X and Y构式解析[D]. 曾萍萍. 温州大学, 2012(04)
  • [9]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设计与实现[D]. 姜玉苹.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10]不完备信息系统知识约简方法及应用研究[D]. 杨霁琳.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连接的对称性、传递性和可加性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