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城北30潜山油藏油藏研究

胜利油田城北30潜山油藏油藏研究

一、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油藏储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闫鹏[1](2021)在《埕岛油田潜山油藏控水技术政策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埕岛油田的潜山油藏主要靠天然底水能量开采,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防止和抑制底水锥进。本文通过分析含水油井含水上升原因提出了优化井身轨迹、关井压锥以及优化生产制度等三项控水措施,并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了显着效果,有效提高了潜山单井产能,含水上升得到抑制,提高了潜山油藏的开发效果。

丁燕,杜启振,Qamar Yasin,张强,刘力辉[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裂缝预测在S区潜山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确描述并预测裂缝空间分布是裂缝型潜山油藏储层开发的前提条件,裂缝型潜山油藏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震反射多表现为空白或杂乱反射,传统的依赖模型的反演方法难以表征复杂的潜山断裂系统。为此,提出了以测井裂缝敏感参数FICc为训练目标的深度信念网络反演方法。首先基于碳酸盐岩裂缝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综合伽马、井径等曲线,构建敏感性裂缝识别参数FICc;然后以基于优选井计算的FICc曲线作为训练目标、以井旁地震数据作为训练特征构成训练样本,通过训练深度信念网络,建立井旁地震数据与FICc曲线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最后将训练成熟的网络模型应用到整个地震数据体,反演得到裂缝识别参数FICc,进而预测裂缝空间分布。S区潜山裂缝预测的应用结果表明,测井裂缝识别参数FICc识别结果与成像测井裂缝识别结果基本吻合,FICc作为训练目标在S区裂缝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应用深度信念网络反演的解释结果表明S区潜山主要发育北东向裂缝,呈带状沿断层大面积发育,与熵属性刻画的裂缝发育带一致性较好,钻井吻合率达71%。

毛艺阳[3](2019)在《埕岛潜山断层结构与流体活动对储层的改造作用》文中指出埕岛潜山地处渤海南部海域,是由灰岩及白云岩等组成的内幕型油藏,其储集空间一直认为是裂缝,但是结合多年原油开发的实践发现,原来以裂缝为主的与实际地质规律存在差异。通过岩心观察,发现储集空间与断层密切相关,并在断层面附近识别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及裂缝,前两者储集空间非常发育、含油性很好。结合采样和薄片分析,划分出4种储集体:早期(中生代断层所致)角砾岩段、晚期(中生代断层所致)角砾岩段、碎裂岩段、裂缝段。而且受构造应力及岩性等因素的影响,断层面与裂缝段、碎裂岩、角砾岩的形成了5种不同的空间组合类型。将岩心描述与测井曲线相结合,优选出敏感参数建立了上述4种储集体的判别模型(M),当M>0.18为晚期角砾岩段,0.075<M≤0.18为早期角砾岩段,0.025<M≤0.075为碎裂岩段,0.01<M≤0.025为裂缝段。通过井震结合,明确了储集空间的地震反射特征,结合断层解释,预测它们在潜山内幕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围岩及缝洞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等分析,确定了地表淡水及热液通过断层-裂缝对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的改造作用:其中地表淡水溶蚀作用非常明显,灰岩角砾溶蚀程度大于云质灰岩和白云岩角砾;热液则主要表现为化学充填作用,其温度及流速的降低有利于方解石的沉淀,云质灰岩的充填程度大于灰岩、白云岩,热液的溶蚀现象在样品中观察到的很少。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流体活动与油气充注大致相当,所以说,埕岛潜山油藏的形成受到了断层活动、地表淡水与热液改造的共同作用。通过对研究区储集空间成因及分布研究,很好的指导了埕岛潜山油藏的后续开发,也为潜山型碳酸盐岩内幕储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陈亮[4](2017)在《埕岛油田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浅海海域,构造上位于渤海湾埕宁隆起带埕北低凸起东南端,为一古近系基底背景上发育的大型潜山披覆构造带。该地区中生界潜山构造运动强烈、地层结构复杂、储层岩相多、控藏因素复杂,为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搞清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的地质结构特征、储层的成因机制以及油气控制的因素和分布规律,开展了中生界地层对比划分及展布研究、复杂岩性储层控制因素及评价研究、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等工作。经过研究,得到以下成果及认识:该区潜山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演化,最终形成西排山、中排山和东排山各具特色的构造格局。潜山储集体的发育受岩相、不整合面、断裂的控制,主要发育裂缝和各种孔隙等2种类型储集空间,发育碎屑岩和火成岩2类储集类型。西洼组和蒙阴组储集物性相对最好,其次是三台组和坊子组。碎屑岩储层中含砾砂岩最好,其次为砂岩,即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砾岩。不整合面以下100m以内储层发育好,多期风化更为有利;主干断裂附近储层最为有利,火成岩一般压裂才高产。还指出了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油气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认为储层的发育特征、断层侧向封堵及盖层条件、油气输导条件等共同控制潜山油气成藏;成藏主要受油源条件及储集条件控制,油气主要分布在长期活动的主干断裂所控制形成的储集物性良好的构造类圈闭中。在研究和认识基础上,提交有利勘探目标5个。

张桓,张枞[5](2017)在《曙光油田碳酸盐岩潜山内幕评价方法》文中指出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中上元古界潜山带埋藏较深,非均质性强,岩性复杂,构造褶皱强烈,勘探难度很大。以岩心资料为基础,根据岩石矿物成分优选密度与补偿中子、自然伽马与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建立岩性识别图版,结合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对曙光油田碳酸盐岩潜山内幕进行岩性识别和产状刻画。曙光油田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石英岩和泥质岩类。石英岩类和碳酸盐岩类表现为补偿中子值低,泥质岩类则较高;泥质岩类和石英岩类表现为自然伽马值、声波时差值高,密度值低,碳酸盐岩则相反。储集空间为中、小型溶洞,溶孔和宏观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的泥岩类和板岩类是确定地层产状的关键位置,并用地震剖面和地层倾角解释加以标定和验证。

张鹏飞,曹忠祥,刘惠民,高永进,田美荣,马士坤[6](2016)在《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以鲁西-济阳地区为例》文中指出为了建立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评价标准,综合运用露头、岩心及试油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太古界内幕储层的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太古界内幕储层为典型的裂缝性储层,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包括岩石矿物组成、潜山岩石构造与构造变形程度等3项.结果表明:受岩石矿物组成差异控制,混合二长花岗岩脆性系数可达0.84,而英云闪长岩,脆性系数仅为0.64.潜山岩石构造为内幕储层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层状或似层状潜山构造更易于形成裂缝性储层,岩心破碎,取心收获率仅为50%左右,而块状构造岩心较完整,取心收获率通常在80%100%.受构造改造程度控制,辽河坳陷太古界潜山裂缝发育要好于济阳坳陷,济阳坳陷内部东部要好于西部.通过对主控因素的级别定义和相互匹配,建立了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的三端元评价标准,将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划分为3类,其中Ⅰ类储集性能最好,Ⅱ类次之,Ⅲ类最差.

季哲[7](2015)在《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东营凹陷太古界的主要储集岩类及组合、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和孔隙结构等储层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开展储集岩储集空间成因机制研究,明确储层特征与岩性、岩浆侵入、混合岩化作用、构造断裂活动和物理风化作用等之间的关系,且进行储集空间形成期次的划分,确定影响潜山储层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首先,本区古潜山储层以孔洞复合型和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所划分的四类储层中,I类储层为优质储层,其孔隙度大于10%,渗透率大于10×10-3μm2。从储集岩类型上看,研究区储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约占60.1%)、闪长岩类(16.2%)。从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上看,研究区层段储集空间以各类裂缝为主,主要为高角度构造缝,大多被充填,宽度0.5-2mmm不等,缝间距多小于2cm。从储层物性上看,储层孔隙度大多数小于10%,渗透率总体小于10×10-3μm2,储集岩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岩层。其次,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是本区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界结晶基底和在4.5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岩浆侵入构成了现今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的花岗岩类基底。东营凹陷北部潜山带的几条近东西向断层自中生代末至第四纪长期处于张裂活动,与此同时,研究区太古界顶面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形成了各类裂缝与孔隙,大大增加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此外,研究区太古代岩石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太古界储层岩石为新太古代中晚期岩浆侵入包裹原变质岩,后又经过至少2期岩浆侵入,同时接受区域变质、构造破碎、风化淋滤、湖水溶蚀等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大量以各类裂缝为主的次生储集空间。最后,本文根据成因和控制因素的分析,以岩性为根本影响因素,构造破碎为最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岩浆侵入、物理风化、大气淡水淋滤、深层溶解作用等次要控制因素,总结出储层的演化模式。

陈广坡,徐国盛,赵志刚,王洪波,淡伟宁[8](2009)在《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三维区古生界潜山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岩心观察、钻井、测井(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技术,对赛汉塔拉凹陷基底潜山储集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对储集层进行了平面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赛汉塔拉凹陷基底岩性主要为灰岩和变质岩,其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溶蚀孔洞等次生孔隙。灰岩潜山储集层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表层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而变质岩潜山可以划分为表层风化破碎带和裂缝、溶蚀孔洞发育带。两种岩性的潜山以表层带的储集性能最为良好,其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受断裂和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钻井资料的标定和理论上的分析表明,表层带储集层在地震资料上具有低振幅、低相关系数的特征,而内幕岩溶则主要具有强振幅的特征,利用地震属性能够对潜山储层进行有效的识别。在对潜山储集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控制潜山储集层发育的主要因素为岩性、断裂和距潜山顶面的深度等。

杨明慧[9](2008)在《渤海湾盆地潜山多样性及其成藏要素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油气成藏要素分析,认为渤海湾盆地潜山在岩性、结构和成因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特征。岩性包括变质岩、沉积岩(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岩;结构可分单一结构和复式结构;而在成因上有逆冲、伸展和走滑作用。变质岩、火山岩潜山主要见于盆地东部的辽河、渤中和济阳坳陷;翘倾断块碳酸盐岩潜山见于冀中坳陷;而碳酸盐岩内幕潜山见于黄骅、济阳坳陷。储集空间是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变质岩、火山岩潜山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碳酸盐岩潜山除裂缝储层外,另一储集空间是溶蚀的孔、洞、缝。其中,变质岩潜山的裂缝发育受岩性、地貌和构造应力影响;碳酸盐岩潜山的孔、洞、缝发育则与岩性、层位等因素有关。

鹿洪友[10](2008)在《埕北30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物性分析、岩心CT图像分析、测井解释,分析了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带油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成藏模式;发现埕北30潜山带太古界储层以碎裂状混合岩化黑云母二长片麻岩物性最好,产能最高,在Pt-Art不整面以下约250m范围内均为有效储层;太古界储层主要是裂隙缝和微裂隙含油。下古生界发育5个裂缝频数高值带,风化壳以下150250m范围内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地层总孔隙度可达15%以上,裂缝孔隙度一般大于0.5%。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裂缝-孔隙复合储集空间类型,碳酸盐岩古岩溶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CB30潜山下古生界与太古界为统一的缝洞复合型潜山油藏,为块状油藏,属它源潜山成藏模式。第三系烃源岩主要通过断层与前第三系地层直接侧向接触,使油气聚集于前中生界储层中成藏。

二、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油藏储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油藏储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埕岛油田潜山油藏控水技术政策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开发概况
    1.1 构造特征
    1.2 开发状况
    1.3 油藏开发主要矛盾
2 高含水原因分析
    2.1 高角度裂缝发育沟通底水
    2.2 进山海拔影响含水上升
    2.3 井位与断层距离较近裂缝发育
    2.4 生产压差过大
3 主要措施与实例
    3.1 优化井身轨迹
    3.2 关井压锥
        3.2.1 关井压锥时机
        3.2.2 关井时间
        3.2.3 开井工作制度
        3.2.4 CB302井关井压锥实例分析
    3.3 优化生产制度
4 结论

(2)基于深度学习的裂缝预测在S区潜山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度学习非线性反演方法
    1)样本集构建。
    2)模型训练。
    3)模型应用。
2 实例与效果分析
    2.1 地质概况
    2.2 效果分析
3 结论

(3)埕岛潜山断层结构与流体活动对储层的改造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结构研究
        1.2.2 潜山缝洞储集空间研究
        1.2.3 热液作用研究
        1.2.4 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认识
        1.4.1 完成的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潜山形成与断层发育
第三章 埕岛潜山“断层”组成及结构特征
    3.1 断层内部单元的描述及识别
        3.1.1 岩心描述
        3.1.2 测井识别
        3.1.3 地震信息刻画
    3.2 断层的结构特征
第四章 潜山储层的溶蚀-充填机制
    4.1 潜山储层溶蚀特征与机制分析
        4.1.1 岩心与薄片特征描述
        4.1.2 成像测井、地震反映的溶蚀
        4.1.3 溶蚀模拟实验
    4.2 潜山储层充填特征与机制分析
        4.2.1 岩心与薄片特征分析
        4.2.2 流体类型识别
        4.2.3 充填期次分析
        4.2.4 充填模拟实验
第五章 埕岛潜山储集空间评价及识别
    5.1 潜山储集空间的综合发育模式
    5.2 潜山储集空间的分布预测
    5.3 潜山储集空间的评价
        5.3.1 评价参数
        5.3.2 含油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埕岛油田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埕岛地区中生界构造及地层特征
    2.1 中生代区域沉积及构造背景
        2.1.1 三叠纪
        2.1.2 侏罗纪
        2.1.3 白垩纪
    2.2 埕岛地区中生界构造特征
        2.2.1 构造格局
        2.2.2 断裂发育特征
        2.2.3 构造演化特征
    2.3 埕岛地区中生界地层特征
        2.3.1 地层岩性特征
        2.3.2 残留地层分布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及潜山储层特征
    3.1 沉积相特征
        3.1.1 冲积扇相
        3.1.2 河流相
        3.1.3 扇三角洲相
        3.1.4 三角洲相
        3.1.5 湖泊相
        3.1.6 沼泽相
        3.1.7 火山岩相
    3.2 储层特征
        3.2.1 储集空间类型
        3.2.2 储集物性控制因素
        3.2.3 储层分布规律
第四章 潜山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
    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4.1.1 顶面不整合型
        4.1.2 内幕断块型
    4.2 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
        4.2.1 储层发育特征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
        4.2.2 封堵条件影响中生界油藏的富集
        4.2.3 油气输导条件是中生界油气成藏的基础
第五章 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勘探目标评价
    5.1 埕北断裂带西部
        5.1.1 埕北古61 块(已部署埕北古61 井)
        5.1.2 埕北244块
        5.1.3 埕北603南
    5.2 埕北20 断裂带~埕北古13 块(已部署埕北古13 井)
    5.3 桩海东部断裂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曙光油田碳酸盐岩潜山内幕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潜山内幕岩性特征及识别
    2.1 潜山内幕岩性特征
        2.1.1 碳酸盐岩类
        2.1.2 石英岩类
        2.1.3 泥质岩类
    2.2 岩性识别
3 储层物性及分布特征
4 潜山内幕地层产状
    4.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4.2 地层倾角确定地层产状
5 结论

(6)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以鲁西-济阳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内幕储层特征
3 主控因素分析
    3.1 岩石矿物组成
    3.2 潜山岩石构造
    3.3 构造改造程度
4 内幕储层评价标准
5 结论

(7)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太古界储层储集特征研究
        1.3.2 储层成因机制及分布主控因素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
    2.2 构造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浆岩
        3.1.2 变质岩
    3.2 储集空间特征
        3.2.1 孔隙
        3.2.2 洞
    3.3 储层裂缝填特征
        3.3.1 露头区裂缝发育特征
        3.3.2 岩心裂缝发育特征
        3.3.3 充填物
        3.3.4 裂缝发育规律
    3.4 储层物性特征
        3.4.1 孔渗基本特征
        3.4.2 岩性与物性关系
        3.4.3 孔渗关系
        3.4.4 储层物性分布
    3.5 孔隙结构特征
    3.6 储层非均质性
第4章 储层成因及影响因素
    4.1 储层成因机制研究
        4.1.1 岩浆作用及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4.1.2 变质作用及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4.1.3 构造作用及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4.1.4 风化作用及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4.2 储层的控制因素
        4.2.1 岩性
        4.2.2 构造破裂作用
        4.2.3 岩浆侵入作用
        4.2.4 域变质作用
        4.2.5 物理风化作用
        4.2.6 大气淡水淋滤
        4.2.7 深层溶解作用
    4.3 储层演化历程
        4.3.1 太古代早期岩石
        4.3.2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层状变质岩
        4.3.3 混合期将层状变质岩演变成不规则块状杂岩体
        4.3.4 后期侵入岩脉的穿插作用
        4.3.5 构造作用
        4.3.6 风化破碎形成的风化带
        4.3.7 后期潜山边缘湖平面升降形成裂缝溶蚀带
        4.3.8 埋藏后有机质热演化产生腐蚀性流体改造作用
第5章 储层分布规律
    5.1 储层类型
    5.2 储层级别划分
    5.3 储层分布特征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三维区古生界潜山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赛汉塔拉凹陷三维区古生界潜山基本地质概况
3 古生界潜山储集层特征
    3.1 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物性特征
    3.2 储集层纵向分布特征
        3.2.1 碳酸盐岩潜山
        (1) 表层岩溶带
        (2) 渗流岩溶带
        (3) 潜流岩溶带
        3.2.2 变质岩潜山
        (1) 表层风化破碎带
        (2) 裂缝、溶孔、溶洞发育带
    3.3 储集层平面分布特征
4 古生界潜山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1) 岩性的影响
    (2) 断裂的影响
    (3) 距离潜山顶面深度的影响
5 结论

(9)渤海湾盆地潜山多样性及其成藏要素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潜山多样性
    1.1 岩性多样性
        1.1.1 变质岩
        1.1.2 沉积岩(碳酸盐岩、碎屑岩)
        1.1.3 火成岩
    1.2 结构多样性
        1.2.1 单一结构
        1.2.2 复式结构
    1.3 成因多样性
        1.3.1 逆冲作用
        1.3.2 伸展作用
        1.3.3 走滑作用
2 多样性潜山成藏要素分析
    2.1 变质岩潜山
    2.2 碳酸盐岩潜山
    2.3 火山岩潜山
3 结论

四、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油藏储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埕岛油田潜山油藏控水技术政策研究与实践[J]. 闫鹏. 石河子科技, 2021(0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裂缝预测在S区潜山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J]. 丁燕,杜启振,Qamar Yasin,张强,刘力辉. 石油物探, 2020(02)
  • [3]埕岛潜山断层结构与流体活动对储层的改造作用[D]. 毛艺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埕岛油田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D]. 陈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曙光油田碳酸盐岩潜山内幕评价方法[J]. 张桓,张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7(02)
  • [6]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以鲁西-济阳地区为例[J]. 张鹏飞,曹忠祥,刘惠民,高永进,田美荣,马士坤.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6(01)
  • [7]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成因研究[D]. 季哲.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8]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三维区古生界潜山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陈广坡,徐国盛,赵志刚,王洪波,淡伟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9(01)
  • [9]渤海湾盆地潜山多样性及其成藏要素比较分析[J]. 杨明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05)
  • [10]埕北30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J]. 鹿洪友.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4)

标签:;  ;  ;  ;  ;  

胜利油田城北30潜山油藏油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