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药结合补肾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糖脂代谢和一氧化氮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翔宇,陈跃来,李永方[1](2021)在《郑蕙田研究员主要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回顾》文中指出郑蕙田(1943—2000),女,广东省潮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理事,上海市针灸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上海针灸杂志》常务理事,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所长、临床研究室主任等职,多次获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主编《实用针灸泌尿学》,参与编写《针灸临床研究进展》《新编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大全》等,发表论文和日语译文60余篇。擅长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膀胱病变、压力性尿失禁、尿道综合征等泌尿系统疾病。
陈瑜[2](2017)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次meta分析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参照Cochrane协作网规定的原则,制定检索策略,全面检索国内外2000年-2017年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CBM等数据库。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按Cochrane协作网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级。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分析结果用GradePro3.6软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25个研究,共1900例受试者。在总有效率研究中,6个研究报告了针灸与单纯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的对比,RR和95%CI为1.36[1.18,1.56]。有10个研究报告了针灸+营养神经VS营养神经药物的对比,RR和95%CI为1.34[1.23,1.46]。有5个研究报告了针灸+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的对比,RR和95%CI为1.33[1.19,1.48]。在神经传导速度研究中,2个研究报告了针灸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与营养神经的药物对比,正中神经SNCV组合并效应量SMD及95%CI为0.73[0.36,1.10],正中神经MNCV组合并效应量SMD及95%CI为1.00[0.61,1.38],腓总神经 SNCV 组 SMD 及 95%CI 为 1.35[0.95,1.75],腓总神经MNCV 组 SMD 及 95%CI 为 1.05[0.67,1.44]。有 4 个研究(n=315)报告了针灸联合营养神经的药物对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与营养神经的药物对比,剔除导致异质性的研究后,正中神经SNCV组合并效应量SMD及95%CI[0.17,0.80],正中神经 MNCV 组 SMD 及 95%CI 为 0.60[0.29,0.92],腓总神经 SNCV 组 SMD 及 95%CI为0.72[0.45,1.00],腓总神经MNCV组合并效应量SMD及95%CI为0.63[0.36,0.90]。3个研究,该组研究观察针灸+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正中神经、胫神经的传导速度的影响,正中神经SNCV组合并效应量SMD及95%CI0.78[0.55,1.02],正中神经 MNCV 组 SMD 及 95%CI 为,1.37[0.96,1.78],胫神经SNCV组合并效应量SMD及95%CI为1.07[0.79,1.35],胫神经MNCV组SMD及95%CI为1.73[1.42,2.03]。2个研究观察针灸+营养神经药物对DPN患者TCSS 评分(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的影响,SMD 及 95%CI 为-1.03[-1.36,-0.70]。对以上结果进行GRADE证据评级,所有结局的GRADE证据质量均为very low(D级)。所有研究均未报告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反应。结论本次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质量较低。分析得到的数据GRADE证据质量均为very low,不能为临床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提供可靠证据,因此在今后的相关研究,需提高研究的方法学治疗,以提高证据质量,为其有效性提供更可靠的证据。本次系统评价纳入的文献无不良反应的记录,并不排除研究者有选择性报告。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关注针灸治疗DPN时的不良反应,为其安全性提供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3](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张海燕,邬伟魁,李芳,万亮琴,宋伟,芦乾,贺娅,杨明[4](2012)在《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西药、中药、中西药结合针灸或穴位注射在治疗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胃轻瘫、神经原性膀胱、周围神经病变、情绪障碍、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末梢神经病变、并发带状疱疹、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疗效。搜集整理CNKI等数据库针药结合治疗DM相关文献43篇。研究表明,药物结合针灸比单纯用药物或针灸的疗效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针药结合治疗DM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大多属于临床小样本观察,机制尚不明确。探索药物和针灸在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制剂,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杜旭,王瑞辉[5](2011)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属中医学痹症范畴。早在晋代《针灸甲乙经》中就涉及用针灸来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近年来,针灸治疗DPN更是方兴未艾,取得了卓着的疗效。而目前全球DM患者近2亿,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3亿。尤其是DPN,在DM患者中发病率高达50%90%,是最常见、最复杂的并发症之一,且发病510年内病死率可达25%50%。
罗晓婷[6](2010)在《针刺治疗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针刺脾俞、肾俞、胰俞等穴。对照组采用弥可保(甲钴胺针)0.5mg,肌肉注射。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和Michigan糖尿病神经病变积分(MDNS)(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两组均能提高患者双侧胫神经传导速度(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和甲钴胺治疗均可改善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等临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提高患者双侧胫神经传导速度。针刺治疗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着,且优于甲钴胺治疗。
孙连庆[7](2009)在《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及雪旺细胞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CNTF及其mRNA表达的作用,以及筋脉通含药血清对高糖培养雪旺细胞的增殖与分泌CNTF的影响。【方法】1.整体实验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筋脉通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组及神经妥乐平组,每组10只。以体重、鼠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筋脉通小、中、大组分别按成人剂量5倍、10倍和20倍给药;神经妥乐平组按成人剂量10倍给药。模型组和正常组予灌服蒸馏水。所有实验大鼠灌胃16w处死。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w、8w、12w和16w的体重和血糖变化,并检测大鼠坐骨神经CNTF及CNTF-mRNA的表达。2.细胞实验体外培养雪旺细胞,S-100蛋白进行鉴定。取第3代雪旺细胞,加入DMEM、50mmolGlu培养液以及含50mmolGlu的筋脉通(JMT)和神经妥乐平(Ntp)含药血清进行培养,48h后行MTT比色试验观察雪旺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NTF-mRNA的表达,以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检测CNTF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整体实验(1)血糖和体重STZ-DM大鼠血糖值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药物干预后,治疗组血糖在同一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间血糖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前后,各组大鼠的体重在同一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2)坐骨神经CNTF表达模型组和各治疗组的积分光密度值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1)。各治疗组积分光密度值较模型组均有显着增高(P<0.01)。神经妥乐平组和筋脉通中、小剂量组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高于筋脉通大剂量组(P<0.01)。(3)坐骨神经CNTF-mRNA表达模型组及各治疗组的CNTF-mRNA值均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筋脉通大、中、小剂量组和神经妥乐平组的CNTF-mRNA值均有明显上调(P<0.01)。与神经妥乐平组相比,筋脉通大、中、小剂量组的CNTF-mRNA值明显增高(P<0.01)。2.细胞实验(1)MTT比色实验原代培养雪旺细胞在50mmolGlu环境培养48h后,OD值显着降低(P<0.01)。与50mmolGlu组相比,JMT组与Ntp组的OD值显着升高(P<0.05);JMT组及Ntp组比较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①50mmolGlu组及治疗组雪旺细胞CNTF的荧光强度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②与50mmolGlu组相比,JMT组与Ntp组雪旺细胞CNTF的荧光强度值明显升高(P<0.01)。③JMT组与Ntp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QT-PCR法检测①50mmolGlu组及治疗组雪旺细胞CNTF-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②与50mmolGlu组相比,JMT组与Ntp组雪旺细胞CNTF-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1)。③JMT组雪旺细胞CNTF-mRNA表达水平高于Ntp组(P<0.05)。【结论】1.整体实验(1)造模后16周,DPN大鼠坐骨神经CNTF及CNTF-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减弱了受损神经纤维的再生修复能力。(2)筋脉通可上调DPN大鼠坐骨神经CNTF及其mRNA的表达,提示筋脉通具有防止DPN大鼠周围神经组织进一步损伤、促进受损神经纤维再生修复的功能。(3)筋脉通减轻DPN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作用不是通过降低血糖实现的。2.细胞实验(1)高糖培养环境对雪旺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2)高糖培养环境使雪旺细胞CNTF及CNTF-mRNA表达能力明显降低。(3)筋脉通含药血清可有效促进高糖培养雪旺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上调雪旺细胞表达CNTF及其mRNA的水平。【创新点】从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CNTF及其mRNA表达的作用,以及筋脉通含药血清对高糖培养雪旺细胞的增殖与分泌CNTF的影响,经检索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
孙连庆,梁晓春[8](2009)在《一氧化氮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中药干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魏仁贤[9](2008)在《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治疗干预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针刺疗法的临床观察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探讨针刺对药物治疗的干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安全、实用、效佳的治疗方案。意义:1、本病为临床常见病、疑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原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而目前尚无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将为本病提供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2、药物治疗和针刺疗法各具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针刺干预,有望提高疗效,并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安全可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3、本研究继承中医理论及针灸疗法,但又不拘古说,突破了本病“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佳”,“凡消渴经有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的观点,进一步拓展了针刺治疗范围,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理论。4、本课题立足于临床疗效的观察,结合现代科技检测技术,进一步探讨针刺介入对药物治疗本病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58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中针药治疗组33例,药物对照组25例。针刺治疗主穴为:A组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曲池;B组取阳陵泉、阴陵泉、脾俞、肾俞、太溪,每次取一组穴,两组交替使用。留针45分钟,间歇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药物治疗以胰岛素、格华止为主药控制血糖,结合病情调整剂量,每天1次,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神经病变积分、肢体感觉障碍积分及改善时间进行评定以及测定血糖(FBG、PBG)、NO、SOD的含量变化,并观察胰岛素用量、控制血糖所用天数、药物副作用的情况。参照2002年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估,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与结论1、两组均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积分及全身症状积分,其改善程度针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本病临床中表现较突出的肢体感觉障碍的治疗观察表明,两组均能降低肢体感觉障碍总积分,并以针刺介入干预的治疗组更为明显,且症状开始好转的时间亦短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统计结果:症状积分改善的有效率对照组为48%,治疗组为84%;神经病变积分改善的有效率对照组为16%,治疗组为42.4%。由此表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针刺的干预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糖尿病神经病变积分与全身症状积分、肢体感觉障碍情况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在症状、体征轻重程度和疗效的评价上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2、血糖值的高低与神经病变积分呈正相关,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能使空腹血糖(FBG)及餐后血糖(PBG)显着下降,治疗组餐后血糖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而空腹血糖的下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表明针刺对本病的介入治疗,能对单纯药物治疗控制较差的餐后血糖起明显调节作用,而对已降至正常范围的空腹血糖不再出现继续下降的现象,使之维持于良好的水平,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体现了针刺调节作用的适度性。3、NO的含量与神经病变积分呈负相关,治疗前两组病例的NO总体含量均高于临床正常参考值,针刺的干预治疗对NO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在本研究近期疗效的观察上,NO含量的变化未显示出特殊意义。4、SOD的含量与神经病变积分呈明显负相关,药物组治疗后SOD的含量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的SOD值明显升高,接近于正常值;经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表明针刺干预能有效提高SOD水平,从而增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抑制体内的活性氧损伤,促进神经的修复。5、两组控制血糖所用天数及胰岛素选用情况比较,结果为对照组控制血糖所需天数5.29±2.45天,单用一种胰岛素即可控制血糖的例数为12例(57.1%),而治疗组控制血糖所需天数仅为3.52±2.59天,单用一种胰岛素者23例(85.2%),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由于针刺的介入干预能增加药效,减轻因长期用药所产生的耐药性,缩短药物控制血糖的时间。6、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对照组为36%,治疗组为13.2%;不良反应症状的持续时间,对照组为3.11±0.78天,治疗组为1.8±0.84天,有显着性差异。表明针刺干预能有效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缩短不良反应症状的持续时间,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患者对降糖药物的依从性。7、针刺对药物治疗的干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药物治疗作用的协同性、互补性和对药物毒副作用的拮抗性、纠偏性两方面,二者结合能优势互补、增效减毒。
易文明[10](2007)在《中药配合足浴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着重从病因病机、中医辨证治疗、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中药针剂、中药外洗、针灸及其他治疗等方面概述近10多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进展。第二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主要从机理研究和治疗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于发病机理,至今仍未阐明清楚。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很多,但总体疗效,尤其是严重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临床研究部分观察了中药糖络宁配合足浴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将符合标准的DPN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具有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通络的糖络宁治疗,同时配合足浴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弥可保(甲钴胺)治疗。对病人的症状、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进行了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0%。经Ridit检验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还显示糖络宁配合足浴对DPN病人的肢体麻木、疼痛、触觉、针刺觉、震动觉、踝反射减弱等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明显,对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糖络宁与足浴合用可明显提高DPN临床疗效,提示中医综合治疗DPN有着明显优势。
二、针药结合补肾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糖脂代谢和一氧化氮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药结合补肾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糖脂代谢和一氧化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郑蕙田研究员主要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2 针灸治疗糖尿病膀胱病变 |
3 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 |
4 针灸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 |
5 针灸治疗机理 |
5.1 从穴位解剖解释针灸效应 |
5.2 从肌电变化说明穴位特异性 |
5.3 从神经兴奋性及其引起的尿动力学改变阐释针灸作用机理 |
6 讨论 |
(2)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 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干预措施 |
(三) 结局指标 |
(四)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五) 文献检索 |
1 检索策略 |
2 检索数据库 |
(六) 资料提取与评价 |
1 文献的筛选 |
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 资料提取 |
(七) 统计分析 |
1 数据分析 |
2 异质性处理 |
(八) Meta分析证据质量等级评价 |
1 GRADE证据分级 |
2 影响GRADE证据质量的因素 |
二 结果 |
(一) 文献检索结果 |
(二) 研究特征与文献质量 |
1 研究对象的特征 |
2 干预措施 |
3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 |
(三) Meta分析 |
1 有效率的Meta分析 |
2 神经传导速度 |
3 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 |
(四) GRADE结果汇总表 |
1 针灸VS营养神经的药物 |
2 针灸+营养神经VS营养神经的药物 |
3 针灸+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 |
三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 |
参考文献 |
(4)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结合针灸治疗临床研究 |
1.1 糖尿病胃轻瘫 |
1.2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4 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 |
1.5 糖尿病高血压 |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2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实验研究 |
3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临床研究 |
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3.2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 |
3.3 糖尿病胃轻瘫 |
3.4 糖尿病并发带状疱疹 |
3.5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
3.6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
3.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3.8 糖尿病性上睑下垂 |
3.9 糖尿病足坏疽 |
4 结语 |
(5)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糖、胰岛素等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 |
2 神经电生理方面的研究 |
3 其他相关生化因子的研究 |
4 神经生长因子方面的研究 |
5 小结 |
(6)针刺治疗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2.4 脱落或剔除病例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DNS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 |
3.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中医对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4.2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选穴依据 |
4.4 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型及表现 |
4.5 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
4.6 针灸治疗DN[P的机理及相关研究 |
4.7 临床体会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针刺治疗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表 |
附录3: 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量化评分表 |
附录4:密歇根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积分表(MDN)S |
附录5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及雪旺细胞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技术路线 |
前言 |
第一部分 筋脉通对STZ-DM大鼠坐骨神经CN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筋脉通含药血清对高糖培养雪旺细胞增殖及CNTF表达水平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1 一氧化氮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中药干预的研究 |
综述2 中药降血糖机制实验研究进展 |
综述3 胰高糖素样肽-1与2型糖尿病及中药干预的研究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一氧化氮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DPN时NO的变化 |
2 NO在DPN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相关学说的关系 |
2.1 多元醇通路与NO |
2.2 AGEs与NO |
2.3 蛋白激酶C (PKC) 与NO |
2.4 氧自由基与NO |
2.5 神经微循环障碍与NO |
3 中医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O水平的影响与调节 |
3.1 单味药及提取物的研究 |
3.2 复方研究 |
3.3 针灸治疗 |
4 小结与展望 |
(9)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治疗干预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
1.1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理的研究 |
1.1.1 代谢紊乱 |
1.1.2 血管障碍 |
1.1.3 氧化应激损伤 |
1.1.4 自身免疫因素 |
1.1.5 遗传因素 |
1.1.6 NO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
1.2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研究 |
1.2.1 主要治疗措施 |
1.2.2 降糖药物的副作用研究 |
2 中医古今文献研究 |
2.1 相关病名及症状描述 |
2.2 病因病机 |
2.2.1 病因 |
2.2.2 病机 |
2.3 针灸治疗 |
2.3.1 组方选穴 |
2.3.2 刺灸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
1.2.3 中医分型标准及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
1.2.4 神经病变记分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及中止标准 |
2 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针药治疗组 |
2.2.2 药物对照组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比较 |
3.1.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
3.1.2 治疗前后神经病变积分的比较 |
3.1.3 治疗前后肢体感觉障碍情况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3.2.1 治疗后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
3.2.2 治疗后神经病变积分疗效比较 |
3.3 治疗前后血糖改变情况的比较 |
3.3.1 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比较 |
3.3.2 治疗前后两组餐后血糖比较 |
3.4 治疗前后NO含量改变情况的比较 |
3.5 治疗前后SOD含量改变情况的比较 |
3.6 相关性分析 |
3.7 针刺对降糖药物的影响 |
3.7.1 治疗前后两组胰岛素的用量 |
3.7.2 两组控制血糖所用天数 |
3.7.3 两组胰岛素选用情况 |
3.7.4 两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
4 讨论 |
4.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特点的讨论 |
4.1.1 辨病性,气阴两虚为之本,血瘀脉络为之标 |
4.1.2 辨病位,多脏受累同病,重在肝肾脾胃 |
4.2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处方选穴思路 |
4.2.1 针对主症,重用四肢穴 |
4.2.2 整体入手,调理脏腑 |
4.2.3 同病异治,随证配穴 |
4.3 针刺干预对症状、体征变化及疗效的影响 |
4.4 针刺干预对血糖改变的影响 |
4.5 针刺干预对NO含量改变情况的影响 |
4.6 针刺干预对SOD含量改变情况的影响 |
4.7 针刺对降糖药物的干预作用 |
4.8 针刺对药物治疗干预作用的探讨 |
4.8.1 与药物主治作用的协同性、互补性 |
4.8.2 对药物毒副作用的拮抗性、纠偏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医分型标准及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
附录2 神经病变记分标准 |
附录3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中药配合足浴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及分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中药配合足浴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中药配合足浴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针药结合补肾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糖脂代谢和一氧化氮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郑蕙田研究员主要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回顾[J]. 王翔宇,陈跃来,李永方. 上海针灸杂志, 2021(10)
- [2]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D]. 陈瑜.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4)
- [3]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4]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 张海燕,邬伟魁,李芳,万亮琴,宋伟,芦乾,贺娅,杨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04)
- [5]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研究进展[J]. 杜旭,王瑞辉. 山西中医, 2011(04)
- [6]针刺治疗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晓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7)
- [7]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及雪旺细胞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D]. 孙连庆.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0)
- [8]一氧化氮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中药干预的研究[J]. 孙连庆,梁晓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02)
- [9]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治疗干预的临床观察[D]. 魏仁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S1)
- [10]中药配合足浴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易文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对照组论文; 周围神经病论文; 药品论文;